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957dd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04.png)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史记》选读,《荆轲刺秦王》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学习古文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史记》的基本特点,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利用古文阅读技巧分析、理解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品质和精神;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提高古文阅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对荆轲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古文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勾画出生僻字、难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讲解古文阅读技巧,如断句、实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6.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古文阅读技巧,分析、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3. 古文阅读技巧:断句、实词理解、句子翻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结合古文阅读技巧,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2. 答案:见课后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荆轲等人物形象的理解。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1)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1)](https://img.taocdn.com/s3/m/a31b994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b.png)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文本细读、语言品味及人物形象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背景,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品味文章精彩语言,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特殊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教学重点: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文本细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边读边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语言品味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语言,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风萧萧兮易水寒”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5. 人物形象分析6.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背景:荆轲刺秦王史实2. 文本细读:生字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3. 语言品味:精彩语句分析4. 人物形象:荆轲、秦王等5. 中心思想:勇敢、忠诚、智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
(3)谈谈你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风萧萧:形容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
壮士:勇敢的人。
不复还:再也回不来。
荆轲刺秦王:指荆轲行刺秦王的故事。
(2)荆轲:勇敢、忠诚、智慧。
秦王:残忍、多疑。
(3)文章中心思想:勇敢、忠诚、智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教案(优秀7篇)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76f9f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b.png)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教案(优秀7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数:3教时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了解课文,研读第一部分)(一)课文起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询《六国论》“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2、荆轲刺秦王3、《战国策》:(1)策士谋臣的韬略和言论。
(2)生动写人,流畅语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
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
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三)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人?事〉=〉商议计谋(1)词句:微、亲、说、穷(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教(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5段)=〉准备匕首淬4、(6段)=〉配备副手敢、忤5、(7-8段)人?事?=〉怒斥太子(1)词句:无意、竖子(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四)把握第一部分人、事、物(1)人: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秦王太子——惊恐焦急、浮躁多疑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天下(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准备共诛(3)物:①督亢地图;②樊於期头;③天下利匕首(五)(《辞典》壹五0页)以1994年高考题为例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1)人:何子平、顾凯之(2)事:归家养母子平孝顺,忠诚不二(3)物:俸禄(4)作业:讨论处理8道小题第二教时:研读二、三部分第三教时:荆轲形象分析及型轲刺秦王的认识,课后作业。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b6544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a.png)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第四章“战国时期”,详细内容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通过该故事,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原因及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复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荆轲刺秦王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难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深层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本课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3. 例题讲解: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荆轲和秦王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探讨荆轲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战国时期背景荆轲刺秦王原因荆轲刺秦王过程荆轲刺秦王影响荆轲与秦王形象评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2)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影响。
(3)评价荆轲和秦王的人物形象。
2. 答案:(1)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荆轲为燕国人,受命刺杀秦王,最终失败。
(2)荆轲刺秦王的原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秦王统一六国,燕国受到威胁;荆轲为报国仇家恨,挺身而出。
影响有三:一是加剧了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二是展示了燕国人民的英勇无畏;三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财富。
(3)荆轲:英勇、忠诚、有胆有识;秦王:雄才大略、多疑、残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能否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3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6409a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8.png)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1《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译文读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原著片段。
2、感知《史记》史学价值及文学地位,建立对《史记》的浓厚兴趣。
教学内容:《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荆轲刺秦王片段。
教学过程:1、导入。
我们刚学过一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T:鲁迅评价《史记》),意思说《史记》史料价值与文学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诗来自《史记》(PPT:《易水歌》)。
教师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有时会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读懂它们呢?刚才老师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记》中司马迁是如何记载这段故事的。
2、学习送别片段(PPT:送别片段)。
(1)初读。
轻声阅读,对照注释看看能否读懂每一句话。
(2)再读。
请同学们翻开译文,找一找与这段文字相对应的译文。
读一读译文,再读一读古文,试着对古文进行解释。
(3)三读。
理解了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试着断句,将古文读通顺。
(4)对这段文字,你有没有疑问?①为什么太子及宾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所以人们的心情都是怎样的,文章当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心情?②荆轲知道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吗?那他表现得如何?为什么荆轲连头都不回一下?(5)读懂了文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谁能读出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6)小结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读懂这段古文运用了哪些方法。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e9033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b.png)
荆轲刺秦王教案篇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人物对话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场面烘托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动作、表情篇2: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展示雕塑照片)来到正定讲课,我感到非常高兴,一进县城,就被这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
我们住在华阳假日酒店,外面正在兴建文化广场,刚才的照片就是在那里拍摄的。
在此,我进一步了解到正定这座文化古城悠久的历史渊源,这里有南越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一代名家颜真卿等等,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因此我相信我们正定中学的同学们一定都非常优秀。
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道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其实,我们燕赵大地的历史上一直就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古语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近荆轲,去感悟他那慷慨悲那歌的情怀。
二、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509fad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2.png)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章节:第二单元第7课《荆轲刺秦王》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英勇事迹,通过荆轲的故事,展现了他的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和民间的疾苦。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荆轲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重点: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学习荆轲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短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包括荆轲的事迹、战国时期的背景等。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荆轲的行为对自己的启示,分享自己的感悟。
4. 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重点内容:荆轲的事迹、战国时期的背景、荆轲的精神品质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七、作业设计(1)荆轲是哪个国家的人?(2)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3)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是怎样的?(4)荆轲的行为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答案:(1)荆轲是燕国的人。
(2)荆轲要刺杀秦王是因为秦国侵略了燕国,他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行动。
(3)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是艰苦而悲壮的,他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挫折,最终壮烈牺牲。
(4)荆轲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爱国情怀和责任感的启示,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荆轲的历史背景,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荆轲的思想和行为对自己和社会的影响。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becd1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b.png)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比解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学问与力量: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二、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争论法多媒体教学四、课时支配:三课时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复习《战国策》相关内容2、借助解释、工具书理解课文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三、教学方法:分组争论法、提问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日,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信任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化的了解。
师: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生:《战国策》师:好,关于《战国策》,同学们收集到哪些资料呢?下面我们来沟通一下?生:《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谈论辩时的政治主见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师:这里,我补充一下,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谈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师:对于本文的背景,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学问,来谈一谈?生: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98954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b.png)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叙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荆轲这一英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发学生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荆轲的人物形象(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示例:荆轲是一位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探讨荆轲的人物形象。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81f35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6.png)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d1be8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0.png)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e1e70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f.png)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第十五章“战国争雄”中的第三节“荆轲刺秦王”。
内容主要围绕荆轲刺杀秦王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展开,详细分析荆轲的英勇事迹以及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掌握故事的基本经过。
2. 学习荆轲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重点:荆轲刺秦王的经过、荆轲的英勇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挂图。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第十五章、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简要介绍战国争雄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分析荆轲的英勇事迹,阐述其历史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讨论如何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
4. 例题讲解: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荆轲刺秦王的思维导图。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经过荆轲的英勇精神历史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谈谈你对荆轲英勇精神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史记·刺客列传》,深入了解荆轲及其他刺客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5. 作业设计的题目及答案要求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02772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d.png)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2、他对巴特勒先生的事业不满意,总觉得其中有些东西不足为训。
3、书本上讲的也有不足为训的。
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足于已有成绩不足为训,因眼前困难气短更不可取。
5、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6、他认为这是自作多情,不足为训。
7、至于所谓圣人与天同忧乐,是出于教化后世的需要,乃至人之末流,不足为训。
8、这次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故不足为训。
9、他们宣扬偶像神异,诱惑愚民,和道教同样不足为训。
10、缺乏人文主义情怀和学识基础的官僚法学固然不足为训,而缺乏现实主义精神和经验支持的士大夫法学也同样落伍于时代。
11、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他的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实投机取巧,不足为训。
12、西方人生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嘶咬不清,不足为训;13、贬抑者的偏激之词固然不足为训,但对张炎词某些方面缺陷的批评往往能一语中的。
14、在我认为,荆轲不过是一个逆历史潮流的跳梁小丑,一个有奶便是娘的流氓恶根,一个被雇用的亡命之徒,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15、不少理论家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大规模介入,这个时期的理论家仿佛丧失了民族传统,他们提出的理论观点不足为训。
16、因此,鼓动狭隘的爱国情绪,不分皂白地驱赶洋人是不足为训的历史阴暗面。
17、再比如创造社,过去我们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它的成员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现在看来这样的看法不足为训。
18、然而,他采取的方式是多么卑微可笑,不足为训啊。
19、这是过分机械性的量化,不足为训。
20、孝琪的行为虽然不足为训,然而他的议论思想也有独到处,这还是定庵的遗传性。
21、当然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来有多么美好,也不足为训。
22、至于明人批注,只反映元未行省被允许便宜行事以后的情况,并非元代通制。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276ba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65.png)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章节:第二单元第四课《荆轲刺秦王》内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分析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理解课文《荆轲刺秦王》。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课前引入: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思考秦国的统治和荆轲刺秦王的事件。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内容讲解: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 修辞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5. 实例讲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荆轲刺秦王》板书内容:人物形象:荆轲、秦王故事情节:刺秦王的经过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爱国主义情怀:作者的表达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概括课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
答案:1. 课文《荆轲刺秦王》讲述了荆轲为了报国仇家恨,刺杀秦王的故事。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和拟人等,如“荆轲之剑,刺秦王之胸,犹如虎口拔牙,鼠口夺食。
”形象地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和危险。
3. 通过课文学习,我理解到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祖国的和平与繁荣。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bda6a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7b.png)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第四章《战国争雄》第三节《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荆轲与燕太子丹的结识、荆轲的准备、刺杀过程、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理解当时战国时期的历史局势。
2. 掌握荆轲刺秦王的主要过程,分析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及历史影响。
难点:分析荆轲刺秦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局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荆轲刺秦王》故事资料、随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荆轲的爱国精神。
4. 例题讲解:讲解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背景介绍荆轲与燕太子丹的结识荆轲的准备刺杀过程失败原因历史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荆轲刺秦王的背景。
(2)分析荆轲刺秦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3)谈谈你对荆轲刺秦王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知识,是否能够正确分析荆轲刺秦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局势,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中的分析荆轲刺秦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4. 作业设计中的问题设置和答案。
一、教学目标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分裂、战争频繁的时期。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a26f7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6.png)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梳理、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古代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句式,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
5. 随堂练习: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文章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3. 重点句子和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取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主题思想:文章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现了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
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分析:荆轲勇敢、忠诚、智勇双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8639d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4.png)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2.能够读懂、分析古文《荆轲刺秦王》并理解其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中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秦国时代,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秦国的变化、影响。
2.文化内涵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古代文学所展示的特点和价值。
3.艺术价值辩证思维、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写作技艺等方面的体现,以及文学形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课前讨论,导入文章。
2.整体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3.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4.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5.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形象理解及感受。
6.出题、对答案,让学生集体、独立完成小练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培养学生学术性思维。
b.读懂文本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c.剖析文本所展示的情感、表达方法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a. 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古文作品的精华。
b.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及见解。
五、课堂反馈1.出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回答。
2.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分析水平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
六、课堂设计第一部分:导入教师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大致内容,并发表一些看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入正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讲解1.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15分钟)a.秦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
b.秦国的变化、影响。
c.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
2.文本讲解(30分钟)a.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6篇)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662b5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e.png)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6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运用历史唯物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三)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二、教学过程:1、《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2fbf4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1.png)
六、板书设计
1.课题:《荆轲刺秦王》
2.主要人物:荆轲、荆轲的朋友和家人
3.主题思想:英勇、忠诚、家国情怀
4.重点字词、成语、典故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题。
(2)分析荆轲、荆轲的朋友和家人等人物形象,用成语概括。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荆轲等人物精神的认识。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史记》选读,主要讲解《荆轲刺秦王》一文。文章详细描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荆轲的朋友和家人的英勇事迹。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掌握课文中生字词、成语、典故,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5.教学改进方面:针对本次课程的不足,思考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剧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开展“我心中的英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
1.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分析荆轲、荆轲的朋友和家人等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2.例题讲解:讲解成语“临危受命”、“视死如归”的用法,联系实际举例。
3.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设置需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1.反思: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便改进。
2.拓展延伸: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展相关活动,如推荐阅读、课堂剧表演、主题活动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深度。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讲解课文时,注意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以增强表达效果。
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优秀4篇】
![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dd5b1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74.png)
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优秀4篇】篇一:《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正确认识荆轲的行为,学习他的狭义和牺牲精神。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三、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总结检测法五、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三、教学难点:自主学习法学习过程:四、教学过程;㈠、教师导入:“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首脑,达到群龙无首不攻自破的目的。
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个手段。
殊不知在九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使用了这一手段,不过完全是靠个人力量。
这就是发生在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是势单力孤的荆轲,一个是超级大国的皇帝,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行动最后以失败告终,真令人扼腕叹息。
今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回到那令人恐怖万分也遗憾万分的一幕去——《荆轲刺秦王》(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板书课题))㈡、常识积累;1、、关于《战国策》: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这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记录了西周、东周、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
是刘向编辑整理的,共33卷。
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论及纵横捭阖的斗争。
其文章的风格是辩辞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
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多用寓言故事、多偶排比渲染。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教案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陈凯歌大家知道吧,据说陈大导演非常喜欢读《史记》,《刺客列传》更是百看不厌。
这促使他产生了把“荆轲刺秦王”这段史实半晌银幕的冲动,拍摄了影片《刺秦》。
“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一曲,千载有余情。
打开课本,翻到18页,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荆轲刺秦王》。
(板书: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二、解题《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学过《战国策》中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一部奋国记事的史书,杂记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包括春秋之后到秦国统一约二百四十年的历史。
它是经过西汉刘向的整理,分为33卷,才定名为《战国策》的。
该书主要叙述的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从中反应那个时代的政治大事和多种矛盾。
好的,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
分组来读,第一第二组读第1到第9段,第二到第四组读第10到第18段。
“秦将王翦破赵……”一二开始。
三、课文朗读同学们读得相当大声,声音相当宏亮。
但是,同学们忽略了朗读当中的一些问题。
比如,文中人物所说的语言,一定要读出他们的感情。
例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恨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要把樊於期的那种痛恨而又无计可施的那种感情读出来。
“仰天太息流涕”六字读时,要已字一断,一词一顿,音量要大,语速要缓。
重音落在“仰天太息”上。
明白吗?(明白)另外,同学们在读的过程当中呢有些字词的读音也是需要注意的。
愿足下更虑()之樊於()期右手揕()其胸切齿拊()心以药淬()之血濡()缕人不敢忤()视变徵()之声士皆瞋()目四、课文解析1、下面我们进入到课文的解释分析当中。
这篇课文讲的是“刺秦王”,主要是围绕“刺”这个字来展开的。
那么,“刺”的缘起如何、准备如何、过程如何,结果又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按照刺的缘起、准备、过程和结局给全文划分一下层次。
明确:刺秦的缘起(1~2);刺秦的准备(3~9);刺秦的过程(10~17);刺秦的结果(18)我们先看一看刺的过程。
那几段集中写到呢?(第10到第17段)那么,刺秦的缘起呢?哪些段落写到?(第1第2段)因此,这后面的第3到第9段就是写刺秦的准备,第18段就是写刺秦的结果。
板书:刺秦的缘起(1~2);刺秦的准备(3~9);刺秦的过程(10~17);刺秦的结果(18)如果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看的话,这个词的缘起就是开端,准备就是发展,过程就是高潮,结果就是结局。
(板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我们现在看刺秦的缘起,第1跟第2段。
①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这里,尽:是“全部”意思。
北:是个什么词?(名词)哪能说“北方夺取”吗?“北方夺取”在表达什么意思?它这里,北,本来是个名词,活用作状语了,向北的意思。
北略,即“向北夺取”的意思。
从第1段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背景,燕国的邻国——赵国已经被秦国吞灭,秦国大军压境。
(板书:大军压境)这样子的话,燕国的处境会如何呢?是不是很危险呀?(是)②面对危险的处境,燕国人是怎么反应的?我们看太子丹,他是怎么反应的?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这个太子丹非常的恐惧,赶紧就拜见了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长久的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是怎么回答的?哪位同学能够翻译一下荆轲的回话,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没人的话就点名)明确:高考翻译题,一般每题5分。
如果这次的翻译满分为5分的话,你们认为XXX同学能拿多少分?在这里,我给大家点播一下翻译的一些原则及技巧。
原则就是:信、达、雅。
(板书:信、达、雅)怎么说呢?信,就是表达要准确;达,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雅,就语言要尽量优美。
有三个技巧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第一,原句如果不是特殊句式,能直接翻译的就一字一字的对应翻译。
第二,是个特殊句式的,就按现代汉语的语法标准把它还原,然后再翻译。
第三,如果原句用了一些特殊的修辞,不能够直接翻译的我们在用大概的意思来概括。
简单地说就是:能直译则直译,不能则大概的译,是特殊句式的注意还原成现代汉语语法。
以刚才XXX同学翻译句子为例。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这一句是没有特殊句式的,也没有特殊的修辞,因此,我们一字一字对应翻译。
微太子言,没有太子的话。
臣愿得谒之,我也请求行动。
今行而无信,现在去却没有什么信物。
则秦未可亲也,那样的话秦国是不能够接近的。
我们就这样直接翻译。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这句的话就是个特殊句式了,首先它省略了购之(以)金千斤的“以”字,另外,“以”是个介词,跟“金千斤”和“邑万家”都构成介宾短语,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当中一般是作状语,放在谓语之前的,但是在古文当中,它们放在谓语的后面。
这里,“以金千斤,邑万家”就放在了“购之”的后面。
因此我们把它还原回去,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黄金,一万户数的封地来征求他。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这里也没有特殊句式,直接一字一字的翻译就可以了。
注意这里的一些词,诚,“如果”的意思。
有以,相当于“有所以”,“有用来……的”的意思。
③荆轲说要把樊於期的人头作为信物献给秦王。
太子丹同意吗?(不同意)那太子丹怎么说的,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大家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下。
嗯,在这里。
以,“因为”的意思。
穷困,这是个古今异义词,我们今天说的“穷困”是什么意思呀?(生活贫困,经济困难)这里的“穷困”呢,是“走投无路,陷于困境”的意思。
还有,长者,也是个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长者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现代的长者呢,指的是老人、年长的人对吧?这个第2段,讲是太子的求计,以及荆轲的献计。
荆轲的计策就是行刺。
因此,这段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计议行刺。
(板书:计议行刺)五、课堂结语荆轲提出了行刺的计划。
究竟这个计划需要作出怎样的准备呢?今天这节课认识了《战国策》,分析了文章的结构,还解释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刺秦的缘起。
由于时间关系,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课文的其他部分。
好的,下课。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荆轲刺秦王》,解释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刺秦的缘起。
下面我们来解释第二部分——刺秦的准备。
二、课文导学下面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用几分钟时间自学第3-9段,自己试着翻译并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等下老师会请一些同学上来板板书。
好吧,大家开始。
(7分钟)板书: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1、通假字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燕国见陵之耻(通“凌”,凌辱)2、古今异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表示同意。
今义:故意)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胳膊。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示顺承的关系或另提一件事)3、词类活用樊於期乃前曰(名词用作动词,上前)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4、特殊句式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常痛于骨髓(介宾结构后置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8——10分钟)三、课堂解析好的。
同学们都板书好了。
现在我们就一边翻译,一边对照他们上面所写的对不对。
1、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拜见樊於期,说:“秦王对待您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的刻毒。
父母宗族,都被杀害。
现在听说秦王用一千斤的金、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来悬赏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这里,乃遂,“于是,就”的意思。
秦之遇将军的“之”,是个什么词呢?是个助词。
它是用在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这个句子的独立性。
大家注意作笔记,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那怎么个取消独立性法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秦遇将军,可谓深矣,这是个句子。
为了使前一个句子“秦遇将军”成为后一个句子“可谓深矣”主语,从而形成一个更长的句子,它就在前一个句子“秦遇将军”的主语“秦”和谓语“遇”间加上一个助词“之”,这样就取消了“秦遇将军”的独立性,表明它跟后一句“可谓深矣”是有联系的。
我们继续看其他词句。
皆为戮没,为,被,表被动,这是一个被动句。
上面写到了。
将奈何,奈何,怎么办。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这里,太息,就是“叹息”。
流涕,涕是古今异义词,这里,它是“眼泪”的意思,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涕”是什么意思?(鼻涕)黑板上面写到了,对了。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于是个介词,跟“骨髓”构成介宾结构,我们说过古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作状语的,状语后置。
因此,翻译的时候要懂得把这个介宾结构放到谓语前。
黑板上写有吗?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的意思。
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顺承,“也”的意思。
这几句重点的词句、句式老师已经点播了,请全班同学翻译一下这几句。
明确:樊将军仰天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起,常常恨之入骨,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并且报樊将军的仇恨,怎么样?”“常常恨之入骨”你们这里是意译,不是直译。
我们说这句按现代汉语来翻译,它的语序是常于骨髓痛,就是“常常在骨髓里恨透”。
3、我们继续,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在这里,前是什么意思?(“向前”的意思)“前”,它本来是“前方”的意思,是个名词,这里是用作状语了。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以献秦,以,介词,表示目的,“用来”的意思。
喜而善见,而,连词,表顺承,“就”的意思。
然则将军之仇报,然则,就是“这样,那么”。
之,是个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燕国见陵之耻,见,被,表被动。
这是个被动句。
陵,通“凌辱”的“凌”,就是“凌辱”的意思。
上面有吗?将军岂有意乎,有意,是个古今异义词。
古义是“有心意”的意思。
今义是“故意”。
对了荆轲说要把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
秦王召见他,它就可以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秦王的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