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案1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教案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教案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识别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力,并进行受力分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示范和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思考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实例分析和习题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2. 熟练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能够准确分析实际案例中的受力情况。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示例教材和案例分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示例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受力分析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识别和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力;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和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六、课堂检测:
1. 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一个实际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2. 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定数量的受力分析习题,以检测其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检测中的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深入了解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了对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技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必修一(经典)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必修一(经典)

受力分析专题一、教学目标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作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一个力不漏,一个力不多,一个力方向不错。

三、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前面的学习中,共学习了三种常见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其中重力是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的,而弹力与摩擦力是两物体必须发生接触才产生的,因为这个原因,弹力和摩擦力又被分为接触力。

在具体情况中,我们如何处理才能更科学,避免发生错误呢?(二)、新课讲授如何正确地受力分析?①明确考察对象,并把它从周围其它物体中隔离出来,单独画出“隔离体”图形。

②仔细分析考察对象除了受重力作用以外,还受到几个弹力和几个摩擦力的作用。

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对每个接触面和连接点作分析。

③画出完整的受力图:要注意,只考察对象所受外力,决不能同时画上它施于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难点突破策略: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

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受到周围其它物体的作用。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正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难点。

1.受力分析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2.受力分析的依据:各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及各力方向的特点3.受力分析的步骤:为了在受力分析时不多分析力,也不漏力,一般情况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1)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

(2)按顺序画力a.先画重力: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方向竖直向下。

b.次画已知力c.再画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看研究对象跟周围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点(面),先对某个接触点(面)分析,若有挤压,则画出弹力,若还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则再画出摩擦力。

分析完一个接触点(面)后,再依次分析其他的接触点(面)。

d.再画其他场力:看是否有电、磁场力作用,如有则画出。

(3)验证:a.每一个力都应找到对应的施力物体b. 受的力应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应。

说明:(1)只分析研究对象受的根据性质命名的实际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不画它对别的物体的作用力。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模板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模板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受力问题
教学目标:
1. 了解受力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受力分解与合成的方法。

3. 能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受力的分类和分解、合成方法的运用。

难点:实际问题的解答过程及思路。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科书、课件、实验室设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受力的概念,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受力的含义。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运动,而有些物体静止不动?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介绍受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讲解受力的分解和合成方法及其应用场景。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 示范一个受力问题的解答过程。

2.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解答相似问题。

四、综合练习(15分钟)
1.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解答。

2.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综合总结受力问题的重点难点。

2. 强调学生在课下要复习和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难度适中,学生对受力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部分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时还存在一定困难。

下节课将增加案例分析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教案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力学作为基础性的章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份针对高中物理必修一的力学教案范本,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力学知识。

力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以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高中物理必修一的教学中,通常会涉及以下几个核心概念:力的概念、力的分类、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等。

我们要明确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它能使物体的状态发生改变,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演示或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我们需要讲解力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性质和来源,力可以分为重力、摩擦力、弹力、电磁力等。

每一种力都有其特定的计算方法和作用特点,这些都需要学生逐一掌握。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中的重点内容,包括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这部分内容不仅需要学生理解定律的含义,还要能够运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实验测定物体的加速度,进而验证加速度定律的正确性。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解决复杂力学问题的基础。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将多个力合成一个等效的单一力,或者将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

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几何方法,还要能够运用向量的概念进行计算。

力的平衡条件是判断物体是否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依据。

学生需要了解并能够应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各种静态和动态的物理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实验演示、模型制作、问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评价和反馈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应该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2020年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专题 简单的受力分析

2020年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专题  简单的受力分析
④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对于多体受力问题,状态相同时,通常先整体后隔离,使解
题简捷明快.
例3:如图所示,A、B、C叠放于水平地面上,加一水平力F,三物体 仍静止,分析A、B、C的受力情况.
练3:如图,A,B,C叠放在一起,处于静止状态,分别对A,B,C 进行受力分析:
假设我们分析物体A。
三:弹力和摩擦力的综合
1.弹力方向与摩擦力方向一定垂直. 2.应用假设法判断摩擦力:首先假设物体间不存在摩擦
力,再分析研究对象与接触物体之间将会出现的相对运
动的方向,最后确定研究对象所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该 法通常用来判断相对静止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例4:(多选)如图所示,物体A放在水平桌面上,通过定滑轮悬挂一
③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例2:如图所示,用两相同的夹板夹住四个重为G的物体1,
2,3,4三个物体均保持静止,请分析墙面对1,4以及
2,3之间的摩擦力.
F
F
2f
12 34
2f1
F
F
F
F
12 3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G
2G
2.隔离法: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并分析
周围有哪些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了力的作用。 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①明确研究对象和运动过程或状态; ②将某个研究对象、某段运动过程或某个状态隔离出来; ③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或某段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练2:(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物体A、B静止,画出A、B的受力图.
二:受力分析的整体法和隔离法
1.整体法:把几个运动状态一样的物体看作一个物体
去作研究对象,不考虑内力的作用,一般可采用整体
法.

高一物理必修1物体的受力分析课件

高一物理必修1物体的受力分析课件

力的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定义
将一个力按照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
正交分解法的应用
在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时,特别是涉及多个力的情况,正交分 解法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正交分解法的注意事项
在应用正交分解法时,需要确保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是准确的,否 则会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力的三角形法则
1 2 3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共点力
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力 。
平衡条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 衡状态时,合力为零。
应用
通过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求解未知量。
06
CATALOGUE
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 态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
CATALOGUE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力的合成
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 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 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 向。
力的分解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在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时,通过 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计算,可以得出 准确的答案。
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力,按不同方 式分解可以得到不同的分力。
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 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分类
根据作用效果,力可分为重力、 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 态的原因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力 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 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全套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全套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全套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力的性质和分类、牛顿三大定律等内容;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受力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 重点:力的性质和分类、受力分析、牛顿三大定律;
2. 难点:受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案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及分类。

2. 探究(20分钟)
a.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受力情况,让学生认识到力的平衡条件;
b. 分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作用力,如何确定其方向和大小?
3. 梳理(10分钟)
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牛顿三大定律,梳理力的性质和分类。

4. 练习(15分钟)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解决受力问题。

5. 展示(5分钟)
学生分组展示解决受力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6. 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反思力的作用和分类,自己身边的生活中有哪些实例体现了力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力的性质和分类,能够分析受力平衡条件。

但是在
实际问题中,学生的解决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更多的练习和实践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设计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设计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的条件。

3. 能够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受力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力的概念和分类。

2. 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的条件。

3. 如何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受力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和示意图。

2. 学生准备铅笔、笔记本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并让学生探讨不同类型的力。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力的分类和力的平衡条件。

2. 分析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的情况。

三、练习(20分钟)
1. 学生根据给定的情景进行受力分析,判断力的平衡情况。

2.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受力平衡的条件。

四、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讨论力的平衡条件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五、总结(5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力的概念和受力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受力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讲解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的条件,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力的平衡条件,帮助学生掌握受力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5篇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篇1基本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2、力的相互性;3、力的矢量性;(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1、两种分类;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

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方案一、提问:什么是力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四、提问:如何表示力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五、力的作用效果: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六、力的分类: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篇2知识目标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案5篇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案5篇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案5篇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案篇1知识目标1、知道涡流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涡流对我们的不利和有利的两个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利用;情感目标通过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本节是选学的内容,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等.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或者知道学生阅读.什么是涡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涡流和自感一样,也有利和弊两个方面.教学中应该充分应用这些实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教学设计方案一、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可用事物或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的铁芯都不是整块金属,而是由许多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引导学生看书回答,从而引出涡流的概念:什么是涡流把块状金属放在变化的磁场中,或者让它在磁场中运动时,金属块内将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在金属块内自成闭合回路,很象水的旋涡,因此叫做涡流. 整块金属的电阻很小,所以涡流常常很大.(使学生明确: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同样遵守电磁感应定律.)二、涡流在实际中的意义是什么⑴为什么电机和变压器通常用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就可以减少涡流在造成的损失⑵利用涡流原理制成的冶炼金属的高频感应炉有什么优点电学测量仪表如何利用涡流原理,方便观察提出上述问题后,让学生看书、讨论回答三、作业:让学生业余时间到物理实验室观察电度表如何利用涡流,写出小文章进行阐述.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案篇2知识目标1、掌握波长、频率、波速的物理意义;2、能在机械波的图象中识别波长;3、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识别图象、钻研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本节的重点是理解波长的含义及公式的含义;要求对公式能灵活应用,学习中要理解波的传播速度的`特点,掌握波速、频率、波长各由什么因素决定,减少理解概念出错的机会。

高效6+1课堂教学模板高一物理《物体受力分析》

高效6+1课堂教学模板高一物理《物体受力分析》

§4.52《物体受力分析》(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小组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说出三种力的产生和方向的判断②指出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写出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③能正确画出物体受力分析图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让学生思(独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让学生议(对学、群学)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组内展示和全班展示培养学生物理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让学生全班展示物体受力分析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受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认识由实践归纳到总结物理规律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应用导学案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

②通过群学对学班级展示,养成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难点:弹力摩擦力有无及其方向的判断漏力多力问题三、导学流程:(一)回顾旧知(3分钟)根据第三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学习得出结论:1、重力方向,符号。

弹力产生条件,弹力中的支持力方向,符号;压力方向,符号 ;绳子拉力方向,符号 ;弹簧弹力方向,符号 ;静摩擦力产生条件静摩擦力方向符号 ;滑动摩擦力方向符号 ;导语:受力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及其重要的基础,如何正确受力分析?思(15分钟)学生要求:全神贯注浏览课本资料,思考并填写下列问题,发现疑惑记下来;不交流、不提问埋头动笔勾画圈点;下列问题在15分钟内全部解决掉,不在一个问题恋战,对不能解决问题用红笔圈起来,以备讨论展示环节提出求解。

第一层:了解感知:(二)初步学习阅读《精讲精练》79页右下角、80页左上角,初步认识受力分析的定义顺序及方法。

1、把研究对象(指定物体)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力的,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

2、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3、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和隔离法;隔离法的定义:隔离法选用原则:;隔离法注意问题:第二层:深入学习:(一)分析课本83页物体的受力分析第三段内容,看懂受力分析图4.5-9,尝试完成下列案例。

高中物理笔记受力分析教案

高中物理笔记受力分析教案

高中物理笔记受力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和总结结论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
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应用受力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难点: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复杂物理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牛顿三定律,引出受力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学习与探究: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尝试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探究受力分析的原理。

3. 梳理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受力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步骤。

4. 拓展与应用: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不断提升受力分析的能力,解决更为复杂的物理问题。

5. 归纳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真正理解受力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有序,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但是在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需要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
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受力技巧教案

高中物理受力技巧教案

高中物理受力技巧教案
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受力的概念,掌握受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学习目标:
1. 理解受力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受力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受力的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 引入受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受力情况;
2.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展示受力的情况,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
1. 讲解受力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介绍受力的计算方法,如平衡力与合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3. 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练习
1.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受力;
2. 指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受力技巧,如物体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等。

四、巩固
1. 综合练习,测试学生对受力的理解和应用;
2. 让学生展示自己思考的结果,讨论解题思路。

五、总结
1. 总结受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受力在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
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受力的理解和应用。

评价: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清晰掌握受力的概念、分类和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问题
中运用受力技巧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动手实践和讨论交流,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受力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受力图的画法和常见受力的作用特点;
3. 掌握平衡条件和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教学重点:
1. 受力的分类和受力图的绘制;
2. 平衡条件和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
1. 复杂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受力问题实例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实例问题引入受力问题,让学生思考物体在做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力。

二、概念讲解
1. 受力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分为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受力图的绘制:通过示例教学,让学生掌握受力图的画法和标记方法。

三、例题讲解
教师通过解析一些常见的受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受力图的作用和力的平衡条件。

四、练习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受力图的绘制和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五、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平衡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小结
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

七、作业
布置相关受力问题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受力图的绘制和力的平衡条件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物理教案《受力分析与平衡条件》

物理教案《受力分析与平衡条件》

物理教案《受力分析与平衡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平衡条件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平衡条件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同理心,在团队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受力分析和平衡条件的基本概念,能够应用平衡条件解决物理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平衡条件的判断方法,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索受力分析和平衡条件的概念。

2.讲述法:通过讲解示例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受力分析和平衡条件的原理和应用方法。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10分钟)老师出示一张照片,上面有一张牛顿摆,提问:“为什么这个牛顿摆可以保持平衡?”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平衡的基本概念。

2.引入新知识(20分钟)(1)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一些简单的力学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并掌握其基本方法。

(2)讲解平衡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并通过示例讲解具体操作步骤。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拓展应用(30分钟)利用课堂时间,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应用平衡条件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总结归纳(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总结性问题,巩固知识点。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受力分析和平衡条件的基本概念,掌握了平衡条件的判断方法,并通过实践练习培养了应用平衡条件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法和讲述法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受力分析和平衡条件的基本概念。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本节课在课堂互动和巩固知识的方面还有待提高。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摩擦力与受力分析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摩擦力与受力分析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学员编号:1 年级:高一年级课时数:3课时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授课类型T同步(摩擦力) T同步(物体的受力分析) T同步(力的合成) 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内容T同步——摩擦力同步知识梳理一.静摩擦力1.定义: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2)接触面粗糙.(3)两物体间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注意两物体是“相对静止”,并不是静止.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注意:(1)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并不是与“运动方向”相反.(2)静摩擦力的效果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并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4.静摩擦力的大小(1)静摩擦力的大小总随迫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与正压力大小无关(填“有关”或“无关”).(2)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即最大静摩擦力F max,静摩擦力的范围是0<F≤F max.(3)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根据平衡条件求解.如图3中水平力F=1N、2N、3N时物块没有运动,静摩擦力大小分别为1N、2N、3N.①与运动方向无直接关系,可与运动方向同向,也可与运动方向反向或者成某一夹角;②与接触面相切;③与同一接触面上的弹力方向垂直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同步题型分析例1关于摩擦力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间一定有摩擦力B.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间一定有摩擦力C.相互压紧并运动的物体间一定有摩擦力作用D.只有相互压紧和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间才可能有摩擦力的作用答案D例2如图所示,有一重力不计的方形容器,被水平力F压在竖直的墙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现缓慢地向容器内注水,直到将容器刚好盛满为止,在此过程中容器始终保持静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容器受到的摩擦力不变B.容器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C.水平力F可能不变D.水平力F必须逐渐增大答案BC例3装修工人在搬运材料时施加一个水平拉力将其从水平台面上拖出,如图所示,则在匀速拖出的过程中()A.材料与平台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摩擦力逐渐减小B.材料与平台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拉力逐渐减小C.平台对材料的支持力逐渐减小,摩擦力逐渐减小D.材料与平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变,支持力也不变,因而工人拉力也不变答案D课堂达标检测1.(静摩擦力)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的拉力作用下,仍处于静止,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A.与压力成正比B.等于水平拉力C.小于滑动摩擦力D.在物体上叠放另一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不变答案BD2.(静摩擦力)用手握住瓶子,使瓶子在竖直方向悬空静止,如图8所示.关于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握力越大,摩擦力越大B.只要瓶子不动,摩擦力的大小就与握力的大小无关C.如果握力加倍,则摩擦力的方向由向下变成向上D.手越干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答案B3.(滑动摩擦力的理解)以下关于滑动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B.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D.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它们都要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答案C1.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表面粗糙的物体,只要直接接触就会产生静摩擦力B.静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C.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D.两个物体之间的静摩擦力总是一个定值答案C2.如图1所示,两块木板紧紧夹住木块,一直保持静止,木块重为30N,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若左右,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砖块各面的粗糙程度相T同步——物体的受力分析同步知识梳理一.弹力有无的判定判断弹力是否存在的方法——假设法1.假设无弹力: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另一物体去掉,即假设不存在弹力,看研究对象在该位置是否保持原来的状态.2.假设有弹力:就是假设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了弹力,画出假设状态下的受力分析图,判断受力情况与存在状态是否矛盾,若矛盾,则不存在弹力,若不矛盾,则此弹力存在.二.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1.平衡条件法当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与否及其方向.2.假设法利用假设法进行判断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三.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应先分析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1.静摩擦力静摩擦力在0<F≤F max内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根据平衡条件求解.2.滑动摩擦力(1)根据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为接触面受到的正压力.(2)根据平衡条件.四.物体的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确定我们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质点、结点),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2.隔离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3.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的顺序,依据各力的方向,画出各力的示意图.五.课堂小结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有明显形变时可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判断;(2)无明显形变时可根据假设法判断.2.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1)平衡条件法;(2)假设法.3.摩擦力的计算(1)静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求解.(2)滑动摩擦力:根据F=μF N进行计算.4.受力分析的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2)合理隔离;(3)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先重力,再弹力、摩擦力,最后其他力)画出受力示意图.同步题型分析例1如图1所示,一小球用两根轻绳挂于天花板上,球静止,绳1倾斜,绳2恰好竖直,则小球所受的作用力有() 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例2如图2所示,物体A、B叠放在水平面上,水平力F作用在A上,使二者一起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之间无摩擦力B.A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右C.B受到A的摩擦力水平向左D.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水平向右1.(弹力有无的判断)如图5所示,将一个钢球分别放在量杯、口大底小的普通茶杯和三角烧杯中,钢球与各容器的底部和侧壁相接触,处于静止状态.若钢球和各容器的接触面都是光滑的,各容器的底面均水平,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各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无弹力作用B.各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有弹力作用C.量杯的侧壁对钢球无弹力作用,其余两种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有弹力作用D.口大底小的普通茶杯的侧壁对钢球有弹力作用,其余两种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无弹力作用答案A2.(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如图6所示是工厂传输货物的装置,物体A在皮带的带动下,以速度v沿直线匀速向右运动,物体A受到几个力的作用()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课堂达标检测1.如图1所示,斜面静置于水平粗糙地面上,斜面与竖直墙之间放置一表面光滑的铁球,斜面倾角为θ,球的半径为R,球与斜面接触点为A,与竖直墙的接触点为B.球心是O,球处于静止状态,则()A.竖直墙对铁球的弹力过B点从B点指向O点B.斜面对铁球的弹力竖直向上C.斜面对铁球的弹力过A点从A点指向O点D.竖直墙壁对铁球没有弹力答案AC2.在下列各图中,A、B之间一定有弹力的是()答案B3.如图2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为2N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则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A.大小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B.大小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C.大小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D.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答案D4.如图3所示,用力F拉叠放在一起的两物体A、B,但没有拉动,两物体仍然静止,则()A.B受三个力B.B受两个力C.A受五个力D.A受六个力答案BC5.如图4所示,皮带运输机正在把货物从低处匀速运往高处,运送过程中货物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货物具有相对传送带向上的运动趋势B.货物具有相对传送带向下的运动趋势C.货物受传送带的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上D.传送带没有给货物摩擦力作用答案BC6.如图5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块,用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拉着木块沿桌面运动,则木块所受的摩擦力F f随拉力F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答案D7.如图6所示,木箱A中放一个光滑的铁球B,它们一起静止于斜面上,如果对铁球B(不包括木箱A)进行受力分析,则铁球B受力个数为()A.3个B.4个C.2个D.1个答案A8.如图7所示,A、B两物体均静止,关于B物体的受力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能受到三个力,也可能受到四个力B.一定受到四个力的作用C.必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作用D.必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作用答案BCD10.如图9所示,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质量为m 的物体A ,连接在一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上,物体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F 向右拉弹簧(弹簧未拉动前处于原长),使物体A 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弹簧伸长的长度为(重力加速度为g )( )A.k FB.mg kC.k μmgD.μmg k答案 D11.重为50N 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同时物体还受到一个大小为10N 、方向水平向左的拉力F 作用,如图10所示,则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 .10N ,水平向左B .20N ,水平向左C .10N ,水平向右D .20N ,水平向右 答案 A12.如图11所示,不光滑的水平面上并列放置两物块A 和B .已知水平面对A 的最大静摩擦力为4N ,水平面对B 的最大静摩擦力为2N ,当用F =3N 的水平力从左侧推A 时,物体A 、B 受的摩擦力分别为F f A 、F f B ,则( )A .F f A =1 N ,F fB =2 N B .F f A =3 N ,F f B =0C .F f A =4 N ,F f B =2 ND .因动摩擦因数和A 、B 的质量未知,故无法计算 答案 BT同步——力的合成同步知识梳理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我们就称F为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分力.(2)合力与分力的相互关系①等效性:合力与分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可以等效替代.②同体性:各个分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不能求合力.2.力的合成(1)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2)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所示)3.合力与两分力的大小关系两分力大小不变时,合力F随夹角α的增大而减小,随α的减小而增大.(1)F的最大值:当α=0时,F max=F1+F2;(2)F的最小值:当α=180°时,F min=|F1-F2|;(3)合力大小的范围:|F1-F2|≤F≤F1+F2.注意合力F既可以大于、也可以等于或小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二.求合力大小的方法1.图解法2.计算法可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的示意图,然后由几何关系求解对角线,其长度即为合力大小. (1)相互垂直的两个力的合成(即α=90°):F 合=F 21+F 22,F 合与F 1的夹角的正切值tan β=F 2F 1,如图所示.(2)两个等大的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为菱形,利用其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特点可解得F 合=2F cos α2,如图所示.若α=120°,则合力大小等于分力大小(如图6所示).三.共点力及其平衡1.共点力:如果几个力共同作用在同一点上,或者虽不作用在同一点上,但它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叫做共点力.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2.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F 合=0. 3.共点力平衡的几条重要推论:(1)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三力平衡:①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②三个力可以构成首尾相连的矢量三角形.(3)多力平衡:物体受N 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任意一个力与剩余N -1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大反向.例1 关于两个大小不变的共点力F 1、F 2与其合力F 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F 大小随F 1、F 2间夹角的增大而增大 B .F 大小随F 1、F 2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 C .F 大小一定比任何一个合力都大 D .F 大小不能小于F 1、F 2中最小者 答案 B例2 在电线杆的两侧常用钢丝绳把它固定在地上,如图7所示.如果钢丝绳与地面的夹角∠A =∠B =60°,每条钢丝绳的拉力都是300N ,分别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两根钢丝绳作用在电线杆上的合力.(计算结果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例3 如图8所示,两根等长的轻绳将日光灯悬挂在天花板上,两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都为45°,日光灯保持水平,所受重力为G .则( )A .两绳对日光灯拉力的合力大小为GB .两绳的拉力和重力不是共点力C .两绳的拉力大小分别为22G 和22G D .两绳的拉力大小分别为G 2和G2答案 AC同步题型分析课堂达标检测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F1=15N,F2=8N,它们的合力大小不可能...等于()A.9N B.25N C.8N D.21N答案B2.(求合力的方法)水平横梁一端A插在墙壁内,另一端装有一小滑轮B.一轻绳的一端C固定于墙壁上,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质量为m=10kg的重物,∠CBA=30°,如图9所示,则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大小为(g取10N/kg)() A.50NB.503NC.100ND.1003N答案C4.(共点力及其平衡)下列四幅图展示了某同学做引体向上运动前的四种抓杠姿势,其中手臂受力最小的是()答案B1.大小不变的F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为F,则有()A.合力F一定大于任一个分力B.合力F的大小既可能等于F1,也可能等于F2C.合力有可能小于任一个分力D.在0~180°的范围内,合力F的大小随F1、F2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答案BCD2.两个大小和方向都确定的共点力,其合力的()A.大小和方向都确定B.大小确定,方向不确定C.大小不确定,方向确定D.大小和方向都不确定答案A3.已知两个力的合力为18N,则这两个力的大小不可能...是()A.8 N、7 N B.10 N、20 NC.18 N、18 N D.20 N、28 N答案A4.三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F1=5N,F2=10N,F3=20N,则它们的合力()A.不会大于35N B.最小值为5NC.可能为0D.可能为20N答案ABD5.如图1所示,一个物体由绕过定滑轮的绳拉着,分别用图中所示的三种情况拉住,在这三种情况下,若绳的张力分别为F1、F2、F3,轴心对定滑轮的支持力分别为F N1、F N2、F N3.滑轮的摩擦、质量均不计,则()A.F N1>F N2>F N3B.F N1=F N2=F N3C.F1=F2=F3D.F1<F2<F3答案AC6.如图2所示为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的大小随两分力的夹角θ变化的图象,则这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为() A.1N和4NB.2N和3NC.1N和5ND.2N和4N答案B7.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F1、F2,当它们之间的夹角为90°时合力的大小为20N,则当它们之间夹角为120°时,合力的大小为()A.40 N B.10 2 N C.20 2 N D.10 3 N答案B8.设有三个力同时作用在质点P上,它们的大小和方向相当于正六边形的两条边和一条对角线,如图3所示,这三个力中最小的力的大小为F,则这三个力的合力等于()A.3F B.4F C.5F D.6F答案A9.关于共点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这两个力一定是共点力B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是一对平衡力,则这两个力是共点力C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它们的作用点在同一点上,则这几个力是共点力D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它们的作用线交于同一点,则这几个力是共点力 答案 BCD10.小娟、小明两人共提一桶水匀速前行,如图4所示,已知两人手臂上的拉力大小相等且为F ,两人手臂间的夹角为θ,水和水桶的总重力为G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当θ为120°时,F =G B .不管θ为何值,F =G2C .当θ=0时,F =G2D .θ越大,F 越小 答案 AC11.运动员在进行吊环比赛时,先双手撑住吊环,然后身体下移,双臂缓慢张开到如图5所示位置,则在两手之间的距离增大过程中,吊环的两根绳的拉力F T (两根绳拉力大小相等)及它们的合力F 的大小变化情况为( ) A .F T 增大,F 不变B .F T 增大,F 增大C .F T 增大,F 减小D .F T 减小,F 不变 答案 A12.如图6所示,物体M 在斜向右下方的推力F 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恰好做匀速运动,则推力F 和物体M 受到的摩擦力的合力方向( )A .竖直向下B .竖直向上C .斜向下偏左D .斜向下偏右 答案 A。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教案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教案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受力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受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3. 能够应用受力分析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受力的定义和分类、受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难点:利用受力分析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受力的定义和分类
2. 受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3. 应用受力分析方法解决问题
4. 实验:受力的测量与分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受力分析的概念
2. 授课:介绍受力的定义和分类、受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并解决一些关于受力分析的问题
4. 实验操作:进行受力测量实验,并分析测量结果
5. 总结反思:总结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自主反思学习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教材,并整理受力分类和受力合成分解方法;
2. 完成一些相关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与反馳
1. 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反馈
2.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3. 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馳和调整
七、教学资源
1. 教材及相关课件
2. 实验器材及实验指导册
八、教学效果评价
1. 课后复习的效果
2. 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
3. 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
以上为高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教案范本,仅供参考。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1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1

【例一】如图,一根细线拴着一只氢气球A,试画 出A所受的力的示意图。 【例二】如图所示,一根均质木棒, 靠在固定的光滑圆球上处于静止状 态,则木棒所受到的作用力是( ) A 重力、地面和球给它的弹力 B 重力、地面给它的静摩擦力 C 重力、地面给它的静摩擦力和球给它的支持力 D 重力、地面和球给它的支持力以及地面给它的静 摩擦力
所以实际接触面积A只是表观接触面积的一小部分, 它的大小取决于法向压力W和金属的屈服压强p (p= W/A,A=W/p),跟表面粗糙度的关系不大,而 且与表观接触面积的大小没有关系. 在两个表面间相互接触的微凸体的顶部,一个表面 上的原子与另一个表面上的原子非常接近.因此, 它们处在原子吸引力很强的范围之内,形成接点, 粘附在一起.如果我们要使两个表面发生滑动,必 须对其中一个表面施加一个切向力来克服原子间的 引力,才能剪断实际接触区生成的接点.这个切向 力就是摩擦力.如果我们所加的力小于这个力,接 点将发生形变而不破坏,因而不会出现滑动.
表面膜可用某些方法除去.方法之一是把物体放在 高真空(万分之一帕)中加热,使表面膜分离或分
解.在这种条件下,由于表面非常洁净,两个互相
接触的表面会粘附得非常牢固.因此,在实际上发 生明显滑动之前会出现“接点增长”,接点面积将 不 断增大,直到整个几何接触面积成为巨大的接触
点.这样,摩擦因数与原来的法向压力没有多大关
三、受力分析的几点注意
1.牢记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每一个力都有一个 明确的施力者,如指不出施力者,意味着这个力不 存在. 2.区分力的性质和力的命名,通常受力分析是根据 力的性质确定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力,不能根据力的 性质指出某个力后又从力的命名重复这个力. 3.结合物理规律的应用,受力分析不能孤立地进 行,在许多情况下要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结 合相应的物理规律,才能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课(一)力的概念受力分析一、教学目标1.确切理解“力”的基本含义,知道力的基本性质和表示方法。

2.熟练掌握重力、弹力、摩檫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的判断。

3.掌握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

二、重、难点分析1.进一步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本质和形式;掌握弹力、摩檫力大小及方向的判断,会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是本节习题课的重点。

2.正确理解摩檫力大小计算的确切含义,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是复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复习提问,讲练结合四、教具幻灯片、投影仪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投影下面的知识框架)本单元知识结构(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相结合或在课前印成复习提纲让学生填写)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为牛,符号为N 。

⑴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力是不能脱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这一点在受力分析时要特别注意);⑵使物体产生形变和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产生加速度);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没有只对其它物体施力而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力的物体,也没有只受其它物体的作用力而不对其它物体施力的物体.如果甲、乙两个物体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则甲、乙两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若以甲为研究对象,则乙称为施力物体,甲称为受力物体,乙对甲的作用力叫做作用力,甲对乙的作用力称为反作用力;同样,若以乙为研究对象,甲也对乙有力的作用,此时甲称为施力物体,乙称为受力物体,甲对乙的作用力称为作用力,乙对甲的作用力称为反作用力.⑷力的三要素及图示: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表示一个力时必须具备这三点) ⑸力的命名:根据性质命名的有重力、弹力、摩檫力等,根据效果命名的有拉力、支力、压力等。

2.力学中常遇的三种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受到的力,是万有引力的一种。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物体的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力概念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不能离开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而存在。

效果: 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图示)使物体发生形变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分类 效果:拉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性质: 重力: 方向、作用点(关于重心的位置)弹力: 产生条件、方向、大小(胡克定律)摩擦力:(静摩擦与动摩擦)产生条件、方向、大小运算——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F 1-F 2|≤F 合≤F 1+F 2(2)弹力——产生弹力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而且发生弹性形变。

弹力的方向:和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或和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相反。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就弹簧而言,弹簧的弹力f可用胡克定律 f=kx 表示。

式中的k为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即x=弹簧形变后长度L—弹簧原长L。

(3)摩擦力——分为以下两种。

①静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而且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阻碍着它们发生相对运动的力。

静摩擦力随着外加动力的增大而增大,但存在一个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②滑动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而相对滑动的物体之间,阻碍着它们之间相对滑动的力。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而不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摩擦力可作为动力也可作为阻力。

计算摩擦力的大小时,应先判断该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

再用相应方法求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f =μN ,式中的μ叫动摩擦因数,它只跟材料、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注意跟接触面积无关;N为正压力。

静摩擦力大小由力的平衡知识求出。

3、物体受力分析: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所以,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进行受力分析。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中学生学习物理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受力分析的具体方法是:(1)确定研究对象:即确定所研究的问题中,要研究的是哪一个物体。

(2)隔离研究对象:(3)分析物体受力:按照重力、弹力、摩檫力的次序依次进行受力分析,防止漏力和添力。

(4)画好受力图:(二)例题选讲【例题1】一弹簧受到80牛的拉力作用时弹簧伸长为14㎝,弹簧受到40牛的压力作用时,弹簧长度为8㎝,试求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原长。

分析:弹簧受拉力伸长时胡克定律的形式为)(0x x k f -'=即 )14(800x k -=弹簧受压力缩短时胡克定律的形式为)(0x x k f '-=即 )8(400-=x k有上面两式可得到20=k N/cm 100=x cm【例题2】某物体重200牛,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它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是0.38,它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80牛。

求(1)分别用20牛、40牛、70牛的水平拉力拉物体,问是哪种摩擦力?各为多大?(2)至少用多大的水平推力才能把物体推动?此时是何种摩擦力?(3)物体运动起来后,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应在水平方向加多大的力?(4)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若把水平拉力增大为80牛,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哪种摩擦力?大小为多大?(5)若把推力减小到50牛,直到静止前,地面对物体施加什么摩擦力?大小多大?(6)若撤去外力,直到静止前,地面对物体施加什么摩擦力?大小多大?(7)若撤去外力之后,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呢?【例题3】一木棒斜靠在墙上处于静止状态,试分析木棒受力情况。

分析解答:“隔离”木棒,以木棒为研究对象,如图1所示。

木棒受重力mg ;地面对木棒竖直向上的支持力N 1;墙对木棒水平向右的支持力N 2;木棒B 端有向右运动趋势,B 端受到地面对它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f 1;木棒A 端有向下运动趋势,A 端受到墙给它的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f 2。

点评: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是隔离法。

“隔离”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按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逐一分析,并画出受力图示;研究对象所受的每一个力都有施力物体,这样才不易漏力或凭空填力。

【例题4】 如图2所示:小球与光滑斜面接触,绳处于竖直方向,小球受到的作用力是( )A .重力和绳的拉力B .重力、绳的拉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C .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D .重力、绳的拉力和对斜面的压力。

分析解答:小球为研究对象,它除了受重力之外,还可能与绳和斜面有相互作用。

由于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它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绳的拉力平衡,不会再有压向斜面的作用,因而没有由于斜面形变而产生的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故选项A 正确。

关于斜面对小球有无支持力作用,也可运用平衡观点,假设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

假设小球受到斜面的支持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斜面向上,它使小球在水平方向力不能平衡,小球不能静止,故小球不能受斜面支持力。

点评:两物体接触不是弹力发生的充分条件,有接触并且有弹性形变时才有弹力发生。

有些物体相互接触,但有无形变不易判断,需用平衡观点,假设推理方法去检验。

(三)巩固练习1.关于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图2图1A .力只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产生B .有受力物体,就必定有施力物体C .一个受力物体,可以找到多个施力物体D .一个施力物体,可以找到多个受力物体2.关于重力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它向下运动时所受的重力B .向上运动的物体不受到重力作用C .物体所受重力与它的运动状态无关D .同一个物体在地球不同纬度的地方所受重力都相等3.关于物体重心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升高或降低时,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也要升高或降低B .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其重心的位置一定改变C .物体的重心有可能不在物体上,而在物体的外部空间D .随着物体放置的方法不同,重心在物体内的位置也一定有变化4.分别画出右边图3中AB 杆所受弹力的方向5.在表示弹力大小的公式f=kx 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式中的k 反映了某个具体弹簧的一种特性B .弹簧越长其k 值越大C .弹簧只要发生形变,公式就适用D .k 与弹簧所受的外力成正比6.关于胡克定律f=kx 中的x ,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 .x 是弹簧的伸长或压缩后的长度B .x 是弹簧原来的长度C .x 是弹簧伸长的长度或压缩的长度D .x 可以是任意大小的值图3(四)课后作业7.弹簧原长10cm ,竖直悬挂,如果在它的下端挂4N 的重物时弹簧长度变为12cm (在弹性限度内),那么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是 ,如果把重物取掉1N ,那么弹簧的长度应是 。

8.在一根弹簧的两端,各有9N 的外力沿相反方向向外拉伸,弹簧伸长了6cm ,在弹性限度内,要使它再伸长4cm ,弹簧两端的外力应为 ,它的劲度系数为 。

9.如图,两物体A 、B 的重力分别为200N 、150N ,定滑轮光滑,弹簧的劲度系数k=1000N/m ,则A 对地面的压力N= N ,弹簧伸长了 cm 。

10.两个相互紧压着的物体间发生相对滑动时,动摩擦因数Nf =μ,由此可见 A.μ和物体间的相对速度大小有关B.μ和摩擦力f 成正比,和正压力N成反比C.μ与相互接触物体的材料有关,材料一定,μ也一定D.μ与物体间相互接触的面积大小有关。

11.画出以下静止的杆的受力情况。

(杆与地面都是粗糙的;杆与墙壁、球面、曲面均是光滑的) BA BABA BA图4BA12.受力分析(分析下面物体A所受的力)以上A处于静止状态A沿着墙向上运动A沿着水平面向右运动A沿着斜面向上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