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一、古代文明的源头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大文明发源地。
黄河流域古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长江流域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内涵。
二、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1. 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最初阶段,体现了城邑制度和王权政治的初步确立。
夏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录的王朝。
商朝是夏朝的继承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和有确定确切时间的王朝。
周朝则在商朝之后崭露头角,周文王实行封建制度,分封诸侯,开启了周朝的黄金时代。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诸侯争霸和变法图强的风波。
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纷纷登场,提出了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和思想启蒙奠定了基础。
3. 秦汉时代秦汉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又一个重要时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法律度量衡,开创了封建制度的新篇章。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成就,汉武帝时期开创了“文景之治”,推行科举制度、修建了丝绸之路,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1. 封建制度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封建制度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色。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风气及政治制度。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和孝道,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 农耕文明中国古代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主体,封建制度下的百姓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四、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在历经各个朝代的发展之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明特点和文化底蕴。
从古代的医药、建筑、绘画到文学、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文明在各个领域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内涵。
结语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过程,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智慧和创造力。
历史提纲

一、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原始社会(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距今约五千年前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1、政治:禅让制“天下为公”、原始部落军事民主制、平等、无阶级、无国家2、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农业,粟和水稻;黄河、长江流域;木、石、骨质农具,耒耜的出现;刀耕火种、迁徙,穴居;氏族公社所有的土地制度;掌握了冶铜技术;养蚕缫丝织绸、彩陶、黑陶、白陶;原始商业出现;原始公有制--私有制3、文化:图画文字;原始图画(质朴、粗犷)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制的强盛时期1.政治:形成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分权体制,带有部落联盟色彩,神权与王权结合。
夏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商朝垄断神权以加强皇权,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分封制,封邦建国,家国合一,辅以礼乐制。
2.经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具以石器、骨器为主;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实施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手工业:冶铜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西周晚期出现铁器;商朝出现原始瓷器;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商业:商朝出现最初的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官商为主体3.思想文化:中华文明奠基时期。
成熟的文字出现,商朝甲骨文。
周朝金文;“学在官府”民族关系:华夏族主干形成,与周边少数民族接触频繁,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1、政治:社会大变革。
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2、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礼乐制的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它以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为基础。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古代华夏族群在此时蓬勃发展,形成了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经验。
早期的中华文明主要表现为农耕文明,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在农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定居生活和社会组织。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在起源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历史时期,中华文明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交替,形成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中华文明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还表现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
中国古代的文学、哲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极具特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扩大了人类的知识和交流范围。
三、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作品如《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以其独特的思想理念影响了世界各国。
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传统产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的发展还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亚诸国的文化、文字、宗教等方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例如,日本的汉字写作系统就源自中国,韩国的礼仪制度也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启迪。
中华文明不仅为世界文明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资源。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连续的文明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史前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经历了多次兴起、变迁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制度。
本文将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特点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史称“八千年黄河流域文明”。
当时,黄河流域的部落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农业聚落,人们开始从事粮食种植和手工艺制作。
这些聚落之间通过贸易和交流联系,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互相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较大范围的共同文化体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皇五帝时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萌芽阶段。
尧、舜、禹等统治者在这个时期出现,他们致力于发展农业、改善社会秩序,并制定了一些基本的礼仪制度。
这些措施为后来的政治和文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1. 农耕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农耕密切相关。
在古代,农耕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人们通过耕种土地获得粮食,建立起农业经济基础。
农耕文明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定居聚落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思想主张尊重家庭、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提倡仁爱、义务和忠诚。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家族和家庭的重要性在中华文明中,家族和家庭一直被视为社会组织的核心单位。
家族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尊重祖先,重视家族的传承和血脉相传。
这种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持续到现代,家庭的稳定与和谐被看作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三、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中华文明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体现:1. 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体系,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方式向世界传播。
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信仰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和影响,塑造了这些地区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
中华文明发展的阶段

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先秦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包括远古至公元前221年。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农耕经济开始兴起,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文化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这一时期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
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
经济上,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文化上,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4.明清时期:这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上,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5.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开始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政治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经济上,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以上只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简要概述,实际上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同时,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它与世界各地的文明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一段充满了传奇和辉煌的历史。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起源背景、发展进程、主要特点和影响。
一、起源背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社会逐渐向农业社会过渡。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定居下来,农业生产也催生了手工业的兴起。
这些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发展进程1. 早期文明的发展: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中国北方出现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 夏朝。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文明的起步。
随后,商朝和周朝相继兴起,中国古代文化逐渐形成。
2. 我们古代文明的先驱:在古代文明的影响下,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和学说逐渐形成,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儒家文化的崛起: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儒家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谦卑、孝道等伦理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秦汉文明的繁荣:中国古代文明在秦朝和汉朝达到了巅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如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主要特点1. 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文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这其中包括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2. 尊重祖先和家庭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家庭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们尊敬祖先,崇尚家庭美德,这种家族观念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3. 建筑工艺的独特魅力:中国的古建筑工艺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世界的赞誉。
如长城、故宫等标志性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四、影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明的辐射力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西方各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双方文明的发展。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演变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演变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民族,其文化底蕴可追朔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从远古的母系社会到今天的现代化国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兴衰。
本文将探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演变,从中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影响力。
1. 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个时候人们还处于采集狩猎阶段。
到了3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已进入了青铜时代,出现了黄河流域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大型殷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之后,中原地区出现了多个诸侯国,各种思想文化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中国发展壮大。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华文明迎来了重大的飞跃,大大促进了它的融合和发展。
2. 儒家思想的盛行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提出,其教导人们应该追求仁、义、礼、智等美德,提倡家风、君道等传统观念,受到了儒家学派的强烈支持和传承。
这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儒家思想被奉为统治阶层的法理依据,与社会制度相互交融,成为定海神针,激励着每一位追求进步的中华儿女。
3. 文化交流和影响在中华文明的演变过程中,外来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元代的蒙古文化、明代的欧洲文化和清代的满族文化等都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此外,中华文明对外输出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物资贸易的重要通道,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借鉴产生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4. 文化与科技创新科技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中国的数千年历史中,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研究方法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汉朝时期的中国人创造了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可见,在中华文化的漫长历程中,科技激发了文化创新发展的能量,推动着中华民族自我发展不断超越前人的篇章。
5. 古代文化现代继承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为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扬带来了一些阻力,但也促进了文化的转型和发展。
二轮历史总结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doc

专题一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知识梳理】【阶段特征】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2、经济上:农耕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形成。
二、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社会转型时期、文明基础奠定。
1、政治上: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日益增强。
出现中央集权的雏形。
2、经济上:生产力不断进步,小农经济为主体,精耕细作为技术特点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
【重点透析】一、宗法制①目的:巩固分封制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
②内容: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明确大小宗的关系,核心是嫡长予继承制③特点: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嫡长子继承制;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与分封制互为里表维护统治。
④作用:确立了一套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对影响后世大。
二、孔子的“仁”和“礼”1、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内容:“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3、具体表现:政治:“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正名”——做到贵贱有序;用“德”教化人民。
反对苛政和刑杀。
社会生活:人要具有爱必,关心、尊重他人;尊老爱幼。
4、“仁”和“礼”的关系:“仁”是指人内在的道德素养,是礼的基础。
“礼”是指外在的规范,是仁的具体表现。
二、古代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知识梳理】【阶段特征】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加强。
2、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文化上:为适应国家统一和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和专制开始形成。
人文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人文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与发展1. 起源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的先民们逐渐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化为农业社会,开始进行定居耕作,开启了华夏族群的发展。
中国文明的起点是黄河流域,这里是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的天然条件。
古人类通过团结合作,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农耕生产,并创造出了稻、麦等重要农作物,使他们能够获得丰富食物并安居乐业。
2. 发展从黄河流域向外拓展,中华文明在数千年间逐渐形成和发展。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2.1 政治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主要是封建君主制,早期为部落联盟制度。
后来,在周朝建立后通过封地和宗法制度建立了统一政权,并实行了分封制度。
这一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到秦朝统一前达到巅峰。
2.2 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在中国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出现不仅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还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
商业交易逐渐发展起来,并且丝绸之路也形成了重要的贸易通道。
2.3 科技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科技创新。
例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重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发明使得中国人民在农业、医学、冶金、建筑和航海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4 文化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文化注重礼仪、家庭观念和儒家思想等价值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国学传统。
在音乐、舞蹈、绘画和书法等艺术领域,中国文明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 影响中华文明对于中国及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成就不仅为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还促进了东亚地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尊重。
总而言之,中华文明凭借其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独特的政治体制、杰出的科技创新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中国及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遗产,使之继续发光发热。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一、政治上——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
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 及春秋、 战国等历史阶段, 这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 期,同时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王权的发展与制度的完善——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时期, “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 间无任何学术可言。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 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
二、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 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 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 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认知纵横联通
命题权威解读
课时跟踪检测
2
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是中华民族 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 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期,是传统政治文明的 萌生阶段,是传统农耕经济的定型时期,也是中华文明 的奠基时期。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当代重塑文化自信有重 要的历史价值。
(2)不同点 ①儒家学说以现实伦理为主要关怀对象,以“仁”为其思想 核心,礼为行为规范,义为价值标准,智为认知手段,其学术导 向则是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目的,因而表现出复古守旧 的特性。 ②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以现实的社会结构为主要关怀 对象,提出了“法”、“术”、“势”等一系列规范社会生活及 行为准则为观念。 ③墨家身体力行,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 尚贤等一系列的观点,具有平等色彩。
二、“轴心时代”的分裂、动荡和变革——春秋战国时期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演变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演变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深受历史、文化、地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形成阶段中华文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人类开始使用青铜器,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口数量和贸易活动也开始增加。
这时,华夏民族逐渐形成,不同的部落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更大的族群,从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
随着时代的推移,周朝建立后,以华夏文明为主的中原文明达到了顶峰。
在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的形成开始向一个更加完整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交流和融合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而在秦汉之际,中原文明已经覆盖了华北、关中等地区,中华民族的形成已经相当成熟。
二、演变阶段中华民族的形成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但是在后来的历史过程中,它也经历了多次演变。
这些演变主要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
1.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演变的关键时期。
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交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更加多元化发展。
2. 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文化与南方地区的文化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这也导致了中华民族的分裂,直到隋唐之间才重新统一。
3. 唐宋元明清: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断地传承创新。
尽管历经了几次的政治变革,但中华民族的文化始终保持着一脉相传的特点。
三、影响因素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多种因素所影响的。
历史、文化和地理因素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
1. 历史因素: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演变受到了历史的影响。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是受到战乱时期的影响。
2. 文化因素: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形成也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
3. 地理因素:中华民族分布在广阔的中国大陆上,地理因素也对其形成和演变产生了影响。
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从华夏文明的诞生起,中华文明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那是一个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古老社会,人们开始使用陶器和青铜器,农业生产逐渐发展。
这个时期的中华文明以祭祀活动和社会制度的建立为特征。
在商周时期,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
书面语言的出现使得文字的传播更加广泛,而礼制的建立和宗教仪式的举办则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秩序。
同时,中华文明在科学、技术、农业和医学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二、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与贡献中华文明凭借其特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之一便是象征性的传统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
这些价值观在中华文明中被广泛传承和弘扬,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也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和谐共处的范本。
此外,中华文明还以其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中国的传统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无不彰显着独特的风格和气韵。
例如,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其简洁的形式和深刻的意境而著名,传统绘画则以其独特的构图和绘画技法而享誉全球。
此外,中华文明在科学、技术和农业方面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新。
古代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努力和智慧,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和改善,使得中国成为粮食生产大国。
而在科学领域,中国古代人民在冶金、地理、医学等方面的贡献也引人注目。
三、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在变迁中不断发展与演变。
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华文明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并融合了这些文化元素,逐渐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也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中国人民在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进行了种种尝试和努力,力求使中华文明焕发新的活力。
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社会制度的变革,中华文明都在不断前进,为世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经历了诸多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古代王朝的建立、科技创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探讨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即仰韶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诞生的关键时期,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初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人们逐渐从游牧生活转向稻米种植和畜牧,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文明。
同时,制陶技术和纺织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仰韶文化的产生,标志着中华文明开始蓬勃发展,为后来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王朝的建立古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王朝,这些王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王朝的形成为中华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王朝都有其独特的制度和文化,它们不断吸收和融合前代文明,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中华文化。
三、科技创新的贡献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
古代中国有许多科技发明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造纸术的出现使书写更加便捷,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保存;火药的发明改变了军事战争的格局,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对海洋航行和文字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不仅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也为世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文学艺术的荣耀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享誉世界。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了诗、词、曲、小说等多个门类。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情事故的独特见解。
中国的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之美。
总结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过程。
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伟大的王朝、科技创新以及文学艺术的荣耀,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瑰宝。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元朝:蒙古族建立的统治, 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
明朝:郑和下西洋,对外交 流频繁,同时,明成祖永乐 大典的编纂,是中华文化的 一大贡献。
清朝: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变 迁,但也出现了如《四库全 书》这样的文化巨著。
03
中华文明的重要成就
章节副标题
四大发明
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使文化传播不再受材料的限制 印刷术:唐代的雕版印刷,宋代的活字印刷,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印刷和文化的传播
华北地区:早期人 类活动的遗址,如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 址等,见证了中华 文明的起源。
西南地区:早期人 类活动的遗址,如 元谋猿人遗址等, 也是中华文明起源 的重要区域之一。
02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章节副标题
夏商周时期
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文明时代 商朝: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周朝:实行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为后世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学:商高提出了勾股定理,祖冲之精算圆周率至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
天文: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等的丰富记载,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 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医学: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独特医疗保健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文明的起 源和发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中华文明的起源
02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03
中华文明的重要成就
04
中华文明的影响和贡献
05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06
中华文明的未来展望
中国文明的发展轨迹

中国文明的发展轨迹一、古代文明的孕育与形成中国拥有丰富的古代文明,其发展轨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向农业生产,并建立了最早的村落和居住区。
这标志着古代文明的开始。
1. 农耕文化的形成在约公元前五千年的时期,中国人民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开始了农业的发展。
农耕文化成为中国文明的基石之一,人们开始种植五谷杂粮,养殖动物,并逐渐形成了农耕社会的特征。
人们通过农业生产,不断丰富物质财富,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求。
2.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封建王朝在不同的时期相继兴起与衰落。
从最早的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权更迭不断。
随着秦始皇的统一,中国进入了封建帝国时代,大一统的封建制度成为中国文明的特色。
3. 文化的薪火相传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诗、书、礼、乐等成为古代文化的代表。
伟大的文化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在不同的时期涌现出来,并对中国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开创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体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二、古代文明的繁荣与衰退中国古代文明经历了繁荣和衰退的历程,不同的朝代在文化传承、科技进步和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所贡献。
1. 秦汉时期的繁荣秦汉时期被认为是中国文明的黄金时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朝实行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变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奠定了中国封建帝国的基础。
而西汉时期则是中国的辉煌时代,汉武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
2. 神州大地的多元文明在古代,中国的文明发展不仅限于中原地区,还涵盖了辽阔的土地。
北方的匈奴文明、南方的楚文化、西南的蜀文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中国文明更加丰富多样。
3. 封建社会的衰落随着封建统治的加强,中国的社会制度开始出现种种弊端,封建王朝的统治也日渐衰落。
中华文化的演变历程

中华文化的演变历程一、初创时期(约5000年前)中华文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人们开始使用石器、陶器,并开展了农业活动。
在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初露端倪。
二、夏、商、周时期(约4000年前-256 BC)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对于中华文化的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由大禹建立。
商朝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的文字用于记录商业和宗教事务。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周朝的礼乐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三、春秋战国时期(770 BC-221 BC)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分水岭之一,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四、秦汉时期(221 BC-220 A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一时期,汉代文化的兴盛,如汉字的发展、古代诗词的繁荣等,为后世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石。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220 AD-589 AD)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但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时期。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佛教与传统儒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对后世文化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唐宋元明清时期(618 AD-1912 AD)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个重要朝代,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朝被誉为“盛世”,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成就。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最发达的时期之一,文化繁荣达到高峰。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蒙古族政权,元代中原文化和蒙元文化相互融合。
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明朝的辉煌和后来的清朝的封闭,中国文化在此期间较为保守,但仍有独特的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经历了起伏和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先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并逐渐形成了定居的生活方式。
他们发展了精湛的农业技术,掌握了种植、养殖和农耕工具的制作等技能。
同时,他们还创造了象形文字,用于记录和传承知识。
这些都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明逐渐发展壮大。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商代的商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西周的周王朝则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同时,中华文明的艺术、文学和哲学也开始蓬勃发展,如《诗经》、《易经》等经典著作的问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演变。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魏晋到南北朝、隋唐到宋元明清,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在秦汉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和大一统的政权,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随后的三国魏晋时期,中国进入了分裂和动荡的时期,但也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作品,如曹操、诸葛亮、《红楼梦》等。
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盛。
唐朝的开放和包容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外来文化的融合和创新成为当时的特点。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华文明的发展依然持续不断。
宋代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元代的文学和艺术繁荣,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华文明的影响中华文明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本土,还辐射到了周边地区和世界各地。
浅谈中华文明发展史

浅谈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
它起源于黄河流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世界级文化。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历史阶段和特点。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开始。
然而,中华文明的起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化和发展。
在此期间,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早期的华夏文明。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迎来了第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相互竞争,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孔子、老子、墨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分别代表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华文明逐渐走向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建立了强大的秦朝。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科学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造纸术、印刷术等。
四、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中华文明达到了巅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多元。
宋朝则是在科技和文化方面有着巨大的进步,出现了诸如《清明上河图》等珍贵的文化艺术品。
唐宋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时期,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912年),中华文明逐渐进入衰落阶段。
虽然元朝在军事和领土方面有着巨大的成就,但明朝和清朝则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趋于保守和封闭。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僵化,八股文和文字狱等政策压制了思想和文化的自由发展。
同时,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传入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影响。
六、近代以后近代以后(公元1912年至今),中华文明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
中华文明发展史梳理

中华文明发展史梳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下面是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梳理。
一、起源与早期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学会耕种、畜牧,并逐渐形成了定居的村落。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逐渐出现了分工和私有制,出现了早期的国家和社会制度。
二、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商朝则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出现了甲骨文等重要的文化遗产。
周朝则进一步巩固了政治制度,并形成了周礼等重要的文化传统。
三、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进行战争,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各种学派思想交锋激烈。
这些思想争鸣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时期。
秦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汉朝则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并发展了儒家文化,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
五、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宋朝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文化,并出现了理学等重要的哲学思想。
元朝则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期,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明清时期则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并发展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六、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型时期。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都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这个时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总之,中华文明发展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脉络

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脉络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华夏文明。
以下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主要脉络:1. 肇始阶段(约8000年前-公元前221年):在今天的中国境内出现了许多原始社会和部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个阶段包括夏、商、西周和东周等时期。
2. 统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标准化制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统一的帝国。
汉朝、魏晋南北朝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统一时期,其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3. 家族化政治阶段(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隋唐两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富有创造力的阶段之一。
唐朝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和思想家。
然而,唐朝的衰弱和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导致中国分裂成多个小王朝。
4. 国际化阶段(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宋、元、明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世界性政权。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科技和文化成就。
元朝则是外国征服者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其间的元明交替是蒙元统治下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5. 现代化阶段(公元1368年-1912年):明朝是对元朝的反蒙古起义的结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华夏政权。
然而,明朝后期的衰落导致了清朝的兴起,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
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这导致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和革命,最终在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
6. 当代阶段(1912年至今):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和社会运动,包括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等。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当今中国继续推动改革和发展,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政体大体上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共同体也基本形
成了。
3) 儒家思想逐渐确立为中国正统思想结束了战国百
家争鸣的局面,对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有限制与遏制 的消极作用;但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 的重视,又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思想文化 (一)思想:
1.秦:将法家思想作为基本统治思想,焚书坑儒 评价: 1)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 2)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 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3)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考点
对本时期的考查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魏晋时期的文化、科技等 对于这些知识点,要重点复习。 但对于国家大分 裂、民族大融合的整体特征也要理解。
3、绘画: 代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 题材——珍禽异兽、神仙魔怪; 特色——浪漫、神秘、古拙
4、篆刻: ① 时代——秦汉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② 特点——秦印雍容大度,精制不苟; 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 融合了隶书风格。 ③ 价值——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
分裂割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掌握方法
1.理清脉络、宏观把握。利用阶段特征,理 清本单元的知识线索,通过阶段特征的展示, 应该让学生初步认清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史上的 各个朝代一般都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从而培养从宏观角度把握 知识的能力。
2.深入探究重点与难点。本单元首先是理解 秦王朝具备了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 从而开创了秦汉的大一统局面。政治制度的创 新是高考的侧重点之一,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监察制、选官制 等,总之秦朝开创;汉承秦制,有所损益,这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对外关系除与朝、日、西 亚及欧洲往来的史实之外,丝绸之路是一个重 点。文化要从整体上理解其体现了秦汉时期的 时代特征。对于上述难点,将在各讲中进行重 点探究和考查练习,从理解的层面夯实基础。
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Hale Waihona Puke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明
清
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 及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原因: (1)经济:由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 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 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 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2)政治:地主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 (3)思想基础:儒家传统思想。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2)特点:
①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②建立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制度 ③将政治专制和思想控制相结合 ③影响: 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 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幼小昏弱,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重大历史时期,表现在:
1) 中国的“大一统”政局得到巩固,两千多年高度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 一、经济发展:
二、政治文明的发展
1、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内容
(1)建立皇帝制度
(2)建立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制 (3)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一整套各级地方官僚体系
制度
类别 朝代不同 条件不同 内容不同
分封制
西周实行
郡县制
秦朝推广
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 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 分的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 袭并拥有封地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 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 力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 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 吏只拥有俸禄没有土地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 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 一
作用不同 特点不同
贵族政权
官僚政治
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 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 一、经济发展:
二、政治文明的发展
1、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背景、内容: 影响:
• 秦朝官僚机构的 特点:权力高度 集中 • 地方权力集中到 中央, • 中央的权力集中 到皇帝身上。
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
核心概念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 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 策权、兵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 和随意性——皇帝制度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 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 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阶段 (前221年—220年)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到220 年魏国的建立,共400多年的历史。这一时 期的总体特征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 封建大一统时期,具体表述为:
│ 阶特段征
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开创了一整套加强统治 的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郡县 制、监察制度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封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原先进生产方式 开始向边疆传播;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重农抑商的基本国 策。 对外关系上,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积极开放的外交思 想,开创了对外交往的标志路线——丝绸之路,外来文化— —佛教也开始传入我国,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思想文化上,秦汉文化呈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了 大一统和多民族的特色,展现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 遥遥领先于世界。值得一提的是秦汉也开创了文化专制的先 河,同时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主要内容: ①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认为天是 最高主宰,皇帝代表天意,受命于天而进行统治,天和人息 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 ②思想实质:董仲舒的新儒学实质上是外儒内法,思想 专制,是为封建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的。提倡 儒家的德治、礼治和仁治;提倡等级观念和道德规范;再辅 以“天人感应”的观念论证皇权的神圣性,为加强皇权提供 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
秦汉商业初步发展 1、原因: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统治者的政策: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 建驰道;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2、表现: 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 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宛、 成都等; 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坊市分开,设 令、长管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基本矛盾
皇权和相权 中央和地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 巩固统一局面,稳定统治秩序,防止分裂割 据 发展社会经济 加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 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兴起 控制思想,阻碍进步 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束缚社会生产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 一、经济发展
2、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 2)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兴太学, 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于是,在中央设太学, 在郡国兴办学校,置五经博士官,授儒家经典 “五经” 。 3)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三)文学艺术
1、文学:
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 兴盛,赋应运而生 特点:专重描述、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 是一种带韵散文。 代表:西汉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东汉 张衡的《二京赋》、班固《两都赋》 2书法: 秦-小篆 秦汉-隶书 大多实用性的文字 东汉-楷书 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即:象 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商业: 政策:“重农抑商” 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汉 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 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 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 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 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3)历史影响: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对于巩固大 一统的国家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其中唯心主义的成分应受 到批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 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限制了其他各种学术思想的发 展;“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属于神学迷信思想,但要求 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在当时有利 于稳定社会秩序。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 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思维发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封建专制 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主 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背了思想统 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 一、经济发展
二、政治文明的发展
1、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2、汉代:汉承秦制——在调整中巩固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 一、经济文明发展
二、政治文明的发展
1、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背景:
(1)国家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疆域扩大
(2)分封制无法适应需要
(3)法家思想的理论和战国时期的实践
二、政治文明的发展
1、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2、汉代:汉承秦制——在调整中巩固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 一、经济发展 二、政治文明的发展
1、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2、汉代:汉承秦制——在调整中巩固
西汉——中央集体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1、内容:
①形成了“内朝”“外朝”之分,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基本 解除了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实行刺史制度; ③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加强了思想上的控 制 ④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私营工商业者受严重打击,无法与国家 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