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虎草原

合集下载

试谈陈巴尔虎旗草原沙化成因及治理措施

试谈陈巴尔虎旗草原沙化成因及治理措施
部 的海 拉 尔 河 :发 源于 大 兴安 岭西 坡 的莫 尔格 勒 河 与
与8 0年代初相比草原生产能力明显下降。 全旗天然草 场产量普遍下降 3 一7% 沙化草场主要分布在海拉尔 O O。
河南,滨洲铁路沿线。沙带长 7k .由东向西变宽. 0m 最窄 3 5m - k .最宽 3 k .是呼伦贝尔三条沙带之一。 5m 8万 h 比 18 年增加 1j 万 h一 32 m. 95 .6 m: 东乌珠尔苏木沙化草场面积为 19 万 h 比 18 年 .6 m. 95
增加 01 .7万 h m:西乌 珠 尔苏 木沙化 草场 面积 为 07 .3
效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陈旗财 力不足,加上沙区牧民群众不富裕.可用于治沙的资金
面积 的 9.% 森林 面积 为 96 17 : .5万 h 内陆 水域 面积 m:
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陈 巴尔虎旗 自然概况
为 2 1 万 h一 .9 m 。长期以来.在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下。 靠天养畜、超载放牧、过度打草 、滥采乱挖和乱开垦 等不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以及近年来受气候持续干旱、
目前在这条沙带内还有 8 户牧民.30 0 6 0 0 多头只牲畜 ( 不包括赫尔洪得地区)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截止 2 0 年底.全旗沙化草场 比 18 06 9 5年增加 19 h . 万 m 。
平 均每 年 以 0 1 h . 万 m的速度 沙化 。其 中.完工 镇沙 化
特泥河,河流总长度达到 9 0m 0k .湖泊 30余处,总面 0 积达 08万 h . m。土壤主要以栗钙土为主.包括灰色森
第 1 卷第 4 6 期 20 8年 8月 0
呼伦 贝尔学院学报
J r a o l n ir ou n l f Hu u bee Col g l e e

蒙古长调在哪些地方流传

蒙古长调在哪些地方流传

呼伦贝尔长调位于内蒙古最东部的呼伦贝尔,地貌分为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山地、河谷平原低地三个部分。

这里居住着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其中,蒙古族主要由巴尔虎、布里亚特两个部落构成,他们主要分布在巴尔虎草原上。

巴尔虎人的音乐生活中,长调占据主要地位。

巴尔虎长调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唱法自成体系,风格辽阔舒展,挺拔壮美。

代表性曲目有“巴尔虎三褐色”──《褐色的麻雀》(又称《巴彦巴尔虎的守夜人》)、《褐色的雄鹰》、《三岁的褐色马》,因歌名均含“褐色”而得名。

科尔沁长调科尔沁部是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属部,曾居住在今呼伦贝尔草原,清初开始经过多次迁移,其主体部分迁至嫩江流域及以西的科尔沁草原,编为十个旗,号称“嫩科尔沁”。

目前,通辽市、兴安盟是科尔沁部主要聚居地。

清朝中叶以来,随着大量汉族农民涌入科尔沁地区,蒙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原住科尔沁人逐渐接受了农耕文化,他们筑室而居,耕种农作。

在科尔沁民间音乐中出现了长篇叙事民歌、乌力格尔(蒙古说书)、好来宝、合奏乐、四胡音乐等新的体裁,而长调民歌、英雄史诗等传统体裁逐渐衰微。

时至今日,科尔沁南部、中部许多地区长调民歌已经消亡,而只有在扎鲁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赉特旗北部的草原地区仍有长调民歌在流传。

科尔沁长调民歌深沉悠远,富有张力,曲目蕴藏丰富、体裁题材多样,唱法自成体系,是蒙古族长调中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之一。

代表性曲目有《巴彦查干》、《金泉》、《巴彦通拉嘎》等。

昭乌达长调位于内蒙古中东南部的赤峰市是目前昭乌达长调的主要流传地。

这里有巴林、阿鲁科尔沁、翁牛特、敖汉、喀喇沁、克什克腾等部落,而且这些部落的音乐文化因地因时而呈现出地区和部落的鲜明差异。

就长调而言,南部喀喇沁、敖汉等地以农耕为主,长调民歌活态传承基本消失;北部的克什克腾、阿鲁科尔沁、巴林则是昭乌达长调主要流传地。

而昭乌达长调亦明显地分化出巴林──阿鲁科尔沁和克什克腾两个支脉。

六年级上册草原第一段

六年级上册草原第一段

六年级上册《草原》第一段【课文第一段】《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课文笔记】一、课文赏析1、《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本课的作者是老舍,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文章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

二、课文主题《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三、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主要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四、生字组词毯tǎn(地毯、绿毯、毛毯)陈chén(陈旧、陈列、陈述)裳shang(云裳、衣裳、红裳)虹hóng(霓虹、彩虹、长虹)蹄tí(牛蹄、马蹄、蹄子)1.腐fǔ(豆腐、腐败、腐烂)稍shāo(稍等、稍微、稍纵即逝)微wēi(微妙、微笑、轻微)五、多音字1.行(háng)(一行)(xíng)(行动)2.勒(lè)(勾勒)(lēi)(勒马)3.蒙(mēng)(蒙骗)(méng)(蒙受)(měng)(蒙古族)六、近义词渲染—烘托热闹—喧闹明朗—晴朗奇丽—瑰丽疾驰—飞驰回味—体味境界—境地拘束—拘谨七、反义词迂回—径直拘束—自然洒脱—拘谨舒服—难受羞涩—大方八、理解词语1.清鲜:清爽新鲜。

巴尔虎蒙古族成人围度特征

巴尔虎蒙古族成人围度特征

巴尔虎蒙古族成人围度特征巴尔虎蒙古族成人围度特征巴尔虎蒙古族是中国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

巴尔虎蒙古族是著名的游牧民族,他们依靠牧马放牧为生。

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后,巴尔虎蒙古族形成了独特的成人围度特征。

本文将从人口分布、食物摄取、生活方式等方面来探讨巴尔虎蒙古族成人围度特征。

巴尔虎蒙古族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巴彦淖尔市的巴尔虎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前旗等地。

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干旱,气候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由于缺乏水源和草场的问题,巴尔虎蒙古族人民常年过着游牧的生活。

他们住在蒙古包里,每年根据季节的变化,搬迁至适宜的牧场放牧牲畜,过着与大自然相辅相成的生活方式。

食物摄取是人们体重、身体形态等各方面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巴尔虎蒙古族来说,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草原上的牛羊肉、奶制品和谷物。

在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下,巴尔虎蒙古族人民摄取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相对较少。

这种饮食结构使得巴尔虎蒙古族的成人围度普遍较高。

另外,巴尔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成人围度特征。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大多数农业社会的人们有着很大的不同。

牧民的生活充满了体力劳动,比如驯马、放牧牲畜、搭建和拆除蒙古包等。

这些日常的劳动使得他们的身体消耗较大,因此在摄取一定的能量的同时,体内储存的脂肪也相应增加。

这就是为什么巴尔虎蒙古族的成人围度普遍较高的原因之一。

此外,巴尔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也与成人围度特征有关。

他们居住在广袤的大草原上,从事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牧民生活。

这种开放的自然环境使得他们在日常活动中更容易接触阳光,从而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维生素D在促进体内钙和磷的吸收、参与骨骼生长和修复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巴尔虎蒙古族成人围度特征中的骨骼健康和骨骼密度的增加也是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

总之,巴尔虎蒙古族成人围度特征是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刚与柔的完美融合——达斡尔族女作家萨娜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们

刚与柔的完美融合——达斡尔族女作家萨娜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们

刚与柔的完美融合——达斡尔族女作家萨娜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们王励;李萍【摘要】萨娜是于九十年代初走上文坛的达斡尔族当代女作家.她的小说中的那些男主人公们,往往都是既有铮铮的铁骨,同时又有深深的柔情.他们用柔情似水的内心演绎其可爱的人性,用刚烈如火的性格成就其悲壮的人生,达到了刚与柔的完美融合.他们代表了古往今来人们对男人的一种审美取向,是对理想与完美人性的一种最好的诠释,是对男性群体的人格的一种提炼与升华.本文以她的<鞭仇>、<哈勒峡谷>、<巴尔虎草原>三篇短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为例探讨了其人格的刚与柔,旨在揭示萨娜的创作理念,那就是她在用自己所塑造的那些人物,为这个时代昭示着真正的男子汉的回归.【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0(029)035【总页数】2页(P318-319)【关键词】刚与柔;达斡尔族;萨娜;小说;男主人公【作者】王励;李萍【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齐齐哈尔,161006;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齐齐哈尔,16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达斡尔族当代女作家萨娜,于九十年代初走上文坛,她的处女作《鞭仇》发表于《草原》1993年第9期。

之后,她不间断地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当代》、《十月》、《民族文学》、《草原》、《天涯》等各种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显示了其不俗的创作实力。

2004年,她以小说集《你脸上一把刀》获得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萨娜的小说情节曲折,感情充沛,风格奇异,大气浑厚。

她作品中的众多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与不凡的命运。

特别是她笔下的那些男子汉们,往往都是既有铮铮的铁骨,同时又有深深的柔情,刚如磐石,也柔若莲花。

他们用柔情似水的内心演绎其可爱的人性,用刚烈如火的性格成就其悲壮的人生,达到了刚与柔的完美融合。

本文仅以她的《鞭仇》、《哈勒峡谷》、《巴尔虎草原》三篇短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为例,来探讨其人格的刚与柔。

课文《草原》仿写片段

课文《草原》仿写片段

课文《草原》仿写片段在统编版教材六上第1课《草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文字品析屋:《草原》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

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自然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本文语言优美,写景文字诗情画意,叙事部分娓娓道来,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尤其是课文的第一段,是名篇中的经典段落。

这段话将草原上的美景写得具体可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简洁凝练的语言,却将草原的特点写得生动可感。

在表达上有以下特点:情景交融,写景的同时插入自己的心理感受,情因景生,景因情美,将读者代入情境中。

想象画面,运用比喻和拟人将画面写得形象生动,充满画面感,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那么情景交融、想象画面,有什么方法可循呢?一、情景交融将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融合起来,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写出了草原天空的美景,再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来抒发自己的愉悦之情。

中心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描写了草原的碧绿和辽阔,既有对小丘、平地的静态描写,又有羊群的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将草原的绿写得具体可感。

最后又过渡到自己的感受“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人教部编版六级上册语文《草原》

人教部编版六级上册语文《草原》

提示 课文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
主人策马疾驰,
蒙古包外,主客双方尽
来到几十里外欢迎 管语言不同,但那握住不
远客,如此隆重的 散、分不清是谁的手传递
迎宾仪式是对远客 出饱含热烈情感的心意,
到访的重视与欢迎。 体现的是民族团结互助。
蒙古包内,主客双方 互相敬酒、齐声歌唱的 场面以及夕阳西下不忍 分别的场景体现出蒙汉 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shɑng
鞭子 衣裳
jīn
衣襟
hóng

彩虹 马蹄

豆腐
shù xiū sè
无拘无束 羞涩
jiāo
摔跤
rěn
忍受
gòu 勾当

gōu 勾结
měng 蒙古族
蒙 mēng 蒙骗
méng 蒙蔽
他因勾(gōu)结外国人从事走私勾(gòu)当被抓了
他习惯用花言巧语蒙(méng)蔽人,那个蒙(měng)古 族小伙子被他蒙(mēng)骗了。
“渲染”“勾勒”均是绘 画用语,“渲染”是指用 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 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 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双 钩。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yū)回的明如 玻璃的带子——河!
4.“河”后面的叹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会这样呢?
“河”字后面加感叹号,表达了作者一行人见到 河的惊喜之情。为什么见到河这么惊喜呢?因为河 在草原上非常重要,有了河,就意味着有人家。
7.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是情景交融,本文情景交融的方式有 哪几种?
(1)直抒胸臆
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 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蒙汉情深何 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 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新巴尔虎左旗草原生态报告

新巴尔虎左旗草原生态报告

新巴尔虎左旗草原生态报告有几千年游牧历史的新巴尔虎左旗草原,把她秀丽的天然风貌一直保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激励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时候,草原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所有能够找到利用渠道的人把手抻向了“草原”这一无偿的资源。

15年,在自然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只是一个瞬间。

而就在这15年里,新巴尔虎左旗草原沙化2成、退化8成,已对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构成了威胁。

旗委、旗人民政府已经意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努力寻找合理利用草原和有效保护草原之间的平衡点,已经提出并着手实施了建设生态畜牧业的宏伟工程。

为了有力的支持这一工程的建设,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草原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分析其沙化、退化的原因,以务实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编写了这个报告。

希望能够为草原建设的决策者和参与者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及草原资源概况(一)基本情况新巴尔虎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南端,大兴安岭北麓,东南与兴安盟毗邻,西南与蒙古国接壤,北与俄罗斯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边境线总长305.32公里,生态区位属呼伦贝尔高平原向大兴安岭主体山脉过渡区。

全旗总土地面积2.2万平方公里。

南部属于大兴安岭北边,林地面积万公顷。

水资源较丰富,东南西北四面分别由辉河、哈拉哈河、乌尔逊河、额尔古纳河相绕,境内有大小湖泊180多个。

全年平均气温为-2℃—0.5℃之间,极端最高气温是39.5℃,极端最低气温是-45℃,无霜期100—127天,全旗年平均降水250mm,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6—8倍。

地貌有:山地丘陵、高平原、风积丘陵、古代河湖遗址、草甸草原五种类型。

气候属明显的高平原、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全旗总人口41489人,牧业人口20103人。

——据2005年加财政收入,是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纯牧业旗。

(二)草原资源概况天然草场面积1755800公顷,占全旗土地面积的81.1%,占整个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的21%。

巴尔虎草原简介

巴尔虎草原简介

巴尔虎草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草原之一。

巴尔虎草原被誉为“中国北方的绿色海洋”,拥有广袤的草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探索和体验。

巴尔虎草原地势平坦,草原面积达到了2.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之一。

草原上的草木繁茂,绿意盎然,被誉为“绿色的海洋”。

草原上分布着各种野生动物,如鹿、狼、狐狸、野兔等,还有各种珍稀鸟类,如天鹅、白鹤等。

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优美,是大自然的宝库。

巴尔虎草原还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这里的牧民以养殖牛、羊为主,他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在草原上,可以看到牧民们驾着马匹,放牧着牛羊,享受着自然的恩赐。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深深地融入了这片土地,形成了独特的巴尔虎文化。

巴尔虎草原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每年夏季,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入这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游客可以选择骑马、徒步或者乘坐越野车等方式,穿越草原,欣赏美丽的风景。

在这里,可以看到无边无际的草原、湖泊、河流和森林,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壮丽。

除了自然景观,巴尔虎草原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巴尔虎草原是蒙古族的聚居地,他们保留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和舞蹈等传统文化。

游客可以参观蒙古族的传统帐篷,品尝正宗的蒙古族美食,欣赏蒙古族的歌舞表演,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巴尔虎草原还有一些著名的景点,如巴尔虎山、巴尔虎湖、巴尔虎草原牧民文化村等。

巴尔虎山是巴尔虎草原的最高峰,海拔达到了1,221米,是登山爱好者的天堂。

巴尔虎湖是一片美丽的湖泊,湖水清澈见底,周围是茂密的森林和广袤的草原。

巴尔虎草原牧民文化村是一个展示巴尔虎草原牧民生活和文化的地方,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牧民的生活方式、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购买手工艺品等。

总之,巴尔虎草原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地方。

这里有着广袤的草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探索和体验。

呼伦贝尔草原周边游景区介绍

呼伦贝尔草原周边游景区介绍

呼伦贝尔草原周边游景区介绍2010-7-9 16:23阅读(16) 下一篇:猪的计算公式|返回日志列表∙赞(65)∙转载(7335)∙分享∙评论∙复制地址∙更多今生和草原有个约定草原人民欢迎你!在祖国雄鸡形版图上方,有一个酷似鸡冠的地方,那就是世界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她被誉为"北国碧玉"。

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泊。

呼伦的蒙语大意为"水獭",贝尔的蒙语意为"雄水獭",因为过去这两个湖盛产水獭。

到了美丽、富饶、神奇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蓝天绿地",什么是"绿色净土"。

呼伦贝尔草原犹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无边无际。

这里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

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出产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它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同时这里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总面积一亿四千九百万亩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就是这样一片令人神往的土地,它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因境内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

每逢盛夏,草原上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星星点点的蒙古包上升起缕缕炊烟;微风吹来,牧草飘动,处处“风吹草低见牛羊”;蓝天白云之下,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和牧民挥动马鞭、策马驰骋的英姿尽收眼底。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国现存最丰美的优良牧场,因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所以又有“最纯净的草原”之说。

在几千条大小河流的滋养下,每到夏季,这里莺飞草长,牛羊遍地你可以在草原上骑马、骑骆驼,观看摔跤、赛马、乌兰牧骑的演出,吃草原风味“全羊宴”,晚上的篝火晚会,更让你尽情体验游牧民族的独特风情。

呼和诺尔草原部落旅游景区简介:呼和诺尔草原旅游点位于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草原中心地带海拉尔河与莫日格勒河汇合处附近,距海拉尔市39公里。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

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呼伦贝尔旅游攻略

呼伦贝尔旅游攻略

呼伦贝尔旅游攻略呼伦贝尔旅游攻略一:去呼伦贝尔旅游需要准备些什么?1、money和银行卡,这些都不用,我们这边支付还是很方便的2、墨镜、雨伞3、高防晒值的防晒霜:虽然这边天气很凉爽,但是呼伦贝尔纬度很高,太阳很大,一定要做好防晒措施哦~4、驱蚊水呼伦贝尔旅游攻略二:出行交通1、建议选择在海拉尔东山机场落地或者海拉尔火车站!海拉尔是呼伦贝尔的政府所在地,这边无论用餐用车住宿都很方便,美食也比较多哦~2、出游的交通工具选择包车就可以。

呼伦贝尔大草原,建议suv出游更方便,还能深入草原腹地看到最原始的草原,最美的风景,这些风景坐大巴车可是看不到的哦~呼伦贝尔旅游攻略三:推荐行程第一天:海拉尔—莫日格勒河—额尔古纳—根河湿地公园第二天:根河—奥鲁古雅驯鹿园—莫尔道嘎—太平—临江—日落山第三天:晨雾临江—室韦—九卡、八卡—乌兰山景区—五卡—黑山头第四天:黑山头—边防公路—186彩带河—满洲里第五天:满洲里—呼伦湖—巴尔虎部落—伊河乌拉圣山—陈巴尔虎草原—海拉尔结束呼伦贝尔旅游攻略四:必去景点1、天下草原景区2、敖鲁古雅驯鹿园3、额尔古纳湿地4、莫日格勒河5、白桦林6、套娃广场7、呼伦湖呼伦贝尔旅游攻略五:住宿篇呼伦贝尔旅游淡旺季,酒店方面差价很大例如淡季500左右就可以住五星酒店,旺季就得翻2-3倍温馨提示:所以大家在确定行程后,在网上把你喜欢的房型找到,然后让师傅帮你们订,或者你大概想住什么水平的酒店或什么价格的酒店,让师傅帮你们挑选,会比你们自己订或在网上订便宜很多的呼伦贝尔旅游攻略六:呼伦贝尔特色酒店1、套娃主题酒店2、木刻楞俄罗斯传统小木屋3、蒙古包4、帐篷营地呼伦贝尔旅游攻略六:必吃蒙古特色美食推荐一:烤羊腿、烤羊排推荐二:锅茶推荐三:涮羊肉推荐四:牛排火锅呼伦贝尔旅游攻略七:网红打卡地1、巴尔虎部落:天空之境2、乌兰山景区:草原太极八卦图,网红秋千3、186彩带河:网红秋千、1000米滑草4、边防公路:中俄超美行摄公路5、风车谷呼伦贝尔旅游攻略八:注意事项1、草原饮食以北方菜系为主,口味较重,如有饮食禁忌请提前沟通2、草原上风俗较多,禁忌也有,大家注意一下就好3、草原上温差大,即使7/8月份出游也有必备长袖长裤哦~。

新巴尔虎左旗2020年草原鼠害防控工作实施方案(2020)

新巴尔虎左旗2020年草原鼠害防控工作实施方案(2020)

新巴尔虎左旗2020年草原鼠害防控工作实施方案(2020)各苏木镇、旗直相关部门:现将《新巴尔虎左旗2020年草原鼠害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新巴尔虎左旗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3月5日新巴尔虎左旗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3月5日印发新巴尔虎左旗2020年草原鼠害防控工作实施方案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的加剧,草原生态环境日趋旱化,我旗牧区草原鼠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

为准确预测我旗草原鼠害的发生,科学制定防治方案,及时控制草原鼠害,特制定本方案。

一、鼠害发生趋势由于部分草场干旱,草原害鼠繁殖较快,种群数量明显增长。

根据2019年秋季调查,全旗草原害鼠危害面积大,密度高,洞道繁杂,鼠龄基本处于成体,食物储存充足越冬基数较高,综合上述调查数据和历年鼠害发生规律综合分析,2020年春季草原布氏田鼠鼠害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

鼢鼠由于近几年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害鼠种群密度比较稳定。

预计2020年草原鼠害危害面积440万亩,主要鼠种为布氏田鼠,主要发生在新宝力格苏木、甘珠尔苏木、吉布胡郎图苏木。

平均有效洞口密度为1705个/公顷,最高密度达到3200个/公顷,长爪沙鼠沿公路条状分布,黄鼠、达乌尔鼠兔以冷蒿针茅、黄蒿为主的草原上呈岛状分布,多与布氏田鼠混合发生,鼢鼠危害面积27万亩,平均土丘密度为,62个/公顷,最高密度为110个/公顷,主要发生区依然分布在我旗林缘草甸草原地带。

二、鼠害防治准备2020年计划防治草原鼠害240万亩,主要防治布氏田鼠。

(一)完善测报体系,加强监测预警1、加强宣传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一步完善“旗-苏木镇-嘎查-牧民测报员”四级预测预报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绿色植保,科学防控”理念,完善预警体系,适时开展草原鼠害调查工作。

向牧民群众宣传灭鼠工作的重要意义。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灭鼠技术的普及和宣传,形成政府号召,干部领头,专业防治的工作格局。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草原》教师用书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草原》教师用书

1 草原教材解析《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前散文。

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描绘了天空、草地、小匠、羊群、骏马和大牛所构成的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第二部分为第2、3自然段,描绘了巴尔虎旗的主人们迎接远方来客的情景,“男女老少”“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生动再现了草原由静寂变得热闹的情形;第三部分为第4、5自然段,描绘了作者到达目的地后,主人热情接待客人、主客联欢和话别的情形。

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

文章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

课文语言优美,写景文字诗情画意,叙事部分娓娓道来,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感受融合起来写。

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进而产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感受,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进而产生“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感受,并且想“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

如,把绿色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骏马大牛也“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丰富的想象使景物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画面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第2自然段的文字,描绘的是辽阔的草原上,一作内蒙古同胞骑马前来迎接客人的情景,形象地表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学目标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背通第1自然段。

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写的好处。

教学建议课前可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的位置。

人为因素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以新巴尔虎右旗为例

人为因素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以新巴尔虎右旗为例

人为因素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以新巴尔虎右旗为例作者:文萍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4期文萍(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摘要:草原生态环境是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制定具体的保护政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之一.近十年,新巴尔虎右旗面临着防止人为因素破坏草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生态环境恶化,提高生存环境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人为因素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和谐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人为因素;草原生态环境;人口素质;影响中图分类号:F06;F3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45-03人类活动是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原因,草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牲畜的数量﹑类型﹑分布和放牧的周期这四个基本因素.人为因素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虽然草原法规定政府部门必须重视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并把草原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纳入社会经济的发展范畴,不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草原,但在利益的驱动下,破坏草原的活动依然猖獗.我们要理性、认真地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和呼吁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1 新巴尔虎右旗草原生态环境现状目前全旗人口近4万,其中牧业人口1.5万,蒙古族人口占79.8%,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据统计,如今新巴尔虎右旗外来人口近10000人,而且已经在新巴尔虎右旗落户.脆弱干旱的草原环境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草质变劣及植被覆盖率下降造成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原沙化加剧,草原生产力大幅下降,多数牲畜处在半饱状态下,遇到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牲畜会大批死亡等诸多问题,在利益的驱使下夏秋两季草原上挖药材的人遍布,严重破坏了土壤表层结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新右旗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有金、铅、锰、铁等十多种金属和煤、玛瑙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藏,并引来大庆油田等公司的青睐,但近几年因为某些矿山企业的盲目开矿和违法开采造成土地的破坏和植被的破坏,这些企业造成的废弃物不仅过多占用空间,而且对周围的水域和大气也造成了污染,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2011年春季,新巴尔虎右旗草原发生鼠害面积达1350万亩,占全旗草原的50%,在鼠害重灾区,植被稀疏,地表裸露,遭受破坏的草原惨不忍睹.2012年全旗闹蝗灾危及420多万亩草场,平均每平方千米害虫数量达400~500只,最高到达700~1000只.我们的草原正加速向毁灭前进,这并不是危言耸听.①2 人为因素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原因2.1 草畜双承包制度是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的根源自1983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了“草场共有、承包经营、牧畜作价、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在人口与草场比例失衡的状态下,牧民只在自己的牧场上完成日复一日的放牧活动既不科学又不合理.草场承包制限制了四季轮流放牧的可能,这种使草原分片承包,牲畜作价归户的“双包制”使得经营畜牧业和经营草原紧密联系.牧民承包以后年复一年都在固定的放牧圈里活动,牲畜昼夜啃食同一个牧场,在居民点、卧盘、水井附近出现许多直径60米至95米的同心圆,平均每个居民点退化105亩至310亩左右的草原.“草畜双包制”导致草原的不科学使用,牲畜以牧户为中心每天从定居点至饮水点不断践踏和啃食一片草地从而导致了蹄灾.同时,这种把草原一片一片圈起来的制度不仅使草原载畜力降低而且加大了牧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最终造成牧民之间的恶性竞争.2.2 新巴尔虎右旗旅游业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截至2014年11月,新右旗共接待游客496191人次,同比增长9.1%,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73860人次,同比增长8.9%;接待国外游客22331人次,同比增长13.1%.②通过对一个在旅游基地工作多年的同学进行电话采访了解到,游客进去之前和出来之后的地面状况完全不同,塑料袋、矿泉水瓶、饮料瓶等满地都是,加上草原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也会对草原植被、动物、土壤产生影响.土壤遭到破坏之后导致其结构的变化,并引发土壤上层植物的大量生长,终将造成动物的迁徙或减少.旅游者丢弃的废弃物严重污染环境,超过了草原生态的承受能力,导致水质和土壤质量变差,环境和旅游之间是既有冲突也能共存的关系,环境保护依托于游客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质.2.3 过度放牧使草畜得不到平衡发展全旗总面积25194平方公里,草原面积3444.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2716.7万亩.牧业户3909户,牧业人口1.5万人,2006年全旗牲畜总头数突破205.3万头只.随着人口的增长草原的载畜量已经超过其载蓄能力,新巴尔虎右旗属于干旱草原,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而且年降水量少,冬季干冷,夏季炎热,2010年退化草原已达1208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44.5%.过度放牧的大多是外来人口,他们承包本地牧民的草场,大量引进牲畜,短时间内过度使用牧场,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近年,新巴尔虎右旗牲畜数量愈发增多,对现有的草场容量已经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如果不防止过度放牧草原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因为牲畜数量的增加,造成草场压力变大且得不到有效恢复,致使草场退化,也因此引起草原沙漠化的蔓延.2.4 外来人口过度开采导致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008年至2011年,金山矿业和新鑫矿业为利益所驱使,在新巴尔虎右旗草原上进行非法开采并向周围排放三废(废水、废气、废渣),这些对地表水、土壤、空气和人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从开发到完成,牧民始终是弱势群体,不但没有利益而且还要遭受开采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每年来新巴尔虎右旗挖药材的流动人口约260人,而且很多人就地搭帐篷过夜,连续几天不停的采挖,严重破坏了牧民的居住环境.2013年7月,公安机关在药材密集地抓获数名违法作案人员,没收作案工具数把,去年新巴尔虎右旗查获违法采药人员143人,没收非法采集的药材将近1027公斤,过度采挖使草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3 关于新巴尔虎右旗人为因素对草原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3.1 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草原进行科学地开发利用和建设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很多鼠目寸光的人为了眼前利益去破坏草原,如开矿,滥挖,滥櫵,过度放牧等等.2007年旗长白爱军接受采访时说过:“牛羊还是太多,还要往下减!”.草原受到破坏就等于广大牧民的利益也在遭受损害,但光靠他们的力量无法制止这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相关部门应及时并强力打击破坏草原的多种行为,促进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1、制定具体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同时应根据破坏活动的程度进行批评或处罚,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2、坚持保护是为了利用,利用一定要保护原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人开发之后都要进行付费,获取利益之后都要进行补偿,开发之前应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坚持保护和开发并行,不能盲目的开发要遵循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3、严格检查流动人口,禁止其破坏草原.新巴尔虎右旗有众多流动人口,由于他们对草原的不了解和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被利益所驱使就很可能会造成环境的破坏.2012年全旗投入约300万元组建了“草原110”,设立多个流动报警点以及固定警务室.必须“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得”.③3.2 从经济上帮助牧民,减轻对草原生态的压力有效地限制过牧行为实属不易,在政府的强力管理下过牧活动依然存在.牧民的过牧行为会受到草原监管部门的制止,然而,这会影响到牧民的生计,如果超载被发现监管部门会对牧民进行罚款,虽然有相关的法律政策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相关部门往往只对过牧行为进行罚款了事而对超载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应当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保护和建设,例如从2002年以来惠及牧民的退牧还草补偿金约1500万元,约716万亩牧场得到休养生息,同时政府投入约1460万元有效的控制了10多万亩草场的持续沙化局面,制造并投入使用移动篷车近400辆,棚圈近600座.3.3 合理控制外来人口持续增长外来人口的增长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牧区的平衡发展,新巴尔虎右旗在1990年总人口近2.5万,1997年总人口3万,现在全旗人口近4万人.不有效合理的控制外来人口的持续增长会给新巴尔虎右旗以后的发展带来阻碍和困境.新巴尔虎右旗现在的常住人口为26420人,总人口近4万,外来人口近10000人.人口的增长及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造成了牧民赖以生存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浪费.应把控制外来人口持续增长的工作重视起来.1、充分认识人口增长给有限资源带来的困境.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周围环境和资源的需求量就会不断加大,这不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长计议使有限资源科学搭配人口数量,鼓励牧民有效利用草原资源.2、禁止外来人口进行养殖活动.现今外来人口对草原的使用主要是代放牧,他们从牧民手里购买牲畜之后让牧民代放,间接地使用草原,加大了草畜矛盾.3、成立户籍制度改革小组,通过合理的户籍制度改革,有效控制外来人口的持续增加,加快建立外来人口动态监测长期工作机制.3.4 保护草原旅游资源环境选择科学的开发利用模式,明确旅游资源与市场需求相互平衡原则,要顾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可承受能力等.现在的旅游业和消费文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冲击力很大,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保护草原旅游环境.1﹑发挥政府的管理作用.政府在旅游环境和资源管理上进行战略性调控,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并肩而行,确保旅游资源的长效利用.2﹑创新草原旅游资源的管理体制.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长效益及可持续发展管理体制创新是必由之路.通过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使开发资源的各种要素得到最优配置,草原旅游的开发要与生态平衡的维持及自然保护结合起来,促进旅游地环境的良性发展.3﹑让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管理.让他们意识到在不破坏草原环境的前提下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可以带来一定收入,并使其建立与旅游管理目标统一的价值观,基于这种对资源价值新的认识,使积极参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原特色文化的保护计划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注释:①任继周.草原调查与规划.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86.②新巴尔虎右旗旅游局.2014-11.③朱镕基.中国改革报,2010,53(13):5.参考文献:〔1〕敖仁其.草原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J].内蒙古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徐志信,赵萌莉.过度放牧对草原土壤侵蚀的影响[J].中国草地,2001.〔3〕陈佐忠.我国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调控[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赵吉.综合治理退化草场实验区羊草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5〕王晓毅.从承包到“再集中”—中国北方草原环境保护政策分析[J].2009.〔6〕赵建新.简析人类活动对沙漠化影响定量分析模型的不足之处[J].干旱区地理,1983.〔7〕王云霞.内蒙古草地资源退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证实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8〕包玉山.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3.。

《草原》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草原》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并勾画文中体现“蒙汉情深”的语句,并作简单批注。

2.研读“喜迎远客图”部分
预设:从第2自然段“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个比喻句,以及三个“飞”字,可以看出蒙古族人民喜迎远客的热情。

预设:通过第3自然段中的语句“许多”“很多”“从几十里外”“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体会到主客之间的心情激动和情谊深厚,也感受到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团结互助。

3.研读“主客联欢图”部分
预设:从第4自然段中主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这些民族美食招待客人,第5自然段中给客人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中可以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和真挚。

教师提出问题:面对主人的热情招待,客人是如何做的呢?
师生交流,完成图表填写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表,呈现主客联欢时的热闹场面,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师提问: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学生回答:人情美
教师板书:人情美
四、联系课文内容,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1.舞台表演,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上台演一演主客是如何联欢的。

提示:主人们敬酒时会说些什么?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客人们是如何回敬的?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呼伦贝尔景点简介

呼伦贝尔景点简介

海拉尔景点简介
▪ 海拉尔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惟一以樟子松
为主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樟子松有“绿色皇后”的美誉, 观赏园内著名的沙丘古松
海拉尔景点简介
▪ 巴彦呼硕旅游景区;巴彦呼硕旅游度假区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锡
尼河镇。建于1989年,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草场,有着悠久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其建设是以突出草原风光为特色。是我国三少民族之一鄂温克族主体居住的地方,这 里还居住着达斡尔,布里亚特,厄鲁特等少数民族,由于居住着这些少数民族使得呼 伦贝尔最具民族风情魅力城市的文化底蕴有着深刻的内涵
满洲里景点简介
满洲里俄罗斯套娃广场;是全国唯一的以俄罗斯传统工艺品——
套娃为主题的旅游休闲娱乐广场,集中体现了满洲里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域特 色和中俄蒙三国风情交融的特点。广场主体建筑是一个高30米的大套娃,建 筑面积32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套娃
满洲里景点简介
▪ 国门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满洲里第五代国门目前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大的国门,正在申请
呼伦贝尔市及周边景点简介
海拉尔、满洲里 额尔古纳、根河、 莫尔道嘎、室韦、临江屯
阿尔山
呼伦贝尔旅游精品线路
▪ A线: 呼伦贝尔草原、满洲里边境常规2日游 ▪ B线:呼伦贝尔草原、满洲里边境、红花尔基森林公园休 闲3日游 ▪ C线: 呼伦贝尔草原、满洲里、室韦、莫尔道嘎4日游 ▪ D线:呼伦贝尔草原、满洲里边境、呼伦湖、室韦俄罗斯民族乡、莫
额尔古纳市景点简介
▪ 弘吉剌部蒙古大营旅游景区; 弘吉剌部,蒙古统一前,草原游牧民族部落。经常游牧于达里
海拉尔景点简介
▪ 巴尔虎蒙古部落;巴尔虎草原是呼伦贝尔最好的天然牧场,巴尔虎蒙古部是蒙古
族中最古老的一支,巴尔虎草原也是因到这里驻牧的巴尔虎蒙古部而得名。景区是呼 伦贝尔唯一家以展现原生态巴尔虎民族、民风、民俗为特点的民族风情旅游景点。巴 尔虎草原西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北与俄罗斯毗邻,东与鄂温克草原山水相依,牧草相 连,是呼伦贝尔草原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巴尔虎草原曾是成吉思汗的历史舞台成 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的几次重要战役均发生在这里

关于草原的导游词5篇

关于草原的导游词5篇

关于草原的导游词5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是关于草原的导游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草原的导游词(1)嗨,大家好,我是导游小刘!今天我们要去参观的景点是陈巴尔虎旗大草原,那里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是个值得参观的好地方。

好,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草原的情况。

那里的草原十分美丽,天空既可爱又明朗,空气既清新又新鲜,使人情不自禁想高歌一曲,以表达出满心的自由与愉悦。

那里美丽而广阔,用一个词语可以贴切地表达出来草原的景色,没错,就是"一碧千里"。

那里不仅有无边无际的草原,还有美丽的小丘。

小丘与草原一样,都是碧绿碧绿的颜色,抬眼一望,心旷神怡。

这些小丘边缘的线条十分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在这境界里,连健壮的骏马和大牛都会陶醉其中,细细地感受着草原的美好。

这里的主人们十分热情好客。

刚到草原的时候,我们是听不见什么"奇异"的声音,看不到有趣的东西。

再等一段时间,才能热闹起来。

现在离那里越来越近了,大家从车窗外可以看到一条明如玻璃的河了,可以看见好多群牛羊了,可以听见马蹄声了。

看,他们骑着马,来给我们领路了!啊,终于到了他们的家,男女老少来迎接我们了!主人们紧紧握着我们的手,以表示团结一心。

我们被请进了他们的蒙古包,主人们给我们做了很多美味,还给我们敬酒。

不仅如此,他们还给我们表演。

这就是陈巴尔虎旗大草原,欢迎大家再来。

关于草原的导游词(2)我是旅游公司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李导,这次我带大家欣赏的是蒙古大草原。

在这里,让我们尽情地体会那一笔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骑马迎客,把酒联欢的情景,领会那蒙古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的习俗。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柔美的似乎没有界限,它们的绿色浓厚,就仿佛要流下来一样。

我们站在这里,可以体会到草原那清新的空气,泌人心脾的花香,使我们陶醉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连,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陈巴尔虎旗大草原简介

陈巴尔虎旗大草原简介

陈巴尔虎旗大草原简介陈巴尔虎旗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的西南部,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之一,被誉为“北方的大草原明珠”。

这片广袤的大草原地处寒带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每年春季,草原上万物复苏,鲜花盛开,绿草如茵,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夏季,阳光明媚,牛羊成群,草原上草风轻拂,牧歌悠扬;秋季,天高气爽,草原上橙黄的枫叶铺满大地,美不胜收;冬季,万里冰封,白雪皑皑,草原上的景色更显凛冽壮观。

陈巴尔虎旗大草原地势平坦,与蓝天相接,辽阔无垠。

这里的土地肥沃,草原资源丰富,是养殖业的理想场所。

大草原上分布着各类动植物,有红狐、马鹿、野兔、白鹤等野生动物,还有各种珍稀草药和草原植物。

这里的牛羊肉质鲜美,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陈巴尔虎旗大草原不仅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游客,还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民俗活动。

蒙古族是这片大草原上的主要民族,他们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每年的草原文化节上,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举行各种传统体育比赛,如摔跤、马球等,还有民族歌舞表演和美食展示,让游客领略到浓厚的草原文化氛围。

除了欣赏草原的美景和体验蒙古族文化,陈巴尔虎旗大草原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如湿地、湖泊、河流等。

游客可以选择骑马、徒步、野营等方式,亲身感受大草原的魅力。

此外,附近还有一些历史遗迹和人文景点,如巴尔虎山、希拉穆仁草原等,都值得一游。

为了保护陈巴尔虎旗大草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当地政府和居民们共同努力,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

他们致力于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目的地,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这片美丽的大草原。

陈巴尔虎旗大草原是一处充满自然和人文魅力的旅游胜地。

无论是欣赏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是体验丰富的蒙古族文化,这里都能给人们带来难忘的旅行体验。

让我们一起踏上这片广袤的大草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草原的神奇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尔虎,是一个以游牧地区名称而得名的部族名称。

巴尔虎蒙古部是蒙古族中最古老的一支,其部族原驻牧地在内贝加尔湖以东巴尔古津河一带从事游牧和渔猎生产。

(《多桑蒙古史》言:“在拜哈勒湖(贝加尔湖)之东,因有巴尔忽真水注入此湖,故以名其地。

”)。

又拉施特《史集》:“他们被称为巴儿忽惕,是由于他们的营地和住所位于薛灵哥河彼岸,在住有蒙古人并被称为巴儿忽真脱窟木地区的极边。

”《元史》称“脱古木”为“脱古门”(蒙语,汉译为“窄”),也作巴儿忽真隘。

巴儿忽真水,名以其地。

巴尔虎部族,在于其驻牧於“巴儿忽真隘地区所”也。

按蒙古人以山河湖泉及游牧驻地名称命族名的习惯,他们便被称为“巴尔虎”了。

“陈”“新”由来后来,巴尔虎蒙古人随着不断迁徙,分散到贝加尔湖的东部和南部。

清康熙年间,有一部分巴尔虎蒙古人被编入八旗,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布特哈广大地区,还有一部分成为喀尔喀蒙古(今蒙古)诸部的属部。

1732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守,将包括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族和巴尔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属3796人迁驻呼伦贝尔牧区,以防俄人侵扰。

其中275名巴尔虎蒙古人便驻牧在今陈巴尔虎旗境内。

1734年,清政府又将在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志愿加入八旗的2400多名巴尔虎蒙古人迁驻克鲁伦河下游和呼伦湖两岸即今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境内。

为区别这两部分巴尔虎蒙古人,便称1732年从布特哈地区迁来的为“陈巴尔虎”,即“先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1734年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迁来的则相对被称为“新巴尔虎”,即“新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

新巴尔虎蒙古人居住在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

陈巴尔虎土语学者们用传统语音学方法对陈巴尔虎土语元音进行过一些研究,“表格o-L”中简略地列出了主要著作中对陈巴尔虎土语元音特征的观点。

包祥、包·吉仁尼格’斯琴等;瓦·斯琴’基本短元音有a,。

、i,:),。

、u等短元音音位.极少数词中出现I元音。

有口、。

、i、〕、。

、u等短元音音位,有时出现元音I。

有a、。

、i、〕、u,u等短元音前化短元音没有前化短元音音位,少数词中的2v是一种变体。

没有前化短元音。

没有前化短元音。

非词首音iy短元音有a、。

、i、。

、。

、u等非词首音s3.短元音。

其弱化程度很强,很难辩解。

有。

、。

、i、。

、。

、u等非i司r,音iy短元N,其弱化士4况不均。

非词首音i5短元音轻激地弱化,居本上听得消楚。

从本长元行存。

:、。

:、i:、,:、。

:、0:、U;1}:i长元汗。

仃a:、J:、1:、。

:、U:、0:、u:邻从本长元ifINf仅。

仃口:、。

:、is、,:、。

:、0:、u:竹长JG行R化长元衡没仃独立的前化长元汗,8l':和e:>f一种变体.4一个0`d化r}元汗r'ff}t.e:。

没了fOJ化长元"I。

夏合元音有ai、JI、oi、ui,0a:、U2:、aai等复合元音.ai,:)i、UI、ui是F降二合元音,0a:.U2:是上升二合元音。

有ai.)i、of、ui、Ua:、UO:、ue:、io,uai等夏合元音音位。

ai、:)i、of、ui是卜降二合元音。

0a:.u7:,io是上升二合元音。

了[ai、:)i、of、ui、ca:、oai等夏合元舒。

元音和谐律有松紧和M和唇形和l皆.有较严密的松紧和it和唇形和谐,有松紧和in和唇形和谐。

词重音词重音在词首音竹从“表格0-1”看,学者们对陈巴尔虎土语元音特点的主要观点有:虎上语没有短元音音位〔of和[il;2、该土语有较完整的复合元音:3,1、陈巴尔对于该土语有没有前化元音的问题上意几不一致,有人认为〔'gel.〔二:J和〔e:〕是一种变体,有人认为〔e:〕是音位;4、对非词首音节短元音的弱化程度意见不一致。

[1]妇女头饰巴尔虎妇女头饰[2]蒙古族妇女的头饰多选用珊瑚、玛瑙、翡翠、珍珠、琥珀、金银玉器等原料,精心制作而成。

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璀璨。

鄂尔多斯妇女头饰,选料珍贵,工艺精湛,体积、重量超过其它地区;察哈尔妇女头饰轻便秀丽、玲珑;哲里木、昭乌达妇女头饰多喜欢用钗、簪梳妆发髻,增加了头饰的绚丽;布里雅特、巴尔虎和阿拉善妇女头饰也各具特点。

巴尔虎妇女现代装[3]部族溯源综述巴尔虎是蒙古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早在蒙古统一之前就已经屡见经传。

《隋书》称之为“拨野固”。

《新唐书》和《旧唐书》称之为“拨野古”“拨也古”。

《元史》称之为“八儿浑”、《蒙古秘史》称之为“八儿忽”、《史集》等称之为“巴儿古惕”。

清代的各种史料称之为“巴尔虎”,沿用至今。

从巴尔虎作为一个著名的部落名称出现在各类史集上来看,巴尔虎蒙古族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拨野古在公元3世纪就参加了以丁零为核心的部落联盟算起,巴尔虎蒙古族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

[4]“巴尔虎”一名的由来“巴尔虎”是一个古老的名称,最早见于著名的突厥阙特勤碑上。

历史上,巴尔虎蒙古族是一个弱势部落,就像这个弱小的民族部落一直在历史的夹缝中聚聚散散,却奇迹般保留了下来一样,这一古老的名称千百年来能够延续下来并使用至今,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阙特勤碑是公元732年,突厥芯伽可汗为纪念其弟阙特勤的功勋而建立的。

阙是人名,特勤是突厥的官号。

碑为大理石制成。

在阙特勤碑上“拨野古”一词曾出现多次。

说明那一时期,“拨野古”已经作为一个著名的民族部落活动在漠北草原了。

从此以后,巴尔虎在我国历代史籍中均有记载。

恩格斯曾说过:“部落的名称,在大多数场合下,似乎是偶然发生的,而不是自己选择的”。

“巴尔虎”一名,源于巴尔虎的祖先巴尔虎代巴特尔。

巴特尔是古代蒙古社会的一种尊称。

巴尔虎人认为:他们源于他们共同的祖先——巴尔虎代巴特尔,他的后人以他为骄傲,并逐渐将人名演变为全部落的名称。

在巴尔虎人传说中的远古时期,有一个名叫巴尔虎代巴特尔的猎人,他在森林茂密、野兽出没的贝加尔湖畔过着狩猎生活。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像往常一样沿着贝加尔湖畔去打猎,却意外的发现澄澈的湖水中有7个美丽的女子在洗澡,她们的衣裳就放在湖岸的一块石头上。

巴尔虎代巴特尔趁她们尽情戏水的时候,悄悄拿起一身衣裳藏了起来。

绝色少女们洗完澡穿上了各自的衣裳,立刻变成了雪白雪白的天鹅。

最小的少女眼看着姐姐们都飞上了天空,焦急的流下了眼泪,丢了衣裳的她没办法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巴尔虎代巴特尔走出来安慰她,并把她带回丛林深处的家中,后来,她就成了他的妻子,日子过的十分美满。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生育了11个男孩。

这11个男孩长大后,各自成了家,他们的后代,繁衍成巴尔虎最初的11个姓氏。

巴尔虎人是巴尔虎代巴特尔与白天鹅变成的妻子的后代这个优美的传说一直保留在巴尔虎人和他们的近亲布里亚特人的记忆中世代相传。

贝加尔湖是巴尔虎人的历史摇篮。

巴尔虎人在贝加尔湖畔度过了它的童年时期,因此贝加尔湖也就成了巴尔虎人世代难忘的故乡。

贝加尔湖是一个博大、深邃、神圣的湖,它有着母亲一样宽广的胸怀,向来是鸟类繁衍生育的乐园,是百鸟的故乡,在远古时期的巴尔虎人的心中,贝加尔湖是可以孕育万物的圣湖。

在这个神话中,鸟类参与了创造人类的伟大活动。

从而,天鹅被巴尔虎人认定是部族的始祖母。

实际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关于自己祖先和民族形成的神话传说。

马克思曾说过:“古代各民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

”传说虽然是一种全世界各民族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但是,神话与传说的真实性在今天看来都值得怀疑,神话中的神,就是人们自己被夸张了的化身。

论证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论证原始人自身。

然而,巴尔虎人在贝加尔湖畔褪去了原始的外衣,度过了史前时代的童年时期是毋庸置疑的。

巴尔虎一名得于全民族崇敬的祖先之名,再由人名演变成氏族名,然后由族名名山、名河,把民族的名字刻在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大地上。

今天依然清晰的地名如贝加尔湖畔的巴尔古津山、巴尔忽真河、沈阳的巴尔虎营子、呼伦贝尔的巴尔虎三旗等。

最早参与的部落联盟——丁零史籍上关于丁零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把它写作“丁灵”或“丁零”。

丁零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与匈奴同时兴起,游牧于北海(贝加尔湖)一带,在匈奴以北,是我国古代北方最边缘的一个游牧部族。

匈奴日益壮大后,在先后征服四邻很多氏族部落的同时,曾向北征服丁零,并将丁零族游牧的北海作为流放俘虏的地方,西汉的使臣郭吉、苏武都曾被流放到这里。

三国时期,部分丁零人向西迁移,到达伊梨河流域和阿尔泰山一带。

汉末魏晋时期(公元3~4世纪)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移,丁零族也纷纷入塞。

丁零在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后1世纪300年间,曾不断与匈奴展开斗争,力图摆脱匈奴的统治。

在公元4世纪前虽然有一部分丁零迁往别处,但大部分仍然留在漠北草原上,他们不仅是丁零的主体,而且在匈奴国家瓦解和鲜卑人退出蒙古草原后,还是蒙古草原历史舞台的主角。

这些迁入蒙古草原的丁零部落,经过同草原上匈奴余众和拓跋鲜卑人的相互融合之后,从4世纪起又称高车、铁勒等。

丁零是一个由多个民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合体,参与其中的主要是游牧于贝加尔湖附近的部落,巴尔虎人也是这个联合体中的一员。

巴尔虎的历史踪迹拓跋魏王朝灭亡之后,内迁丁零就从我国历史舞台上消失了,这表明他们已经完全融合于汉族了。

这就使他们同当时仍然生活在草原的同族人显示出极大的差别,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生活上的差别,正是由于这种差别,这两部分丁零人分别获得了不同的称谓:内迁丁零被称作山居丁零,简称丁零;而蒙古高原上的丁零,因他们“乘高车、逐水草”而被称作高车丁零。

巴尔虎蒙古族在高车丁零之列,在漫长的岁月里,乘着高轮大车,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游牧。

在大自然的熏陶下,他们性格开朗好引长歌,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十六国时期的高车,从北朝末年起,又称为“铁勒”。

到隋唐时期,史籍均用此称谓。

在柔然汗国和拓跋魏统治时期,高车由氏族部落发展为部落联盟的过程废止了,高车各氏族部落的离散情况十分严重。

在这一时期,高车诸部又退回到了主要由氏族组成的社会。

大约北朝末年起,随着高车经济的缓慢恢复和发展,高车诸部各氏族间的联系又加强了。

突厥汗国统治时期,由于突厥汗国实施的是奴隶制统治,其残暴的统治手段引起了铁勒诸部人民强烈的反抗斗争。

公元627年,蒙古草原盛夏降霜“草木不生,枯地千里”,冬又“大雪,平地数尺,羊马多死,民大饥”,瘟疫在草原上蔓延,人民“病疫饥谨,殒丧者多,暴骸中原,前后相属”与此同时,对突厥贵族怀有深仇大恨的漠北铁勒诸民族,发动了反对突厥汗国的大规模起义。

《新唐书回鹘传》记载:韦纥乃并仆骨、同罗、拨野古叛去,自为俟斤。

铁勒诸部很快组成了以薛延驼部酋长夷男为首的起义大联盟占据了漠北。

公元629年,九姓铁勒中的拨野古、仆骨等“并来朝”拨野古等部酋帅9月至唐朝晋见,唐太宗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进一步巩固了以薛延驼为首的铁勒大联盟,宣布了薛延驼汗国的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