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ppt
其他疗法:拔罐、刮痧等
总结词
拔罐、刮痧等其他中医疗法。
详细描述
除了上述几种疗法外,中医还有拔罐、刮痧等其他疗法。拔罐是通过负压作用吸附在皮 肤上,以达到舒缓肌肉紧张、促进气血流通的目的;刮痧则是用刮板或手指蘸取介质, 在体表反复刮擦,以刺激穴位、舒缓肌肉紧张、促进气血流通。这些疗法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与其他中医疗法结合使用。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录
•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中医的经络理论 • 中医的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概要 • 中医的预防保健观念
0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起源 于远古时期,通过数千年的实践 与总结,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胆
贮存和排泄胆汁,以助消 化。
小肠
接受胃初步消化的食物, 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分泌
清浊。
膀胱
贮存和排泄尿液。
胃
受纳和腐熟水谷,主通降 。
大肠
传导糟粕,吸收多余水分 。
三焦
疏通水道,运行津液。
奇恒之腑及其他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这些腑虽然名为腑,但功能上更 接近于脏。
其他
喉咙、口腔、胃脘等也是人体的 重要部分,但在中医脏腑理论中 并没有归入五脏六腑之中。
饮食调理与食疗
食物的五味
中医认为食物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不同味道的食物 有不同的功效。
食疗原则
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调理,如热性体质宜食寒 凉性食物,寒性体质宜食温热性食物。
食疗方法
通过食物的搭配和烹饪方法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如炖、煮、 蒸等。
中医药基础培训课件
灸法
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 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 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 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 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 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
适应症:寒凝血滞经脉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如腰肌 劳损、腰腿疼痛、肩周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 出等)、痛经、经闭、面瘫、腹痛等;风寒外袭之表 证(如感冒);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腹泻等;脾肾 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早泄、阳痿等;气虚下 陷之内脏下垂、脱肛、阴挺、崩漏等 。
常见中成药5
十全大补丸 【药物成分】: 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炙黄芪、肉桂。 【功效与作用】: 温补气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穴位
针灸
推拿
贴敷
对于中暑、痹症、肌肉劳损等疾 病都有立竿见影之效。
添加副标题
谢谢
演讲人姓名 202X.00.00
贴敷疗法--冬病夏治
一.冬病夏治贴敷的适应人群 二. 养生保健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调理;2.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的
临床疾病的保健和辅助调理;3.尤其是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 肺气肿、肺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4.疼痛性疾病患者;5.阳虚体质患者 三.冬病夏治贴敷时间 四.冬病夏治在每年的三伏天进行 五.贴敷时间:成人:2-6小时;老年、小儿、体质偏弱者,贴敷时间可适当缩 短。贴敷期间如果出现皮肤过敏,难以忍受的瘙痒、疼痛感觉者应立即停止 贴敷。
○ 奇恒之腑 :组织结构似六腑,功能似五脏
三、中医脏象学说的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课件
脾
B.飧泄
(肝脾不和)
A.嗳气,呃逆,恶心
呕吐
胃
B.脘腹胀痛
C.便秘
中医基础理论
(肝胃不和)
44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二)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肝主疏泄
胆汁de分泌和排泄
中医基础理论
45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三)调畅情志
肝主疏泄
气血正常运行
情志活动正常
肝失疏泄 情志活动异常
疏泄不及 疏泄太过
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 沉默寡言,喜太息.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余
阴虚 阳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其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中医基之础理源论,以消阴翳.)
1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概念
腰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足 三 阴
经
中医基础理论
1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de应用
二. 概括人体de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de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de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de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de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中医基础理论
C.宣散卫气,将津液化为 汗液,并调节其排泄
肃 降
A.吸入自然界清气 B.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
C.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23
二.阴阳学说——四个基本属性
⑴ 阴阳学说de哲学含义
《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指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de阴阳二气,阴阳 二气相互作用,相互冲荡,其正常、完美de标准是和 谐.
《庄子·知北游》提出:“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认为阴阳de运动是有规律de.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20
● 宗气与中气
① 宗气
宗气,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之气.胸中又称“膻 中”.因为膻中是全身气最集中de地方,故亦称为 “气海”.
宗气由肺吸入de清气与脾胃运化而生成de水谷 精气相互结合而化生.因此,肺de呼吸功能与脾de运 化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de生成与盛衰,有直接de影 响.实际上,宗气是合营卫二气而成.所以说:“宗气者, 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积于气海,行于气脉之中,动而 以息往来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再如脏腑间各种生命信息,可以借助于气、经脉或三焦为 而相互传递,以保持其功能与内环境de协调统一.外部体表感 受到de各种信息和刺激,也可通过气de感应而向内在de脏腑 传导.如针刺、艾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过经络之气de感应 与传递内脏而发挥其整体de调节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16
⑶ 人体之气de分类
营气是由来自脾胃腐熟运化de水谷精气中de精 粹部分和肺吸入de自然界de清气相结合而化生.营气 产生后,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 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19
② 卫气 卫气运行于脉外,具有护卫机体,不使外邪侵犯de
作用,故名.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为“卫阳”. 卫气由水谷悍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和而成.主要功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培训课件
•
生理失常,治疗时,调理该脏
•
就能治愈该病.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11
(四)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de渗透
• 精气学说---朴素de唯物论思想---影响生命观 • 阴阳学说 作为古代哲学中辩证法思想---推 • 五行学说 动和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de形成
•
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de建立.
•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12
五.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九八一.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2
绪论
• 学习要求 •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de主要特点.
了解中医学de基本概念、学科属性及 中医学理论体系de形成与发展概况.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3
一、中医学de学科属性
• 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de研究人体生 命,健康,疾病de科学 .它具有独特de理论体系丰富de 临床经验和科学de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
论〉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22
(三)中医理论de继承与创 新
• 1.继承是一切研究de基础与前提
• 2.中医学理论de创新思路
• (1)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
•
论de特色.
• (2)将中医学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
• (3)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de研究.
• (4)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de发展.
• 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de科学知
• 识体系.
•
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de深刻影响
•
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de产物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4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的临床应用•中医基础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和技巧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1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和特点23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诊断、防治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基本特点。
中医注重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和功能的整体协调,强调个体差异和因人制宜的诊疗思想。
03中医基础理论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史01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02中医基础理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杰出的医学家和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原则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和功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天人合一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症状等不同因素,进行个体化诊疗。
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治疗时要考虑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02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和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脏腑理论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其功能是沟通身体内外,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经络理论脏腑经络理论阴阳理论包括阴和阳两种相反的力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维持身体的平衡。
五行理论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相互生克制化,调节脏腑功能和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阴阳五行理论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等。
病机指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包括邪正斗争、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
病因病机理论包括望诊(观察舌象、面色、形态等)、闻诊(听取声音和嗅闻气味等)、问诊(询问病史等)和切诊(诊脉等)。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运动养生
太极拳
中国传统武术之一,具有缓慢、轻 灵的特点,可以调节呼吸、增强内 脏器官的功能。
八段锦
中国传统健身方法之一,由八个动 作组成,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 免疫力。
五禽戏
中国传统健身方法之一,模仿五种 动物的动作,可以增强肌肉力量、 提高心肺功能。
游泳
全身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 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协调性。
中医治疗失眠需要一 定的时间,患者应有 耐心,坚持治疗,直 至痊愈。
胃痛胃胀
01
02
总结词:中医认为胃痛 胃胀是脾胃不和引起的 一种疾病,治疗时应注 重调理脾胃功能,和胃 止痛
详细描述
03
04
05
胃痛胃胀分为寒邪犯胃 和脾胃湿热两种类型, 需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 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 疗。
中医治疗胃痛胃胀的同 时,还应注意调理饮食 ,避免食用油腻、辛辣 等刺激性食物,多吃具 有养胃作用的食物,如 山药、南瓜等。
VS
中医药创新与发展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研发新型中 药及其制剂,提高中医药疗效和水平。同 时,加强对中医药机理和作用机制的研究 ,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饮食要适量
不过度进食,以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饮食要时鲜
选用新鲜的食物,以保证营养价值和口感。
精神养生
心平气和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以减少身 体的消耗。
调摄情志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冥想、打坐等, 以保持心理健康。
修身养性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增强个人 魅力。
远离恶习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课件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注重预防和调养,通过改善 生活习惯和饮食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 发生。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根据不同季节、地域和患儿具体情况制定治疗 方案。如小儿感冒时可以采用发散解表的方法, 咳嗽时则采用宣肺止咳的方法。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也强调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家长可以通过合理搭配饮食、适当运动、养成 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措施来增强孩子的身体免疫力 ,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 ,中医也强调综合治疗和调理身体
详细描述
中医提倡“治未病”,强调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作息等措 施,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同 时,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中医也强调调养身体, 促进康复。
外科疾病的治疗
01
总结词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以疮疡、 骨折、烧烫伤等为主要治疗对 象,治疗方法包括内治和外治 两种。
辨证治
01
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病因、病机对疾病进行诊
断和治疗的过程。辨证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选择
合适的治疗方法。
02
辨证的方法
中医辨证的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多种方式,通过观察病
人的神态、面色、声音、气息、语言、动作等,以及听取病人的主诉和
详细描述
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也强调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作息等 措施,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中医也强调调养身 体,促进康复。
儿科疾病的治疗
总结词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以小儿感冒、咳嗽、消化不 良等常见病为主要治疗对象,治疗方法包括中药 治疗和推拿按摩等。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穴位具有调节人体功能、缓解 病痛、增强身体健康等作用, 常用于针灸、按摩、拔罐等中
医治疗方法。
穴位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 三类,其中经穴是穴位的主要 组成部分,分布在十二正经和 奇经八脉上。
穴位具有“近治作用”、“远 治作用”和“特殊作用”等特 点,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头 痛、失眠、咳嗽等常见病症。
中医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相互 关联、相互制约。
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 制定个体化的,通过 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来预 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的诊疗方法
望诊
闻诊
问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 面色、舌质、舌苔等来
植物类
植物类中药最为广泛,具有疏 风解表、调气和血等功效,如
人参、枸杞等。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原则
方剂的基本组成
方剂通常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四部分组成 ,君药是方剂的主药,臣药是辅助君药的药,佐 药是协助臣药的药,使药是引导药物到达病所的 药。
常用方剂类型
常用方剂类型包括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和 解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 剂和理气剂等,每种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 用法。
五脏的功能活动特点是以藏为 主,不宜外泄,并主管人体的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五脏的生理特性是生克制化, 相互协调,维持人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
六腑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三焦六个器官,主要功能是消化、吸 收、排泄。
六腑的功能活动特点是泻而不藏,满 而不实,以通为顺。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传化物而不藏,实 而不能满,以通为用。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4.主骨、生髓:肾精资生骨髓,并养骨,能促进骨骼 的生长和修复。“齿为骨之余”。牙齿好坏、坚损反映 肾精盈亏。
(三) 藏象
• 5.其华在发: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发的生长与 脱落,润泽与枯槁反映肾精的虚实。“发为血之余”。
• 6、开窍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依赖肾中精气充养才正 常。
• 膀胱的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 •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业医不知脏腑,其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五行,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积淀,用传统而古朴的语言,表达 了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法思想。
• (一) 阴阳学说 • 1、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 •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同一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局限某一特定事物。 • 2、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 一般说来: •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
病莫辩,用药无方”。人体是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互相 依赖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 十二官危。”
(四)病因病机
• 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范畴; • 2. 掌握六淫、疫疠、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 3. 理解痰饮、瘀血的概念及证候特点; • 4.了解饮食、劳逸、外伤、医源因素的含义、形 成及致病特点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12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 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 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 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 说用来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13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阴阳学说
❖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 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 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2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 能失常的结果。而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 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 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寒邪、湿邪 为阴。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5
❖ 阴和阳的对立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 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 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 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 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如脏为 阴而腑为阳,精为阴而气为阳,营气为阴而 卫气为阳,等等。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15
❖ 1)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 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 盛则寒。”
❖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如温热之邪侵犯人 体,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阳 胜则热”的热证。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 气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气,致 使津液减少,而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 滋润
10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 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 体还是就其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说明。
❖ 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为阴气 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正是由于 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 动着人体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4
❖ 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如:天与 地,日与月,水与火等;
❖ 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 方面的如:寒与热,升与降,明与暗等。
❖ 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 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 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 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 都属于阴。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16
❖ 而干燥的表现,即所谓“阳胜则阴病”。故 外感温热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口干 唇燥、舌红少津等“阳胜伤阴”之症。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17
❖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如寒邪直中太阴, 可出现面白形寒,腕腹冷痛,泻下清稀,舌 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阴胜则寒”的 寒症。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气亢盛时必 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 故说“阴胜则阳病”。仍以寒邪直中内脏为 例,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肢冷、蜷缩、 脉迟伏或细微欲绝等“阴胜伤阳”或“阴胜 阳衰”之症。
❖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症是实证,阳偏盛导致 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邪气盛则 实。”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Hale Waihona Puke 18❖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 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则 寒;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根据阴阳相互 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 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 阳虚不能制阴,则阴气相对偏盛出现寒象。 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 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阳虚则热” 的虚寒证。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 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 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份为二也”。
❖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 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 阴。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3
二、事物的阴阳性
❖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 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 其各自的属性。阴阳,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 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 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11
❖ 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同时又是由于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和消长变化,维系着协调平衡的状态, 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各种胜利功 能才能得到稳定发挥。若人体内的阴阳二气 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 止。“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 气乃决。”
6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对立制约 ❖ 阴阳互根互用 ❖ 阴阳交感与互藏 ❖ 阴阳消长 ❖ 阴阳转化 ❖ 阴阳自和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7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断 和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9
❖ 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为阳,腹为阴; 四肢外侧为阳,四肢为内侧为阴。以脏腑来 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 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 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 阴阳的对立统一。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8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 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 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对立的阴 阳两部分。
❖ 脏腑形体分阴阳: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 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
14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 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 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 此产生邪正相博,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 病,故说:“合而病至,偏害阴阳。”阴阳 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湿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 损。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