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发布者:黄熙信息来源:规划科技处发布时间: 2008-12-04一、要求与解析(一)《审核规范》要求4.3.1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用人单位应建立和保持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的程序。
程序应包括:- 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
用人单位所采用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应该符合下述条件:- 依据用人单位的范围、性质和时限进行确定,以保证该方法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确定风险级别;- 与运行经验和所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适应;- 为确定设备要求、明确培训需求和建立运行控制,提供相应信息;- 对所需控制活动的监测提供信息,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风险评价的结果应形成文件,作为建立和保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各项决策的基础,并为持续改进用人单位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绩效提供衡量基准。
用人单位所制定的风险控制计划应有助于保护员工的安全健康。
用人单位应定期或及时评审和更新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信息。
(二)解析1.工业企业及各用人单位,应依据相关行业制定的"安全性评价标准(规范)",制订若干个程序文件,以建立和保持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程序。
如《危险源辩识与评价程序文件》、《风险控制点管理文件》、《特种危险设备管理与评价程序文件》、《重大事故隐患管理程序文件》、《危险级别划分原则程序管理文件》、《"三同时"审批与管理程序文件》、《"四新"项目评审管理程序文件》、《临时用工管理程序文件》、《安全性评价实施管理程序文件》等。
这些程序文件应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保持适应性并及时更新。
2.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例如:①分为经常性作业和偶然性作业,如正常的电气配线作业和非正常架设临时电线(电器)作业。
②分为已辨识或已控制的作业和未辨识或尚未控制的作业,如经常性且已采取措施的高处作业和偶然性的且未采取措施的高处作业。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2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1 目的应用组织化与系统化的方法,对有关职业安全卫生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以下同)进行辨识,并及时更新,评价其风险水平,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实施,以此作为:1、制定管理方针和目标指标、策划、实施并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
2、决定设施要求、培训需求或操作规程的修改。
3、监督管理需求以确认其实施有效性及适时性。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产品、活动和服务中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 定义3.1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3.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并不对两者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
3.3危害识别:是认知一个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需要注意危害是造成事件的根源或状态,不是事件的本身。
3.4风险:一个特定危害事件发生之可能性及后果的组合。
3.5可忍受风险:组织顾虑其法律责任与其自身之职业安全卫生政策,而降低其风险至能忍受的程度。
3.6风险评价:是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建设项目或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
4 职责4.1管理者代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审批重大危险源清单,审批危险源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措施。
4.2安全管理部是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培训工作,负责公司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评价分析,负责公司各单位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建立、更新重大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4.3各部门主管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准则,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4.4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对管辖范围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同时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控制程序1. 引言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是制定有效控制措施的基础,它们有助于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并评估可能带来的风险。
本文档旨在说明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控制要求,以确保组织能够及时识别和控制潜在的风险,保障员工和环境的安全。
2. 危害辨识程序危害辨识是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系统性评估和调查,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以下是危害辨识的步骤:2.1. 工作场所调查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调查,包括建筑结构、设备设施、工作环境等方面。
记录并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电气设备、化学品存储、易燃物质等。
2.2. 工作任务分析对不同的工作任务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工作步骤、工作环境、人员操作等。
识别可能带来的危险源,如高处作业、机械设备操作等。
2.3. 目击者报告鼓励员工对潜在的危险进行报告,收集并分析目击者报告,了解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
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潜在危险的发生。
2.4. 文件和记录分析分析相关的文件和记录,包括事故报告、安全检查记录等。
从中识别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3. 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风险评估的步骤:3.1. 危险性评估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危险性的程度和可能对人员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使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如风险矩阵法、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等。
3.2. 风险评估根据危险性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严重性。
综合考虑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确定风险等级。
3.3.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应具体、可行,并遵循“防御优先、综合控制”的原则。
确保控制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风险。
3.4. 风险沟通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沟通,使相关人员充分了解风险,并遵守相应的工作规范和操作程序。
4. 风险控制程序风险控制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和控制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
以下是风险控制的程序要求:4.1. 实施控制措施按照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的控制措施,及时实施并检查执行情况。
SA8000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管理程序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管理程序(SA8000-2014)1.0目的对本公司能够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价﹐并从中评价出重要危害因素﹐为建立社会责任目标﹐执行运行控制和改善安全卫生行为提供依据。
2.0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及相关方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
3.0职责3.1各部门负责辨识和评价本部门的危险因素。
3.2安全主任负责辨识和评价相关方的危险因素。
3.3安全主任负责危险因素的汇总﹑审核﹐组织评价和确定重要危险因素﹑各部门协助。
3.4EHS管理代表负责重要危险因素评价结果的审批。
4.0工作程序4.1危害因素的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程序。
4.1.1危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范围分两大部分:4.1.2公司内部:即公司各部门自身的日常办公活动以有行政管理活动范围。
4.1.3相关方﹕即公司对行政管辖区域内建筑施工或供货商可望施加影响的活动﹑产品﹑服务范围。
4.1.4各部门首先应按照本程序的内容和要求﹐分别识别出内部自身的和对口业务相关方的能够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危害因素﹐并加以判断﹐评价出具有重大危害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危害影响的因素。
辨识和评价的结果应分别填写在《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清单》上﹐经部门负责人审核确认后递交安全主任。
4.1.5安全主任对各部门交送的结果进行复核﹐必要时加以补充﹐将最终整理出的结果填写《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清单》﹐交管理者代表审核。
4.1.6各部门将本部门确认后的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清单留存一份﹐向本部门的员工进行宣传﹐以便明确本部门的危害因素对其加以控制和施加影响。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每年进行一次﹐由安全主任组织进行。
4.1.7各部门在发生以下情况时应重新辨识与评价危害因素﹐及时更新:a.相关的管理或服务发生变化(增加或减少)。
b.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修订或废除。
c.本公司的发展规划作调整或开发建设发生较大变化。
d.定期测量结果发生变化。
e.材料、设施或设备发生变更。
f.发生了紧急情况或安全事故。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于识别和评估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可能对组织运作和目标实现造成潜在损害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的概述:1.辨识危害因素:首先,组织需要辨识可能对其运作和目标产生危害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包括自然灾害、技术故障、人为错误、法规变更、竞争压力等。
辨识危害因素的方法可以包括定期开展风险审查、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等。
2.评估风险:在辨识危害因素的基础上,组织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可以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方法。
定性评估通常基于专家意见和口头反馈,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对风险进行排序。
定量评估则基于数据和统计分析,通过数值计算来量化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3.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组织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防范措施、减轻措施和应急措施等。
防范措施旨在预防风险的发生,如加强安全管理、改变工作程序等。
减轻措施则是在风险发生后,通过采取措施来减少风险的影响,如备份数据、购买保险等。
应急措施是针对突发风险事件的反应措施,包括紧急疏散、通知相关人员等。
4.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后,组织需要将这些措施付诸实施,并监控其有效性。
这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程序来实现,如制定工作指导书、培训员工、建立监测体系等。
5.定期复评风险: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组织需要定期复评风险并调整相应的控制措施。
这可以根据变化的环境、新的风险因素和组织内部的变化来决定。
总之,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是一种系统管理方法,旨在识别和评估可能对组织运作和目标实现造成潜在损害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通过实施这一程序,组织可以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种潜在风险,从而提升组织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是一个组织用来识别潜在危害、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的重要过程。
通过这个程序,组织能够有效地识别并降低潜在的危害对员工、财产和环境造成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的主要步骤和注意事项。
危害辨识是危险评估的第一步。
它包括识别可能对组织造成威胁的潜在来源、条件和行为。
危害辨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收集信息:组织应该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了解与其业务活动相关的潜在危害。
这可以包括包括历史记录、先前事故报告、行业标准等。
2.开展评估: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应该开展评估以确定与其业务相关的潜在危害。
评估可以通过风险矩阵、风险指数等方式进行。
3.开展讨论:组织应该鼓励员工、管理层和相关方面的人员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潜在危害的认识和看法。
这可以帮助组织获取更全面和深入的信息,并提供各种可能的控制措施。
风险评价是危害辨识的下一步,其目的是确定潜在危害对组织和相关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水平。
风险评价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确定风险等级:根据危害的潜在影响和概率,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这将帮助组织确定哪些风险需要优先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估计风险水平:根据危害的潜在影响和概率,估计风险的水平。
这可以通过定量或定性方法来完成,例如几率风险评估和定性风险评估。
3.确定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组织应该确定相应的控制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是可衡量和可操作的,并且应该被明确地纳入组织的风险管理计划中。
控制程序是在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降低潜在危害对组织和相关利益相关者造成的风险。
控制程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措施:这些措施旨在预防危害发生。
它们可以包括培训和教育员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程序、确保设备和工具的安全等。
2.减轻措施:这些措施旨在减轻危害造成的影响。
它们可以包括应急响应计划、事故应对和恢复程序等。
3.监测和报告:这些措施旨在监测和报告潜在危害的发生。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是指在工作场所中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水平的一系列程序和方法。
以下是一个完整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的步骤介绍。
1. 辨识危险源:首先,需要识别和列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这可以通过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结合实地观察、工作经验和专家意见来完成。
危险源可以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或人为的等等。
2. 分析危险源的特性:对每个危险源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其特性、性质和可能带来的风险。
这包括危险源的类型、危害程度、暴露途径、暴露频率等等。
3. 评估风险:根据危险源的特性和影响,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常用的方法包括风险矩阵评估法、风险值评估法、风险优先评估法等。
评估风险需要综合考虑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的等级和优先级。
4.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通常采用控制措施的层次性原则,即优先采取最有效的控制措施,如实施集体防护措施、改变工艺流程、使用安全设备等。
如果采用技术控制措施无法完全消除风险,还需要配合使用行为控制措施,如培训员工、制定操作规程等。
5. 实施控制措施:按照制定的控制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改造或安装相应的设施设备。
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减少或消除风险的潜在和现实威胁。
6. 监督和评估:对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其有效性和符合要求。
可以通过监控设备、定期巡检、员工培训等方式来开展监督和评估工作。
监督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改进措施的依据,不断优化危险源的控制和管理。
7. 不断改进:根据监督评估结果和工作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程序。
进行问题分析、经验总结和知识积累,优化控制措施和提高工作安全性。
总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程序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和共同努力。
通过合理的程序和方法,可以发现潜在的危险源,评估其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有效地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估及控制程序
5.4.3 引进新的生产工艺、方法,新设备,新材料、新项目。 5.4.4 公司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更改或补充等业务发展。 5.4.5 员工及相关方合理的要求。 5.5 根据本公司的特点,参照 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识别 时应重点考虑: 物理性﹕如噪音﹑温度﹑机具(切﹑割﹐夹﹐卷﹐刺)﹑微波振动及撞击等; 化学性﹕如烟雾﹑蒸气体﹑粉尘及液体等; 生物性﹕如昆虫﹑病毒﹑细菌等; 5.6 根据本公司的特点,参照 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和《职业病范围和和职业病患者处 理办法的规定》,对已选择确定的危险源,分为以下的类别: 5.6.1 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它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 5.8.3 第二种方法是“作业业件危业性业价法(LECD)”,如下:
(LECD)是用来评价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环境中作业时的半定量评价方法,是用与系统
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这三种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措施计划应在实施前予以评审,评审应考虑下列因素: a.修订的控制措施是否会导致达到可承受的风险水平; b.是否产生新的危害; c.是否选择了成本效益最佳方案; d.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修订后的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e.修订后的控制措施是否会被用于实际工作中,在面对诸如完成工作的压力等情况下将不 被忽视。 5.10 危险源的新增及修订 5.10.1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应被视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如果必要,控制措施
危险源10-1-1
OHSAS 体系建立
新规制定
1.0 目的:识别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评价其风险程度,判定出不可接受风险源,对判定出的不可接受风险 进行 有效控制。
2024年危险源辩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三篇)
2024年危险源辩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1.目的为准确识别公司工作场所的危险源,并评价出重大危险源,采用相应控制措施,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预防好有效控制。
适用于本公司在生产和服务活动中危险源的识别、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策划。
3.工作程序3.1.程序描述要控制安全生产风险,首先要识别风险源,评价其带来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确定重大危险源,据此策划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以消除安全隐患。
3.2危险源识别3.2.1危险源识别时要考虑以下业务活动和影响因素范围:a.正常的作业活动和非正常的作业活动;b.作业现场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的环境;c.现场临时设施及作业现场的平面布置;d.作业工艺流程;e.使用的机械设备、装置、工具等;f.有毒有害作业部位(如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及低温等有危险源的作业部位);g.各项制度的规定;h.安全防护设施、事故应急抢险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i.进入生产区所有人员的活动,包括内部员工、访问者或其他人员。
3.2.2识别和评价的时间公司每年3月份,将办公区域、到生产区的路途和生产区作业可能发生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价。
3.2.2.2危险源辨识方法,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识别:a.经验对比法;b.询问与交谈;c.现场观察;d.过程分析等3.2.3根据本公司作业活动的实际情况,造成各类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如下:1.高处坠落:脚手架、吊篮、电动葫芦、检修用卷扬机、物料提升机、等高处作业中发生的坠落事故;2.物体打击:包括钢管、扣件、物料、机械零件、作业工具等物体的打击;3.机械伤害:包括卷扬机、电锯、减速机、拉链机、提升机、磨机、破碎机、皮带输送机、风机、搅拌机等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4.起重伤害:各种起重作业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5.触电:包括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生活用电、各种机电设备用电、雷电击等伤亡事故;6.火灾和爆炸:包括作业现场临时用电、生活用电、电焊作业、气焊作业、氧气瓶和乙炔瓶、火工材料的燃烧与爆炸;7.坍塌:包括物料提升机等、堆置物、建筑物倒塌等;8.淹溺:洪水、游泳、洗澡、失足落水等;9.车辆伤害:场内机动车、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等在施工或到工地路途的伤害;10.中毒和窒息:煤气中毒等伤害;11.职业病:电焊、粉尘、水泥粉尘等引起的职业病。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程序1 目的和范围为了识别的生产运行或服务和产品中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等危害因素,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控制和削减措施,并对危害及其影响实现事前预防控制,使HSE风险降至“合理并可接受”的程度,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规定了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范围、职责和内容。
本程序适用于和相关承包商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
2 引用术语本程序采用Q/1002系列标准规定的术语。
3 职责3.1 安全环保科为本程序的归口管理科室,其职责如下:✧负责审查从事健康、安全和环境评价单位的资质;✧负责组织健康、安全和环境专项评价工作;✧负责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组织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培训和技术指导,汇总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建立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数据库;✧负责对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审核;✧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需提供资源消除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风险消除、削减与控制措施计划,同时督促相关单位(科室)实施。
3.2 机关科室负责定期组织分管业务系统开展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汇总本系统的危害因素,督促相关单位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建立本系统危害因素数据库,并报安全环保科。
3.3 基层单位✧负责定期组织本单位工作范围内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建立本单位危害因素数据库,并按业务类别上报相关业务管理科室;✧负责为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的实施提供相应资源;✧安全环保科负责监督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的实施。
3.4 员工参加与本岗位相关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落实与本岗位活动相关的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保证岗位活动安全。
4 程序内容4.1 危害因素的辨识、风险评价4.1.1 危害因素辨识的范围危害因素辨识的范围应覆盖的所有产品、活动和服务过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道路交通活动产生的危害。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范文(三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范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是指针对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划程序,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
下面是一个关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的范文,供参考。
一、危险源辨识程序1.确定辨识对象:确定需要进行危险源辨识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
2.召集辨识小组:召集辨识小组,由不同部门的代表组成,在辨识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
3.收集信息:收集与辨识对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包括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物料危险性、人员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4.分析辨识对象:对辨识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方面的危险源。
5.评价危险源:对确定的危险源进行评价,综合考虑其频率、严重程度、暴露程度、可能性等因素,确定危险源的级别。
6.制定辨识报告:根据危险源的级别,制定辨识报告,包括危险源的描述、评价结果和建议的控制措施。
7.审查和确认:组织辨识小组对辨识报告进行审查和确认,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二、风险评价程序1.确定评价对象:确定需要进行风险评价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
2.召集评价小组:召集评价小组,由专业人员组成,包括安全工程师、职业卫生师、环境工程师等。
3.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标准,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标准等。
4.收集信息:收集与评价对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包括事故记录、职业病发病率、环境污染指标等方面的信息。
5.分析评价对象:对评价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存在的风险,包括人员伤害风险、职业病风险、环境污染风险等。
6.评估风险:根据评价标准,对确定的风险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其概率、严重程度、可预见性、可控性等因素,确定风险的级别。
7.制定评价报告:根据风险的级别,制定评价报告,包括风险的描述、评估结果和建议的控制策略。
8.审查和确认:组织评价小组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查和确认,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范文(二篇)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范文一、引言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是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可以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存在的危险源及其潜在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员工和环境的安全。
本文将从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的建立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危险源的辨识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伤害或疾病的物质、能量、活动或环境条件。
在进行危险源的辨识时,需要对企业的工作流程、设备、材料等进行全面的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相关信息:了解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工作流程、设备设施、材料特性等相关信息。
2. 实地观察:到现场进行实地观察,注意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高处作业、电气设备、化学品存储等。
3. 文献调查:查阅相关的行业标准、法规、技术资料等,了解行业内常见的危险源及其风险。
4. 专家评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企业进行评审,了解企业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全面了解企业存在的危险源,为之后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打下基础。
三、风险评价在进行风险评价时,需要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科学的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和环境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
具体步骤如下:1. 风险识别:针对每个危险源,识别可能发生的事故或伤害,确定可能受到的影响。
2. 风险评估: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a. 事故可能性评估:评估事故发生的概率,根据过去的记录、经验和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b. 后果严重性评估:评估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如人身伤害、环境破坏等。
3. 风险管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通过风险评价,可以确定哪些危险源的风险程度较高,需要优先考虑采取控制措施。
四、控制程序建立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确保危险源的风险得到控制。
具体步骤如下:1. 措施选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相应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包括物理控制、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控制工作程序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控制工作程序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控制工作程序一、前言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控制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识别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和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或避免对人身财产的危害,确保生产安全。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控制工作程序,仅供参考。
二、危害辨识危害辨识的目的是全面识别出企业可能存在的各类安全、环保、健康等方面的危害因素,包括不安全因素和有害因素。
笔者认为在危害辨识方面,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一)搜集信息搜集有关现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文件等信息。
搜集有关公司的工艺流程图、设备情况、操作规程等信息。
分析企业历史记录、统计与分析历史事故,找出常见事故的迹象,以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二)描述操作对所进行的操作进行详细描述,包括人员、物品和环境要素。
(三)识别潜在危险因素通过对操作描述和统计分析来识别操作中隐藏的危险。
列出可能的危险,这些危险可以分类,例如:机械危险,电器危险,化学危险和文化环境危险等。
(四)评估危险评估每个识别出的危险因素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以确定其风险级别。
使用一种统一的方法,如(概率分析,风险矩阵分析,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层次分析法等)评估危险。
(评估不同类型的危险应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五)制定应对措施根据判定的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和安全管理程序。
制定紧急计划,以减轻风险的影响。
二、风险评估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是根据危害辨识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或避免风险,确保生产安全。
在风险评估控制方面,笔者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一)制定控制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采用提高安全性的措施,比如更安全的设备和程序控制。
2.采用危险警告标示,以便员工在操作中显示危险。
3.采用日程安排和检查来执行控制措施。
(二)实施控制措施根据制定的控制策略和具体的实际操作需求,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
安全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控制程序(含表格)
安全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控制程序(ISO45001-2018)1.0目的为建立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目标,实施有效安全运行控制和改善安全环境卫生,持续识别并评价公司各类生产作业活动及服务中的危害因素,进而评价其危险程度,科学的判定危险级别,分类分级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2.0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有作业活动及作业活动风险评估。
3.0术语本程序采用ISO45001-2018的术语定义。
4.0危害(危险源)辨识4.1危害辨识主要内容有:a) 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b) 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c) 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d) 工序: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e) 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f) 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g) 特殊装置、设备:危险品库房等;h) 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i) 各种设施:管理监控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j) 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4.2危害类别按GB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及导致事故、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起因物、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危险/危害因素综合分为4大类,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范本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范本1. 引言本控制程序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组织能够识别和评估可能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危害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
本程序适用于所有部门和员工,旨在建立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方法来管理风险。
2. 危害辨识2.1 确定危害源组织应该对所有可能的危害源进行系统性的辨识。
这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材料、工艺、工作环境等方面。
通过检查记录、现场观察和交流,确定潜在的危害源。
2.2 分析危害源对于确定的危害源,组织应该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包括评估其潜在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和暴露程度。
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了解危害源的实际风险水平。
2.3 评估风险基于危害源的分析结果,组织应该对风险进行评估。
风险评估可以包括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评估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和暴露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的优先级,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
3. 风险评价3.1 确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组织应该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这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确保控制措施在技术可行和经济可行的范围内,并尽量消除或降低危害源。
3.2 实施控制措施组织应该将确定的控制措施纳入具体的操作程序中,并确保所有相关的部门和员工都能正确理解和遵守这些程序。
同时,组织应该提供培训和教育,确保员工能够正确使用控制措施。
3.3 监测和调整组织应该建立一个监测和调整机制,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同时,组织应该建立一个风险沟通的机制,确保员工能够及时了解到相关的风险信息。
4. 总结本控制程序的目标是确保组织能够对潜在的危害源进行有效的辨识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通过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方法,组织能够更好地管理风险,保护人员、财产和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因此,所有部门和员工都应该遵循本程序,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工作。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范文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范文一、概述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其目的是识别潜在的危害、评估危害的风险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避免事故和伤害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个典型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的范文,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
二、程序内容1. 危害辨识阶段(1)确定危害辨识的范围和目标:确定需要进行危害辨识的区域、设备、工序等范围,并明确辨识的目标,例如发现潜在的危害源。
(2)收集资料:收集和整理与危害相关的资料,包括设备手册、工艺流程图、事故案例、相关法规等。
(3)现场调查:对危险区域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工艺过程、设备状态、操作方式、人员行为等因素,记录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4)制定辨识方法:根据目标和范围,制定适合的辨识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等。
(5)执行辨识工作:按照制定的辨识方法,对辨识范围内的区域、设备、工序进行辨识工作,记录和整理辨识结果。
2. 风险评价阶段(1)确定风险评价的范围和目标:根据危害辨识的结果,确定需要进行风险评价的范围,明确评价的目标,例如评估危险源对人员健康和安全的可能影响。
(2)收集资料:收集和整理与评价相关的资料,包括危害辨识结果、人员暴露限值、相关研究报告等。
(3)评价风险水平:根据危害辨识结果和相关资料,评估危险源的风险水平,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定量风险评估和定性风险评估。
(4)确定控制目标: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控制目标,例如降低风险水平至可接受范围。
(5)制定控制措施:根据评价结果和控制目标,制定适当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3. 控制措施实施和监测阶段(1)制定实施计划:根据控制措施,制定实施计划,包括责任分工、时间安排、资源计划等。
(2)实施控制措施:按照计划,实施控制措施,例如改造设备、更新工艺、培训操作人员等。
(3)监测效果:对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监测,评估措施的有效性,例如定期检查设备状态、监测工作环境等。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1.目的:持续对全公司范围内所有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保持奠定基础。
消除事故隐患, 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
2.范围:适用于全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工作。
3.术语及定义3.1 危险源: 各种经营生产活动及其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并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 或它们的组合。
3.2 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即从组织经营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危险源, 并判定其可能导致事故类别和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过程。
3.3 风险: 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显露的可能性, 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3.4 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的过程。
3.5 事故: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4.职责:4.1 EHS管理部:4.1.1负责编制、修订、解释本程序。
并监督、指导实施。
4.1.2组织对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过程中所有影响环境的因素和可能涉及的危险源进行识别、汇总、分析、评价, 并制定评价准则, 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及时更新。
4.1.3 根据评价结果建立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EHSP-002-RC-02)。
4.1.4根据评价结果指导督促各部门制定管理方案和运行控制措施, 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
4.1.5 策划公司危险因素控制的目标、指标。
4.2 各部门:4.2.1各部门负责识别所属范围内的危险源, 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EHSP-002-RC-01)报EHS管理部, 并配合EHS管理部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活动。
4.2.2 各部门负责管理方案和运行控制措施的确定和组织实施。
4.3 EHS管理部部长:4.3.1 审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4.3.2 审核重大危险源清单5.内容:5.1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危险源辨识应覆盖公司所有生产、办公及服务的各个方面作业活动。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1.简介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是现代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别介绍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的概念、意义、流程和途径,帮助企业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2.危害辨识2.1概念危害辨识是指在工作环境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害或潜在危害的识别和评估。
这些危害可能包括:机器损坏、事故、职业病等。
2.2意义危害辨识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了解危害的本质和影响,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避免可能的风险和损失。
同时,危害辨识也能够改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安全和生产质量。
2.3流程危害辨识的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收集资料和信息: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已有的工作和生产过程数据,征询相关人员和专家的意见,收集安全维护记录表等资料。
2.技术分析: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如评估工具、风险评估软件等)对所收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危害。
3.处理结果:企业可以利用处理结果制定相应的危害防范措施,采取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
2.4途径危害辨识的途径可以包括以下几种:1.员工自查:员工可以利用工作中的自身经验和知识,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2.梳理制度:整理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建立规范操作流程,为各种规范的安全操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和保障。
3.现场检查:了解实际情况,对可能存在的危害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排除,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风险评价3.1概念风险评价是指在危害已经识别的情况下,对其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评估。
风险评价需要通过科学分析和计算,确定风险的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
3.2意义风险评价的意义在于明确危害风险的程度和影响范围,进一步提高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预防和减少潜在损失。
同时,风险评价也可以帮助企业调整工作流程、改进操作细节,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3.3流程风险评价的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确定评价标准:制定评估标准,包括对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进行设置。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是一种管理方法,用于分析和识别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和预防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的过程和步骤。
1.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识别可能导致事故或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
这一过程需要参考相关的行业标准、法规和经验,并借助现场调查、观察和员工访谈等多种方法。
具体步骤包括:a) 收集信息:收集和整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包括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工作环境、人员分布等。
b) 现场调查:实地调查工作场所,观察并记录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高处作业、机械设备、有毒有害物质等。
c) 专家评估:邀请相关专家对工作场所进行评估,以获取更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d)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2.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识别到的危险源进行系统评估,确定其对工作场所和员工的潜在风险程度。
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危险源的频率、暴露时间和风险严重程度等因素。
具体步骤包括:a) 风险辨识:根据危险源辨识的结果,对每个危险源进行风险辨识和分类,并确定其可能导致的伤害类型和程度。
b) 风险度量:根据危险源特征和相关数据,对风险进行度量和评估,包括风险的频率、危害程度和暴露时间等。
c) 风险矩阵:利用风险矩阵将风险进行分类,确定其优先级和管理策略。
d) 风险评估报告: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和分析记录在风险评估报告中,用于制定后续的风险控制措施。
3.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降低潜在风险。
具体步骤包括:a) 风险控制策略:根据风险评价报告中的结果,确定适当的风险控制策略,包括优先控制高风险源、采用工程控制措施等。
b) 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策略,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改进设备安全性能、强化操作规程、加强员工培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1 范围本程序规定了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及控制的方法。
本程序适用于所有作业活动、设备风险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程序的引用而成为本程序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程序,但鼓励根据本程序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程序。
GB/T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6441-86 企业伤亡事故分类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
3 术语和定义本程序给出以下术语的定义。
3.1 危险源(危害)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2 根源危险源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3.3 状态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
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运行的环境,如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等造成人的失误、物的故障,进而造成能量意外释放。
3.
5 危害辨识识别危险源(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
6 风险某一特定危害可能造成损
失或损害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机会,通常表现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7 风险评估辨识危害、风险分析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8 基准风险评估对企业当前面临的危害和风险进行基本的、全面的识别和评价。
3.9 持续风险评估不间断地、不考虑位置地识别作业活动、设备和设施所面临的风险。
3.10 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对所确定的高风险对象或事故暴露的高风险问题,进行专项的或针对性的及详细的风险评价。
3.11 风险控制制定风险管理方案,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度。
4 危害(危险源)辨识4.1 危害辨识主要内容有:a)?? 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b)? 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c)?? 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d)? 工序: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e)?? 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
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f)?? 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g)? 特殊装置、设备:危险品库房等;h)? 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i) 各种设施: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务室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j) 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4.2 危害类别按GB/T3816-92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及导致事故、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起因物、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危险/危害因素综合分为8大类,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机械危害、生物危害、人机工效危害、社会-生理、心理危害、行为危害、环境危害。
(详见附件A:表危险/危害因素分类)。
4.3 危险源(危害)识别要点与过程4.3.1 危险源有两种:“根源危险源”和“状态危险源”。
根源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状态危险源是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识别危险源存在,首要任务是识别根源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识别状态危险源(状态危险源包括了人、物和环境三方面,是人的失误、物的故障及其产生的环境因素)。
4.3.2 识别危险源(危害)是二个过程:一是识别危险源(危害)的存在,二是确定危险源(危害)特性。
4.4 危害辨识方法工作安全分析(JSA)、计划任务观察
(PJO)、安全技术交底、安健环代表检查、日常巡查、使用前检查、专项监测等。
5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分为以下三种类型:a) 基准风险评估;b) 持续风险评估;c) 基于问题风险评估。
5.1 基准风险评估5.1.1 基准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图见附录B.1。
5.1.2 基准风险评估范围和意义通过对所有设备(设施)、作业活动、环境及职业健康的风险评估,了解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危害与风险的基准水平。
5.1.3 基准风险评估对象在确定评价范围后,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估对象:a)?? 按作业流程的各阶段;b)? 按工作场所(区域)或部门、班组;c)?? 按设备(设施)。
5.2 持续风险评估5.2.1 持续风险评估流程工作流程图见附录B.2。
5.2.2 持续风险评估范围、意义及要求5.2.2.1 在基建、运行中的各种操作、检修作业、巡察和观察、计划工作观察、职业卫生监测、变更等活动中不间断地识别风险,并能按照紧迫或重要程度进行处理,同时对基准风险、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措施实施的监测数据进行收集。
5.3 基于问题风险评估5.3.1 基于问题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图见附录B.25.3.2 基于问题风险评估目的和要求5.3.2.1 对基准风险和持续风险评估出来的中等及以上的风险,以及对发生的事故/事件未找到根本原因、生产流程出现重大变化等,应根据管理要求实施专项风险评估。
5.3.2.2 重大风险应填写附录B.4的重大风险
控制计划措施清单。
6 PES风险评估的使用6.1 使用范围和目的对有作业指导书或日后经常重复的工作,可采用PES评估办法进行风险评估,为控制风险和完善作业指导书提供依据。
6.2 评估步骤6.2.1 危害识别6.2.1.1 了解作业活动的相关信息,如:所执行的任务的期限、人员;可能涉及到的设备(设施)、机械、工具和器材;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物理形态(液体、粉尘、固体等)和化学性质;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任务的人员的培训;作业程序或作业指导书;发生过与该工作活动有关的事故、事件;与现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