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概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文化活动”是合适的邻近属概念
体育的属概念有很多,体育可以是教育过程,也可以是文化 活动,还可以是社会活动。 从准确说明体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文 化活动”作为体育概念的邻近属概念,是比较合适的。 可以说 “体育是一种社会活动”,但社会活动并非体育的 直接 (邻近)属概念。因为“社会活动”这个概念本身比较含 糊,一般认为 “本职工作以外的集体活动是社会活动”。 照此理解,本职工作不属于社会活动,个人活动亦不属于社 会活动,但体育既可以是本职工作,也可以是个人活动。 所以,用 “社会活动”作为体育的邻近属概念来给体育下 定义,是不妥当的。
(二)国内概述
严复被认为是“中国西学 第一人”。他说:”教育分三 宗,曰体育、曰智育、曰 德育,三育并重。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的 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 认为,”所谓健全的人格, 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 德育、美育。这四育是一 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 他随后又提出”完全人格, 首在体育”的教育主张。 他这种体育第一的思想在 中国教育史上是非常难得 的。
体育的基本概念
下定义,最基本的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法。概念 是从属加种差定义中派生出来的。属加种差定义 的形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
上述公式中,种差加上邻近属概念等于定义项。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 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应该说,这是一种广义理解 的体育,体育不应该局限在 学校,而是家庭体育、学校 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统一体; 从体育手段的角度来看,也 就是在达到体育目的的前提 下,各种身体运动 (包含竞 技运动)、休闲、娱乐活动、 舞蹈等都可以是体育的范畴。
(二)健身体育
健身体育是指以身体运动、自然力、饮食 营养、卫生措施、生活制度、优生优育等 作为手段,培育、锻炼、养护身体,以增 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文化活动。
(三) 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是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娱乐需要而产 生的文化活动。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 于文化。它使人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 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它是有意 义的、非功利性的,它给我们一种文化的底蕴, 支撑我们的精神,引导人们愉快而健康地度过余 暇的作用。
毛泽东 (1893一1976),我 国近现代对体育有独到见 解并厉行实践的一位思想 家、政治家。 他24岁就撰写出传世佳作 《体育之研究》,1952年 发表著名题词“发展体育 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毛泽东对德智体三者之间 的关系有入木三分的剖析, 指出“无体是无德智也”、 “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 位置”,此等关于健康第 一、体育第一的主张在历 代政治家中是少见的。
体育的本质 体育的本质
一、体育本质的概念 一般认为,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 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 性。 探索体育的本质,一方面要归纳体育过程基本要素的内在联 系,另一方面又要综合这些内在联系的一系列必然性和规律 性。 人类从古至今纷繁复杂的各类体育现象中同一的、普遍的、 稳定的,且又是与其他的社会活动根本区别的体育的质的规 定性是:有目的地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 文化活动。
德国顾兹姆茨于1793年出版的《青年的体操》一书,使用了“身体的教育”和“属于教育的身体 运动”这样一个概念。 “体育”作为新词由近藤镇三首创 “体育”这个词是19世纪末从日本引进来的,它的本义是”身体的教育”,是近代教育的一个组 成部分。 从外国引进来 “体操”一词 (在军事学堂中先后开设体操课)。 “体操”传人我国后,一度同 “体育”并用,两者概念几乎相等。 北洋政府 “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颁布了《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才正式将 “体操科” 改称为”体育科”, “体育”与“体操”自此代表不同的含义。 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体育得到了很大发展并逐渐深入到社会中。体育的 内容、形式及其影响和作用已远远超出原来作为学校的身体教育的范畴。 国际体育界开始高度关注体育概念的研究,正式成立了“统一体育术语国际研究会”,第一次举 行了以讨论体育基本概念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
体育的相关概念
实际工作中,与体育相关的概念还有很多。以 下介绍几个与体育关系密切的相关概念。
(一)竞技体育和竞技运动
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 为手段来促进人的身、 心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 一种体育活动。从词汇 方面来看,竞技运动和 竞技体育是有区别的。 竞技运动是指为了最大 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 在体格、体能、心理和 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 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 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 和竞赛。
(二) “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 展”是合适的种差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以身心运 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就是我们要揭示的体育概念的内涵 (即 种差)。 1.“身体”一词在这里已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限定,其含义,用辩证唯物 主义的“身心一元论”来解释,应该是灵魂和肉体相互作用、相互依 赖和交互影响的统一整体。 2.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它是指向”身心健康发展”的,体现出体育 活动的目的性。但是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有很多,如饮食文化、 健康文化、休闲文化等等。 3.身体运动是体育领域专用的术语,是作为体育手段的身体运动。以身 体运动为基本手段正是体现了体育促进身心发展的手段的独特性,使 得体育文化与饮食文化、健康文化相区别。 4.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体现了体育的特有本质属性。
我国体育概念的主要问题:
中、日、美等几个国家体育概念的比较 中国 日本 美国
苏竞存先生 用了两个概念: 一是体育 (PE) 二是运动 (sport)。 他认为,体育是根据人体 适应与变化的自然规律, 有意识地用人体自身的运 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 健康的科学方法,是社会 的一种文化教育活动;运 动 (sports)是指用来体力 游戏娱乐的身体运动· 包 括竞技性的和非竞技性的 运动。 日本在1868年 (明治初年) 使用 “体操”一词, 1873年统一命名为“体 操”。学校中的课程命名 为 “体操科“后来传入 中国。1876年,日本学 者近藤镇三在 《独逸教 育论抄》中将 “身体教 育”译成 “体育”,从 此正式使用 “体育”这 一词。日本在教育领域中 使用的体育名词是比较清 晰的,但从社会上流传使 用的情况看,有混淆不清 的现象。 美国百科全书对体育等有 关概念的解释是较为准确 的。它指出,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是关 于人体构造、身体发展的 教育,包括人体生理功能、 力学原理及其有效运用的 研究。 关于sports,美国百科全 书有明确的论述,认为运 动 (sports)指着重于提高 身体技能和力量等各项素 质的消遣或娱乐过程。其 范围很广,包括个人竞技 运动和集体竞技运动。
张伯苍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认为, “德智体三育中我中 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提倡体育不仅在于培养少数选手,而 在于全体学生;不仅在于技术之专长,而在于体德之兼迸;不仅 在于学校,而在于在全社会体育蔚然成风。他把体育与人和 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广义体育观。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史上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他总是把健康放在第一的 位置,提倡建立“科学 的健康堡垒”,并把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 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作为信条。这些思想至 今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方万邦(1893一1969), 我国近代著名体育家。 他坚持体育即教育说, 主张体育教育化。
体育概念
社会体育2010
范志超
学习和理解体育概念的意义
学习、研究体育概念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学习体育概念有利于表达体育思想,加强体育交 往和学术交流 学习体育概念有利于提高分析体育实践问题的能 力
体育概念
第一方面 体育概念的演变 第二方面 体育的基本概念 第三方面 体育的本质
近现代体育概念演变的主要脉络
20世纪30一40年代,美国学者认为,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 方式之教育”,体育是 “辅助身体发达成长之训练” 到20世纪50年代,体育与运动教育开始分岔。 1953年,德国海廷格和梅勒研究提出了量化指标。这一成果 成为体育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20世纪60年代后,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广泛重 视研究运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 体育从此进入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历程。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大多把体育看成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重视从增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视角去认识体育的 本质属性。
对体育本质认识的演进
我们可以透过中外思想家、教育家等名家的体育主 张来分析各个不同时期的体育来自百度文库质。
(一)国外概述
卢梭在著名的《爱弥尔》中宣 扬了夸美纽斯一个世纪之前提 出的但几乎被人淡忘的自然主 义体育思想,认为体育的任务 在于使婴儿身体获得自然的发 展,解除身体上的一切束缚, 锻炼他们的体格,促进他们的 身体健康。 马克思曾经提出, “有可能 把教育和体育同体力劳动结合 起来,因而也有可能把体力劳 动同教育和体育结合起来”、 “生产劳动同教育和体育结合 起来”,这不仅是增进社会生 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 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体育的基本概念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这样一个体育定义是相对客观、辩证而全面的,反映了体 育的本质特征,重视了体育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考虑 到了国情和与国际接轨,确立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体 育中的高度统一性。既从教育角度重视了对人的培养,又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反映出体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既肯定 了人的个体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既 注重对体育的生物学研究,也注重对体育的心理学和社会 学的研究,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层面认识体育。这可 以说是一种新的广义体育观。
结论
通过对中、日、美等国家体育概念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 以下结论: 1· 从世界范围看,还没有关于体育内涵的统一的、规范性 的表述方式。各国对体育内涵的规定,要根据其国情特点、 文化背景去理解,国际上并没有统一要求,实际上也做不 到。 2· 关于体育属性或体育概念的外延表述,也是各见其殊。 各国基本上都把体育的各种活动或表现形式视为 “文化”, 有的说是 “社会文化”,有的说是 “民族文化”。 3· 体育与运动不是同一个词,有不同的内涵 及社会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体育,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体育工作者应全面、 辩证地观察体育,才能更清楚认识体育的本 质。
国内 国外 18世纪60年代
古代中国的强身健体活动,如导引、养生、气功等实际上类似于今天的体育活动。 古希腊、古罗马也盛行以养生健身为目的实践活动,其内涵与体育相同,但那时还 没有“体育”一词及概念。 法国出版了教育家卢梭 (1712一1778)的名著《爱弥尔》(Emile),其中用“体育 “ 论述了对爱弥尔的身体教育过程。随后德国、英国等国纷纷启用卢梭的“体育” 一词。
18世纪90年代 日本 中国 中国在洋务运 动 1923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后 20世纪90年代 后
世界体育科学大会,把体育概念列为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可见,对体育概念 问题的研究,是国际体育界共同关注的一个学术问题。
一是偏窄,认为体育就是 “学校体 育”、“身体的教育”; 二是偏大,认为竞技运动、娱乐休闲都 是体育,好像体育无所不包。
建国初期到“文革”前,毛泽东的题词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是这个时期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对体 育的认识。 我国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国家特 别关怀青年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并指出我国体育运动的 根本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 宪法特别强调了”增强人民体质”这一体育本质属性。 从以上国内外体育观的演变情况看,国内著名的,都是把 体育理解为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甚至把 体育放在非常重要的或者“第一”的教育地位,他们都强 调体育对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这种共识给我们深刻的启 发,即体育的本质在于通过运动达到增强体质、增迸健康、 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不仅有利于人的现 代化,也能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推动 社会发展。
体育院系名称数 量/所 16 健康、体育、娱乐 14 体育 11 健康、体育 6 健康 3 健康科学 2 健康、体育、娱乐、舞蹈 2 竞技(athletics) 2 身体运动学(kinesiology) 2 人类行为(performance) 2 娱乐教育 2 娱乐、休闲、消遣服务 2 健康、体育、舞蹈 表1-1美国大学体育院系命名情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