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与波普尔二者知识观的差异性比较

合集下载

论波普尔的开放社会观

论波普尔的开放社会观

作者: 尹志兵
作者机构: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出版物刊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149-150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开放社会;进化;自由;民主
摘要:波普尔的社会观区别于以往柏拉图、霍布斯、黑格尔、马克思等的社会观。

他以一种开放的、进化的思维方式为基点,是他的科学观、自然观的历史与逻辑的延续。

他的社会观为人的生存实践提供解决问题的媒介,主张建立一个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社会。

但他的社会观仍和其他的社会观一样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

但他毕竟为人类的未来前景提出了大胆而富有借鉴的尝试,为人类追求理想的社会观提供了参考。

古希腊文论之柏拉图

古希腊文论之柏拉图

古希腊文论之柏拉图2011/03/01柏拉图▪轴心时代▪古希腊之从诗歌到哲学▪柏拉图的生平、著作▪关于文艺的思考:▪理念说▪灵感说和迷狂说▪诗剧理论与诗教理论轴心时代▪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前二世纪,是被西方哲人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四大古代文明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重大突破,并基本奠定了此后几大文明的发展形态。

▪古希腊:哲学,神—自然规律▪古以色列:先知运动▪古印度:宗教哲学,业报与转世▪古中国:经典传承▪帕森斯:“哲学的突破”古希腊之从诗歌到哲学▪荷马史诗中的“神”与“命运”▪赫西俄德之“道德秩序”▪非人格化的力量▪早期希腊哲人的思考:▪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我们如何解释事物中的变化过程?▪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即米利都学派的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物质自然的构造,而不是道德的基础。

▪埃利亚派哲学家巴门尼德和芝诺的主要兴趣是论证实在是不变的、单一的,是一。

▪另一方面,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则将实在描述为总是变化的,充满流变,是由许多不同的东西构成的。

▪苏格拉底和智者派则对物质自然不甚关心,而是将哲学引入了道德领域。

古希腊哲人的思考▪希腊哲人们针对那些基本问题所给出的答案,不久就被称作“哲学”——爱智。

这些哲学思考的前提在于人们逐渐认识到:事物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一样。

▪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理智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一个观察或相信的问题,而是思想的问题,哲学就意味着抱着纯粹而自由的探索的态度去思考那些基本的问题。

柏拉图之地位黑格尔:“哲学之发展成为科学,确切点说,是从苏格拉底的观点发展到科学的观点。

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

”怀特海:“欧洲哲学传统的最稳定的一般特征,是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组成的。

”波普尔:“柏拉图著作的影响,无论是好是坏,总是无法估计的。

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柏拉图对知识的全面论述是如此有力,以至于他的哲学成为西方思想史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柏拉图的知识论

柏拉图的知识论

柏拉图的知识论绪论有关知识论的探讨,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那时,很多哲学家就已经开始提出有关知识论的几个问题:人能否认知?人如何认知?人的认知所能达致的有效范围和程度是什么?真理极其标准是什么?虽然说有关知识论的探讨很早就已经存在,但是一直没有对于认知问题做过深入地讨论,也没有为知识论专门写过一部著作。

柏拉图亦是如此,没有把知识论当作专题来处理,虽然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没有一篇有系统地专门处理知识问题,但我们可以在《特亚特陀》与《理想国》中看到柏拉图对知识的论述。

下面就让我们从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回忆说、洞穴的比喻、知识的等级和知识的传达五个方面来探索柏拉图的知识论:一、知识的定义关于知识是什么,柏拉图很难给出一个详细而又正确的答案,但是柏拉图首先告诉我们知识不是什么!从知识的反面去看知识的定义。

1、知识不是感官知觉知觉是借感觉器官的功能而把握外在事物的经验,就是我们的感觉经验。

而知识不是感官经验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是可以残缺的,这个世界上有聋子瞎子坡子,如果知识是感官可以经验的话,那岂不是说知识是可以改变的吗?而知识应该是“恒常不变”的和“正确无误”的。

而且被我们感官所知觉的对象也是易变的,有错觉的可能。

“知识是因人而异的,事物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对于你又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

1”例如一阵风吹,我感到冷,你却感到舒畅,同样的食物,病人感到反胃,而健康的人感到有味。

所以知识不是感官知觉。

当然在柏拉图说知识不是感官知觉时,并不是说知识中没有感官知觉的成分,而是说知觉不是知识的全部,当我们感知到一个事物时,我们并不能确定该事物是否存在,所以我们要借反省、理解和判断来确定该事物。

只靠知觉本身不能构成知识,我们还要靠反省来把握知识,感觉知识只是达到知识的一个过程而已。

2、知识不是正确的判断当我们给一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时,这并不代表我们熟悉该事物,也许是偶然也许是误打误撞也许是歪打正着也许是巧合。

总之,正确的判断不一定是知识。

柏拉图与波普尔二者知识观的差异性比较

柏拉图与波普尔二者知识观的差异性比较

柏 拉 图 与波普 尔二 者 知识观 的差 异 性 比较
段 庆 刚
济南 20 1 5 04) ( 山东 师范大 学政 法学 院 ,山东

要 :柏拉 图和波普 尔都认为存在一个超验的客观世界 ,这 个客观世界是人 类知识的对 象,柏拉 图将其称为
理念的世界 ,波普 尔称其 为 “ 世界 3 。理念世界和 “ ” 世界 3 ”的思想虽有共 同之处 ,但 两者之 间存在 实质上的差别 , 二者之 间的差别造成 了柏拉 图和波普 尔知识观 的差异性 。 关键 词:理念世界 ;世界 3
论 即理念论有很 多共 同之处 。 “ 但是波普尔也承认 他 ”
的 “ 界 3 世 ”和 柏 拉 图 的理 念世 界有 着实 质 的 区别 ,“ 我
念世界不是人类活动 的产物 ,永 恒的真理 在人类存 在以
前就必须是真 的。 波普尔的客观 主义知识 论是建立在批 判传 统的常识 知识论的基础 上的。他认 为 ,自笛卡尔 、 洛克 、巴克莱 、
中 图 分 类号 :B 1 文 献 标识 码 :A 07
当西方哲学摆脱 了宗教神话的束缚 ,以理性 的 目光 注视 自然之 时 ,他们 除了对 自然感到敬畏和赞叹外 ,也
不变的。由此 ,柏拉 图认为 我们 感官所接触 到的 “ 可见 世界”并不完全真实 ,不是 我们 知识 的对 象 ;只有理念
不 同
柏拉 图受赫拉克利特的 “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说 、 埃利亚学派 的存在理论和毕达哥拉斯学派 的数 的理论 的 影 响 ,建立 了理念论哲学体系 。在柏拉 图看来 ,理念是
世界 。物理的世界 ,精神的世界 ,人类精神活动产物的 世界 , 也即思想 内容 、客观知识 的世界 。“ 我们可 以称物

认识一个真正的柏拉图

认识一个真正的柏拉图

认识一个真正的柏拉图理想和现实:如何认识柏拉图柏拉图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母亲是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叔父是当时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亚斯(Critias)。

柏拉图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北非、小亚细亚沿岸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以期实现贵族政治理想。

活动失败后,在外游历12年并已40岁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并在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建立了自己的学园——阿卡德米学园,随后的40年余生一直在此执教以期将政治家培养成哲学家,其学生中至少9个后来成了希腊各城邦的专制统治者。

柏拉图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柏拉图是一个绝对主义者,他因提出哲学王和理想国而长期遭受“自由主义”学者的猛烈抨击,人们甚至将柏拉图视为一个法西斯分子,主张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领袖,如果没有这个人的许可,人们连“起床、走路、洗漱和吃饭”都不可以(宾默尔,2010:前言)!在这些“自由主义者”看来,柏拉图的思想是集权主义的渊薮,但这种理解显然是有问题的,那么是缺乏对自由本身内涵和演化的理解,要么是对柏拉图本人及其思想的极大误解。

一方面,柏拉图并非不喜欢自由,但他的思想已经远远摆脱了历史的束缚,不是仅仅局限于“无支配”的和“无干涉”的自由,而在构想自律的自由,而后者是人类自由的更高层次。

柏拉图崇尚理性,接受苏格拉底的思想:只有理性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而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同时,柏拉图强调,理性却不是天生就先验地具有的,相反,它面临一个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这个成熟又源于人的学习和实践;其中有一些人更善于思考和总结经验,从而具有更高的理性。

因此,理性程度更低的人要过有意义的生活,就需要向理性程度高的人学习,甚至接受他的领导。

这样就产生两者结果:(1)在向更高理性者学习过程中就产生了权威,在极端意义上就出现了哲学王;(2)低理性者的理性提高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自律性,最终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律自由。

柏拉图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柏拉图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柏拉图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贡献柏拉图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家中著名的一派,以其创始人——哲学家柏拉图为代表。

柏拉图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如下:1.观念主义:柏拉图学派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观念的形式,这些观念是人类脑海中的抽象概念。

因此,世界是人类认识的产物,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理性主义:柏拉图学派认为,人类的理性是获得真理和知识的唯一途径。

他们认为,通过认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人类可以掌握真理。

3.至善论:柏拉图学派认为,人类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至善。

至善是一种绝对的理想状态,包括智慧、知识、善行和幸福。

4.万物皆有理:柏拉图学派认为,万物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并且可以通过理性分析来理解这些规律和原则。

5.人类本性论:柏拉图学派认为,人类本质上是理性动物,并且人类的本性是追求至善的。

6.共同体理论:柏拉图学派认为,人类应该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应该追求公平和公正,并且应该尽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柏拉图学派认为,这种理想的共同体应该由哲学家统治,因为他们是唯一真正理解至善的人。

7.性别平等:柏拉图学派的许多代表人物,如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都认为男女在本质上是平等的。

他们认为,男女在智慧和能力方面都是完全相等的,并且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政治和教育活动。

8.古希腊哲学史:柏拉图学派对古希腊哲学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不仅创立了观念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还为后来的哲学家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理论。

他们的贡献使得古希腊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基础,并且对后来的哲学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自然哲学:柏拉图学派对自然哲学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四种元素构成的,即土、火、水、空气。

他们还认为,万物皆有理,可以通过理性分析来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原则。

10.伦理学:柏拉图学派对伦理学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追求至善的,并且至善包括智慧、知识、善行和幸福。

柏拉图的知识观

柏拉图的知识观

柏拉图的知识观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柏拉图的知识观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唯心主义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

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

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

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因此,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

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

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

知识观的演变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知识观的演变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知识观的演变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摘要]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本质、属性、类型和价值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知识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教学又将面临怎样的改革呢?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知识观教学改革启示美国教育学家索尔蒂斯指出,“从根本上说,知识的概念与教育的概念是无法分离的,因而,我们关于知识和认识方面可能存在的许多问题的回答,对我们教育者如何思考与行动将有重大的影响。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知识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与知识的研究和传递密切相关的教育领域时,教学又将面临怎样的改革呢?一、知识观的历史演变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本质、属性、类型和价值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

人们的知识观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自古以来,哲学家、教育家就从不同的视角对知识进行了种种不同的阐释。

1.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科学取向知识观理性主义知识观主张知识只能通过理性论证来获得。

远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提出所有的感觉经验不能进入“知识”王国,知识是人类纯粹理性的作品,来源于不可感知的、独立于时空之外的必然世界。

近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则以“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将理性主义知识观推向极至。

他基于“普遍怀疑”的原则,提出“天赋观念”论,认为真正的知识根本上源于天赋观念,具有个别差异、变幻不定的感觉不可能是知识的来源。

与理性主义知识观针锋相对的是经验主义知识观,它反对任何先验的观点和范畴,认为一切知识均起源于感觉经验,都是对外部世界各种联系的反映,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这一理念在19世纪实证主义产生后获得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孔德指出:只有“可证实的”知识才能算是真正的知识,而唯有科学知识才是“可证实的”,因此,只有科学知识才能堪称真正的知识。

在实证主义的推动下,人们逐渐将科学知识看成是唯一可靠的知识,并将科学知识的标准“客观性”与“可证实性”作为衡量知识的普遍标准。

第二讲 柏拉图

第二讲 柏拉图

2)灵感表现是迷狂 三种迷狂:民间的迷狂术,像预言术;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除病灾的巫术,祷告人进入迷乱的状态; 诗神附体的迷狂。 诗神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 引它到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流露出 各种诗歌,赞颂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垂 为后世的教训。…他的神智清醒的诗遇到 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了。 ----《文艺对话集》,第111页
※具体表现
1、在艺术本质的认识上,依据理式论,柏拉图 提出三种世界:理念—现实—文艺(艺术)。 柏拉图的“理念摹仿说”本质上是一条客观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为“有神论”留下了 生存空间。但“理念摹仿说”否定了艺术反 映现实世界生活的客观属性,否定了艺术的 真实性,贬低了文艺的作用意义。
2、在文艺社会功用问题上,柏拉图的态度是明 确的:文艺必须对社会有用,为城邦政治服 务。有用则是好的,否则是坏的。这种效用 说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功利主义原则,把文 艺变成政治的附庸,贵族统治的工具。
理念的影子—现实事物,因此文艺只是摹本 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
(二)文艺价值论是以极端功利主义的伦 理观为特征的
柏拉图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要求文艺“不
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于国家和人生都有效 果”,即有意义建设“正义”的城邦和培育 “正义”的人格。 他以此为标准,批评古希腊文艺一是亵渎神 灵,丑化英雄,“最严重的毛病是说谎”; 二是摧残理性,滋养情欲,“对于听众的心 灵是一种毒素”。因此,他要把诗驱逐除理 想国,除非它“真正能给人教育,使人得 益”。
(一)文艺本质论是以客观唯心主义的 “理论式”为基础的。
1、柏拉图所说的“理式”并不依存于 物质存在,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 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 理式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存在。人只有领 会了它,才能认识世界和真理。

022第二章古希腊法律思想(柏拉图)

022第二章古希腊法律思想(柏拉图)
→看到“理想国”的非现实性,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即从《理想国》的“哲学王治国”转到“法治”。
(孔子:周游列国,推销其“仁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创办“阿卡德米”学园 在学园中,柏拉图一边讲学,培养人才;一边著述,宣讲其哲学和
政治哲学,前后达41年之久。该学园在历史上延续了900年,是全希腊 文化知识的中心。
博登海默:柏拉图的正义观和法律观
具有明确界分。正义理论详尽明确,构成整 个哲学理论的基石,其间大部分观点也坚 持始终;变化。
二、柏拉图的正义观
1、哲学基础
柏拉图的伦理学与政治法律学包含在哲学
中,哲学中的理念论在伦理学的体现就是正义论 (根据理念的一般原则建立起来的国家与法就自 然是公正的、善的、美的),因此,正义论成为 国家和法律的伦理基础和最高原则。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到了五种政体形式,即:贤人政 体、军阀政体(军人统治的政体)、寡头政体(少数富有者 的统治)、平民政体(多数平民执政或民主制)、专制政体 (暴君政体或一人独裁)。其中,柏拉图倾向于贤人政体。
在《政治家》种,柏拉图的政体理论有重要的发展和修正。 首次提出划分政体的两个标志:第一,根据执政人数的多少; 第二,执政者权力的行使是否按法律办事。据此,把政体分 为六种,即:君主政体和暴君政体;贵族政体和寡头(财阀) 政体;共和政体和民主(暴民)政体。(这种政体的划分对 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法律篇》:法律是导致文明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力量,任人性 听其自然,人就会成为最野蛮的动物。
凡是法律未能独立且无权威者,国家必定灭亡;反之,法律之尊严 胜过统治者,那么国家必定多福。
法律由此代替了柏拉图曾经努力使之在理想的国家中居于至高无上 地位的那种理性。

(完整版)西方哲学史答案

(完整版)西方哲学史答案

1、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意义、局限。

最早见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意思是说,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中同样把认识或价值的主题放在了人身上,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在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中,事物性质和状态的认识是诉诸于客体的。

普罗泰戈拉命题意味着人们开始懂得这样的道理:人的主体状态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知识有赖于具体的认知者,认识的内容、性质和标准不再仅仅取决于外在对象的情形,而且也必须视主体的状态而定,甚至应当完全以人为标准进行衡定和选择。

这在认识论上是由诉诸客体转向诉诸主体,包含了个人人权中的一人为主题的核心思想。

“天赋人权”观念的起源与基督教的教义有关。

基督教认为,人是神创造的,神按照祂自己的样式造人,因此,人是神圣的。

神造人的同时,也赋予了人管理万物的职责,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天”与“人”两种观念逻辑上的联系:因为被赋予管理万物的职责和权力,从而人的感官便成为了判断万物价值的的标准尺度,由此可以延伸到“人”的观点。

“人”在认识论上是由诉诸客体转向诉诸主体,对于认识论的研究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不转向主体,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主客体相统一的认识论。

从价值论看,这是以人为价值标准的确立。

“人是万物的尺度”,意味着人是道德、法律、政体等社会事物的尺度。

道德、法律等社会事物的选择以人为标准,它们有无价值以人为尺度裁定。

这就从价值生成的基础方面确立了人本主义。

普罗泰戈拉的命题是人文意识的觉醒。

当个体本位的文化成为古希腊整个文化创造的中心时,普罗泰戈拉以高度凝练的哲学语言第一次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方面确立了个体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在实际上开启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

理论的来源——猜想与反驳

理论的来源——猜想与反驳

理论的来源——猜想与反驳逻辑学的主要方法是归纳和演绎。

演绎的主要方法是推理,推理可以获得正确的结论,而前提就是推理前提的正确。

我们必须相信推论前提的正确性,才可以进行推理。

对这种正确性的质疑,必将导致无穷的论证。

而一直以来,对原因的探索都是给予归纳。

然而归纳方法真的能够发现和检验事件的原因吗?理论是怎么产生的?理论和客观实在的关系是什么?我从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中找到了答案。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不仅仅是对牛顿形而上学观念的破除,也使得众多的科学家对知识有了更深的思考。

因为爱因斯坦像我们呈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如果说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缘何不同的理论向我们呈现的世界是不同的?对人类知识的反思,就从就获得知识的方法开始,即归纳和演绎。

英国古典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观察。

知识的积累就是人类观察收集信息的结果。

波普尔对其进行了反驳:1. 观察不是全面无偏倚的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性的。

波普尔在一个课堂上要求他的学生去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东西写给他。

有趣的是,学生们目瞪口呆的看着他,因为他们不知道,要观察什么?人类的注意力只要求我们去观察需要观察的东西,而忽视我们认为无用的事物。

2. 观察受到既有理论引导下的观察。

好像带上有色眼镜一样,这种观察不能客观的反映现实世界。

“马克思主义者打开一张报纸,必定会在每一版上都看到确证他对历史解释的证据;不仅在新闻中,而且还会在版面安排上发现这一点”。

波普尔发现,一旦我们赞成某项理论,就会在生活中极力地寻找这种理论并使用这种理论去解释所有看到的事物,然后反过来运用这些已经经过理论装饰过的事物,去证明该项理论的正确性。

犹如心理学家使用精神分析理论去解释一个自杀的患者,其根据就是“已经有1000位自杀的患者可以使用该理论解释”,然而波普尔认为,这不过是心理学家又增加了一次经验,不能证明精神分析理论的正确性。

因为观察是在理论的指导下的,波普尔引用了休谟的观点“我仍可以说理论决不能从观察陈述推演出来,也不能靠观察陈述为理论寻找理性论证”。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的相(理念)是打碎了的"存在",柏拉 柏拉图的相(理念)是打碎了的"存在" 图的相论是从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发展而来的. 图的相论是从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发展而来的. "巴门尼德在我眼里,正像荷马所说的是可敬可 巴门尼德在我眼里, 畏的" 畏的"——《泰阿泰德篇》 《泰阿泰德篇》 毕达哥拉斯的关于灵魂不死和和谐对立的思想, 毕达哥拉斯的关于灵魂不死和和谐对立的思想, 阿那克萨戈拉的的努斯,赫拉克利特的运动, 阿那克萨戈拉的的努斯,赫拉克利特的运动,德 谟克利特的原子也影响到了柏拉图的相论. 谟克利特的原子也影响到了柏拉图的相论.
参见《斐多篇》 参见《斐多篇》
——客观的精神实体 客观的精神实体 1)理念是事物的共相.具体事物是殊相,理念是一个类 理念是事物的 具体事物是殊相, 概念或本质,具体事物是现象. 概念或本质,具体事物是现象. 个别事物由于分有 分有了理念才 2)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 依据 . 个别事物由于 分有 了理念才 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事物就不可能存在. 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事物就不可能存在. 理念是事物完美的模型, 3) 理念是事物模仿的 模型 . 理念是事物完美的模型 , 具 体事物则是理念不完美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 摹仿了理念才 体事物则是理念不完美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理念才 成为事物的. 成为事物的. 理念是事物的本质, 4)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 目的 . 理念是事物的本质 , 事物存 在的目标就是实现自己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目标就是实现自己的本质 在的目标就是实现自己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柏拉图把苏格拉底追求的心灵的内在原则和德 行的一般定义(是什么)客观化.使之成为独 行的一般定义(是什么)客观化.使之成为独 立于心灵的 与人的知识相对应的实在对象 对象, 立于心灵的,并与人的知识相对应的实在对象, 这种实在被称为Idea 这种实在被称为Idea 希腊文Idea和eidos出自动词 和 出自动词idein(看),指看 希腊文 出自动词 ( ),指看 到的东西, 斐多篇》中柏拉图所指的是" 到的东西,在《斐多篇》中柏拉图所指的是"灵魂 所看见的东西""心灵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心灵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所看见的东西""心灵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译作中文"理念" 译作中文"理念",是强调所见对象具有独立人的 心灵的纯理智实在之意.也译作相,原型. 心灵的纯理智实在之意.也译作相,原型.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西方的政治学甚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无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篇一哲学与政治: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探析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西方的政治学甚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无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只有启蒙所形成的“开放洞穴”使政治成为可能,也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必要,进而使得哲学与政治,睿智的认识与实际的行动形成合力。

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政治哲学中最核心的学说之一。

在《理想国》中,他从“正义”出发构建了哲学王统治的城邦国家,通过洞喻故事把正义城邦何以可能的问题转化为囚徒解放问题。

囚徒解放既涉及囚徒个人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囚徒群体的解放。

前者的核心是困境中的某个囚徒走出洞外成为自由人,即哲学家的造就问题;后者是这个哲学家重返洞内去解救同伴,从而使自己转变为哲学王的问题。

如何造就哲学王以及哲学王如何建构正义城邦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主题。

不过,柏拉图在论证这一主题时,其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转变,并逐渐把教化与强制、统治与民主、正义与法治联系了起来,以构建他的正义城邦,作为对现实腐败的城邦政治的批判。

一、“哲学王”思想的渊源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的他是民主政治的拥护者。

不过,公元前431-404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长达28年的战争,使得雅典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口锐减,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社会矛盾纷呈的状况下,民主政体的弊端日益暴露:民众们虽然参与城邦政治,但却不知怎样参与,多数是凭借个人的好恶来做决定,这就容易被极少数政治家利用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再加之个中原因,雅典战败,民主文明的繁荣时代也宣告终结。

中西方教育家关于知识观的观点

中西方教育家关于知识观的观点

中西方教育家关于知识观的观点一、西方教育学家关于知识观的观点(一)古代西方教育学家关于知识观的观点1、苏格拉底的观点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位有长远影响的教育家,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苏格拉底的知识观就是他的教学方法了,称为“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为“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或教学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1)讥讽。

讥讽是采用对话或提问的方式,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言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2)助产术。

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到答案。

(3)归纳。

归纳是从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一般共性和本质。

(4)定义。

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苏格拉底方法”,既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

它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硬性地灌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

2、柏拉图的观点柏拉图,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他在苏格拉底门下受教8年,最主要的教育著作是《理想国》,在书中,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完整的教育计划。

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理念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并不需要从实践中获得。

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断投生。

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

一旦转世为人,灵魂进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

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

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真知即是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就是柏拉图认识的公式。

他还认为,这种回忆的本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即哲学家才具备。

因此,他肯定地说:除非由哲学家当统治者,或者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

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国的支柱。

柏拉图

柏拉图

主要著作
• 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包括书信) 有36种(13封书信),8种为伪作,28种为 原作。
• 早期:《大希庇阿斯篇》《高尔吉亚篇》《伊安 篇》等。这些对话无论在论题还是在论辩方法上 基本都是苏格拉底式的。 • 中期:《美诺篇》《斐多篇》《会饮篇》《国家 篇》(又译为《理想国》)《斐德若篇》等。这 是柏拉图成熟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以理念论和灵 魂不灭学说为基础讨论美学。 • 晚期:《斐利布斯篇》《蒂迈欧篇》《法律篇》 等。与中期相比,这一时期的柏拉图在美学上较 多地吸收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
• 关于“理念”的知识是先验的。 • 他说:“如果我们出世以前就获得了这种知识, 并且带着它生下来,那我们在出世以前和出世的 时刻就不仅知道‘一样’、‘大些’、‘小些’, 而且知道一切‘本身’。是不是?因为我们这个 论证既适用于‘一样’,也同样适用于‘美’、 ‘善’、‘公正’、‘神圣’,总之,适用于我 们在问答辩证过程中标上‘本身’印记的一切; 所以我们必定是在出世以前已经获得了关于这一 切的知识。”
柏拉图如何论述美是理念
• “我想,如果在美本身以外还有其它美的东西, 这东西之所以美,就只能是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 其它的东西也是一样。 • 如果有人向我说,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它 有美丽的颜色、形状之类,我是根本不听的,因 为这一切把我闹糊涂了。我只是简单、干脆、甚 至愚笨的认定这一点: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由 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不管 是怎样出现、怎样分有的……美的东西是美使它 美的。 • 通过美,美的东西才美。”(《大希庇阿斯篇》)
• 苏:他就是这样的人,希庇阿斯,没有受过好教育,粗 鄙得很,除掉真理,什幺也不关心。可是还得回答他的 问题。我的临时的愚见是这样,假定是一个好陶工制造 的汤罐,打磨得很光,做得很圆,烧得很透,象有两个 耳柄的装三十六斤的那种,它们确是很美的,我回答他 说,假如他所指的是这种汤罐,那就要承认它是美的。 怎样能不承认美的东西有美呢? • 希:不可能否认,苏格拉底。 • 苏:他会说:“那幺,依你着,一个美的汤罐也有美 了?” • 希:我的看法是这样:象这种东西若是做得好,当然也 有它的美,不过这种美总不能比一匹母马,一位年轻小 姐或是其它真正美的东西的美。 • 苏:就让你这幺说吧,希庇阿斯,如果我懂得不错,我 该这样回答他:“朋友,赫刺克立特说过,最美的猴子 比起人来还是丑,你没有明白这句话的真理,而且你也 忘记,依学问渊博的希庇阿斯的看法,最美的汤罐比起 年青小姐来还是丑:“美是 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 • 因为1,它是功利的 • 2,混淆了美的东西和美本身。 • 柏拉图提供的思路:由感性经验推进到概 念和超验的领域,进入抽象。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思想观点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思想观点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思想观点知识的观念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中心,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柏拉图对话中的知识定义也丰富多彩。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1)知识是灵魂追随事物的运动。

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中考察了知识(episteme)的词源和含义。

对话中的苏格拉底说:“知识(episteme)这个词……表示灵魂擅长追随事物的运动,既不超前,也不落后;而这个词应当被读作epeisteme,塞入一个字母e。

理智(synesis)以同样的方式可以被视为某种结论,这个词源于赞同、附合,就像知道(epistasthai)一样,意味着与事物性质相伴的灵魂的进步。

”他在另一处又说:“让我们回到知识这个词上来,观察它有多么晦涩,它表示的意思似乎是灵魂在事物面前止步而不是灵魂围绕事物转。

”把灵魂视为认识的主体和知识的处所是希腊人的普遍看法。

苏格拉底认为,感觉只是流动变化的认识,不能得到确定的知识,只有常住的、绝对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与感觉相对的理智才能得到知识。

史家公认,《克拉底鲁篇》属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对话中的思想反映了苏格拉底的知识观念。

“概而言之,知识观念的形成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中心”。

(2)美德即知识。

这也是苏格拉底的观点,但对柏拉图的知识观有重要影响。

在古希腊,“知识即美德”、“无人故意为恶”这些命题通常被人们承认,但各个学派对它们的解释不同。

《小希庇亚篇》中的苏格拉底论证说:正义是灵魂的能力和知识,有能力和知识的灵魂总是比较正义,无知便无正义。

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与美德同一,与无知对立,所以从根本上说,知识总是真的,而信念却有真有假,有对有错。

后来亚里士多德指出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伦理思想上的差别。

他说:“苏格拉底对美德这个题目讲得比较好,有进展,但他也是不成功的。

他惯于使美德成为知识,而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所有知识都涉及理性,而理性只是灵魂中的理智部分。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认识论探究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认识论探究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认识论探究柏拉图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方法,并在认识论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柏拉图哲学思想的认识论出发,探究其核心观点及其对哲学、科学、人类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一、柏拉图哲学思想的认识论观点柏拉图认为,人类的认识分为两个层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直观感知,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观的认识方式。

理性认识则是超越感性认识的认识方式,它通过思考、分析和推理等方法,寻找抽象和普遍的概念,从而得到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在柏拉图看来,理性认识是人类真正的主宰力量,它是超越感性认识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方式。

人类需要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理性的深入探究,把握普遍规律和本质规律,最终实现对真理的认识与追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柏拉图提出了“理术”(dialectic)的概念。

这一概念源于希腊词汇“对话”,表示通过对话的方式,通过交流和辩论,去寻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知识的提高。

理术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成为了一种方法论,同时也是一种哲学思维模式的体现。

二、柏拉图的认识论思想对哲学的影响柏拉图哲学思想对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摆脱直觉主义束缚,拥抱理性主义柏拉图认为,人类的感性认识往往有诸多缺陷和局限,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次,人类就无法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人类必须运用理性来深刻认识事物,同时摆脱直觉主义的束缚。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理性主义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笛卡尔、莱布尼茨等哲学家都在柏拉图的认识论思想上得到了启示。

2.强调知识的本体论意义柏拉图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包含一种本体论的意义,即不仅要知道事物的表象,还要深入探究其本质。

通过理性的深入思考,人类可以逐渐把握到事物的本质规律。

这一哲学思想对于后来哲学家提出知识本体论的理论有着深远影响,例如康德对知识本体论的探讨就受到了柏拉图哲学的影响。

三、柏拉图的认识论思想对科学的影响柏拉图的认识论思想还对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塑造了科学的方法论柏拉图认为,通过对话和辩论的方式,人类可以逐步提高认识水平,并尝试通过思考和推理的方法,寻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总结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总结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总结西方哲学史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重要历程,涵盖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的众多哲学流派和思想家的观点与理论。

以下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总结。

一、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其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通过对话和追问的方式,探讨了诸如正义、美德、勇气等重要概念。

他强调“认识你自己”,认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二)柏拉图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理想国》中。

他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才是真实、永恒和完美的。

(三)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的哲学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分析,在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他强调通过经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提出了“实体”的概念。

二、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一)奥古斯丁奥古斯丁是早期基督教哲学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融合了柏拉图哲学和基督教教义,强调上帝的至高无上和人类的原罪。

(二)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试图用理性来论证基督教的教义,提出了“五路证明”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三、近代哲学近代哲学是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始强调理性和经验的作用。

(一)笛卡尔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强调通过怀疑和思考来确立知识的基础,开启了唯理论的哲学传统。

(二)培根培根则倡导经验论,主张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三)洛克洛克进一步发展了经验论,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知识来源于经验。

(四)休谟休谟对经验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质疑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认为因果关系只是人们基于习惯和联想而形成的一种观念。

四、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的高峰。

(一)康德康德试图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读后感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051 高海洋 2081905115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出生在雅典城邦一个名门贵族家庭,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

他是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公元前399)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所生活的时代正值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遭遇失败,民主制出现危机,整个希腊城邦制度走向衰落之际。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

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理想国》是柏拉图对当时社会现状进行批判和反思而写就的一部著名代表作,正义的理念是贯穿《理想国》全书的主题,柏拉图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正义的哲学家。

正义是《理想国》的核心, 理想国实际上就是正义的国家。

在柏拉图看来, 人们应该过一个善的生活。

对于个人来说, 正义是最大的善。

要实现正义, 一方面靠教育学习, 纯洁个体的灵魂; 另一方面, 由于个人要在国家中生活, 所以需要一个正义的环境。

因此, 国家也必须是正义的。

那么什么是正义的国家呢? 正如正义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 并由理性统治一样, 正义的国家也有三个阶级构成, 并且有专门的统治阶层。

只有统治者乐于进行统治, 护卫者乐于进行辅助,生产者乐于接受统治时, 这样的国家才是正义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 第4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0 No.4 2011年4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pr. 201130 文章编号:1008-8717(2011)04-0030-03柏拉图与波普尔二者知识观的差异性比较段 庆 刚(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 要:柏拉图和波普尔都认为存在一个超验的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人类知识的对象,柏拉图将其称为理念的世界,波普尔称其为“世界3”。

理念世界和“世界3”的思想虽有共同之处,但两者之间存在实质上的差别,二者之间的差别造成了柏拉图和波普尔知识观的差异性。

关键词:理念世界;世界3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当西方哲学摆脱了宗教神话的束缚,以理性的目光注视自然之时,他们除了对自然感到敬畏和赞叹外,也产生了困惑和惊异。

人类生活的周围世界千变万化,那么在这流动不居的现象背后,是否有恒定不变的东西存在呢?古希腊的先哲们通过其思辨的理性智慧,把对恒定不变东西的把握深化成了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

柏拉图把人类世界二重化,世界由此被划分为可知的理念世界和可感的事物世界。

其中理念的世界是认识的对象,是知识存在的寓体。

波普尔则把世界分为物理世界——“世界1”,精神世界——“世界2”,人类精神活动产物的世界——“世界3”。

波普尔特别关注的是“世界3”问题。

波普尔在其著作《客观知识》中提到:“无可否认,我讲的‘第三世界’(即客观知识世界)与柏拉图的形式论即理念论有很多共同之处。

”[1](P114)但是波普尔也承认他的“世界3”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有着实质的区别,“我的理论在某些决定性的方面与柏拉图和黑格尔的理论根本不同”。

[2](P115)本文基于柏拉图理念世界和波普尔“世界3”的差异性来探讨二者对于知识观的不同意见。

一、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波普尔“世界3”的内涵不同柏拉图受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流无物常住”说、埃利亚学派的存在理论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理论的影响,建立了理念论哲学体系。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万物的本体、共相、模型,是事物追求的目的,而处于实在和非实在之间的可感事物则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是由于分有或摹仿同名理念而派生的。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通过对知识论的探讨而确立的。

那么,何谓知识呢?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是确实可靠的,是真实的,也即不容许有任何矛盾和错误,是永恒不变的。

由此,柏拉图认为我们感官所接触到的“可见世界”并不完全真实,不是我们知识的对象;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知识的对象,因为理念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的,是真实存在的。

只有认识到理念,才能说是获得了真正的知识。

比如,只认识到美的东西而不认识美本身的人,就只能说具有关于美的“意见”,而不能说具有美的知识;只有认识到永恒不变的美本身的人,才能说具有关于美的“知识”。

柏拉图所谓的理念实际上就是“事物的一般概念,所谓知识也就是对一般概念的认识。

”[3](P145)由此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于人心的,理念世界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永恒的真理在人类存在以前就必须是真的。

波普尔的客观主义知识论是建立在批判传统的常识知识论的基础上的。

他认为,自笛卡尔、洛克、巴克莱、休谟以来,“关于人类知识的理论基本上是主观主义的:知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特殊可靠的人类信仰,科学知识则被看作是一种特殊可靠的人类知识”,[4]即把知识等同于对知识的信念。

波普尔认为,这种主观主义知识论错误之处就在于它以为没有读者就没有书,由此他提出了客观主义知识论。

波普尔提出,对人而言,存在着三个世界。

物理的世界,精神的世界,人类精神活动产物的世界,也即思想内容、客观知识的世界。

“我们可以称物理世界为‘世界1’,称我们的意识经验世界为‘世界2’,称书、图书馆、计算机存储器以及诸如此类事物的逻辑内容为‘世界3’。

”[5](P78)“世界3”的客观内容是“在合理的良好翻译中保持不变的东西,它可处于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之中,包括逻辑等价性、可演绎性、可相容性、不相容性等关系。

它还可以成为一个可能的批判对象,引起人们去思考、去探索、去行动。

”[6](P87)“世界3”是收稿日期:2010-10-26作者简介:段庆刚(1980—),男,河北邢台人,山东师范大学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哲学。

由说出、写出或印出的各种陈述所组成。

如科学知识是由问题及其情况、假说、论据等组成,这其中有些是人们到目前未知还没有发现的,而且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现,但这不能因此就说它们不存在。

波普尔把人生产知识比做蜜蜂酿蜜,认为知识象蜂蜜一样是客观存在的。

他提出了两个思想试验来论证“世界3”的存在。

试验一是假设人类所有的机器和工具,连同所有的主观知识都被毁坏了。

然而人类的学习能力和图书馆还存在。

在遭受到重大损失之后,世界会再次运转。

实验二是如果这次连图书馆也被毁坏了,这样一来,以至于我们从书籍中学习的能力也没有用了。

由此确定了“世界3”的客观存在。

由上可知,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神圣的、不变的,而波普尔的“世界3”是人造的、可变的。

柏拉图的绝对理念提供一种终极解释,而波普尔的客观知识本质上是猜测性的。

柏拉图以他的绝对理念世界来统一整个世界,他的哲学是唯心主义一元论的;而波普尔则主张多元论哲学,认为“世界至少包括三个在本体论上泾渭分明的次世界。

”[7](P164)二、人类知识增长的方式不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波普尔的“世界3”在理论上存在实质性的差异,导致二者在人类知识获得的途径问题上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柏拉图提出了“灵魂回忆说”,而波普尔则认为知识的增长存在自主性。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变动不居,并不完全是真实的,感性知觉并不是真正的知识,这些认识仅是“意见”,只有理念的世界才能提供真正的知识。

那么人类何以能达到理念的世界,获得真实的知识呢?柏拉图吸收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死”,“灵魂转世说”,提出了自己的“灵魂回忆说”。

他认为,人的灵魂和理念一样是先于肉体而存在的,是不朽的。

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已经先居于理念世界之中,对于知识早已有了认识。

知识在人出生之前,就已真实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中,只不过灵魂投到人体后,由于受到肉体的玷污,暂时遗忘了这些知识。

柏拉图认为,通过学习,也即通过灵魂的回忆,知识显露在人的面前。

在《美诺篇》中,他通过苏格拉底之口,循循诱导一个不懂任何几何学知识的小奴隶最后获得了正确的解释。

由此证明人的灵魂中先天具有知识,在人出生之前就被心灵所认识了,在降世为人时暂时遗忘了,通过不断地回忆,人类就能获得这些先天知识。

柏拉图的“回忆说”可以说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8](P152)后来近代哲学中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与康德的批判哲学,都与此密切相关。

波普尔认为,“世界3”是人造的,但它一经出现,就有了某种程度的自主性。

自主性思想是他“世界3”理论的核心思想。

“自主性观念是我的第三世界理论的核心:尽管第三世界是人类的产物,人类的创造物,但是它也像其他动物的产物一样,反过来又创造它自己的自主性领域。

”[9](P126)正因为“世界3”存在自主性,一个全新的、可能性或潜在性的宇宙才能不断地出现。

“它是人的创造物,却有着自己一经形成便存在的各种问题和论据,它们之间有逻辑关系,把这些逻辑关系揭示出来即能促进科学知识的增长。

”[10](P91)“世界3”所包含的问题和论据,有许多是人们尚未揭示,或许永远也不会发现的。

一本书中所包含的客观知识,可能连作者本人也未必全知道,它是自主地进化的,是没有认识者的知识,是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

波普尔认为客观知识的自主进行是通过猜想进而试错来实现的。

“世界3”自主地创造出新的预想不到的问题,人们接着提出试探性的解决问题方法,最后利用批判性讨论来排除错误,如此往复,人类知识得到了增长。

波普的知识增长模式图P1→TT →EE→P2……向我们显示了这一点。

波普尔认为,理论的进步性是通过对理论进行批判性讨论和试错实现的。

一个试探性理论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了作用,则可认为这个理论是进步的。

由此,通过批判和试探性理论对旧问题的解决到新问题的发现,“世界3”得到了不断的进化。

综上所述,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理念世界,是知识的对象,人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回忆,才能获得曾经寓于在人的灵魂中的知识。

他认为通过感觉经验得到的认识,是不真实的,不是真正的知识。

感觉经验只是人通过理性达到理念世界的一个诱因,通过感觉的不断刺激,人的理性不断进行回忆,进而获得真正的知识。

波普尔则认为,客观知识在本质上是猜测性的,知识的进化是通过猜想进而试错来实现的。

人们通过批判和试着提出试探性理论,解决旧的问题,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增长。

柏拉图的知识增长是一个累积过程,而波普尔的客观知识增长是批判进行的。

三、理念世界、“世界3”与其他世界的关系不同 柏拉图将世界二重化为可知的理念世界和可感的事物世界,由此在二者之间设置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

那么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有无关系?关系如何呢?对此问题的回答,柏拉图先是吸收了前人的“摹仿学”,后又提出了他的“分有说”。

柏拉图认为,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理念是摹本,原型,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创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来制造桌子。

其他的事物亦同样。

”[11](P323)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没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12](P265)至于个别事物怎样分有同名理念,柏拉图则含糊其辞。

“无物使一个事物变成美,除非以某种方式分有美或共享那个美,无论它是否获得。

用什么方式分有我现在还不能作出明确的阐述,但我要坚持认为:由于美,美的事物才美丽。

”[13](P265)柏拉图所认为的理念,首先是指事物的共相,是事物的本质。

其次,理念是个别事物存在的根据。

个别事物由于分有或摹仿理念才成为这一事物的。

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了事物的存在。

最后,理念也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个别事物分31有或摹仿理念而存在,柏拉图由此建立了可知的理念世界和可感的事物世界之间的通道。

波普尔认为三个世界的自主性,并不表明它们之间彼此隔绝,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他说:“这样来描写与说明三个世界的关系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即: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之间以二世界为中介。

这观点虽很少为人们所说明,我却认为它清楚地包含在三个世界的理论之中……精神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建立了间接联系,这一点极为重要。

”[14](P165)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先有“世界1”,继而从中产生“世界2”,最后从“世界2”中产生了“世界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