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_岑参边塞诗诗风异同论_许黎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Ξ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异同论
许黎英
(浙江绍兴贸易经济学校,浙江 绍兴312000)
摘 要:该文主要就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并探索产生他们诗风相异的原因。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2)02-0045-04
高适、岑参向来被并称为“高、岑”。作为两人知交的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就曾说过:“海内知名士,云端各异方。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对他们的风格更有简明的概括:“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他们的诗歌,都是以充实而多方面的边塞军旅生活体验为基础的。高适在河西三年,岑参在安西、北庭前后六年,这就使他们有了边塞的实际感受和多方面的见闻,反映在创作上自然能如龙宫探宝,获前人所未获。得益于边塞生活体验的广度和深度,他们的诗歌,都丰富多彩地描写了边塞绝域的奇情异采、军中生活和战争场面,反映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但由于际遇不同,所见各异,以及艺术手法的不同,又使他们的诗歌各具风貌。
一
首先,从题材的选择上来看。
高适的边塞诗,一方面歌颂将士们安边卫国的英勇斗志,反映盛唐的时代风尚;一方面又表现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揭露边将的骄奢淫逸,表示他对士卒疾苦的关怀同情,是边塞战争和边塞生活的真实写照,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它本是乐府古题,高适却用来反映军事题材,表现当时边塞动荡不安的现实。这首诗广泛接触了边塞战争中的各种矛盾,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出征塞外、转战绝域、久战被困、两地相思、军中苦乐的悬殊和塞外荒凉的图景,都一一写入诗中。作者在诗中揭露了边将的昏庸无能和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描写了战斗的艰苦和激烈,写出了相隔万里的征夫思妇的哀怨,同时歌颂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盛唐边塞诗的重要命题,在这首诗里几乎都有所表现。“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沉痛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将官与士卒苦乐安危的悬殊,反映出唐朝军政的腐败黑暗。篇中“铁衣远戍”四句,写出了征人思妇的苦苦相思,是社会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结尾处,作者一方面正面赞扬了戍边战士的高尚情操,一方面又通过他们“至今犹忆李将军”,谴责、鞭挞了当时边塞将帅的不恤士卒和腐败无能,深化了主题。这就使《燕歌行》不仅扩大了表现的范围,而且赋予它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主题。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寂寞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高适的许多边塞诗,都表现出这种英雄的气概和悲壮的情绪。在《蓟门五首》中,他热情地歌颂士卒们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对士卒的久戍不归,表示同情:“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当他把士卒的生活和降虏的生活作比较后,他更感愤慨:“士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在《塞上》中,他对当时的边事表示了深深的忧虑:“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
第22卷第2期2002年4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SH AOXI NG UNI VERSITY V ol.22N o.2Apr.2002Ξ收稿日期:2002-02-20
作者简介:许黎英(1964-),女,浙江诸暨人,浙江绍兴贸易经济学校讲师。
亲非远图。”同时,他表示了“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的功名抱负。在《塞下曲》中,他也热烈地向往到边疆去施展才能、博取功名:“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特别重要的是,他在写出士卒们流血牺牲、奋不顾身的同时,在《睢阳酬别畅大判官》中寄托了“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的天下太平的希望。
岑参的边塞诗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描写边塞绝域景色方面多有开拓。有些诗描写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经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写热海,《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有些诗描写边疆少数民族和军营的生活风习,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玉门关盖将军歌》:“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有些诗描写了边地的苦寒和风沙景象,如《天山雪歌》:“千峰万岭雪崔嵬。”《初过陇山途中》:“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等等,都是熟谙中原、南国风光的诗人、读者闻所未闻的异景奇观,这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绮丽瑰异的色彩,也显示了诗人对异域风情、军旅生活的深深热爱。
岑参边塞诗中最有代表性、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那些描写边防战士艰苦激烈的战斗生活,歌颂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概的诗篇,《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将军金甲”三句更写出军情的紧急,军纪的严明,用偶然听到的“戈相拨”的声音来写大军夜行,富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对照前面敌人来势汹汹的描写,唐军这样不动声色,更显得猛悍精锐。诗人还竭尽夸张之能事,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和天气的恶劣。北方边疆,狂风严寒,这是大家可以想象的。但诗人却把风之狂写成可以把“如斗”的大石吹得满地乱滚;把气候的寒冷写成能把蒸腾的马汗旋即凝结成冰;不仅室外如此,连“幕中”的砚水都能很快凝结。这些夸张描写因以真实生活体验作基础,所以给人以很强的实感。这种对环境艰苦险恶的描写,强有力地反衬出边防将士们不畏艰险的精神和高昂的爱国热情。经过这样衬托对比,诗中虽然没有具体描写战斗,但却有力地烘托出战则必胜的气氛,因此最后三句,就不是一般的良好祝愿,而是坚定的必胜信心的一种体现,也是画龙点睛之笔。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但却不是极力渲染自然,而是大肆宣扬大军的声威,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不同的手法,却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大漠的风雪和军中的送别,但诗人却把它写得奇丽豪放,显示出诗人乐观浪漫的本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绝妙比喻,将南方春天的梨花用来比喻北方早来的白雪,不仅抓住了万树一白的相似点,触发人们的联想,而且使一望无际的雪景披上了神奇美妙的幻景,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客观的自然景色被巧妙地诗化了、幻化了。而“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一细节描写,再次生动地描写出天气的奇寒,又为单调的白色世界增添了一道鲜红的色彩,神奇清新,引人注目。
其次,从诗歌的体式上来看。
虽然高适、岑参的诗歌都擅长歌行,其杰作几乎全是七言。但高适长于格律诗,尤其擅长五律和七绝,象五律《送李侍御赴安西》、七绝《九曲词》、《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格律谨严,情意畅述,韵律与情感相融合。高适作古诗,也喜欢用律句,他的《燕歌行》虽然是乐府歌行体,但中间用了许多律句,相互结合,使全诗既有歌行体篇幅宏大、自由灵活、酣畅淋漓的长处,又有律诗句式整齐、平仄交错、对仗严整的优点,全诗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增强了诗歌艺术表现力,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岑参的诗歌变化比较多,但他最擅长七言歌行,这在他早期的创作中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了,如《青门歌6
4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