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知识分享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 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 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 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 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 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 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 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 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 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 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 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小康社会是一个坚持社会主 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 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 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本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 高的社会发展阶段。邓小平 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 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这就是" 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 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 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 康他社说会:形"我成们不社了会"主。义原制因度何是在?大一对个科重学要发历展史观贡作献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 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 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 小康社会。"他的意思是说, 在小康社会,从人均国民收 入来讲生活并不富裕,但由 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 民收入分配是使所有的人都 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 有太穷的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
2、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改革的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 ②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③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④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 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反映了 ( ) ①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5、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 A .土地的使用权 B .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 D .土地的规模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 ) A.这种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惟一途径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D.调动农民积极性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和设想 7、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指 ( )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11、下表为某生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
第十六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投影)2005、1、20
十六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间断限:1976年文革结束——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
主要内容:中国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事务、外交成就、国防建设等。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是这一历史时期主要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并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带领中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奋勇前进。
考点回眸近年来,本单元知识一直是高考备考的重点,热点,在高考命题中题型涉及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特别是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多有涉及,具体的知识点有徘徊时期出现的原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内容、实质,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的本质含义、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农村改革的政策,知识分子政策、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政策等。
但是,在历史单科命题的实践中,单独出自于本单元的大题并不多,多为延伸或对比而涉及的知识点,所以,本单元重点知识深度挖掘的潜力还很大。
在文科综合命题中,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的出发点看,本单元将“继续加温”,命题形式将继续保持单科命题时的模式,从知识的联系上做文章。
本单元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没有删减重要知识点,并且有加强的趋势。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在徘徊中前进(76-78)(1)背景:“文革”结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
(2)徘徊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仍然继续犯“左”的错误;表现为:指导思想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上急于求成。
(3)前进的原因:邓小平恢复工作、大力整顿。
如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指出“科技是生产力”;恢复高考制度(4)前进的表现:教科卫生事业面貌全新;经济恢复快了,有些方面还有发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2013年)云南砚山县第一中学査佩良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现在)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北京)背景:全球化正在兴起,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扩大。
十年文革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偏离了正确轨道。
文革结束,特别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党和人民的思想逐步解放。
内容:①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思想方式。
④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要精简经济行政机构、按经济规律办事。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
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当今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鼓励并保护农村土地流转,适度集中,扩大农业规模;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鼓励农民采用现代机械和现代科技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在城市: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深珠汕,厦海南)-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格局。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当今积极开发开放天津新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现在)一、世界历史背景经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后,在70年代初出现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等国还出现了“滞胀”现象。
随后,各国进行了改革,并向国际联合方向发展,90年代兴起了一种新的经济──知识经济。
社会主义苏联改革陷入困境;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发展引人注目,使亚洲成为最具活力的地区。
政治: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美苏争霸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且随着经济的多极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体化:苏联的解体宣告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使世界政治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且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外国势力的影响美苏争霸第三阶段在哪一时期,争霸的优劣状况如何?(P87)何时出现苏东剧变?剧变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P101-106)此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如何?(P106-114)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一)政治①阶段划分、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何事为开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根本任务是什么?(P126、P133)?②民主建设:在何时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P126)在何时的哪次会议上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之一?(P134)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何时在哪次会议上怎样对建国以来党走过的历史道路进行了科学的总结?(P127)但平反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怎样的错误思潮?(P134)其出现的国际、国内原因有哪些?(P101-106)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进行斗争的?(P134)③祖国统一:中国共产党首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何时的什么文件上?(P137)首次阐明统一后对台湾基本政策是何时的什么文件?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构想?并在何时的哪次会议上获得通过?(P138)在此指导下,首先解决了香港问题:香港回归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经过了哪三个阶段?意义如何(P139)?然后解决了澳门问题: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在台湾问题上,是哪些因素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进程?(P141)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目标是什么?为此,在兵种、兵役制、军衔制、高尖国防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怎样的建设?(P152)(二)经济①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是哪次会议?(P126)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人民 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广州三件宝的重大变化: 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 50年代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
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
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建国后经济体制的重大调整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并存 三大改造完成1956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计划经济体制
思考: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哪里开始呢?
结合教材回答: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如何一 步一步形成的呢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内地
对外开放
环渤海地区
特点
多层次
长三角
闽三角
有重点
珠三角
浦东
点线面结合
珠海 海南
厦门
深圳
汕 头
深 圳
珠 海
汕头
厦门
海南
上 海 浦 东 金 融 贸 易 区
上海,作为中国长江三角 洲城市带的中心城市,是20 世纪的一个奇迹。大规模的 城市扩张,有步骤的城市改 造,高起点的城市建设,犹 如“法术”一样,呼唤出一 个日新月异的上海。今天的 上海,不仅处在中西文化的 交汇点上,而且处在中国古 代传统和现代传统的交汇点 上。面对国际化、全球化趋 势,上海继续保持开阔、雅 致、精明、沉稳的城市品格, 永远向世界一流看齐,真正 成为世界的上海。
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1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积极参与地区性 国际组织,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三、知识梳理 政治: 1、健全法制:
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 究”的法制建设方针。79年《刑法》82年修订《宪法》 86年《义务教育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 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 重要基础。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倡议“三通”;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87允许探亲, 1992年 “九二共识” , 2008实现三通。
经济:
1、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是改 革开放的起点。
2、对内改革: 农村体制改革:1978年开始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二、时代特征
1、政治:
完善民主和健全法制,逐步实现依法治国,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 设,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 到成功运用。
2、经济: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进行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 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变;逐步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3、思想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邓理论、三个代表和科 学发展观形成。
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一、考纲考点
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 2、“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3、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7、新时期的外交活动 8、邓小平理论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新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现在) 专题五 崛起的东方巨龙
7、你知道目前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条 件和不利因素吗?
(1)有利条件: A、我们有事实被证明完全正确的“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来指导。 B、海峡两岸人民同祖同宗、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 C、8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的坚冰已经被打破,经济文化交流日 益频繁,海峡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D、台湾人民心向祖国,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始终是台湾社 会的主流民意。 E、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2)不利因素(障碍): A、台湾岛内有些人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B、某些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16、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坚 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一国 两制”的意义)?
(1)“一国两制”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共同振兴中华。 (2)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和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台湾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4)有利于台湾同胞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 17、两岸关系搞好的前提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发展两 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预测台湾和平统一后的台湾前途是稳定、繁荣、发展。 有经验指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有 能力表现为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
专题五
崛起的东方巨龙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现在) 新时期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包括伟大的转折年、改革开放、继续探索三大内容)
知识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意义。 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国两制”的提出。 香港、澳门回归。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时间: 1978年12月
主要内容(历史伟大转折的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 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 体的核心,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二)实践: 2、海峡两岸关系: (1)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②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调整 “三不政策”允许探亲、经济文化交流)——两岸关系 历史性变化; ③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海基会”1991年大陆“海 协会”); ④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⑤汪辜会谈(1993年)——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 互利;
澳门问题的由来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 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 入澳门。 ‧ 1887年,葡萄牙政府 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和 好通商条约》,正式强 占了澳门地区。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二)实践: 1、香港、澳门的回归: (1)时间: (2)意义:
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 迈出重要一步; 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 的范例。
意义:
我国法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 法制观念,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 标志对台政策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的重大发展 (2)同年,邓小平访美讲话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历程 1、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正式提出 2、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阐述了“三个代表” 的基本内涵 3、2002年,中共十六大被确立为全党的指 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础和 前提)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灵魂和旗 帜)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小康社会是一个坚持社会主 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 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 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本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 高的社会发展阶段。邓小平 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 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这就是" 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 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 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 康社会形成不了"。原因何在?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 他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 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 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 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 小康社会。"他的意思是说, 在小康社会,从人均国民收 入来讲生活并不富裕,但由 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 民收入分配是使所有的人都 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 有太穷的人。
总 结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一个伟 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 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 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 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 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 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 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 中国在世界上占第二位。已经赶上日本。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 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 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 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 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 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 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 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 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 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 教训:"大跃进" .在生产发展同时 要实事求是,立足于该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 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中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专题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
1958
提高、扩大公有 化程度和规模
严重挫伤了生产 者的积极性
1978---今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 以公有制为前提,改变 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 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 的发展,也为城市经济 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几次重要会议的核心内容及其关系
十一届三 中全会
(1978) 十二大 (1982)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 放的伟大决策。由此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 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 基本理论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 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 党的指导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材料三
凤阳三大步
年度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产量(亿公斤) 5.02 6.70 7.15
• (2)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2分)该现象产生的 原因是什么?(2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 现象:凤阳粮食产量连续大幅度增长,三年跨了三大步。 (2分)原因:凤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说 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适合我 国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富有生命力的。(2分)
• • • •
•
• • • •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内容: (第一阶段)核心内容是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方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 主权。 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实行以产权制度为主要内 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 (2)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 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 康的发展。 3、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也是 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历史指导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九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考点聚焦二、重点解析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这次会议实际上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改革同时,我国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时作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97年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
5、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部分:政治建设、国家统一与外交关系: 第一部分:政治建设、国家统一与外交关系: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二)实践: 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 2、海峡两岸关系: 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两岸关系的发展: 七九停炮(1979年 ①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 ②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经济 文化交流) 两岸关系历史性变化; 文化交流)——两岸关系历史性变化; 两岸关系历史性变化 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 海基会”1991年大陆 海协会” 年台湾“ 年大陆“ ③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海基会”1991年大陆“海协会”); 九二共识——一个中国; 一个中国; ④九二共识 一个中国 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汪辜会谈(1993年 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⑤汪辜会谈(1993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2)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针对“台独” 决不承诺“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针对“台独”,决不承诺“不使 用武力” 用武力”,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 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 (3)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 某些外国反华势力、台独势力。 某些外国反华势力、台独势力。
伟大的转折 3、历史意义 ——伟大的转折
(1)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新起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新起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新时期: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新时期: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最新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A 知识重组思想准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
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对外开放:四个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指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目标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纲领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①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中国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召开了“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重点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取得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过重大失误。
②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探索:“文革”结束后,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
③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八大会议重要内容(1)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一是文家市决策,由城市转移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二是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十二大①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②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3)十三大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④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4)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5)十五大①20世纪三次历史巨变、三位伟人;②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③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6)十六大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②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③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7)十七大①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
(8)十八大①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部署:一个总依据、一个总布局、一个总任务,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经验和教训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也带来了一些经验和教训。首先,改革开放的 成功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只有打破旧的思想束缚,才能推动改革 和发展。其次,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只有全国人民团 结一致,才能推动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最后,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开放型经济的 支持。只有开放型经济才能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政府通过逐 步减少计划经济的影响,扩大市场调节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外,中国政府还积 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这些措施为中国的经济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另一重要内容。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等,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些 措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总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 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贫穷落后向富裕繁荣转 型。这些成就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
20XX
感谢您的聆听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 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提 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 看"的指导方针,并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 方针和政策。此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体制 改革、外贸开放等,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
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国两制、港澳回 ④主要内容: 归、少数民族发展、外交政策及成就、经济 建设成就等等。
过渡 时期
全面建设 开始时期
文革 时期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⑶作用: ①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②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③促进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
②农业合作社(1953—1956)
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 集体所有制(公有)
三.经济体制改革(1978——1992)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⑴原因:人民公社旧体制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⑵内容: 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③购销体制:改革统购统销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 自由买卖。 ④管理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 村民委员会。1983年
2.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⑴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⑵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1982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 共”的方针 ⑶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⑷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新宪法(1982),形成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⑸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 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1998年,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PPT
识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体制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从思想上打开突破口
中共十四大
计 划 经 济 时 代
80年代的布票、料票(上) 70年代的豆腐票、粉票和粮票(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自主权,不能发 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大量的浪费,影响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十四届三中全会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时间: 1993年1月 • 地点:北京 • 主要内容:
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历史性的跨越
4特区,14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 开放区,海南特区,开发开放浦东
92南方谈话;确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建成小康社会
十二届三中全会
南
方谈话
十四大
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
五大
十六大 八大
十七大 十
谢 谢!
• 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 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中共十五大
• 时间:1997年9月 • 地点:北京 • 主要内容: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市场在 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起步于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的年代
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我们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原因可以从这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进行说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1978年
内容:①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意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或表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拉开序幕。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过程:
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内容:1979年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之后城市改革也全面展开。
内容:经济体制改革,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开始。
内容: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内容或作用)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之后开放的地区扩大,逐渐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意义更大——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改革开放的意义(作用)理论角度:1、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实现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科技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
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
改革开放的成就实例角度:如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政治方面)
加入WTO;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二(经济方面)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文化方面)
推进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社会方面)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由邓小平提出,依据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
一国两制的含义:略
解决港、澳、台问题的原则(也即前提、政治基础、根本原则):一个中国原则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意义: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盛事,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实践丰富了一国两制,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和强大生命力,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良好的范例。
港澳在清政府时只能被迫割让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政府能在20世纪90年代收回主权说明或原因:①(最重要)党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③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长期决心与努力
台湾问题:
历史上台湾与祖国的分与合:略
台湾问题的产生: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人为造成大陆与台湾分离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前者是主权回归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最佳方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一个中国
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岛内分裂势力、某些外国反华势力
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目的:为了两岸人民的共同福祉
台湾问题的前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台湾问题的重要性: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两岸实现“三通”(也可以是体现两岸交流的材料):
意义:使两岸人民彼此的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使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①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
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为实现统一提供物质保障
②人心所向: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③历史依据: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④法律依据:《反国家分裂法》颁布,提供法律保障。
⑤政策保证: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最佳方式⑥榜样借鉴:港澳回归并保持稳定繁荣⑦外交角度: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统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可以做什么?
青少年应尽的最基本义务和责任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①坚决拥护党的有关政策,大力宣传一国两制政策②增强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④不做不利于国家统一的事,敢于与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提出的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新中国外交史的新篇章由此揭开。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70年代的外交成就:①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的重大发展:提出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中国的外交活动进入新中国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进入21世纪后取得的外交成就:①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在上海成功举行——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②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宣言》,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①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取得重多外交成就说明:①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补充:中美关系的发展进程
5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两国敌对——→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两国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结束20多年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