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之欧阳家百创编

合集下载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得发展演变历史(一)传说时代得学校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得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

教学对象主要就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得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得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二)夏商周时期得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就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与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

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商朝就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就是用作祭祀得场所、3、西周得国学与乡学西周就是中国奴隶社会得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得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

“学在官府”就是西周教育得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得局面、这种“学在官府”得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得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就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得学校,按照入学年龄与程度可分为大学与小学。

大学一种就是由天子设立得,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就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大学得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得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小学得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就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与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就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与部分庶民子弟设立得,规模比较简单。

由管理民政得司徒负责总得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

据地方区域得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一)传说时代的学校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容,以乐教为主。

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

教学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

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

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

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容以德、行、艺为主。

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

学校的古代称谓

学校的古代称谓

学校的古代称谓2006年4月21日下午,连战为厦门大学题词:“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

这里的黉(hóng)宫是指古代的学校。

《后汉书·仇览传》载:“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

在我国古代,对学校还有哪些称谓。

成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庠近是也。

” 郑玄解释:“均,调也。

”均乃韵字之古文,古代声教民,口耳相传。

按照古代字书的解释,“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整修的,很可能是指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

这类广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

可见学校是由社会公共活动和宣教场所演进而来的。

“成均”西周时为天子学乐之所。

庠(x iáng):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

氏族社会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

《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耆老皆朝于庠。

”《注》曰:“此庠,谓乡学也。

” 庠是指古代的乡学。

旧时以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学。

明清时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庠生。

《促织》中有:“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邑庠,即县学。

按《礼记·明堂位》的解释:“庠,有虞氏之米廪也。

”养老于米仓自然便利,不过老人也不是白吃闲饭的,他们要将自己丰富的阅历、经验和技能,对下一代进行传授。

可见学校是从养老场所的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演进而来的。

“上庠”西周时为天子学书之所。

“党庠” 西周时为500家的学习场所。

汉代设在乡的学校称为“庠”。

序、校:夏代的军事教育学校。

《礼记·王制》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序”是射的意思。

金文的“序”字,象人在“个”中射箭的样子,以表示习射之所。

学校办学特色介绍之欧阳法创编

学校办学特色介绍之欧阳法创编

澄岭小学学校办学特色介绍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为大家所公认的、独特的、稳定的、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具体来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多年来,我校在"让书香溢满校园,打造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特色学校"的办学方向引领下,以培养学生良好身心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为根本,以"读书读人读精神,启智明理学做人"的主题文化战略为切入点,以"四育"模式的构建为契机,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构建书香墨浓、文明和谐的校园。

读书读人读精神启智明理学做人多年来,学校培育了"读书明理,励志做人"的学校精神,打造"让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的读书健脑工程。

一、坚持一种行动研究1.三级管理:学校、班级、学生每年都要制定读书计划,并逐层进行常规检查,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成果展示,形成"计划管理"、"常规管理"、"作品展示"三级管理模式,为读书健脑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提供保障。

2.三级平台: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存书量,现有图书9365册图书书室,艺术化的班级图书角,带动了学生家庭读书,形成"图书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学生家庭"三级读书平台。

3.四层评价:"学校阶段评、书香班级评、读书之星评、学生读书评"四层评价。

4.六条主线:"读、说、写、画、编、演"是我们常抓不懈的六条活动主线。

5.五项常规:"晨读、午诵、课练、暮省、周漂流"是我们读书教育的必修常规。

晨读:内容为中华经典诗词阅读、学科知识阅读、作文阅读,可以是配乐诵读、推普组长领读等多种形式,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

午诵:侧重于口语表达训练,高段班级开展1--2分钟的"即兴演讲"活动,中段进行"口语作文"片段练习,低段开展"1―2句话"活动。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教育科举1.夏朝学校的名称为“校”,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为“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为“庠”。

古人常以“庠序”泛指学校,或代指教育事业。

( √)2.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太学”,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

( √)3.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也就是太学;乡学则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 × )解析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与“太学”有所不同。

4.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唐代国子监设有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 √)5.国子监之称始于隋朝,之后历代沿袭至清代,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主簿为该部门主管。

( × )解析国子监的主管应为国子监祭酒。

6.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术机构。

( × )解析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

7.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学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 × )解析书院一开始由私人设立,但后来官府也对其加以干涉。

8.成均相传为西周的大学,或谓西周前已有。

唐高宗时,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故后人亦有称国子监为成均者。

( √)9.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学政、教授、教习、监生、诸生等。

( × )解析监生、诸生都指学生。

10.教授是古代的一种学官,主管学校课试、学规等方面的具体事务。

( √)11.博士和教授都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 )解析“博士”“教授”都是学官名。

12.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授、博士等人员,是负责教学工作的老师。

教室古语称呼

教室古语称呼

教室古语称呼一、庠这是个特别古老的对学校或者教室的称呼啦。

在古代,庠可是专门用来指代地方学校的哦。

你想啊,那时候的学子们就在庠里读书学习,听先生讲学。

庠就像是一个充满知识气息的小天地,大家在里面摇头晃脑地背诵着经典呢。

二、序序也可以表示教室的意思哦。

这个字听起来就很有秩序感,在古代的教育体系里,序也是学子们接受教育的场所。

想象一下,一群穿着古朴衣服的学生整齐地坐在序里,等待先生传授知识,那画面还挺有趣的呢。

三、塾塾这个称呼就比较常见啦,我们经常听说私塾。

私塾呢,一般是私人开办的教育场所,可能就在某个小巷子里,或者是某位先生自己的家中。

塾里的布置可能很简单,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但是却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那些想要读书识字的孩子就会到塾里来,跟着先生一笔一划地学习写字,诵读诗书。

四、学宫学宫可就比较高大上啦。

它是那种规模比较大的官方办学的地方,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公立学校。

学宫里面的教室肯定也很气派,而且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在学宫的教室里,可能会有很多的学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都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聚集在这里。

五、泮宫泮宫是很有特色的一种教室称呼。

它一般是和祭祀等活动相关的学校建筑。

在泮宫的教室里,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可能还会有一些和礼仪、祭祀相关的教育内容。

学子们在泮宫里面,不仅要学富五车,还要懂得礼仪规范呢。

六、黉舍黉舍也是古代对学校、教室的一种叫法。

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有文化底蕴,感觉在黉舍里的都是很有学问的人。

那时候的黉舍可能会有很严格的入学要求和教学制度,在里面学习的学生也都以能够进入黉舍为荣,努力学习,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栋梁之材。

古代教室雅称

古代教室雅称

古代教室雅称古代教室雅称古代教室,作为知识传授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雅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教育的尊重,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文化特色。

本文将详细探讨古代教室的多种雅称,并解析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古代教室的通用雅称庠(xiáng)●定义:古代学校的通称,也特指养老与教育并重的场所。

●历史背景:在夏、商、周时期,“庠”已成为学校的一种称谓,且在不同朝代名称有所变化,如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庠作为一种教育机构,最初的设立是为了培养贵族子弟,使他们能够继承家族的荣耀与责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庠逐渐演变为一个更为普遍的教育场所,接纳更多的学子。

●文化内涵:“庠”字本义为礼官养老处,后引申为学校,体现了古人将学校视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同时,“庠”作为比“塾”规模和等级更大更高的学校,反映了古代教育体系的层次性。

庠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强调学生的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

序●定义:与“庠”并称,泛指学校。

●历史背景:在周朝,“序”成为学校的另一种称谓,与“庠”共同构成了古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序的设立通常与宗庙、祭祀等活动相结合,成为贵族子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

序不仅教授知识,还注重礼仪与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术与品德上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文化内涵:“序”字本义指房屋的东西墙,引申为场所,作为学校的别称,体现了古人对教育场所的尊重与重视。

同时,“序”也象征着秩序与规范,反映了古代教育对学子品德与行为的严格要求。

序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还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修养。

学●定义:古代学校的另一称呼。

●历史背景:“学”作为学校的称谓,在古代文献中广泛出现,是古人对教育机构的一种通用称呼。

学的设立通常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培养国家栋梁的重要场所。

学不仅教授经典知识,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文化内涵:“学”字本义为学习、求知,作为学校的雅称,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古代的校园叫什么?

古代的校园叫什么?

古代的校园叫什么?学校在中国古代叫什么各个时期都是不一样的,例如学 ... 地方一般叫痒,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而周朝的时候私人学校刚开始设立,而设立的人一般是诸侯豪门为了培养人才,于是叫“学宫”,比较有名的是齐国的“稷下”。

春秋战国及以后其他王朝也有类似的“学社”“文社”“诗社”等,宋以后的“书院”盛行,成为相对于“太学院”的学生学 ... 地方。

当然,古代士人也大多会寓居在寺院道观中(感觉古人非常注重经文的研究),所以学生们住的地方也有些类似的味道。

至于吃饭的地方,根据明代的文献,说那时候的老师是不管饭的--去求学是求人家的,要自己找旅店住(送东阳马生序)。

而一般来说,古人会将他们的与学习有关建筑物起很文雅的名字,什么这个堂那个馆或者什么什么阁的(文渊阁)。

至于老师开会,这个就更加复杂了:战国时候是百家争鸣,而且那时候叫“子”的往往有势力,可不想我们想的那样一群温文尔雅的学者。

而很多是暴力崇拜,像墨家和鲁班,纵横家,兵家。

而墨家本身又有为争夺“拒子令”内斗的记载。

儒道法家虽然不崇尚“武斗”,但学术间也是“剑拔弩张”的相互诋毁,而儒家本身后来又八分,反正是打到乱七八糟的。

所以那时候一般开会就是争斗大会,辩经论法的,在道观举办的比较多(佛教在汉后期才在中国兴起)。

古代的学校有几种称呼?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古代的学校叫什么各个时期都是不一样的,例如学 ... 地方一般叫痒,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而周朝的时候私人学校刚开始设立,而设立的人一般是诸侯豪门为了培养人才,于是叫“学宫”,比较有名的是齐国的“稷下”。

春秋战国及以后其他王朝也有类似的“学社”“文社”“诗社”等,宋以后的“书院”盛行,成为相对于“太学院”的学生学 ... 地方。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一)传说时代的学校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

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

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

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

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

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

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二)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二)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二)1.夏朝学校的名称为“校”,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为“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为“庠”。

古人常以“庠序”泛指学校,或代指教育事业。

( √ ) 2.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太学”,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

( √ ) 3.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也就是太学;乡学则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 × )解析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与“太学”有所不同。

4.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唐代国子监设有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 √ )5.国子监之称始于隋朝,之后历代沿袭至清代,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主簿为该部门主管。

( × )解析国子监的主管应为国子监祭酒。

6.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术机构。

( × )解析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

7.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学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 × )解析书院一开始由私人设立,但后来官府也对其加以干涉。

8.成均相传为西周的大学,或谓西周前已有。

唐高宗时,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故后人亦有称国子监为成均者。

( √ )9.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学政、教授、教习、监生、诸生等。

( × )解析监生、诸生都指学生。

10.教授是古代的一种学官,主管学校课试、学规等方面的具体事务。

( √ )11.博士和教授都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 )解析“博士”“教授”都是学官名。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作者:————————————————————————————————日期: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一)传说时代的学校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

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

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

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

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古代学校的别称

古代学校的别称

周时期的学制:朝廷有国学(高等教育性质---大学---辟雍、东序、成均、上庠;初等小学性质)乡学(乡校、州序、党庠、闾塾)这些学校中辟雍是皇帝承师问道之处,与泮宫类似。

东序为习武之地;成均为习乐之所;上庠为学书之所。

这是分科教学。

国学中的小学主要接纳的是皇族的孩子,入学资格等级名份为入学的首要条件。

王太子8岁时入小学15岁进入小学,学制为9年。

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
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

古代学校的别称

古代学校的别称

周时期的学制:朝廷有国学(高等教育性质---大学---辟雍、东序、成均、上庠;初等小学性质)乡学(乡校、州序、党庠、闾塾)这些学校中辟雍是皇帝承师问道之处,与泮宫类似。

东序为习武之地;成均为习乐之所;上庠为学书之所。

这是分科教学。

国学中的小学主要接纳的是的孩子,入学资格等级名份为入学的首要条件。

王太子8岁时入小学15岁进入小学,学制为9年。

汉代:(、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
隋唐:儒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
1。

古代学校的别称

古代学校的别称

周时期的学制:朝廷有国学(高等教育性质---大学---辟雍、东序、成均、上庠;初等小学性质)乡学(乡校、州序、党庠、闾塾)这些学校中辟雍是皇帝承师问道之处,与泮宫类似。

东序为习武之地;成均为习乐之所;上庠为学书之所。

这是分科教学。

国学中的小学主要接纳的是的孩子,入学资格等级名份为入学的首要条件。

王太子8岁时入小学15岁进入小学,学制为9年。

汉代:(、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
隋唐:儒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
1。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如群星闪耀,竞相争辉。

春秋时期身兼“圣人”、“万事师表”的孔夫子为国内外辞书遵为第一先哲;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强调反求诸己,主张“慎独”的修养方法令人折服;荀况的尊师重教观,学以致用理论饱含着唯物主义成份;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对策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既是理学奠基人,又一生从事讲学活动,双双成为当时有名望、后世影响大的教育家;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再中国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其学术思想影响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之欧阳历创编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之欧阳历创编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一)传说时代的学校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

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

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

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

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

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

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之欧阳家百创编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之欧阳家百创编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欧阳家百(2021.03.07)年龄称谓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7.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②授:授官,任命。

“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③除:任命,授职。

“除臣洗马。

”④拜;授给官职。

“拜亮为丞相。

”⑤征:征召(特指君召臣)。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⑥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初中必备文学常识之欧阳音创编

初中必备文学常识之欧阳音创编

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之欧阳科创编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之欧阳科创编

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语出《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

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孟子·尽心上》)【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

例如:有遗男,始龀。

(《愚公移山》)【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

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笄(jī)年】指女子15岁。

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来结缡。

(《对酒示行简》)【束发、成童】指男子15岁。

例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冠、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

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50岁。

【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60岁。

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60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

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qí)艾】古称60岁为耆,50岁为艾。

例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庠(xiánɡ)】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六艺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指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高考文化常识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易混一百组(一)

高考文化常识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易混一百组(一)

⾼考⽂化常识复习:古代⽂化常识易混⼀百组(⼀)古代⽂化常识易混⼀百组1社稷社:⼟地神。

稷:⾕神。

后⽤社稷代指国家。

2校、庠序:属于乡学,地⽅学校。

校:夏代学校名。

序:商代学校名。

庠:周代学校名。

3牺牲牺牲:供祭祀⽤的纯⾊全体牲畜。

牺:⾊纯牲⼝。

牲:体全牲⼝。

4太牢、少牢太牢:⽤⽜、猪、⽺各⼀祭祀。

少牢:⽤猪、⽺各⼀祭祀。

5仓廪仓:贮存⾕的粮仓。

廪:贮存⽶的粮仓。

6府库府:贮存⽂书档案。

库:贮存⾦帛财货和武器。

7封禅封:天⼦登泰⼭筑圆坛祭天。

禅:天⼦登泰⼭脚下梁⽗⼭筑⽅坛祭地。

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和东岳泰⼭中都曾举⾏过,⾃秦皇开始,⾄宋真宗⽌,共有六帝⼗次封禅泰⼭,其中汉武帝五次封禅。

8朝觐、朝聘、奉朝请朝:诸侯春天拜见天⼦。

觐:诸侯秋天拜见天⼦。

朝聘:古代诸侯亲⾃或派使⾂按期朝见天⼦。

⽐年(每年)⼀⼩聘,使⼤夫;三年⼀⼤聘,使卿;五年⼀朝,则君⾃⾏。

奉朝请:东汉设置,给予闲散⼤官的优惠待遇。

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

奉朝请者,即有以加朝会的资格。

隋罢奉朝请,另设朝散⼤夫、朝散郎,作为⽂散官的官号。

9践阼(祚、极、统、位、国、帝)、践政(莅)、践袭、践事践阼(祚、极、统、位、国、帝):国君即位,登基。

践政(莅):当权。

践袭:沿袭。

践事:供职。

10道、路道:汉代少数民族聚居区,相当于县。

唐代原来是监察区,后成为⾏政区域(道-州、府-县)。

路:宋代时期⾏政区域,相当于明清的省。

(路-府、州、军、监-县、军、监)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元代实⾏⾏省制度。

(⾏省—路—府、州—县,形成了四级地⽅⾏政制度)11邻(⽐)、⾥(闾)、族、党、州、乡五家为邻;五邻为⾥,25家;四⾥为族,100家;五族为党,500家;五党为州,2500家;五州为乡,12500家。

12姓、⽒姓:以⼥⼦为传承中⼼,别婚姻,秦汉时期姓⽒合⽽为⼀。

⽒,以男⼦为传承中⼼,明贵贱。

13名、字、号名:出⽣三个⽉后⽗亲命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欧阳家百(2021.03.07)(一)传说时代的学校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

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

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

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

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

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

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

据《学记》记载:“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战乱,统治阶级难以维持,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到下层,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私学遍及各地。

最典型的就有齐国的稷下学宫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办的私学。

1、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由官家举办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期最高学府;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教育机构,保持了尊重士人之学的特点,具有宽松的学习氛围;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于一体,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

2、孔子与私学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他一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两大主要贡献;一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是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四)秦汉时期的学校汉代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引下,各级学校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以儒家经学主要内容的学校主要是中央的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和地方的郡国学;1、中央的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称。

汉代太学是在汉武帝时期。

太学的教师由博士担任,学生为博士弟子。

设置太学是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以《五经》为统一御订教材。

鸿都门学始创于东汉灵帝元年(178年),学校设于皇宫鸿都门内,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以诗赋书画为教学内容。

东汉安帝时,由于主政的邓太后注重宫廷教育,又办起了专门的宫邸学校。

2、地方郡国学汉代地方官学以郡国学为主要形式,最初由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文翁兴办。

文翁送地方官去学习进修,学成后回到蜀郡或为官或教学,同时他还在成都设立官学,“受业弟子”跟随学官学习,毕业后委以一定官职。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校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由统一转为分裂和战乱的时期,这时学校废置无常,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和特点。

如西晋增设了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南朝时开办了一些专科学校,如宋的“四馆”和总明馆;以及北朝的地方官学相当发达。

1、西晋的国子学国子学的设立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设立的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官学,使得中央官学形式多样化,等级更加明显。

国子学始创于西晋,据《晋书.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

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国子学限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方可入学。

2、南朝宋的“四馆”和“总明馆”南朝是继汉开唐的转化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在继承汉、晋的同时,也建立了适应这一时段的新的学校形式,最具特色的就是南朝宋的学馆。

学馆是以学者的学术专长为特色的一种新型学校教育形式,由国家主办,朝廷任命主持者。

最著名有宋文帝曾在京师先后开办的大学“四馆”,即雷次宗立的儒学馆,何尚之立的玄学馆,何承天立的史学馆以及谢元立的文学馆,儒、玄、史、文这四馆都按照各自的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与研究。

后来宋明帝设立总明馆,置祭酒,分社儒、道、文、史四科,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六)隋唐时期的学校在学校教育方面,隋朝主要是在中央设置的国子寺;唐朝在中央设立了“六学”“二馆”,而地方设有府、州、县学。

1、隋朝的国子寺隋文帝时提倡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

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

内设祭酒一名,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薄、录事各一名。

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五学。

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在国子监中仍设有祭酒、主薄和录事,增加了司业一人,丞三人。

国子监一直沿用到清末。

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的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官的开始。

2、唐朝“六学”“二馆”和府、州、县学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科学水平发达的基础上,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

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都隶属于是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

六学中前三学是属于大学性质的,后三学是属于专科性质的。

二馆是崇文馆和弘文馆,属于旁系的,弘文馆归属于门下省,崇文馆归属于东宫直辖。

地方办理的学校,在各府有府学,各州有州学,各县有县学。

所有的府州县各学校统属直系,由长吏掌管。

地方官办理的各学校其性质属于中小学,毕业可以应“乡贡”,也可升入中央四门学。

儒家经典是各学校的基本教材。

总之,唐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

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选拔,使选才和有育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选拔,是科举赖以发展的基础;而科举是学校生员必经之路,成为支配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

(七)宋元时期的学校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教育事业在唐代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的提高,重视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官学教育进一步完善,除中央各类官学外,地方官学更为普遍。

同时私学勃兴,书院制度兴盛,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

1、宋代“三次兴学”过程中的官学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沿用唐制,官学由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各项制度都是在三次兴学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

北宋通过三次兴学,改革科举,振兴学校。

范仲淹倡导的庆历兴学改革太学,令州县立学,还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王安石的熙宁兴学,创立太学“三舍法”,整顿地方学校,设置了武学、律学、医学等一些专门学校;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以学校为今日先务”扩大了太学规模,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创办了更多的专门学校,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

2、书院的兴盛书院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

他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高于一般私学,积聚大量图书,学生自学读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形成了许多显著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书院制度形成在于宋代。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朱熹创办的白鹿洞书院,他在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并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其学规成为以后各代书院学规的楷模。

(八)明清时期的学校明代吸取前朝统治经验,把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更向前推进一步,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中各项政策均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

明初统治者对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选拔人才的重要作用,曾一度规定学校毕业可以直接授官,后又有监生历事之举。

中央官学主要是国子监,不过明代国子监教育对象扩大,甚至用钱可以买到国子监生的资格和身份,即所谓的“例监”或“捐监”。

地方官学主要仍然是府州县学,又在防卫区设立卫学,乡村设立社学,还在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设置司儒学。

而这时期书院及其不发达,明末官方甚至“禁毁书院”。

清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沿用明代旧制。

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和特殊性质的宗学、旗学、觉罗学,还有算学馆以及俄罗斯学馆等;地方官职学设有府州县等“儒学”。

此外还有书院。

清代学校制度比较完整,但因特别重视科举,所以较之前代更加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但是到了鸦片战争以后,科举制度逐渐腐败,官学也名存实亡,私学也空疏腐化,随着新式学堂的产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古代学校逐渐终止。

直到1905年,清政府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至此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彻底废除,这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

历代对教师的称谓及出处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对教师的称谓也不同。

自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资:先秦以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西席、西宾、讲席:汉代对教师的称谓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对传授经济教师的称谓。

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老师:《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宗师:《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老师:《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学官名。

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

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