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共41张PPT)
合集下载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ppt
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 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武精神实际上是儒教的 一个核心精神。后世的儒林弟子也认为,“战”就是英雄,
“和”与“退”不可 。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 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 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 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 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 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 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 做无谓的牺牲。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附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子美《蜀相》
• 归纳整合 • 分析思路:孔子在追求人生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哪些
性格特点,怎么样表现的?其整体当为写人记叙文。
性格归纳 性格呈现
标题:追求真理,执着坚韧 (知其不可而为之)
成语: 深厉浅揭:遇到深水就连衣涉水,遇到浅水就撩起衣
服过河。比喻做事要因地制宜。
练习三1、
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与之言 子路行,以之(指遇丈人事)告 鸟兽不可与之(指代鸟兽)同群 丘不与之(指代“斯人之徒”)易也 子路至,丈人则行矣
练习三2、
1、止: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使(子路)停止,留下。 2、食: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使(之,子路)食,给(他)吃,读 sì,后作“饲”。 3、见: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使(二子)见,读xiàn 。(第三课3.24章“从者见之” 的“见”义同。) 4、洁:形容词用作使动,使(自身)清洁。 5、迷: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其邦)混乱。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0张PPT)
• 刘氏正义说,诚使哀公奋发有为,许可孔子请讨, 则孔子奉辞伐罪,必能得之三子,大服齐人,一 举而齐鲁两国之权奸皆有所顾忌,这也是乱世之 一治,可惜哀公终不能用孔子。
《史记》记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崩乐坏的乱世
文本探究:为什么不可为?
• 文中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篑者 •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 B、而为之:沐浴而朝告哀公告三子。
背景补充:
• 《左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请哀公讨伐陈恒时, 曾为哀公分析,齐国人有一半反对陈恒弒君,以 鲁之众,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可以取胜。
• 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说,鲁国的兵权在三子, 三子的兵权却在家臣,例如冉有等人都在季氏家 中,如孔子奉鲁君之命,命家臣出兵,三子岂敢 抗命。加以樊迟有若,皆是勇锐之士,号召远近, 声罪致讨,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者。
译文: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 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 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 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 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 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 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
——《续资治通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精卫填海
《史记》记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崩乐坏的乱世
文本探究:为什么不可为?
• 文中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篑者 •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 B、而为之:沐浴而朝告哀公告三子。
背景补充:
• 《左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请哀公讨伐陈恒时, 曾为哀公分析,齐国人有一半反对陈恒弒君,以 鲁之众,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可以取胜。
• 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说,鲁国的兵权在三子, 三子的兵权却在家臣,例如冉有等人都在季氏家 中,如孔子奉鲁君之命,命家臣出兵,三子岂敢 抗命。加以樊迟有若,皆是勇锐之士,号召远近, 声罪致讨,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者。
译文: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 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 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 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 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 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 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
——《续资治通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精卫填海
【公开课课件】苏教版高二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40张PPT)
长沮的回答是什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么意思?
“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
“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 嘲讽孔子周游列 “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 国,忙于求仕,
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应该很熟悉道路
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 情况。
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 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 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补充材料
❖ “隐士,道德高尚,孔子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 佩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歧在于:隐士 彻底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 他总想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 力。”——李零
B.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说明孔子 的执著追求的精神闻名遐迩。
C.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目的在于劝诫孔子不要再 执著了,天下已无道。
D.楚狂接舆用唱歌讽刺谩骂孔子,甚至不给孔子反 驳的机会就溜之大吉。
三、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
长沮(jū)、桀溺(jíe nì)耦
而:表并列
(ǒu)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过:经过
表现出了热心济世,虽屡遭挫折但坚忍不 拔的精神品质。
探讨
如何理解不仕无义?
不仕无义: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
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 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 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 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 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 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 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
论语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36张PPT)
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
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
将证实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
探讨
这样做是否有干涉别国内政,多管闲事之嫌?
• 弑君:以下犯上,篡权夺位,谋害国君。
• 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
• “春秋大义”
二、具体感知“知其不可而为之”
探讨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 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 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补充
• “隐士,道德高尚,孔子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 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歧在于:隐士彻底 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想 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
政治理想,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统治者;一方面,又
要寻找开明君主,拼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对
当时的社会政治非常不满,因而对隐士的不合作非常
欣赏,但又害怕不合作,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过于消极无为,所以仍然不放弃对政治生活的参与。
隐士的态度是“知其不可而避之”,他的态度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以为最好的选择是‘无可
• 2、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 (1)“止子路宿”的“止”,留宿。
(2)“杀鸡为黍而食之”的“食”(sì),使 动用法,使之(子路)食。 • (3)“见其二子焉”的“见”,动词使动用 法:使其二子见(子路)。 • (4)“ (5)“怀其宝而迷其邦”中的“迷”,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其邦混乱。
•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
探讨
针对陈成子弑简公这件事,体会哀公,三桓及 孔子的态度。
2020春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件:第4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共57张PPT)
[ 古今点评 ]
1.夫二子者,问津且不告,岂复以姓名通于吾徒哉? 特以下文各有问答,故为假设之名以别之。曰“沮” 曰“溺”,惜其沉沦而不返也。桀之言“桀然”也; “长”与“桀”,指目其状也。以为二人之真姓名, 则泥矣。 是(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2.记二人傲倪孤高如画。末记孔子一谈,深情至 切。……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一以天下滔滔莫非津 也,语意妙极。其不告津者,正所以告之也。 (方 存之《论文章本原》) 3.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 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入地 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心,悲悯 之怀,周流之苦,不厌不舍,至今如见之也。 (康 有为《论语注》)
知其不可而为之
1、弑 shì 2、接舆 yú
3、长沮 jū
4、桀溺 jiénì
5、耦而耕 ǒu 6、耰而不辍 yōu
7、怃然 wǔ 8、荷蓧 hèdiào
9、黍而食 shǔ 10、击磬 qìng
11、荷蒉 hèkuì 12、硁 kēng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
讨伐弑君者
第二部分:第二——第六章
【说明】
齐国是鲁国的紧邻之邦,唇齿相依,如 果齐国因为陈恒弑君而发生内乱,必将 影响鲁国的安定。所以孔子为鲁国的安 定故,沐浴上朝告君,希望能出兵讨伐 齐国陈恒,还齐国本来安定的局面。这 就是孔子“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 勿诲乎”的具体行动。虽然鲁国最终没 有出兵伐齐,但孔子尽到了自己的力量。
子路从而后从:而,连词,所连
接的前后两部分在语义上是逆转的, 可译为“但”“却”。后,用作动 词,落在后边。 子路拱而立: 拱,拱手。立,站 着。而:连词,所连接的前一部分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对后 一部分起着修饰作用。 见(xiàn)其二子焉 见:使 (让)……拜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焉,语气助词。表叙述语气,不需 译出。这三句的主语“丈人”承前 省略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课件-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这才是真相。””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据说,孔子欣然认为,丧家狗是他自己的写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 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 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
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 寸。纍纍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 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异 孔子 积极入世
隐士 消极避世
同
都是那个时代出 类拔萃的知识分 子,都忧国忧民
孔子的周游求仕,卫道济世,是一种替 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 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 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 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 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与?”
然:对 滔滔:形容动乱 是:这样
以:与,和 易:改变
且:并且
而:你 从:跟从
辟人/辟世:逃避坏人/逃避社会
耰:播种后翻土、盖土。 辍:停止
以:把 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
与:和
“与其……孰若/岂若……”固定句式,表 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 ,等同于现代汉语“与其……不如……”
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是怎样的?
想接近他 并与他说话
长沮 桀溺
隐居山林、性 包容他们,不因他
格傲慢、冷漠、 们对自己的敌意而
不近人情
放弃主张
隐士
特征
孔子的态度
丈人
清高孤傲、有人 尊重他,认为他有 情味、济人危困、 值得佩服的地方, 漠视君臣伦理、 但并不完全同意他 不失长幼之节 的见解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
试题链接
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中表现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楚狂接舆:敬佩其为人,反对其做法。为他惋惜 楚狂接舆:狂放游侠式的隐士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01
特征:他是清高孤傲、有人情味,能济人危困,漠视君臣伦理,却又不失长幼之节
第二章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hù) 臝(luǒ )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01
04
02
03
浙江东阳中学09年3月月考试题
比孔子于凤鸟, 凤鸟待圣君乃见。 非孔子周行求合, 故曰衰。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孔安国的话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处碰壁。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孔子十一代孙 )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中表现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楚狂接舆:敬佩其为人,反对其做法。为他惋惜 楚狂接舆:狂放游侠式的隐士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01
特征:他是清高孤傲、有人情味,能济人危困,漠视君臣伦理,却又不失长幼之节
第二章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hù) 臝(luǒ )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01
04
02
03
浙江东阳中学09年3月月考试题
比孔子于凤鸟, 凤鸟待圣君乃见。 非孔子周行求合, 故曰衰。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孔安国的话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处碰壁。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孔子十一代孙 )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论语》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 共18页PPT资料
[探究] 本课中出现的隐士有哪些?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者
[探究]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写隐士 的目的何在?
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入世) 隐士避世(出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 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 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 模。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仁者,大 智者。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 定谁,可以理解为衬托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回到“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 主义者的形象勾画。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 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 的人。而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大 可能取得成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 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绪福斯把石 头推上山坡,圣人何尝不知道“克己复礼”任重而道远,但却 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 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 正
加标点: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
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 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 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夸父逐日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 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 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 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 千里焉。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 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的精神。
《论语》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3 影响深远
总结《论语》及《知其 不可而为之》章节对人 们的深远影响。
欣赏和解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感受思想的力量。
2
学以致用
提供学习资源和方法,帮助读者将《论语》中的智慧融入生活。
3
尊崇品德与修身养性
探索《论语》中对品德和修身养性的重视与倡导。
结语:感受古代智慧的力量
1 文化传承
探索古代智慧在现
提供古代智慧对当代人 思想引导的新视角。
了解《论语》的独特魅力
文化传承
探索《论语》作为古代经典著 作的文化传承与影响。
孔子的思想
艺术表达
介绍孔子的思想和他对《论语》 的贡献。
探讨《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在 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探索《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智慧
智慧解析
深入解析《知其不可而为 之》中蕴含的智慧。
智者的选择
探讨智者如何在顺时应势 的情况下做出不可能完成 的抉择。
实践意义
阐述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应用 于现实生活的实践意义。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其不可而为 之》
1
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2
探讨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应用《知其不 可而为之》的思想,促进和谐与互信。
3
职场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例子解释如何在职场中运用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念。
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介绍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 念运用到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道德 观念与自我认知。
宏观视野的重要性
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 对人们拓展宏观视野的重 要性。
感受《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价值
思想启迪
探索《知其不可而为之》如何 启迪人们的思想。
达成目标
讨论如何通过运用《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价值观实现自己的 目标。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PPT
《论语》选读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Bijiehua 浙江省台州市实验中学
毕加
夸父逐日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 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 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角 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精神。
课堂活动:
请同学们列举古今中外的 有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事例,相互交流。
同学们,辛苦了!!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小结:
孔子是一个充满悲剧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吕氏春秋》 中记载“孔子周游海内,再干世主,所见八十余君”,在没 有赞助,没有补贴,仅带着一帮矢志不渝的穷学生,靠一辆 木轱辘破车,怀揣一个叫做“仁”的理想,一国一国地去叩 见国君,竭尽全力去修复已经”礼崩乐坏”的周王遗风。这 是一种只有“傻子”和“神仙”能够做的事情。困于陈,囚 于匡,被驱逐,遭暗算,从没有留下任何绝望的记载,反而 是不厌其烦地用近乎常识的深刻哲理去游说劝解那些社会大 变动中的既得利益者。试想,在这样的君主面前大谈“上 仁”、“下礼”能行吗?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岂不愚乎?然 而我们的孔老师却是无怨无悔,而且用了一句话为我们这个 民族注入了一剂至今仍具疗效的钙质,这就是:“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由此出发,才有了我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 百折不饶的铿锵有力的表述;才有了我们“海到天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潮头自然直” 的自信。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Bijiehua 浙江省台州市实验中学
毕加
夸父逐日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 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 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角 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精神。
课堂活动:
请同学们列举古今中外的 有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事例,相互交流。
同学们,辛苦了!!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小结:
孔子是一个充满悲剧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吕氏春秋》 中记载“孔子周游海内,再干世主,所见八十余君”,在没 有赞助,没有补贴,仅带着一帮矢志不渝的穷学生,靠一辆 木轱辘破车,怀揣一个叫做“仁”的理想,一国一国地去叩 见国君,竭尽全力去修复已经”礼崩乐坏”的周王遗风。这 是一种只有“傻子”和“神仙”能够做的事情。困于陈,囚 于匡,被驱逐,遭暗算,从没有留下任何绝望的记载,反而 是不厌其烦地用近乎常识的深刻哲理去游说劝解那些社会大 变动中的既得利益者。试想,在这样的君主面前大谈“上 仁”、“下礼”能行吗?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岂不愚乎?然 而我们的孔老师却是无怨无悔,而且用了一句话为我们这个 民族注入了一剂至今仍具疗效的钙质,这就是:“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由此出发,才有了我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 百折不饶的铿锵有力的表述;才有了我们“海到天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潮头自然直” 的自信。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
孔子。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
处碰壁。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孔子 十一代孙 2021/3/7 )说,此即C劝HEN告LI 孔子避乱隐居。 15
第二章阅读18.5章
接舆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他却 不屑与孔子交谈“趋而辟之”呢?
明确: 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 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说;如果和孔子交 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
私室强大,在权利的斗争中弑君的行
为时有发生,这其中有公室成员篡位
而弑君,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
有仇而弑君。弑君活动最频繁的诸侯
国当属晋、齐,而齐国的弑君事件则
相对集中于齐桓公诸子争立时期和陈
氏最后夺权的时期。
2021/3/7
CHENLI
4
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 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
2021/3/7
CHENLI
16
第二章阅读18.5章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 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 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 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想象:孔子将言什么?
2021/3/7
CHENLI
2021/3/7
CHENLI
10
第二章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 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 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 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 称楚狂接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学习目标
1、通过启发式的提问,隐士与斗士对比探讨,
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2、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 立坚毅品质。
重点: 1、通过隐士与孔子之徒的对比,理解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辩证地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 涵。 难点: 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 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主要是认识“不可”与“为”的关系。即使 明知结果必定毫无结果,但他认为此事该 “为”,明知“不可”也要“为”。
正音:
舆 长沮 执辔 辍 怃然 耰 yú jū
pèi chuò
wǔ yōu ǒu
耦
词类活用
1、止子路宿:使动,使……止、留。
2、杀鸡为黍而食之:sì ,使吃,给吃。
3、见其二子焉:xià n,使……相见。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均为使动。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孔子)之三子告(之),(三子)不可。 2、(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3、子路行,以(之)告。 4、鸟兽不可与(之)同群。 5、丘不与(之)易也。 6、(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探究二
读“楚狂接舆”思考:李白有诗“我本楚狂
人,凤歌笑孔丘”,接舆为什么嘲笑孔子?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 的内心? 要点:“凤鸟待圣君乃见”,当时政治礼崩 乐坏,孔子不应这样做。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 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 悲凉。
接舆为什么要对孔子唱歌?他的凤歌有什 么含义?
击磬于卫
楚狂接舆 荷条丈人 凤鸟不至
探究一:
读“沐浴而朝”思考:
孔子这时已经不是鲁国的司寇了,但为 什么听到“陈成子弑简公”后要“告于 哀公”?为什么还要“沐浴而朝”?
要点:对礼的虔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评点: 陈成子弑(不用“杀”字,而用 “弑”字,一针见血)简公。孔子沐 浴(以示庄重和虔诚)而朝,告于哀 公曰:“陈恒(孔子直呼其名,主要 体现了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弑 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 子!”(实属无奈,鲁国公室衰微, 私室强大,三桓掌握了实权,以致国 君都没有实际的决断权。)
解题
知 其 不可 而 为 之
知道 代词 它, 不可能实现 却 做 代词, 具体指前面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基础知识整理之重要词语:
1、孔子沐浴而朝:指斋戒,包括沐浴、洁食、
禁欲等。2、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3、 趋而辟之:趋:快步走;辟:通“避”。4、 使子路问津焉:渡口。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 士也:通“尔”。6、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同…相处。7、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改 变。8、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对老年男子的 尊称。9、植其杖而芸:植:立;芸:通 “耘”。10、明日,子路行:第二天。11、 使子路反见之:通“返”。12、鄙哉,硁硁 乎:偏狭。斯己而已矣:守己,洁身自好。 13:深则厉,浅则揭。 14、末之难矣:辩驳。
导入新课
张岱《四书遇》说:“不知不可为而为之,
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所谓“不可为”, 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实现 的可能性,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 认为没有必要去做。孔子不因为是否成功才 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该做就去做。正所 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孔子在听了接舆委婉的劝说之 后,为什么“欲与之言”?你觉 得孔子会以什么态度对待接舆? 又会说什么?
孔子听完接舆的话后,应该能够明白接
舆的意图,即认为从政已岌岌可危了, 应避祸为是,别去救治,要孔子及时悔 改。但以孔子的一贯追求和主张,他必 定不会放弃自己的坚持。
探究三:
读“长沮桀溺”思考: “津”指什么?长沮说“是知津矣”有何深意? “滔滔者”比喻什么,桀溺的话是什么意思?孔子 “怃然”表现了他什么心理,他赞同隐士的观点吗? 要点: 孔子以天下为己任,应该知道天下的出路的;天下 滔滔,谁能改变,“避人之士”不如“避世之士”; 失落无奈;正因为天下越乱,才越要去改变呀。
探究四:
读“荷蓧丈人”思考:
丈人如何评价孔子?子路又是如何评价丈人 的?
要点:周游求仕,不事稼穑;长幼之序不可
废,君臣之义岂可废,这是乱大伦,君子不 为也。
探究五:
读“击磬于卫”思考:
“深则厉,浅则揭”比喻什么,它是针对什 么而说的? 要点: 孔子不得志,荷蒉者认为应该通达权变,洁 身自好。
春秋笔法
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
贬,后来指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 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探究: 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 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 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 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 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 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即“谁与”,与谁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非与斯 人之徒而与谁 3、晨门曰:“奚自?”:自奚 4、莫己知也:莫知己也 5、果哉,末之难矣:末难之矣 固定结构: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之士哉:与其…… 哪比得上……
内容概括:
沐浴而朝 长沮桀溺
凤歌笑孔子,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一个隐 者,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 知难而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 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希望其急流勇 退。古人认为凤凰是一种有德行的鸟,它在 天下太平时出现,而在乱世时隐藏不出。楚 狂人把孔子比作凤凰是对孔子的尊重,是说, 现在是乱世,你为什么要还要寻求出仕呢? 难道凤凰的德行衰微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