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四章
中药一第四章学霸笔记
中药一第四章学霸笔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四章主要涉及中药的学习内容。
以下是我从多个角度对第四章内容进行全面回答的笔记: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性与功效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的分类可以根据药材的来源、性质、功效等进行划分。
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根据性质可以分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等;根据功效可以分为清热药、活血药、化痰药等。
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对中药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理解。
在学习中药的过程中,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也是非常重要的。
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对于人体的作用和归属经脉的情况。
中药的性味包括寒、凉、温、热、平五种,而归经则是指中药对应的经脉系统。
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有助于我们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另外,药性与功效也是中药学习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药性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主要作用,包括清热、解毒、活血、止血等。
而功效则是指中药的主要治疗作用,例如治疗感冒、消化不良、失眠等。
了解药性与功效有助于我们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除了以上内容,第四章还介绍了中药的配伍禁忌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
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某些中药之间不宜同时使用或者不宜与某些食物同时摄入,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影响疗效。
而药物相互作用则是指不同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有时会增强或减弱药物的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了解配伍禁忌和药物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在使用中药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总结起来,第四章是中药学习中的重要章节,涵盖了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性与功效、配伍禁忌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提高中医药学的水平和疗效。
中药学-利水渗湿药
第四章利水渗湿药一、概述凡功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功能通利小便,具有排除停蓄体内水湿之邪的作用,可以解除由水湿停蓄引起的各种病症,并能防止水湿日久化饮,水气凌心等,故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利水渗湿药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症等病症。
对于湿温、黄疸、湿疮等水湿为患,亦具有治疗作用。
利水渗湿药味多甘、苦、淡,性多寒、平。
主要归肾、膀胱经,兼入脾、肺、小肠经。
二、利水渗湿药应用注意事项1.利水渗湿药功能有偏于利水渗湿、利水消肿、利水通淋以及利湿退黄之不同,应跟据具体病情适当选用。
2.水湿病症,有兼热兼寒之分,应用时需配合清热药与祛寒药同用。
如兼有脾虚不足,肾阳亏损者又应配合健脾、补阳药同用。
3.为加强利水效能,如膀胱气化失司,可配伍通阳化气药同用,肺气失宣者可配宣畅肺气药同用。
4.利水渗湿药效能有强有弱,质地有轻有重,故用量须适当掌握,个别药物用量过大可致伤正,尤宜慎用。
5.凡细小种子或研成粉末者,入汤煎服应于包煎。
6.利水渗湿药,对于阴虚不足者应慎用。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歌诀:利水消肿泽薏苡,猪苓茯苓茯苓皮,玉米冬瓜赤小豆,蝼蛄葫芦与泽漆。
茯苓药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的白色部份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临床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
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如:五苓散《伤寒论》:茯苓、猪苓、泽泻、白朮、桂枝。
治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
中药学课件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四章
药性理论
一、中药药性的含义
前人常将药物的药性称为偏性。也就是说 古人认为中药的药性就是中药的偏性。 中药的药性是中医理论对中药性质和功能 的高度概括。 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利用药物的偏性来 纠正人体脏腑阴阳气血所发生的偏盛偏衰
疏散风热药——风热感冒/表证 清泄里热药——里热证
滋阴药——阴虚证——阴虚生内热
少阴经头痛——细辛
厥阴经头痛——川芎
第五节
毒性
一、毒性的含义
毒性是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是用以反映 药物安全程度的性能。 广义的毒性:即是药物偏性,凡药皆有偏 性,因此毒性具有普遍性。
《周礼》:“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 张子和《儒门事亲》:“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 小毒谓之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 有偏胜。” 张景岳《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 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
二、影响毒性的因素
用量
砒霜 五加皮 关木通
药材的品种 关木通 质量 乌头 附子 采集 桑寄生 槲寄生 杜鹃花 贮存 轻粉见光析出汞 霉变产生黄曲霉素 加工炮制 朱砂 雄黄 附子 配伍 剂型与给药途径 乌头 附子 桔梗 个体差异
三、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目前的几种观点
认为中药是天然的药,所以中药是无毒的
确定依据
药物的真实滋味 药物的的功效
山楂
消食
甘能和
活血化瘀 辛能行
四、五味的临床意义
增强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咳喘 麻黄——辛——宣肺平喘 杏仁——苦——降肺止咳 五味子——酸——敛肺止咳 人参——甘——补益肺气
第三节
中药学课件第四章祛风湿药
除湿和胃—吐泻转筋。 消食生津。
【用法】入汤剂。
2020/7/15
中药学
21
桑寄生《本经》
2020/7/15
【药用】桑寄生科寄生植物桑寄生的带叶茎枝。
中药学
22
桑寄生《本经》
【药性】苦,平。归肝、肾经。 【功效】 1. 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性平,
2020/7/15
中药学
13
秦艽《本经》
2020/7/15
【药用】龙胆科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 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根。
中药学
14
秦艽《本经》
2020/7/15
中药学
15
秦艽
【药性】苦、辛,平。归胃、肝、胆经。
【功效】祛除风湿,止痹痛,除虚热,清 湿热。
祛风湿,舒筋络:治痹痛,偏寒偏热皆可。 又治肢体拘挛,半身不遂等。
中药,其痛游走不定,恶风 寒;
寒邪胜,痛痹,痛剧,遇寒则甚,得 热则缓;
湿邪胜,着痹,重着而痛,手足笨重, 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
热邪胜,热痹,肢体关节灼痛,或痛
2020/处7/15 锨红,肿胀剧烈中药学,筋脉拘急。
3
三、分类与功用
祛风湿散寒药—多辛苦温—祛风湿 ,散寒止痛,舒筋通络—治风湿痹 痛属寒者
中药学
【药用】 伞形科草 本植物重 齿毛当归 的根。
6
独活《神农本草经》
【药性】 辛、苦,微温。 归肾、膀胱经。
2020/7/15
中药学
7
【功效主治】
【用法】入汤剂。
2020/7/15
中药学
8
独活与羌活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祛风湿、止痹痛,发散风寒,治疗风湿 痹痛,风寒表证夹湿者。
2024年中药学各章总结(2篇)
2024年中药学各章总结____年中药学各章总结:第一章:中药的发展和概述中药作为我国特有的药物体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传统中药的应用到现代科技的运用,中药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的科研和应用将继续向前发展。
第二章:中药的药理学中药的药理学研究对于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中活性成分的研究,可以探索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对中药的药理学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并讨论了现代药理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药的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中药的成分和质量指标进行研究和评价,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对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总结,并综述了现代质量评价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动学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动学研究对于了解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和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研究,可以优化中药的剂型和用药方案。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对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动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现代药代动力学和药动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五章: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是中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对中药的临床疗效和适应症的研究,可以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对中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中药在各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第六章:中药的毒理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中药的毒理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中药的毒理学反应和药物安全性进行研究和评价,可以保证中药的安全性和合理应用。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对中药的毒理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现代毒理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七章:中药的贮藏和炮制中药的贮藏和炮制对中药的质量和药效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中药的贮藏和炮制过程进行研究和优化,可以提高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中药学知识整理第四章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1.中药的性能也能称为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
2.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而归纳出来的,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3.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性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4.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第一节四气1.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中药性,又称四性。
除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即药的凉或温偏性不明。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与热,寒与凉性质同而程度异。
2.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是相对的。
3.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4.温热药:温里,散寒,回阴,助阳5.临床用药原则: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第二节五味1.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此外淡附于甘,涩附于酸。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涩属阴。
2.五味的产生通过口尝或根据临床治疗作用来确定。
其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是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3.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①辛:能行能散②甘:能补能和能缓③酸:能收能涩④苦:能泄能燥(能坚),即清泄,泄降,通泄⑤咸:能下能软⑥淡:能渗能利⑦涩:能收能涩(收敛固涩)第三节升降浮沉1.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升浮,向上向外;沉降,向下向里。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①四气五味:辛甘温热者多升浮,酸苦咸者多沉降②药物质地:质地轻者升浮,质地重者沉降③用药部位:花叶入药多升浮,种子入药多沉降④炮制: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则收,盐炒下行⑤配伍:大队沉降药中随之下沉,大队升浮药中随之上浮⑥特殊性和双重性: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川穹既能上行头目又能下行血海,能升能降。
3.升降沉浮的用药原则:顺着病位,逆着病势①病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②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③复杂病机,采用升降沉浮并用第四节归经1.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2024年中药学各章总结
2024年中药学各章总结第一章:中药生物学本章重点探讨了中药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我们了解到中药的药效与生物活性成分密切相关,而药用植物的培育和采集对中药质量的保证至关重要。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和贮藏技术。
第二章:中药化学本章重点介绍了中药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
我们了解到中药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等。
中药化学分析方法的研究对中药质量控制和活性成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中药药理学本章探讨了中药的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我们了解到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来实现,而中药多成分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药效具有多靶点的特点。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的作用规律和临床应用。
第四章:中药制药学本章重点介绍了中药的制药过程和制剂类型。
我们了解到中药制剂的选择和制备对药效的发挥和药物的质量至关重要。
本章还详细介绍了中药制剂的炮制、加工和质量控制技术。
第五章:中药分析方法学本章重点讨论了中药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我们了解到中药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对中药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还介绍了常用的色谱、质谱和光谱等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第六章:中药药物学本章探讨了中药的药效、毒性和药物相互作用。
我们了解到中药的药效和毒性是相互联系的,而与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中药药物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中药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原则。
第七章:中药品质学本章重点介绍了中药品质控制和质量评价的方法。
我们了解到中药品质控制的关键是对中药材的质量评价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本章还介绍了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评价的方法。
以上是2024年中药学各章的总结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药学课件第四章祛风湿药
痹痛。 不同点: 独活又能治少阴头痛; 羌活又善治风寒项背强痛。
2024/10/20
中药学
9
威灵仙《新修本草》
2024/10/20
中药学
【药用】 毛茛科植 物威灵仙、 棉团铁线 莲或东北 铁线莲的 根及根茎。
10
威灵仙《新修本草》
2024/10/20
中药学
13
秦艽《本经》
2024/10/20
【药用】龙胆科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 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根。
中药学
14
秦艽《本经》
2024/10/20
中药学
15
秦艽
【药性】苦、辛,平。归胃、肝、胆经。
【功效】祛除风湿,止痹痛,除虚热,清 湿热。
祛风湿,舒筋络:治痹痛,偏寒偏热皆可。 又治肢体拘挛,半身不遂等。
章祛风湿药
2024/10/20
中药学
1
2024/10/20
1
概述
一、含义:凡能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的 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二、适应证:
风湿痹痛:风寒湿三邪杂至,合而为
痹。
风寒湿邪侵犯人体,留着于经络、筋
骨之间,可以出现肢体筋骨酸楚疼痛、关节
伸展不利,日久不治往往损及肝肾而腰膝酸
痛、下肢痿弱。
3.妇女宫冷,月经不调,脐腹刺痛+当归, 延胡索,肉桂
2024/10/20
中药学
18
【用法】入汤剂。 【使用注意】风湿热痹忌用。
2024/10/20
中药学
19
木瓜《名医别录》
【药用】蔷薇科灌木贴梗海棠的成熟果实。
2024/10/20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四章 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第四章民族医药基础知识1、三根中属于五元之气的是A:血B:希日C:巴达干D:赫依E:黄水【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根与五元的关系。
三根指赫依、希日、巴达干,希日属五元之火,巴达干属五元之土和水。
2、不属于七素的是A:骨B:血C:肉D:脂E:汗【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蒙医七素理论。
七素,又称七精,分别为精华、血、肉、脂肪、骨、骨髓以及红或白精,汗液属于三秽物。
3、蒙药药能的效能名称共有A:8个B:10个C:12个D:17个E:25个【答案】D4、三秽是指A:赫依、希日、巴达干B:肉、脂、骨C:土、水、气D:重、寒、腻E:稠、稀、汗【答案】E5、能消炎解毒、和胃止酸、消食化痞的藏成药是A:洁白丸B:仁青常觉C:大月晶丸D:八味沉香散E:十一味金色丸【答案】C6、不属于蒙药传统剂型的是A:糊剂B:散剂C:油剂D:灰剂E:汤剂【答案】A7、能疏肝解郁、利胆退黄、消炎解毒的藏药方剂是A:二十五味珊瑚丸B:二十五味松石丸C:二十五味鬼臼丸D:二十九味能消散E:三十五味沉香丸【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藏药常用方剂的功效。
二十五味松石丸具有疏肝解郁、利胆退黄、消炎解毒的功效,二十五味珊瑚丸能醒脑开窍、疏筋通络、化瘀止痛,二十五味鬼臼丸能祛风镇痛、调经止血、补气养血,二十九味能消散有祛寒化痞、消食、调肝益肾之功,三十五味沉香丸有清瘟泻热、宽胸益肺、祛风通痹的功效。
8、蒙药的效能中能够克制“希日”病的是A:重、腻B:寒、钝C:轻、热D:重、寒E:轻、燥【答案】B9、藏药八性理论中,土元偏盛其药物的性能则A:轻、糙B:重、腻C:凉、钝D:热、锐【答案】B10、藏医学认为既能使身体坚实、又有疏通作用的药味是A:涩味B:辛味C:苦味D:甘味E:咸味【答案】E【解析】本题在于考查藏药的药味功效。
藏药药味分为甘、酸、咸、辛、苦、涩六味,其中成味药能使身体坚实,有疏通作用;甘味药能增长元气和体力;酸味药能生胃火,增强消化;苦味药能开胃,驱虫,止渴,解毒;辛味药能去腐生肌,愈合伤口;涩味药能治血病,疮疖,皮肤粗糙等。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四章
23.板蓝根 【来源】十字花科菘蓝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河北 1.根头膨大,可见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 2.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习称金井玉栏,如桔梗,黄芪,板蓝根 等
【性状鉴别】 1.不规则圆锥形,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向一侧膨大 2.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 3.形成层环纹多角形 4.气微,味辛辣、麻舌
2018A 33.横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的药材是 A.白及 B.川乌 C.白芍 D.川牛膝
E.白附子 【答案】:B 【解析】:不规则圆锥形,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向一侧膨大,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 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形成层环纹多角形 14.草乌 【来源】毛莨科北乌头的块根。 【性状鉴别】 1.形如乌鸦头,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 2.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习称“钉角”),形成层环多 角形或类圆形 3.髓部较大或中空,味辛辣、麻舌
2.绵马贯众(考点) 【来源】鳞毛蕨科粗茎鳞毛蕨干燥根茎和叶柄残基 【产地】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
【性状鉴别】 1.呈长倒卵形,有的纵剖为两半 2.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 3.断面略平坦,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 4.气特异,味初淡而微涩,后渐苦、辛。
2018A 29.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排列整齐叶柄残基及鳞片的药材是 A.何首乌 B.绵马贯众 C.石菖蒲 D.骨碎补 E.天南星 【答案】:B 【解析】:绵马贯众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断面略平坦,有黄 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
☆☆
贝母的多基元,山豆根和北豆根
☆☆☆☆☆
5
用药部位
中药学:第四章 祛风湿药
本节药物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 肾经。具有较好的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通经络等作用,尤 以止痛为其特点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独活、威灵仙
徐长卿、川乌
祛风寒湿 药物
蕲蛇、乌梢蛇 木瓜、蚕砂
伸筋草、寻骨风
松节、海风藤
路路通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独活
干燥根 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故名。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独活
其祛风力猛,兼善通经活络,常与防风、 独活、天麻等配伍同用,如《频湖集简 方》白花蛇酒。
故有“羌活善治在上在表之游风,独活善治 在下在里之伏风”之说。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威灵仙
玄明粉
干燥根及根茎
威灵仙
性味:辛、咸、温 归经:归膀胱经 功效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消骨鲠。 特点:性善走,通络止痛较强。
威灵仙
1.祛风湿,通经络:主治风湿痹痛。 以其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脉, 凡风湿痹痛,麻木不仁,无论上下皆可用, 为风湿痹痛要药。
同时,本品又能祛风止痒,兼解蛇毒,也可用 治湿疹、风疹、顽癣等皮肤病,毒蛇咬伤等症。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川乌
乌头的干燥母根
因其形如乌之头,故名,主产四川。有川乌片和川乌之分。
川乌
川乌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 归经:归心、肝、肾、脾经 功效主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特点:辛温大毒,止痛作用显著。
威灵仙
• 验方: • 1、治疗足跟痛 • 威灵仙50g +鲜姜少许 捣碎研成细末,以少
量醋调成糊状,外敷足跟处,用纱布包扎 固定,每日换药1次。 • 2、泌尿系结石 • 威灵仙100g 煎水代茶饮,15天1个疗程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徐长卿
干燥根及根 茎
中药学总论第四章中药的炮制思维导图
总论第四章中药的炮制炮制的目的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矫臭、矫味,便于服用常用炮制方法净制切制炮炙炒炒黄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黄炒焦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有幽香气炒炭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黑,部分炭化,内部焦黄,但仍保留有药材固有气味(即存性)者炙将药物与定量的液体辅料拌润并炒至一定程度,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的炮制方法煅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煨取净药物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的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物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制规定程度的方法面糊包裹(面裹煨)湿草纸包裹(纸裹煨)草纸分层隔开(隔纸煨)药物与麦麸同炒(麦麸煨)目的: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物质和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煨木香、煨葛根)煮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醋煮芫花、酒煮黄芩)蒸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清蒸辅料蒸其他制法婵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翻动片刻,立即取出制霜药物经过加工处理,成为松散粉末或细小结晶,或煎熬成粉渣状的方法发酵将药物与辅料拌匀后,置于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利用微生物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其发泡、生霉,并改变原药的药性,以产生新药的方法发芽将具有发芽能力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用水浸泡后,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使其萌发幼芽水飞取净药材,置容器内,加适量水共研细,再加多量的水,搅拌,倾出混悬液,残渣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合并混悬液,静置,分取沉淀,干燥,研散。
炒清炒炒黄炒焦炒炭产生或增强止血作用辅料炒(固体辅料)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炒(烫)炙液体辅料蜜炙增强润肺止咳、补脾益气、缓和药性、矫味、消除副作用等酒炙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增强活血络作用、矫臭去腥等醋炙引药入肝、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降低毒副作用、矫臭矫味等姜汁炙抑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降低毒副作用等盐水炙引药入肾,增强疗效、缓和辛燥、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等。
中药学总论第四章
二、四气的作用
寒
阴 凉 温 阳 寒甚于凉 程度不同
程度不同
作用: 清热泻火解毒 治疗热证(阳证)
作用: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治疗寒证(阴证)
热
温次于热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 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 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的“平”。有人认为实际上 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 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
概念: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 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 性‛ 注:宋代时寇宗奭改为‚四性‛—《本草衍义》:‚今 详之 凡称‘气’者即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 之 ‘性’也。‛ 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 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素问· 至真要大论》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论
甘: 能补—补益(补气血、阴阳)治疗各种虚证 能缓—缓急止痛(缓和拘急疼痛) 能和—调和药性(缓解其他药物的烈性、毒 性、副 作用)、和中,并有解毒之 功
如:黄芪味甘补气,治疗气虚证; 熟地味甘补血,治疗血虚证。 甘草味甘调和药性,饴糖味甘缓急止痛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五味的确定:
其一,通过味觉直接辨别出来的。(口尝而来) 其二,根据疗效中的结果反映出来的。
(由作用推定其味)
二.五味的作用
五味是药物作用的标志,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1、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 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 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 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中药学 第四、五章.
5、应用:⑴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寒 、应用:⑴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 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⑵使用原则:《神农本草经》 ⑵使用原则:《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第二节 五味 (一)有关概念: 1、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按:实际还有淡、 涩两种。 2、由来:⑴最初为口尝的真实味觉;⑵后来被当作是 某些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而用以标志这些作用。 (二)五味的作用: 1、辛:能行、能散。 作用— 作用—⑴发散(含透疹等);⑵行气;⑶行血。
三、各类配伍关系的不同效应 1、相须:性能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合用,疗效增强。 《纲目》:“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 纲目》 甘草,黄柏、知母之类” 甘草,黄柏、知母之类”;《蒙筌》:“有相须 蒙筌》 者,二药相宜,可兼用之也。” 者,二药相宜,可兼用之也。” 2、相使:两药性能有差异,但有某种共性,一药 为主,另一药为辅,合用则疗效增强。 《纲目》:“相使者,我之佐使也。”《蒙筌》: 纲目》 相使者,我之佐使也。” 蒙筌》 “有相使者,能为使卒,引达诸经也。此二者不 必同类,如和羹调食,鱼肉葱豉,各有宜合,共 相宣发是尔。” 相宣发是尔。” 3、相畏:一药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消除或减轻。
按:多含无机盐(钾、钠、镁、碘)及其他活性成分。 6、淡:能渗、能利。 作用— 作用—渗利水湿、利尿。 适应证— 适应证—水肿、腹水、小便不利、黄疸、泄泻、痰饮、 带下等。 按:多含酸性物质、钾盐、利胆成分等。 7、涩:作用及适应证同酸,以收敛固涩为功效。 按:另有“ 按:另有“香”气,往往有行气、化湿、辟秽化浊、 发散、开窍等作用。 ★ “性”与“味”形成药物作用的基础,因而是 形成药物作用的基础,因而是 中药性能中最重要的两个成员。要准确、全面地认识 中药性能中最重要的两个成员。要准确、全面地认识 某一药物的功效,必须性味合参。 某一药物的功效,必须性味合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伍要点:
▪ 叶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 散血。”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
▪ 不能透热转气,只宜凉血解毒,散血化斑。
运用
▪ 辨证要点: 各种失血,斑疹紫黑,神昏谵语,身
热,舌绛。
类方比较(主治功用)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均能清营凉血,用治热入营血之身热, 心烦,谵语,舌绛等。
以凉血药配清气药组成, 重在清营解毒并能透热转 气,用治温热病热初入营 分尚未动血之身热夜甚, 心烦不眠,斑疹隐隐,舌 绛,脉细。为清营透热之 剂
由凉血药组成。重在凉血 止血,兼能活血散瘀。用 治热毒身入血分,血热妄 行之吐衄、尿血、便血、 斑色紫黑,舌深绛等。为 凉血散血之剂
第三节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肘后备急方》
▪ 【组成】黄莲 黄芩 黄柏 ▪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 ▪ 【病机】火毒充斥三焦 ▪ 【治则】泻火解毒
栀子
主证病机分析
▪ 【病机】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 【治则】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证病机分析
薰蒸于内:身热多汗、虚烦不寐
余 热
犯胃,胃气不和:心胸烦闷,气
末
逆欲呕。
清
气津两伤:口干喜饮,舌红少
苔脉虚
方解
▪ 君: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竹叶——清热除烦
▪ 臣:人参——益气生津 麦冬——养阴生津
▪ 佐:半夏——降逆止呕 粳米——养胃和中
热盛于脉—脉洪大有力
方解
▪ 君:石膏——辛甘寒,清热泻火,除烦生津
▪ 臣:知母——苦寒质润,清热除烦,润燥生津
石膏、知母相须为用,加强清热除烦,生津 止渴的作用。
▪ 佐、使:粳米
和中益胃,
生津止渴;
炙甘草 调和药物。
配伍要点:
▪ 1. 辛甘大寒之石膏与苦寒质润之知母,君 臣相须而用,清热之力倍增;
▪ 使(兼):炙甘草——益气和中 调和药性
运用
▪ 辨证要点: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口
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第二节 清营涼血
清营汤 《温病条辨》
▪ 【组成】犀角 生地黄 元参 竹叶心 麦冬 丹参 银花 黄连 连翘
▪ 【主治】热入营分证 ▪ 【病机】热邪内传营分,营阴损伤 ▪ 【治则】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白虎汤 《伤寒论》
▪ 【组成】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 ▪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 【病机】热邪内传气分,气分热盛津液损伤 ▪ 【治则】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证病机分析
▪ 温病热邪内传气分,伤寒化热内传阳明经
充斥内外—壮热,心 烦
气 分
热邪伤津—烦渴引饮
热 盛
热邪迫津外泄—大汗
而热毒解。
运用
▪ 辨证要点:烦热,津液受损,舌红苔黄, 脉数有力。
▪ 名词解释: ▪ 以泻代清
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大黄 朴硝 甘草 山栀子仁 薄荷 黄芩 连翘
▪ 【主治】上中二焦大热证 ▪ 【病机】热聚上中二焦 ▪ 【治法】清上泄下,泻热通便
主证病机分析
上焦热甚
热聚胸膈—胸膈烦热。 火热上冲—面赤唇焦,口舌生
▪ 【病机】热毒深陷血分,耗血、动血
▪ 【治则】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证病机分析
热 血分属阴,阴血受损—身热夜甚
入
舌绛
血 热扰心神—神昏谵语
分 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斑疹
方解
▪ 君:犀角——清心凉血,清热解毒。 ▪ 臣:生地——清热凉血,滋阴养血。 ▪ 佐:芍药——养血敛阴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芍药多用赤芍,亦有用白芍者。
运用
▪ 辨证要点: 胸膈烦热,面赤唇焦,便秘溲 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仙方活命饮
《校注妇人良方》
▪ 【组成】白芷 贝母 防风 赤芍药 当归尾 甘 草 皂角刺 穿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没药 金 银花 陈皮
▪ 2. 寒凉的石膏、知母配伍益胃护津的粳米 和甘草,防寒凉伤胃,祛邪不伤正.
运用
▪ 辨证要点: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应用注意
▪ 1、关于用法--米熟汤成;温服 ▪ 2、关于石膏用量--30~60g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 【组成】竹叶 石膏 半夏 麦门冬 人参 粳米 炙甘草
▪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末清,气 津两伤证。
第四章 清热剂
概说
▪ 一、概念 药物:清热药物为主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主治:里热证。
▪ 二、范围 1.清气分热——气分热证 2.清营凉血——营血热证 3.清热解毒——火热毒盛证
4. 清脏腑热—脏腑热证 5. 清虚热—虚热证 ▪ 三、使用注意: 1、辩别热邪所在部位; 2、辩别热证真假; 3、辩别热证虚实; 4、注意保津、护胃; 5、寒凉,不宜过用; 6、服用格拒时,可用反佐法
▪ 佐: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透热转气
竹叶、黄连——清心除烦
配伍丹 参要点?清 防心热除与烦血,结活,血引散药瘀入心
运用
▪ 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降
而干,脉数。
犀角地黄汤 《外台秘要》
▪ 【组成】犀角 生地黄 芍药 牡丹皮 ▪ 【主治】
1. 热灼心营证 2. 热伤血络证 3. 蓄血瘀热证
▪ 火毒热盛,充斥三焦 ───→ 大热烦躁 ▪ 火毒内盛,表里皆热,神明被扰 ──→
错语,不眠 ▪ 血为热迫,随火上逆 ────→ 吐血、
衄血、发斑 ▪ 瘀热蒸薰外越 ───────→ 黄疸 ▪ 热壅肌肉 ───────→ 痈肿疔毒
方解
▪ 君:黄连—泻中焦之火,清心经之热。 ▪ 臣:黄芩— 泻上焦之火,清肺热。 ▪ 佐:黄柏— 泻下焦之火,清肾经虚热。 ▪ 使:栀子— 通泻三焦之火,导火下行 ▪ 配伍特点:四味苦寒药物合用,使火邪去
主证病机分析
营分属阴,营阴受伤: 身热夜甚,口不渴 或口渴舌绛而干,脉细数 营气通心,热扰心营: 心烦不眠,时有谵语 迫近血分:斑疹隐隐
热
透热养阴
传
清热解毒
营
分
方解
▪ 君:犀角——清营解毒
▪ 臣:
生 清营解毒,助君清解营分热毒, 地 养阴生津,以治营热伤阴。
玄参——滋阴清热解毒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疮,咽痛吐衄。 热灼伤津舌红、苔黄脉数。
方解
▪ 君:连翘——清热解毒,去上焦热 ▪ 臣:黄芩——清胸膈郁热
栀子——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 佐:薄荷、竹叶——轻清疏散,解热于上
大黄、芒硝——泻火通便,导热于下 ▪ 佐使:白蜜、甘草——益胃护中,缓和药
性。 ▪ 配伍要点:清上泻下,以泻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