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
【摘要】: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方面。科学教育就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因此科学教学要借助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努力创造积极上进的课堂氛围,不断的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敢于提问,敢于实践,敢于自我批评。并且把这种创新的意识带到课外,把创新变成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质。在科学教育中本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宗旨的思想意识,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价和课外作业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科学教育; 创造潜能; 创新; 实践; 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而当今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也明确指出: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着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迎接挑战,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而实践证明科学教育教学中蕴涵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它立足于综合的视野,实践的角度,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所学的各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那么如何让科学课成为一本生动活泼,富有创新精神的课程并且最大可能的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呢? 这就要求科学教学要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才能把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和培养创造性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一、课前交流、收集资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课前师生教学内容的交流选择中。如何让一节科学课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且能最大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课呢?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十分重要。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如书本、电视、网络、参观展览、听讲座等等。他们对身边看到的,听到的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迫切的想去进一步去了解,去亲身实践。课堂上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潜意识的需求了。他们迫切的需要做自己想做并且感兴趣的事情,而满足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并且积极的配合学生的需求,去备课。如在课前主动跟学生进行交流,问学生最想在科学课上去研究什么?去实践什么?学生会提出自己看到的新奇的事物和大家交流。学生通过观察能提出问题正是培养他们创新思路的起点。因此尊重学生的看法,选择有价值性的切实可行的想法作为教学内容。如《认识微生物》、《种植蔬菜》等都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而设计的案例。
学生往往对自己选择的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特别的敏感,能主动的投以最大的热情去收集资料。而且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下,课前收集资料的效果就更明显了。在上课前对学生说:“看哪个小组收集资料的本领最高,将评出资料收集最全面的那一组为收集高手,并且奖励他们!”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机去做一件事情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同时也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设计,创新灵魂
在教学内容上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教学设计中,还要最大可能的挖掘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这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效。所以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关因素,并精心设计。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的个灵魂,教师在课堂上要依据目标的要求和学生一起完成课堂的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学目标中要充分体现“创新”的实质。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必须包括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在设计知识技能目标时要培养学生进行创新的技能和储备进行创新必备的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时要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设计情感价值目标时要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整个教学目标围绕创新的主题,让学生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大胆的想象,引导学生异想天开的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设计《认识微生物》教学目标时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客观条件设计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生学会创造并实施一项实验来确定某些环境条件的变化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能力目标:学生知道微生物生长环境条件的种类,控制环境的变化来做实验并能解释实验的结果,在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和提高思考、分析、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在学习中的互相协作精神。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对STS教育的关注。我国学者指出STS教育是适应时代挑战,指导科学教育改革新构想。它的总目标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决策者,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方面,激发兴趣。这样的目标与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我国正处在技术创新的时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不仅要努力学习、刻苦实践,还要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在科学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实践要求设计STS教育目标。如《火山与地震》STS 教育目标:认识到只有依靠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才能使人类更准确地预报地震,降低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认识到科学的自救和营救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个人和社会的损害。
一个敢于创新的人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否则他的创新是不切实际的,是浮于表面的,同时一个人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好的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创新潜能,积极的、实事求是的进行创造活动。
三、和谐课堂、鼓励创新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现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才干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重视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有序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才干的培养,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如《物质的溶解性》教学中提出在同样的条件下蔗糖和食盐哪一种物质溶解的多?很多同学都是把食盐和蔗糖加到水中来进行比较。有个别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恰恰相反。在两个烧杯中先放等量的蔗糖和食盐,再不断加水。最后比较烧杯中加水的多少,加水少的溶解性反而大。他的实验方案是叫老师和同学眼前一亮,受到了一致的好评。接下来同学门也开始转变思维想出了不同的实验方案。如在一杯水中先加食盐溶解,等不能溶解时再加蔗糖,看蔗糖能否继续溶解?或在加了等量蔗糖和食盐的烧杯中,加水,看最后哪种物质剩的多少来判断?
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时候是匪夷所思的,如何壮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大胆的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亲自实践。
创新行为不仅需要老师的激发,而且它必须在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下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和学生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有发表“异议”和“安全感”。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坚信“我能行”。并尊重他们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鼓励学生敢于求异,敢于向老师提出独特、富有个性的观点,甚至是老师的错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