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在武则天时期兴盛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佛教在武则天时期兴盛的原因

学生姓名:吕隆豫学号:200602020045

系别:政法系专业:历史学

指导老师:张守权职称:副教授

摘要:唐朝统治者的宗教政策至武则天时期为之一变,由唐初的“道先佛后”而变成“佛先道后”。由于武则天个人的宗教信仰及在位时期利用政治与佛教的互动关系并大力提倡,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佛教兴盛的局面。武则天对佛教的信仰是比较虔诚的,作为政治家有必要运用佛教的社会影响力来达到某些政治目的,对唐代佛教的全面兴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武则天;佛教;原因;宗教信仰

Abstract:Tang Dynasty Empress Wu ruler's religious policy to the period of change, from the early Tang Dynasty's "Road after the first Buddha," which became "the Buddha after the first Road." Since the reign of Empress Wu during the individual's religious beliefs and us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Buddhism, and strongly advocated, in this period, Buddhism flourished in the situation there. Empress Wu of the Buddhist faith is more pious, as a statesman has to exercise social influence of Buddhism to achieve political purposes, the flourishing of Buddhism in Tang Dynast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Key words::Empress Wu;Buddhism;causes;religious beliefs 前言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强盛时期,在隋唐思想领域中,儒道佛三家合流是总体趋势,但与此同时,佛教的社会影响有盛过另两家之倾向。从中国哲学发展史来看,有先秦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唯独在封建文化处于高峰的隋唐时代,中国本土哲学没有典型形态,时人也曾感慨“儒门淡泊,收拾不住”[1]。当时众多社会精英投身佛学,创立众多佛学流派,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了佛教的极盛。

佛教的传播由来已久.东汉初年,汉明帝梦见金人而遣郎中蔡愔、博士子弟

秦景等,到印度访求佛法,后在洛阳建白马寺。佛教开始受到社会上层的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长足发展,甚至一度在社会中产生重要影响。到唐朝时期达到鼎盛,这一期间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北魏太武帝、周武帝灭佛,梁武帝的佞佛、以及唐初的抑佛,直到武则天时期,佛教才兴盛起来,其影响波及后世,从而形成了唐代佛教的全面兴盛。关于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众多的学者已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对整体把握武则天与佛教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做为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参考、吸收前辈们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本文主要从武则天个人的宗教信仰、政治与佛教的关系来重点探讨佛教在这一时期兴盛的原因。笔者认为武则天对佛教的信仰是比较虔诚的,作为政治家有必要运用佛教的社会影响力来达到某些政治目的,同时也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武则天在位之前佛教的发展状况

佛教自从东汉初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译述介绍阶段,从汉代到南北朝,历时约五百年;第二阶段创造发展阶段,隋唐时期,历时约三百余年;第三阶段儒释道三教合一阶段,从北宋到鸦片战争,一千余年”[2] 。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的过程。东汉初期,佛教传入中国,当时的人们只是运用当时的思想观念去理解它,而是把它看做神仙方术的一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层玄学盛行,后来随着玄学的的衰落才逐渐转向佛教,“自向秀、郭象注《庄子》,创崇有派新理论之后,东晋玄学的理论重心,已经转向佛教义学方面。东晋名士普遍向名僧求教,阐发佛理,就是这一转变的标志”[3]。这段时期在佛教原典的翻译、传播和佛教思想与中国社会相互融合方面有很大进步。在这段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僧人如沙门昙柯迦罗、佛图澄、道安、鸠摩罗什、支谦、菩提流支等,并翻译和著述了大量佛教经典如《金刚经》、《维摩诘经》、《华严经》、《中阿含经》等。这些佛教经典可以说为佛教在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信徒、寺庙数量都达到了很大的规模。南朝时期历代皇帝大多都信仰佛教,如梁武帝、陈武帝等都曾舍身于佛寺,同时寺院经济由于官方的支持也蓬勃发展起来。北朝统治者也很崇信佛教,他们广做佛事修建庙宇刻筑

佛像,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就是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凿修建的。总之,这一阶段佛教经典的翻译、传播和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发展为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的创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社会基础。随着隋唐的政治统一,佛教此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进入它的全盛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僧人像玄奘、法藏、神秀、慧能等,并形成了几支主要的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

在唐初时期,佛教地位低于儒教和道教。唐高祖、太宗在位时,为了提高李氏地位,他们认道家始祖李耳为祖先,采取鼓励道教的政策并形成崇道抑佛之势。“开国皇帝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颁布《先老后释诏》叙三教先后:‘老教、孔教,此土之基,释教后兴,宜从客礼。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4]。太宗进一步重申:“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5]。虽然唐初高宗、太宗明文规定先道、次儒、后佛,但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并不完全被行政力量所控制,佛教在民间、甚至皇室中也有很大的势力。如“武德九年,631年(贞观五年)诏以庆善官为穆太后建慈德寺,为太子承乾建普光寺,并敕沙门法长居之,为太子授‘菩萨戒’”[6]。“佛教在贞观时期并没有得到大力的支持和提倡,它的发展是有限的,是一种有限制的发展”[7]。

唐高宗即位后也继续推崇道教。他第一次把老子封为玄元皇帝,“666年,乾封元年癸未,至亳州,谒老君庙,上尊号曰:太上玄元皇帝。”[8]高宗作为李姓皇帝自然大力提倡道教。尽管唐初诸皇帝把道教列在第一位,推行崇道抑佛的政策,但佛教在民间经过五百多年的传播与发展,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中占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佛教义理的细致精密远远盛过儒道两家”[9]并不能影响其在思想领域里所取得的优势而且逐渐向着巅峰发展。

二、武则天的个人宗教信仰

在历史上,统治者的个人宗教倾向往往对一个朝代的宗教兴盛起到直接的作用。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能够在武则天在位时期出现兴盛局面,特别是出现“鼎盛期”是与武则天的个人信仰和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女皇武则天就是在顺应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佛教发展的,并且把政治与佛教紧密联系起来,使两者形成一种“互动”关系。以致形成了佛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达到了“鼎盛”时期。

究其出现兴盛的局面,笔者认为应该从武则天小时侯的家庭影响及其在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