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探究之民族文化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探究之民族文化融合

引言: (3)

发展脉络: (3)

远古: (3)

先秦: (4)

秦汉: (4)

魏晋南北朝: (5)

隋唐: (6)

宋辽夏金元: (6)

明清: (6)

民族融合的特性: (7)

参考文献: (8)

引言: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伸。

中国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便绝非自我禁锢。以迁徙、聚合、贸易、战争为中介,中华民族文化相激相荡,中国文化因此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形成和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民族必然会消亡。民族的消亡并不意味着民族从地球上消失,而是指民族之间的差别的消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融合。民族消亡之时,正式民族融合之时。民族融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为中华民族之一大特征。”

我想沿着时间的顺序,从远古至清代,简略分析一下在这历史岁月中的名族文化融合的过程。由于史料真的非常多,我也不能面面俱到,我自己选择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发展脉络:

远古:

从远古洪荒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神州大地上。当中华先民开辟草莽、创造物质文明之际,文化的创造也同时开始了。大量的文献和考古材料证明:中华民族文化的溯源,不是单源而是多源的,不仅黄河流域,还有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西南高原、北方草原······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华文化的曙光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迄今为止,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400多处,它们遍布中国25个省。从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马坝人、大荔人、柳江人、河套人至山顶洞人,在一百多万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进行了艰苦的劳动。在这一时期,对于文化,主要是以形成为主,加之缺乏相应的交通工具,山长水远,各种民族之间的交流非常少。但在这一时期,有许多重要的成就,比如:制作石器的技能,使用明火,在晚期,有发明了远程弓箭。

大约于公元前六七千年,中国古文明史从晚期智人的旧石器时代进入了全新的新石器时代。比较著名的文化有:仰韶文化、马家滨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

根据古史传说,在国家形成之前,黄河与长江流域主要分布着三大集团。黄河中游为华夏集团,其著名首领有黄帝、炎帝、帝喾、祝融、尧、舜、禹。江汉流域以及长江以南为苗蛮集团,其著名首领有女娲、伏羲。黄河下游和江淮流域为东夷集团,其著名首领有太昊、少吴、伯益、蚩尤。

后来,逐渐形成了我们的华夏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包括蛮、夷、戎、狄。大量考古学成果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各个民族之间的就有很多共同点了。以陶器制作为例,他们惊人的相似就是彩陶制作。西喇木伦河流域红山文化

的彩陶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无论从制作上还是某些风格上都有极其相似之处。该地区的小河沿文化与内地的大汶口文化更有许多一致性,如石器镂孔技术、彩陶图案基本主题与技法、单人葬于男女合葬墓、文字符号等。······还有很多相似的文化,以及包括石器的制作等方面。

从仰韶文化晚期考试,经过庙底沟二期文化至河南龙山文化,与其同时存在的是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时期。这个阶段,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文化交流进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两大集团的居民不仅在文化方面频繁交流,而起出现了民族迁徙交错杂居的现象。然而,在那个时期,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基本是通过军事占领和强迫的方式进行的。所以我国历史上的黄帝和炎帝的战争、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与共工的战争等战争就发生于之一历史时期。以黄帝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战胜居于海岱地区的东夷部落集团后,东夷诸氏族部落逐渐被纳入到华夏族系之中。

先秦:

在这一时期,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形成。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精美的玉器与青铜器;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上衣下裳、宽领广袖的服饰;执干戈、挥羽筋的文舞和武舞;瑟笙管钟磬鼓齐奏;最早的散文与诗歌;开始从宗教意识里脱颖而出的哲学······

在当时,先进的华夏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周边辐射、传递,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发挥了纽带作用。那春秋时代的“用夏变夷”的说法人,如晋“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遂于之联兵、通婚,并有魏绛“和戎”之举。吴国贵族亦自称“周之胄裔”、“比于诸夏”。齐国强盛之后,融合东夷于其中。燕国随着实力的增强,也将华夏文化传播到辽河流域。秦国本属于“戎狄”,后来不仅自己“华夏化”,而且融合了羌、巴等民族。楚国贵族大多熟知北方文献,动辄引经据典,称引最多的是《尚书》、《军志》和《诗经》。总之,在频繁的文化交往中,华夏民族的典章制度、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学作品逐渐传播到各个民族。

当然,文化的融合从来就是双向运动的。早在夏代,“四夷”乐舞就对中原传声了影响,西周时春官宗伯之下就设立了旄人等乐宫。春秋战国时代,女娲、架瓠是南方苗蛮集团的神话传说人物,后来在文化交流中,这两位神祗为华夏文化所接受,以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始祖神,架瓠最后也变成了盘古。到了战国,特别应该提到的就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是一个不仅对三晋,而且对整个中华文化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为了政治、军事的需要,毅然决定仿效北方游牧民族,倡导采用“胡服”,废除传统车战,改学骑射。赵武灵王的这种变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华夏文化和胡族文化、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融合。、

先秦时期是华夏文化如连锁反应般辐射、膨胀、融合、交汇的时期,为秦、汉“天下为一,万里同风”的大一统文化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汉:

众所周知,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朝。而且,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采取了众多措施:皇位世袭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王的统一文字的做法更是非常的高明。这也是中华文化绵延千年而且不至于失传的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