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德国启蒙任务与教育小说的关系及其时代意义
启蒙与文学的契合关系
![启蒙与文学的契合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b73937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69.png)
启蒙与文学的契合关系启蒙运动是欧洲17-18世纪流行的一种思想文化运动,以人类理性为审美、政治和社会重建的基础。
与此同时,文学也经历了一场变革: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呈现出新的风格和风貌。
因此,启蒙运动与文学之间存在着契合关系,本文将通过分析启蒙思想对文学的影响阐述这一观点。
一、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理性、自由、平等、进步等概念。
启蒙思想认为人类具有理性,能够发现真理和获得知识。
这些知识使人们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和改变社会,推进进步。
同时,启蒙思想也主张自由和平等。
理性是每个人天赋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启蒙思想还强调对传统权威的批判,并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理性的态度。
这些观念对于当时的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
二、启蒙思想对文学的影响1、小说通过小说来批判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是启蒙思想的核心之一。
小说通过加深人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激发人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罗宾逊漂流记》、《老人与海》、《傲慢与偏见》等都是当时小说的经典代表。
其中,以《傲慢与偏见》最为著名。
小说引入了现实与自然状态之间的对比,并以婚姻问题为核心,让人们开始思考男女平等和自由的价值。
2、诗歌启蒙思想的推动下,新的文学流派越来越多,这也包括了艺术上的变革。
布莱克的诗歌作品被认为是启蒙运动文学中的一种断裂性质的代表作品,他致力于反映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反对社会的不公,并想方设法地阐述人的责任和义务,启发读者的理性和智慧。
这些主张的体现不仅局限于诗歌,还涉及到了小说和戏剧等多种文艺形式。
3、戏剧启蒙运动期间,意识形态的舞台由宫廷剧院转向了公共舞台。
戏剧成为一个重要的启发观众思考的载体。
莎士比亚的剧本不仅在欧洲受到青睐,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影响,因为他的作品能深刻地剖析人性本质,并提出人性的道德准则。
他的悲剧根据人物的品性产生了严重后果。
三、结论启蒙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持续了很长时间。
从文学领域可以看出,启蒙思想推动了文学创新和变革,并使其充满了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意识。
论述什么是西方文学史上的“教育小说”
![论述什么是西方文学史上的“教育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c57008ed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4.png)
论述什么是西方文学史上的“教育小说”(1)教育小说的定义西方文学史上的教育小说又称教养小说,是在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产生的一种小说的形式,通常以年轻人的主人公的成长、发展经历为主题。
教育小说描述的是一个中心人物对世界上的种种事情的深入研究。
主人公经历了一段成长、发展的历程;这段历程与他周围的环境的关系。
所有的事情大都发生在主人公的青少年阶段,而叙述时间可能延伸数年,甚至经常是数十年。
因此,教育小说中有一些传记的成分。
教育小说根植于一种现代小说形式,它往往体现出主人公在一段时间中生长。
(2)狭义的教育小说狭义的教育小说分为两种:①学校教育小说或家庭教育小说,这类小说讲述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的故事。
如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这类小说的作者可以视为“教育家中的文学家”;②“成长小说”,指描写某个人物在成长的关键期经历磨难和困惑进而逐渐成熟的小说,比如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成长小说中,教育的场景从学校转向社会,教育者通常不再是教师或家长而是生活本身,成长的方式也不再是受教师或家长的影响,而是自我教育。
这类小说的作者可以视为“文学家中的教育家”。
(3)歌德的教育小说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是第一部教育小说,这本书一直被当成德国教育小说的典范和模板。
教育小说的结构经常是三段式的,模式是:“青少年年代——漫游年代——师傅年代”,比如在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中就是如此。
总体而言,教育小说作为西方文学中的一种小说类型,善于表现人物成长、发展的整个历程,传达出深厚的人文主义关怀以及作家对人的命运,人生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
教育小说以其鲜明的题材类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18世纪德国文学与歌德
![18世纪德国文学与歌德](https://img.taocdn.com/s3/m/09525da6dd3383c4bb4cd23c.png)
绿蒂与维特
• • • • • • • •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之至圣至神; 啊,怎样从此中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目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罢,不要步我后尘。
• 我从她的谈吐中都发现她是那样有个性; 每听她讲一句,我都从她的脸庞上发现 了新的魅力,新的精神光辉。渐渐地, 这张脸庞似乎更加愉快和舒展了,因为 她感觉到,我是理解她的。
拉奥孔雕像群
• 汉堡剧评
– 喜剧是要用笑而恰恰不是用嘲笑来改善一切; 喜剧所要改善的并不是它所嘲笑的恶劣品行, 更不单单是那些具有这种可笑的恶劣品行的 人。喜剧的真正的普遍功用就是在于笑的本 身,在于训练我们的才能去发现滑稽可笑的 事物;也就是说,在任何热情和风尚的掩盖 下,在任何更坏的或者良好的 品质的混杂中, 甚至在那表现严肃情感的皱纹之间都能迅速 地很容易地发现滑稽可笑的事。
1729—1781
• 莱辛的作品
– – – – – – – 对启蒙运动内在问题的探讨 历史与启示:神学文选 论人类教育 关于古代文史的通信 索福克勒斯传 论寓言 古人如何描绘死亡
• 美学著作《拉奥孔》。戏剧理论著作 《汉堡剧评》:中心是论述如何建立德 国的民族戏剧的问题。莱辛的悲剧《萨 拉· 萨姆逊》是德国第一部“市民悲剧”; 戏剧代表作是“市民悲剧”《多米丽 雅· 迦洛蒂》。
我放眼望去,整个亚洲女人都备受屈辱, 奴隶的枷锁注定了必须忍受, 我要向那倨傲自负的男性, 为受到侮辱的女性报仇, 男人除了一身蛮力与柔弱的 女人相比,并未得天独厚。 上苍赋予我巧思灵感敏锐睿智, 作为武器来捍卫我的自由。 ——我对于男子如何,根本不懈过问, 我恨男人,蔑视他们的傲气 和疯劲——男人贪得无厌, 一切珍贵事物,他都伸手攫取;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d4cd753f67ec102de2bd899e.png)
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伏尔泰
《哲学通信》(1734) 《中国孤儿》(1755)
《风俗论》(1756)
哲理小说《查第格》、 《老实人》和《天真汉》
启蒙运动的主将——狄德罗
哲理小说
戏剧创作
文艺理论
“浪漫主义之父”——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754)
《社会契约论》(1762) 《新爱洛伊丝》(1761)
《爱弥尔》(1762)
《忏悔录》(1782)
卢梭对浪漫主义的影响
“天赋平等”的思想
“回归自然”的思想 讴歌大自然
重视情感
表现自我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主要成就
丹尼尔· 笛福(1660- 1731) 江奈生· 斯威夫特(1667 -1745) 亨利· 菲尔丁(1707- 1754) “感伤小说”
政治倾向性
宣传教谕性 民主平民性 现实关怀性 文体创新性
观念教条性
启蒙文学的主要成就
法国启蒙运动文学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
德国民族文学法、英、德蒙文学的比较法国历史背景 主要任务 基本特征 封建体制 危机呈现 资产阶级 夺权革命 激进性 革命性
英国
资本主义 体制确立
德国
国家分裂 经济落后
启蒙主义的思想内涵
前现代时期 人的观念 身份意识、义务责 任、共同感 宪政观念 权力私有化和神秘 化 知识形态 宗教、道德、习俗 现代时期 个人自由、平等、 独立、个性 权力公共化和公开 化 科学、法律、契约
德国的启蒙教育
![德国的启蒙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ad5f57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cb.png)
德国的启蒙教育德国的启蒙教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启蒙运动在欧洲兴起,德国成为了这场运动的重要中心之一。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自由、平等和人权,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德国的启蒙教育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首先,德国的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启蒙运动强调人的理性和思维能力,因此德国的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这种教育理念在德国的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而是被鼓励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索。
其次,德国的启蒙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
启蒙运动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德国的启蒙教育也秉承着这一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德国的学校教育不仅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的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此外,德国的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启蒙运动倡导人的平等和人权,德国的启蒙教育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德国的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参与能力,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德国的启蒙教育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理念和精神。
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全面发展个性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德国的启蒙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启蒙教育理念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外国文学——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4378868d6529647d2728527f.png)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启蒙运动: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它比文艺复兴具有更强的政治革命性质,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中形成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称为启蒙主义。
启蒙主义的矛头主要是对准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的。
启蒙主义的体系的核心是理性。
启蒙主义者把资产阶级的“理性”(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原则)作为衡量一切的准则,最高理想是建立一个永恒完美的“理性王国”。
简述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 18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主义成就最高。
2有鲜明的倾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
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三分之二是抨击时政,揭露宗教,只有“后房故事”才具有一点文学色彩。
3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
过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王公贵族,18世纪以第三等级为正面主人公,王公贵族成了批评对象。
如鲁宾孙、苏珊(《修女》)、费加罗、露伊斯(《阴谋与爱情》)。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正剧、哲理小说等。
缺点:有时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把人物形象变成作者的代言人。
代表作家有: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等。
主要成就: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18世纪文学状况:一英国文学笛福(英国实现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现代新闻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
鲁滨逊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理想中的英雄形象。
鲁滨孙在荒岛依靠火药和文明的工具,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个文明世界,他是西方商业英雄。
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征服世界、占有世界的雄心。
在他身上有着创造者和劳动者的品格,精力充沛,百折不挠,富于实干精神和进取精神。
鲁滨逊又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真正的资产者”(恩格斯语)的典型。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5d8ad0d726fff705cc170aab.png)
(3)启蒙的局限 )
启蒙哲学家在宣称自然是一切的法则的时候, 启蒙哲学家在宣称自然是一切的法则的时候,他们 遇到了新的两难:假如自然界是和谐本身, 遇到了新的两难:假如自然界是和谐本身,而人是 自然的产物,那么人的一切作为和思想也就必定是 自然的产物, 自然的,是与自然法相一致的。 自然的,是与自然法相一致的。而启蒙的一个首要 任务就是反对现存的一切黑暗、不和谐, 任务就是反对现存的一切黑暗、不和谐,反对现有 的习俗,那么,假如一切都是自然的, 的习俗,那么,假如一切都是自然的,那么人和他 的习俗又怎么可能居然和自然并不谐调一致呢? 的习俗又怎么可能居然和自然并不谐调一致呢?
自然成为新宗教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理解是: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理解是:自然界本身是一种 难以对付的、神秘的、危险的、 难以对付的、神秘的、危险的、和人类不相和谐的 力量。因此,人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希望有某 力量。因此,人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 种权威的保证,使得他们无须担惊受怕。 种权威的保证,使得他们无须担惊受怕。 现在自然取代了神的位置, 现在自然取代了神的位置,它已经一跃而成为和谐 本身,为人类立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本身,为人类立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启蒙哲学 家认为根本没有什么原罪,人类天生也不是堕落的。 家认为根本没有什么原罪,人类天生也不是堕落的。 如果人们能够自由地遵循理性和本能的指导, 如果人们能够自由地遵循理性和本能的指导,无限 完美的人性和无限完美的社会就容易实现。 完美的人性和无限完美的社会就容易实现。
狄德罗( 狄德罗(1713-1784) - )
出生于香槟地区的朗格尔, 出生于香槟地区的朗格尔,父 亲是一个富有的手艺人。 亲是一个富有的手艺人。1743 年到巴黎,与卢梭成为好友。 年到巴黎,与卢梭成为好友。 1745-1765年担任 百科全书》 1745-1765年担任《百科全书》 年担任《 主编,发表数部哲学著作, 主编,发表数部哲学著作,宣 扬唯物主义思想, 扬唯物主义思想,同时写作市 民剧,提出“严肃的戏剧” 民剧,提出“严肃的戏剧”的 概念。 概念。狄德罗是启蒙哲学家中 少数无神论者中的一个(多数为 少数无神论者中的一个 多数为 自然神论者)。 自然神论者 。
读书心得——成长小说视域下《飘》的女性成长解读
![读书心得——成长小说视域下《飘》的女性成长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46f32d2ed630b1c58eeb586.png)
读书心得——成长小说视域下《飘》的女性成长解读成长小说被称为启蒙小说、教育小说,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古典文学时期,原词汇名为“Bildungsroman”,其中“Bildung”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教育”“修养”之意。
艾布拉姆斯在他的著作《欧美文学术语词典》中对成长小说做了如下的定义:“这类小说的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主人公从幼年开始经历的各种遭遇。
主人公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人并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
”[1]美国成长小说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德国教育发展小说(早期成长小说)的特点,主要讲述青少年个体对于外部世界与自我内心的认知过程,其叙事主要限制在主人公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状态进入到知之状态中。
由于社会体制的局限或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青少年被迫生活在成人世界的框架之中,无法成功地建构个人主体性。
“生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冲突是个人走向成熟与和谐道路上要经受的必要的过渡”。
他们一般会通过出走(即“上路”)来解决内心的困惑,在引路人的帮助下,经历一系列的苦难考验之后获得“顿悟”,开始接受现实,重获新生。
《飘》叙述的故事发生在1861—1871年这十年中,作者在高度浓缩的时间画卷中着力展现了美国历史上南北战争与三K党纷争等历史史实,真实再现了当时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面貌。
此外,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为争取女性在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地位等方面实现平等而进行的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女性主义文学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以《飘》为代表的女性文学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热烈欢迎。
从成长小说的视角来看,小说的主人公思嘉从一位高高在上的富家女转变成一位独创家业的女强人,在大时代的艰难环境中,她勇敢斗争、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品质与人生抉择也奠定了小说女性成长主题的主基调。
一、成长主题下的叙事空间巴赫金从“‘对真实的历史时间把握的程度’的角度,将成长小说分为五类:纯粹的循环小说、循环型成长小说、传记型成长小说、训谕型成长小说、现实主义成长小说”。
十八世德国启蒙教育
![十八世德国启蒙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8f2a79a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15.png)
十八世德国启蒙教育18世纪德国启蒙教育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它对德国及整个欧洲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德国的启蒙教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为后来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德国启蒙教育的历史背景、主要思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18世纪的德国是一个分裂的国家,由许多小国家组成,这导致了教育体系的碎片化和混乱。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的启蒙教育开始兴起。
启蒙思想家们提倡以理性和科学为基础的教育,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普及的,并且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这些思想对当时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挑战,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德国启蒙教育的主要思想包括普及教育、启发教育和实用教育。
普及教育是指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而不仅仅是贵族阶层。
启发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实用教育则强调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德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最后,德国启蒙教育对整个欧洲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也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同时,德国启蒙教育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其他领域,如文学、哲学和政治等。
可以说,德国启蒙教育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欧洲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总之,18世纪的德国启蒙教育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德国及整个欧洲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启蒙教育的主要思想包括普及教育、启发教育和实用教育,这些思想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德国启蒙教育也对整个欧洲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德国启蒙教育是欧洲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为后来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十八世纪欧洲文学
![十八世纪欧洲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ba195aa3c77da26925c5b0ff.png)
主张:强调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希腊艺术为标准,借鉴民间文学的长处,形式完整、语言纯洁
在18世纪的文献中,没有“德国古典文学”这一概念,更没有人把歌德和席勒的作品 称为“德国古典文学”。1839年德国文学史研究的创始人盖尔维努斯第一次提出 “古典文学”这个概念,把歌德和席勒于1800年左右创造的文学称为“古典文 学”,称这一时期为“古典文学时期”,从此以后,“德国古典文学”这一概念就 正式被人沿用。 歌德最伟大
第四卷:智马(慧骃)国 ,这里的马是高雅贤良的,而人却是一种野蛮粗俗
的动物(名为“耶胡”),马是该国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 ,格列佛向他们 讲述外面的世界,使他们非常震惊
格列佛:是个正面的理想的人 ,勤劳勇敢、 机智善良
主题:通过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 的腐败和罪恶,和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第一卷:小人国乃是当时大英帝国的缩影:政客勾心斗角,对外的战争 第二卷:通过大人国国王对格列佛引以为荣的英国选举制度、议会制度以及种种政教 措施所进行的尖锐的抨击,对当时英国各种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怀疑和否定 第三卷:作者把讽刺的锋芒指向了当时的英国哲学家,脱离实际、沉溺于幻想的科学 家,荒诞不经的发明家和颠倒黑白的评论家和史学家
对汤姆嫉妒、诬陷、算计,故意隐瞒汤姆的真实身份
苏菲亚:完美的女性形象,美丽温柔、善良宽厚,感情真挚,善解人意,
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艺术成就:
一、作者忠于自己“严格模仿自然”的原则,同时以讽刺
性的手法,喜剧式地描写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在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性质,
启蒙教育的历史和背景
![启蒙教育的历史和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f7b7b726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1.png)
启蒙教育的历史和背景启蒙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运动,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源自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以理性、自由和人权为核心思想的教育改革运动。
启蒙教育的历史和背景,不仅在欧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启蒙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的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
在那个时期,欧洲社会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知识和权力都集中在贵族和教会手中,人民普遍缺乏教育和自由。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启蒙思想家们开始呼吁推崇理性、自由和平等的教育理念,试图改变社会现状,推动人类社会朝向更加文明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启蒙教育的背景主要是指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在欧洲,启蒙运动是在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权威的压迫下兴起的,人民普遍受到思想和言论的束缚,普及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
同时,工业革命的兴起也为启蒙教育提供了条件,社会经济的变革使得知识和技能成为人们获取社会地位和财富的重要手段,因此普及教育成为社会的共识。
在启蒙教育的历史进程中,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如孟德斯鸠的《法国人的精神》、洛克的《论人类理解》、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著作,这些作品都对启蒙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提倡普及教育,推崇启蒙教育的理念,试图改变当时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结构。
启蒙教育的历史和背景,不仅在欧洲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的理念和实践,促进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资源的普及,推动了人类社会向着更加文明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今天,启蒙教育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启蒙教育的理念,努力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教育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b6fa00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7.png)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教育在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的转变。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对人类理性的推崇和对封建迷信的反抗。
在这一时期,欧洲的教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启蒙教育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教育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观念和迷信进行质疑,提倡用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
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教育领域,学校教育不再只是灌输宗教观念和封建思想,而是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鼓励他们去探索和创新。
其次,欧洲启蒙教育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个性,学校教育也不再只是对学生进行机械式的教育,而是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华。
启蒙教育提倡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积极进取精神的公民。
此外,欧洲启蒙教育也重视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教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不应该受到社会地位和财富的限制。
因此,启蒙教育倡导普及教育,提倡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发展自己的潜能。
总的来说,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教育是一场思想解放和教育变革的运动。
它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这些理念和观念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
启蒙教育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追求知识、尊重个体、追求平等,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德国启蒙教育法
![德国启蒙教育法](https://img.taocdn.com/s3/m/0c94304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5.png)
德国启蒙教育法德国启蒙教育法是18世纪晚期在德国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它的出现对整个欧洲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启蒙教育法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自由和创造力,提倡普及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德国启蒙教育法的历史背景、核心理念和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德国启蒙教育法兴起于18世纪晚期,当时欧洲正处于启蒙时代。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宗教观念和专制统治,追求理性和自由。
德国启蒙教育法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产生的。
启蒙思想家们提倡通过教育来解放人们的思想,培养独立的个体,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德国启蒙教育法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自由和创造力。
启蒙教育法主张教育应该为所有人提供,不分贵贱,男女皆可接受教育。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创造。
同时,启蒙教育法倡导实用主义,主张教育应该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德国启蒙教育法对整个欧洲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启蒙教育法的理念逐渐传播到整个欧洲,影响了后来的教育改革运动。
启蒙思想家们的理念和教育方法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同时,德国启蒙教育法的核心理念也对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
总之,德国启蒙教育法是一场对传统教育体系的颠覆和改革,它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欧洲教育的发展,也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德国启蒙教育法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自由和创造力,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深入学习德国启蒙教育法,不断探索教育改革的新途径,为推动教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18世纪德国教育
![18世纪德国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9daf1f36294dd88d0d26b24.png)
康德 同 思想上
人性
卢梭
高度推崇、 人的是后天造成 了人的恶
异
教育与人
去恶扬善,以理性抑制 人性中的野性,发展人 的自然天赋
学生的主体地位
“返回自然"、 恢复本 性
“消极教育"思想
教育与人
康德认为人一有区别、有其人格与尊严,归根结底是因为有道德。既然要将人最终提升到具有后天教养的 “道德人",那么道德的培养就是十分重要的。康德认为道德教育中既要注意让儿童自然而自由地成长,又 要让他们自觉地接受理性的引导,这是教育上最大的问题之一。自由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但对儿童不 可避免地需要一定的强制,特别是在成长的早期更是如此。原因是学龄期之前的儿童尚无明确的道德意识 而多受个人欲望的支配,因此这一时期尤其应加以“管束"和“训导"。管束带有强制性,要求儿童遵守规 则,防止受动物冲动的支配;训导则是积极地教育儿童逐渐自觉地达到“自律" , 从而具备义务心、责任 感、善良、意志、自觉服从、诚实等良好德行。这一思想对后来的赫尔巴特有很大的影响。至于宗教教育, 应当放到道德教育之后;教师还应当对十三四岁的孩子适当地进行性教育,以工作、学习、良好的生活习 惯去抑制不良冲动。康德还提倡道德修养中的范例、格言、赏罚以及说理、行动等具体方式。 康德在其《论教育》中把全部教育分为体育、 管束、 训育和道德陶冶四个部分。 体育,康德主要论述了婴儿的抚育。强调了有益的体育运动对发展儿童体力和感官的重要作用。这也就是 身体方面的“训育”。 训育,判断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推理力、思考力等“心理功能”的培养。以期和谐均衡地发展人 的一切能力。为此,康德主张游戏与功课并重,但不同意巴西多将学习完全变为游戏的做法和卢梭要求儿 童12岁之前不读书的主张。他还指出女子也应具有教养和社会交往的能力,负起延绵种族、影响男性、促 进社会进步的责任。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70b38684af1ffc4fff47ac7e.png)
2、启蒙运动的基本特征
“理性崇拜”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 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 。 用信仰自由和宗教容忍对抗宗教压迫 。 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
和宗教偶像 。
3、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体系
1. 理性观
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思想武器。用理性检验旧制 度、传统风习和道德观念,批判旧世界,争取建立 新世界。
伏尔泰(1694-1778)
来自中产阶级。是思想自由、 言论自由、个人自由的拥护者。
“我的头衔,我开始在造就, 而您的头衔,则行将结束。”
“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 要誓死捍卫你说这句话的权 力”。
人生布满了荆棘,惟一的办 法就是迅速通过。我们对自己 的不幸想得越多,它对我们的 伤害就越大。
《老实人》(1759)
批判了盲目乐观 主义哲学,无情地 嘲笑了为神权和王 权辩护的哲学,并 以高度的讽刺艺术, 对腐朽的社会力 量——贵族、教士 进行了毁灭性的打 击。
狄德罗(1713-1784)
出生于香槟地区的朗格尔,父 亲是富有的手艺人。1743年到 巴黎,与卢梭成为好友。1745 -1765年担任《百科全书》主 编,发表数部哲学著作,宣扬 唯物主义思想。同时写作市民 剧,提出“严肃的戏剧”的概 念。是启蒙家中少数无神论者 中的一个(多数为自然神论者)。
转向
启蒙哲学家凭着理性走到了一个两难之 境,他们只能承认理性的软弱,并且转到 了有用的(事实性的)题材的研究上面来, 开始致力于人类社会制度的改进,于是史 学、自然科学、法学以及人类风俗研究成 为学术界的显学。
二、启蒙文学的发展
1、法国 2、英国(略) 3、德国
1、 法国启蒙文学
• 总目标:是要打垮法国封建统治和它的 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因此它是法国资 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
十八世纪
![十八世纪](https://img.taocdn.com/s3/m/e79da907e87101f69e3195dd.png)
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波及欧洲各国,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 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对1785年北美的独立战争以及 19世纪欧洲各地爆发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 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俄国18、19世纪的民主 革命文学是法国启蒙运动影响的产物。狄德罗曾于 1773年接受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邀请,到莫 斯科担任她的文化顾问。叶卡捷琳娜二世接受了启 蒙运动思想,使俄国学习法国蔚然成风。俄国启蒙 运动为俄国民主革命起了思想准备的作用。
启蒙运动的任务
启蒙运动是一种除旧布新的 运动,它的主要任务是要清算旧 时代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 的文化思想,建立新时代的生活 秩序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为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 必要的思想准备。 总的说来,启蒙运动要以资 本主义关系反对封建制度秩序, 以民主主义代替君主专制,科学 知识代替宗教迷信,自由主义代 替独裁主义。不免有摇撼权威和 破坏偶像的过激言论。
德国启蒙运动
德国启蒙运动在法国影响下开展起来。 18世纪,德国政治上陷于封建割据状态,全国 分裂为300个左右的封建小邦。封建割据的局面使 德国不可能产生强大的资产阶级。德国资产阶级依 靠为宫廷服务而生活,他们的生产主要是满足宫廷 的消费。经济上依附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决定了 德国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妥协性与思想上的软弱性, 由此,也就决定了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德 国启蒙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对封建割据,争取 德国的民族统一,而不是像法国那样直接为资产阶 级的政治革命制造舆论。
四、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哲理 性和社会分析性 启蒙作家通过文学作品
宣传启蒙思想,使作品具有哲理性、政治性和分析 性的特点,而少文学性。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 札》,三分之二是抨击时政,揭露宗教,只有“后 房故事”才具有一点文学色彩。
欧洲文学的启蒙教育
![欧洲文学的启蒙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7184e5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a.png)
欧洲文学的启蒙教育欧洲文学的启蒙教育是欧洲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为欧洲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欧洲文学逐渐摆脱了宗教束缚,开始关注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对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见解。
本文将从启蒙教育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作品以及对欧洲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启蒙教育的历史背景。
启蒙教育兴起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的欧洲,当时欧洲社会正处于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的时期。
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观念和权威进行质疑,倡导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积极倡导普及教育,提倡人人平等,主张民主和自由。
这一时期的欧洲文学作品,以批判现实、宣扬理性和人道主义为主要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代表作品。
启蒙教育的思想在欧洲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哲学通信》,这部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启蒙思想的核心理念,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是该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们对人类理性、自由和平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对欧洲文学的影响。
启蒙教育为欧洲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它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启蒙教育倡导理性思维,提倡用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这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其次,启蒙教育强调人的平等和自由,倡导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改革,这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再次,启蒙教育倡导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强调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这为文学作品注入了新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总结。
欧洲文学的启蒙教育是欧洲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为欧洲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欧洲文学逐渐摆脱了宗教束缚,开始关注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对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18世纪德国启蒙任务与教育小说的关系及其时代意义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即在西方世界启蒙运动为背景下的德国18世纪现代化任务及其社会历史状况浅析对“启蒙”的理解与反思,并以《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为媒介分析教育小说与启蒙任务之间的关系,从中挖掘出歌德对现代人的理解以及心灵成长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并表达自己对此书的感悟和理解。
关键词:德国;启蒙任务;教育小说;感悟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56-02
一、18世纪德国现代化的任务及对“启蒙”的理解和反思
如果说15、16世纪是西欧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形成时期,那么17、18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蓬勃兴起、封建制度日趋灭亡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是资产阶级早期革命的历史,也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体系的形成、发展和空前普及的历史。
当英国和法国稳步前进探索启蒙运动的激进思想时,德国文化却直到18世纪的后半叶还满足于宗教改革的虔诚,把这场运动带入到一个重要的新方向的或许是18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人物——歌德。
德国启蒙运动之所以姗姗来迟并具有较为特别的性质是因为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分成大约三百个主权地区,很难为激进的政治或宗教思想、或文学实验提供合适的土壤。
小统治者们只能在各自领地分散发展,例如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就让自己的领地成为了文化绿洲,吸收了众多文学人物如歌德、席勒和赫尔德等。
但
其他日耳曼邦国就不一样了。
普鲁士因经受长期的战争而贫穷,而那些身着华服趾高气昂的普鲁士贵族地主也很少关注文明社会艺术。
虽然伏尔泰说过柏林会成为“德国的雅典,或是全欧洲的雅典”但这是对他热烈仰慕的腓特烈大帝说的,后来伏尔泰私下评论说柏林其实更像斯巴达而不是雅典。
文化上奴役状态持续到了18世纪中叶,而在一些领域和一些作家完全没有摆脱这种状态。
面对着这些困难,即来自外国的轻视、国内的无人认同欣赏和粗陋的文学语言,德国的启蒙运动几乎是从零开始出现了。
所以此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任务也就是让那些启蒙者发展自己的语言,寻找适合自己的文化主题,编写自己的规则,教育他们的读者。
任重而道远。
毫不奇怪的是德国启蒙运动会以一种反对外国榜样的形式开始。
在经历了一世纪或更长时间的依赖后启蒙者们需要自由但他们在完全吸收外国榜样的东西之前还不能自由。
德国启蒙者从英国法国这些先驱那里得到启发开辟新路径,莱布尼茨就是法国哲学家和英国科学家的杰出门徒。
这种通过吸收外部榜样的精髓与自己探索从而形成的调和姿态对德国启蒙运动是极为重要的,而这种调和或者说是和谐也正是威廉麦斯特所寻求的,本文后面会详细讲述。
我认为这种思想上的大胆和一种寂静主义结合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
一大基调,也就是融合了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反专制反宗教突出理性重要性的运动。
而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德国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康德,康德影响深远,他的思想涉及很多领域,阐明了许多问题,他把实际经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没让自己的研究得出怀疑主义
的结论而是主张人的行为应该为一个直观标准所决定,即他想要其他人怎么做,自己也应该这样做。
这对德国理想主义影响深远。
歌德说阅读他的书就像是走进了一间明亮的屋子。
然而德国公众对他思想的关注受到了一个更为感性思潮的挑战,这个新要素也危及到启蒙运动的成果——这就是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青年知识分子反对启蒙运动盛行的乐观主义情绪的运动,他们反封建、反专制、反神权认为社会远远没有完善,而此运动并非完全不健康。
他们对启蒙运动做出反思并运用自己的作品表达德国思想中的病态方面。
它的确指出了德国启蒙运动的一个缺点:自满的理性主义。
他们不是追随艺术古典原则和古典模范而是公开赞扬尊崇自然的艺术有点,赞扬想象、直觉和天才。
歌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二、浅析歌德和他的《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及其阅读感悟
在狂飙运动时期,歌德最受欢迎的作品是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他以娴熟的技巧表现了青春期的病态情感。
在《维特》出版二十年后,歌德出版了他的第二部重要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该书后来成为教育小说的典范,实际上是“肖像小说”,有自传体的特性。
描述了一个年轻人长大成人的过程,与《维特》不同的是,它的主人公不仅想生活在自己感觉的内在世界中,还想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小说故事就是麦斯特如何将自己的目标与社会的目标协调起来。
这种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也是卢卡奇在其作品中深入讨论的。
这本书也清楚地显示出歌德一些信仰。
他对自由的信仰是个
人的而不是和社会的并将自由解释为对自我完善的追求,事实上他甚至向他的读者强调政治的顺从性,让人们把个人的完善而不是社会的完善作为理想,不赞同英法启蒙思想所蕴含的政治改革。
(来自《歌德谈话录》)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结尾处弗列德里克向书中主角说的那段话“我看你很像基士的儿子扫罗。
基士派他出去寻找他父亲的一些驴子,却找到了一个国王。
”歌德说,只抓住这段话,因为事实上全书所说的不过一句话,人尽管干了些蠢事,犯了些错误,由于一直高高在上的手给他指引道路,终于达到幸福的目标。
(来自《歌德谈话录》)。
歌德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本身就有些价值,用不着找到此书的明确倾向,倾向毕竟是诉诸概念的,如果偏要倾向,他认为《威廉麦斯特》的倾向就是寻驴得到王位那个故事所暗示的“天意”。
书中主角也正是歌德对于“现代人”的理解,他的一切经历都围绕其内心愿望与外在环境的不断矛盾争斗后和谐统一,并在统一中得到进步和成长。
所谓人类就是不断经历而获得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协调从而让自我的进步给社会带去益处而不单单是顺从环境。
威廉总是按照本性行事并参考其他人的意愿和需要,不过这样做只是坚定了他依靠自己的信心。
小说最后“我不知道一个国王价值几何,可我知道自己不配享有我已获得的幸福,这幸福不管拿世界上的什么来交换我都绝不愿意。
”表明歌德所宣扬的追求个人成长以及个人获得成长的过程是极其幸福的,也能从中感觉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也带着自我探索的心
态,是年轻人成长的生活百科,是青春励志奋斗史散发着理想、个性、品德的光辉,诠释着磨练与抗争、艺术和生活的真谛。
从剧团成立到漂泊寻路再到时代的落幕,作为读者我深深感到与主角的心理契合。
虽然经历有所不同但心理成长的历程诉出成长过程中的内心的纠结与顿悟。
主人公常常纠结在自我与社会需求中,并最终通过完善自我而使其统一。
且书中谈到平民与贵族区别时写道“贵族应该有所作为,发挥影响;平民只能多做贡献,勤勤恳恳。
他只可以培养单方面的能力,为人所用,前提是他的个性不和谐统一,不允许和谐统一,因为他仅需要一技之长其他的一切一切都必然遭到忽视。
”麦斯特认为造成这种差别既非贵族的僭望也非平民的谦让而是社会结构使之成为必然。
而他并不关心这情况的改变与否他只考虑如何挽救自己和实现自我达到自我与外界的和谐统一。
这种和谐统一也正是我们年轻人正在追求的,一方面按照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培养自己另一方面也要使我们自己满足社会对我们的需求。
文中对戏剧的理解尤其是莎士比亚戏剧的解析也十分深入。
这样一本教育性小说达到了德国成长小说的巅峰。
三、浅析教育小说与启蒙任务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启蒙运动所宣扬的崇尚理性以及个性解放需要通过一些载体将其展现传播出来,这载体最好不过便是文学,教育小说通常尤其是在青年人群体里流传广泛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宣扬某种理论或是传播某种倾向通过教育小说的形式先去影响年轻人慢慢散开来某些影响深远的教育小说可以使一代人或几代人形成某种思维
和行为方式。
但启蒙运动及那个时代具有复杂性,所以任务也并不单一。
《威廉麦斯特》的自我探索历程正中青年人的疑惑,他追求自我与社会的统一以及自我完善和进步所得来的幸福才是真谛这些观念给青年人带去很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那个时代,崇尚个性解放,崇尚自我发展,但也有片面唯理注意以及文化沉闷的弊端。
因此通过文学与读者之间产生的共鸣而改变一些个人倾向从而推动社会倾向的转变。
但歌德在后期离开了启蒙运动的主流,他坚信奋斗认为人需要全面而深刻的完善自己,但他也相信命运的无情,相信那常常强于人理性的魔力。
他强调行动但有意义的行动会为放弃的必要所削弱。
在这些张力中,有些仅仅驱使着人的经典二元对立:情感与秩序。
由于不能对付外部世界他就把注意力转向内部去检查他自己。
因而德国启蒙运动以一种模棱两可的内省特征而告终。
(此观点来自彼得盖伊)所以是不是可以断定这本教育小说对启蒙任务有一定的延伸但终归是约束了其完成呢。
参考文献:
[1]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歌德).
[2] 《西方文化史》(沈之兴,张幼香主编).
[3] 《启蒙时代》(彼得盖伊).
[4] 《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
[5] 《小说理论》《一种综合的尝试——》卢卡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