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

合集下载

乾隆《威海卫志》的编纂与史料价值

乾隆《威海卫志》的编纂与史料价值

乾隆《威海卫志》的编纂与史料价值郭维勇(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5)[摘要]乾隆《威海卫志》的纂修始于清雍正五年(1727),成书于乾隆七年(1742),是威海卫最后一部志书。

雍正十三年(1735),威海卫被裁撤并入文登县。

邑人郭文大出于为乡邦存信史的文化自觉,独自纂修卫志。

乾隆《威海卫志》的纂修过程十分曲折,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乾隆《威海卫志》在体例方面效仿康熙《文登县志》,采用纲目体,辖十门六十八目;在内容上,增补康熙《威海卫志》的阙略,侧重载录与卫城有关之事。

是志对研究明清威海地区的社会经济、风俗物产及卫所制度演变等颇有裨益。

[关键词]乾隆《威海卫志》卫所志郭文大史料价值[分类号]K29“卫之不可无志也,与州县等。

[1]”郭文大纂修的乾隆《威海卫志》,载录了关于威海卫建置沿革、社会经济、物产民俗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是志体例得当,《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评价其“纲目分明,厘次有序,甄采周备,记注详明,是现存山东卫志中之佳品。

[2]”但目前学界对乾隆《威海卫志》关注不多,且缺乏系统研究。

笔者试以威海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整理本乾隆《威海卫志》为对象,探究其编纂始末、版本、体例特点及史料价值。

1威海卫及其旧志概况威海其地,春秋时属齐国,秦时属胶东郡,汉至西晋属青州东莱郡。

北齐天保七年(556),分牟平县置文登县,属光州长广郡,威海在其境内。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侵扰,加强海防,遂析文登县设威海卫,其名盖取“威震海疆”之意。

“太宗皇帝永乐间益修守御,倭寇不敢伺觊,有此备也”[2],领左、前、后三所,属宁海州,由山东都司兼辖。

威海之名由是而起,威海之城由是而筑。

清初依旧沿置威海卫。

顺治十二年(1655),裁左、前二所,归并威海卫。

康熙四十一年(1702),后所亦归并威海卫。

但在随后裁卫入县的浪潮下,雍正三年(1725)裁山东都司,威海卫改属登州府。

雍正十一年(1733)河东总督王士俊巡行山东,“授意守土裁并边卫,将成山卫改为荣成县,以威海省入。

明清时期地方志文化及其地位

明清时期地方志文化及其地位

明清时期地方志文化及其地位地方志是一种研究不同地区历史、文化、社会、地理等方面的专门文献。

在中国,明清两代时期,地方志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学、地理及民族价值。

因此,地方志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明清时期地方志文化的兴起地方志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志文化要到明清时期才真正开始。

明代时,随着天下大一统的成就,出现了大量记载地方史志的文献。

其中,最早的著作为明代宋应星所编写的《天一阁藏书目》。

此外,还有明代郑元祐编写的《郑氏南阳志》等。

到了清代时期,地方志的创作更加广泛和深入。

清初,首先出现了《四库全书总目》,这是清代地方志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之后,清代地方志的繁荣达到了一个高峰。

清代的地方志不仅在数量上远远多于明代,而且在编写水平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明清时期地方志的内容和形式地方志的内容往往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历史沿革、行政区划、人文传统、经济状况、民俗风情等方面。

在明清时期,地方志不仅关注官制和行政区域,更注重考察民间社会、文化习俗、民间信仰和民间故事。

在地方志的形式上,明代的地方志以革命为居多,清代以志为主,系统阐述了某一地域的历史、地理、人文、宗教等。

三、明清时期地方志的重要地位地方志文化深刻反映了地方历史的演变和地方特色的鲜明。

它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俗风情,并能反映社会变迁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以及各种地区间相互影响的历史事实。

地方志对于研究特定地区的地理与行政发展、人口和资源状况、经济文化体系的演进,以及制度、教育、文艺、宗教、传统习俗和思想等方面的状况,都有重要价值。

因此,地方志成为研究地方史的主要资料之一。

此外,地方志也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文化价值。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不仅是历史和地理学家,而且是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作品,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地方志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同样是全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地方志研究的鼎盛时期。

地方志作为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地方历史、地理和民俗情况,更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而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研究又具有哪些特点和意义呢?一、地方志的历史渊源中国的地方志从古至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开始编写地方志了。

但真正系统地编写地方志,要追溯到唐代。

唐朝时期,杜佑编写了《通典》和《通志》,成为了中国地方志发展的先导。

宋代时期,因为地方的自主性增强,大量的地方志涌现了出来。

明清时期,地方志的编写更加普遍化和规范化,成为大量官方和民间的出版物。

二、明清时期地方志的研究特点在明清时期,地方志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文化典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志研究在这个时期的特点如下:1. 官民合作:明代中期开始,地方志的编写逐渐交由地方官员和地方士绅去专门主持,逐渐由官品较高的人执行。

同时,也出现了社会捐资建设地方志的现象,民间编写的志书出现。

2. 总结发展:在地方志编写的过程中,沿袭、创新、继承、发展历史文化传统,总结发展成果。

因此,明清地方志在树立全国统一的地方序列的同时,包涵了大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3. 文化积淀:官方地方志不但收集地方文化内涵,也表现官方思想观点,是一种官方文化的载体,而民间志则更多反映了群众实际生活的文化内涵,因此采录内容更真实,更具有生活色彩。

三、明清时期地方志的文化意义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研究,为我们认识和解读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途径。

具体来说,地方志的文化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和弘扬文化: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地方志收集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反映了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 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地方志是记录和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进地方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浅论地方志在地方史研究中的价值与不足

浅论地方志在地方史研究中的价值与不足

浅论地方志在地方史研究中的价值与不足作者:张兴田敏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6期【提; 要】地方志是记录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的历史文献,一般而言,是历史与地理的结合,全面记录地方某一个时期的地理、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地方志大体包括:舆地、职业、官师、营建、礼俗等内容,内容丰富而详实,具有很高史料价值,是历史研究过程中重要的资料。

但因其记载地域范围狭小及多为官方编写等特点,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笔者以民国《宣汉县志》为例,探讨地方志在地方史研究方面的价值与不足。

【关键词】地方志; 地方史研究; 价值; 不足一、地方志的分类古代政府向来重视地方志的编纂,方志丰富,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共有8000 余种,其中县志、府志居多,同时还有一省的方志称为通志。

方志的种类较多,一般分为“第一种,有省志、城市志、州志、郡志、府志、道志、厅志、县志分县志、旗志,第二种专志,有关志、边关志、卫所志、山水志、海防志、岛屿志、乡镇志、乡村志、里志、寺庙志、书院志、自治保甲志、工厂志,第三种煤工业志、石油工业志、轻工业志、建筑志、农业机械志、交通志等。

” 民国《宣汉县志》分为“舆地志、营建志、祠祀志、物产志、职业志、赋役志、仓储志、官师志、教育志、武备志、人物志、礼俗志。

” 记载内容包括地理地貌、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等,是探寻宣汉历史发展的珍贵资料。

以下便从民国《宣汉县志》各志中来探析县志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二、方志在地方史研究中的价值(一)方志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资料宝库县志是该县的历史与地理的有机结合,民国《宣汉县志》的《舆地志》中记载了一县的全县图、沿革、疆域、花甲地、山水、道路、津渡、桥梁等历史地理信息。

如《舆地志》指出全县图的重要性“,地理之需夫图也,尽人而知之……幅员广狭、道路远近、水道源流、山脉起伏、分门别类。

” 沿革即沿袭旧制或有所变革,以记载本地从古至今的行政隶属关系,方志又对沿革地理作了重要的记载,民国《宣汉县志》对宣汉历史时期政区演变有十分清楚地叙述。

用地方志史料价值为四化建设服务

用地方志史料价值为四化建设服务

用地方志史料价值为四化建设服务用地方志史料价值为四化建设服务[摘要] 简述了地方志的价值,从多方面介绍利用地方志为现实服务的手段。

地方文献是图书馆馆藏文献中极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当地四化建设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

著名学者杜定友先生说过:“地方文献是历史文献的一部分,我们要保存它、了解它、发扬它”。

地方文献作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应该成为作用于社会的重要工具,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科研、生产、经济、建设服务。

地方志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的史书,以行政单位为范围进行分门别类的综合记录,其资料都取材于当地的档案、访册、谱牍、传志、碑碣、金石、测绘、笔记、信札、诗文集之类原始材料。

记事范围极为广泛,大到包含一个地区的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工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的珍贵材料,小到揭示一个地区的风俗、方言、文物、古迹、特产、水利、交通、军事、人物等史料,几乎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而且,地方志编纂的历史已有1900多年之久,绵延至今。

从而保存了丰富的广泛的自然和社会的史料,其价值往往胜过官修的正史,从中可找到其他典籍中所没有的材料和若干史实的记载。

这些都是任何史书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地方志的重要价值在古代就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清代顾炎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地方志资料来著书立说的著名史学家,他参考了一千多种地方志,引用其中有关的地形、资源、水利、灾害、赋税等资料编写了《天下郡国利病书》,目的是提醒统治者要加强国防,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减轻人民负担,直到现在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同时,他还利用地方志资料编著了《肇域志》一书,也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在编撰过程中也利用了大量的方志资料。

在国外,日本学者的《蒲寿庚考》和《南北朝时期地志的中国方言汇录》等书,都是根据我国地方志写成。

美国编绘的《中国地图》、英国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也都参考了大量的中国地方志。

日本还利用中国地方志去指导生产,如20世纪40年代,日本就根据我国的《八闽通志》、《霞浦县志》和福建其他地方志所记载的渔业资料编写论文,刊登于日本渔类杂志,供本国渔业生产参考。

清顺治《重刊凉镇志》专题研究

清顺治《重刊凉镇志》专题研究

清顺治《重刊凉镇志》专题研究清顺治《重刊凉镇志》专题研究引言:《重刊凉镇志》是清朝顺治年间所编纂的一部地方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本文将从凉镇志的重刊背景、编纂特点、内容及对研究的意义等方面展开探讨,力图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这部志书的价值所在。

一、凉镇志的重刊背景凉镇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城镇。

早在明朝中期,凉镇就陆续出现一些历史志书的编纂,其中包括了《凉镇志》。

然而,这些志书在秦王朝的战乱中遗失,其珍贵的历史记载亦随之消失。

顺治年间,太仆寺少卿杨士奇意欲恢复凉镇志的编纂工作,并在皇帝的鼓励下着手撰写新的《凉镇志》。

这就是《重刊凉镇志》编纂的背景。

二、编纂特点1.精心选材:《重刊凉镇志》采用系统而全面的方法进行选材,包括了凉镇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对凉镇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事件、地理要素等均有涉及,并结合史料和实地考察进行考证。

2.严谨的编纂方法:编纂《重刊凉镇志》时,杨士奇首先进行了广泛的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并对前人编纂的志书进行了仔细比较和筛选,以保证凉镇志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3.注重实用性:《重刊凉镇志》不仅在内容上注重全面和精确,还在形式上力求简明易读,以方便读者的查询和使用。

三、内容与特色《重刊凉镇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历史沿革:全面记录了凉镇自古至清朝的历史沿革,追溯了凉镇的发展过程和地位变迁。

2.地理环境:对凉镇的地理位置、地貌、水系等进行了描述,并注重对凉镇的交通、农田、山川、矿产等资源的详细介绍。

3.政治经济:对凉镇的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商贸状况等进行了全面展示,其中包括了凉镇的税收制度、商业结构、物价情况等相关内容。

4.文化教育:介绍了凉镇的文化风貌、教育历史、文学艺术发展等,对凉镇的文化遗产和人才荟萃进行了推介。

5.宗教信仰:涵盖了凉镇的宗教信仰状况,包括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各个宗教的渊源、寺庙和信徒分布等。

中国地方志精读

中国地方志精读

中国地方志精读【原创版】目录1.中国地方志的定义与历史2.中国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3.中国地方志的当代意义4.精读中国地方志的方法与建议正文一、中国地方志的定义与历史中国地方志,是指对某一地区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进行系统记载和研究的书籍。

地方志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汉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从古至今,地方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誉为“地方的百科全书”。

二、中国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1.历史价值:地方志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能够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对于研究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2.地方文化价值:地方志详细记载了地方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是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3.政治价值:地方志中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记载,对于政府决策和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4.教育价值:地方志中包含了大量的科举文献和名人事迹,对于教育后人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三、中国地方志的当代意义在现代社会,地方志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推动社会进步等。

四、精读中国地方志的方法与建议1.选择合适的地方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方志进行阅读。

2.了解地方志的体例结构:地方志一般分为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篇章,了解其结构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3.联系实际:将地方志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勤做笔记:阅读地方志时,可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便日后查阅和总结。

5.参加相关活动:可以参加地方志研究、讲座等活动,与他人交流心得,共同提高。

总之,中国地方志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提升自我的宝贵财富。

清朝的历史书籍与文献

清朝的历史书籍与文献

清朝的历史书籍与文献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1644年至1912年,统治了近300年。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清朝的历史书籍和文献丰富多样,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本文将就清朝的历史书籍和文献进行探讨。

一、官修史书清朝时期,封建统治者重视史书编纂。

他们派遣历史学家负责编纂历史书籍,用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这些官修史书包括《明史》、《清史稿》等,记录了明代和清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些史书在作者的立场上有所偏袒,但也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二、地方方志清朝时期,地方方志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方志是一种记述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的书籍。

清朝各地方政府要求地方文人编纂地方方志,以了解和掌握各地的情况。

这些方志内容详实,记录了大量有关地方历史的资料,对于研究清朝各地社会经济的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古籍文献的保护与整理清朝政府重视古籍文献的保护与整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图书整理工作。

例如成立了“四库馆”,对珍贵的文献进行保护。

在这些馆中,专门有人负责整理、保管和研究古籍。

此外,也设立了许多学政,监督文人的著作和整理工作。

这些措施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四、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与前朝相比,清朝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外国文化逐渐渗透进中国。

一些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外国书籍被翻译为中文,为中国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点和思考方式。

同时,清朝的一些学者也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中国的学术成果给外国人。

五、民间传说与口述史除了官修史书之外,清朝时期的民间传说和口述史也是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来源。

由于清朝庶民的素质普遍较低,一些地方笔记和民间传说往往存在一些不准确的地方,但它们却能提供一些丰富的历史细节,并反映出人民的生活和观念。

六、近现代研究在近现代,对清朝历史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不少学者开始运用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来研究清朝的历史。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和特征及史料价值之我见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和特征及史料价值之我见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和特征及史料价值之我见地方志是我国古代记录每个时代和区域的古籍,其内容全面,包括每个时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情况和重大历史事件。

在我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比较重视历史,像国家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

在古代,地方志就像我们现在的地方档案馆一样,与其相比,地方志的职能比较大、范围比较广。

一、中国地方志起源方志也叫地方志,是对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和描述,其记录过程比较慢,内容上由简单到繁琐,对于它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种说法,大部分人认为其起源于古代历史记录,在《周礼》一书中提到过外史掌“四方之志”,为此很多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地方志的起源。

地方志主要记录的是特定时期内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事件的资料性文献。

而地方志,专门记录的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

关于地方志,它还分为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相比而言,这两种书在编写方式上不同,资料内容上区别较大。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其记录内容全面、权威。

地方志,主要就是对这个地方的大事、要事进行记录,在我国,每个县市区以上行政区域都设有地方志编写办公单位,可以分为三种:每年都编辑出版、3-5年编辑1次、10年编辑1次。

而地方通志,是指以某个人物为中心,并对其进行专门记录的纪传体通史,再根据要求编辑出版。

地方志包含地方通志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地方志特征一般情况下每个省市都有地方志办公室,也有资料室和网站,可以在网上进行搜索查看。

在我国地方志的写法为横排竖写,也可以称为横分纵写,即横分门类,纵写事实,它也是我国当代编纂地方志的重要原则之一。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志书内容科学分类,其次,了解和确定各种事实的隶属关系,最后,编辑篇、章、节、目——这就是横分、横排。

对于分类后的内容,要按照时间来排序,了解其开端,并对过程进行记录,说明最后结果」—这就是纵述、竖写。

这两种方法合起来就是横分纵写或横排竖写。

人物志的主要部分就是人物传记,也是重要的内容。

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

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

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摘要:中国地方志,地方的全历史记录。

它属于史学范畴,但不是国史、正史,而是地方史;由于它的记载覆盖面十分广博,地方志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我国自古至今、历朝历代都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地方志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有严格的编写规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认真研究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是对历史发展的一种尊重和重视,本文就此相关内容进行浅论。

关键词:中国地方志;起源;特征:史料价值1地方志的特点1.1较强的地域性地方志,从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对一个地方的一些文化或者独特的地理环境进行的一些记载,所以地方志的地域性比较强。

地方志主要对本地区的一些经济、政治等文化进行了记载,和与其他地区的一些比较。

每个地方的地方志都是对其自身地区的一些独特的文化进行的一些记载,所以在地方志的文化内容中,较为相似的内容其实是很少见的。

地方志这类典籍的存在,可以很好的帮助现在人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些状况和特点。

同时也可以通过地方志的一些记载,对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1.2鲜明的时代性地方志除了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之外,还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性。

地方志的产生和发展,到如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每段历史下的地方志,都记载了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一些发展和变化。

每个地方志都是以一段时间内,本地区的一些基本的现实发展情况作为记录的资料。

所以所反应的都是一个时代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地方志,来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特点和文化特点。

地方志鲜明的时代性,也是区分不同时代地方志的有效方式。

1.3广博的内涵性地方志在内容的记载上较为繁杂,所以这也成就了地方志拥有广博的内涵性。

地方志所记载的内容大多是反应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历史的一些时代特点。

地方志所记载的内容包罗万象。

上晓天文,下知地理,还有一些记录,当地的名胜古迹,特殊的物产资源,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别具一格的方言俗语,一个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不同文化下的制度,一个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一些影响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都是地方志所进行记载的内容,只要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所发生的一些事都是地方志记载的材料。

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

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

摘要地方志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蕴藏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但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

本文即以旧志与新编的中国地方志为研究对象,举出例证,以论述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和如何利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地方志史料价值利用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对文献有所认定,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就开始探讨文献足征与否的问题。

地方文献是文献总类中的一支,据今人的考订,认为地方文献最早受到重视,是1941年图书馆界前辈杜定友先生在韶关任广东图书馆馆长时。

他规定地方文献应包括史料、人物、出版三方面,这一说法不太准确,因为这三方面的文献不一定都具有地方文献的内容与性质。

所以我认为,只要是反映本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物产、资源以及碑帖、手迹、学术著作等,即使是零篇散页,都应归入地方文献。

所以地方文献包罗宏富,门类众多,如地方志,宗谱,私人笔记,名人手稿墨迹,铺户账簿等皆是,其中以地方志为大宗。

中国地方志以起源早、持续久、类型全、数量多而享誉于世界,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仅保存至今的宋至民国时期的方志就有8264种,11万余卷,占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实际数字尚不止于此,除原未计入的山水寺院志外,在历年编修新志过程中和普查后所知,尚有不少遗漏。

粗略了解,旧志的总数已达万种。

近半个世纪的首届新志编修事业,可称成绩斐然,成果丰硕。

据一种官方数字宣布,截至2000年11月,已出版面世的新编三级志书,有4000余部。

如果加上近四年陆续出版的首届新志和第二届续志的成书以及三级志以外的一些部门志、行业志、山水志等,估计也在万种左右。

合新旧志的总量,当在20000种以上。

因此中国地方志无疑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它既具有丰富坚实的史料基础,更具备取之不尽,足资参证的史料价值。

一、旧志的史料价值旧志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所编纂的地方志书。

旧志中记载着大量的有关当地的历史沿革、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景物资源、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资料,可以发掘出无穷尽的有价值的史料。

地方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地方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地方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史”者,历史也。

历史包含着人类的经验、文化和辉煌。

而地方志,则是地方的历史,记录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渊源。

它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也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传承者”。

地方志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不可忽视。

一、地方志的历史地方志的创作起源于我国古代。

公元304年,东晋陶渊明撰写的《彭城春夜》是我国最早的地方志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地方志不断发展壮大。

到了明清时期,大量的地方志出现,内容繁多丰富。

在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命令各地撰写地方志,称之为“方志”。

这个时期的地方志,不仅仅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人物、文物、名胜等内容,还涉及到民俗风情、经济贸易、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等方面,以及一些迷信的内容。

这些地方志,成为了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志的出版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从手抄本到印刷版,再到数字化版,地方志的传承方式在不断地更新。

例如,各地政府出版的地方志也升级为数字版,方便读者随时随地获取。

二、地方志的文化意义1. 传承地方文化地方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传承者。

它通过记录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使得后人可以更好地知晓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渊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志上的内容也不断更新。

有些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可能在地方志上得以保存,而没有在书面或其他形式上留下记录。

2. 传播地方形象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名片”。

它所记录的信息往往是各种各样的,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人物传记、民俗习惯、经济特色、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传播这个地方的形象,也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

3. 推动地方发展地方志所记录的信息有助于推动地方的发展。

例如,地方志可以详细记录一个地方的经济特色和资源优势,为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市场营销人员推广地方产品和文化,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4.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阅读地方志,可以了解和领略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地方志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地方志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地方志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地方志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地方志是记录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通过地方志的编纂,可以保存和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为后人提供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其次,地方志工作有利于加强地方文化自信和认同感,让当地居民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地方志还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帮助政府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地方志工作也有助于促进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为地方史研究和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文献,推动学术的进步和交流。

总的来说,地方志工作对于保存地方历史文化、促进地方发展、增强地方文化认同以及推动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地方志工作,加强对地方志编纂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方志文献的研究价值与文化内涵

方志文献的研究价值与文化内涵

方志文献的研究价值与文化内涵古代方志文献作为一种公共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化内涵。

方志文献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

本文将探讨方志文献的研究价值和文化内涵。

一、方志文献的研究价值1.历史价值方志文献是我国古代地方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它可以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例如,《四库全书》中的《皇明乡土志》、《大清一统志》、《徽州志》等,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历史事件以及一些重要的名人等,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非常重要。

2.地理价值方志文献中还有很多关于地理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地理特征、物产、风俗等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并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3.文化价值方志文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

这些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是我们今天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来源。

例如,《通志》、《岷州府志》、《南阳府志》等中都记载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有很大的启示。

4.对现代社会的参考价值方志文献不仅仅是对于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了解有重要价值,在今天的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比如《长沙府志》、《十思疏》等文献中都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治理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二、方志文献的文化内涵方志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历程、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等。

1.反映地域文化特色方志文献是对于当地社会文化发展历程的描述,反映了每个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

例如,《邢州志》中的“邢台炮筒花”、《中原旧事》中的“鲁菜”,都反映了中原地区的独特民俗和人文地理特征。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研究与历史记载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研究与历史记载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研究与历史记载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也是地方志研究的黄金时代。

地方志是地方政府编写或者民间地方志学者汇总整理出版的研究某一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综合性书籍。

地方志的编撰不仅可以记录历史,保存文化遗产,而且可以为后人了解其它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提供重要资料。

本文将从地方志研究的历史和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两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研究与历史记载问题。

首先,地方志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当时,农民起义战争频繁,吏治腐败,贫富悬殊,经济萎缩,土地兼并,盗贼猖獗,社会秩序混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隋唐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地方志编写工作,并相应出台了地方志编写规章制度,规定了地方志的编写内容、编写方式、编写时间、编写人员和资金等问题。

同时,隋唐时期地方志编撰的对象以地方行政单位为主,记录内容以政治、经济、文化等为主要内容,更多反映了官方观点,而缺乏民间的性格。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以民间特征为主的地方志编写体系,地方志知识范围有所扩大,不仅反映了社会历史前后的变化,而且更多地反映了自然地理、文化人文、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包括史地拾遗、家谱、文人行记、风土人情等方面内容。

明代60卷《祁门县志》和清代250卷《广州府志》就是代表性的地方志,它们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民情、名人名胜以及历史风云等方面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资料价值。

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历史时,地方志是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具有丰富的历史记载价值,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人文、民风民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古人有云:“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而文献是历史的记录。

”地方志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编写历程之长,资料之丰富,保存时间之长,为了解当时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详实且可以掌握的资料。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包含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间性格、风土民俗、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广泛资料。

研究清史史料

研究清史史料

研究清史史料:答:一、清代起居注:数量最多,保存也最完整。

记注内容:起居注官侍值范围很广,凡皇帝三大节(元旦、冬至及万寿日)受贺,举行大典,处理朝政,如祭祀、谒陵、经筵、巡幸、御门听政等活动,均侍值在皇帝身边。

遇大臣奏事时,记注官移近皇帝,以便听清谕旨。

皇帝除去内廷私生活以外的言论和活动,几乎都成了起居注记注官的记叙内容。

史料价值:因其记录内容重要、记载最为原始、记载了其他史书上不记的内容,史料价值很高(但也有偏颇、不足)二、清代历朝实录:清代实录,基本上是下一代继嗣之君给上一代皇帝撰修的。

一般指定大学士等高级官员领衔主持编纂任务。

编纂者穷搜秘府的各种文献以进行写作,内阁和皇史宬的各种档案,国史馆的资料和著作,各部院衙门的则例和档案,皇帝的文集和御笔,都是参考的资料。

史料价值:体例相同,记载详实清楚,分量大、内容多,是超大部头的编年体史书,提供了清代政治社会生活主要方面的历史资料,是研究清史的基本读物之一,是研究清代政治史、制度史、社会文化史以及清代人物必读之第一手资料。

三、《东华录》:蒋良骐《东华录》(天命—雍正)、王先谦《东华录》(续写至同治朝,成十一朝东华录),是摘抄实录而成。

入门可先读东华录,重要事件大都录出了。

四、《清史稿》:1914年,袁世凯下令设立清史馆,延请赵尔巽为总裁。

取材于实录、会典、方略、国史列传等,但成书太仓促,观点落后,质量不高,错误百出,遭到批评。

1928年在北京印刷,1930年因为内中反对民国而列为禁书。

但总体来看,对研究清史者还是必备的参考书。

五、政书类史料:清三通:三通馆纂修,《清朝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总裁为大学士嵇璜、尚书刘墉等。

清会典:内容包括会典、则例、图说,反应现行政策六、档案史料:清代的档案浩如烟海。

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简称“一史馆”)藏有明清档案约1200万件、册,其中明代档案3000余件,只占藏档的万分之三,比重很小,所以巨量的档案主要是清代的。

《清文宗实录》福建政经史料及其价值的开题报告

《清文宗实录》福建政经史料及其价值的开题报告

《清文宗实录》福建政经史料及其价值的开题报告
这篇开题报告的主题是《清文宗实录》福建政经史料及其价值。


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时期,其治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
鲜明的特点和重大的影响,对于今天的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清朝中期的历史上,福建地区是一个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也是
中国近代史上活跃的重要区域。

《清文宗实录》是清朝中期的历史文献之一,记录了当时清廷的决
策和政策,对于研究清朝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都有着重大的
价值。

而其中的福建政经史料,对于研究福建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有着
重要的意义。

福建是一个经济较为发达、文化多元、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区,在清朝中期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和福州
起义等,这些事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本篇开题报告将会探讨《清文宗实录》中福建政经史料的价
值和研究意义。

首先,文中将会概述福建地区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介绍《清文宗实录》这一历史文献的基本情况,以及福建政经史料在其中所
占的重要位置。

然后,本文将会分析福建政经史料的价值,以及它对于
研究清朝中期福建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用。

最后,文章将会提出一
些研究方向和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总的来说,本篇开题报告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十分重要和有益,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清朝中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展示福建地区
的历史和文化,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提示。

清代西藏地方志序、跋的史料价值——读几部清代西藏地方志的序、跋

清代西藏地方志序、跋的史料价值——读几部清代西藏地方志的序、跋

作者: 赵心愚[1]
作者机构: [1]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7-21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清代;西藏地方志;方志序;跋;方志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地方志多有序、跋,序跋已成为地方志的一个组成部分。

清代西藏地方志与各地古地方志一样,也多有序、跋,有的还有多序多跋。

本文以不同时期的《藏纪概》、《西藏见闻录》、《西藏志》、《西招图略》、《拉萨厅志》、《西藏图考》及《巴塘盐井乡土志》这七部方志的序、跋为例,逐一介绍其内容,并对重要观点、评价进行分析评述,在此基础上,分几个方面指出了清代西藏地方志序、跋的特点及在清代西藏方志史研究中的资料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朱士嘉我国地方志的纂修,到清代达到了极盛时期。

清代地方志不但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史料来源之一,而且是研究其它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的资料宝库。

因此,全面地了解清代地方志,对于我们建设四个现代化,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本文别立如下四个子目介绍:一、清代地方志概况;二、清代地方志的内容和体例;三、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四、清代纂修地方志的派别。

一清代地方志概况清王朝自1644年建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经历了267年的历史。

满洲贵族入关以后,先后与明末农民军作战,击破南明势力,平定三藩叛乱,收复我国台湾,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镇压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

随着政权的逐步稳定,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

仅以乾隆时期矿藏开采为例,当时广西、云南、贵州的金、锡、铅、铁、水银、丹砂等矿;山西、四川、广东的金、锡、铁等矿;湖南的银矿都招商致采;仅云南蒙自一县,就有矿工数万人(何其芳《中国文学史》)。

随着清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也有显著的进步。

康熙除领导全国测量绘制《皇舆金览图》外,还组织《明史》和《大清一统志》的编写工作。

1673年诏令各省纂修通志,供明史馆和一统志馆参考。

乾隆、嘉庆相继诏令各省修志,供《一统志》采择。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十六个省在雍正时期完成纂修通志的任务。

这是雍正于1729年下沼催修通志的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清代地方志5587种,占现存全国地方志总数81凹多种的百分之七十。

这是封建王朝修志的全盛时期,面康熙、乾隆时期分别修过1372种和1100种,为清王朝修志的旺盛时期。

这是与康雍乾三个时期政局的稳定,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修志诏令的频繁,地方人士的响应,劳动人民的支持,都有密切联系的。

现在再就清代地方志的类型、纂修、特征,简单介绍如下:清代地方志具有十五个类型:通志(省志)、府志、直隶州志、州志、直隶厅志、厅志、道志、关志、卫志、所志、旗志、司志、镇志、井志和乡土志。

每个类型与各级行政区划相适应,例如:省有通志,府有府志,州有州志,县有县志,余类推。

清代行政区划主要分三级:省、府、县。

现存清代二十二省的通志80多种,府志450种,县志3659种。

仅县志一种已占清代地方志总数5587种的百分之六十五。

说明全国除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西南个别省份以外,几乎所有县一级的基层行政单位都修有志书。

南方几省所编乡镇志,仅江苏一省就有120多种。

应当指出: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纂修的《盛京通志》记述的范围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这三个省是后来才陆续设置的。

湖广省到了康熙六年(1667)才分置湖北、湖南两省。

另外,直隶州的地位相当于府,直属省管辖。

直隶厅同。

不过,一般设厅是为了便于管理兄弟民族居民点。

湖南省凤凰厅辖“红苗”寨一百有五;永绥直隶厅辖“红苗”寨二百二十有八(《清史稿·地理志》),就是例证。

至于关和卫,主要是根据军事需要设立的。

卫是为了防止倭寇入侵而建置的。

关于镇,则南北地区略有不同。

北方之镇其地位与关相等。

南方之镇,属于交通商业据点,但也有例外。

了解上述情况,对于利用地方志资料有所裨补。

清代地方志的纂修,绝大多数都是官督绅办的产物,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具有官僚地主阶级的烙印。

通志以总督巡抚领衔,知府、绅士、学者执笔;府州县志则由知府、知州、知县领衔,绅士、学者执笔。

北方的镇志,由当地高级军官领衔,幕府或学者执笔。

南方镇志多系私人撰写。

随着修志工作的蓬勃开展,各级修志局(馆)也在全国范围内纷纷建立起来。

松江府修志局规模较大,为了纂修嘉庆府志,聘请141人参加,内分提调、总纂、总校、采访、绘图、捐梓、监刻等,仅采访员就有47人。

所有府州县志等成书后,都由学政审阅,转督抚批示付刻。

通志则径寄北京礼部审核。

如发现志书著录“违碍”词句,则勒令停刊或销毁(《禁毁书目》著录《望都县志》)。

乾隆四十四年(1779)曾发布关于严禁钱谦益、屈大均、金堡等人诗文收入志书的上渝。

“文字狱”法网之呼,为害之深,于此可见。

清代地方志具有四个特征:(一)区域性:在某一行政区划范围内,地方官聘请地方人士修志,往往突出地方特色。

(二)连续性:雍正曾颁发各省六十年修志一次的诏令。

现存清氏《常熟县志》十三种,平均每隔二十年修志一次。

(三)广泛性:内容包括自然现象、面貌、资源、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资料,范围很广泛。

(四)可靠性:地方志的许多资料都是直接从劳动人民那里采访得来的。

此外,地方档案资料、测绘、采访资料、口碑资料、实物资料以及本地人关于本地各种情况的著述,其可靠程度也较高。

一般说,愈是接近基层行政单位的地方志(如镇志),其可靠程度都比较高。

二清代地方志的内容和体例在清代工农业生产日益发展,科学文化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各省所修地方志的内容也得到了充实。

举凡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情况,在地方志内都有反映;就是自然现象,人类活动以及动植物的生长、演变和灭绝的过程,也无不赅括在内。

它所记述的范围,早已渗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了。

如果说地方志是一门边缘学科,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现在再把地方志各个篇目记述内容,简单介绍如下:关于自然地理和历史地理的情况,在星野、图说、疆域、气候、建置、沿革、形胜、驿站、山川、乡镇、水利、古迹等门,都有所反映。

关于政治的情况,在前事略(大事记)、人口、封建、关隘、堡寨、武功、寇警、海防、职官、公署、名宦、流寓、土司、学校、选举、祥异等门有所反映。

关于经济的情况,在建置、人口、食货、田赋、征榷、盐法、集市、物产、驿站、马政、水利、漕运、账恤、风俗、祥异等门有所反映。

关于社会的情况,在建置、户口、氏族、风俗、寺观、祠祀、仙释、方言、冢墓、谣谚、学校(社学、义学)等门有所反映。

关于文化的情况,在图说、星野、户口、氏族、方言、谣谚、风俗、学校(社学、义学)、选举、祠祀、寺观、仙释、冢墓、古迹等门有所反映。

关于军事的情况,在图说、疆域、前事略(大事记)、地形、城池、关隘、堡寨、海防、寇警、苗防、职官、名宦、选举、祥异等门有所反映。

应当指出,人物、艺文、金石等门对于上述各种情况也有详略不同的记载,人物门的方技和杂志门保存着十分珍贵的资料,但容易被人忽视。

清代地方志的体例,不但因时因地而异,而且还因学派问题而有所不同。

体例等于框架,拟定体例,是为了把已经征集到的各种类型的资料,系统地分门别类地组成以篇目为单元,并使各个单元体现其内在联系,便于读者参考利用。

清代修志工作者,在省府州县各级修志局(馆)领导下,一般都经历以下四个步骤以完成其任务:(一)资料的采访,(二)资料的整理,(三)资料的组织、编纂以底于成,(四)全志审核出版。

以上四个步骤,都贯串着对于资料进行认真的考证取舍(剪裁)这样一种精神。

他们大致按采访提纲征集各种资料;资料积累的愈多,就愈感到有对提纲进行补充修改的必要。

体例是在补充修改提纲并使之从量变进入质变的基础上逐步拟订以臻完备的。

体例是指导如何修好志书的总则,习惯称为“凡例”,冠于卷首,成为志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带有“发凡起例”和“例以义起”的意思;也是我们学习研究方志必须选读的参考材料之一。

通志、府志、县志以及其他类型的地方志的体例各不相同;它们之间每个单元——篇目的体例也各不相同,都是由各种不同的具体内容决定的。

各个篇目又在一定体例的制约下组织、形成全书的体例。

三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清代地方志的纂修人,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不在唯心主义思想支配下,或对某些史实进行歪曲,或在其中混杂迷信成份,不足取信于人,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它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现就政治、经济、文学和科学技术四方面谈谈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

(一)政治方面。

大量反帝反封建史料,保存在前事略(大事记)、武功、寇乱、堡寨、祥异等门。

《澳门纪略》反映葡萄牙强占澳门后压迫剥削我国人民的残暴行为。

光绪《广州府志》及其所属州、县、镇志,包括《佛山忠义乡志》,记述了广东人民在鸦片战争中浴血奋战、反抗英军侵略的英雄事迹。

道光《海昌备志》附《梯学堂记事》,备载知州许发和为了抵抗英国入侵,巩固海防的经过。

《双井镇志》反映太平军在湖州一带活动的情况。

光绪《善化县志》忠义门,记述太平天国时期为反动派卖命的四、五百人,遭到毁灭性打击的生动事实。

我们可从类似这样的反面材料中找到正面的东西。

光绪《武进阳湖县志》记载了一次工贼破坏宝泉局东西厂工匠六千人罢工的经过。

《凤凰厅志》和光绪《雷波厅志》记载了兄弟民族起义的事迹。

(二)经济方面。

清代地方志中能源史料很丰富,例如山西、江西、湖南、广东、云南及其他各省地方志之于煤矿,《新疆图志》、《玉门县志》之于石油,四川地方志之于天然气,关于这些史料都宜进行系统的整理。

温泉史料散见于清代各省地方志者不计其数,也宜调查统计,供有关部门参考,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已过时的温泉,经科学加工,不是完全不能复元的。

)田赋史料,大半据《赋役全书》和户科档案编辑。

一般地方志田赋门约分户口、粮科、蠲免、起运、修理、裁减、扣解、存留、耗银、仓储诸项,反映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本质。

乾隆《威远县志》卷四记田房诸契至三十二页之多,为第一手史料。

盐、茶、鸦片的产销情况,分别载光绪《阜宁县志》、光绪《江陵县志》、光绪《广州府志》、光绪《海阳县志》。

乾隆《富顺县志》盐政,内容比较丰富。

关于汉族和兄弟民族进行茶马交易情况,在清代陕甘地方志中有所反映。

康熙《仪征县志》著录《清单记》反映陆师革除“上官往来驿夫,临时取给铺户,仓卒滋扰”的弊端。

乾隆《震泽县志》卷二十五生业门历述农蚕渔业的概况。

湖州府所属镇志反映深耕细作和蚕桑培养情况,非常具体生动。

雍正《山西通志》杂志称裴思谦作红笺名纸,赋诗曰:“银缸斜背解鸣珰,小语低声贺玉郎。

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

”宣统《湖北通志》物产引他书记鳊鱼情状甚详。

乾隆《江陵县志》反映本地鱼苗深受黔滇豫各省渔民欢迎的盛况。

光绪《湖南通志》反映渔民怎样培殖鱼苗的办法,并引王晋诗:“冬至收盐卵,清明采岗茶。

蚕桑非妾事,郎是养鱼家。

三月龙潭鱼水高,五月龙潭鱼水消。

渔翁招手问渔妇,今岁何如去岁苗。

”又如同治《苏州府志》杂记载,太湖“六桅渔船”之制,以及著名杂货铺孙春阳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的情况,都是难得的好材料。

乾隆《祥符县志》关于店铺的名称、性质、所在地以及推销叫卖的记载,给我们勾画出二百四十多年以前祥符商业蒸蒸日上的盛况。

(三)文学方面地方志艺文门具有三种不同的体裁:(一)以书目或书目提要的形式著录本地人著作以及有关本地掌故的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