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荷塘月色》语言之美
和谐――《荷塘月色》对美的超常发现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和谐――《荷塘月色》对美的超常发现荷塘月色的语言美关键词:和谐中和审美发现摘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由眼中景到心中梦,以对荷塘荷花的朴素典雅、朦胧和谐的自在美质的超乎常人的发现,展现了作者身心的陶醉、审美的愉悦和美丽之梦的织造的过程。
如果说《荷塘月色》的前半篇侧重于写荷塘月色的幽静,那么后半篇则侧重于写江南采莲的热闹。
作者虽然着重描写了荷塘月色的幽静,但心意却在追求江南采莲的热闹。
其实不管是幽静的荷塘月色,还是热闹的采莲旧俗,作者展现给读者的都是一种朴素典雅、朦胧和谐的气韵和境界,由眼中景到心中梦,作者把和谐作为荷花的自在美质和作家的审美标准的核心,推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作家由此全身心地陶醉于其间,恍惚迷离,达到审美心理的愉悦,并织造了一个现实与理想互通直达的美丽之梦。
一、温火相济、徐疾相适的述说方式文章使用了纯正的现代白话,“谈话风”的艺术语言,优美自然,徐徐道来如叙家常,贮满了诗意的和谐旋律。
文章开篇直述心里颇不宁静和天热在院子里坐着乘凉,使读者与作者在阅历体验上零距离式地拉近,然后自然地引出悄悄地出门去荷塘边散心乘凉。
漫步在荷塘边曲折的小煤屑路上,看着淡淡的月光,作家体验到了一种“今晚却很好”、“这恰是到了好处”、“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的诗意的和谐。
这荷塘月色不浓不淡,不明不暗,调和安逸,正适宜于朱自清中和主义的适度情趣。
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和主义,主张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通过诗意的和谐的语言表达出的感情既有忧愁,又有欣喜,既不热烈,也不过于悲沉。
内心波动自始至终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深沉含蓄,温文尔雅,有所掩抑,有所节制,感情的抒发是徐徐道来,舒缓展开。
文章抒发出的感情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互相交织的情绪。
这不温不火、不徐不疾的感情,正如文章自然和谐的语言一样中庸和谐。
中庸和谐是儒家的传统、中国儒士文人的风度。
《中庸》第二章说:“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忌惮也。
荷塘月色语言特点
荷塘月色语言特点
荷塘月色语言特点是其柔和、流畅的语言风格,它体现了作者舒缓的心情,营造了一个柔软炽热、丰富优雅的文学氛围。
荷塘月色语言极富空灵,总体上体现出轻快洒脱的状态,主观性强,使读者体会到作者情绪的活跃。
其中,笔调淡雅,伴随着优美的造句,使整个故事更具有表现力,更显诗意,给人以孤独、伤感、思念、抒情等强烈的情绪体验。
在语言上,荷塘月色有一种独特的脱口而出的口吻,其简练的句式和明快的语调使故事充满情调,令人难以忽视。
在主人翁的叙述中,既有抒情的气氛、清新的节奏,又有声母联系、表达加应、逻辑混沌的特点,说话从容、犹如歌唱,特别生动吸引着人的心。
此外,荷塘月色的语言还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充满着愉悦的、纯朴的、温慰的朴实气息,夹杂着祥和、安定,弥漫着婉转柔和、淡淡清新的清新气息,充满理想主义的冲动,如轻柔的微风,使人在诗意的语言中体会到自己的内心丰富的情感。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的语言特点是飘渺、优雅、温馨,有着淡淡的诗意,有着意境的深刻,深沉的心情,体现了一种隐忧、抒情的情绪,给人以安静而又不空虚的感受,使人沉浸在时间幻想乐园中。
《荷塘月色》的三重审美体现
《荷塘月色》的三重审美体现【内容提要】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用叠词、修辞、古诗词给我们显示了文本的语言美;用美丽的景物描写和美好的人物形象塑造彰显了散文的艺术形象美;用中国文寄情于自然山水的情怀,和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传达了作者的情感美,这篇文章从这三个大的方面分析了《荷塘月色》的三种审美体现。
【关键词】语言美艺术形象美情感美审美体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
经典作品常读常新,在这次对《荷塘月色》的阅读中,我心头忽然一亮,对作品又产生了以往所没有过的感受,旧思新情汇于一起,形成以下几点意识。
生动多样的语言美。
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四种文学类作品中,诗歌和散文是比较注重语言美的。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主要是叠词、修辞、古诗词的运用。
出现不少叠词,是《荷塘月色》语言的一大特色。
如在描写荷塘时,朱自清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密密”“脉脉”;写月光用了“静静”“薄薄”“峭楞楞”;写荷塘四周用的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阴阴”。
这些叠词的运用,一是妥帖得体地绘画出文中物象,如“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弯曲,“亭亭”写出荷叶张开后的优美形象,“田田”写出了荷塘中荷叶的密密麻麻;同时大量叠词的运用,还可以给文章带来一种节奏感,产生出音乐美。
用得体的修辞手法润色文本,在《荷塘月色》中也有充分体现。
仅从文章的四、五、六自然段来看,文本就用了八处比喻,三处拟人,两处通感,一处拟物。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一个句子,前面用了拟人,写出了荷花或开,或似开非开的状态;后面用博喻描绘出了月光洒在白花上面的美丽情景。
适时恰当地引入古诗词,除了可以简洁地写出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给文本增添诗词的美感,带来古典的韵味,如文末梁元帝《采莲赋》和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
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
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以真言写真景《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
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
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
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文章在收入教材时删去了最后一喻。
这一喻有什么不妥呢?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中以《荷塘月色》最广为人知。
这篇文章以荷塘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夜晚在荷塘散步时的所见所感。
其语言艺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生动的描写朱自清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细节和真实感。
在《荷塘月色》中,他用色彩、声音、气味等多种感官描写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其境,听到荷叶摇曳的声音,看到荷花在月光下的倒影,感受到淡淡的清香。
2.含蓄而深刻的抒情朱自清的散文有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抒情风格,不夸张也不浮夸。
他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淡淡的忧伤和思索。
例如,“水面银光闪闪,阵阵凉风吹来,回头看灯火阑珊处,正是那古道西风瘦马的时候。
”这句话虽简短却折射出作者心中的孤独和思念。
3.自然而朴实的语言朱自清的语言流畅自然,不哗众取宠,也不造作。
他用朴实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平实而真实的生活情感。
例如,“我听见悠悠的珠子落在叶间的声音。
”这句话虽简单,但让人感受到荷叶轻摇时的声音,非常贴切自然。
4.深刻的人文思考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关注自然的美,更注重人在自然中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在《荷塘月色》中,他通过对荷塘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思考。
这些思考不但深刻而有价值,且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咀嚼。
综上所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不仅充满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人文思考,还借助自然朴实的语言艺术,使读者感受到平凡而真实的生活。
可以说,他是一位文艺巨匠,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难以超越的艺术贡献。
浅析散文《荷塘月色》语言的五美
浅析散文《荷塘月色》语言的五美《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其语言朴素、典雅、富有诗意、耐人品嚼。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朱自清遣词造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煞费苦心,其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着隽永美。
一、通感的深邃美“通感”是感觉之间相互沟通、移借的修辞手法。
在第四段中,有这样一个含意深邃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手似的。
”作者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可见这香气是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的。
又因为楼高且远,微风在吹动,所以,楼上的歌声,给人以渺茫的感觉,听起来似有似无,一阵阵的,这不禁使读者得到了艺术的熏陶。
又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的名曲,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写出了月光是如何令人感到恬适和惬意的,也烘托出一种温馨、优雅的氛围。
二、比喻的传神美朱自清爱用比喻,也最会用比喻。
他运用的比喻新鲜而贴切,有鲜明的个性。
他喻荷叶的风姿如“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荷叶一旦翩翩起舞就有那种婆娑婀娜的丰姿;他喻荷花如“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既写出了荷花的银白和光华姣耀,又写出了它不染纤尘、清丽脱俗的美;他喻月光如“流水”,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流动而明净的特点。
三、叠词的音韵美在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作者借助“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寂寞的氛围,也寄托了淡淡的忧愁。
朱自清运用叠词很讲究形式的变化,有“AA”式,如“亭亭”“缕缕”“脉脉”“薄薄”等;有“ABB”式,如“阴森森”“峭楞楞”等;有“AABB”式,如“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
这些叠词的运用,不仅描状、摹色、绘色、传神地写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且使文章文气舒展,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四、动词的锤炼美在动词的选择上,朱自清是一丝不苟、颇费心机的。
荷塘月色语言艺术效应分析
荷塘月色语言艺术效应分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脍炙人口,历传不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享有崇高的地位。
这篇作品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本文仅从语言的艺术效应方面作一解读。
一、状物摹形的造型效应造型包括的范围很广,如绘画、雕塑、建筑等。
语言文字也能造型,它通过状物、摹形、拟声能让读者头脑形成逼真的视觉形象,给人以欣赏的美感。
造型是所有文学作品的共同效应,我们要使文章写得有诗情画意,彰显艺术魅力,就得学会运用语言造型艺术。
要很好地发挥这一艺术效应,就要善于对事物作准确、精细的描绘,摹出形貌,传出神韵,给读者如睹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生活实感。
《荷塘月色》就是语言造型的典范。
如写荷塘,先写荷叶,将之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表现形貌风姿绰约。
再描写荷花的各种形态,“袅娜地开着”,表现体态轻盈柔美;“羞涩地打着朵儿”,宛似少女脉脉含情。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像粒粒明珠,像碧天繁星,像出浴美人,写出月光下荷花晶莹、闪亮、美好的特点,极尽描摹荷花之美艳。
从描写的态势看,先描写荷叶荷花的静态,再写动态:微风送来清香,叶子与花引起闪电般的颤动,并迅速传至荷塘远处。
作者从荷花的形、色、香等角度,细腻雕琢,让人视之可见,闻之可感。
为了更具语言的立体造型感,写景化静为动。
月光本是静态物,作者偏不写月光“照”在花叶上,而说月光似水“泻”在花叶上,呈现出月光的缓缓流动感;写青雾不说“笼罩”在荷塘,而用一“浮”字,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
巧用形象感强的动词给人以灵动美,传达出景物神韵。
本文抓取典型物象,或从不同的感官、颜色、态势等方面细腻刻画,或用准确的动词、形容词等穷形尽相,或用比喻、拟人、移觉等修辞化实为虚,形象描摹,文章彰显出景物的造型美,给人以形象的观感。
二、融情于物的传情效应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无情之文只不过是文字游戏,不能称为艺术品。
在文学作品中情感的抒发不能一味用语言赤裸裸地表白,常常是融情于物,借物象间接传达。
而语言文字的描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情调与韵味。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
语言艺术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荷塘月色》。
这
篇散文以笔触细腻、情感真挚的语言艺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文字清新自然,不
加造作,朴素而不失含蓄。
《荷塘月色》一文,通过对荷塘环境和自
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运用了大
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贯穿整篇文体,构建起了一道独特的审
美风景。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艺术突出的体现在描
写细节方面。
作者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现出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和感悟。
比如,他用“荷叶隐隐”、“蛙声渺渺”等语言描绘景致,
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神韵。
此外,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还不乏语感丰富的表现手法。
他善
于借助比较、排比等修辞手法,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觉,将语言转
化为视觉和听觉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用“静悄
悄的”、“清清楚楚地”等描述词语,给人以深刻而真实的感受。
总之,《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语言艺术的一次成
功的展现。
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创作出一幅自然美的画卷,将读者带入了意境的世界中。
他的语言简练而又深刻,富于诗意和艺
术性,让人为之动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荷塘月色》语言特色
《荷塘月色》语言特色散文是语言艺术。
语言既是意符,又是音符。
散文的语言,不光要精确达意,更要与全篇意境谐调,意蕴一致,巧妙地绘形传神,还要注意音节的精美。
任何一篇成功的散文,都既要写出事物的形,又要传出事物的神,从而形神兼备地表现生活中本质美的形象,以此作为抒发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传统的散文语言技法多种多样。
《荷塘月色》一文中体现出来的就有以下几种:一是“通感”。
它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读者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共同参与对散文的艺术欣赏。
文章的第二部份中,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用“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在月光薄雾笼罩下的荷叶和花,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
采用“通感”的手法,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觉器官,因而引起了丰富的联想,使文章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
二是“比拟”。
它将物拟成人,或将人拟成物,或将一物拟作另一物。
它不仅使描画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朵儿的”一句,“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则有不见风,而风自空穴来的效果;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句,物静而情动,叶子与流水两眼相望,含情脉脉,风姿绰约。
三是部分地重复语言。
在重复中开拓出新的意义,产生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这种重复语言主要有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等。
光在文章第四段就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脉脉”等十一个词。
这些词除了精确达意外,在音节上更是给人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真情实感、细腻入微的描写而闻名。
其中,《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之作,展现了他独特的语言艺术。
《荷塘月色》以作者在荷塘中遇到的一只娇艳的蛙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温馨而充满诗意的夏夜场景。
首先,朱自清先生运用灵动的笔触和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通俗易懂,读起来流畅自然。
他用质朴的语言,直观地展现了荷塘的美丽景色,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片宁静与祥和。
其次,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大量运用比喻和象征,丰富了文章的意境。
他将月光比作一轮银盘,将荷叶比作守夜人,将荷花比作一群群娇羞的少女,通过这些比喻,将夏夜的美景与人性的柔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篇文章更具情感色彩。
此外,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比拟、拟人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他写道:“车行磨破了的旧靴,湿透的乡间小路”;“又换了一种颜色,五光十色的。
上面摆满了马蹄形的蜡烛和一盆盆的茉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添了文章的艺术魅力,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展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他以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优美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美的享受和人生的哲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荷塘月色语言鉴赏
荷塘月色语言鉴赏
1.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荷塘月色的语言流畅而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使得整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既华丽又富有感染力。
2.描绘生动形象:朱自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荷塘月色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
生。
他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景物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荷塘之中。
3.语言风格质朴自然:荷塘月色的语言虽然质朴,但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
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自然的语言风格使得整篇文章显得亲切而真实,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4.富含深刻的哲理:荷塘月色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作者通过对
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等方面的感悟。
这些哲理和思想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启示。
《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赏析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
他的散文自成一格,新颖别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
在文章中,他通过描写夜晚荷塘优美的景色,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荷塘月色》的语言极具美感,充分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细腻、朴实的特点。
接下来,笔者就简要分析一下《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
一、朴素淡雅朱自清擅长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
文章中的语句看似朴实无华,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弦。
在文章开篇,作者便坦然言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起因。
出于某种原因,作者并没有详细记录自己心绪不宁的缘由,只是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引出后文。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作者不想打扰任何人,也不想有人来打扰自己。
于是,趁着家中妻子睡熟,他披了衣服慢慢地向荷塘走去。
语言平直、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人为的加工,就像人们在平日里所说的大白话,却偏偏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使浮躁的心渐渐归于平静,如同“倦鸟归巢,浮云出岫”一般,清新而自然。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像朱自清先生这般拥有丰富学识的读书人,其心中早已有了一方纯净的世界,当他们进入自己的精神家园后,世间的一切纷扰似乎都与他们无关了。
在这个时候,他们也最能看清自己的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正因为如此,自他笔尖流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才会如此的淡雅,宛如一池秋水,清晰地倒映出整个世界的影子。
当然,文章中还透出一丝优雅的情调,如同浑然天成的美玉,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以“流水”来形容“月光”,再加上一个“泻”字,使得整个画面都轻盈灵动起来。
月光不再是静止的,而是拥有了生命力,拥有了独立的意识,可以自由地流转,使得原本朴实无华的文章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无论是写景、抒情,抑或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语言总是那么的简洁、凝练,读来令人倍感舒心。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这篇文章以其精美的语言特色、深沉的情感表达、细腻的景物描绘、巧妙的结构安排、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探讨而备受赞誉。
一、语言特色《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是其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质朴自然,流畅优美,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平实而不做作,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种语言特色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朱自清先生文学风格的重要体现。
二、情感表达在情感表达方面,《荷塘月色》深沉而细腻。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这种情感表达不张扬,不渲染,却能深深地感染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同时,这种情感表达也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景物描绘在景物描绘方面,《荷塘月色》细腻而生动。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将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展现得如诗如画。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置身于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之中。
这种景物描绘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四、结构安排在结构安排方面,《荷塘月色》也表现出色。
整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提出主题思想,再分层次进行描绘,最后总结全文。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和照应句,使得文章更加连贯和流畅。
五、修辞手法《荷塘月色》的修辞手法也是其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月光如流水的动态美。
同时,“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荷塘月色》语言赏析论文
《荷塘月色》语言赏析摘要:朱自清散文向来以美文著称,《荷塘月色》则是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是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的集中反映.《荷塘月色》具有极大的语言魅力,绘物细致、形象传神,寓情于景、朦胧蕴藉,而且语少意丰、韵味无穷,用词准确,生动凝练。
关键词:词语句子修辞环形结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是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的集中反映,本文从词语、句子和修辞三方面进行赏析。
一、词语1 动词“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泻:使静态的月光流动起来,准确地写出了静穆的景象。
浮: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用“浮”写雾,突出了“薄薄的青雾”的形态。
洗:月光下的花叶,既突出了它们特有的色调和实感,又侧面写出了月光的柔和,写出花的颜色十分洁白、鲜润。
笼:写出了朦胧不可捉摸“泻”、“浮”、“洗”、“笼”四字,作为炼字的典范,经常被人提及。
四字为“俗字”,但朱自清“信手拈来”,化庸常为神奇,既平白如话,又意蕴深厚,用以描写月光的美,恰当精妙。
2 叠词《荷塘月色》大量使用叠音词,使作品诗情画意表征化,从形式上极致地表现了诗化散文的美。
(1)描写形象丰富荷叶“田田”,“像亭亭舞女的裙”。
“田田”写出荷叶叶叶相连、密密挨着的样子,“亭亭”则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如美女娇美挺秀的丰姿。
写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层层”极言荷叶茂密之状,“一粒粒”“星星”则准确描绘了荷花莹洁、明丽可爱的形象。
清香是“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缕缕”一词精妙传出风送荷香时淡时浓,若有若无,虽屡拨心弦,终难捉摸;纵然一味,亦百闻不厌的奇妙感觉。
(2)贴合意境使用叠音词,不仅要用意丰富,还要服从意境的需要。
《荷塘月色》中有这样的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第六段语言特点
荷塘月色第六段语言特点
朝露霑起,昏黄宇宙犹如泼墨,漠漠苍凉。
荷塘月色第六段语言特点,抒发了萧索而又精神充沛的自然景观之动人美景。
文中充满文学性的色彩和凝重的笔触,层层叠加、紧扣紧抱,犹如油画般,充满音律。
更能引起人思想的深刻沉静,触及心底曙光。
词汇使用上,充分展现出汉语本身的优雅美,而用词也妙趣横生,如“满腹经纶”、“漫漫宇宙”、“凝重笔触”,令人叹为观止。
句子使用紧凑而朴实,贴切地表达出此处萧索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景物,如“略见泛黄”、“幽冥朦胧”,读来联想起一幅山水画卷。
语句的构建亦有其独特的韵律感,配以强调、置信、陈述等手法,赋予语言层次,彰显出古典文学的精致琢磨。
综上,荷塘月色第六段语言特点以充满哲思的叙述之间,穿插着淡淡的思绪,勾唤出读者发自内心的情愫,正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荷塘月色》语言之美河北省肃宁县南于庄中学闫庆伟【摘要】: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自然朴素,力求至“真”,散文《荷塘月色》为精选一例,朱自清依靠淡墨水彩地画,一点看不出浓墨重彩,修辞、联想和想像等表达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从文章的语境来看,动词、叠词的妙用的特色突出之外,还有很多词语的妙用,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特征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极其特殊的艺术魅力。
《荷塘月色》的文章标题就告诉读者本文要书写“荷塘”和“月色”。
此文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此文的月色是“荷塘之月色”。
本文之所以所欲表达的真挚情感有可靠的寄托,是因为文章景物的特色鲜明地突出出来,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被生动真实地得以再现,以此给读者倍感真实亲切。
《荷塘月色》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点明题旨:为什么月夜漫步荷塘及漫步到荷塘的感受。
第二部分:此为本文主体,恬静迷人的荷塘月色。
第三部分:偏重抒情,荷塘月色之美景带起乡思。
《荷塘月色》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是语词的妙用,这些平常化、生活化的语词的运用,使得本文更富魅力。
【摘要】荷塘月色散文语言自然质朴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自然朴素,力求至“真”,朱自清于《论逼真与如画》里写道“真就是自然”。
朱自清雕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词语琢描绘事物,而千情万态显于轻描淡写之中。
同时质朴又不是单纯的,往往依据充盈的思考,依据突然灵动的感受,闪现灵光物象,寓以灵机、灵秀、灵动、灵巧于朴素之中,以此,把读者引入到如诗如画的情境里。
散文《荷塘月色》为精选一例,朱自清依靠淡墨水彩地画,一点看不出浓墨重彩,修辞、联想和想像等表达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从文章的语境来看,动词、叠词的妙用的特色突出之外,还有很多词语的妙用,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特征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极其特殊的艺术魅力。
《荷塘月色》的文章标题就告诉读者本文要书写“荷塘”和“月色”。
古今中外的诗文里描写“荷塘”的有很多,抒发“月色”之情的更为不少。
可是《荷塘月色》里描写的“荷塘”、“月色”更加高于所有别的“荷塘”、“月色”。
此文的“荷塘”不同于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文的月色更不是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文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此文的月色是“荷塘之月色”。
本文之所以所欲表达的真挚情感有可靠的寄托,是因为文章景物的特色鲜明地突出出来,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被生动真实地得以再现,以此给读者倍感真实亲切。
一、笔者对文章做以下简要解析《荷塘月色》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点明题旨(1~3):为什么月夜漫步荷塘及漫步到荷塘的感受。
文章首句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把全文的感情基调确定下来。
描述了朱自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文章的“文眼”集中在全文的第一句。
引出了下文的是一个“忽然”。
落笔实处,一个“静”字被渗透出来。
为了不影响家人,还有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所以“悄悄”出门。
渐渐升高的月亮是视觉所及;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是听觉所闻。
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妻子也恹恹欲睡了用“迷迷糊糊”来说明。
夜深人静,这既表达了朱自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同时又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朱自清的心境。
感到时间过得慢,月亮升高是“渐渐”,原因就是“心里颇不宁静”,正是“心里颇不宁静”才另有一番心思,纵然人静夜深,也听不真切妻子的眠歌,所以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照应到“夜深人静”,朱自清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朱自清不宁静的心境都被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出来。
第二自然段,总写荷塘月色,虚实结合。
写必经的小路去荷塘,描写了周围的景物特点:“路”是“小煤屑”、“寂寞”、“幽僻”、“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森森”“淡淡”。
衬托出淡淡的忧愁,一种寂寞的氛围,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本段衬托出淡淡的忧愁,表达了一种寂寞的气氛。
虚写无月的黑夜的怕人,实写沿塘的曲径和树木,勾勒荷塘四周环境,仅用寥寥数笔,做好了铺垫着重下文具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
第三自然段,披露本文伊始“心里颇不宁静”的理由,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
以“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话很自然过渡至第二部分。
从课文第3自然段逐句分析,第1句表达朱自清独游荷塘的姿态神情,第2、3、4句:说明现在自由,可是白天没有自由,再一次暗示作者独处月下与白天不同,此处,再明确平常身而不由己,第5句:作者三朱自清在夜阑人静的深晚踱游幽僻的荷塘,继续表达平常身不由己,而再三感慨自身平常不能自由,流露出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同时表达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把本段语言和本文开始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联系起来,朱自清对现实世界的苦闷清晰表达给读者,第6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一句引入后面详细描写荷塘月色的起领,同时又流露出压抑不自由的朱自清暂短得以闲在时间欣赏荷塘月色的暗淡的喜悦。
第二部分(4~6):此为本文主体,恬静迷人的荷塘月色。
第四自然段,详细描绘荷塘,按正顺序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荷叶,舒展圆形;荷花,剔透晶莹、忽现忽隐、多姿妍媚、不染纤尘;荷香,若无若有、飘渺轻淡;荷波,凝碧;流水,脉脉。
层次井然,栩栩如生,柔美动人,委婉精细。
处处有月,可是全段没有谈月。
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这些都是显然于月光闪耀下的。
第五自然段,尽然着墨月色,开始是正面写,紧跟上反衬。
修辞手法多用比喻等,熨贴工巧。
有暗有明,有影有光,在月光的映照下,更深一步描写了荷塘胜景。
朱自清再次运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手法,把前面表述的月光、树影完全揉合在一起,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整合树立到读者面前,让读者倍感清新雅洁,享受于艺术之中。
第六自然段,突出写树,朱自清把视线由荷塘以里拓展到荷塘以外,按顺序以方位、距离、高低来具体描写,树密且多,总写四周,荷塘被重重围住,照应上文的“幽僻”,接下来是附近的树色、树姿、远方的远山于树梢之上、再回来描写灯光在树缝里的、蝉鸣在树上和蛙声在水里,富有立体感,层次分明,宁静深远、清淡朦胧的环境特点再一次和盘托出。
在月色笼罩之下的所有的景物,看起来没有一处写月,其实月色得以处处体现。
第三部分(7~9):偏重抒情,荷塘月色之美景带起乡思。
第七自然段,承上文宕开一笔:“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转来新意。
本文从此放开来,联想至采莲在古代诗词里的描绘,而后又收回在眼前,发出感慨缺憾:“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思乡的哀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种乡愁到作品中的投影,正是表达出当时朱自清苦闷矛盾心情,表达了朱自清发自内心的不悦和对美好光明生活的愿景。
第八、九自然段,朱自清勾勒出一幅江南采莲图,着重表达了江南采莲图快乐美好、相亲相爱、无忧无虑、自由幸福之特点,一幅江南采莲图由“忽然”引出,以致从“实”到“虚”,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被开辟出来了。
一动一静,一实一虚,相得益彰,前后映衬。
朱自清看似得到了短暂的“宁静”,而又回到了现实中来:“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表现朱自清没有办法在现实生活里得到愿望中的“宁静”,此结果正是由现实社会的残酷带来的。
朱自清的复杂的情感在文章中流露出来:他通过《荷塘月色》告知读者:我们人类有“三个世界”栖居在心灵里,这些分别是“现实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
第一为“现实世界”。
人类心灵的长居之地存在于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其一提供物质基础,目的为人的身心生存,其二也是一种源头,存在于一切苦闷、烦恼、不得自由的人类心灵中。
荷月世界的最大特点有二:一是清净,二是自由。
荷月世界,可以给人类心灵超脱与自由,但它只能是暂时的。
荷月世界相邻于现实世界,种种苦闷与烦恼在现实世界里,可能会乘虚而入,随风而起于不经意间。
在“江南采莲图”里,真正的理想世界是心灵无忧无虑、无烦无恼的寄托。
朱自清所追寻的相亲相爱、自由幸福、无虑无忧的理想世界的化身即为“江南采莲图”。
人类心灵的梦想家园即为理想世界,它没有办法置身,只能栖居于想象的方式。
我们人类的心灵不能在苦难的现实中堕落、沉沦,就是因为有它的存在。
笔者对本文做简要分析:从不静、求静、到得到静的情感思绪,是一个圆形是本文的内结构;朱自清依空间顺序描写了一次夏夜游,从出门过小径,再至荷塘,复又归来,是本文的外结构。
二、笔者对本文语言之美做以下赏析《荷塘月色》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是语词的妙用,例如,“带门”和“推门”,意蕴丰厚;“田田”和“折折”,新颖形象;“悄悄地”和“ 轻轻地”,生动含蓄等等。
这些平常化、生活化的语词的运用,使得本文更富魅力。
(一)、意蕴丰厚的“带门”和“推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和“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首段和末段中的一个“带”和一个“推”字,乍看平淡无奇。
但是,细细品味之后,我们会发现此二字意蕴丰厚。
无论是从全文感情基调、上下语境还是从首尾呼应的角度,我们都能感受到朱自清的匠心独运。
从客观语境的角度看,作者想抛掉“颇不宁静”心绪,此时,月光皎皎,柔和淡雅;喧嚷之声,化为宁静;环顾四周,清静无比。
润儿已经熟睡,妻子正在“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此时此刻,容不得任何响动。
从主观语境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面对皎洁如水的月光,宁静淡雅的夜色,作者此时的心绪不是激越、不是欢愉,而是一种“淡淡的忧愁”。
所以,“带”字这个动词蕴含“轻柔” 、“随意” 双层意味,准确形象的表现出了文章所要呈现的主客观情境。
从文章首尾呼应的角度看,从首段轻轻“带”上门出去,到末段默默地“推”门进去,这一“带”一“推”,写出了朱自清心灵深处“热闹不起来”的“颇不宁静”和“郁闷”,也写出了现实生活中不允许发出任何的响动,悄然无声的词语写出了这一系列悄无声息的动作。
生活化、平常化的“带”和“推”字,暴露出了作者内在的情思。
“带”门外出,告别了惶惶然不能平静的现实世界,迈进了一个无牵无挂、幽静安宁的梦幻世界。
“推”门进入,进入了朱自清的现实世界。
这实质上就是一场短暂的梦,朱自清求得的宁静仅仅是一种一刹那间的短暂的遗忘。
如果“带”字写出了朱自清离家时的轻松之意,写出了朱自清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那么,“推”字透露出的朱自清回家时的无奈、无助又是何等的凝重!两个词语描绘出的动作,再现了朱自清追求“宁静”而复归“不宁静”的心路经历,微妙而又深切地流露出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然而现实又无法跨过,作者的心情只能抑郁着。
这两个动作很富表现力地展现出朱自清灵魂挣扎的凄苦。
“带”和“推”,前后照应,使文章融合成一个结构完整的整体。
“带”字不能换成“关”字。
因为“关”会伴随着一定的声响,用力过重,这种声音必会打破那宁静的、柔美的、富含诗情画意的月夜,同时会破坏作者那富有诗意的“淡淡的忧愁”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