气体-固体间的反应
有气体产生的置换反应
有气体产生的置换反应
1气体与固体之间的置换反应
(1)氢气还原氧化铜
实验现象:黑色固体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试管壁有水珠生成
(2)氢气还原氧化铁
2固体与固体之间的置换反应
(1)木炭粉与氧化铜的反应
实验现象: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同时又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生成
(2)木炭粉与氧化铁的反应
3液体与固体之间的置换反应:
1)固态非金属物质与水的反应:
(1)木炭与水的反应
2)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
(1)将锌粒投入稀硫酸中
(2)将锌粒投入稀盐酸中
(3)将镁带投入稀硫酸中
(4)将镁带投入稀盐酸中
(5)将铁钉投入稀硫酸中
(6)将铁钉投入稀盐酸中
实验现象: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
冶金反应4
1、过程系统:为完成物质的某种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而设定的具有不同变换机能的各个部分所构成的整体。
1. 粗钢生产过程系统:过程系统、分系统、亚分系统2、比例放大法可分为以下5个步骤:1.小型试验研究化学反应规律,建立宏观传递过程方程,确定其动力学参数。
2.冷漠型试验研究传递过程规律,建立传递过程方程,确定各类传递过程参数。
3.在获得方程的基础上,建立反应器操作过程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求解该模型,预测实际反应器性能,优选其尺寸和操作条件。
4.在(3)的计算结果指导下,建造中间实验反应器,检验所建立数学模型的等效性,修正模型,确立模型参数。
5.根据修正后的数学模型,桶计算机设计生产规模的反应器。
3、衡算方程通式(1)各输入速度总和—反应消耗速度=积累速度质量衡算方程(2)流入速度—流出速度—反应消耗速度=积累速度热量衡算方程(3)伴随物料流入的热输入速度—伴随物料流出的热输入速度+反应放热速度—与系统外热交换的热损失速度=蓄热速度4冶金反应工程学中的数学模型一般包括四部分 1反应器内各主要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方程2反应器内主要传递过程方程(包括质量、热量和动量的传递) 3衡算方程 4方程中的系数5.方程中的系数有两类(通称为模型参数):一类是和过程的运动变化密切相关的,如反应动力学常数、湍流粘度系数和传质传热系数等,这些系数往往要和第一章6、多相反应特点:1.分步骤完成 2.界面积和几何形状 3.界面性质 4.流体相的流动速度 5.相比 6.固体产物性质 7.温度的影响7、气体—固体间反应,按固体反应物性质,可分为:无孔颗粒和多孔颗粒两大类,每一类又分为有和无固体产物生成两类。
根据固体产物是致密还是多孔,过程中的固体颗粒体积是否改变等,都可对气体—固体间反应进一步分类。
8、过程的基元步骤及速度表达式为:(1)气体反应物A 在气流主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传质速度i A n=)(Ai Ab c gA C C A k - (2)气体A 和固体反应物B 之间以A 的消耗表示的化学反应速度” r A n ∙(mol /s)为r A n ∙=)(i A c r C f A k 若为一级不可逆反应,则有 r A n ∙=i A c r C A k 在拟稳态假定下,A 的传质速度应等于其化学反应的消耗速度,若以A R 表示过程的综合反应速度,则有r A n ∙ =i A n =A R9、按相界面特征分为五类相间反应:气-固,气-液,液-液,液-固,固-固10..液相中气泡的俩种形成过程:一是由于溶液过饱和而产生气相核心,并长大形成气泡。
5.6 理想气体与纯固体(纯液体)反应的平衡
有气相和凝聚相(液相、固体)共同参与的反 应称为复相化学反应。只考虑凝聚相是纯态的情况, 纯态的化学势就是它的标准态化学势,所以复相反 应的热力学平衡常数只与气态物质的压力有关。 例如,有下述反应,并设气体为理想气体: CO 2 (g)
分解压越小的氧化物稳定性越好,即该氧化物越难分解。 分解压越小的氧化物稳定性越好,即该氧化物越难分解。
10:01
10:01
10:01
p( NH 3 ) p ( H 2 S ) 1 K = ⋅ = ( p / p∅ )2 p∅ p∅ 4
∅ p
10:01
• 根据化合物分解压的大小可以判断在此温度下化合物的 稳定性。 氧化物 分解压/Pa CuO 2.0×10-5 Cu2O 1.1×10-9 FeO 3.3×10-15 Al2O3 5.1×10-47
K ∅ = p (CO 2 ) / p ∅ p
p (CO 2 ) 称为 CaCO 3 (s) 的解离压力。
10:01
2.分解压及其应用
某固体物质发生解离反应时,所产生气体的压 力,称为解离压力,显然这压力在定温下有定值。 如果产生的气体不止一种,则所有气体压力的总 和称为分解压。 例如: NH 4 HS(s) = NH 3 (g) + H 2S(g) 解离压力 p = p ( NH 3 ) + p (H 2S) 则热力学平衡常数:
气固反应的研究与应用
气固反应的研究与应用气固反应是指气体与固体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它在材料科学、工程领域以及能源、环境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在气固反应中,反应物通过分子扩散、表面反应等方式在固体表面进行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
这种反应方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因此在工业上广泛应用。
一、气固反应的基本原理在气固反应中,固体表面会吸附一层气体分子,并与其发生反应。
反应可以发生在固体表面或者内部空隙中,而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气-固相相互作用和化学反应。
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被吸附后,可以通过吸附层上的反应位点与固体表面反应,也可以在吸附层内扩散到其他反应位点与固体表面反应。
固体表面反应的速率通常比吸附层内扩散速率慢得多。
二、气固反应的应用1. 燃烧反应燃烧反应是气固反应应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产生的氧化热可以用于发电和工业加热领域。
例如,在燃煤锅炉中,固体燃料中的碳和氢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热能。
2. 催化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水分解、氮气还原等催化反应中,催化剂可以显著提高反应速率。
例如,在氨的工业制备中,通过硝酸钠和钙铁矿等催化剂的配合,可以显著提高氨的产量和选择性。
3. 材料合成气固反应在新材料的制备和改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氮化硅晶体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需要通过氮化硅和硅片表面的氮化反应来合成。
此外,金属和半导体材料的气相沉积和气相淀积是新材料制备中常用的方法。
三、气固反应技术的发展随着材料科学和工业技术的发展,气固反应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涌现出一系列挑战。
例如,在气相淀积过程中,固体表面的晶面定向和晶体质量会对薄膜的性能产生影响,其中的一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此外,在催化剂合成和反应过程中,催化作用机理仍存在争议。
为此,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气固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制,以便更好地应用它们。
综上所述,气固反应的研究和应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2-1气固相催化反应本证及动力学
吸附等温方程
动力学(理论)方程 实验室反应器
动力学方程 化学化工学院
[例1] 设一氧化碳与水蒸气在铁催化剂上的催化反应机理如下 (1) (2) (3)
化学工学院
1、过程为单组分反应物的化学吸附控制
设催化反应速率为rA 若催化反应过程为A的化学吸附所控制。A的化学吸附为控制 步骤,其它各步均已达到平衡。催化反应速率等于A的化学 吸附速率,则有 化学化工学院
将上述各参数代入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2、过程为表面化学反应控制
若反应中有惰性组分I,且组分I 被吸附。催化反应速率 按质量作用定律可表示为:
P A
设气体A在催化剂内表面上被吸附。 化学吸附是一个可逆过程,可表示为:
A ( )
A
A
ra
( A)
rd ra是吸附速率,rd是脱附速率,吸附 净速率为 r=ra-rd
化学化工学院
1.影响吸附速率
的因素
1)单位表面上的气体分子碰撞数 在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子和表面的碰撞次数越多,被吸 附的可能越大。由气体分子运动论,碰撞次数Z为:
p
p
(1 )
m
t
化学化工学院
3. 孔径及其分布
催化剂中孔道的大小、形状和长度都是不均一的,催化剂孔道 半径可分成三类: 1)微孔,孔半径为1nm左右; 2)中孔,孔半径为1~25nm左右; 3)大孔,孔半径大于25nm的孔。 载体的作用是作为催化剂的骨架,同时提供催化剂的内表面积。
二者的区别:
化学化工学院
类别 项目
物理吸附 分子间力 差 可单层可多层 快 2-20kJ/mol
化学吸附 化学键力 好 单层 慢 80-400kJ/mol
气固反应原理
气固反应原理是指气体和固体之间进行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在气固反应中,气体作为反应物与固体作为催化剂、吸附剂或反应床相互作用,产生化学变化。
气固反应原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表面反应:固体表面具有活性位点,可以吸附气体分子,使其在固体表面发生化学反应。
这些活性位点可以是固体的晶格缺陷、晶界、孔洞或表面吸附剂。
反应动力学:气固反应速率受到反应物在固体表面的吸附速率和反应速率的影响。
吸附速率取决于气体分子与固体表面的亲和力,而反应速率则取决于吸附后的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发生反应的速率。
扩散:在气固反应中,气体分子需要通过固体表面的扩散来到达活性位点进行反应。
扩散过程包括气体分子在气相中的传输和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和解吸过程。
传质:气固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质量传递是反应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传质现象包括气体分子在气相中的传递和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和解吸过程。
温度和压力:气固反应速率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符合热力学和活化能的关系。
压力对于气固反应的速率也有影响,特别是对于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和扩散过程。
气固反应原理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催化反应、燃烧过程、气体吸附、气体净化等。
理解气固反应原理对于设计和优化气固反应过程以及控制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气液固相反应动力学ppt完美版
◆ 液(气)固反应中,当流体的流速低时, 过程常受到穿过边界层的扩散控制。
◆ 提高搅拌速度可使边界层厚度减小,扩 散加快 化学反应速度加快。
◆ 进一步加强搅拌时,扩散速度逐渐增加 超过化学反应速度后,过程受到化学反 应步骤控制 不再与搅拌有关。
◆ 实例:锌的酸溶过程(图13-3)。
图13-3 搅拌对锌在酸中溶解的影响
v( D ) 4
D2'
C('
D
)S
2
C(
D)
S
C (D)S——可溶性生成物(D)在矿物粒表 面的浓度;
D2——可溶性生成物(D)在固膜内扩散 系数。
将D通过固膜的 步骤i)、iii)称为吸附阶段; 的扩散速度: 5O2 = Cu2+ + H2O
扩
散速
度
换
算为
按
浸出
剂
摩
尔数
计
算
5 固相内扩散与界面化学反应混合控制
◆ 高浓度时,扩散速度超过化学反应速度, 过程为化学反应控制, 反应速度与搅拌无关。
◆ 实例:氧化铜在硫酸中的溶解(图13-9 )
图13-9 硫酸浓度对CuO溶解速度的影响
3、反应剂浓度对表观反应级数的影响
◆ 固/液表面的上的反应速率通式:
V kSCsn
(式13-7)
k——反应速度常数;
S——反应固体的面积;
◆ 当反应平衡常数很大,即反应基本上不可逆时,
k+>> k (式13-6)可简化为:
v0
1
C0
2
1
D1 D2 k
在此情况下,反应速度决定于浸出剂的
内扩散和外扩散阻力,以及化学反应的阻
内外扩散对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影响规律
内外扩散对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影响规律篇一:气固相催化反应是指将气体和固体材料之间的反应速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优化,以实现高效的化学反应。
在气固相催化反应中,扩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影响着反应物的传输速率、反应速率和催化剂的寿命等。
本文将介绍气固相催化反应中扩散的影响规律,并探讨如何优化扩散条件以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和性能。
一、扩散对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影响规律1. 扩散系数的影响扩散系数是指物质在两种不同介质之间传输的速率。
在气固相催化反应中,扩散系数取决于物质的相态、温度、压强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的扩散系数比固体分子的扩散系数更大,因此在气固相催化反应中,气体分子的扩散速率更快。
2. 温度的影响温度是影响物质扩散的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扩散系数会减小,这意味着在气固相催化反应中,温度升高会使气体分子的扩散速率更快。
3. 压强的影响压强也是影响物质扩散的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随着压强的增大,扩散系数会减小,这意味着在气固相催化反应中,压强增大会使气体分子的扩散速率更快。
4. 物质相态的影响物质相态也会影响扩散速率。
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的扩散速率比固体分子的扩散速率更快。
这是因为气体分子的自由度更大,更容易在固体表面上自由移动。
二、如何优化扩散条件以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和性能在气固相催化反应中,优化扩散条件可以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和性能。
以下是几种优化扩散条件的方法:1. 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可以优化催化反应的效率和性能。
例如,在选择催化剂时,可以考虑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等因素。
在反应条件方面,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温度、压强、气体浓度等因素。
2. 设计合理的扩散系统设计合理的扩散系统可以提高扩散速率,从而优化催化反应的效率和性能。
例如,可以采用多孔材料、纳米材料等来提高催化剂的表面活性,采用高温高压技术来提高气体分子的扩散速率。
3. 采用合适的添加剂采用合适的添加剂可以提高催化剂的表面积和活性,从而优化催化反应的效率和性能。
第2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及宏观动力学方程
1.主催化剂
主催化剂:固体催化剂中具有催化活性的根本性物质
合成氨所用的催化剂中:金属铁
二氧化硫氧化所用的催化剂中:五氧化二钒
乙烯氧化生成环氧乙烷催化剂中:金属银
助催化剂
助催化剂:具有提高主催化剂活性、选择性,改善催化 剂的耐热性、抗毒性,机械强度和寿命等性能的组分。 (1)结构助催化剂 (2)电子助催化剂 (3)晶格缺陷助催化剂 调变性助催化剂
活性位理论
(1)反应物被分布在催化剂表面上的活性吸附位,并成为 活性吸附态。 (2)活性吸附态在催化剂的活性位(活性表面)上进行化 学反应。 (3)吸附态产物从催化剂活性表面上脱附。
二、
固体催化剂
固体催化剂
化学成分:金属、金属氧(硫)化物、复合氧化物、固 体酸、碱、盐等无机物。
主催化剂、助催化剂、载体、其他
柱状
环状
球状
压片状
颗粒状
挤条状
1、固体催化剂的孔结构
(1)内表面积Sg 内表面积越大,活性位越多,反应面越大。 常用测定方法有:气体吸附法BET法。 (2)孔容Vg和孔隙率θ
真密度,假密度,堆密度(床层密度),空隙率
t
p
b
1、固体催化剂的孔结构
(2)孔容Vg和孔隙率θ 真密度,假密度,堆密度(床层密度),空隙率 真密度:流体置换法,如:氦置换法、苯置换法 假密度:汞置换法
最早清楚地认识到催化现象的是基尔霍夫(G.S.C Kirchoff), 他在1814年研究了酸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反应,尽管当 时还没有催化作用这个词。 随后不久,戴维(Sir Hum Phry Davy)在1814年发现了煤 气在铂上进行氧化反应,这是一个多相催化反应,他详细描 述了这个反应过程。在以后一段时间里,一些人继续研究铂 上的氧化反应。泰纳(Thenard) 发现溶液中或以分离相存在 的某种少量物质会促进过氧化氢分解。
循环流化床工作原理
循环流化床工作原理
循环流化床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器,它用于进行粒子间传质、传热和化学反应。
工作原理如下:
1. 气固两相流:循环流化床中床层内同时存在气体和固体颗粒两相流动。
气体由进气口进入循环流化床,经过床层内的颗粒床,然后通过气体出口排出系统。
固体颗粒会在循环流化床中循环流动,并参与传质和反应过程。
2. 流化状态:循环流化床内的固体颗粒受到气体的流化作用,使得床层呈现出类似于流体的行为,形成流化状态。
这种流体化的床层使得固体颗粒能够均匀悬浮于气体中,从而实现了颗粒之间的充分混合和接触。
3. 固体循环:固体颗粒在循环流化床中连续循环,通过固体循环器回收和重新注入系统。
一部分固体颗粒会随气体流出系统,然后经过固体分离器被收集和重新加入到循环流化床中。
这种固体循环的过程可以实现固体颗粒的再利用,提高了反应器的效率。
4. 传质和反应:循环流化床在床层内部形成了大量的颗粒间间隙,使得气体和固体之间的传质和传热更加容易。
当气体通过床层时,会与固体颗粒接触并进行质量传递,从而实现了化学反应的进行。
总的来说,循环流化床通过流化状态和固体循环的方式实现气固两相流动,并利用颗粒之间的混合和接触促进了传质和反应
过程。
这种反应器具有高效、均匀和可控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工艺、石油炼制和环保等领域。
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反应方程式
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反应方程式一、氨气的基本情况氨气呢,化学式为NH₃,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在实验室里制备氨气可是个很有趣的过程哦。
二、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常见反应方程式1. 氯化铵(NH₄Cl)和氢氧化钙[Ca(OH)₂]反应反应方程式:2NH₄Cl+Ca(OH)₂ = CaCl₂+2NH₃↑+2H₂O。
这个反应是固体与固体之间的反应。
我们得把氯化铵和氢氧化钙这两种固体混合在一起,然后加热。
氯化铵是一种常见的铵盐,而氢氧化钙呢,就是咱们常说的熟石灰啦。
在加热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氨气。
就好像是这两种物质在加热这个魔法棒的作用下,变成了氨气这个小调皮鬼,还带着氯化钙和水这两个小伙伴呢。
2. 浓氨水与氢氧化钠(NaOH)反应反应方程式:NH₃·H₂O+NaOH = NH₃↑+Na₂O+H₂O(实际反应过程较为复杂,简化后的主要反应形式)。
浓氨水本身就含有氨分子,当加入氢氧化钠这种强碱的时候,就像是给浓氨水打了一针兴奋剂。
氢氧化钠会使氨水中的平衡向生成氨气的方向移动,然后氨气就呼呼地冒出来啦。
这就好比是一群原本在氨水里悠闲泡澡的氨分子,被氢氧化钠这个大力士一搅和,都被赶到空气中去了呢。
三、反应的一些小特点1. 对于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在加热条件下进行的,而且反应装置要注意密封,不然氨气这个小调皮就会跑出去,让我们的制备失败。
加热的时候呢,温度也不能太高,不然可能会有一些副反应发生哦。
2. 对于浓氨水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这个反应不需要加热,相对比较方便。
但是要注意浓氨水的浓度,如果浓度不够,产生的氨气量可能就不太够呢。
而且氢氧化钠的量也要合适,太多或者太少都可能影响氨气的产量。
概括性来讲,实验室制备氨气的这两个反应方程式都很重要,它们在不同的实验需求下都能派上用场哦。
气-固相反应实例
产物纯度问题
总结词
产物纯度问题VS
详细描述
产物纯度问题通常是由于副反应的发生、 催化剂中毒或产物与催化剂的分离不完全 所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优化 催化剂选择、提高反应选择性、改进分离 工艺等方法。
安全与环保问题
总结词
气-固相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安全和环保问题,如爆炸、有害气体排放等。
04
气-固相反应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反应效率问题
总结词
反应效率低下是气-固相反应中常见的问题,这可能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和成本增 加。
详细描述
反应效率问题通常是由于反应物在固体催化剂上的吸附性能不佳、反应过程中物 质传递受限或催化剂活性不高所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优化催化剂设 计、改进反应条件和提高反应温度等方法。
氮化硅的制备
将硅和氮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氮化硅,氮化硅是一种高温陶瓷材料,具有高 硬度、高熔点、低摩擦系数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石油化工等 领域。
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烟气脱硫
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氧化钙反 应,生成硫酸钙和二氧化碳,从 而减少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
垃圾焚烧
将城市垃圾在高温下燃烧,生成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可以将 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分解,减少对 环境的污染。
Fe2O3(s) + 3CO(g) → 2Fe(s) + 3CO2(g)
硫化亚铁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铁
2FeS(s) + 3O2(g) → Fe2O3(s) + 2SO2(g)
氧化铝与碳反应生成碳化铝
Al2O3(s) + 3C(s) → 2Al(s) + 3CO(g)
还原反应
氧化铜与氢气反应生成铜和水
表面反应和吸附
(2) 吸附现象的本质 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
吸附力 吸附热 选择性 稳定性 分子层
物理吸附 范德华力 较小,~ 液化热 无 不稳 单层或多层
化学吸附 化学键力 较大,~ 化学反应热 有 较稳 单分子层
吸附速率 较快,不受温度影响 较慢,温度↗,速度加快
是否需活化能 不需活化能
需活化能
3
(3) 平衡吸附量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组成, 反应速率反而减小。
例如:环丙烷和氢在第Ⅷ族金属表面上的反应
25
26
b)表面双分子反应服从Eley-Rideal机理
若考虑B的吸附,则反应速率应与 pB 及 θA 成比例,
即
r k2 PBaAPA
1 aAPA aB PB
(1)分母中有 aBpB 一项,表明 B 未必一点也不吸 附,只是被吸附的 B 分子不直接参加反应,但由 于它在表面上占有一定的位置而影响了反应速率 。
(与固体在溶液中吸附类似)
或 : lg q lg K 1 lg P (k、n为常数) n
适用的覆盖度 范围比 Langmuir 等温式大。
应用较广,尤其是中等压力范围
17
六、复相催化反应历程
A(g) + B(g) → P
a. 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
这类历程的特点是:A 和 B 同时被吸附在两个相 邻的活性中心上,然后再进行反应转变为生成物:
对于吸附剂和吸附质一定的体系,实验表明,达到 平衡时的吸附量与温度及气体的压力有关,即吸附 方程式可表示为:
f(q, P, T)=0
在恒压下,P=常数,则 q=f(T),称为“吸附等压式”。 在恒吸附量下,q=常数,则 P=f(T),称为“吸附等量式”。 在恒温下,T=常数,则 q=f(P),称为"吸附等温式"。
化学反应工程第八章 气液固三相反应及反应器ppt资料
床层宏观反应动力学
15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四点 二分。
涓流床三相反应器
1、气、液并流向下通过固定床的流 体力学 (1)气,液稳定流动区——当气速较低 时,液体在颗粒表面形成滞流液膜, 气相为连续相, “涓流状”。气速增 加称为“喷射流”;
(2)过渡流动区——继续提高气体流速,床 层上部是喷射流,下部出现脉冲现象。
缺点——大型涓流床反应器低液速操作的液流径向分布不均匀, 局部过热,催化剂迅速失活。催化剂颗粒不能太小,而大颗粒催 化剂存在明显的内扩散影响;轴向温升,可能飞温。
6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四点 二分。
悬浮床气—液—固反应器
①机械搅拌悬浮式; ②淤浆床鼓泡反应器,以气体鼓泡搅拌; ③不带搅拌的气、液两相流体并流向上,而颗粒不带出床外 的三相流化床反应器; ④三相携带床反应器,不带搅拌的气、液两相流体并流向上, 而颗粒随液体带出床外的三相输送床反应器;
(3)二个反应相,第三个是惰性相:液相为惰性相的气—固催化 反应,液相作为传热介质,如一氧化碳催化加氢生成烃类、醇类、 醛类、酮类和酸类的混合物;气体为惰性相的液—固反应,气体 起搅拌作用,例如硫酸分解硫铁矿槽式反应釜内用空气搅拌。
2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四点 二分。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四点 二分。
安静鼓泡区、湍流鼓泡区、栓塞流区。 上述流区间的过渡条件与液体特性、气体分布器的设计、 颗粒特性及床层尺寸等因素有关。
例如,对于高粘性的流体在很低的表观气速下可形成栓塞流。气
体分布器如采用微孔平均直径低于150um的素烧陶瓷板,当表 观气速达0.05一0.08m/s时,仍为安静鼓泡区,当多孔板孔径超 过1mm时,气泡分散区仅存在于很低的表观气速。
第六章 气液固三相反应器和反应器分析
(5)均相副反应量越大。
2.气-液-固悬浮三相反应器 固体在气液混合物中呈悬浮状态,这样操作状态的反应器为气-液-固 悬浮反应器。气-液-固悬浮反应器可以按有无机械搅拌、流体流向、颗粒
运动状态等进行分类。大体可以分为:
(1)机械搅拌的气-液-固悬浮反应器; (2)不带机械搅拌的鼓泡三相淤浆反应器; (3)不带机械搅拌的两流体并流向上的流化床反应器;
效率因子低下; (4)当催化剂由于积炭,中毒而失活时,更换催化剂不方便。
图7.1(b)适应于当气相反应物浓度较低,而又要求气相组分达到
较高转化率时的情况,逆流操作有利于增大过程的推动力。但同时
会增加气相流动阻力,当气液两相的流速较大时,还可能出现液泛。
图7.1(c)为气液并流向上的填料鼓泡塔反应器,持液量大,液相 和气相在反应器中混合好,液固间的传热性能好,适用于反应热效
7.2 气-液-固反应的宏观动力学
7.2.1 过程分析 气液固催化反应过程是传质与反应诸过程共同作用,互相影响的三 相反应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的过程。对于组分通过气液相的传递过程, 本节采用双膜模型,设气相反应组分A与液相反应组分B,在固体催化剂 作用下,反应如下:
A( g ) bB 产物
7.1.3 气-液-固反应过程研究所涉及的模型和参数
气液固反应过程,同样涉及到化学动力学,各相的流动
与混合状况,相间的质量、热量、动量传递等。由于相的增
加,物料流动与混合、质量、热量、力量传递过程要比两相 复杂,它涉及更多的参数。
1.流动模型及相关参数 (1)反应器的流动模型决定了三相间的传递特性,决定
1
(7.10)
1 1 RQ (cQs cQLi ) k a k a Qs p QL K LSQ (cQs cQLi ) qk p (1 f ) cAs
固体和气体加热的反应
固体和气体加热的反应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固体和气体加热的反应在化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no2和na2co3反应方程式
no2和na2co3反应方程式当NO2气体和Na2CO3固体发生反应时,可以得到如下化学方程式:2NO2(g) + Na2CO3(s) → 2NaNO3(s) + CO2(g) + O2(g)反应过程中,二氧化氮(NO2)气体和碳酸钠(Na2CO3)固体发生反应,生成硝酸钠(NaNO3)固体,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碳(CO2)气体和氧气(O2)气体。
该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其中NO2经历了氧化反应,氧化成了氮酸根离子(NO3-),而Na2CO3发生了还原反应,还原成了NaNO3。
当NO2气体与Na2CO3固体发生反应时,会释放出CO2和O2两种气体。
这个反应在实验室中常常用于制备氧气。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比例,可以在一定量的Na2CO3固体中加入适量的NO2气体,制备出所需的氧气。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一定量的二氧化氮气体。
可以通过NO2与NaNO2反应,或者通过NO2与NaClO3反应得到。
在实验室中,可以使用NO2气体瓶,连接到气体收集装置上。
2. 准备适量的碳酸钠固体。
可以使用实验室常见的固体碳酸钠或者通过化学方法制备。
3. 将适量的碳酸钠固体放置在反应器中,通入二氧化氮气体。
4. 在反应器中,观察到气体开始放出,说明反应已经开始。
5. 收集放出的气体,通过适当的装置进行气体的收集和分离。
6. 分析收集到的气体,可以使用适当的仪器对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
总结:NO2与Na2CO3反应生成硝酸钠固体、二氧化碳气体和氧气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g) + Na2CO3(s) → 2NaNO3(s) + CO2(g) + O2(g)。
该反应实验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用于制备氧气。
气体转换固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气体到固体的转换过程。
2. 掌握实验操作步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分析气体到固体转换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二、实验原理气体到固体的转换过程称为凝华,是指气体直接从气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无需经过液态。
在凝华过程中,气体分子失去动能,逐渐靠近并形成晶体结构,同时释放出热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氯化氢气体(HCl)-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CO2)- 碘晶体(I2)2. 实验仪器:- 干燥管- 气球- 气泵- 温度计- 烧杯- 玻璃棒- 滤纸- 精密天平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干燥管固定在气球上,确保气体能够顺利通过干燥管。
2. 将干冰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干冰逐渐升华。
3. 打开气泵,将氯化氢气体通过干燥管导入气球中。
4. 观察气球内气体颜色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5. 关闭气泵,将气球内的气体收集在烧杯中。
6. 将碘晶体放入烧杯中,观察碘晶体颜色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7. 使用精密天平称量碘晶体的质量,记录数据。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实验过程中,气球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深,说明氯化氢气体与干冰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氢固体。
2. 将气球内的气体收集在烧杯中,观察到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析出,说明氯化氢气体凝华成了固体。
3. 将碘晶体放入烧杯中,观察到碘晶体颜色逐渐变深,说明碘晶体与氯化氢气体发生反应,生成了碘化氢固体。
4. 使用精密天平称量碘晶体的质量,数据表明碘晶体的质量略有增加,说明实验过程中碘晶体吸收了氯化氢气体的质量。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氯化氢气体与干冰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氢固体。
这表明气体可以直接转变为固体,而无需经过液态。
2.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气球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深,说明氯化氢气体在凝华过程中释放出热量,使气球内气体温度升高。
3. 实验结果表明,碘晶体与氯化氢气体发生反应,生成了碘化氢固体。
这表明气体与固体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固体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冶金反应工程学第一篇冶金反应宏观动力学气体-固体间反应梁小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气体-固体间反应Ø1 引言Ø2 不生成固体产物层的无孔颗粒与气体间反应如:碳的燃烧、矿石的禄化锫烧等Ø3 生成固体产物层的无孔颗粒与气体间反应如:金属氧化、石灰石的热分解、氧化物矿的气体还原等Ø4 多孔固体与气体间反应如:多孔碳的燃烧或气化、球团矿的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的氢还原等1 引言基元步骤Ø1) 气体反应物和生成物在主流与固体表面之间的传质Ø2) 气体反应物和生成物在有孔固体的孔隙内的扩散Ø3)气体和固体反应物之间的化学反应2 不生成固体产物层的无孔颗粒与气体间反应2.1 反应过程描述及模型化(g)(s)(g)A bB pP +=反应通式为:Ø气体反应物A 在气流主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传质速度为:式中kg A ——气体和固体间A 的传质系数;A C ——缩小的球形颗粒的表面积;C A b 和C A i ——分别是A 在主气流中和颗粒表面处的浓度。
()i A b i A g c A A n k A C C ·=-(2-2)Ø气体A 和固体B 之间以A 的消耗表示的化学反应速度为:()r i A r c A n k A f C ·=××(2-3)式中kr ——化学反应速度常数;f(C Ai ) ——C Ai 的函数。
Ø若为一级不可逆反应,则为:r iA r c A n k A C ·=(2-4)Ø在拟稳态假定下,A 的传质速度等于其化学反应的消耗速度,若以R A 来表示过程的综合速度,则有:A··(2-5)iA r c A k A C =()A b i A g c A A k A C C =-联立消去C Ai 可得R A2.2 反应过程数学模型的解Ø由式2-2,2-4,2-5可得以气体反应物A 表示的反应速度:(1/)bC A r A C R k =+(2-6))式子的化学计量关系,可写出:32(4/3)4c B cc Bd r r dr b dt b dtp r p r -=-(2-8)——以固体B的消耗表示的综合反应速度;——固体B的摩尔密度。
(g)(s)(g)A bB pP +=(2-1)(2-9)Ø联立式子(2-6)和(2-8)并考虑可以导出:()()11/1/b A A c g r B dr bC dt k k r -=+24c cA r p =以外均与r c 无关,分c pb A r p cc r A rg r r d r k k -éù-êúëûò(2-10)Ø对于大量流体中的单个球形颗粒有特征数方程:1/21/3/20.6ReA g p Sh k d D Sc==+Re /p d u r m=/Sc Dm r =(2-11)式中(2-12)u--气体的流速;μ和ρ--分别为气体的粘度与密度;(2-13)/2p D =2Ag p cD D k d r ==如果气体流动处于层流区,则Sh 可近似为:故有Ø若将(2-13)带入(2-10)并积分,可得到:22112b c r p B p cr A p p r r r k r t bk C r D r r éùæöæö=-+-êúç÷ç÷ç÷èøêúèøëû(2-14)31(/)c p r r =-分别表示固体反应物颗粒的初始和反应过程中的半径,则固体的转化率为:(2-7)()1/32/3111(1)2B p r p r k r t X X bk C D r ìüéùéù=--+--íýëûëûþ(1)2b B p r pc r A r k r bk C Dr =+(2-15)当完全转化(X=1)所需要的时间为:(2-16)Ø将式(2-7)代入式(2-14)得Ø如果定义无因次时间θ为:1/322/32(1)][1(1)])oX X s s -+--)可以写为:无因次化(2-18)/()bB pr A r t b k C r q =(2-17)(2-19)202r p k r Ds =其中时,为化学反应控制。
时,为边界层传质控制。
20s 201/(2)21/()r pr p k r D D k r s ===边界层传质阻力化学反应阻力(2-20)Ø为无因次准数,表示边界传质阻力和化学反应阻力的比值:1/322/3(1)][1(1)]X X s -+--(2-18)()1/32/3111(1)2r p k r X X D üéùéù--+--ýëûëû(2-15)Ø当过程由化学反应控制时:1/3[1(1)]b B pr A r t X bk C r =--(2-21)b pA r C (2-22)此时,t 与r p 成正比Ø当过程由边界层传质控制时:意义:提供了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过程限制性环节的方法,即通过测定t 与rp 间的关系可获知限制性环节。
(2-23)(2-24)22/322/3[1(1)]2[1(1)]b B pA or t X bDC X r q s =--=--此时,t 与rp 2成正比3 生成固体产物层的无孔颗粒与气体间反应3.1 反应过程描述及模型化---缩小的未反应核模型反应通式为()()()()g s g s A bBpP rR +=+(2-25)基元步骤为:Ø1) 气体反应物A 在气流主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传质速度为:2()4()i A b i Ab i A gc A A p g A A n k A C C r k C C p ·=-=-(2-26)式中k g a 为气体和固体间A的传质系数;C A b 为A在主气流中的浓度;A s 和C A s 分别为分别为颗粒的表面积和表面处气体A的浓度;rp为颗粒半径。
Ø2) 气体反应物A 通过固体产物层的扩散速度为24/d A e A n r D dC drp ·=4()s i p c eA A p cr r D C C r r p --(2-27)由于固体产物层的扩散速度远大于反应界面的移动速度,通过产物层内的各同心球面的扩散速度(2-29)Ø3)在反应界面上以气体A 的消耗表示的化学反应速度为:对于一级不可逆反应而言,式(2-30)可以化简为:24r i iA r c A c rA n k A C r k C p ·==i d r A A A An n n R ···===Ø在拟稳定假定下,各串联的基元步骤速度相等则有:(2-31)()irA A r c nk A fC ·=(2-32)(2-30)Ø由式(2-27),(2-29),(2-31)和(2-32),消去C A s 和C A i 可得:2241(1)()bA A p e c r cr C r D r k r p +-+3.2 反应过程数学模型的解及讨论(2-33)由式(2-33)可见,反应过程的推动力为颗粒的表面积与主气流气体反应物浓度(C A b )的乘积,总阻力为三个串联进行的基元步骤的阻力和。
Ø联立式(2-8)和(2-33)可以导出:21111b c c c A p p c A r r r Bkg r De r krdr bC dt r æöæö+-+ç÷ç÷èøèø-=323323(1)(132)136A r c r p c c c g p p p p e k r k r r r r k r D r r r ùæö-+-++-úç÷èøû(2-34))式分离变量可以得到(2-35)Ø将(2-7)代入式(2-35)得:()()()2/31/3131211136B b A p r r p r A g e r k k r t X X X X bk C k D r ìüéùéù=+--+-++--íýëûëûîþ(1)63Ar p re g k r k D k ++(2-36完全转化(X=1)时所需反应时间为:(2-37)——无因次数,表示固体产物层内扩散阻力和界面化学反应阻力的相对大小;——修正舍伍德数,表示固体产物层的内扩散阻力与气体边界层传质阻力的相对大小。
Ø首先定义下列函数和准数:(2-38)2/31/3()13(1)2(1)()1(1)A g p ep X X X g X X r D =--+-=--无因次化(2-39(2-40)Ø利用(2-17)定义无因次时间,式(2-36)和(2-37)可写为:22()[()2/]1(12/)sg X p X X Sh Sh q s q s **=++=++(2-41p er ==固体产物层内扩散阻力界面化学反应阻力固体产物层内扩散阻力气体边界层传质阻力(2-45)故可得到三个基元步骤分别为限制性环节的结果Ø界面化学反应为限制性环节时(2-432222(),(),bbB ps e A B pc se A r P X p X bD C r bD C r q s r q s==(),(),1b B pr A B pr t g X g X bk C r t r q r q ====(2-42)(2-44)固体产物内扩散为限制性环节时(2-46)Ø气体边界层传质为限制性环节22,//A bB pss g A r t X X ShShbk C r q s s **===上述诸式提供了通过测定不同粒径固体颗粒达到一定的转化率所需要的时间t,来判断过程限制性环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