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卷 详细讲义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III讲义

古代文学III讲义

绪论重点: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第一节社会发展带来唐代文学繁荣1、经济发达、国力强盛“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向为史家之美谈。

江南经济发达,成为全国经济的支柱,这是唐朝社会的新特点。

唐势力范围:东至朝鲜半岛,北至蒙古,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亚西亚,南至印度支那,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国力最强盛的政权。

2、各种文化大交流族种大融合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南北朝时的民族大交流,李渊母亲独孤氏、太宗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人。

打破“夷夏之别”。

文化交融各国遣唐史、留学生、商人的来往,促成汉文化圈(日本文化的汉化是代表)的形成。

宗教(佛教、回教等),艺术(音乐中的燕乐、绘画、舞蹈如胡旋舞,雕塑如佛教雕塑),服饰、饮食等等。

3、唐人入士的途径多种,展现积极进取精神。

沿袭隋朝科举选士,制度更加完备。

其他途径入仕,如入地方节镇幕府。

4、文化艺术高度繁荣。

5、安史之乱这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八年战争,国力大减。

士人忧国忧民的情绪生发。

第二节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促进唐文学发展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以及贬谪生活从不同的层面丰富了唐文学的内涵,构成了唐文学多姿多彩的格调。

漫游:名山大川、访道、边塞、通都大邑。

入幕:幕府宴饮,乐妓唱诗,唱和送别。

读书山林:终南山贬谪生活丰富了唐文学内涵第三节佛、道对文学的影响1、主要体现在人生信仰、社会思潮、生活情趣等方面,生活方式则时杂释、道,极大地影响唐文学。

2、《全唐诗》中,诗僧计有113人,诗2783首,士人与佛禅有关的作品有2273首,二者相加占全唐诗总数10。

3%。

3、道教的神仙思想的影响。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游仙诗第四节唐代文学风貌1、队伍的扩大和主导力量的改变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队伍主要限于宫庭和高级士族,其他人不大。

唐朝——来自各阶层,且著名诗人多出身平常,政治地位不高,虽有高者,其创作成就也与其政治地位无直接关系(如王维、白居易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诗经》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余冠英《诗经选》高亨《诗经今注》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闻一多《诗经新义》《诗经通义》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一、《诗经》的基本概况1、《诗经》的性质与名称《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墨子·公孟》:“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礼记·孔子闲居》:志之所至,诗亦至焉。

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礼记·仲尼燕居》:“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

”《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称《诗经》《诗经》的批评史与研究史2、《诗经》作品产生的时间与地域附:十五《国风》地域分布详表周南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北部(江陵)江汉之间召南同上卫风河北省磁县、东明、濮阳;河南省安阳、淇县、滑县、汲县、开封、中牟等地邶风同上鄘风同上王风河南省洛阳、孟县、沁阳、偃师、巩县、温县等地。

郑风河南省新郑(开封西南)洧水、溱水一带。

齐风山东省(北部、中部)临淄魏风山西省芮城东北唐风唐地就是晋地,山西晋水一带。

秦风陕西省甘肃东部陈风河南省淮阳安徽省亳县一带桧风河南省密县东北曹风山东省西南荷泽、定陶、曹县一带豳风陕西省彬县旬县3、《诗经》的结集与编定“采诗”说——《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下天下。

”“献诗”说——《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中国文学史第三卷期末复习资料一、宋代文学: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

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

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

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

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二、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

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

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晚唐体: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岛、姚合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代表诗人有林逋,内容多写幽清净穆山林景色,枯寂淡泊隐逸生活,艺术上学习贾岛、姚合的“苦吟”精神,特别注重字句声律的雕琢推敲。

西昆体:1. 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2. “西昆”因宋初馆阁文臣唱和的诗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取玉山、册府之意3.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题材范围狭窄,集中于咏史、咏物与流连光景。

4. 作诗宗主李义山,多用近体诗尤其是七律,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强调用典故,语言华美,风格典丽细密,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三、“三影”——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摆,堕轻絮无影”(《剪牡丹》)四、柳永词的新变(一)创制和推动慢词艺术的发展是柳永对词特殊的贡献:1.因柳永大量地创作慢词,宋词乃始由小令阶段渐进入慢词时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宋代(960—1279)文学✧宋代社会特点(1)对外关系特别软弱;(2)内部政权特别稳定;(3)文官制度相当稳定;(4)城市经济相当发达。

✧宋代文学的成就与地位。

(1)宋代散文的成就超越唐代。

吸收骈文的长处;笔记文;具有议论、抒情、叙事二大主要功能,且能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风格丰富多彩(2)从继承唐诗到摆脱唐人藩篱。

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生活活的细节,普通人)唐诗风格的陌生化(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径)(3)宋词的艺术高度。

✧士大夫的文化性格(1)官吏与文人的结合;(文人由科举进入仕途,并成为权力的核心)(2)社会责任感强;(重视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关注国家与社会)(3)兼擅多种文学样式。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性格特征:(1)士大夫对传统的处事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体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

(2)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

更加冷静、理性、脚路实地。

审美情趣:以俗为雅✧城市的繁荣与词的繁盛(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城市经济繁荣、人口(2)都市生活滋生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3)词的兴盛。

官员的高官俸禄使得其生活奢华,纵情享乐文人的生活态度有利于词的兴盛(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诗言志,词抒情)词是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宋代文学的特点(1)主题上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2)讲究理趣,好发议论;(3)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4)浪漫主义精神减少了,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恢宏雄健的气概削弱,而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则大大增强了。

✧宋诗的主要特点:(1)直接以诗歌议政。

(2)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

(3)表现爱国思想。

(4)描写经济生产民风民俗等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5)评诗、评书、评画、评音乐等论艺之作。

艺术特色:(1)议论化;(2)才学化;(3)散文化;(4)“小结裹”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识记: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

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

简单运用: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儒学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发现了自我,在文学方面转向非功利的抒情,诗歌创作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1.曹操诗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

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

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综合运用: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一、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但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2.曹丕诗理解:①曹丕生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

三十一岁立为魏太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他基本生活在曹操的护翼之下,经历不如曹操丰富,但他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②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课件

课第 三

件 内 容
古代文学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繁荣
秦汉时期的文学特点与代表 作品
文学起源与早期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变革 与成就
古代文学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与诗歌
隋唐时期:唐诗与散文
秦汉时期:汉赋与乐府诗
宋元明清时期: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与骈文
重要作家作品介绍
应用范围:讨论法适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对于需要探究、实践、互动的课程 更为适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案例分析法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对所选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文学价值 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案例总结:总结案例分析的成果,提炼文学作品的精髓
实践法
案例分析:通过具 体案例来分析中国 古代文学史中的重 要作品和人物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 重要主题和思想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 参观古代文学遗址和 博物馆等实地考察, 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 史的直观感受
模拟授课:模拟古代 文学史的授课过程, 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 ,加深对古代文学史 的理解和掌握

PPT
Ⅲ PPT输
赅入 的你
阐的 述正 观文 点,

文 字 是

您 思
课 想 文 的
提 炼
件 学 ,
汇 报 人 :


壹 目 录 标 题
肆 课 方件 法教 学
贰 课 件 概 述

与 反 馈
课 件 评 价
叁 课 件 内 容
陆 意事项建议与注课件使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复习资料

.《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情志统一"说:即“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它吸收了《乐记》的观点,但又有了发展,认为诗歌既是“志之所之”,又是“吟咏情性”,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

见于《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

《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

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

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

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

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要点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复习要点第一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论了解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基本特征及宋代文学概况(词、诗、文全面繁荣)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1、时代背景(宋朝建立,北宋南宋建立)320多年2、宋代政治的特点:高度集权,崇文抑武,军事孱弱,内忧外患宋代文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化2、道德化3、理性化宋代文学概况:词诗文全面繁荣1、宋词1)、宋初令词的继续发展和长调的兴起2)、词的雅化和词的两个流派3)、南宋词风的转变和苏辛派的确立4)、词的格律化和南宋后期的词风2、宋诗1)、唐宋诗之争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且其作多各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严明《沧浪诗话》2)、宋诗的主要倾向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

形式上讲究雕琢,重视技巧,对仗精益,过于人工化在艺术表现上,炫耀学问,善用典故,无一字无来历,卖弄才学。

3)、唐宋诗的异同唐诗如贵介公子,举止风流;宋诗如三家村乍富人,盛服佚客,辞荣鄙俗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唐诗偏近风,故动人易,宋诗偏近雅。

故入人难张蔚然4)、宋诗发展的几个阶段前期:中晚唐诗风的延续中期:宋诗风格的形成期南北宋之交南宋后期:继承晚唐遗风第二章北宋前期的诗文一、宋初的诗文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一)掌握宋初白体诗人王禹偁的诗文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平易流畅,简雅古淡的诗风王禹稱散文:成通以来,诗文不竞,革弊复古,宜其有闻《送孙何序》推崇韩柳文章,清丽疏朗的文风(二)掌握宋初晚唐体诗人:九僧/林逋、魏野等隐逸之士的诗歌概况及代表作(三)掌握西昆体诗人的创作概况及代表作西昆派以杨亿编《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西昆派学步李商隐,特点是对仗精工,词采妍丽,缀风月,弄花草,浮华侈丽二、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一)了解欧阳修生平文坛领袖,一代名臣,团结同道,汲引后进(二)掌握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及其文学革新主张1、明道、宗韩: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2、反涩,、尚简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三)掌握欧阳修散文创作状况及代表作1、议论文《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中的一些序论2、记叙文《丰乐亭记》3、哀乐而衷,情文并致之文4、文体贡献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革新四六体《秋风赋》(四)掌握欧阳修诗歌概况及代表作资笑谈,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属于诗而曲尽其妙《六一诗话》“诗穷而后工”1、现实之作《边户》2、清新自然,平易疏放之作《戏答元珍》《丰乐亭游记》三、梅尧臣与苏舜钦掌握梅苏的诗歌概况及其代表作梅尧臣:1、关心时事:《田家语》2、日常琐事之作3、平淡老成之作:《鲁山山行》《东溪》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苏舜钦:其诗直平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庆州败》《城南感怀呈永叔》四、王安石和曾巩(一)王安石掌握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及其代表作风格:简洁峻切代表作:《答司马谏议书》、《读尝君传》掌握王安石诗歌前后期不同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前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见解独到的咏史诗:《明妃曲》晚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王荆公晚年诗律力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北坡杏花》、《书湖阴先生壁》(二)曾巩掌握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墨池记》曾巩散文平正周详,代表作为《墨池记》第三章北宋前期的词一、五代词风的延续——晏欧(一)晏殊掌握晏殊词的大致内容、理性圆融之词境及其代表作词的大致内容为富贵优游的生活,有着理性圆融之词境,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二)欧阳修掌握欧阳修的大致内容、多样词风及其代表作内容大多描写爱情《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编》中收录240余首,未脱尽“词为艳科”之传统,但其题材和风格较为多样。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隋唐文学第一章隋唐诗概貌一.隋诗概貌“清绮”是一种偏重于艺术技巧、描写手法、声律词藻,相对忽视思想内容的文风。

梁、陈宫体试的出现,把这种文风推向极端以描写女性的姿态为主要内容,形式上注重雕琢字句和堆砌典故。

“气质”是一种偏重思想内容,注重时用,相对忽略文学艺术性的文风。

隋代诗歌分为文帝、炀帝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总的倾向是走北朝刚健朴质,主要诗人卢思道、薛道衡、杨素的作品在北调的基础上融合南风。

卢思道:《卢武阳集》,代表作《从军行》,这诗直接影响到盛唐边塞诗的创作。

薛道衡:有《薛司隶集》,代表作《昔昔盐》、《人日思归》。

薛道衡的边塞诗境界开阔,气氛悲壮,更能体现北朝诗歌雄浑刚健的本色。

杨素《出赛》后期倾向南朝清绮。

隋炀帝《宴东堂》、《嘲司花女》。

表怀才不遇,如孔德绍《夜宿荒村》明余庆《从军行》、虞世南《蝉》纵观隋代,统治阶级的文艺政策和对文学品味的好恶为当时诗歌风格取向的决定因素,总的来说,隋诗为唐代七言歌行和五七言律诗的发展积累了必要的经验,是从南北朝诗向唐诗过渡的阶段。

二.唐代文学的分期唐诗发展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分期起源于南宋宋严羽《沧浪诗话》,奠定于元杨士弘《唐音》,完成于明高棅的《唐诗品汇》。

初唐诗歌侧重于风雅兴寄,仍然带着齐梁余韵,风骨与声律相对分离:盛唐诗歌侧重于情韵兴象,风骨声律兼备;中唐诗歌感事写意,又分成侧重于拯物济世的元、白一派和侧重于抒写个人不平之鸣的韩、孟一派,分别形成清俗和奇险的诗风;晚唐诗歌侧重于内心体验的感性显现,意旨朦胧而意象华美。

三.唐诗繁荣及其原因(一)唐诗本身不断发展变革,是唐诗繁荣的直接原因1.诗歌思想内容方面的变革 2.诗歌形式技巧方面的发展变革(二)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时唐诗兴盛的基本原因(三)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促进唐诗繁荣的一个间接原因(四)与宋、明以后的文字狱或者特务政治相比,唐代的政治较为民主,文禁松弛,社会思想文化也较为开放活跃(五)唐代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的昌盛,对唐诗的发展产生接的影响(六)唐代诗人的审美意识对唐诗的繁荣起着主导的催化作用唐代文人的思想精神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乘运而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2.自觉地继承儒家诗学的“风雅”传统,拯物济世3.敢怒敢言,敢于批判黑暗丑恶的现象,敢于抒发理想受阻、个性被压抑的不平之鸣一唐初的的宫廷诗人(一)唐太宗时期的宫廷诗人魏征以《述怀》最有名王珪《咏汉高祖》《咏淮阴侯》虞世南《蝉》(二)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宫廷诗人“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崔融。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作品选诗词赏析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作品选诗词赏析

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傍晚时分,听着小曲独自饮酒,怅然排遣着心中的愁绪。

去年的时节,去年的天气、去年的亭台依然如故,不知何故,如今却要感时伤怀,心中无端浮生起岁月年华易逝难留的淡淡哀愁,面对西下的夕阳发出几时才能回来的感叹.看着繁花落尽,看着屋檐下似曾相识的归燕,伤春叹老之情才下了眉头,骤然又袭上心头。

一个人独自徘徊在小园落花飘零的小路上,怎么也无法排解心中的失落、惆怅、孤独与寂寞。

这首词的妙处在于不作态,不用典,不做作,通过时间和景物对比,不言愁苦,而愁苦自见.尤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人称道。

“一曲新词酒一杯”,以听歌、对酒开篇,格调闲雅,欲抑先扬,构思独特,令品读者以为是一首书写词人内心愉悦之情的词作。

接着品读下去,情绪就不由自主地随着词人的笔端蒙上了些许淡淡的哀愁。

虽然摆在眼前的还是那些与去年一样的时节,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不足为哀,但是与词人年事已老联系起来;词人那心中的哀愁就不难理解了.紧接着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点破了其中蕴含的深意,时光易逝难回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依然是对眼前环境事物的描绘,春天要随落花去了那是毫无办法,好在还有“似曾相识”的燕子又飞回来了,姑且可以聊以自慰,然而词人已随着岁月流年带走的东西无奈是追不回来了。

“似曾相识燕归来”看似聊以自慰,实则内心愁苦更加强烈。

“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人面对落花归燕,触目伤怀,抑郁难解,孤独寂寞之中,只有徘徊香径,在记忆中寻回逝去的年华而已。

通观全词,我们不难看出,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对时光年华易逝难留的愁苦与无奈,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在警醒后人,应努力抓住今天,不要给自己留下日后的无奈和哀愁。

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一.古文运动。

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

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

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

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

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

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

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详细讲义概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详细讲义概要

第六编元代文学1概述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对其他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象。

但统治者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适应市民意识的文化消费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而深重的民族压迫、阶级压迫、腐败的吏治和人民群众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文化:思想领域呈现活跃松动的态势,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论为书会才人,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写作群. 理学不仅在元代继续流行和发展,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官学。

元王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兼收并用,因而佛教和道教在元代也十分盛行。

特别是金朝新起的全真教,在此时影响尤大。

2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元代文学审美情趣最突出的特征是“自然”与显畅。

1所谓“自然”,是真实地摹写作者的所见、所想,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时代之情状”,从而体悟到贯穿于故事中的旨趣。

与此相联系,元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也体现出不事雕琢、清新生动的特质。

2所谓显畅,是指元剧的题旨是突出的,能让观众看得真切明白;而总体风格则呈现出酣畅之美,使观众有痛快淋漓的感觉。

元代的作家总是把简单的故事写得波澜跌宕,透彻地表现人生百态;在刻画人物方面,则不遗余力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鲜明地体现其个性特征。

3诸宫调指流行于宋金时期的,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南方以笛子伴奏,北方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又称邹弹词)4、《董西厢》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对原作人物性格、关系、故事情节等作大幅创造,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成为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

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课件上模板

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课件上模板

总论一、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在这个时期基本得以确立。

发愤著书的传统、忧国忧民的传统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1、魏晋开始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过程。

曹丕《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自我意识增强,摆脱功利,关注人生、生命。

2、诗、词、曲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并达到鼎盛。

3、在小说方面,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到唐代传奇达到成熟,白话短篇小说话本在宋元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明之际也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这都为明清章回小说的繁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明代中期以后文学创作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的通俗化。

2、创作主体个性的高扬。

王学左派(王艮、李贽)汤显祖《牡丹亭》“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孙富)龚自珍、梁启超把文学作为社会改良的工具,救亡图存的意识比较浓重。

三古、七段的划分方法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出来的规律。

中国古代文学史_袁行霈_第三卷_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_袁行霈_第三卷_笔记

第一章宋初文学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2宋初在散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是王禹偁。

首先,王禹偁信从儒家政治理想,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其次,王禹偁不满于晚唐五代的浮糜文风3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柳开(948-1001)。

把道统和文统合为一谈这种理论在宋初本应起到矫正五代浮华文风的作用,可是柳开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而他所说的“道”又仅仅是指“圣贤之道”,因而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1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王禹偁诗中的新气息2“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第三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2惠崇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

3“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4林逋(967-1028)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林逋的咏梅诗十分著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过篱落忽横枝”第四节西昆体的盛衰1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

《西昆酬唱集》共收录了17位诗人的247首诗,这些诗人是:杨亿、刘筠、钱惟演、刁衎、陈越、李维、李宗谔、刘A1、丁谓、任随、张咏、钱惟济、舒雅、晁迥、崔遵度、薛映、刘秉。

西昆体诗人的人数虽然不少,但成就较高的只有杨亿(974-1020)、刘筠(970-1030)、钱惟演(977-1034)三人。

2杨亿:一是怀古咏史。

二是咏物。

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由于馆阁生活比较单调3艺术特征: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4西昆体缺点:由于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就像泥塑木雕的美人总是少有神采一样。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卷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卷重点

第一章宋初文学1、宋初三种诗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①白体:“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

内容多写留恋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王禹偁,更重“白体”的讽喻诗,学白进而学杜甫,代表作《对雪》《村行》等。

②晚唐体:“晚唐体”诗人主要有两个诗人群,他们的一个共同倾向是宗法贾岛、姚合。

一群是“九僧”,即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成就突出)、宇昭、怀古等九位僧人。

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林和靖)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

其诗风格淡远,长于五七言律。

寇准长于气焰绝句,是初宋“晚唐体”重要诗人。

③西昆体:亦称昆体、西昆派,因杨艺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此书是应酬唱和的诗歌总集。

其内容狭窄,多为吟咏古代故事,反映男女爱情,表达内廷侍从悠游闲适之情和咏物之作)。

推崇李商隐,内容缺乏,追求形式美,杨艺为其代表诗人。

2、宋初散文①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首推柳开。

柳开,大名人,年轻时自名“肩愈”,字“绍元”,后改名开,字仲涂。

主张道统和文统合为一谈,文被看做是明道的工具,反对文体花艳。

但其文章艰涩难读,应者寥寥。

②穆修刊刻韩、柳文集与当时风行一时的西昆派骈体文对抗。

姚铉编选《唐文粹》,部分摒弃骈体,专录古文;并培养了一些写作古文的弟子,如祖无择、尹洙、苏舜钦等人。

③优秀代表王禹偁、范仲淹王禹偁散文虽未能摆脱骈文的影响,但力求立意高远,平易朴实并且深切关注现实。

代表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待漏院记》。

范仲淹有大量政论、文赋及散记。

代表作《岳阳楼记》。

叙事简明、议论精辟、结构严谨、文气通畅。

3、诗词文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林和靖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第四章苏轼一、苏轼生平和思想1、生平苏轼,子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精选导读】第三卷

精选导读】第三卷

精选导读】第三卷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精选导读第三卷本文档是《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精选导读》第三卷的内容概述。

摘要本卷介绍了中国文学史的相关内容,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重点涵盖了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创作风格,以及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内容第一章:古代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本章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从古代神话传说、古代歌谣和口头文学开始,逐渐发展为具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一种表达形式。

同时强调了古代文学与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第二章:唐宋时期的文学繁荣本章主要介绍了唐宋时期的文学繁荣景象。

以唐诗和宋词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在该时期达到了巅峰。

同时还介绍了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如杜甫、苏轼等。

第三章: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变革本章讨论了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变革。

从元代的元曲、明代的明话本,到清代的小说和戏剧,中国文学逐渐展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也探讨了当时社会变革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现代文学的崛起与发展本章介绍了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崛起和发展。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学的兴起,到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文学的兴盛,中国文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也提及了当代文学的一些特点和代表作家。

结论通过对《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精选导读》第三卷的导读,我们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内容不仅提供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文学的概览,也展示了其在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以上为《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精选导读》第三卷的内容概述。

---注:本文档内容仅为导读概述,具体内容请参考原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编元代文学1概述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对其他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象。

但统治者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适应市民意识的文化消费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而深重的民族压迫、阶级压迫、腐败的吏治和人民群众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文化:思想领域呈现活跃松动的态势,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论为书会才人,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写作群. 理学不仅在元代继续流行和发展,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官学。

元王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兼收并用,因而佛教和道教在元代也十分盛行。

特别是金朝新起的全真教,在此时影响尤大。

2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元代文学审美情趣最突出的特征是“自然”与显畅。

1所谓“自然”,是真实地摹写作者的所见、所想,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时代之情状”,从而体悟到贯穿于故事中的旨趣。

与此相联系,元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也体现出不事雕琢、清新生动的特质。

2所谓显畅,是指元剧的题旨是突出的,能让观众看得真切明白;而总体风格则呈现出酣畅之美,使观众有痛快淋漓的感觉。

元代的作家总是把简单的故事写得波澜跌宕,透彻地表现人生百态;在刻画人物方面,则不遗余力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鲜明地体现其个性特征。

3诸宫调指流行于宋金时期的,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南方以笛子伴奏,北方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又称邹弹词)4、《董西厢》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对原作人物性格、关系、故事情节等作大幅创造,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成为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

(二)人物形象。

1.张生。

(1)不是“书虫”,是珍惜青春、充满生命活力的年青人。

(2)爱上莺莺后“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干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不以是非为戒”,改造《会真记》中“非礼不可入”的痴情张生形象。

(3)敢爱敢恨,敢于承当对恋人的责任和义务。

2.崔莺莺。

(1)向往外面世界,追求爱情、自由;知书识礼,深懂应遵守礼教规范。

(2)内心的冲突:先是唯恐“辱累先考”,压抑对张生的情感→后经内心激烈冲突,“报德难从礼”,作出大胆越轨行动。

3.红娘、法聪、老夫人三个形象,既丰富了作品内容,也强调了反礼教斗争的艰巨性;董解元注意表现两代人思想冲突,深化了原有题材的社会意义。

(三)艺术。

1.充分发挥诸宫调说唱结合的特点,将叙事抒情结合,既叙述恋爱故事,又深入细致地刻划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借助说白唱词,把张生的痴迷、莺莺的娇羞,红娘的爽朗机灵写得维妙维肖。

2.语言既不太文,也不太俗,呈现出质朴奇俊的独特风格。

5关汉卿历史剧的思想性与叙事特征。

关汉卿创作的经典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等,风格皆泼辣沉雄。

关汉卿赋予了历史剧丰富的思想内涵。

首先是对英雄人物的赞誉和呼唤。

作者将关羽塑造成“智勇忠义集于一身”的大英豪,浓墨重彩地进行歌颂,对人物形象反复渲染,铺垫,产生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表现出作者在经历战乱和巨变后对和平与光复的渴望。

其次是对时代悲剧的深刻思考。

《西蜀梦》中,英豪轻易死于小人之手,在这样黑暗的时代,谁来拯救天下苍生?这一问题不得不让作者陷入迷茫的思考和沉重的哀伤中。

6关汉卿喜剧的思想内容关汉卿的喜剧代表作有《救风尘》、《望江亭》等,写的是下层百姓奋起反抗压迫的故事。

其中的思想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鞭挞社会黑暗,揭露压迫者的丑恶嘴脸。

作品中的反面角色,如凶狠残暴的周舍和杨衙内,最终都受到了应有的制裁,表现出了作者对正义的坚定信心。

张扬弱小者反抗恶势力的信心和力量。

作品中受到欺压的往往是弱小的平民百姓,但他们最终都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自救或拯救他人,这种反抗精神得到了关汉卿的热情歌颂。

关照封建时代女性的处境和心态。

作品中的女性多是地位卑下,屡遭欺凌的弱女子,而她们往往又是自己的救世主。

作者让她们得到美好的结局,体现出对女性的人道主义关怀。

7分析《窦娥冤》杂剧的思想性及悲剧艺术特色《窦娥冤》是一部令人动容的悲剧,作者通过主人公窦娥不幸遭遇,向世人揭露了封建压迫的残酷和黑暗,对邪恶势力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和控诉,同时歌颂了主人公窦娥正直、坚强、敢于抗争的品质,充分肯定了善良的人们捍卫正义的壮烈情怀和牢固信念。

《窦娥冤》真实深刻的现实主义倾向。

《窦娥冤》最后”天从人愿“的安排,预示窦娥抗争的最终胜利,同时告诉人们,不是封建主义的天地神权主宰着人民的命运,而是人民不可屈服的斗争精神,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强烈的悲剧气氛,《窦娥冤》展示了封建制度给被压迫人民造成的社会悲剧。

窦娥是封建社会的控诉者,抗争者。

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统一。

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一个善良者被毁灭的悲剧,而且是一个抗争者被毁灭的悲剧。

它不仅使人产生悲哀之情,更令人激起悲壮之气、奋斗之志。

8分析《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及其意义。

窦娥的形象分析:(1)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

其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统一。

(2)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

(3)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

意义:通过窦娥幼年被卖作童养媳,成年后被流氓欺负,陷入冤案而被杀害的悲剧故事,揭露了元代高利贷盛行、恶势力猖獗、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官吏每无心正法,教百姓有口难言”。

而以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死后鬼魂报仇的方式,表现了元代下层人民反抗压迫、要求政治清明的呼声。

9、举例说明关汉卿杂剧中女性形象的主要特征关汉卿笔下的妇女形象的主要特点是:出身微贱,社会地位低下,像妓女、婢女、乳娘、农妇、小户人家、寡妇、寄人篱下的弱女等;几乎毫无例外都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她们都是封建统治阶级渔色猎艳或残酷奴役的对象;这些下层妇女在反抗压迫斗争中,是桀骜不驯的勇者,并非任人宰割的羔羊。

由于她们长期处于受压迫受侮辱的地位,使她们有可能掌握那些官长老爷、花花公子的脾性和弱点,也学会了对付他们的种种办法。

从而有信心最终战胜各色各样的庞然大物。

像以自己的美丽、勇敢与机智设计营救同行姐妹的赵盼儿《救风尘》;有胆有识、巧扮渔妇智赚杨衙内势剑金牌的谭记儿《望江亭》;力图摆脱奴婢的悲惨地位、敢于在贵族婚宴上闹婚的燕燕,都是明显的例子。

关汉卿剧作中的妇女形象,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极为突出的。

10、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1、从人物的形象塑造看,他在杂剧里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元杂剧的人物画廊增添了色彩。

善于扣紧人物的身份、地位、遭遇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并在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2、关汉卿善于通过尖锐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操。

4、从结构布局看,关汉卿善于紧扣作品的主题,采用环环紧扣和步步进逼的结构手法设计场面和安排人物。

如《救风尘》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在处理戏剧冲突时,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并善于设置悬念。

5、从语言运用看,以本色当行著称,他所写的人物的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景。

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彩现实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

11、王西厢对董西厢反封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主题思想上,两部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冲破封建礼教藩篱的渴望,都对敢于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敢于反抗封建伦理道德束缚的行为进行了肯定和赞誉,同时鞭挞了阻挠有情人成为眷属的行为和制度。

从这几点来说,两部作品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王西厢的思想性相比于董西厢,有所发展的地方在于更加明确地肯定了爱情在男女婚恋关系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更有力的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迂腐和残酷。

董西厢虽赞扬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但又用传统道德为他们的越轨行为竭力辩解,体现出了作者在反封建上“欲迎还羞”的不彻底性;王西厢摒弃了“合礼”、“报恩”之类的保护色,大胆地强调男女彼此有“爱情”就应该让他们白首偕老。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显然,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上,王西厢更加大胆、进步。

12、《西厢记》中人物塑造及语言艺术《西厢记》中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特点鲜明的人物。

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一位赤诚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

当她遇见心上人后,“情”便成为了她内心的主宰,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都可以不管。

然而由于受长期封建礼教的熏陶,她的性格又体现出热情而冷静,聪明而狡黠的特点,时常让人晕头转向。

这两种不同的性格节奏,使莺莺在追求爱情时既急切又忐忑,充满喜剧因素。

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张生,是名副其实的“志诚种”。

他才华出众风流倜傥,但落入情网后竟成了“不酸不醋的疯魔汉”,可谓是痴得可爱,也迂得可爱。

作为一介书生,张生既没有在功名利禄前的庸俗,也没有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而是执著诚挚地追求着爱情,实属难得。

总的来说,这位书生的性格是痴情大胆而又鲁莽痴迂。

作品中的红娘一角,最具特色。

她机灵倔强,伶牙俐齿,从心底里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

她常将道学式的语言挂在嘴边,实则是一种戏谑态度的表现。

她对老妇人说的一番封建大道理,上纲上线,滴水不漏,足见其泼辣机智的性格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历来被人视作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动作性。

也就是所谓的“当行”。

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作者充分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不同人物的唱词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同为男性角色,张生文雅,郑恒则鄙俗;同为女性角色,莺莺婉媚,红娘则泼辣,鲜活。

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强烈的戏剧效果。

作者在唱词中融入了大量的唐诗宋词意象,使人读来满口生香、回味不尽。

因此《西厢记》也被誉为诗剧。

13、白朴《梧桐雨》的主要内容意蕴以及梧桐夜雨的意象分析。

《梧桐雨》是描写唐明皇、杨贵妃两人爱情故事的历史剧,以浓郁的抒情性、醇厚的诗味和文辞的华美著称。

《梧桐雨》写杨、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诚挚爱情的赞美与追求,对剧中人“生人作死别”、“长恨”的同情,但更深层的题旨是表达作者在经历沧桑巨变后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命运浮沉的哀思。

“梧桐夜雨”作品的主要线索,贯穿始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梧桐这一意象包含着孤独,寂寞,哀伤的意味。

作品中的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是紧密联系的,它既是衬托和渲染凄凉,愁苦气氛的工具,同时又是李,杨二人爱情悲剧的“见证人”。

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心中的凄怨感受。

14、试比较李千金和崔莺莺的形象相同点:二者都是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都有良好的封建礼教背景;二者都热烈追求爱情,都有为爱情而甘愿牺牲的精神;二者追求爱情的行动都受到了来自封建礼教的阻挠和摧残,但最终都以有情人的胜利告终;二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叛逆和抗争精神的光辉女性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