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上课课件-课件(PPT·精·选)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
黄河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0张PPT).ppt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0张PPT).ppt

颔联和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象,宛如一幅山 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 搭配得恰到好处。
尾联:巧用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合作探究
本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特色? 本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的美以
及对这种美的心领神会,色调明朗,富有生活气息。率真自 然,不假雕饰。同时又融情入境,似不经意间地点出诗人孤 寂的情怀。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诗歌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徙倚”表示徘徊。“欲何依”不知该 归依何方 ,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
四周的景象,后一句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黄莺和燕子都是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天的使者,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初春的花草。充分展现了春天的特色。
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 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恰到好处。
诗歌朗读
自读诗歌,并用“/”表停顿标注《渡荆门送别》,一起感受 诗歌的节奏美。
钱塘湖 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39张PPT).ppt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39张PPT).ppt

感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 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合作探究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 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2.诗歌前两句和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 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结局就会相反,历史形势 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01
春望
杜甫
作者简介
作者 评价
作品 风格
代表 作品
杜甫
字பைடு நூலகம்美 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 称为“诗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等。
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 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 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 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 千古的名作。
古诗今译
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长安 城内草木凄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有版本写作“望”。苏轼说“因采 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8张PPT)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8张PPT)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青 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 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 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 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 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 句诗词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 详谈,而这仅已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 的诗,就是..........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 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 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三)赏析颈联和尾联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 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 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 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虽然同样远的是俗世的名利,但陶渊明是无须地偏而心远,“鸢飞戾天 者”是见地偏而心远。对陶渊明来说地是否偏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无论条件 如何他的心都是远的。也就是:超然——超然物外、超然世俗、保持本心。
第二层:品味“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
1、“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能否换为“望”, 为什么?
不能,诗人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 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 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适悠然的氛围相吻 合,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望”字更有目的 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 成的意境。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有何深意? 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美丽宁静的大自然,享
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 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语文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61张PPT)

语文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61张PPT)

学习任务二:游山西村
(2)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看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 豚),也看到了优美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还感受到了淳朴的风土人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 冠简朴古风存)。
学习任务二:游山西村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出自本诗的 名句,请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谈一谈其中蕴含的哲理。
第五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设计说明
《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 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关 心国运;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对 《古代诗歌五首》的学习,要从读诗的角度入手,建议学生通 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 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 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3)结尾两句中的“浮云”和“不畏”有何含义?这两句诗蕴 含了怎样的哲理?
浮云:这首诗中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飘浮的云,也用来 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不畏: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信心。 哲理:人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应该关注大局,目标长远。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1.诵读《登飞来峰》,感受诗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 韵律。
2.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理解诗歌 基本内容。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3.再次朗读诗歌,结合补充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资料补充】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 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 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唐诗五首》ppt课件

《唐诗五首》ppt课件
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 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 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 的激愤和抑郁。诗于记事写景 之中微露失意情绪,(与首句的 “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 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
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 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 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 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归宿的向往。
使至塞上/王维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 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 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 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 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 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 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犒赏三军,并留作 军队判官。 (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 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 寂的情怀。
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 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作者
崔颢 朝代

籍贯
汴州(今河 南开封市)
评价
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 《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代表作品
《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 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 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 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 绝唱。

《唐诗五首》课件 (共65张PPT)

《唐诗五首》课件 (共65张PPT)

感悟品析
1、本诗的首联交代了什么?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 哪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的?
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感悟品析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 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 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 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 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有,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怀乡思土之情。
感悟品析
3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 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 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 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感悟品析
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 感。
感悟品析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 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 在流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 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 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 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感悟品析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 远景、静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 来,这是近景、动景。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 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诗词五首》课件(共79张PPT)

《诗词五首》课件(共79张PPT)
句中“悠然”一词用得精妙,说明诗人所见 所感,并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表现 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 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山间的云气
傍晚。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识。
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 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主旨概括
本诗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 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 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了将士 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 概和献身精神。
赤壁
(杜 牧)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 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晚唐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 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诗以文词清丽、 情韵跌宕见长。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过华清宫》《江南春 》《泊秦淮》《赤壁》等。
诗歌解读
陷落。
国都,指长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长安城内草木凄清。
jià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飞溅热泪,悲恨亲人离 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 火。这里借指战事。 相当,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品析】“连三月”写 战乱时间之长,“抵万 金”极言家书的珍贵。
背景介绍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不久,安禄 山发动叛乱。次年六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陕 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料 途中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他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 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 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集中表达了 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6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6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联诗的内容。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说说这一句诗 的含意,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进行赏析。 4、《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联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自主学习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 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 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 然。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自主学习
5、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 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朗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自主学习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 样的感慨?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 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 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自主学习
4、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 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 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 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 念故乡的感情。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3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3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渔家傲
李清照
天帝居住的地方。 同“漫”,空、徒然。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 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 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我要)像大鹏 鸟那样乘风高飞。举, 高飞。《庄子·逍遥 游》:“鹏之徙于南 冥也,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 里。”
诗意疏通
建造房舍。 结,建造、构 筑。庐,简陋 的房屋。
喧嚣扰攘的尘世。
如此,这样。
山间的云气。
傍晚。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闲适淡泊的样子。
想要分辨清 楚,却已忘了怎 样表达。
不胜簪 zān 折戟沉沙 jǐ
自由朗读
塞上燕脂
yān
学诗谩有惊人句 màn
请你根据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划分 节奏,反复诵读诗歌,细加品味。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诗文朗读 自由朗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
韵脚
结 庐/在/人 境 , 而 无/车 马/喧 。
问 君/何 能/尔 ? 心 远/地/自 偏 。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Fra bibliotek成果展示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 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你怎能这样呢?内心远离 尘俗,自然就会觉得地处偏僻了。

《诗五首》教学课件

《诗五首》教学课件

《春晓》
从语言特色、意象与意境、主题思想、 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理解诗人 表达的对春天和生命的热爱与感慨。
05
《诗五首》的教学策略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音 乐美。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主题分析
分析角度一
自然景物的描绘
总结词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详细描述
《诗五首》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山水、草木、鸟兽等,展现了大自然 的美丽和神秘。这些描绘不仅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主题分析
分析角度二
主题意义
要点一
意义三
情感的表达与共鸣
要点二
总结词
《诗五首》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情感体验。
要点三
详细描述
这组诗歌通过情感的表达和抒发,展 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 感悟。它触动了读者的情感共鸣,使 读者能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波动和 变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挚。
03
《诗五首》的艺术特色
《诗五首》教学课件

CONTENCT

• 《诗五首》的创作背景 • 《诗五首》的主题思想 • 《诗五首》的艺术特色 • 《诗五首》的鉴赏与评价 • 《诗五首》的教学策略
01
《诗五首》的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 争不断。这一时期也是思想家、文学家辈出的时代,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影响。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63张PPT)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63张PPT)

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 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 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 终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己 辞官南归 亥 杂 诗 表明心志
离情浩荡 失落离愁
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 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 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 心的精神境界。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登 写景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来 峰
议论 不畏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无坚 私定 无果 畏断


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 龚自珍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夹 花生树,日暮风起,残红一片。点点 飞花,忽然惹起了一股浓浓的离别之 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吟出 了《己亥杂诗》这首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离愁百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 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 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 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 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 最高峰。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眼:视线。 缘 :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比喻自己 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 “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42张ppt)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42张ppt)
——《诗词曲五首》群文阅读
第二课时
目录



读 诗
第 二
剖 析
第 一 部
词 话
部 分
觅 规
分战




第 三
阅 读
部 分
潜 思




第世
四 部

分创


壹 读
诗 词




诗词中的战争百态
五首古诗词为我们展现了古代战争 生活的方方面面。诗人词人们以不同的
视角表达着自己对战争的态度和认识。
请同学们结合诗词内容,思考你从中读
相同点:词和曲都是长短句,都是按歌唱的需要做 出的,它们性质是相同的,都属于音乐文学。
不同点:①词不可以随意增减字数,曲则可在规 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 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②在用韵上,词韵比曲韵的规定来得严格。 ③词的用词较为典雅,曲则可雅可俗。
初读诗歌明体裁
五首诗的体裁,按顺序依次是: 乐府诗 歌行体 宋词 律诗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
课 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

——第六单元导读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标志着我
课 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我们要想记住这些瑰
后 宝,就必须通过学习和吟诵,去领会诗歌的优
作 美意境,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课后熟练背诵、默写这五首诗歌。
初中九年级语文
心忧家国 ,且战且歌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 恐,零丁洋成为元兵的俘虏自此我

《唐诗五首》教学课件(66张PPT)

《唐诗五首》教学课件(66张PPT)

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 有感而作. 写景: 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 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 暮而生思乡之情.
注释: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 空空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 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 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黄昏, 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 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野望,古诗名,《野望》诗以王绩与杜甫 所作流传最广。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 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 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 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杜甫《野望》诗共有两首,均表达出诗人 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国破家亡,天涯漂 泊的情怀。
野望
诗人隐居 的地方。 傍晚,太阳快 落山的时候 徘徊, 彷徨。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 “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 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 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 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 律第一。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 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 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 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 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千古绝唱, 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 传之久远。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69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69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写作背景
《春望》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 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只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 果在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三月,春 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 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 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目录
26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01 学习目标
02
课前资料
03 教学过程
04 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五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2.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第六单元前面几篇古文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古人
傍晚的南山笼罩在山间的云气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 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细读分析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可以而无车马喧?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自然会显得偏僻安静,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 的辩证关系。
诗歌通过描写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超脱世俗 的志趣,以及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
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所要表现的正是诗人归隐田园后自然任真的心态。诗人 生活于现实人境,却能避开人世纷乱,正因为他的内心远离世俗。每日 于东篱下采菊,映入眼帘的便是那苍翠静穆的南山。南山的姿容在夕 阳之下,婀娜多态。一群归林之鸟,正向远山怀抱翩翩飞去。这一切景 物中,都有一种不可言说的自然真意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