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各章节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各章节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4.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

5.大脑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6.“谈虎色变”与“谈梅生津”都是无条件反射四、选择
1.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A、谢切诺夫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冯特
2、心理学是研究下列那种选项的科学
A心理过程 B 认识过程 C 个性 D 心理现象
3、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B 能力、气质、性格
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4、的心理活动包括下列那两个方面
A 心理过程和个性B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5、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
A 马斯洛、罗杰斯
B 弗洛伊德
C 华生
D 皮亚杰
6、心理学独立的时间是
A 1789年
B 1879 年
C 1897年
D 1798年
五、问答
1、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3、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4、孩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2、由具体的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3、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二、填空
1、脑客观现实
2、突触突触传递
3、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4、1879 冯特
5、弗洛伊德华生马斯洛
罗杰斯认知学派6、人的心理现象
7、气质能力8、兴趣信念
三、选择
1 B2D3B4A5A6C
四、简答题要点
1、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一)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二)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三)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心理学研究的其它方法1.谈话法2.问卷法3.测验法4.个案法5.活动产品分析法6.教育经验总结法
3、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
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4、孩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这一事例说明,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社会生活条件是产生人的心理的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制约因素,如果一个人离开了人类生活的环境,即使有正常的人脑也不可能产生正常人的心理,更谈不上心理的发展。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感觉适应
4、联觉
5、感受
二、填空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的反映。

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的的反映。

2.根据人脑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时间知觉和。

3.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

4.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并反映内脏器官的状态。

它主要包括内脏感觉和。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叫。

三、选择题
1.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属于。

A. 感觉
B.知觉C、观察D、思维
2.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A.强刺激
B.弱刺激
C.适宜刺激
D.阈下刺激
3.观察力是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A.知觉能力
B.智力
C.认知技能
D.思维能力
4. 人体所产生的饥饿、便意、呕吐等感觉属于。

A、肤觉
B、平衡觉
C、运动觉
D、机体觉
5.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
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四、简答题
1.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3.简述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4、感觉产生的条件。

五、论述题
1.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2. 何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相同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使感受性产生变化的现象。

4、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5、引起人们产生感觉的能力。

二、填空
1、整体属性个别属性
2、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3、联觉
4、运动觉平衡觉
5、感觉适应
三、选择
1B2C3B4D5C
四、简答
1、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区别:(1)反映内容不同,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
(2)主生过程不同,感觉的产生是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3)以产生的因素不同,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刺激物的质,而知觉的产生则依赖于已有知识经验. (4)复杂程度不同,感觉简单,而知觉复杂的多,它还包括记忆思维言语等在内.
联系:1.二者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2.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感觉内容愈丰富,知觉愈完整,愈深刻.3.感觉和知觉不可分,因为客观事物的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因而感觉也不可分,在生活中
我们通常把二者合称为感觉.
2.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理解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
3.简述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为想象、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提供感性材料
(2)便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1)必须具备一定强度的客观刺激物
(2)要有完好的接受客观刺激的相应的分析器及其活动。

五、论述题要点
1、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1)观察及观察力的定义(略)
(2)良好观察力的品质(略)
(3)观察力的培养:一是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二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a观察前作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b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c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辨多思
d选择有效的观察方法
三是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四是接着良好的观察力品质,即:客观性、全面性、创造性、敏锐性、精确性等
2、何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1)根据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度,板书字迹、直观教俱和图表大小要适当,要保证教室里的充足光线。

(2)根据同一感觉相互对比的规律,教师讲课要注意扩大差别,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感知。

(3)根据感觉适应的规律,教师讲课的语调要抑扬顿挫,根据需要,灵活变换教学方式方法。

(4)根据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学要发挥各种分析器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

(5)根据长期实践活动对感受性变化和影响的规律,教师应加强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使教师的感受性行以相应提高。

(6)根据知觉具有选择
整体性的特点,教学中要重视扩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以利于学生选择,获得清晰的感知效果。

板书要注意间隔、合理布局,讲课或朗读要注意正确停顿和间歇,把零碎的材料和内容力求在时间、空间上组成有意义的或有规律的系统,便于
学生整体知觉。

(7)根据知觉具有理解性和恒常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上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要善于利用虱常性在解决部下问题和对待学生时的积极作用,防止消极作用。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记忆2.表象3.遗忘4、联想
二、填空
1.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和构成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

3.表象的基本特征是与。

4.保持内容的量变有和两种情况。

5.按记忆内容,记忆可分为、、、四种,按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可将记忆分为、、三种。

6.记忆的品质包括、、、。

三、判断
1.遗忘基本上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 2.过度学习量越多越好。

( ×)
3.前摄抑制是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识记和保持的干扰。

(×)
4.机械识记是一种无用的识记。

( ×)
四、选择题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
A、情绪记忆
B、动作记忆
C、形象记忆
D、逻辑记忆
2.“触景生情”是
A、再认
B、直接回忆
C、间接回忆
D、无意重现
3.及时复习的理论依据是
A、记忆恢复现象
B、遗忘规律
C、前摄抑制
D、后摄抑制
4、“张冠李戴”主要是记忆的太差造成的。

A、敏捷性
B、准备性
C、持久性
D、准确性
5、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证是。

A、感知觉
B、幻觉
C、错觉
D、视觉后像
五、问答题
1、人为什么会遗忘?怎样避免遗忘?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3.青少年记忆力的特点是什么?应怎样培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是指过去被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3、是指识记后的内容由于干扰或保持不牢,导致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重现的现象。

4、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现象。

二、填空
1、识记保持再现
2、先多后少先快后慢
3、直观性概括性
4、增多减少
5、形象记忆语言逻辑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
6、敏捷性准备性
持久性准确性
四、选择题
1A2B3B4D5D
五、问答题要点
1、人为什么会遗忘?怎样避免遗忘?
原因:干扰说消退说
措施:(1)复习及时的组织复习科学的组织复习
(2)适当的超额学习
(3)科学用脑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1).识记的目的性
(2)识记材料的意义性
(3).识记材料的数量
(4).识记材料的位置
(5).识记时的态度
(6).识记时的情绪状态
(7).识记时的理解
(8).识记时的感觉通道
3、青少年记忆力的特点是什么?应怎样培养?青少年的记忆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青少年期是记忆的黄金时代
(二)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性增加而发展
(三)意义识记的方法逐渐占主导地位
(四)抽象识记能力有较大发展
(五)记忆广度增大
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一)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1.意义识记和理解记忆
2.多通道协同记忆4.谐音记忆法
3.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二)掌握有效的记忆术
1.定位法
2.联想记忆法
3.形象记忆法
(三) 掌握有效进行追忆的方法
第四章
一、概念解释
1.思维2.创造性思维3.迁移4.功能固着5.想象
二、填空题
1.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与过程。

2.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和3.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及形态不同,思维种类可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和。

4.读者看小说时,头脑中的想象活动主要是;工程师进行蓝图设计时的想象主要是。

5、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6、思维的品质主要有三大方面的表现:、
、。

三、选择题
1.医生通过观察、号脉、能诊断患者的病情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
2.学生解答问题时,能“一题多解”,说明是下列哪种思维能力强?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C发散思维D 直觉思维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D问题对象。

4.会骑自行车的人,有利于学习两轮摩托车,这主要受下列哪种选项的影响?
A、变式
B、定势
C、正迁移
D、负迁移5.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叫。

A、表象
B、联想
C、做梦
D、幻想6.“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下列哪种品质?
A、广阔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D逻辑性7.教学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主要是。

A、激发兴趣B、引起注意C、丰富想象
D、掌握概念
8、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

A、定势
B、定义
C、变式
D、同化
9.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是下列哪一个解决问题的阶段?
A、提出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四、问答题
1.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语言又是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才产生的”请分析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2.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3.解决问题分哪几个阶段?
4.简述想象的功能
5.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6.试分析怎样有效掌握科学概念。

7.试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2、创造性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

它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高极的思维形式。

3、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4、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5、想象是指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填空
1、分析综合
2、判断推理
3、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4、再造想象
5、间接性概括
6、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三、选择
1B2C3B4C5D6D7D8A9B
四、问答题
1、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语言又是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才产生的”请分析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切正常人,一切掌握了语言的人都是用语言进行思维的,但不依赖于语言的思维也是存在的。

2、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过程。

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于人的整个思维活动之中,其它过程都是通过分析综合来实现的,或者说是分析、
综合过程的主要环节。

3、解决问题分哪几个阶段?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一)发现问题
(二)明确问题
(四)检验假设
(三)提出假设
4、简述想象的功能
(一)预见功能
(二)补充功能
(三)代替功能
5、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3.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与想象力
4.培养优良的个性
6、怎样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
(1)充分利用日常概念的积极影响,限制其消极作用。

(2)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帮助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注意“变式”在理解概念中的作用。

(4)及时给概念下定义。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使概念具体化。

(6)通过概念的同化。

与异化,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有助于科学概念地掌握与完善
7、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一)问题中材料的组织形式
(二) 定势的影响
(三) 动机状态与情绪
(四) 功能固着
(五) 个性特征
(六)想象
第五章
一、概念解释
l.注意2.无意注意3.有意注意4.有意后注意
二、填空
1.注意的两大基本特征是和。

2.注意的主要功能有功能功能, 功能。

3.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的努力程度不
同,可把注意分为与。

4、注意的品质主要有、、、。

三、选择
1.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分散注意
2.指出下列事例哪个是有意注意。

A、观看一幅别出心裁的广告
B、专心做功课
C、一个身穿异服的人引起别人的注意
D、围观车祸现场
3.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这是。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4、人在高度注意时其注意的范围是。

A、缩小
B、变小
C、变大
D、变化不大
5、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边做小动作,这是注
意的。

A、广度
B、分散
C、转移
D、动摇
6、.“一目十行”是注意品质的表现。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四、问答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2.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3.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发生的注意。

3、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有意后注意是指自觉的、有目的的,但无需特别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填空
1、指向集中
2、保持功能选择功能调
节功能3、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4、注意的广度注意的选择
注意的稳定注意的分配
三、选择
1B2B3A4A5D
四、问答题要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剌激物之间的差异。

(3)剌激物的新异性。

(4)剌激物的运动变化。

2>.人的主观状态。

(1)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2)人的已有知识经验。

(3)人对事物的期待。

(4)人的精神状态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1>.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

2>.稳定的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坚强的意志力
3、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优化教学环境,以防止干扰,保持学生注意的稳定。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3.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以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

(二)在组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有意注意规律的运用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2.正确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疲劳现象的发生。

3.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六章
一、概念解释
1.情绪、情感2.激情3.应激4..道德感5.理智感6.美感7.心境
二、填空
1.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
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功能是、、和。

3.情绪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久度和紧张度可把情绪分成、、、。

4.情感大体上可分成、、它们组成了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5、人的表情主要有、、。

三、选择
1.伴随着情绪、情感发生的身体动作、姿态的变化叫。

A、情绪
B、情感
C、表情
2.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是以为中介的。

A、动机
B、需要
C、体验
3.情感是在人的中产生的。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倾向性4.《红楼梦》中林黛玉“见花落泪,见月伤心”,她的情绪状态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5.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属于情感中的。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6.怒发冲冠、暴跳如雷是的表现。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五、问答题
1.简述情绪、情感的关系。

2.青少年情绪、情感的特点是什么?
3.怎样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情绪情感的?
4.简述情绪与人健康。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情绪、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心境是一种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相应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3、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体验。

4、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和危险的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6、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二、填空
1、态度
2、调节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
3、心境激情应激
4、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5、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三、选择
1C2B3A4A5B
四、问答题要点
1.简述情绪、情感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情绪、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
2.青少年情绪、情感的特点是什么?(1).情绪兴奋性高且易波动起伏
(2).情绪出现心境化和文饰现象
(3).自尊感强烈、过敏而易波动
3、青少年健康的情绪情感的培养
(一)树立正确人生观,确立远大志向
(二)组织各种活动,丰富人生阅历
(三)进行情绪知识学习,掌握控制和调节技术1努力从学习和个人成长中获得满足,增加愉快的情绪体验
2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理智引导,让情绪得到适当表现的机会
(1)情感升华
(2)自我暗示调节
(3)请人调节
(4)合理宣泄
(5)转移调节
4、简述情绪与人健康。

情绪与人健康密切联系,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人的健康,不良情绪影响人的健康。

据调查,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情绪的关系最为密切。

也就是说情绪的好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联系。

第七章
一、概念解释
1.意志2.意志行动3、双趋式斗争
二、填空
1.意志行动可分为和两个阶段。

2.意志行动的特征是、与。

3.“优柔寡断”、“冒失”与意志的品质相反。

4.轻易相信别人,没有主见,易受干扰是缺乏意志品质的表现。

5.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四个方面。

三、选择
1.缺乏的人表现为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A、自制性
B、果断性D、自觉性
2.人的意志是人表现。

A、有明确目的
B、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C、深思熟虑
3.意志行动的关键环节是。

A、动机斗争阶段
B、采取决定阶段
C、执行决定阶段
4.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至所失。

”这说的是意志要有。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

”这种心理矛盾属动机斗争中的。

A、双趋式斗争
B、双避式斗争
C、趋避式斗争
四、问答题
1.意志和认识、情感有什么关系?
2.试以生活中的事例分析意志行动的过程。

3.请剖析自己的意志品质。

4.怎样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5、简述意志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是指那些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必须作出巨大努力的自觉的行动。

3、二双趋式动机斗争: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它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
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二、填空
1、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2、自觉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果断性
4、自觉性
三、选择
1B2A3C4D5A
四、问答题要点
1、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
(1)意志的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前提。

(2)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意志与情感
(1)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意志可以调节、控制人的情感。

2、略
3、略
4、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正确的世界观教育
(二)进行实际锻炼
(1)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2)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三)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
(四)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5、简述意志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意志是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学业成就的好坏与意志水平的高低是一致的,意志坚强的学生学习目的自觉性较强,样为主动,并能克服困难,为提高学习效率而努力,反之,则会影响学业的提高。

但是要注意的是,意志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它对学习效果的作用要在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一定水平范围内才起作用。

第八章
一、概念解释
1.个性2.需要3.动机4.兴趣
二、填空
1.人的个性具有三个特征: 、、。

2.个性的心理结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