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与练习答案
《孟子二章》注释、选择、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选择题】【课内简答题】(一)《富贵不能淫》习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大丈夫】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父命之】【命】,7、【戒】8、【女家】【女】,9、【夫子】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12、【与民由之】【由】,13、【独行其道】14、【淫】15、【移】16、【屈】二、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行天下之大道A.父命之B.妾妇之道也C.与民由之D.往送之门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D.征于色,发于声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A.劳.其筋骨B.忿.恚尉C.闻.寡人之耳者D.友人惭.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之.女家何陋之.有B.一怒而.诸侯惧而.形貌昳丽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二石兽并沉焉.D.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C.衡.于虑(梗塞,不顺)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行天下之.大道A.舜发于畎亩之.中B.汝心之.固C.鸣之.,不能通其意D.已而之.细柳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引出论题。
18 《孟子》两章(word版习题有答案)
18《孟子》两章名校讲坛1.作家作品孟子(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邹人,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了《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2.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2)古今异义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指亲属。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3)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4)一词多义【举】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拔。
)举大计亦死(发动。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依靠。
)吴广以为然(认为。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亡】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因此。
)扶苏以数谏故(名词,缘故。
)3.主题解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进行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要素是“人和”,即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列举六位著名古人的事例,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在此基础上,又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答案
21.《孟子》二章答案
富贵不能淫
1. (1)真正,确实(2)行冠礼(3)告诫
(4)惑乱,迷惑(5)教导、训诲(6)准则,标准
(7)遵循
2.汝你
3.成年男子女子的配偶
4.(1)动词用作名词,居所、住宅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5.(1)能,能够实现
(2)告诫谨慎
(3)居住居所、住宅
6.(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2)金钱地位不能使他的思想迷乱,贫苦穷困不能使他的操守改变,权势武力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7.(1)安居而天下熄
(2)立天下之正位
8.示例:李丽,你是在生我的气吗?考试时我真的不能告诉你答案,那样反而害了你。
你不会的题目,我今晚讲给你听,好吗?
9. B
10. D
11. C
12. B
13.(1)公孙枝得到百里奚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
(2)唐太宗发怒,把玉盏摔碎在地上,甩袖子进入内室。
《孟子二章》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富贵不能淫》习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大丈夫】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父命之】【命】,7、【戒】8、【女家】【女】,9、【夫子】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12、【与民由之】【由】,13、【独行其道】14、【淫】15、【移】16、【屈】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怎么,哪里。
5、【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6、【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7、【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8、【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9、【夫子】这里指丈夫。
10、【正】准则,标准。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12、【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循。
13、【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4、【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15、【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16、【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
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孟子二章知识点阅读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孟子二章知识点阅读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孟子,名轲,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 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重点字词注音:域民畎亩拂士3、重点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寡助之至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
“曾”通“增”。
恒过: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4、重点语句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⑥行拂乱其所为:是他做事不顺。
《孟子二章》知识梳理与原创练习(含答案) - 副本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1.知识链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
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考点链接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来说,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如“饿其体肤”中“饿”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却带有宾语“其体肤”,“饿”就活用为使动词,意思为“使……经受饥饿”。
【习题链接】见“富贵不能淫”“积累与运用”T3。
01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富.贵不能淫( )2.填空。
(1)孟子,名, (朝代)时期思想家,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基础提升】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2)安居而天下熄.熄:(3)父命.之命:(4)以顺为正.者正:(5)与民由.之由:(6)独行其道.道:(7)富贵不能淫.淫:(8)贫贱不能移.移:(9)威武平能屈.屈: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往之女家“女”同“”,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B.往送之.门C.往之.女家D.与民由之.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与练习答案
文言文《孟子二章》【原文】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孟子二章》注释、翻译、选择、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简答题】(一)《富贵不能淫》习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大丈夫】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父命之】【命】,7、【戒】8、【女家】【女】,9、【夫子】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12、【与民由之】【由】,13、【独行其道】14、【淫】15、【移】16、【屈】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三、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行天下之大道A.父命之B.妾妇之道也C.与民由之D.往送之门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D.征于色,发于声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A.劳.其筋骨B.忿.恚尉C.闻.寡人之耳者D.友人惭.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之.女家何陋之.有B.一怒而.诸侯惧而.形貌昳丽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二石兽并沉焉.D.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C.衡.于虑(梗塞,不顺)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行天下之.大道A.舜发于畎亩之.中B.汝心之.固C.鸣之.,不能通其意D.已而之.细柳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引出论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附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专题训练)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及“逆境出人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是至圣先师)。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二、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拂:违背。
逆,不顺。
乱:扰乱。
所以:用这些办法曾:通“增”增加。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指国内。
出:指国外。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熟记通假字:①曾:通“增”增加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③拂:通“弼”读bì,辅佐三、一词多义1.于:①征于色:在②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拂:①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逆,不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读bì,辅佐3.安:①死于安乐:安逸②安居而天下熄安静4.行:①行天下之大道:行走②行拂乱其所为:行动5.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②发于声:显露、流露四、问题理解1.理解内容后填空(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超全字词句复习归纳+问答梳理)
《孟子》两章一.课注一孟子,名,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和孔子并称。
《孟子》由孟子及其门人共同编写。
他提倡实行,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并称为“四书”。
二、背默《得》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的主旨句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
6.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
《生》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正面论证,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国恒亡”的原因是:。
4.课文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三、节奏划分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字词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七里之郭.:非不尖利:兵:革:兵革..委而去之:委: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畔之:亲戚..亲戚畔.之:天下顺.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中:舜发.于畎亩..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士:管夷吾举于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其身:空乏..行拂乱其所为:拂:乱:动心忍性:其所不能:曾:曾益..:人恒过..衡于虑:衡: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翻译《得》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孟子》二章文本回顾知识清单跟踪训练一、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题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B.子.未学礼乎C.丈夫..之冠也D.贫贱..不能移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岂不诚大丈夫哉?译文: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译文:大丈夫戴帽子的时候,父亲训导他。
C.立天下之正位。
译文: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D.威武不能屈。
译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的志向与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B.文中作者开篇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先立后破。
C.对大丈夫的理解:倍加珍惜富贵的来之不易,在贫贱中学会坚持与忍耐;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势力低头。
D.本文语言简练,善用排比,具有节奏感。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题目。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D.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2.下列对“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上天)用这些办法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B.(上天)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C.所以内心警觉,性格坚强,增加益处和才干。
D.(上天)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内心惊动,性格坚强,以增加他的益处和才能。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C.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和如何治理国家。
孟子两章答案
预习题答案:一、1、《孟子》,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儒,孔孟,亚圣2、儒,兼爱、非攻二、1、田间、田地 2、被选拔,被任用3、通“增”4、通“弼”,辅佐三、1、略2、第一则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经议论,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结论;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他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的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四1、畔,通“叛”背叛,叛乱。
2、曾,通“增”增加。
3、衡,通“横”梗塞,不顺。
4、拂,通“弼”,辅佐。
第一课时答案二、(1) (畔通“叛”,背叛) (2) (城,内城;郭:外城)(离开。
今义:往、到) (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 (护城河。
今指水塘。
)(3)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4)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三、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四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高中文言文《孟子二章 》重点词句
《〈孟子〉二章》知识梳理参考答案一、常识填空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尊称其为“亚圣”。
2、《孟子》是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著作,在写作上的很有特色:首先是长于雄辩,气势充沛;其次是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其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3、请写出《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表述观点的一句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这个观点之前作者以鱼和熊掌为喻,此种方法我们称之为“设喻”。
二、词法知识梳理㈠、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及意义1、故患有所不辟也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3、嘑尔而与之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乡为身死而不受7、无若宋人然8、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㈡、写出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1、一豆羹㈢、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注明用法并解释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以其外之也3、恶乎长㈢、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的词1、恶⑴、死亦我所恶⑵、恶乎长2、于⑴、所恶有甚于死者⑵、万钟于我何加焉3、为⑴、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⑵、为宫室之美⑶、其为气也辟:同“避”,逃避,躲避辟:同“避”,逃避,躲避嘑尔:同“呼尔”,吆喝的样子辩:同“辨”,辨别,分辨得:同“德”,感谢,感恩;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乡:同“向”,从前,过去无:同“毋”,不要闵:同“悯”,忧虑,担心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得:同“德”,名作动,感谢,感激外:意动,以……为外长:形作动,擅长厌恶哪方面,什么方面比对做为了成为4、以⑴、以直养而无害 用⑵、以其外之也 因为 三、句法知识梳理 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4、所欲有甚于生者5、所恶有甚于死者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7、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8、敢问夫子恶乎长四、本文的两篇短文在说理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孟子二章》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富贵不能淫》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往之女.家:②丈夫..之冠也:③母命.之:④以顺为正.者:⑤富贵不能淫.:⑥贫贱不能移.:⑦威武不能屈. :⑧居天下之广居.:2、一词多义:戒:①戒之曰:②必敬必戒:居:①居.天下之广居:②居天下之广居.:之:①丈夫之冠也:②父命之:③母命之:④妾妇之道也:⑤与民由之:得: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②得志:3、判断文言句式:①戒之曰:②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
与、、合称“四书”。
《富贵不能淫》选自。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9、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孟子两章》复习 附答案
《孟子》两章教学目的:1.辨析疑难字、词、句的意思。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采用的“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特点。
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字,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二、字词解释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①(亲戚畔之) ②(曾益其所不能)③(困于心,衡于虑)④(法家拂士)2、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封疆之界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天下之所顺/ 亲戚之所畔②而: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夫环而攻之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③于:舜发于畎……举于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故君子有不战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古今异义①、池非不深也:②、城非不高也:③、亲戚畔之:④、委而去之:⑤、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⑥、舜发于畎亩之中:五、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第二课时六、内容理解(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三里之城……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8、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9、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10、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1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13、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15、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16、“人和”与下文中的哪些词语的意思是相照应的?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5、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 ) 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 ) 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 ) 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4.解释加点词:4分⑴苦:⑵过⑶虑⑷喻⑸衡5.翻译句子:4分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⑶入则无法家拂士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和的问题。
3分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 )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 )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苦其心志 C.劳其筋骨12.“大任”指什么 ?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答: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答: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答: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答:(二)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二章之富贵不能淫知识归纳
《孟子》二章知识归纳富贵不能淫【重点词解释】1.岂不诚大丈夫哉岂:难道。
诚:真正、确实。
2.安居而天下熄安居:安静。
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3.丈夫之冠也冠:行冠礼。
4.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5.子未学礼乎子:你。
6.以顺为正者正:准则,标准。
7.得志得:实现8.与民由之由:遵循。
之:代志向。
9.独行其道行:固守。
道:原则,行为准则。
10.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这。
焉:怎么,哪里。
11.威武:威胁暴力。
【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
2.贫贱不能移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3.威武不能屈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
【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一词多义】1.居天下之广居居①:居住。
居②:住所。
2.戒(1)戒之曰戒①:告诫。
(2)必敬必戒戒②:谨慎。
【重点句子翻译】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译文:景春说:“公孙衍与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3.戒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译文: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
】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重点问题探究】1.结构、内容:第一段: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
第二段: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
孟子二章答案
(一)1、D 2、①迷惑②改变③袖子④捧着3、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⑵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4、体现了大丈夫“贫贱不能移”的品格。
不矛盾。
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
当黔敖道歉之后,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这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二)1.《孟子.告子》造就人才治理国家2.见课下注释3.(1)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逆境治理国家(3)治理国家的重任(4)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5)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犯过失;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不被人了解(7)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8)主要论述了人常常处于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到灭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在论证方法上运用对比论证,一正一反,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
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9)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也是如此。
(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11)有敌国外患,就会有恐惧意识、忧患意识,不断地找出本国的弱势,努力提高本国的国力水平,从而增强对敌斗争的优势,使敌人不敢觊觎(jìyú)。
历史上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都足以证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正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孟子二章》【原文】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与练习答案班级姓名考号得分一、【知识要点梳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孟子〃告子下》。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计261 章,约 3.5 万字。
内容主要是记录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论争。
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quǎn)傅.说(yua) 孙叔敖.(áo)拂.(f ú)乱法家拂.(bì)士胶鬲.(g?) 动心忍.(ran)性衡.(h?ng)于虑亲戚畔.(pàn)之空.(kōng)乏域.民(yù)(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攻)(表转折)2、夫.环而攻之(发语词)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4、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5、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凭借)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意义:背叛。
)9、所以动心忍.性(使,, 坚韧)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14、空.乏.其身(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5、舜发.于畎亩之中。
(指被任用)16、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17、百里奚举于市.。
(市井)18、苦.其心志。
(使,, 痛苦)(四)、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3、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4、入则无法家拂上。
拂通弼,辅弼。
5、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使, 坚韧。
2(五)、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意义。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此,这。
今:作判断词。
2、所.以.动心忍性。
古:“用来, 的”。
今: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七里之郭.。
古:外城。
今:仅用作姓氏。
4、池.非不深也。
古:护城河今:水池,池塘5、委而去.之。
古:离开。
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6、亲.戚.畔之。
古:内亲外戚。
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人。
7、舜发.于畎亩之间。
古:被任用。
今:送出、交付、发现。
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被举用。
今:举起。
9、管夷吾举于士.。
古:狱官。
今:士兵10、征.于色。
古:征验,表现。
今:征讨,出征。
11、而后喻.。
古:明白,了解,知晓。
今:比喻,比方。
(六)、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各句中的不同意思。
(一词多义)1、利:①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动词。
)②兵革非不尖利也。
(锐利,锋利,形容词。
)2、发:①舜发于畎亩之间。
(发迹,被起用)②发于声。
(表现出)3、士:①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贤士)4、道:①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②得道者多助。
(仁政)③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5、固: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执,顽固)6、池: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池塘)②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7、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都)(七)、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词类活用)1、环.而攻之而不胜。
(名词用作动词:环绕,这里有包围的意思。
)2、人恒过.,然后能改。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词的使动用法:使,, 定居。
)4、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巩固。
)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害怕,威服)6、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痛苦)7、劳.其筋骨。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劳累)8、饿.其体肤。
(饿:动词使动用法:使,, 饥饿)9、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贫困、痛苦)10、行拂乱.其所为。
(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颠倒错乱)11、所以动.心忍.性。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惊动。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坚韧)12、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13、行.拂乱其所为。
(行:名次用作状语,用行动)(八)、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翻译:。
2、兵革非不尖利也。
()翻译:。
3、舜发于畎亩之间。
()翻译:。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翻译:。
5、所以动心忍性。
()翻译:。
36、舜发于畎亩之中。
()翻译:。
7、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翻译:。
(九)、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4、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6、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身体饿瘦。
使他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十)、问答题。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答:(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例: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人心齐,泰山移。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