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理论 第九章 动态规划法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控制理论--动态规划与离散系统最优控制(可编辑)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控制理论--动态规划与离散系统最优控制Ch.7 最优控制原理目录 1/1 目录 7.1 最优控制概述 7.2 变分法 7.3 变分法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7.4 极大值原理7.5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 7.6 动态规划与离散系统最优控制 7.7 Matlab问题本章小结动态规划与离散系统最优控制 1/3 7.6 动态规划与离散系统最优控制前面讨论了连续系统最优控制问题的基于经典变分法和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的两种求解方法。
所谓连续系统,即系统方程是用线性或非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动态系统。
该类系统的控制问题是与传统的控制系统和控制元件的模拟式实现相适应的,如模拟式电子运算放大器件、模拟式自动化运算仪表、模拟式液压放大元件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日益深入,离散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也必然成为最优控制中需深入探讨的控制问题,而且成为现代控制技术更为关注的问题。
动态规划与离散系统最优控制 2/3 离散系统的控制问题为人们所重视的原因有二。
1 有些连续系统的控制问题在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数字控制技术时,通过采样后成为离散化系统, 如许多现代工业控制领域的实际计算机控制问题。
2 有些实际控制问题本身即为离散系统, 如某些经济计划系统、人口系统的时间坐标只能以小时、天或月等标记; 再如机床加工中心的时间坐标是以一个事件如零件加工活动的发生或结束为标志的。
动态规划与离散系统最优控制 3/3 本节将介绍解决离散系统最优控制的强有力工具--贝尔曼动态规划,以及线性离散系统的二次最优控制问题。
内容为最优性原理与离散系统的动态规划法线性离散系统的二次型最优控制最优性原理与离散系统的动态规划法 1/3 7.6.1 最优性原理与离散系统的动态规划法基于对多阶段决策过程的研究,贝尔曼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了求解离散多阶段决策优化问题的动态规划法。
如今,这种决策优化方法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如在生产计划、资源配置、信息处理、模式识别等方面都有成功的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课件(第九章)
an1
an 2
ann
bn1
bn 2
bnp
34
输出变量方程
y1 c11x1 c12x2 c1nxn d11u1 d1pup y2 c21x1 c22x2 c2nxn d21u1 d2 pup
第九章
状态空间分析方法
1
引言:前面几章所学的内容称为经典控制理论;
下面要学的内容称为现代控制理论。两者作一简 单比较。
经典控制理论 (50年代前)
现代控制理论 (50年代后)
研究对象
单输入单输出的线 可以比较复杂 性定常系统
数学模型 数学基础
传递函数 (输入、输出描述)
运算微积、复变函 数
状态方程 (可描述内部行为)
x&2
=
3
4
1
x2
+
1
v
z& 2 1 -1 z 0
x1
y y1 2
1
0
x2
z
31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图9-6 多变量系统
32
x1 a11x1 a12 x2 a1n xn b11u1 b1pu p
1
R(s) 1
1
s3 3s2 2s 1
s(s 1)(s 2)
则:
y(3) 3y(2) 2y& y r
取:
xx12
y x&1
y&
x3 x&2 y(2)
19
现代控制理论介绍综述
现代控最优控制 3、估计理论 4、自适应理论 5、系统辨识
目前发展的方向:大系统理论、复杂系
统、人工智能、模糊控制等分支。
对现代控制理论做出杰出贡献的有: 贝尔曼Bellman——动态规划法 庞特里亚金Ponteryagin——极值原理(苏) 卡尔曼Kalman——能控性、能观测性、 Kalman滤波(美)
采用方法:是以频域中传递函数为基础的 外部描述方法。包括频域响应法、根轨迹 法、相平面法、描述函数法等。 主要研究:单输入(single-input)——单输 出(single-output)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问题 (SIS0 system) 采用工具:奈氏曲线(Nyquist analysis)、 伯德图(Bode diagram)、尼氏图、根轨 迹(root locus)等
《现代控制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本课的目的不
仅在于学习一门新课,而要学习有关 分析方法,以达到用控制理论思想分 析及处理问题的目的。
●现代控制理论 (modern control theory)
采用方法:是以时域中(状态变量)描述 系统内部特征的状态空间方法为基础的内 部描述方法 。the concept of state and of state variable state-space form 主要研究: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multiple inputs and multiple outputs MIMO system)的分析与设计问题。 复杂 系统(complex system) 采用工具:更多地采用计算机软硬件。目 前世界上流行的MATLAB软件就是对系统 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有力工具。
本课介绍: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多变量系统的分析方法与 设计(线性系统理论) 具体内容: 1、状态空间的表达式 2、能控性、能观测性 3、李亚谱诺夫稳定性方法 4、线性系统的综合(状态反馈、观 测器)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第九章(2)PPT课件
x 4) 最后,把对应于 的 K ,通过如下的变换,得到
对应于状态 x 的 K 。
16
K KTcI1
这是由于 的缘故。
u Kxv KTcI1xv
17
[例3] 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W(s) 10 s(s1)(s2)
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使闭环系统的极点为:2,1 j
[解] 1) 因为传递函数没有零极点对消现象,所以原系统 能控且能观。 可以直接写出它的能控规范I型实现:
9.2 线性系统的极点配置、状态 反馈和输出反馈设计
9.2.1 线性系统极点配置的基本概念
极点配置问题
通过选择反馈增益矩阵,将闭
环系统的极点配置到根平面上所期望的位置,以获得所
期望的动态性能的问题。
1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22
3) 根据给定的期望极点值,得到期望特征多项式
f* () ( 2 )( 1 j)( 1 j)
34264
4) 比较 f ( ) 与 f * ( ) 的各对应项系数,可得
3 k2 4 2 k1 6
k0 4
23
解上述方程组可得
k0 4 k1 4 k2 1
即
Kk0 k1 k2
4 4 1
1) 由于系统 A,b,c 的状态完全能控, 0
所以必存在非奇异变换
x TcI x
式中 T c I
能控规范I型的变换矩阵
将系统 0A,b,c变换成能控规范I型:
x Ax bu
y
cx
8
式中:
ATc-I1ATcI
《动态规划法》课件
动态规划法的发展趋势
混合整数动态规划
将整数变量引入动态规划中,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如组合优化问题。
动态规划与机器学习结合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动态规划求解,提高算法 的效率和准确性。
ABCD
多目标动态规划
考虑多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寻求最优解的权衡。
分布式动态规划
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子问题,在分布式系统中并行 求解,提高大规模问题的处理能力。
排班问题
总结词
动态规划法可以用于解决排班问题,使得员工的工作计 划安排最优。
详细描述
排班问题是一个多约束优化问题,涉及到员工的工作时 间、班次、休息时间等多个因素。通过构建状态转移方 程和优先级规则,动态规划法能够求解出满足所有约束 条件的最佳排班方案。
生产调度问题
总结词
动态规划法可以应用于生产调度问题,优化生产流程 和资源分配。
策略
一系列决策的集合,表示从初始状态到终止状态的整个求解过程。
转移方程与最优解
转移方程
描述状态转移的数学方程,表示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 态的关系。
最优解
在所有可能的策略中,能够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值的策略。
03
动态规划法的求解步骤
问题的分解
总结词
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
详细描述
动态规划法首先将原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每个子问题都是原问题的简化版本。通过解决这些子 问题,可以逐步推导出原问题的解决方案。
02
动态规划法的基本概念
阶段与状态
01
阶段
将问题的求解过程划分为若干个 相互联系的阶段,以便按一定的 次序进行求解。
02
03
状态
状态转移
在某一时刻,问题所处的情况或 状态。
现代控制理论_第9章_动态规划法
(9-3)
式中,x k 为n 维状态向量,u k 为 m 维控制向量,设J x k ,u k 为每一步转移中的性能指标。
第一步,系统初始状态 x 0 在 u 0 作用下转移至 x 1 ,即
x 1 f x 0 ,u 0
w x 1 如果我们用 wN x 0 表示 N 级过程的性能指标的极小值, N 1 表示 N 1 级过程性能指标的极小值,则我们就可以列写出级决策过 程的函数方程为:
w J x 0 ,u 0 wN 1 f x 0 ,u 0 x 0 min u 0
三者进行比较,由此作出第一级决策为u4,1 即应选 B2 C1路线。这 时 B2 F 最小路程为 w4 B2 9 。 函数方程是一个递推方程,一般说来,难于获得解析解,需要用 数 字计算机求解。
第二节 动态规划法解离散系统的 最优控制问题
设系统状态方程为
x k 1 f x k ,u k k 0,1,, N 1
最优性原理是动态规划法的基础和核心。动态规划法就是对一个 多级过程,应用最优性原理,进行分级决策,求出最优控制的一种 数学方法。
3、 多级决策过程的函数方程
应用动态规划法求解过程的最优决策时,首先要根据最优性原 理将多级决策过程表示成如下数学表达式:
wk xk min d xk , xk 1,i wk 1 xk 1,i
⑸ 在最后一级开始倒向逐级分析中,我们发现,由于各站的起 始点并未确定,因此需要把各中间站的所有通过点作为出发点进 行计算,并将所有对应的最佳决策存进计算机,建立起一个完整 的“档案库”,因此要求计算机有相当大的容量。 (6)第一级起始条件(地)是确定的,因此只有逐级倒向分析到第 一级时,才能作出确定的第一级决策,然后再根据第一级决策顺向 确定各级的起始条件(各站的通过点),这时由于“档案库”中存 有全部“资料”,因此用“查档”的方法就可逐级确定决策。由此 可见,一般情况下,多级决策过程包括两个过程:倒向“建档”及 顺向“查档”,而大量的计算工作是花费在建立“档案库”上。
动态控制方法
动态控制方法
动态控制方法,又称为动态规划,是一种解决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数学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问题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决策和状态,通过对每个阶段的状态和决策进行分析和计算,最终得出全局最优解。
在动态控制方法中,通常采用递推的方式来求解问题。
具体地,我们先确定问题的初始状态和末状态,然后根据问题的状态转移方程逐步推进,计算出每个阶段的最优解,最终得到全局最优解。
动态控制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设计合适的状态转移方程和决策规则,以达到最优解的目的。
现代控制理论教学课件
数字仿真软件 介绍常用的数字仿真软件,如 MATLAB/Simulink等,并解释其 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数字仿真实验设计 详细说明数字仿真实验的设计方 法,包括如何建立系统模型、如 何设计控制器、如何设置仿真参 数等。
该方法能够全面地反映系统的性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实用 性。同时,该方法可通过实验手段进行验证,可靠性高。
设计过程相对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适用于高阶系统和多变量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广泛应用于工程 实践中。
最优控制设计法
定义
最优控制设计法是一种基于最优化理论进行控制器设计的 方法。
缺点
现代控制理论阶段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状态空间 法成为主导,适用于多输入多输 出、非线性、时变系统的分析与 设计。
现代控制理论的特点
状态空间描述
现代控制理论基于状态空间描述 ,通过状态变量全面反映系统内 部状态,提供更深入的系统分析
。
时域分析法
相比古典控制理论的频域分析法, 现代控制理论采用时域分析法,能 够直接反映系统的时间响应特性。
05
现代控制理论进阶知 识
系统的数学模型 ,包括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和状态方程等
。
A 非线性现象
介绍系统中的非线性现象,如死区 、饱和、滞后等,并分析其对系统
性能的影响。
B
C
D
非线性系统设计
探讨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如反馈 线性化、滑模变结构控制、反步法等。
稳定性分析
利用状态空间方程的特征值分析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判断 特征值的分布来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现代控制理论ppt
求解方法
通过利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或Riccati方程,求 解线性二次调节器问题,得到最优控制输入
。
动态规划与最优控制策略
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
将一个多阶段决策问题转化为一系列单 阶段问题,通过求解单阶段问题得到多 阶段的最优解。
பைடு நூலகம்
VS
最优控制策略的确定
根据动态规划的递推关系,逐步求解每个 阶段的优化问题,最终得到最优控制策略 。
总结词
稳定性分析是研究非线性系统的重要方法,主要关注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否恢 复到原始状态或稳定状态。
详细描述
稳定性分析通过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判断系统是否具有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 对于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需要考虑系统的初始状态、输入信号以及系统的 非线性特性等因素。
非线性系统的控制设计方法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线性系统是指在输入和输出之间满足线性关系的系统,即 系统的输出量可以用输入量的线性组合来表示。线性系统 的性质包括叠加性、均匀性和时不变性等。叠加性是指多 个输入信号的响应等于各自输入信号响应的总和;均匀性 是指系统对不同频率信号的响应是一样的;时不变性是指 系统对时间的变化不敏感,即系统在不同时刻的响应是一 样的。
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输出方程描述了输出量与状态变量之间的关系。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总结词:稳定性是控制系统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 析是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
• 详细描述:稳定性是控制系统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如果一个系统受到 扰动后能够自我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那么这个系统就是稳定的。线性系 统的稳定性分析是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常用的方法有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和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等。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是 一种基于系统极点的判据,通过判断系统的极点是否都在复平面的左半 部分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奈奎斯特稳定判据是一种基于频率域的判据, 通过判断系统的频率响应是否在复平面的右半部分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现代控制理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工程大学
现代控制理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经典控制理论以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时域法作为研究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主要方法。
A:对 B:错答案:错2.1892年俄国数学家李亚普诺夫发表了论文《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用严格的数学分析方法全面地论述了稳定性问题。
A:对 B:错答案:对3.现代控制理论以多变量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时域法,特别是状态空间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A:对 B:错答案:对4.研究系统控制的一个首要前提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时间域模型和频率域模型。
A:对 B:错答案:对5.下述描述中哪些作为现代控制理论形成的标志()。
A:用于系统的整个描述、分析和设计过程的状态空间方法 B:随机系统理论中的Kalman滤波技术 C:最优控制中的Pontriagin极大值原理和Bellman动态规划 D:最优控制理论的产生答案:用于系统的整个描述、分析和设计过程的状态空间方法;随机系统理论中的Kalman滤波技术;最优控制中的Pontriagin极大值原理和Bellman动态规划第一章测试1.输入输出描述是描述系统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关系的模型。
A:对 B:错答案:对2.状态空间描述能完全表征系统的一切动力学特征。
A:对 B:错答案:对3.系统的状态是指能够完全表征系统时间域行为的一个最小内部变量组。
A:对 B:错答案:对4.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是唯一的。
A:错 B:对答案:错5.坐标变换是指将系统在状态空间的一个基底上的表征,化为另一个基底上的表征。
A:错 B:对答案:对6.当状态空间描述中的A矩阵有相同的特征值时,一定不能将其化成对角规范形。
A:错 B:对答案:错7.并联组合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为各并联子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之和。
A:对 B:错答案:对8.若两个子系统输出向量的维数相同,则可实现反馈连接。
现代控制理论 第九章 现代控制理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课件
(三)对角标准形实现
T (s) Y (s) b 0 sn b 1 sn 1 b n 1 s b n N (s) U (s) sn a 1 sn 1 a n 1 s a n M (s)
50
Ts
Ns Ms
并联分解(对角标准形)
把传递函数展开成部分分式求取状态空间表
达式
•
x2
1 c
x1
yx2 uc (t)
写成矩阵—向量的形式为:
•
x1
•
x2
R
L
1 c
1 L 0
x1
1
L
u (t)
x2
0
21
y0 1 x1
x2
令 x x1 x2 T 为状态向量
•
则: x
R 1
LL
1
x L
u (t)
1 c
0
0
y0 1 x
22
9.1.2 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1. 由系统微分方程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
33
Gs 传递函数中存在着有零、极点 对消和没有零、极点对消情况。这里所讨 论的实现是没有零、极点对消的情况,据 此求得的动态方程,其状态变量数量少, 相应矩阵的维数也最小。若构成硬件系统 时,所需积分器的个数也最少,故这种实 现有最小实现之称。
34
(一)能控标准形实现
1 传递函数无零点
35
矩阵特点说明 p336
26
系统状态变量结构图图见 95
27
例
设 y 5y8y6y 3u
求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
解:选
x1 y
..
x3 y
.
x2 y
28
则: x1 x2 x2 x3
现代控制理论_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现代控制理论_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已知线性定常系统如下所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图片】参考答案:引入状态反馈后,不改变系统的能观测性。
2.串联组合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为各串联子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之和。
参考答案:错误3.在最优控制问题中,如果系统的性能指标是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的二次型函数,则称为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问题,简称LQ(Linear Quadratic)问题。
参考答案:错误4.用不大的控制能量,使系统输出尽可能保持在零值附近,这类问题称为输出调节器问题。
参考答案:正确5.研究系统控制的一个首要前提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时间域模型和频率域模型。
参考答案:正确6.现代控制理论以多变量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时域法,特别是状态空间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正确7.1892年俄国数学家李亚普诺夫发表了论文《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用严格的数学分析方法全面地论述了稳定性问题。
参考答案:正确8.经典控制理论以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时域法作为研究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主要方法。
参考答案:错误9.下述描述中哪些作为现代控制理论形成的标志()参考答案:用于系统的整个描述、分析和设计过程的状态空间方法._最优控制中的Pontriagin极大值原理和Bellman动态规划。
_随机系统理论中的Kalman 滤波技术。
10.内部稳定性表现为系统的零初态响应,即在初始状态恒为零时,系统的状态演变的趋势。
参考答案:错误11.系统矩阵A所有特征值均具有负实部是线性时不变系统渐近稳定的充要条件。
参考答案:正确12.从物理直观性看,能观测性研究系统内部状态“是否可由输入影响的问题”。
参考答案:错误13.由系统结构的规范分解所揭示,传递函数矩阵一般而言只是对系统结构的不完全描述,只能反映系统中的能控能观测部分.参考答案:正确14.下面论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李亚普诺夫意义下渐近稳定等同于工程意义下稳定。
现代控制理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临沂大学
现代控制理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临沂大学临沂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A:最优控制B:非线性系统理论C:线性系统D:系统辨识答案:最优控制;非线性系统理论;线性系统;系统辨识2.现代控制理论运用哪些数学工具()A:微分方程B:线性代数C:几何学D:数理统计答案:微分方程;线性代数3.控制论是谁发表的()A:奈奎斯特B:劳伦斯C:维纳D:钱学森答案:维纳4.大系统和与智能控制理论和方法有哪些()A:鲁棒控制B:最优估计C:最优控制D:系统辨识答案:鲁棒控制;最优估计;最优控制;系统辨识5.下面哪个不是大系统的特点()A:规模庞大B:信息复杂且多C:运用人力多D:结构复杂答案:运用人力多6.哪个不是20世纪三大科技()A:进化论B:智能控制理论C:空间技术D:原子能技术答案:进化论7.经典控制理论形成的目的是采用各种自动调节装置来解决生产和军事中的简单控制问题。
()A:错 B:对答案:对8.自适应控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寻求最优控制律,自适应控制所依据的数学模型由于先验知识缺少,需要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去提取有关模型的信息,使模型逐渐完善。
()A:错 B:对答案:对9.非线性系统状态的运动规律和改变这些规律的可能性与实施方法,建立和揭示系统结构、参数、行为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A:错 B:对答案:对10.现代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
()A:对 B:错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下面关于建模和模型说法正确的是()A:无论是何种系统,其模型均可用来提示规律或者因果关系。
B:为设计控制器为目的建立只需要简练就可以了。
C:工程系统模型建模有两种途径,一是机理建模,而是系统辨识。
D:建模实际上是通过数据,图表,数学表达式,程序,逻辑关系或者各种方式的组合表示状态变量,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参数之间的关系。
答案:无论是何种系统,其模型均可用来提示规律或者因果关系。
;工程系统模型建模有两种途径,一是机理建模,而是系统辨识。
动态规划最优控制 现代控制理论 教学PPT课件
2021年4月30日
第7章第11页
对于本例,求解时采用的递推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J
N
(
x)
min
SN ( x)
d x, SN ( x) JN1 SN ( x)
以及
J1( x) d ( x, F )
在动态规划中,上述两式称为函数方程。当选择第一个决策 SN ( x) 时,其结果不但影
响第一级的距离 d x, SN (x) ,而且影响后面 N 1级的初始状态,因而也影响后面 N 1
级的最短距离。因此,最优策略(各阶段的决策组成的最佳集合)的选择应在递推过程结 束后进行,不能在各级分散决定。
2021年4月30日
第7章第12页
从本例的分析过程可知,一个 N 级最优过程(如从 A 至 F 的 J5 ( A) ),不论第一级决 策如何(如 S5 ( A) B1, B2 , B3 ),其余 N 1级决策过程(如从 B 至 F ),至少必须依据第 一级决策所形成的状态(如 B1 ,B2 ,B3 )组成一个 N 1最优过程(如 J4 (B1) 、J4 (B2 ) 、 J4 (B3) )。在此基础上选择第一级决策(如选择 S5 ( A) B2 ),必可使总的 N 级过程最优 (如求出 J5 ( A) 14 )。在多级决策问题中,这种递推思想的核心,是贝尔曼提出的最优
动态规划
2021年4月30日
第7章第1页
动态规划又称为多级决策理论,是贝尔曼提出的一种非线性规划方法。动态规划的核心是 贝尔曼的最优性原理,它将一个多级决策问题化为一系列单级决策问题,从最后一级状态 开始到初始状态为止,逆向递推求解最优决策。
动态规划是求解最优化问题的重要方法,在应用动态规划时,有一个前提条件是系统的状
最新现代控制原理第6版胡寿松第九章课后答案
9-1解:9-2第九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已知电枢控制的直流司服电机的微分方程组及传递函数为2di a d0m d 8m U a^R a i a L a = E b,E^K b 巴,M m^C rJ a,M^J m fdt dt dtG'm(s)d^m ;m —dtC m2 。
U a(s) S[ L a J m S (L a f m ' J m R a )S (R a f m - ©C m)]X1 - ^m,X2 "m,X3 "m,输出量y -如,试建立其动态方程;乂1 =i a,X2 -厲,X3 -入,输出量y —m,试建立其动态方程;确定两组状态变量间的变换矩阵L a J mX^ -(R a f m - K b6 ) X? -( L a f m J m R aX ' C m U a,动态方程为1 ⑴⑵⑶设状态变量设状态变量设X 二T x,⑴由传递函数得■x;1-X;—X一-y = 1 0⑵由微分方程得_〉ioXJ L X J J J■01U0 U,其中01—C m U a /(L a J m)~ ( R a f m K b C m)/(L a J m);~(L a f m J m R a)/(L a J m)L a x i 二-R a X i - K b x3 -U aX2 =X3J m X3 = C m X i - f m X3,即■X JX2,其中U aa11 - -R a / L a a13二一K b / L a ;a31= C m / J m a33 = - f m/ J m⑶ 由两组状态变量的定义,直接得到■x j 1 0 1X2 =| 0 0 1 |^2]X3 一[a 31 0 a33 _O设系统的微分方程为x 3x 2x = u其中u为输入量,x为输出量。
⑴设状态变量⑵设状态变换X1 0I - = I*2 一1-2解:⑴⑵X2得, —1试列写动态方程;--x1~'2X2,试确定变换矩阵T及变换后的动态方程。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传递函数分析和频率响应分析。
3. 熟悉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最优控制、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4. 学会运用现代控制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稳定性、稳态误差、性能指标等。
2.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状态空间方程。
3. 状态空间分析: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测性、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4. 传递函数分析:劳斯-赫尔维茨准则、奈奎斯特准则、频率响应分析。
5. 最优控制:线性二次调节器、庞特里亚金最小原理、动态规划。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 互动:提问、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练习:课后作业、小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4. 项目:分组完成控制系统设计项目,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现代控制理论》,作者:宋志坚。
2. 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3. 辅助软件:MATLAB,用于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30%)。
2. 项目成绩:分组完成的项目(30%)。
3. 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40%)。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总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3. 授课进度安排: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2课时)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课时)状态空间分析(5课时)传递函数分析(4课时)最优控制(5课时)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5课时)控制系统应用案例分析(2课时)七、教学案例1. 案例一:温度控制系统描述:某实验室需要保持恒定的温度,当温度超过设定值时,启动空调降温;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启动暖气升温。
教学目的: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和可观测性,设计合适的控制器。
2. 案例二:无人驾驶汽车控制系统描述:无人驾驶汽车需要实现路径跟踪、速度控制和避障等功能。
现代控制理论课件
y2
up
yq
被控过程
12
典型控制系统由被控对象、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组成。
被控过程具有若干输入端和输出端。
数学描述方法: 输入-输出描述(外部描述):高阶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矩阵。
种完整的描述。
状态空间描述(内部描述):基于系统内部结构,是对系统的一
13
1.2 状态空间描述常用的基本概念
1) 输入:外部对系统的作用(激励); 控制:人为施加的激励;
8
❖ 经典控制理论:
引论
数学模型:线性定常高阶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分析方法: 时域法(低阶1~3阶)
根轨迹法 频域法
近似分析
适应领域:单输入-单输出(SISO)线性定常系统
缺 点:只能反映输入-输出间的外部特性,难以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运行状态。
❖ 现代控制理论:
数学模型:以一阶微分方程组成差分方程组表示的动态方程
6
❖ 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 科学在发展,控制论也在不断发展。所以“现代”两个字加在“控制理
论”前面,其含义会给人误解的。实际上,我们讲的现代控制理论指的 是五六十年代所产生的一些控制理论,主要包括: ❖ 用状态空间法对多输入多输出复杂系统建模,并进一步通过状态方程求 解分析,研究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性及其稳定性,分析系统的实现问题; ❖ 用变分法、最大(最小)值原理、动态规划原理等求解系统的最优控制 问题;其中常见的最优控制包括时间最短、能耗最少等等,以及它们的 组合优化问题;相应的有状态调节器、输出调节器、跟踪器等综合设计 问题; ❖ 最优控制往往要求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但在许多情况下系统的状态是 很难求得的,往往需要一些专门的处理方法,如卡尔曼滤波技术来求得。 这些都是现代控制理论的范畴。 ❖ 六十年代以来,现代控制理论各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形成几个重 要的分支课程,如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自适应控制理论,系 统辩识理论,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可得分别从 C1 , C2 , C3 出发时的三条最短路线,它们为: E E E ; C1 → D1 → F; C → D → F ; → D → F 。 C3 2 2 1
2 1 2
用同样方法,依次对 B → C 级及 A → B 级进行讨论,其结果列于 表7-1。最后得到最短路线为
A → B2 → C1 → D1 → E2 → F
第九章
动态规划法
动态规划法是求解控制变量限制在一定闭集内的最优控制问题 的又一种重要方法,它是由美国学者贝尔曼于1957年提出来的。 动态规划法把复杂的最优控制问题变成多级决策过程的递推函数关 系,它的基础及核心是最优性原理。本章首先介绍动态规划法的基 本概念,然后讨论如何用动态规划法求解离散及连续系统的最优控 制问题。
二、最优性原理
在前例的分级决策过程中,实际上已应用了这样一个基本原理: c b a 设一个过程由 点开始,经 点到达 点,如图9-2所示,如果 a → b → c为最优过程,则 b → c 段也必定是一个最优过程。我们把这 原理叙述如下:
一个最优决策具有这样的性质,不论初始状态和初始决策怎样 ,其余的决策对于第一次决策所造成的状态来说,必需构成一个 最优决策。称此为最优性原理。它也可简单地叙述为:最优轨迹 的第二段,本身亦是最优轨迹。
(9-3)
式中,x ( k ) 为n 维状态向量,u ( k )为 m 维控制向量,设J x ( k ),u ( k ) 为每一步转移中的性能指标。
第一步,系统初始状态 x ( 0 ) 在 u ( 0 ) 作用下转移至 x (1) ,即
x (1) = f x ( 0 ),u ( 0 )
J 2 = J x ( 0 ),u ( 0 ) + J x (1),u (1)
(9-6)
这里,因为 x ( 0 ) 已知,而 x (1) = f x ( 0 ),u ( 0 ) ,因此在上述两步转 移的总性能指标中,只有 u ( 0 )及 u (1) 未知。现在要求选择 u ( 0 ) 及 u (1) ,使两步性能指标达极小。这就是二级决策问题。
w4 ( B2 ) = min d ( B2 , Ci ) + w3 ( Ci )
u4 i
(9-2)
式中: B2
Ci
――四级过程的起点; ――由 B2出发到达下一步 C 站的某个可能通过点,它 可能为 C1、C2 或 C3 ; ――由 B2至 C 站的路线选择(本级决策);
u4i
d ( B2 , Ci )
三者进行比较,由此作出第一级决策为u4,1 即应选 B2 → C1路线。这 时 B2 → F 最小路程为 w4 ( B2 ) = 9 。 函数方程是一个递推方程,一般说来,难于获得解析解,需要用 数 字计算机求解。
第二节 动态规划法解离( k + 1) = f x ( k ),u ( k ) k = 0,1,L, N − 1
C1 → D1 → F C1 → D2 → F C2 → D1 → F C2 → D2 → F C2 → D3 → F C3 → D1 → F C3 → D2 → F C3 → D3 → F
E2 E1 E2 E2 E1 E2 E1
E2
1+ 4 = 5 5 + 7 = 12 8 + 4 = 12 4 + 7 = 11 6 + 7 = 13 4+4 =8 4 + 7 = 11 2+7 = 9
D1 → E1 → F D1 → E2 → F D2 → E1 → F D2 → E2 → F D3 → E1 → F D3 → E2 → F 4 +1 = 5 2+2 = 4 6 +1 = 7 9 + 2 = 11 7 +1 = 8 5+ 2 = 7
可以发现,如果从 D1出发,则走 D1 → E2 → F 为最短,因此 D1至 E 应选 D1 → E2 这段路线,称为决策。同理,如果从 D2出发,应决策 D2 → E1 ;从 D3出发,应决策 D3 → E2。可见作此决策时不能只从本 级路程长短出发,应考虑两级路程之和为最短。在整个路线问题 中,究竟 D1,D2,D3 哪一点作为起点,则取决于第三级的决策,不 过提出的三条可能的最短路线为第三级的决策积累了数据资料。 可见同样方法来分析第三级,其起点为 C ( C1 , C2 , C3 ) ,终点为 D ( D1 , D2 , D3 ),按题意共有八条路线。但是,D1,D2,D3至 F 的最短路 线已在第四级讨论中确定,因此 C → D → F 的路线选择问题,实际 上只是选定级 C → D 的路线问题(即本级决策问题)。因此, C 至 F 只有八条路线,分别为
上式表明,为使 k 级决策过程达到最小消耗,第一级决策应根据 两部分消耗之和最小的原则作出。第一部分 d ( xk , xk −1,i ) 是第一级决 策的一步消耗,第二部分 wk −1 ( xk −1,i ) 为由下一步到达点 xk −1,i 作起点 至终点的最小消耗。式(7-1)称为多级决策过程的函数方程,它是 最优性原理的数学表达形式。在上述路线问题中, B2 至 F 的四级 决策过程的函数方程可表示成:
(9-4)
这时,第一步的性能指标为:
J 1 = J x ( 0 ), u ( 0 )
(9-5)
要求选择控制 u ( 0 ) ,使 J x ( 0 ),u ( 0 ) 达最小。这是一个一级决 策过程。
第二步,系统在 u (1) 作用下由 x (1) 转移到 x ( 2 ) = f x (1),u (1),转 移中的性能指标为 J x (1),u (1) ,则两步转移的总性能指标为:
依次类推,系统状态由 x ( 0 ) 作起点进行 N 步转移,则 N 步转移 的总性能指标为:
J N = J x ( 0 ),u ( 0 ) + J x (1),u (1) + L + J x ( N − 1),u ( N − 1) = ∑ J x ( k ) ,u ( k )
⑸ 在最后一级开始倒向逐级分析中,我们发现,由于各站的起 始点并未确定,因此需要把各中间站的所有通过点作为出发点进 行计算,并将所有对应的最佳决策存进计算机,建立起一个完整 的“档案库”,因此要求计算机有相当大的容量。 (6)第一级起始条件(地)是确定的,因此只有逐级倒向分析到第 一级时,才能作出确定的第一级决策,然后再根据第一级决策顺向 确定各级的起始条件(各站的通过点),这时由于“档案库”中存 有全部“资料”,因此用“查档”的方法就可逐级确定决策。由此 可见,一般情况下,多级决策过程包括两个过程:倒向“建档”及 顺向“查档”,而大量的计算工作是花费在建立“档案库”上。
――由 B2 至 Ci 之间的路程;
w3 ( Ci ) ――从Ci 至 F 终点的最短路程。
由表7-1可知
d ( B2,C1 ) + w3 ( C1 ) = 4 + 5 = 9
d ( B2,C2 ) + w3 ( C2 ) = 3 + 11 = 14 d ( B2,C3 ) + w3 ( C3 ) = 5 + 8 = 13
k =0 N −1
(9-7)
L 现在要求选择 {u ( 0 ),u (1), ,u ( k − 1)} 使性能指标 J N 达最小,这就 是 N 级决策问题。我们可以应用动态规划法来求解。根据最优性原 理,对 N 级最优决策过程来说,不论第一级控制向量 u ( 0 ) 怎样选 定,余下的 N − 1级过程,从 u ( 0 ) 产生的状态 x (1) = f x ( 0 ),u ( 0 ) 作为 起点,必须构成 N − 1 级最优过程。
解决这类问题有两种方法: 1.探索法(穷举法) 将至的所有可能的路线方案都列举出来,算出每条路线的路程, 进行比较,找出最短路线。直观可知,这种方法是很费时的,如 本例共有38条路线可供选择。如果中间站及各站可供选择的通过 38 点都增为10个,则可供选择的路线将急剧增至1010条,显然计算 工作量将急剧增加。 2. 分级决策法 将整个过程分成若干级,逐级进行决策。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节 动态规划法的基本概念
一、多级决策过程 所谓多级决策过程是指把一个过程分成若干级,而每一级都需作 出决策,以便使整个过程达到最佳效果。为了说明这个概念,首先 讨论一个最短路线问题的例子。
设有路线图如图7-1所示。现在要从 A 地出发,选择一条最短路 线最终到达 F 地,其间要通过 B、C、D、E 等中间站,各站又有若干 个可供选择的通过点,各地之间的距离已用数字标注在图中。由此 可见,通过这些中间站时,有多个方案可供选择。
相应最短路程为: J * = 14 。 通过上例的讨论,可以看到多级决策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⑴ 把整个过程看成(或人为地分成)n 级的多级过程。 ⑵ 采取逐级分析的方法,一般由最后一级开始倒向进行。
⑶ 在每一级决策时,不只考虑本级的性能指标的最优,而是同 时考虑本级及以后的总性能指标最优,因此它是根据“全局”最优 来作出本级决策的。 ⑷ 从数学观点,分级决策法与穷举法进行比较: 穷举法:全程五级线路,每一级都可任选,因此全部路程相当于 一个“五变量函数”,求全程最短实质上是求这个“五变量函数” 的极小值。
最优性原理是动态规划法的基础和核心。动态规划法就是对一个 多级过程,应用最优性原理,进行分级决策,求出最优控制的一种 数学方法。
3、 多级决策过程的函数方程
应用动态规划法求解过程的最优决策时,首先要根据最优性原 理将多级决策过程表示成如下数学表达式:
wk ( xk ) = min d ( xk , xk −1,i ) + wk −1 ( xk −1,i )
uki
(9-1)
式中 wk ( xk ) ―― k 级决策过程的始点 xk 至终点 xi 的最小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