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的具体做法
沉降观测步骤与方法

沉降观测的具体做法:1、仪器:水准尺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铝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时应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DS3级别。
2、观测时间: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建(构)物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 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
4、沉降观测的五定: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要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5、在观测过程中,做到步步有校核。
①前后视距≤30 m,前后视距差≤,②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应≤,6、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7、埋入墙体的观测点,材料应采用直径不小于12毫米的元钢,一般埋人深度不小于12厘米,钢筋外端要有90°弯钩弯上,并稍离墙体,以便于置尺测量。
8、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每二层观测一次,竣工后再观测一次。
9、水准点是对各观测点沉降的基准点,一定要选定相对固定的稳定的其他建筑物等适当部位,一般不少于2个。
10、每次观察均需采用环形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
同一观测点的两次观测之差不得大于1毫米。
11、完成沉降观测工作,要先绘制好沉降观测示意图并对每次沉降观测认真做好记录。
(1)沉降观测示意图应画出建筑物的底层平面示意图,注明观测点的位置和编号,注明水准基点的位置、编号和标高及水准点与建筑物的距离。
并在图上注明观测点所用材料、埋入墙体深度、离开墙体的距离。
沉降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方法对于某一组沉降板,观测时打开管帽,将带连接杆的钢尺下到沉降板的孔内,从上往下到第一块沉降板下管管口附近时(从已有观测资料可大约知道此位置,因每次的沉降量不大),试着上提勾管口(较易实施),勾着后便可丈量此间的距离,往下依次丈量出每块沉降板下管管口至地面管口的距离。
往上提出钢尺时,再由下往上复测各个沉降板下管管口至地面管口的距离,两次观测结果满足精度要求,取平均值。
对地面管口进行抄平,根据此标高和测得的距离便可计算出观测时的每个沉降板的沉降值。
配合施工埋设沉降板和连接管时,当每次打开管口(沉降板的上管或连接管的)时均可进行沉降观测,方法同上。
由此得出施工过程中每个沉降板的沉降值和两沉降板之间的压缩变形。
四、组合式沉降板路基沉降观测的主要特点路基的沉降观测从技术上讲,应做到以下几点:1.观测设置的埋设、保管及施工过程中的观测要基本不影响路基的正常施工,使路基填筑的质量均匀和观测资料具代表性;2.可以观测到基底和路基的总变形,具有齐全的沉降资料,即包括施工期的沉降,而不仅仅是路基建成后的沉降;3.应能观测路基内和基底及以下某些部位的沉降,有利于路基沉降的分析;4.观测可以长期进行,能观测到最终的沉降。
组合式沉降板路基沉降观测技术主要特点是:1.沉降板等的埋设、保护、观测基本不影响路堤施工,平时沉降板等是隐蔽的。
2.对地基、堤身可观测到从填土加荷开始的总沉降值。
3.沉降板在堤身和基底中的布置位置(平面和深度)可灵活掌握,因此能进行需要部位的沉降观测。
4.沉降观测可长期进行,如10年以上。
5.观测方法是钢尺量测和抄平,精度稳定,可到mm。
它可应用于一般地区(非冻土地区)、细粒土填筑路堤的基底之下、基底和填土分层沉降观测。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方法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方法建筑物沉降观测是指对建筑物沉降进行实时或定期监测,以评估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沉降观测是建筑领域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建筑工程师快速定位问题、纠正偏差,保障建筑物长期稳定使用。
本文将介绍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方法和工具。
一、传统的测量方法1.1水准线测量法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
工程师使用水准仪在建筑物的不同部位观测高程高度变化,然后计算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量。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简单易行,容易操作,而且精度较高。
但是,随着测量频率的增加和建筑物的高度增加,其精度会降低并且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完成。
1.2量测标尺测量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在建筑物外部进行,是基于铅垂原理,通过悬挂一个垂线并记录悬线底部到地面水平的距离,来测量建筑物沉降量。
这种方法可以较快地测量出建筑物的沉降量,但存在误差,需注意。
1.3倾斜测量法这种方法使用倾角计或称倾度表,在实时或定期的过程中,对建筑物的倾斜程度进行观测,进而推算出建筑物的沉降量。
该方法的缺点是测量精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风、振动、温度及大气压力等。
二、现代技术的测量方法2.1全站仪测量法全站仪是一种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它利用激光束进行测量,可以测量出建筑物各个部位的高度变化,从而计算出建筑物的沉降量。
全站仪测量法的优势在于精确度和快速性,同时也克服了传统测量法的不足之处,其测量频率与存在的问题之间的反馈速度更快。
2.2卫星定位系统卫星定位系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物沉降监测工具,它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通信网络实时采集建筑物的位置信息,以便监测其变化。
它可以监测大范围的区域,也可以快速地检测建筑物的沉降量。
2.3形变测量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建筑物上的粘土测量器或压力传感器等设备来传递建筑物实时的变形信息,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来评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在满足表面小范围沉降监测需求的情况下,形变测量法更加的优秀,它也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优势。
沉降观测检测操作方法

沉降观测检测操作方法
沉降观测是一种常见的地质工程检测方法,主要用于监测建筑物、桥梁、道路等的沉降情况。
其操作方法一般如下:
1. 设定测点:确定被测物体(如建筑物)的支撑点,设立测点。
2. 安装测量设备:在测点位置安装沉降仪或倾斜仪等测量设备。
3. 进行基准测量:在建筑物建成后或设置测点之前,进行一次基准测量,获取建筑物的初始高程。
4. 进行定期测量:根据实际需要,定期进行沉降观测,记录建筑物的高程变化情况。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制作沉降曲线、沉降图等。
6. 判断测量结果:根据沉降曲线、沉降图等结果,判断建筑物是否存在沉降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
7. 提出沉降处理方案:根据测量结果,提出相应的沉降处理方案,进行修复或加固等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沉降观测操作过程需要严格遵守测量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地基沉降观测方案

地基沉降观测方案概述地基沉降是指建筑物或其他结构物所在地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荷载作用或其他因素导致的不均匀沉降现象。
地基沉降观测是评估结构物安全性和建筑物运行稳定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档将介绍地基沉降观测的目的、方法以及应注意的事项。
目的地基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结构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通过观测地基沉降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和预测地基沉降的趋势及其对结构物的影响,从而为结构物的维护和修复提供依据,保证结构物的正常运行。
方法1.安装测点:在被观测的建筑物周围选择合适的地点,安装测点。
应选择地基最薄弱的区域进行观测,如边角、柱子下方等。
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复杂程度而定,一般情况下,每500平方米至少设置一个测点。
2.选择测量方法:地基沉降观测可以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如经典水准法、全站仪法、GPS测量法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观测。
3.观测测点:定期对测点进行观测,记录每次观测的结果。
观测频率可以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和地基变形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初始观测应每月进行一次,之后可以逐渐减少观测次数,但至少应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
4.数据分析:将每次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地基的沉降速度和累积沉降量。
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方差等,以便了解地基变形的趋势和程度。
5.预测趋势:基于已有的沉降数据,可以预测地基未来的沉降趋势。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地基变形的过程,从而预测未来的沉降情况,提前采取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
注意事项1.测点的选择应准确、合理。
应注意选择地基薄弱区域进行观测,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测点的安装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
安装时应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3.观测数据的记录应及时、准确。
每次观测后应立即记录测量数据,并进行备份。
数据记录应包括观测时间、地点、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等信息。
4.观测结果的分析应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测量及沉降观测方案

测量及沉降观测方案1、设备准备:充分做好测量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测量工作顺利进行。
检校仪器、检定钢尺、对所有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和钢尺应根据计量法的要求,定期送检测单位进行检测。
2、技术准备:测量员要熟悉工程现场情况和定位条件、主要建筑物的相互关系和轴线尺寸相对关系,建筑物标高以及设计对测量的精度要求等。
熟悉工程所在位置、周围环境及原有建筑物的关系:GPRS点的坐标、标高,建筑物的朝向,定位依据及建筑物主要轴线的间距及夹角;首层室内±0.000的绝对标高,室外地坪的竖向布置(标高、坡度)和绿化及道路,地上、地下管线的安排等,要特别注意的是定位依据、定位条件及建筑物主要轴线的布局。
要对图上全部尺寸进行核对,当各图纸核对无误后,对于总平面图要以轴线为准,核对基础、非标准层、标准层的有关尺寸,标高是否相对应。
校核GPRS点的坐标及标高:为保证整个场地定位和标高的准确性,对甲方提供的定位依据点均应进行严格的校核,以取得正确的定位依据。
核算设计图上定位点的坐标与其边长、夹角是否对应。
实地校测定位点,要求高精度。
但常因种种原因点位稍有移位,为了校核点位和防止误用移动的点位,应会同甲方一起对点与点距离及夹角进行实地校测,当发现错误或误差超限时,请甲方妥善处理。
用水准仪实地校测甲方所给水准点间的高差,发现问题请甲方处理。
桩的保护:所有的控制桩均用砼墩加固及维护栏保护,并每月进行一次全面复核。
如有变动,立即采取措施恢复。
3、基础放线验线:建筑物基础放线的基本步骤:根据基坑边上的建筑物控制桩(即轴线引桩,但要经场地控制校核后方可使用)用经纬仪仔细向垫层上投测建筑物四大角和主要轴线,经闭合校核后,再详细放出细部轴线。
土方开挖深度不一样,基础底标高也就不一致,为了控制土方开挖及基础施工时的标高,在基础土方开挖时,将标高引测至基坑四周。
在人工清土及基础施工时可将水准仪架在基坑内进行测量。
根据基础图以各轴线为准,用墨线弹出基础施工中所要的边界线。
沉降观测做法

沉降观测做法
1.设立基准点:在工程结构周围或内部设置至少3个基准点,这些点应该稳固、不易移动,并且地面稳定。
可以使用金属桩、混凝土桩或者钢筋等作为基准点。
2. 安装测量仪器:在基准点周围安装测量仪器,例如全站仪、水准仪或倾斜仪等,根据需要来选择合适的仪器。
3. 进行观测:在工程结构的施工或使用过程中,定期进行观测,记录下各个基准点的位置变化、高程变化或倾斜角度变化等数据。
4. 分析数据: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沉降情况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存在异常情况,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调整。
5. 提出建议: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包括是否需要进行调整、调整的方式和时间等。
通过沉降观测做法,可以及时发现工程结构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确保工程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 1 -。
如何进行沉降观测

如何进行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即根据建筑物设置的观测点与固定(永久性水准点)的测点进行观测,测其沉降程度用数据表达。
其中,如何进行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有哪些方法?下面是带来的关于如何进行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沉降观测实施方法:工作基点和观测点标志的布设工作基点(以下简称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根据工程的沉降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而沉降施测方案应根据工程的布局特点、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
依据工作经验,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设三个基点,且与建筑物相距50m至100m间的范围为宜。
基点可利用已有的、稳定性好的埋石点和墙脚水准点,也可以在该区域内基础稳定、修建时间长的建筑物上设置墙脚水准点。
若区域内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可按相应要求,选在隐蔽性好且通视良好、确保安全的地方埋设基点。
所布设的基点,在未确定其稳定性前,严禁使用。
因此,每次都要测定基点间的高差,以判定它们之间是否相对稳定,并且基点要定期与远离建筑物的高等级水准点联测,以检核其本身的稳定性。
沉降观测点应依据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地质条件、桩形等因素综合考虑,布设在最能敏感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地点。
一般布设在建筑物四角、差异沉降量大的位置、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
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使得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图纸绘制沉降观测点布点图,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在工作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要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沉降观测的周期及施测过程沉降观测的周期应能反映出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规律,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从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结果。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沉降观测宜采用方法

沉降观测宜采用方法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施工监测技术,用于监测地基的沉降变化情况。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地基沉降可能会引发建筑物的不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因此进行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沉降观测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沉降观测方法:1.经验法:这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测量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沉降情况。
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长规尺量测建筑物的沉降量。
然而,由于该方法依赖于人工观测和测量,因此无法提供准确的数据,只能用作初步的参考。
2.水准仪法:利用水准仪进行沉降观测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通过设置一个基准点,然后在建筑物或构筑物上设置水准点,利用水准仪测量这些点之间的高差变化,进而确定沉降量。
这种方法具有精度高、可靠性好的特点,适用于观测较小范围的工程。
3.全站仪法:全站仪是一种先进的测量设备,具有高精度、高速度和高效率等优点。
它可以通过自动跟踪目标和测角、测距等功能,实时测量和记录建筑物或构筑物沉降的情况。
全站仪法适用于大范围、长时间的沉降观测,能够提供精确的沉降数据。
4.测斜仪法:测斜仪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沉降观测设备。
通过将测斜仪安装在建筑物或构筑物上,测量倾斜角度的变化,从而推测出沉降量。
测斜仪法适用于较小的倾斜变化,操作简便,成本相对较低。
5.激光测距法:激光测距法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测量方法,利用激光测距仪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某一点进行测量,以确定其沉降量。
这种方法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高自动化的特点,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沉降数据,适用于大范围、复杂结构的沉降观测。
除了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进行沉降观测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观测频率:沉降观测的频率应根据具体工程情况和建筑物性质确定。
一般情况下,初始阶段观测频率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观测频率可逐渐减少。
2.观测点位选择:观测点位的选择应覆盖整个工程范围,并重点关注可能存在沉降问题的区域。
优质工程沉降观测点做法

优质工程沉降观测点做法
优质工程沉降观测点是为了监测工程施工后地面沉降情况而设置的观测点。
以下是一般的做法:
1. 确定观测点位置:根据工程设计和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设置观测点的位置。
观测点应尽可能覆盖工程范围,并考虑地质条件、周边建筑等因素。
2. 安装沉降观测仪器:选择适当的沉降观测仪器,如沉降仪、水准仪等,并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安装和调试。
观测仪器应具有高精度和稳定性,能够长期连续监测地面沉降情况。
3. 建立观测基准:在观测点附近选取一个稳定的基准点,用水准仪或全站仪进行高程测量,建立起一个可靠的观测基准。
观测基准的建立对后续的沉降观测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4. 进行定期观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要求,制定观测计划,定期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频率一般是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有时甚至需要更频繁的观测。
5. 数据处理和分析:将观测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常用的方法有平均法、趋势法等。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地面沉降情况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及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6. 编制观测报告: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制沉降观测报告。
报告应包括观测数据、分析结果、评价意见以及建议的补救措施等内容,为工程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优质工程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和观测需要科学规划和操作,
确保准确监测地面沉降情况,为工程施工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沉降观测计划

沉降观测计划沉降观测是指对地面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和记录的工作。
沉降观测通常用于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监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对于保障工程安全和预防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介绍沉降观测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计划编制。
1.确定观测区域,首先需要确定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的区域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或环境敏感区域等。
2.制定观测方案,根据观测区域的特点和要求,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包括观测点的设置、观测频次、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内容。
3.确定观测参数,确定需要观测的参数,包括沉降速率、沉降量、沉降变形等指标,以及观测的时间范围和精度要求。
二、实施方法。
1.观测点设置,根据观测区域的特点和要求,合理设置观测点,保证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观测方法,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包括地面测量、卫星遥感、地下水位监测等,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数据处理,对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三、注意事项。
1.安全防护,在进行沉降观测时,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确保观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定期维护,对观测设备和仪器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3.数据保存,对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及时、完整的保存和备份,以备日后分析和应用。
通过以上沉降观测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可以有效监测和记录观测区域的沉降情况,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监测和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希望各相关单位能够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观测工作,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支持。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
沉降观测是指对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工程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沉降而引起的变形进行监测和记录的工作。
沉降观测的实施对于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沉降观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有效的监测和保护措施。
二、实施方案。
1. 观测点的确定。
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首先需要确定观测点的位置。
观测点的选择应覆盖到工程结构的主要承载部位,如建筑物的角部、墙体的中心等。
同时,还应考虑到地基类型、地下水位、地质构造等因素,确保观测点的合理性和全面性。
2. 观测设备的选择。
沉降观测通常采用测斜仪、水准仪、全站仪等设备进行。
在选择观测设备时,需要根据工程结构的特点和观测要求进行合理搭配。
同时,还应考虑设备的精度、稳定性和适用性,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频率的确定。
观测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沉降观测的次数。
观测频率的确定应根据工程结构的重要性、地基条件、使用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对于重要工程结构,观测频率应该较高,以及时监测到沉降变化的情况。
4. 观测数据的处理。
在进行沉降观测后,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
首先要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检查,排除异常值和误差数据。
然后,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沉降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为工程结构的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5. 观测报告的编制。
最后,根据观测数据的处理结果,需要编制观测报告。
观测报告应包括观测点的位置、观测设备的选择、观测频率、观测数据的处理结果等内容。
同时,还应对观测数据进行合理解释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工程结构的维护和保护提供参考。
三、总结。
沉降观测是工程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观测方案和严格的观测实施,可以及时监测到沉降变化的情况,为工程结构的安全评估和维护提供有效的依据。
因此,各相关单位应高度重视沉降观测工作,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结构的安全运行和使用提供保障。
永久沉降观测点施工做法

永久沉降观测点施工做法
1. 选址:选择在研究对象周围的平坦、不易变形的地面上选取观测点的位置,尽可能远离影响因素(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的干扰。
2. 打桩:在选定的位置上钻孔并打入水泥桩,桩的长度根据需要观测的沉降范围来确定,一般应超过观测点所在层的深度,以确保观测点的稳定性。
3. 安装测点:在水泥桩的顶端安装测点支架,并使用水平仪或水平仪确保其水平。
测点支架可以使用金属或塑料材料制作。
4. 安装测量仪器:将测量仪器(如经纬仪、自动水准仪等)安装在测点支架上,并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5. 数据记录与分析:根据预定的监测计划,定期进行沉降观测,记录并保存测量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和比对,及时发现和监测沉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6. 维护与保养:定期检查和维护测点设备,保证测点设备的完好和稳定性。
定期校准测量仪器,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以上是永久沉降观测点施工的一般做法,具体的施工步骤和方法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和监测要求进行调整。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并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沉降监测的方法

沉降监测的方法沉降监测是工程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用于监测地面或结构物的沉降变形情况。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沉降监测方法。
一、水准测量法水准测量法是一种传统的沉降监测方法,主要通过测量地面或结构物上设立的水准点的高程变化来判断沉降情况。
具体操作过程包括:先确定水准控制网,然后在监测区域内设置水准点,通过定期测量水准点的高程变化来分析沉降情况。
该方法具有精度高、可靠性强的优点,适用于大范围、长期的沉降监测。
二、测斜仪法测斜仪法是一种利用测斜仪测量地面或结构物倾斜角度变化的沉降监测方法。
测斜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可以通过测量其与水平面的夹角来确定地面或结构物的倾斜情况。
在监测过程中,需要将测斜仪安装在地面或结构物上,并定期进行测量和记录。
该方法适用于较小范围、短期的沉降监测。
三、GNSS法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法是一种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沉降监测的方法。
通过在监测区域内设置GNSS接收器,接收卫星信号并计算位移变化,从而判断地面或结构物的沉降情况。
GNSS法具有无需人工操作、高精度、实时性强的特点,适用于大范围、长期的沉降监测。
四、激光测距法激光测距法是一种利用激光测距仪进行沉降监测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量激光束从测量仪器发射到地面或结构物上的反射点后返回的时间差,从而确定距离变化,进而分析沉降情况。
激光测距法具有高精度、实时性强的优点,适用于小范围、短期的沉降监测。
五、电阻应变片法电阻应变片法是一种利用电阻应变片进行沉降监测的方法。
电阻应变片是一种敏感元件,可以通过测量其电阻值的变化来判断地面或结构物的沉降情况。
在监测过程中,需要将电阻应变片粘贴在地面或结构物上,并接入相应的测量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电阻应变片法具有精度高、灵敏度好的特点,适用于较小范围、长期的沉降监测。
沉降监测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监测需求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行科学、准确的监测和数据分析,以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靠性。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2.观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季节变化及工程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观测频率。
七、数据分析及处理
1.数据收集: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频率,对观测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工程地基沉降变化规律;
3.数据处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4)地下水位观测:采用电测水位仪测量方法。
2.观测设备:
(1)水准仪:选用高精度自动水准仪;
(2)全站仪:选用高精度电子全站仪;
(3)测斜仪:选用高精度电子测斜仪;
(4)电测水位仪:选用高精度电测水位仪。
五、观测点布置
1.地面沉降观测点:根据工程地基范围,合理布置观测点,确保观测点覆盖整个地基区域;
三、观测范围及内容
1.观测范围:包括整个工程地基及其周边可能影响的区域;
2.观测内容:地面沉降、建筑物沉降、地基土体位移、地下水位变化等。
四、观测方法及设备
1.观测方法:
(1)地面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
(2)建筑物沉降观测:采用电子全站仪测量方法;
(3)地基土体位移观测:采用电子测斜仪测量方法;
四、观测方法及设备
1.观测方法:
(1)地面沉降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2)建筑物沉降观测:采用全站仪测量方法;
(3)地基土体位移观测:采用测斜仪测量方法;
(4)地下水位观测:采用电测水位仪测量方法。
2.观测设备:
(1)水准仪:选用高精度自动水准仪;
(2)全站仪:选用高精度全站仪;
(3)测斜仪:选用高精度测斜仪;
3.观测设备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设备安全。
沉降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方法沉降观测是指对地基、建筑物或其他工程结构的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和测量的方法。
它是工程监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地基或结构的变形情况,为工程安全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沉降观测方法及其应用。
一、测斜法。
测斜法是一种常见的沉降观测方法,它通过安装测斜仪或倾斜仪来监测地基或建筑物的倾斜情况,从而间接判断其沉降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较小范围内的倾斜进行监测,操作简便,数据准确性较高。
但是,测斜法需要在地表上设置测斜点,对地面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且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
二、水准测量法。
水准测量法是利用水准仪对地面或建筑物的高程进行测量,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高程数据来判断其沉降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大范围地面或建筑物的沉降进行监测,操作相对复杂,但数据的准确性较高。
水准测量法需要在地面上设置测点,并且对地面的平整度要求较高,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三、GPS定位法。
GPS定位法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来监测地面或建筑物的位置变化,从而判断其沉降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范围较广,可以实时监测目标的位置变化,数据准确性较高。
但是,GPS定位法受到天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需要在开阔地带进行监测,成本较高。
四、应变测量法。
应变测量法是通过安装应变计或应变片来监测地基或结构体的应变变化,从而判断其沉降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混凝土、钢结构等材料的沉降进行监测,操作相对复杂,但数据的准确性较高。
应变测量法需要在目标表面粘贴应变片或安装应变计,对目标表面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综合应用。
在实际工程中,通常会综合运用多种沉降观测方法来进行监测,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比如结合测斜法和水准测量法进行监测,可以相互验证数据,提高监测的可靠性;结合GPS定位法和应变测量法进行监测,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和对材料应变情况的评估。
综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还可以弥补单一方法的不足,是工程监测中常见的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降观测的具体做法2007-05-05 23:53沉降观测的具体做法2007-05-05 23:531、仪器:水准尺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铝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时应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DS3级别。
2、观测时间: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建(构)物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 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
4、沉降观测的五定: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要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5、在观测过程中,做到步步有校核。
①前后视距≤30 m,前后视距差≤1.0m,②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应≤1.0mm,6、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7、埋入墙体的观测点,材料应采用直径不小于12毫米的元钢,一般埋人深度不小于12厘米,钢筋外端要有90°弯钩弯上,并稍离墙体,以便于置尺测量。
8、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每二层观测一次,竣工后再观测一次。
9、水准点是对各观测点沉降的基准点,一定要选定相对固定的稳定的其他建筑物等适当部位,一般不少于2个。
10、每次观察均需采用环形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
同一观测点的两次观测之差不得大于1毫米。
11、完成沉降观测工作,要先绘制好沉降观测示意图并对每次沉降观测认真做好记录。
(1)沉降观测示意图应画出建筑物的底层平面示意图,注明观测点的位置和编号,注明水准基点的位置、编号和标高及水准点与建筑物的距离。
并在图上注明观测点所用材料、埋入墙体深度、离开墙体的距离。
(2)沉降观测的记录应采用建设部制定的统一表格。
观测的数据必须经过严格核对无误,方可记录,不得任意更改。
当各观测点第一次观测时,标高相同时要如实填写,其沉降量为零。
以后每次的沉降量为本次标高与前次标高之差,累计沉降量则为各观测点本次标高与第一次标高之差。
12、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如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13、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14、观测方法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
另外,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15、精度要求沉降观测的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而定。
1)多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可采用DS3水准仪,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2.0 ×n 的开方mm(n测站数)。
2)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则应采用DS1精密水准仪,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1.0×n 的开方mm(n为测站数)。
16、工作要求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即固定观测人员,使用固定的水准仪和水准尺,使用固定的水准基点,按固定的实测路线和测站进行。
17、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1)整理原始记录每次观测结束后,应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然后,调整高差闭合差,推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并填入“沉降观测表”中。
(2)计算沉降量计算内容和方法如下:1)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高程-上次观测所得的高程2)计算累积沉降量:累积沉降量=本次沉降量+上次累积沉降量将计算出的沉降观测点本次沉降量、累积沉降量和观测日期、荷载情况等记入“沉降观测表”中。
18、绘制沉降曲线为沉降曲线图,沉降曲线分为两部分,即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和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1)绘制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首先,以沉降量s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
然后,以每次累积沉降量为纵坐标,以每次观测日期为横坐标,标出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最后,用曲线将标出的各点连接起来,并在曲线的一端注明沉降观测点号码,这样就绘制出了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
2)绘制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首先,以荷载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
再根据每次观测时间和相应的荷载标出各点,将各点连接起来,即可绘制出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与实践2006年第7期(4月上总第93期)--------------------------------------------------------------------------------郑文忠(永安市土地测量队,福建永安366000)【摘要】文章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和施测步骤,阐述了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以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提高高层施工中的沉降观测质量。
【关键词】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施测步骤;工程实例【中图分类号】TU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1151(2006)07-0017-02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业的发展,各种复杂而大型的工程建筑物日益增多,工程建筑物的兴建,改变了地面原有的状态,并且对于建筑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这就必然会引起地基及周围地层的变形。
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结合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实践,阐述了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意义。
一、沉降观测的实施(一)工作基点和观测点标志的布设工作基点(以下简称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根据工程的沉降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而沉降施测方案应根据工程的布局特点、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
依据工作经验,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设三个基点,且与建筑物相距50m至100m间的范围为宜。
基点可利用已有的、稳定性好的埋石点和墙脚水准点,也可以在该区域内基础稳定、修建时间长的建筑物上设置墙脚水准点。
若区域内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可按相应要求,选在隐蔽性好且通视良好、确保安全的地方埋设基点。
所布设的基点,在未确定其稳定性前,严禁使用。
因此,每次都要测定基点间的高差,以判定它们之间是否相对稳定,并且基点要定期与远离建筑物的高等级水准点联测,以检核其本身的稳定性。
沉降观测点应依据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地质条件、桩形等因素综合考虑,布设在最能敏感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地点。
一般布设在建筑物四角、差异沉降量大的位置、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
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使得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图纸绘制沉降观测点布点图,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在工作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要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二)沉降观测的周期及施测过程沉降观测的周期应能反映出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规律,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从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结果。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一般认为建筑在砂类土层上的建筑物,其沉降在施工期间已大部分完成,而建筑在粘土类土层上的建筑物,其沉降在施工期间只是整个沉降量的一部分,因而,沉降周期是变化的。
根据工作经验,在施工阶段,观测的频率要大些,一般按3天、7天、15天确定观测周期,或按层数、荷载的增加确定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具体应视施工过程中地基与加荷而定。
如暂时停工时,在停工时和重新开工时均应各观测一次,以便检验停工期间建筑物沉降变化情况,为重新开工后沉降观测的方式、次数是否应调整作判断依据。
在竣工后,观测的频率可以少些,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的大小而定,一般有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半年与一年等不同周期。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对重点观测和科研项目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的沉降量不大于2倍的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一般工程的沉降观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应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根据编制的沉降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
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层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待临时观测点稳固好,方可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比较观测结果,若同一观测点间的高差不超过±0.5mm时,我们即可认为首次观测的数据是可靠的。
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500mm),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在施工打桩、基坑开挖以及基础完工后,上部不断加层的阶段进行沉降观测时,必须记载每次观测的施工进度、增加荷载量、仓库进(出)货吨位、建筑物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每周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出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
若出现变化量异常时,应立即通知委托方,为其采取防患措施提供依据,同时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另者,不同周期的观测应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基点和被观测物上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要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