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一、词汇错误:1. 字义错误:对文言文词汇的字义理解错误,翻译时使用了错误的词语。
2. 释义错误:对文言文词汇的释义理解错误,导致翻译的意思有所偏差。
3. 用词不准确:使用了与文言文表达风格不符的现代汉语词汇。
二、语法错误:1. 词序错误:将文言文的定语、状语或宾语等放置位置不当。
2. 语序错误:将汉语的语序直接应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导致句子结构混乱。
3. 虚实不当:对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不当,导致句子不通顺。
4. 语法漏洞:在翻译过程中遗漏了文言文中的语法要点,导致句子结构错乱。
5. 时态语态错误:将文言文中的时态和语态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态和语态。
三、意思翻译错误:1. 歧义翻译:对文言文句子的意思产生歧义的翻译。
2. 省略加减:翻译时忽略了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导致翻译结果不完整。
3. 多余增添:翻译时增添了文言文中并未表达的内容,导致意思不准确。
四、韵律韵脚错误:1. 韵律错误: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文言文的韵律特点,导致节奏不协调。
2. 韵脚错误:翻译时未能恰当地体现文言文的押韵特点。
五、文化背景错误:1. 文化隔阂:由于对文言文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等了解不深,导致翻译时产生误解。
2. 时代用语错误: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与文言文时代背景不符的用词。
六、语气情感错误:1. 语气错误:在翻译过程中未能恰当地表达文言文的语气特点,导致翻译的语气不准确。
2. 情感错误:未能准确体现文言文的情感表达,导致翻译的情感不符合原文。
以上是____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翻译失误举例
文言语句翻译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语句翻译题逐渐摒弃了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试题的难度明显加大,分值也由最初的5分逐渐增加到9分左右。
从这些年的高考反馈情况来看,该考点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文言语句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失误。
那么,文言语句翻译题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哪些呢?一、该保留的没保留在文言语句翻译中,凡是专有名词,像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名等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不必翻译,有的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有的则要补充完整后保留下来。
如: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2012年高考〃全国卷)译成: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造田地,(朝廷)把他的所作所为颁示给各路。
在这里,“营田”是古时官田的一种,为专用名词,本不必翻译的,翻译反而会生误。
二、该翻译的没翻译例如: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2012年高考〃天津卷)译成: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我所以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
原句中的“所以”,是个古今异义的双音词,在这里应翻译为“……的原因”,但译句却没有把它译出来。
正确的翻译应是: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三、该删去的没删去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翻译时,译句没把“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应该删去不译。
四、该添补的没添补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添补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添补出来语意才算完全。
文言文翻译十大禁忌
译文,古汉语之变也。
欲究古人之意,必先通其文,而后达其意。
然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
盖文言文与白话文相去甚远,语法、词汇、句式均有不同。
故翻译时,宜谨慎行事,避忌如下十大禁忌: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者,忠实原文,不增不减,不歪曲原意;意译者,根据语境,适当发挥,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若一味意译,则失原文之真;若只知直译,则译文生硬,难以理解。
二、忽视词性变化文言文中,许多实词、虚词的词性、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
翻译时,应准确把握词性,避免因词性错误而造成误解。
三、滥用今义翻译文言文时,应避免滥用今义。
文言文中许多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有新的意义,若直接使用今义,则容易误导读者。
四、忽视古代文化背景文言文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古代文化背景,避免因不了解文化背景而造成误译。
五、忽视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
六、随意增减词语翻译文言文时,应尊重原文,避免随意增减词语。
增之则失原文之意,减之则使译文不完整。
七、忽视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翻译时,应准确把握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八、滥用假设、条件句文言文中,假设、条件句的使用较为频繁。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假设、条件句,使译文通顺。
九、忽视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应保留原文,避免随意更改。
十、忽视语气、情态文言文中,语气、情态的运用丰富多样。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气、情态,使译文更具表现力。
总之,翻译文言文应遵循以下原则:1. 忠实原文,不增不减,不歪曲原意;2. 尊重原文,准确把握词性、句式、语法;3. 考虑古代文化背景,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4.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5. 避免随意增减词语,保持原文完整;6. 适当运用假设、条件句,使译文通顺;7. 保留专有名词,尊重原文;8. 适当运用语气、情态,使译文更具表现力。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例1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翻译:你们看廉将军谁与秦王相比? 例1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 翻译: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 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注意六
1、注意补出下列内容: ①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承前省的主语可 以不补)、谓语、宾语和介词; ②数词后面应补出的量词; ③行文省略的、应该补出的内容。 2、结合语境,判断省略句,确定补充内容。 3、初译+梳理,做到符合情理,文从字顺。
例10.阿母谢媒人。 翻译:刘母向媒人道谢。
注意四
1、熟悉常见实词的义项,尤其是在教材中 学习过的义项。 2、结合语境(事理、语法、提示),准确 选择义项。
失误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例11.(晏)婴之亡,岂不宜哉? 翻译:晏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例12.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 子亦自知也。 翻译:魏王对公子他盗窃自己也是知道的啊。
注意三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 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 达两个意思(单音偶合),不能把它当成一个 词来处理,翻译时应当拆开。 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失误四:该换不换,简单组词
例8.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翻译: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例9.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翻译: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 和善。
注意五
1、下列词语在翻译时要舍弃:句首发语词, “取独”、倒装标志、不足音节的结构助词, 偏义复词中的衬字,表陈述的语气助词,个别 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2、熟悉一些有代表性的此类词语,在语句中 作出准确判断。 如:夫战,勇气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语文中的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希望你不要犯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一: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二: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00个文言实词陷阱,一不小心就“掉坑”
100个文言实词陷阱,一不小心就“掉坑”!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误:上去,正:当即。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不懂文化常识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不懂文化常识范文一: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之不懂文化常识作为一名文言文学习者,熟悉文化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不懂文化常识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导致理解错误,进而影响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所以下面我就为大家总结了文言文翻译中十大失分点之不懂文化常识,希望可以对大家在文言文翻译方面的学习有所帮助。
首先,不懂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
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是影响文言文翻译的核心因素之一,只有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深层次的信息。
其次,不懂古代礼仪的文化内涵。
古代礼仪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影响文言文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不懂得礼仪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古代的文言文翻译的理解必然会存在偏差。
再次,不懂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始于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于文言文的主题、语言、思路、情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不懂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于文言文翻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最后,不懂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
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是文言文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之一。
因此,如果学生不了解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就难以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和内涵。
总之,文化常识对于文言文翻译是十分关键的,更加是当下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背景下,文化常识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礼仪的文化内涵、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以及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才能真正准确地表达出文言文的意思和内涵。
重点分析:文章以“不懂文化常识”为主题,列举了文言文翻译中常见的十大失分点,重点分析了影响翻译准确性的因素,更是强调了文化常识对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
文章的论述一气呵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用的词汇恰当,恰到好处,既能表达文章主旨,也能抒发出作者的感情与态度。
用词分析:本文用词规范,生动有力,行文风格轻松自然。
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许多生动鲜活的词汇,比如“核心因素”、“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文化常识的重要性”等,更加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高考文言文备考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备考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
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
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
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
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
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
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
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
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
文言文翻译九大易错点
文言文翻译九大易错点文言文翻译九大易错点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2006年高考天津卷)[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
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
守也有镇守、防守太守等义项。
根据语境,上文讲光武定河内,下文问诸将谁可使守,守字显然是防守镇守之意。
[正确译文]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问道:领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二、误译文言虚词例2. 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宋濂《杜环小传》2006年高考广东卷)[误译]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但是道路遥远难以到达。
[解析]句中的但是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正确译文]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成行罢了。
三、译文用词不当例3.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后汉书》2006年高考四川卷)[误译]不合礼义的工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解析]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
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
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正确译文]不合礼仪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四、语言不合规范例4. 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如: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湖心亭看雪》)错误译法:崇祯皇帝第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
正确译法: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解析:原句中的“崇祯五年”是年号,“西湖”是地名,均可原封不动地保留到译句中。
2.该翻译的没有翻译。
如: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错误译法: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正确译法: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解析:原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应翻译为“妻子儿女”。
②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错误译法:其岸势像犬牙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正确译法: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解析:原句中的“其岸势”是“那溪岸的形状”的意思,这些词语都要翻译出来。
3.重要词语翻译不当。
(1)一词多义的实词翻译不当。
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错误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增加了它原来的规模。
正确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
解析:把“增”译成“增加”不恰当。
“增”有“增加”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引申为“扩大”的意思。
(2)误译古今异义的词(以今义释古义)。
有的文言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错误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正确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离开。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错误译法: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正确译法: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文言文翻译失分点
一、词语理解不准确文言文中,许多实词、虚词都有多种含义,学生若不能准确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会导致翻译错误。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1. “然”字,有“然而”、“但是”等含义。
如:“然郑国多难,不可与争。
”(然而郑国多难,不可与争。
)若误将“然”理解为“虽然”,则翻译为:“虽然郑国多难,不可与争。
”显然错误。
2. “其”字,有“他的”、“它的”、“那个”等含义。
如:“其父告之曰:‘吾闻君子之学也,贵其能变化。
’”(他的父亲告诉他:“我听说君子之学也,贵其能变化。
”)若误将“其”理解为“那个”,则翻译为:“那个父亲告诉他:‘我听说君子之学也,贵其能变化。
’”显然错误。
二、句子结构不熟悉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学生若不能准确把握句子结构,就会导致翻译错误。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1. 判断句。
如:“吾闻君子之学也,贵其能变化。
”(我听说君子之学也,贵其能变化。
)若误将“也”理解为句末语气词,则翻译为:“我听说君子之学,贵其能变化。
”显然错误。
2. 省略句。
如:“孔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器。
”)若误将省略的“之”补充完整,则翻译为:“孔子说:‘君子之器不器。
’”显然错误。
三、翻译不完整有些学生在翻译时,只翻译了句子的一部分,导致翻译不完整。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若只翻译“三人行”,则翻译为:“孔子说:‘三人行。
’”显然不完整。
2.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若只翻译“得道”,则翻译为:“孟子说:‘得道。
’”显然不完整。
四、语言表达不规范有些学生在翻译时,语言表达不规范,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若翻译为:“孔子说:‘知道的不如喜欢,喜欢的比不上快乐的。
’”显然不规范。
初三语文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常见误区
初三语文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常见误区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翻译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导致翻译不准确或不恰当。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些常见的误区。
一、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文言文翻译中最常见的误区之一。
很多同学在翻译时,仅仅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而不考虑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如果直接翻译成“卑鄙”,就大错特错了。
在这里,“鄙”应理解为“目光短浅”。
再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没有出路的境地”,而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造成望文生义的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对文言字词的含义理解不够准确,缺乏对古代文化和语境的了解。
要避免这一误区,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常见文言字词的多种含义,并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和翻译。
二、以今释古以今释古也是同学们容易犯的错误。
由于现代语言和古代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词汇用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如果用现代的思维和词汇去翻译文言文,就会出现偏差。
比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不是“坐下”的意思,而是“因为”。
“走”在古代有“跑”的意思,如“夸父与日逐走”,如果翻译成“夸父和太阳一起散步”,就完全误解了原意。
为了克服以今释古的误区,我们要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熟悉古代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三、漏译、错译关键词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中往往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漏译或错译了关键词,就会影响整个句子的意思。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如果漏译了“卑鄙”这个词,就无法准确表达出诸葛亮自谦的态度。
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指“飞奔的马”,如果错译成“奔跑”,就无法体现出江水的湍急。
要避免漏译、错译关键词,我们在翻译前要先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明确其含义,然后准确翻译。
四、不考虑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如果不考虑语法结构,就容易造成翻译错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文言文翻译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误。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十点失误,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一、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文言文翻译中最常见的失误之一。
有些同学仅仅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而不考虑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出路的境地”,而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二、以今释古由于古今词义的差异,用现代的词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往往会导致错误。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并非今义的“品质恶劣”。
三、不辨通假通假字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如果不辨别通假现象,就会造成误解。
像“孰为汝多知乎”中的“知”通“智”,意思是“智慧”。
四、漏译省略文言文常有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其中“再”“三”后面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上。
五、该补不补除了省略成分,有些句子为了表意完整,需要增添一些词语。
如果该补不补,也会使翻译不准确。
比如,“夫战,勇气也”,应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啊”,需要加上“靠的是”“啊”等词语,才能使句子更通顺。
六、该调不调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如果不调整语序,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比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七、该删不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等,在翻译时没有实际意义,应该删掉。
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无需译出。
八、错译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如果对实词的理解错误,整个句子的翻译就会出错。
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应译为“如果没有”,而不是“微小”。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范文一: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中,语言不合规范是最常见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我在翻译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动宾搭配。
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宾语需要搭配,不能随意更换。
如果我们将动词和宾语配对不当,就会导致语言不合规范。
比如,将“吃肉”翻译成“吃菜”,就是一个很明显的错误。
其次,要注意句子结构。
在文言文中,句子结构比较复杂,我们需要把握好各种句式和短语的使用方法。
如果我们在句子结构上出现错误,就会导致语言不流畅,也容易引起误解。
第三,要注意用词规范。
在文言文中,词汇较为古老,我们需要了解每个词汇的意思和用法,不能随意替换。
如果我们用词不规范,就会导致句意混淆或者语言不通。
写作重点:强调了语言不合规范这一失分点,引出了动宾搭配、句子结构和用词规范三个要点,并且明确了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注意它们。
用词分析:用到了“动宾搭配”、“短语”、“用词规范”等术语,这些词汇都是在文言文翻译中比较常见的。
范文二:在文言文翻译中,语言不合规范是导致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想要避免这种失误,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文言文的特点和规范。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语法、用词、句式都具有一定的规范。
我们要牢记这些规范,才能避免语言不合规范的错误。
其次,要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经典作品。
只有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用法和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和翻译。
如果我们没有读过经典作品,就很难掌握好文言文的语言规范。
第三,要注意提高汉语水平。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对汉语的掌握。
只有在汉语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从而正确使用语言,避免语言不合规范的错误。
写作重点:从明确文言文规范、阅读经典作品和提高汉语水平三个方面谈论,突出了要点的全面性。
用词分析:用词地道,没有过多使用诸如“语言不合规范”、“句式”这些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范文一:作文题目: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作为一名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我们经常需要进行翻译。
然而,很多同学在翻译过程中却会出现一些语言不合规范的错误,这些错误可能会导致我们的翻译失分。
下面,我将分析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避免这些常见的错误。
首先,译文过于通俗或口语化,是常见的失分点。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尽量保持文言文的特色,使用文言语言,而不是口语化语言。
其次,句式不恰当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不顾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随意变换句式,导致了句子的语言不合规范。
第三、使用不当的词语也是常见的失分点。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为了凑字数或者表现自己的词汇量,使用了一些不常见的、不合适的词语,导致了语言不恰当。
第四、文化典故不明确也是一大失分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了解文化背景和典故,才能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
第五、生字不认识也是常见的失分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熟练掌握生字的读音和意义,以避免出现词语不准确的情况。
第六、拼音错误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注意拼音的正确性,以免出现语言不合规范的情况。
第七、符号使用不当也是常见的失分点。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忽略了符号的使用规则,导致了语言不清晰。
第八、语序不当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注意语序的正确性,以免出现语言不合规范的情况。
第九、语法错误也是常见的失分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熟悉语法规则,避免出现语言不恰当的情况。
第十、字义不清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了解字义,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以避免出现词语不准确的情况。
总的来说,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中包括了译文通俗化、句式不恰当、使用不当的词语、文化典故不明确、生字不认识、拼音错误、符号使用不当、语序不当、语法错误和字义不清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失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点,提高我们的翻译能力和水平。
范文二:作文题目: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近年来,文言文翻译作为语文学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
课件6: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 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 “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 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 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 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 的老臣而作罢。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 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 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 “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 应译为“利用”。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 关系。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 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 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 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 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 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 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 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 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 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 忘食。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 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 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 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 解,误译为“沉湎”。
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忌
古文者,华夏文明之瑰宝,流传千年,智慧无穷。
高中文言文翻译,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历来备受重视。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诸多大忌屡见不鲜,使得译文晦涩难懂,甚至扭曲了原文之意。
本文试列举高中文言文翻译之大忌,以期引起广大师生警醒。
一、逐字逐句翻译,不顾文意翻译文言文,并非简单的字面转换,而是要传达原文的精神实质。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过于注重字面意义,不顾文意,导致译文生硬、晦涩。
例如,将“温故而知新”直译为“温故而知道新”,虽然字面意思相符,但却失去了原文“温故”的引申义。
二、过度直译,忽略语境文言文语境复杂,翻译时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过度直译,忽略了语境,使得译文失去了原文的韵味。
如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直译为“谈话笑声中有鸿儒,来来往往没有白丁”,虽意思相符,但原文的意境和韵味尽失。
三、生搬硬套,不尊重原文翻译文言文,要尊重原文,不能随意改动。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感”,对原文进行生搬硬套,使得译文失去了古文的韵味。
如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译为“海内可以存放知己,天涯之间好像相邻”,虽然意思相符,但原文的意境和韵味尽失。
四、滥用现代词汇,缺乏古文素养有些同学在翻译文言文时,滥用现代词汇,导致译文不符合古文语境。
如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直译为“山不在高,有仙人就有名气”,虽然意思相符,但“名气”一词在现代语境中,与古文意境不符。
五、忽略修辞手法,译文单调乏味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翻译时需加以注意。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忽略了修辞手法,使得译文单调乏味。
如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直译为“春风再次让江南岸变绿,明月何时照耀我?”虽然意思相符,但原文的意境和韵味尽失。
六、忽视音韵美,译文拗口难读文言文音韵优美,翻译时需注意保持其音韵美。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忽视了音韵美,使得译文拗口难读。
如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直译为“床前有明月的光,好像地上的霜”,虽然意思相符,但原文的音韵美尽失。
错误的文言文翻译
错误的文言文翻译1. 错在文言文中的意思错<;动> 1.(形声。
字从金,从措省,措省亦声。
“措”意为“用手复原”。
“金”指“金属器皿”。
“金”与“措”省联合起来表示“动手(磨擦、涂饰等)使金属器皿恢复本色”。
本义:恢复金属器皿本色。
转义:非原来的(颜色、位置等)。
偏离。
不对。
转义的引申义:不正确)2.同本义[inlay with gold,silver,etc.] 错,金涂也。
从金,昔声。
――《说文》金银要饰谓之错镂。
――《通俗文》鼎错日用而不足贵。
――《淮南子·说山》3.又如:错臂(用丹青画饰手臂)4.互相磨擦 [grind] 错,磨也。
――《广雅》八卦相错。
――《易·说卦》。
虞注:“摩也。
”5.又如:错牙杂6.杂[mix] 错,杂也。
――《小尔雅》错综其数。
――《易·系辞传》交错以辩。
――《仪礼·特牲礼》车错毂兮短兵接。
――《楚辞·国殇》通假错者所以治锯。
――《列女传·仁智》7.又如:错石(彩石,错杂叠积各种石头而成文彩);错列(错杂排列);错戾(错杂,交杂);错行(交替运行);错落(交错纷杂)8. 废弃[abandon] 殷既错天命。
——《书·微子序》9. 分开;岔开[separate]。
如:错口儿(开口);错缝儿(微小的过失) 10. 转动[turn]。
如:错眼珠;错身错〈名〉1. 琢玉用的粗磨石[coarse wetstone] 锡贡磬错。
——《书·禹贡》。
孔传:“治玉石曰错。
” 2. 适于磨光或磨快刀具的石头;磨石[grindstone]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诗·小雅·鹤鸣》3. 锉刀。
磋治骨角铜铁的工具[file]。
如:错刀(还作古钱币名。
王莽时所铸)4. 错误[error;mistake]。
如:错事(错误的事);错缪(谬误,差误。
也作错谬);错见(失算);错上了坟(看错了人)错〈形〉1. 杂乱;交错[in disorder;alternate] 觥筹交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
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
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
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
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
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
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
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
“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六:不辨感情色彩【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晋书·皇甫谧传》)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
“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
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
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
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
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
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二)复句【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
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
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误区八:不懂文言修辞【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
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
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
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
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识【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
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
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
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
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误区十:误译原句语气【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分析与对策: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
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