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型海南海岛人地关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大学课程调查报告
课程名称: 人文地理学
题目名称:旅游型海岛海南人地关系研究
——以海口为例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二班
姓名:王文
评阅教师:
2014年09 月23 日
旅游型海岛海南人地关系研究
——以海口为例
摘要:统计一般关于研究人地关系的文献,以及对于研究沿海岸人地关系的文献的分析,中国的沿海地带长度非常长,可利用海洋自然资源能力及其潜在价值和未利用力在全世界看来都是位列前茅,但是现今中国沿海岸地区一般只重视经济的发展,并且向沿海内陆以及沿海岸地区快速发展,导致资源、人口、经济和发展出现一种不协调的关系,其中人地关系在沿海人类实践活动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作为旅游型的海岛海南。
为了良好的调整海南人地关系,借鉴外国典型知名国际旅游岛相关研究,重视海南海口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研究海南海口资源条件的区域变化。
关键词:旅游型海岛、海南海口、人地关系、调控
一、海南整体区域及海南海口资源和人地关系现状
(一)海南整体区域资源和人地关系现状
1.海南整体区域资源现状
一般地区的区域资源根据自然资源在地球圈层的分布,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五大类,但是对于旅游型海岛海南来说,学者们一般研究的对象是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
20世纪80年代末学术界较多关注南极周边的海岛旅游开发及其对鸟类的影响,此后,热带与亚热带海岛渔业资源、珊瑚礁受游客的破坏则为学者们所忧虑[1]。
海南位于北纬18度,美国的夏威夷位于北纬21度,两者基本上可以说是位于同一北纬。
纬度的特殊性造成了海南气候的独特性,海南岛一年四季风景怡人,鸟语花香,生物资源极为丰富。
就动物资源来说,野生动物中爬行类104种,占全国的29.6%;兽类76种,占全国的18.6%。
现被列入国家级保护的植物有58种,其中一级1种,二级38种;保护动物133种,其中国家一级14种,二级87种,省级32种[2]。
海南省关于旅游的区域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丰富,区域资源潜在价值高。
2.近现代海南整体区域人地关系
海南省的人地关系变迁也是伴随着区域开发而不断发展,这里包含了地理、政治、经济、交通等多方面的影响[3]。
海南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已经产生了快速的改变,高科技、人才、投资更加集中于少数经济相对发达区域,如海口、三亚。
(二)海口区域资源和人地关系现状
1.海口区域资源
海口市海南省代表市,经济发展迅速,其人力资源较为丰富,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也较为丰富,但是海南省大部分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都位于海南省最南部三亚。
海口的旅游价值远不如三亚的旅游价值,但是其他工业发展的所需的资源一般都位于海口,海口市和大陆最邻近的市份,交通资源便利,社会产业发展较快,但是作为代表市,海口市不是很方便与开展旅游事业。
2.海口人地关系现状
海口人地关系之间的网络化快速发展,区位因素由静态慢慢转变为动态,海口交通运输、生产技术和信息通信条件在现代经济的影响下已经趋于现代化。
二、旅游型海岛海口人地关系研究方法
(一)自然区划理论和分区规划
采用自然区划理论里面的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划分旅游型区域需要全面考虑各组成成分和区域整体综合特征的差异性,然后再依据建立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的主导标志法,合适的划分不同旅游区域。
(二)生态经济学理论
投入与产出研究,旅游生态足迹分析。
投入与产出状况反映人地区域人地系统的潜力。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得出旅游业对该岛的影响。
(三)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利用长期效用最大化
(四)协调论与和谐论
人类活动,包括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和人类本身的发展,必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容量和承受了相适应。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为出发点,而不能以其组成成分或部分为出发点。
三、海口人地关系调控方法
(一)国外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基本调控方法与途径
1.调控水资源问题
作为旅游型海岛,一般都是独立于海里的小岛,四面环海,国外研究者在研究旅游型海岛的人地关系时特别关注旅游型海岛的淡水资源,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时期,淡水资源的供需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1]。
2002年,西班牙政府对马略尔卡岛旅游业征收了“环境生态税”,但仅能短期内抑制一部分旅游用水。
马尔代夫也因过量抽取地下水而导致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水源[1]。
外国研究人员就此而展开了研究海岸带的综合管理。
一般的海水入侵是从沿海岸外部开始蔓延,所以要防止海水入侵,要对海岸带综合管理,这对于旅游型海岛的水资源的供需问题有良好的调控。
美国在1971年立法对海岸地区进行综合管理,其中包括典型的海洋渔业、国家公园保护、治理旅游污染物、淡水保护和海底平面保护。
2.生态足迹的研究
“生态足迹”是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计量内容包括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耗用的自然资源以及资源分布情况。
它显示在现在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4]。
国外对于生态足迹的研究一般注重于科技与调查结合,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可以全方面的分析旅游型海岛的生态足迹。
3.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是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现在新兴的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课题社会质量的研究与社区参与的研究大同小异。
外国对于旅游区域的社区参与研究程度比较高,对于某个旅游型海岛来说,旅游者的消费是这个地区经济的主要来源,但是对于旅游者来说,当地人或者说参与旅游主导的人就必须为旅游者或者称消费者提供必须的服务。
旅游型海岛一般的旅游服务有提供住宿、餐饮、交通、娱乐。
任何关于当地资源的调整或消费都应当归于旅游型社区参与范围,外国的Meinhard Doelle和A.John Sinclair就在研究社区参与的前提下提出了规范公众参与海岛环境评价的具体方案[1]。
(二)海口人地关系调整的基本调控方法与途径
1.淡水资源的有效调控和高效管理
海南省四周环海,淡水资源有限,海水入侵的事件在海南还未发生,但是并不意味着现在或者以后就不必担心海水入侵。
海南省海口市虽然不是旅游特区,但是第一、二产业较发达,所以生活用水也是比较巨大的,而且海口也作为一个旅游地区,旅游者对水的消费还是有存在一定的消费量的,即使现在交通方便,可以从外地运输水资源到海口,但是运输费也是会消耗经济的,大量从外地输入水资源不是一种理性的做法,但是海口水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当地政府就必须严格调控当地水资源。
我们不赞同西班牙政府对马略尔卡岛旅游业征收了“环境生态税”的政策,但是我们也必须权衡不同产业的需水量和用水量,以达到水资源的可分配以及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2.社区参与的规范化
旅游型地区的社区参与与其他地区的社区参与非常不同。
首先,旅游型海岛区域面积有限,可容纳人数有限;其二,旅游型海岛有其特定的资源,不同的特色资源会给地区的社会质量和人为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三,旅游型海岛有特色的海洋文化和不同于内大陆的风俗文化;其四,当地居民与旅游从业人士对于其本身所在地区的特色资源的认知不同。
海口的社会参与调控可以根据这四点来进行调控。
海口作为旅游地,旅游者来海口消费时旅游者自己的权利,但是过度的人群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国外有好多著名的旅游地区就会规定某个时间段的旅游人数,这样让这个地区的环境可以有一个自身调整的作用,不会使得旅游地区环境的破坏。
海口的特定资源也会给海岛造成影响,旅游者来旅游就是冲着特色文化而来的,所以特色资源的消费就比较高,如若不能有效的调控特色资源的供需要求,就会造成双方面的损害。
根据旅游的频度调整特色资源的保有量是有效的做法。
而风俗文化也是一个影响社区参与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很多旅游景点或者地区的特色文化遭到了破坏甚至消亡,海口少数民族较多,文化种类也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抵抗可以缓解外来者对其的冲击,但还是要加强文化的底蕴。
而作为海口旅游地,很多从事旅游业的人员都不是当地人,所以当地人与从事旅游业人员之间必然会有一定的矛盾,增强两者之间的和谐性,减少矛盾与冲突是政府必不可少做的事,适当的宣传和对当地居民和从业旅游业人员进行合理的教
育是可取的。
3.海口人地关系的整体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而且,海岛发展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据资料表明,旅游业比重占GDP 20%的31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7哥为岛屿。
在未来的区域发展中,海口任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职能建制的不断完善,人地关系的有机结合,地域、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融合,新型产业技术的引入等都会带动海南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3]。
4.海口人地关系进一步调控的未来问题
一、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有效协调
二、区域之间空间演变和区域资源的调配
三、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海口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途径调控
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与生态的调控
参考文献:
[1]陈金华,秦耀华,李晓莉.国外旅游型人地关系研究进展.河南大学,华侨大学.2008.
[2]吴春华,章汝先.海南资源环境极其开发战略.华南热带农业大学.1999.
[3]王晓云,范士陈.区域开发人地关系时空演进研究.海南大学.2012.
[4]陈慧琳,人文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图例:
:作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