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半夏市场需求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市场需求分析
发布时间: 2006-03-02信息来源:亚太中医
药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是一味应用广泛,疗效确切,有著二千多年药用史的常用中药材,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近年来对其产销情况和今后走势关注者较多,笔者发表个人浅见,以供药业同仁参考。
一、市场需求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显示,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全国年需求量仅l50万公斤左右。从70年代至80年代全国年需求量达350万公斤左右,年出口量约为80-l20万公斤。据对558个处方分析,半夏出现频率位于第22 位。另据资料显示,l983年全国有602家中药厂生产的187种成药中配有半夏。随著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加这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患痰饮、咳嗽、胃病、肿瘤、痰核等病的高发群体,以半夏为原料生产的糖浆、冲剂、丸剂、片剂、浓缩颗粒及针剂等新品种剂型不断增加,同时出口量也逐年上升。我国半夏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对日本出口量较大,日本210个汉药制剂中有半夏配方的46个,在汉药用量中居21位。日本对半夏不仅药用,还制成药粥、药饮料等保健佳品。估计现在全国年需求量500万公斤左右,呈逐步上升趋势。
二、野生资源近于枯竭
半夏野生资源分布零星分散,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全国半夏野生资源蕴藏量为1400万公斤(1983-1988年);60-70年代湖
北省平均收购量 200多吨;80年代下降到70吨。同期浙江、江苏、安徽、云南等省平均收购量300吨;到80年代平均收购仅65吨;贵州省由230吨下降到30吨左右;1987-l989年全国收购量(野生加家种)仅能满足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半夏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或疏林下,另外,农田中亦有生长,但随著深耕细作和化肥、化学农药、除草剂的广泛使用,农田中的半夏已基本绝迹。山坡、溪边、林下由于垦荒种地、伐林等环境变化和连年无序大量采挖,其资源逐渐减少,目前濒临枯竭。全国不少野生半夏基地已几乎名存实亡。
三、人工栽培发展缓慢
自上世纪70年代由野生变家种虽然获得成功,鉴于当时对半夏的生物学特性不甚了解和实践经验不够,产量低而不稳,当时亩产商品仅60-l00公斤,加之该品种投入高(需高水肥、种母贵、种、管、收、创费工多)发展缓慢。大多数中药品种的发展规律是供不应求涨价,价高刺激生产,甚至盲目发展。供大于求时跌价,造成积压烂市使生产萎缩。而半夏则与之恰恰相反,即愈紧缺涨价,而生产愈萎缩。其原因主要是与半夏的繁殖方法有关。其繁殖方法有四种,即种子繁殖、珠芽繁殖、块茎繁殖和组织培养繁殖。用种子繁殖周期长,需要三年才能加工商品且产量低;组织培养受条件限制药农望而却步;用珠芽繁殖采收挑选不易。至目前,基本都采用块茎繁殖。商品愈紧缺,价格愈高,块茎大部分加工成商品,种源就严重减少。再者看3公斤左右块茎可加工1公斤商品,种母(块茎)的价格随商品的价格变化成正比,商品价格高,种母也随之提高。种子价愈高,风险
愈大,种植者就愈少。假如商品每公斤30元,种母亩公斤就需10元左右。如用块茎直径在2厘米以上的大种母,每亩用种量200公斤以上;直径在1.5左右的中等种母,亩用种量在100公斤左右;直径在l厘米以下的小种母,每亩用种量50-60公斤。如此高的投入,风险大对于尚未种过半夏的农户,绝大多数都不敢贸然试种。已经种过的农户,再扩大种植的也不多,因半夏连作重茬明显减产。每户的土地都有限,轮作换茬有困难,重茬病虫害严重。如遇到干旱年份常出现叶斑病,严重倒苗;若遇上涝天渍水便杂草丛生,芽虫传播病毒病,并易出现摔倒病、根腐病等病害,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另外投工大,种、管、浇水、打药、拔草、培土、摘花蕾、收创等每亩需投70至80个工。所以目前人工栽培发展依然缓慢。
四、走势分析预测
预测其走势应首先弄清产销量。目前全国野生半睡年产量据有关资料综合分析,预计约20至30万公斤。或遇上干旱年份或局部严重水涝灾害产量会更少。山东省菏泽地区老种植基地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呈逐年减少之势。由于半夏适宜于土壤PH值以6-7的中性或中性略偏酸为好,而山东省荷泽地区土壤PH值较高,属中性偏碱,再加上该地区夏秋常发生涝灾,使半夏出现病毒病、猝倒病和根腐病,目前只有小面积零星种植,预计该地区年产量约10万公斤。以山西省新绦县为主的半夏种植基地发展比较稳定,但因连作重茬,病虫害严重,产量也呈下降之势。目前该地区年产量约25万公斤。以甘肃省西和县为主的半夏种植基地目前年产量约20万公斤。河南省禹州市
今年新种植基地原预计产10万公斤,因受夏末至秋长期阴雨连绵,造成严重减产,其产量约2万公斤。全国其它所有零星种植年产量约30-40万公斤。野生加种植目前仅能满足需求量的四分之一。供需缺口之大,在常用中药材品种实属罕见。随著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全国中药厂都实施GMP标准认证,饮片厂也要按GMP标准生产,加之今后打假禁伪力度的加大,以水半夏(犁头尖)代半夏不久将被淘汰,半夏必然身价倍增。预计今后1-3年内半夏将继续紧缺,成为中药材品种中的一颗灿烂辉煌的明珠
旱半夏扩大产量正当时(2005-7-4 10:52:01)
旱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等功效,为我国传统中药材。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旱半夏始终畅销国内外市场,需求量逐年均呈上升之势。由于野生半夏资源已近枯竭,人工栽培产量较少,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价格一直稳中趋升,升幅较大且居高不下。在全国17家大型中药材市场上,今年旱半夏的价格持续上涨,全国均价由年初的33元~38元(千克价,下同)涨至年中的35元~40元,年底再次上涨至40元~50元。旱半夏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药材市场上的亮点品种,引起众多商家的关注。业内人士预测,旱半夏后市仍有上行空间。
旱半夏的药用价值高,应用范围广,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年需求量为5,500吨~6,000吨,较20世纪90年代增长50%以上。其中,我国各大制药企业的旱半夏年需求为2,800吨~3,000吨;各级各类药材公司、饮片公司、医疗单位、药店等每年需要购进旱半夏1,800吨~2,000吨;港澳台市场及国外市场的年需求量约为1,000吨。
供应市场上的旱半夏,20世纪70年代之前以野生品种为主,但由于药农近几十年的肆意采挖,其生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多种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野生产量逐年下降。20世纪70年代旱半夏的野生产量为1,000吨左右,到2004年已下降至一二百吨,几近枯竭。20世纪70年代旱半夏的人工栽培开始兴起,但至今发展缓慢,各地尚未形成生产规模,产量仅2,500吨~2,800吨之间。近年来半夏市场上呈现产不足需的情形,市场缺口每年在3,000吨左右,而且逐年加大,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旱半夏市场产量短缺、供不应求的局面在3~5年内难以缓解。旱半夏的亩产干品量为150千克~200千克,按目前药市的最低收购价28元~32元计算,亩产值为3,000元~5,000元,扣除种苗、水肥、农药、人工等费用,亩产效益在2,000元以上。应当说,发展旱半夏生产,扩大种植面积,是产区农民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