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恢复
臓 经 人 以 房 为 窍, 内
府, 络, 能 此 室、 外 血 所
即适 养 详 金皮 脉因
医 中 慎, 之, 刃、 肤 相 也;
治 经 不 病 虫 所 传, 二
之, 络, 令 由 兽 中 壅 者,
四 未 邪 都 所 也; 塞 四
肢 流 风 尽。
三 不肢
干
是 病 辛、 食 灾 塞; 针 才
三 则 甘, 节 伤, 更 灸、 觉
③其它: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对后世病因学说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三因 学说”,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三段:论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的重要性。
(一)防病原则,无病先防:
①
内
养
无 病
正 气
“房室勿令竭乏”--房室节制“五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脏元
—饮食起居调节要适度 真通
之。
也。 足, 经 此 补 实
余 损 曰: 法, 脾 脾,
脏有 “实 之则
准余 虚则 要肝
此。 。” 虚 不 妙 自
是 实 在 也。 愈。
其 实, 用 肝 此
意 补 之。 虚 治
不
则肝
用
【提要】
从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 讨论内伤杂病的治则。
【分析】
第一、二段: 举肝病为例来讨论内伤杂病的治则
焦无 不 其 房能 膏重
通 由 遗 冷、 室 无 摩, 滞,
会 入 形 热、 勿 犯 勿 即
元 其 体 苦、 令 王 令 导
真 腠 有 窍 吐
处, 腠
服 兽 闭 纳、
为 者,
臓血 府气 之所 纹 注; 理理 也。 者,
是
皮
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解析】
甲子夜半,少阳起,阳始生——天气温和
——正常气候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未至而至 太过 异常气候
天温如盛夏 ——至而太过
已得甲子,天未温和——至而不至 冬
至 之 后
致病因素
不及
天大寒不解 ——至而不去
少阳—农历1、2月
阳明--农历3、4月
小寒、大寒、立春、雨水
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太阳--农历5、6月
早期治疗 已病防传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 避免意外伤害
房室勿令竭乏 ——节制房室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
——衣着饮食适宜
未 病 防 病
“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未病防病
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
为血气所注; 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心旺于夏-脉洪-色赤;
脾旺长夏-脉缓-色黄;
肺旺于秋-脉毛-色白;
色脉 时令
相合
正常
肾旺于冬-脉石-色黑;
非其时色脉,皆当病:(病理现象)
春-脉毛色白-金乘木; 夏-脉石色黑-水乘火; 色脉 秋-脉洪色赤-火乘金; 时令 冬-脉缓色黄-土乘水; 长夏-脉弦色青-木乘土;
不相合
皆当病
【原文】问曰: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 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则死,入腑则 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 为入脏则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11)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 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 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 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12)
第2段:杂病发病的三条途径: 经络受邪 二者病邪
金匮要略释义及方解(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上)
金匮要略释义及方解(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上)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金匱要略》释义及方解(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上)王东海【原文】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引导、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酸苦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注释】五常,即四时五行运行之气令。
风者,木之气,居岁令之首,以统一岁五行运行之气,人生天地之中,顷刻不离于气。
气之用即是风,风之体即是气。
风之所生,由阴阳变动、五行偏亢相激而成。
五行本互生互克之矛盾,所以在生长之中,亦有杀害,因杀害而后生长,生杀相因,才能有生生不已之循环。
其风应五行所主之令而来,无太过不及之差,为和风,为正令之气,主生长万物;若非其时而至或从客克方而来,克方者,如春月之风,从西方而来,为邪风,主杀害万物。
正气为病,人必触冒而后感,则病轻;邪气为病,不必触冒而亦病,则病重。
但外邪之感人,经谓:“必因其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
若其人元阳真阴壮实,真气内充,气血周流,內之脏腑调和,外之营卫固密,体自安和。
客气者,非时而来之气也;邪风者,从克方而来之风也。
但虽千般病患、灾难,不外如下三条:一者,身形若虚,虽经络受邪而能内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互相传送,外邪中伤则壅塞不通,为外身躯之病;三者,房室金创虫兽所伤。
为诸多病患之由。
若人能慎重保养,善于避免;或偶感外邪,在皮肤或经络之时,即行解散,则邪气不能留传而入脏腑;四肢觉沉重凝滞,即引导、按抹、导邪外出。
金匮要略单项选择题和问答题
金匮要略单项选择题和问答题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D )A.客气邪风侵袭B.七情C.房室竭乏D.五脏元真不足E.虫兽.金刃灾伤2.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至而不去”是指(C)A.以得甲子,天未温和B.未得甲子,天因温和C.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D.以得甲子,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E.未得甲子,天大寒不解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的“六微”是指(E)A.六种疾病B.六淫C.六经D.六气E.六腑4.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Λ )A.风邪B.寒邪C.湿邪D.雾醵之邪E.热邪5.其性清轻上浮,易伤人上部和皮勝的病邪是(D)A.风邪B.湿邪C.寒邪D.雾錄之邪E.热邪6.其性紧束,常在慕时发病,多中于经络之里的病邪是(B)A.风邪B.寒邪C.湿邪D. 饪之邪E.雾靈之邪7.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C )A.虚劳B.肝病C.肾水反侮脾土D.瘀血E.痰饮8.肝病乘脾,临床上望诊常见(B )A.鼻头色白B.鼻头色青C.鼻头色黄D.鼻头色赤E.鼻头色黑9.病在中焦属实者的呼吸特点为(Λ )A.其吸而微数B.其吸远C.其吸促D.呼吸动而振振摇E.喘10・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为(B )A.其吸而微数B.其吸远C.呼吸动而振振揺D.息引胸中上气E.其吸促11.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属(B)A.头中病B.骨节间病C.心膈间病D.腹中痛E. 肝胆病12・病人头中有病,闻诊可见(D )A•语芦喑喑然不彻 B.语声寂然,喜惊呼 C •语声洪亮D•语声啾啾然细长E∙语声低微13.春季,下列各组色脉中,何者病情最重(CA.色青脉石B.色靑脉毛C.色白脉毛D.色青脉弦E.色青脉洪14.卒厥见身和.汗自出的病机为(D )A.表卫不固B•阳气涣散C.阴阳离决 D.气血通畅 E.亡阴15.早春时,出现色白,脉毛的机理是(D )A.肺气郁闭B.邪犯肺卫C.肺气虚D.金克木E. 风邪恋肺16.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BA.邪热消谷B.脏气为邪气所改变C.胃阳渐复D.邪气渐退E.虚阳浮越17.卒厥见唇口青,身冷的机理是(C )A.血液郁滞,阳气闭阻B.气血逆乱C.邪气闭阻, 血液郁滞,阳气涣散D•阳气虚衰,阴寒盛E.气随血脱18.其性重浊,易伤人关节及下部的病邪是指(E )A.寒邪B.雾露之邪C.热邪D.风邪E.湿邪19.对虚劳望诊,可见(BA.色白B.色黑C. 色黄D.色赤E.色青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单项选择题1.痉病的主脉是(B )A.浮紧脉B.紧而弦脉C.沉迟脉D.沉而细者E.浮数脉2.柔痉的治疗选方为(E )A.调胃承气汤B.根汤C.防己黄英汤D.止痉散E.枯萎桂枝汤3.痉病,高热.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证属(E )A.刚痉B.欲作刚痉C.柔痉D.表热致痉E.里热成痉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D )A.血痹B.历节C.痛痹D.湿痹E.风痹5.太阳中竭,津气两伤,治用(C )A.白虎加苍术汤B.白虎汤C.白虎加参汤D.竹叶石膏汤E.白虎加桂枝汤6.麻杏玫甘汤证属(E )A.风湿表虚B.风湿阳虚C.寒湿表虚D.风湿阳郁化热E.风湿在表.化热倾向7.风湿,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方用(B )A.桂枝加附子汤B.桂枝附子汤C.桂枝去芍药汤D.防己黄茂汤E.甘草附子汤8.下列病证禁用汗法者为(C )A.痉病B.湿病C.竭病D.历节病E.水气病9 •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是( E )A.风湿在表B.风湿兼气虚C.风湿兼阳虚D.风湿表里阳虚E.寒湿郁表10.防己黄茂汤治湿病,下列症状何项不具备(Λ)A.恶心B•身重 C.恶风D.汗出重E•脉浮1.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S其中“一宗"是指(D )A.先天之本肾脏B. 主血脉的心脏C.朝百脉的肺脏D.包括心肺两脏2.百合病的病机是(A.心脾两虚D.心肾不交3.百合病的主要治法是(A.清养肺胃D.调补脾胃4.百合病的治疗主方是(A.百合滑石散D.百合地黄汤E.宗气B )B.心肺阴虚E.肝肾阴虚B )B.润养心肺E.滋养心脾D )B.百合鸡子汤E.滑石代赭汤C.心肝血虚C.滋养心肾C.百合知母汤5.《金匮》治百合病诸方,皆为下列哪种治法而设?(B )A.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B.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C. 见阳攻阴D.见阴攻阳E.汗.吐.下6.百合病的服诸方,多用下列哪种水煎煮?(D )A.浆水B.甘澜水C.米j甘水D.泉水 E •河水7.下列哪项不是百合地黄汤中百合的炮制方法?(Λ.水洗 B.水渍去沫 C.炙D.以泉水煎E.擘8•服用百合地黄汤后,“大便当如漆”是指(DA.干血B.近血C•远血D.地黄本色E.蓄血9.下列哪味药物须“浸,令芽出,曝干”后,方可使用?(C )A.百合B.当归C.赤小旦D.瓜子E.慧菽仁10.据《金陵》原文,赤豆当归散主治狐惑病何症?( C )A.前阴蚀烂B.后阴蚀烂C.眼部化脓D.咽喉蚀烂E.面部变色11.狐惑病的主症是( C )A.状如伤寒B.默默欲眠C.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D.目四皆黑E.恶闻食臭12.狐惑病的成因是( B )A.感染疫毒B.湿热虫毒C.阴虚热D.情志牝火E.感受风热13.狐惑病'‘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湿病发汗(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主方(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风湿历节(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寒湿历节(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重证证治(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虚劳里急(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虚寒肺痿(5)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虚热肺痿(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热饮迫肺(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肺寒饮挟热(13)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主症(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目的要求】1.了解本篇为全书的纲领。
2.熟悉脏腑经络病理变化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3.掌握本篇对疾病的预防、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所提出的原理、原则,为学好全书奠定基础。
【原文讲解】│第1条││第2条││第3条││第4条││第5条││第6条││第7条││第8条││第9条││第10条││第11条││第12条││第13条││第14条││第15条││第16条││第17条│第1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词解】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四季脾旺:脾属土,土寄旺于四季,故云四季脾旺。
【释义】本条从人体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出发,论述杂病的治疗法则。
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脏腑在生理情况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首先本条含有“既病防传,先治未病之脏”思想。
脏腑病变传变的规律是:“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脏论》)。
肝木能克伐脾土,如见肝实之病,应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就是治其未病。
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的蔓延。
传变有虚实之分,肝实则传,肝虚则不传;脾虚受传,脾实则不受传。
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
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就是缺乏整体观的治法,就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其次,指出治病当分虚实,并举肝病为例来说明。
金匮背诵背诵条文
金匮背诵背诵条文金匮背诵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2〕2.(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大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8〕3.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2〕4.(己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治未病
宋二一 脉右浮数,风温干肺化燥,喉 间痒,咳不爽,用辛甘凉润剂。 桑叶,玉竹,大沙参,甜杏仁,生甘草。
龚二四 脉寸大,头晕,脘中食不多下。 暑热气从上受,治以苦辛寒方。 竹叶,杏仁,郁金,滑石,香豉,山栀。
• 肾气丸+四逆散
甘• 地黄30g 甘 山药30g 酸山萸肉20g
泽泻30g 甘茯苓20g 苦牡丹皮15g
辛• 桂枝10g 辛黑顺片(先煎)10g
甘党参15g 苦柴胡15g 酸白芍15g
苦• 麸炒枳壳10g 甘炙甘草10g
• 7付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 反馈:刚吃完一周,感觉挺好的,胁不痛啦,一累生气感觉还是有点不舒服, 还能帮我调理一下吗?谢谢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素问·玉机真脏论》
四季脾王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 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四季脾王
善用针者
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 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 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治未病
郑 夏至后湿热内蒸,肠风复来,议酸 苦法。 川连,黄芩,乌梅肉,生白芍,广皮, 厚朴,荆芥炭,菊花炭。
【医案】 张某 女 54 胁痛
• 2021.3.2 正月十九 雨水后12天 周二
• 两胁下疼痛,情绪易怒,时有躁急,心烦,二便可,舌淡红苔轻度黄腻,苔水 滑,脉右关虚,左寸劲,双尺沉弱无力。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一级原文(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一级原文(1-90)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夫人禀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 一者, 经络受邪, 入藏府, 为内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窍, 血脉相传, 壅塞不通, 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
(2)2.清邪居上, 浊邪居下, 大邪中表, 小邪中里, 谷饪之邪, 从口入者, 宿食也。
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 风中于前, 寒中于暮, 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 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 雾伤皮肤, 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 极寒伤经, 极热伤络。
(13)3.问曰: 上工治未病, 何也?师曰: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4.太阳病, 发热无汗, 反恶寒者, 名曰刚痉。
(1)5.太阳病, 发热汗出, 而不恶寒, 名曰柔痉。
(2)6.太阳病, 其证备, 身体强, 几几然, 脉反沉迟, 此为痉, 栝蒌桂枝汤主之。
(11)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取微汗。
汗不出, 食顷, 啜热粥发之。
7.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8)8.太阳病, 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细(一作缓)者, 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
湿痹之候,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但当利其小便。
(14)9.湿家身烦疼, 可与麻黄加术汤, 发其汗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
(20)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温取八合, 覆取微似汗。
金匮要略目录
金匮要略目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金匮要略》原著或咨询中医学专家,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金匮要略 汉·张仲景
《金匮要略》讲稿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概述本篇论述了人在大自然中,“因风气而生长”,与自然气候息息相关。
虽然“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但“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提出了“内养真气,外慎邪风”,“不遗形体有衰”的“未病先防”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既病防变得治未病思想;提示了人体疾病有外感,有内伤,而外邪中人,总是“阳邪亲上,阴邪亲下,热邪归阳,寒邪归阴”,遵循“物从其类”的规律;简明扼要地指出各种疾病都可以用望色、闻声、切脉和询问疾苦等“四诊”进行审察和认识,其疾病都是变动不居,其病从内走外者易治,从外入内者难治,并根据人体疾病的新久、表里、虚实和五脏常性以及五脏所合,确立了“分缓急施治”、“分先后施治”、“随五脏常性施治”和“随病脏所合施治”等等治疗原则。
本篇具有全书纲领性的意义。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13.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2.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此天而而至甲此未阳夜师有至问 爲温不天而子爲得始半曰至而曰 至如去大不而未甲生少:而不: 而盛也寒至天至子,阳冬太至有 太夏;不也未而,天起至过,未 过五以解;温至天得,之,有至 也六得,以和也因温少后何至而 。月甲此得,;温和阳,谓而至 时子爲甲此以和。之甲也不, 八,而至子爲得,以时子?去有 , ( )
鲜爲爲者非白色鼻冷鼻面问 明风痛,时者黄头者头部曰 者,,痉者,者色死色,: 有色色,,亡,微;青愿病 一 留黄黑不死血胸黑 云 ,闻人 饮者爲治。也上者 腹 中 腹其有 。便劳。其。有, 冷 中说气 , 色 难,又目设寒有 苦 。 痛 痛 三,色色正微。水 者 ,师见 色赤青圆赤色气 死 。 苦曰于 : , 。 ( )
不六一微合拘咽曰阴腰也问 在极百,爲急、:病、?曰 其,八微九。肠咳十脊师: 中妇病有十五鸣、八、曰阳 。人,十病脏、上,臂:病 三五八,病胀气何、头十 十劳病人各满、谓脚痛八 六、,又有、喘也掣、, 病七合有十心、?痛项何 ,伤爲六八痛哕师。、谓 、 ,、、
( )
极湿寒雾寒各宿䅽大清 十寒流令伤中有食饪邪邪 三伤关脉于于法也之中居 经节急上暮度。邪表上 ,,,,,,五,,, 极食雾风湿风邪从小浊 热伤伤令伤中中口邪邪 伤脾皮脉于于人入中居 络胃腠浮下前,者里下 。,,,,, ,。。
提要:发病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 解析: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医宗金鉴·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出 “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这一条文应 为该书纲领:“此篇乃一书之纲领”。 《国语·郑语》曰:“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提示“和”是把二 种(含)以上不同但相关的东西结合一起 并使之均衡(平衡),如此可以产生丰盛 成长的效果。 “安和”意谓脏腑间的和 谐运作。
概念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条脉证二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有人问道:“技术高超的医生治病,往往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回答道:“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蔓延。
以肝脏病的诊断为例,临床上见到肝病患者,知道肝病可以传到脾脏,就要在治疗时首先调补脾脏。
但如果一年四季脾气都旺盛,就不需要调补脾脏。
一般的医生不了解疾病相传的规律,见到肝病不懂得实脾的意义,就只知道治肝。
”【原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译文】对于肝病的治疗,应当用酸味的药物予以补益,用焦苦的药物辅助,再用甘味的药物予以调和。
五味之中,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
脾气旺盛就能制约肾气,肾气虚弱,体内水气代谢就会失常,水气不畅,心火就会旺盛,转而伤害肺脏,肺气则因此虚弱,无法制约肝脏,肝气就会旺盛,如此肝病就能自行痊愈。
这就是治肝补脾的奥妙所在。
治疗肝的虚证时用此法,实证就不适用了。
【原文】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译文】《内经》上说:“不要伤害正气虚弱的脏腑,也不要补益邪气旺盛的脏腑。
应当用补法治疗虚弱的脏腑,用泻法治疗邪气旺盛的脏腑。
”这就是《内经》的含义。
其他脏腑在治疗时都可以仿照此种方法。
【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要求
(一)掌握《金匮要略》发病基本原理与 掌握《金匮要略》 相应的预防方法、治未病等治疗原则。 相应的预防方法、治未病等治疗原则。 (二)熟悉熟悉病因致病的三种途径 (三)了解本篇为全书的总纲及篇名含义、 了解本篇为全书的总纲及篇名含义、 病因病机特点、四诊要领。 病因病机特点、四诊要领。
[条文 (12): 条文]( ) 条文
[提要]承上条论脉说,以浸淫疮为例,说明 “入脏即死,入腑即愈”的道理。
入脏-正气不返-死。 卒厥-脉脱(邪闭更甚) 入腑-气闭复通-愈。 预后 从口流向四肢(向表)-病在外-可治 浸淫疮 (向表) 从四肢流来入口-病入里-不可治 (向里) “非为 一病, 百病皆 然。”
从上可知,疾病发生的原因: 反常气候(六淫)+正气虚弱→疾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条文](13)下段: 下段:
[提要]五邪的特性及伤人的规律。
类别 风 寒 雾 湿 特性 大邪(泛散) 小邪(紧迫) 清邪(轻清) 浊邪(重浊) 法度 中表,中于前 中里,中于暮 居上,伤于上 居下,伤于下 从口入,伤于中 病变特征 令脉浮 令脉急 伤皮腠 流关节 损脾胃
*可见,五脏虚证的治疗应当用补法 五脏虚证的治疗应当用补法,可 五脏虚证的治疗应当用补法 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以本脏之味药直接入本宫; 一是 二是根据子能令母实的道理,补益相生 二是 的脏腑; 三是调补相克的脏腑,使受克的脏腑功 三是 能旺盛之后,间接补益本脏。 3.杂病总的治疗原则:不要“虚虚实 实”,应当“补不足,损有余”。
产妇出血过多,大汗昏倒。
吐衄下血过多,大汗昏倒。
厥阳独行” “厥阳独行”
-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
阴阳平衡
阴阳失调是 杂病的基本病机
阳上行, 阳上行,有阴以吸之故升极 而降 阴下行, 阴下行,有阳以煦之故降极 而升
原文讲解
三、诊断
金匮教研室
(一)望诊(条文3、5、6) 望诊(条文 、 、 ) [条文 (3): 条文]( ) 条文 [提要]通过望鼻面部气色诊察疾病和判 断预后。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虚弱已甚,气盛而形衰,形 气不能相保的危候。)
(二)闻诊 [条文](4): [提要]闻诊的临床应用。
病位-骨节间病。 寂寂然喜惊呼 病理-肝肾不足,感受风寒湿邪,流 注筋骨关节,不动则痛微而声 寂然,动则痛剧而惊呼。 病位-心膈间病。 语声 喑喑然不彻 病理-痰饮停于胸膈,阻塞气道,语 声低而不能畅达。 病位-头中病。 啾啾然细而长 病理-头痛恶闻巨响,高声则震动愈剧。
讲 解
病因三条
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内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入脏腑; 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内因: 经络受邪 入脏腑 外因: 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外因: 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 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其它: 房室、金刃、虫兽。 其它: 房室、金刃、虫兽。
小 结
小 结
小 结
小 结
小 结
小 结
1.望鼻头
腹中痛-肝木乘脾土。 青 鼻头色 苦冷者死-脾阳衰败,阴寒内盛。 微黑-有水气(水胜侮土)。
2.望面部: .望面部: 胸上有寒(脾虚饮停不化)-其色淡黄。 色黄 便难(湿热互结,脾气郁滞)-其色鲜明。 亡血(色不荣于面)-面色苍白。 色白 面色 微赤(阴虚阳浮欲脱)-死。 色黑(下元亏损)-为劳。 色青(血脉凝滞)-为痛。 色赤(风热上扰)-为风。 色鲜明者(水饮上泛于面)-有留饮。
“脏腑经络先后病”的含义: 脏腑经络先后病”的含义: 经络 先后 是杂病的总称 脏腑
概述
1、本篇属于全书概论性质,具纲领性意义。 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含义: (1)一脏有病,可传变它脏;经络受邪,可 传入脏腑; (2)“先后”二字提示需注意脏腑经络先后 病的传变规律。 (3)临床可根据病人脉证,推断脏腑病变及 预后转归。
•新病影响旧病,治疗新病又当顾及旧病; •先治新病,用药时也要考虑旧病及病人体质。
[条文 (17): 条文]( ) 条文 [提要]治疗杂病应抓住病情的关键,审因论治。 必伏其所主 欲祛邪,先求因 夫诸病 在脏 欲攻之 邪入里必有据 而攻之 而先其所因 当随其所得 热与水结-猪苓汤 例 热与食结-承气汤 热与血结-桃核承 气汤。
经络 正气不足 脏腑-(脏腑病变) 脏腑-(脏腑病变) -(脏腑病变 邪气 (为深为内) 为深为内) 血脉-(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皮肤 正气尚可 血脉-(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为浅为外) 为浅为外)
仲景三条与无择三因之别
仲景三条
无择三因
主 要 内 容
因 因 因 因 三因无
1、养慎以祛病,早治以杜渐。
(四)预后(条文11、12) 预后(条文 、 ) [条文 (11): 条文]( ) 条文 [提要 论述卒厥的病机及预后。 提要]论述卒厥的病机及预后 提要 论述卒厥的病机及预后。 1.卒厥的病机和转归: 2.何谓“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沉-血实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脉 大-邪盛 《素问·调经论》 证候 滑-气实 卒厥-实气相搏,逆乱于上。 唇口青-邪气内闭,气血凝滞 入脏 身冷-阳气涣散 预后 身和-气还血行 入腑 汗自出(微汗出)-阳气外达 邪气外泄-愈 死(预后差)
[条文 (16): 条文]( ) 条文 [提要]五脏疾病应根据其喜恶进行治疗和护理。 五 所得-合适的服食居处-安脏气而却病邪-愈。 脏 所恶-所厌恶的服食居处-干忤脏气而助邪-病加重。 病 所不喜-所厌恶的服食居处-损正气助邪气。 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食后则忤脏气助邪气)-必发 热。 *说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应顺其所得,避其所恶;否 则,会加重病情。
上工与中工的区别
理论 上工 中工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临床
当先实脾
疗效
较好
惟治肝也
较差
中工缺乏动态的、发展的、 中工缺乏动态的、发展的、 整体的医学观点。 整体的医学观点。
2.杂病脏虚证的治疗原则。 .杂病脏虚证的治疗原则。
补用酸-酸能养肝。
此治肝补脾
肝虚证 助用焦苦-(入心)子能令母实。 之要妙也。 夫肝 之病 肝实证-实则不再用之。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入脾)缓 肝和中。 肝虚则用此 法。
[释义]
1.正常气候能养人,不正常气候能致病。 正常气候能养人,不正常气候能致病。
人因风气生长—— 正常 气候 风气 异常 气候 应温反凉 应凉反温 亦能害 万物 春温夏热 促进万物 秋凉冬寒 生长收藏 能浮 如 水 亦能覆 舟
2.正虚是发病主因,邪气是致病条件。 .正虚是发病主因,邪气是致病条件。
宿食 谷饪之邪
原文讲解
二、病机
金匮教研室
[条文](10): [提要]通过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说明阴 阳失去平衡是杂病发生的基本病机。
相互资生 二者 相互消长 正常 阳上行,有阴以潜则升极而降 升降 阴下行,有阳以煦则降极而升 动态平衡。
阴气衰竭-无阴 厥阳 异常 独行 阳气失去依附-有阳
肝阳上亢,面赤眩晕跌倒。
[条文 (14): 条文]( ) 条文 [提要]表里同病,急者先治的原则。
续得下利清谷不止-里气虚寒 急当救里。 病(表证), 身体疼痛-表证不甚
医下之(误治) 后身体疼痛-表证仍在 急当救表。 清便自调-里和
*表里同病的治法有三: ①先表后里,为常法; ②表里同治; ③先里后表,为变法。
[条文 (15): 条文]( ) 条文 [提要]新旧同病,应先治新病的原则。 新病急,传变快,危险多。 当先治其卒病 急者治其标。 痼疾+卒病 久病缓,传变慢,危险少。 后乃治其痼疾 缓者治其本。
健康——正气战胜邪气——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疾病——邪气战胜正气——客气邪风,中人多病。
3.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
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所因也。 外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 所中也。 不内不外: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讲 解
杂病的发病机理
-天人合一
·邪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正 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三)切诊(条文9、7) 切诊(条文 、 )
[条文 (9): 条文]( ) 条文 [提要 同一脉象,所见部位不同,主病亦异。 提要]同一脉象 所见部位不同,主病亦异。 提要 同一脉象, 寸 寸脉浮(寸属阳主表)-病邪在表 口 脉 尺脉浮(尺主里当沉)-肾精亏损,肾阳外浮:腰痛背 强不能行(肾虚精髓不充), 必短气而极也(肾不纳气)。
[条文 (6): 条文]( ): 条文
[提要 从呼吸形态来辨别病位的上中下,病情的虚实和预后。 提要]从呼吸形态来辨别病位的上中下 病情的虚实和预后。 提要 从呼吸形态来辨别病位的上中下, 实证-当下之则愈。 吸而微数-病在中焦 虚证不治-邪实正虚,不 任攻下。 吸气 呼吸 吸远 -下焦-肾气虚衰 吸促 -上焦-肺气虚衰 皆难治。
3.望目: .望目:
其目正圆者(风热强盛,脏气已绝) ——痉,不治。
[条文 (5): 条文]( ) 条文
[提要 观察呼吸与形态来辨别病情、病位。 提要]观察呼吸与形态来辨别病情 病位。 提要 观察呼吸与形态来辨别病情、 实-心中坚(实邪壅塞在胸,肺气不宣)。 摇肩 呼吸 虚-肺肾两虚,肾不纳气。 引胸中上气者-咳(痰阻气道,肺气不宣)-实证。 张口短气-肺痿唾沫(肺痿证:咳吐浊唾涎沫)-虚证。
[条文 (7): 条文]( ) 条文 [提要 切脉、望色应与四时结合。 提要]切脉 望色应与四时结合。 提要 切脉、 春-肝旺脉弦-色青 四时色脉与 夏-心旺脉洪-色赤 气候相合 秋-肺旺脉毛-色白 冬-肾旺脉沉-色黑 春-应弦反毛-色青反白 非其 四时色脉与 夏-应洪反沉-色赤反黑 时色 气候不相合 秋-应毛反洪-色白反赤 脉皆 (相克) 冬-应沉反缓-色黑反黄 当病 正常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