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合集下载

河东文化演讲稿

河东文化演讲稿

河东文化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河东文化。

河东文化,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河东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那个时候,河东文化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形成并发展。

它以黄河为中心,覆盖了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东文化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其次,河东文化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春秋战国时期,河东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孔子、孟子等众多先贤圣贤的思想也在这里诞生和传播。

同时,河东地区还是古代北方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传承。

再次,河东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历史长河中,河东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精品,如壁画、雕塑、书法、绘画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河东文化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河东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河东文化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河东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浅谈河东文化

浅谈河东文化

浅谈河东文化时间:2016-07-16 09:36:50 | 作者:樊颖“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在我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我深深地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充盈整个河东大地!运城,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直根系。

在这方水土上,无数先贤以其崇高道德和隽永思想,为后人提供镜鉴,让后人从中汲取无穷智慧。

诚信,理所当然成为运城文明的首要之义。

以忠义仁勇誉满华夏的关公是运城文化的第一名片。

由新绛人撰写的《弟子规》在相当程度上支撑起国人的精神世界。

“修德为善”、“博施济众”,是运城晋商代表——万荣李家经商兴盛最原始的动力。

“还债局长”胡丙申的十年艰辛还债路,是当代运城人对先人诚信精魂新的诠释。

“党员妈妈”陈玉芳对孤残儿童数十年如一日的母爱,是大爱之花在运城这片沃土上的绚烂绽放……文明诚信大爱之美,是当代河东儿女最珍惜的精神“花圃”!河东之美,美在锦绣河山,更美在文韵荟萃。

崇文尚教,既是以文化国民之魂,又是以文铸国家之神。

崇文尚教,既关乎凝才聚智,又关乎民生福祉。

回顾过往,崇文尚教让华夏文明在此生生不息、瓜瓞绵绵:飞云楼、永乐宫、解州关帝庙、鹳雀楼、黄河大铁牛等“国宝”辉映历史,傅说、荀况、“三王”、柳宗元、司马光、关汉卿等大家文采彰显。

审视今天,崇文尚教,让古色古韵成为运城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让运城的教育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崇文尚教大智之美,不惧山高路远,一路向前,我们终会用双手捧出!黄河汤汤,条山巍巍,盐湖淼淼……山长水阔,胜景无边。

这大美河山注定见证河东儿女实现凤凰涅??的“运城梦”!立说立行,狠抓项目建设,造就经济繁荣之美;惟志惟勤,坚持“三个强化”,铸就政治安定之美;自信自为,发展文化旅游,练就文化自强之美;亲民安民,强化社会管理,成就社会和谐之美;丽山丽水,推进“四城联创”,绘就生态文明之美;兼容并包。

强化改革开放,涵育包容大气之美;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弘扬敢为人先大勇之美……美丽河东,大美运城,开启了书写多姿多彩“运城梦”的新纪元!“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河东文化

河东文化

美丽的河东文化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中华文化从这里一路摇曳而来。

穿过汉风唐雨,经历宋韵之声,这里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永乐宫中笑谈古今往事,鹳雀楼上眺望三晋风流,关公的诚信就是这座城市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

华夏之根、诚信之邦———运城!”运城地区位于晋南盆地,地处秦、晋、豫三省交汇处的黄河金三角流域,因位于黄河以东,故史称“河东”。

运城古名潞村,位于山西南部,濒临河东盐池,是一个古老的天然结盐之地.元初,潞村尚是“弹丸一乡镇,延佑年间被兴建,成为圣惠镇,至正年间,再次兴建,成为凤凰城.后因是盐运司所在地,而名运城。

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哺育过使秦过强大的商映,三国时期智勇双全,德才兼备,被人们说成忠义的化身的关羽;从小就超凡脱俗的司马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列为初唐四杰的王勃;被称为文中子的王通,还有元朝时期在曲艺节影响很大的关汉卿等不胜枚举的历代豪杰名流和骚人墨客;曾经培育了姬鹏飞、程子华、傅作义、董其武、李雪峰、裴丽生、柴泽民等数以千计的革命先辈与仁人志士。

运城地区历史悠久,山川壮丽,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风光名胜遍布各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境内有历山、孤峰山、吕梁山、五老山、王官峪瀑布、闫家池峪谷瀑布和温泉等自然景观;有著名渡口大禹渡、津渡和风陵渡;有闻名华夏的古文化遗址和古建筑如:南海峪岩洞遗址、西候渡遗址、禹王城遗址、司马光祖墓、晋文墓、晋南云墓、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飞云楼等。

这些自然景观和古文化具有极高的观赏、游览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运城是中国古文化的摇篮,文化艺术光辉灿烂,源远流长。

有多次出访国外引起轰动的绛州鼓乐:有上下飞舞,左旋右转的民间花鼓;有参加亚运会开幕式名扬海外的绛县飞龙;有爬高滚球的文武狮子舞;有奇罕惊险的高跷;有造型优美、巧夺天工的抬阁、背阁;有飞光流莹、壮观迷人的河津转灯;有多次赴京演出的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蒲州梆子和深受观众喜爱的眉户;有做工精巧、食色鲜艳的面塑“河东花馍”;有独具魅力、生动逼真的民间剪纸、刺绣;有在天寒地冻之时赤脚露背的永济长旺“背冰”等.大家都知道今年我们运城被评为中国十佳城市之一.称运城是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华夏之根是说我们运城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在垣曲县发现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和在西侯度出土的烧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类起源和用火的证实.史学家早已认定,蚕桑、农耕、盐业以及琴诗书画、衣食住行也大都起源于运城。

河东世家

河东世家

历史文化名人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224-271年),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创造性地 制定出“制图六体”的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 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 ,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 所著《禹贡地域图》18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学说的专著。他被誉为“ 中国制图学之父”。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皆以治史享有盛誉。 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6 5卷、博采群书,史料翔实,流传千古,开注 史之先河。宋文帝称赞他“裴世期为不朽矣!”他的儿子裴马因为司马迁《 史记》作注,写成《史记集解》80卷,流传于世。他的孙子、裴马因之子裴 子野撰写编年体《宋略》20卷,其叙事、评论都超出了沈约所著《宋史》水 平。二著均影响非凡,永垂后世。 唐代小说家裴钅刑著《传奇》一书,首先提出的“传奇”这个专有名词,以 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且愈来愈富有生命力,深得世人喜爱。 名剧《白蛇传》里的法海,是唐初政治家、书法家裴休的儿子。历史上的法 海,本来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说出世后,法海便成为反面人物了,这也算 是一奇。
拾级而上,最先看到的是在松柏环绕间,耸立的《裴氏五祖》巨幅石 刻像。听名字就知道,这石刻像描述的是裴氏祖先,中间是裴氏始祖 裴陵。在周僖王时,封六世孙陵为解邑君,以“裴”为姓,这就是裴 姓的开始。在裴陵两旁分别他的四个儿子裴辑、裴徽、裴绾和裴潜。 裴辑、裴徽、裴绾分别是裴氏东眷、西眷和中眷之祖。东眷居燕、中 眷居河东、西眷居京及西凉,后来又有洗马裴、南来吴裴等,但不论 是何处裴氏,考其谱系源头,都是由裴柏村的裴氏析出的,故有“天 下无二裴”之说。
最尊贵的《裴光庭神道碑》
说它尊贵,是因为这一块少见的皇帝御碑。这是由一代名相张九龄 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行书御碑,虽然只有64个字,但字体 俊美,用笔豪放,充分展现了一代风流皇帝的才学。

河东文化调研报告

河东文化调研报告

河东文化调研报告河东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河东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河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状况,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二、概述河东地区位于中国北方,地处黄河以东,历史悠久。

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核心地带,受到多个历史朝代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三、历史遗产1. 河东地区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如晋文化村、晋阳湖遗址等。

这些遗迹见证了河东地区的古老历史。

2. 河东地区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物,如古城墙、古庙宇等。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河东地区的传统民居也是该地文化的重要体现。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河东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

四、民俗文化1. 河东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如舞狮、杂耍等传统表演形式。

这些表演形式是河东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厚传承。

2. 河东地区的传统节日也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

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河东地区的庆祝方式和习俗独特有趣。

3. 河东地区的民间艺术也是该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品,展现了河东人民的智慧和才艺。

五、文化传承与发展1. 河东地区的文化传承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保护。

政府加大了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力度,并且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

2. 河东地区的文化发展蓬勃,呈现出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新特点。

例如,河东地区的民俗文化艺术以古为新,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3. 河东地区的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河东地区,体验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历史风貌。

六、面临的问题与建议1. 河东地区的一些历史建筑物仍然存在保护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2. 河东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创新设计和市场拓展,提升其竞争力。

3. 河东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还可以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强宣传与推广力度。

河东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河东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河东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河东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河东文化,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其出土的遗址和文物揭示了这一地区在古代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河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传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河东地区位于古代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地区自古就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地区的居民开始有了聚落和社会组织,形成了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河东地区开始出现了较为完整的部落社会,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河东地区的史前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陶器、玉器、骨器等遗物,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水平,成为研究中华文明史的重要资料。

在青铜时代,河东地区的文化更加繁荣,这一时期的河东文化受到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河东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金属器物的制作和使用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广泛普及,成为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工具。

龙山文化时期的河东地区,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址和墓葬,体现了当时社会组织和等级制度的发展。

河东的青铜器制作技术闻名于世,在东亚地区都体现的河东文化的影响。

在战国时期,河东地区成为了诸侯国之间争夺的重要战略要地,秦、赵、燕等诸侯国都在这一地区展开了殊死搏斗。

在这一时期,河东地区的文化逐渐向中原地区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这一地区纳入了秦朝的管辖范围。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法律制度对河东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在隋唐时期,河东地区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重要农业和商业中心,隋唐大运河的通航,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在这一时期,河东地区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艺术和科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王通
王通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有三: 一是在 天人关系问题上,弃“天道”,立“人道”;二 是在政治问题上,抛“霸道”,行“王道”;三 是在儒、佛、道三家关系问题上,倡导“三教可 一”的主张,对儒家思想的破旧立新、传承发展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门人溢曰“文中子”,后 世誉之“河汾道统”。
王勃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一 河东裴氏
“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 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 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
《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 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 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 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 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 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中国“宰相村” 由此而得名。
王勃(650-676),唐文学家 ,字子安。与骆宾王, 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 .
《王子安集》 《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
今何在?槛外长江__自流。”
三 河东薛氏
河东学派
以明薛瑄为代表的学派。因瑄为河东(今山西一带) 人,故名。恪守 周敦颐和二程之学,尤推崇 朱 熹,与王守仁姚江学派相对峙。
薛瑄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县 人(今运城万荣县里望村),明朝官员、理学家,河东 学派的创始人,由于他曾在朱熹的白鹿洞讲学,深受欢 迎,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薛夫子”。
生平 从政 治学 影响

史前文化

史前文化

第一章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在华夏文明史前时代,河东就是中国原始人类聚居的集中地带。

早在180多万年前,就繁衍、生息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创造了深厚的远古文化,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

在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中,河东是华夏先民的活动中心,是尧、舜、禹等建都之所,也是新兴封建势力的策源地,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河东文化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石器是原始先民主要的生产工具。

最初使用相当粗糙的打制石器,故称旧石器,后来经历漫长的演变,逐渐进化使用精细的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根据石器打制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而过着采集和狩猎生活的人类,其自身的体质也经历了由元人、古人到新人的演变阶段。

河东地区有大量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芮城、垣曲、河津、万荣等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芮城县西侯度和匼河文化遗址。

西侯度文化位于芮城县风陵度镇以北约10公里处的西侯度村一带,距今约有180万年,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文化遗址,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遗址之一。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考古人员的发掘,西侯度遗址共发现几十件石器和20多种动物化石。

这些化石,大部分是哺乳动物的,有鬣狗、双叉麋、晋南麋鹿、步氏鹿、粗面轴鹿、山西轴鹿、中国野牛、粗壮丽牛、步氏羚羊、山西皮毛犀、古板齿犀、中国长鼻三趾马、三门马、剑齿象、平额象、纳玛象、李氏野猪、巨河狸等。

这些动物现已全部绝种,化石也都发现于早期的地层中。

在出土的文物的32件石制品中,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特别值得重视的有以下几类:一类是经过人工打制的用作采集植物的粗大石器工具——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有的还可以看出有使用的痕迹。

这些石器,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常用的工具,砍斫器主要是用来砍伐;刮削器是作削木棒、割剥兽皮用的;三棱大尖状器是挖掘的工具,可用来挖掘植物块根,以便食用。

河东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河东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河东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河东文化是指距今约6000年前,出现在中国山西省河东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文化。

它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下面将从发现与特点、社会发展、农业文明、城市建设、文化遗产等方面来阐述河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河东文化的发现与特点。

20世纪50年代初,河东地区频繁的考古发掘揭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古代遗址,其中就包括了河东文化的遗存。

河东文化的特点是以兴隆洼遗址为代表的大型定居点,遗址内分布着大量的房屋和墓葬,以及制陶、制石、制骨等尖端的手工艺品。

这种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由游牧采集过渡到农耕定居的阶段,并奠定了农业文明的基础。

其次,河东文化的社会发展。

河东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从原始的采集生产方式转变为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耕生产的开展,使得人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为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再次,河东文化对农业文明的推动。

河东地区的农耕生产在此时期得到飞速发展,人们开始种植多种作物,如小麦、大豆等,同时也养殖了一些家禽家畜。

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为后来中华文明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河东文化的兴起不仅使人们能够安定下来,还促进了人们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业技术的创新,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外,河东文化对城市建设的推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河东地区的人口增加和农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条件。

城市的建设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除了城市,河东文化也为交通网络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例如河东地区的出土的大量玉石制品,表明这个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通联系十分频繁,玉石的流通使得这些地区的人民可以互相交换商品和文化。

最后,河东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河东文化的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陶器、石器和骨器等文物,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河东文化研究PPT模板.ppt

河东文化研究PPT模板.ppt
▪ (二)意义 ▪ (1)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 ▪ (2)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促进祖国统
一具有重要意义。 ▪ (3)有利于经济的良好发展。
阅读书目
▪ 王学樵《河东文史拾零》,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
▪ 《河东文化丛书》第一辑,中国作家出版社, 2007年
作业
▪ 看看你周围有哪些与河东文化相关的现象, 试着说一说。
No Image
二 文化的阐释
▪ (二)中国人眼中的“文化”
▪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说文 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 。引申 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 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引 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 ——《易·贲卦·象传》
▪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汉.刘向《说苑》
▪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
二 文化的阐释
▪ (三) “文化”的划分 ▪ (1)根据文化内容: ▪ 神话文化、诗歌文化、戏剧文化、曲艺文
化、 ▪ 音乐文化、绘画文化 、饮食文化等 ▪ (2)根据存在时间: ▪ 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当代文化等 ▪ (3)主要流行或被使用的阶层 ▪ 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
一 “河东”的涵义
▪ (二)“河东”的历史沿革 ▪ 《左传·僖公十五年》载:“于是秦始征晋之河东,
置官司马。” ▪ 《孟子·梁惠王章》载:“梁惠王曰:‘寡人之于
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栗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 唐代杜佑《通典》中说的很清楚:秦之“河东, 今河东、绛郡、陕郡之北境、平阳、大宁、文城 等郡皆是也”。 ▪ “汉因秦制”,河东郡郡治设在安邑。包括安邑、 大阳(今平陆)、猗氏、解县、蒲坂(今永济)、 河北(今芮城)、左邑(今闻喜)、获泽(今沁

河东文化演讲稿

河东文化演讲稿

河东文化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河东文化。

河东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河东文化在艺术方面的表现。

河东地区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陶瓷、织锦、雕塑等艺术形式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其中,以河东窑为代表的陶瓷工艺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被世人所称颂。

此外,河东还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里的丝绸工艺和织锦技艺也享誉海内外。

其次,河东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古代,河东地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儒学大师,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河东还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渠道之一,这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佛教文化遗产,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这些石窟艺术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也是佛教文化的珍贵遗产。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河东文化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河东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通过对河东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河东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地方的文化软实力。

总而言之,河东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艺术、思想文化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对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河东文化,让其继续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美好的影响。

谢谢大家!。

最新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最新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 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 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
▪ 法学家有裴政; ▪ 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224—271年) ▪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裴氏名人
▪ 唐代小说家裴铏著《传奇》一书,首先提出的“传奇”这 个专有名词。
以明薛瑄为代表的学派。因瑄为河东(今山西一带) 人,故名。恪守 周敦颐和二程之学,尤推崇 朱 熹,与王守仁姚江学派相对峙。
代表人物段坚、 王鸿儒、 周蕙、 吕柟、 吕潜、 张 节、 李挺、 郭郛、杨应诏等。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主张
1、“太极”是宇宙的本体,由“太极”产生 万物。“统体一太极,即万殊而本一”。
裴氏宗族所居——裴柏村
▪ 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距县城25公里。它以历史 上声名显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新建的 一系列景观,于1995年农历三月三(1995年4 月2日),正式向海内外游客开放。现存裴氏祠 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众多古迹。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裴柏村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裴柏村
▪ 裴氏祠堂又称晋公(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 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 封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有 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 遭兵燹,屡修屡毁。
▪ 2、理在气中,理与气不可分先后。 ▪ 3、人性“非特具于心”,即不仅表现在意
念上,“凡耳、目、口、鼻、手、足、动、 静之理皆是”。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薛瑄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县 人(今运城万荣县里望村),明朝官员、理学家,河东 学派的创始人,由于他曾在朱熹的白鹿洞讲学,深受欢 迎,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薛夫子”。

河东文化与河东的早期文明

河东文化与河东的早期文明

河东文化与河东的早期文明运城古为河东。

“河东者”,以其雄距于黄河之东而得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蜿蜒如带的黄河,曲曲折折,忽而向东,忽而向西;忽而咆哮,忽而平静;忽而怒涛,忽而安祥;顺着山势,盘桓绕行,河山环抱,山河依恋,流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道弯。

尔后,入河口,穿峡谷,飞腾千里,从北向南在中部作九十度大转弯,向东汹涌澎湃,越豫穿鲁入大海。

在它的臂弯里留下了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古称河东的运城。

作为行政区划,自秦始皇以“河东郡”始,下迄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或称潞、或称道,沿袭千年而不绝。

这里襟山带河,环境幽僻,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河东,汲巍巍中条之灵气,纳涛涛黄河之膏泽,接皑皑盐湖之薰风,承殷殷后土之深情,乃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黄之根,中国之本。

考古学家断言:河东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在漫长的华夏文明史前时期,河东地区是中国原始人类聚居的集中场所,之后又是古代帝王尧、舜、禹的活动区域和建都之地,沉淀了极其丰富而深厚的古文化层。

因此,古河东地区在华夏文明起源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越来越多考古资料充分说明,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

正如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所说:“晋南地方是当时的‘帝王都所’。

‘帝王都所’曰‘中’,故曰‘中国’,而‘中国’一词的出现正在此时。

‘帝王都所’意味着古河东地区曾经是华夏民族的先祖,创建和发展华夏文明的活动中心。

”这位考古学家还进一步指出,晋南这块地方“曾保留远至7000年前到距今2000余年前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直根”。

历史学家评论:“中华”、“华夏”之称谓起源于河东。

中国称为“中华”,中国人称为“华族”“华人华裔"。

是由于先民居于华水、华谷而得名。

《水经·汾水注》曰:“汾水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经一故城西”。

正是由于河东先民住在华水流域,而最早称为“华人”,这华水、华谷就是现在的稷山县化峪镇一带。

河东民俗舞蹈的时代文化属性发展分析

河东民俗舞蹈的时代文化属性发展分析

河东民俗舞蹈的时代文化属性发展分析作者:石晓雯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20期【摘要】河东民俗舞蹈具有浓厚的山西韵味,舞蹈的内容与表演形式都极具当地特色,是山西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东民俗舞蹈不只是简单的民间舞种,它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属性,无论是独特的舞蹈风格还是对舞蹈韵味的极致性追求,都展现出河东人民热情豪爽的性格以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在岁月的长河里,河东民俗舞蹈曾绽放过闪耀的光芒,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也逐渐面临观众流失、传承受阻等问题,究其根本,创新是民俗舞蹈传承发展的关键。

本文立足于河东民俗舞蹈的时代文化属性,分析了其文化内涵的魅力,望在时代潮流之中,河东民俗舞蹈能够坚守本色继续释放文化魅力。

【关键词】河东文化;民俗舞蹈;时代文化属性;发展【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051—03一、河东民俗舞蹈的发展现状(一)舞蹈内容缺少创新由于民俗舞蹈的创作素材大多源自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因此存在较强的群众性,具有自娱自乐的意味。

在民俗舞蹈的传承过程中,乡土气息被传承人保留下来,从而形成原生态的未经加工的传统民俗文化。

所以,民俗舞蹈的内容往往守旧、缺少创新,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往往是节奏单一的韵律以及简单的舞蹈动作,使用的场合也有限,大多是乡间节日的走场演出。

由于缺少创新,舞者每次表演的也多是重复了上百遍的固定剧目,传统剧目虽然经典,但是常年不变花样地上演,难免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二)舞蹈演员流失严重河东民俗舞蹈的表演人员以当地居民为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家乡闯荡,留在乡村生活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从事民俗舞蹈表演的舞者自然也越来越少。

并且,观众的流失、收入的减少也是舞蹈演员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许多从业人员为了生计不得不另谋出路,河东民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

(三)舞蹈受众有限观众是以表演为生的舞蹈艺术赖以生存的关键。

河东成语故事现状

河东成语故事现状

河东成语故事现状河东成语,是指源于我国古代河东地区(今山西省南部)的成语故事。

这些成语寓意深刻,故事生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如今,这些成语故事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如何呢?本文将为您详细阐述河东成语故事现状。

一、河东成语故事的传承1.教育普及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河东成语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语文教材。

学生们通过学习成语故事,不仅能够掌握成语的用法,还能了解到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从而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2.传统文化活动各类传统文化活动也成为了河东成语故事传承的重要途径。

如成语故事讲解、成语接龙、成语表演等,这些活动让成语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以传播。

二、河东成语故事的发展1.创新演绎为了使河东成语故事更符合现代审美,一些文艺作品对成语故事进行了创新演绎。

如影视作品、动漫、网络短剧等,这些作品以新颖的形式,让成语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文化产业河东成语故事也成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成语故事为主题的图书、动画、游戏等产品层出不穷,为成语故事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现状与挑战1.传承困境尽管河东成语故事在教育、文化活动中有所传承,但在一些地区,成语故事的传播仍然面临困境。

如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淡化,成语故事的影响力有所减弱。

2.产业发展不平衡在成语故事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区不平衡现象。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对成语故事的挖掘和开发力度较大,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相对滞后。

3.传承与创新如何在传承和保护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如何在现代语境下,让成语故事焕发出新的光彩,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总结:河东成语故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河东书房简介

河东书房简介

河东书房简介一、概述河东书房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是一个集阅读、研究、交流、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这里珍藏着数万册古籍,其中不乏珍本、孤本,是研究河东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库。

河东书房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公众提供一个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平台。

二、藏书特色河东书房的藏书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其中以河东地方文献最为丰富。

这些文献反映了河东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此外,书房还藏有大量珍贵的古籍版本,如明清时期的精刻本、手抄本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化价值河东书房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承历史文化:河东书房的藏书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通过这些古籍,人们可以了解河东地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促进学术研究:河东书房的藏书为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促进了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深入发展。

许多学者都曾在这里查阅资料、进行研究,书房已成为学术研究的重地之一。

3.培养阅读习惯:河东书房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优雅宁静的阅读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前来阅读、学习。

在这里,人们可以静心阅读、思考人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人文素养。

4.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河东书房的存在和发展也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与相关产业合作,书房可以开发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四、传承与保护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河东书房的文化遗产,书房采取了以下措施:1.数字化建设: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古籍转化为电子版,方便学者和爱好者在线查阅和研究。

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古籍免受损坏和流失的风险。

2.文献整理与研究:书房重视对藏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对珍贵文献进行分类、编目和注释。

通过整理和研究,使这些珍贵典籍更易于被学者和爱好者所利用。

中古河东薛氏门风述略

中古河东薛氏门风述略

中古河东薛氏门风述略
梁静
【期刊名称】《晋阳学刊》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河东薛氏并非世居河东的土著,而是由蜀迁来的少数民族的一支,形成于三国时期。

蜀灭亡后,薛氏举宗五千户徙于河东汾阴,并以汾河以南、黄河以东为大本营。

根据《新唐书》记载,河东薛氏分为南祖、西祖两个房支。

薛氏原为武力强宗,再加上所处地理位置特殊,使得河东薛氏在晋隋之际成为不同政权争相拉拢的对象。

正是在此基础上,河东薛氏逐渐获得重要的政治地位,随着家族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河东薛氏得以发展并走向鼎盛,成为中古时期的“通世大族”,特别是“隋唐全期三百余年的宠儿,子孙有极高的任官率”。

【总页数】3页(P124-126)
【作者】梁静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西安,71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107
【相关文献】
1.中古河东裴氏家族文化述略
2.中古河东薛氏与文学概述
3.中古河东柳氏家族文化述略
4.《北史》列传中河东薛氏增加史料问题探析
5.一门风雅诗书传家——清代含山庆氏家族门风暨才媛文化述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裴氏家族兴盛的原因
▪ 世袭制
▪ “未冠推荫” ▪ “以荫仕累迁”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裴氏家族兴盛的原因
▪ 重视教育
▪ 博学尚儒 ▪ 推尚清俭 ▪ 德业并举 ▪ 廉洁自律 ▪ 留心政事 ▪ 孝悌传家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裴氏名人
▪ 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 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
生平 从政 治学 影响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薛瑄故里——万荣里望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 2、理在气中,理与气不可分先后。 ▪ 3、人性“非特具于心”,即不仅表现在意
念上,“凡耳、目、口、鼻、手、足、动、 静之理皆是”。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薛瑄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县 人(今运城万荣县里望村),明朝官员、理学家,河东 学派的创始人,由于他曾在朱熹的白鹿洞讲学,深受欢 迎,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薛夫子”。
▪ 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 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
▪ 法学家有裴政; ▪ 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224—271年) ▪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裴氏名人
▪ 唐代小说家裴铏著《传奇》一书,首先提出的“传奇”这 个专有名词。
▪ 隋代名臣裴政,是著名的法律学家。制定隋朝新律《开皇 律》。
▪ 隋朝文林郎裴世清,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率 领访日友好使团出访日本的外交大臣。
▪ 裴矩(547——627年)西域图记》 ▪ 裴寂,鼎助李渊起兵晋阳,建立了李唐王朝。 ▪ 裴度,中唐宰相,奠定了 “元和中兴”的政治局面。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二 河东王氏
▪ (一)王 通 ▪ 隋唐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度的弟弟,
字仲淹,生于开皇四年秋冬之月,卒于大业十三 年五月,享年三十八岁。 ▪ “河汾门下”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王通
▪ 王通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有三: 一是在天 人关系问题上,弃“天道”,立“人道”;二是 在政治问题上,抛“霸道”,行“王道”;三是 在儒、佛、道三家关系问题上,倡导“三教可一” 的主张,对儒家思想的破旧立新、传承发展起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门人溢曰“文中子”,后世誉 之“河汾道统”。
裴氏宗族所居——裴柏村
▪ 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距县城25公里。它以历史 上声名显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新建的 一系列景观,于1995年农历三月三(1995年4 月2日),正式向海内外游客开放。现存裴氏祠 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众多古迹。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裴柏村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裴柏村
▪ 裴氏祠堂又称晋公(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 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 封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有 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 遭兵燹,屡修屡毁。
▪ 裴氏碑廊,保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和书法艺术 上均有很高价值。其中的《裴鸿碑》,魏隶合一, 书法稳健,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 568年), 是裴氏现存最早的碑刻。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裴柏村
▪ 裴氏墓冢坐落在裴柏村东五公里风光秀丽 的凤凰垣。当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现 今虽大多平夷、被毁,但仍可观其概貌, 有的墓地还存有石碑。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裴氏家族兴盛的原因
▪ 得益于封建门阀制度 ▪ 自东汉初年,我国就逐渐形成了所谓的“衣冠望
族”或“姓族”。魏晋以后,门阀制度得以完全 确立。虽然到了隋朝,建立了科举制度,但非氏 族姓氏的仍难被录取。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裴氏家族兴盛的原因
▪ 联姻关系 ▪ 联姻构成彼此间在政治文化上的门当户对; ▪ 联姻可以密切家族间的关系。
以明薛瑄为代表的学派。因瑄为河东(今山西一带) 人,故名。恪守 周敦颐和二程之学,尤推崇 朱 熹,与王守仁姚江学派相对峙。
代表人物段坚、 王鸿儒、 周蕙、 吕柟、 吕潜、 张 节、 李挺、 郭郛、杨应诏等。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主张
1、“太极”是宇宙的本体,由“太极”产生 万物。“统体一太极,即万殊而本一”。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王勃
▪ 王勃(650-676),唐文学家 ,字子安。与骆宾王, 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 .
▪ 《王子安集》 ▪ 《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
今何在?槛外长江__自流。”
第九讲河东世家文化
三 河东薛氏
▪ 河东学派
第九讲 河东世家文化
第九讲河东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化
一 河东裴氏
▪ “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 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 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
▪ 《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 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 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 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 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中国“宰 相村”由此而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