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be25d195acfa1c7ab00cc17.png)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一、1~5的认识
从前往后数:1、2、3、4、5 。
从后往前数:5、4、3、2、1 。
知识点二、比多少
在1、2、3、4、5中,后面的数比前面的大,前面的数比后面的小。
如果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用大于号“>”表示。
例如3比1大,写作:3>1,读作:三大于一。
如果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用小于号“<”表示。
例如1比3小,写作:1<3,读作:一小于三。
写“>”和“<”要注意: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如果两个数大小一样,用等号“=”表示。
例如1和1相等,写作:1=1,读作:一等于一。
知识点三、第几
物体的排列顺序可以用“第几”来表示。
从1开始数数,数到几是那个物体,那么它的排列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和“几个”是不同的。
“第几”表示的是一个物体的顺序,而“几个”表示的是物体的多少。
知识点四、分与合
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计算加法的时候,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数一共有多少个,那么得数就是多少。
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计算减法的时候,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再数剩下的部分是多少,那么得数就是多少。
知识点五、0
0表示“没有”的意思,也可以表示“起点”的意思。
0读作:零。
写0的时候要注意:从上往下、从左往右写,起笔和收笔的地方要相连。
任何数加上0都得原数,任何数减去0也得原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0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7beb0f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c.png)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认识1~51. 掌握1~5的书写及数数顺序。
2. 认识1~5的数码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二、认识6~101. 掌握6~10的书写及书数顺序。
2. 认识6~10的数码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三、比较大小1. 了解“多”、“少”、“相等”的概念。
2. 运用积木、小球等实物进行数量的比较。
四、认识11~201. 掌握11~20的写法及数数顺序。
2. 认识11~20的数码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五、认识和认识“大”、“小”1. 认识“大”、“小”的概念。
2. 进行大小的简单比较。
六、认识和认识图形1. 认识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2. 能简单辨认、制作和分类。
3. 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进行图形的认识。
七、认识和认识各类物品之间的关系1. 认识颜色、形状、大小等性质。
2. 简单进行物品的分类。
八、认识金钱1. 认识1元、5角、1角硬币。
2. 知道硬币的名称和价值。
以上就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各单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这些知识点是学生们在一年级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可以逐步建立起对数学的兴趣和认识,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回顾起来,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的学习主要在于通过数字、数量、图形等方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和数学意识。
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需要耐心指导和引导孩子们,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逐渐掌握这些知识点。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从个人观点来看,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既是学生数学启蒙的开始,也是他们培养综合能力的基础阶段。
在这个阶段,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和帮助尤为重要,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为将来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和归纳,能让您更全面、更深刻、更灵活地理解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能在教育孩子时有所启发和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584bf7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6d.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嘿,小朋友们和家长们呀,咱们来聊聊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那些知识点吧。
这一单元呢,主要是让小朋友们开始认识数字。
最开始就是1 - 5这些数字啦。
1像小棍细又长,这可太有趣啦,小朋友们可以拿根小棍比一比,就知道1长啥样啦。
2呢,像小鸭子,你看那弯弯的脖子,多像数字2呀。
3像耳朵听声音,摸摸自己的小耳朵,是不是就把3记住了呢?4像红旗迎风飘,想象一下红旗飘飘的样子,4就印在脑海里啦。
5像秤钩来买菜,菜市场里秤钩的模样,和5是不是很像呀。
在认识数字之后呢,就是比大小啦。
这就像小朋友们在幼儿园分糖果一样。
如果有3颗糖和2颗糖,那3颗糖就比2颗糖多呀,这就是3大于2啦。
反过来,2颗糖就比3颗糖少,也就是2小于3啦。
要是同样都是3颗糖呢,那就是3等于3啦。
这个比大小的过程就像是在玩游戏,看看谁的东西多,谁的东西少。
还有数的分与合呢。
比如说3可以分成1和2,也可以分成2和1。
这就像把3个小玩具,分成两堆,一堆1个,一堆2个,或者反过来。
这可是很重要的哦,它能帮助小朋友们以后做加减法呢。
在这一单元里呀,还有对“0”的认识。
0可特别啦,它表示一个也没有。
就像小朋友们的小口袋里,没有糖的时候,那就是0颗糖啦。
但是0也很重要呢,它在数字里可是有自己的位置的。
说到这一单元的练习题呢,经常会有让小朋友们按照数字顺序连线的题目。
这就像在走迷宫一样,按照1、2、3、4、5的顺序把点连起来,最后就会出现一个可爱的小动物或者漂亮的图案呢。
还有那种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然后比较数量多少的题目,这就考验小朋友们对数字和比大小的掌握啦。
我觉得这一单元呀,是小朋友们数学之旅的超棒开端。
它用特别有趣的方式让小朋友们认识数字、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这些知识点虽然简单,但是就像盖房子的基石一样重要呢。
小朋友们一定要好好掌握呀,这样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啦。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7ea7e0c3968011ca200911c.png)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f3edd0f58fafab069dc0284.png)
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最后数到几,就是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前、后上、下的含义: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上、下、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2、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
注意:一般情况下都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若题目指明图中人物的左、右,就要以图中人物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二、比大小1、左、右两边的数相等,就用“=”表示,如5=5,读作:5等于5。
左边的数大于右边的数,用“>”表示,如5>3,读作5大于3。
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用“<”表示,即2<3,读作2小于3。
2、填“>”或“<”时,哪边数大,开口就对着哪边。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数,数到几,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个数,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4bf256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8.png)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要点一、6—10的认识: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10各数来表示。
数数时,从前往后数也就是从小往大数。
2、10以内数的顺序:(1)从前往后数:0、1、2、3、4、5、6、7、8、9、10。
(2)从后往前数:10、9、8、7、6、5、4、3、2、1、0。
3、比较大小:按照数的顺序,后面的数总是比前面的数大。
4、序数含义:用来表示物体的次序,即第几个。
5、数的组成:一个数(0、1除外)可以由两个比它小的数组成。
如:10由9和1组成。
记忆数的组成时,可由一组数想到调换位置的另一组。
二、6—10的加减法1、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
2、一图四式:根据一副图的思考角度不同,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大括号”下面有问号是求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
“大括号”上面的一侧有问号是求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三、连加连减1、连加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2、连减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数减去第三个数。
四、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或相加)。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 前后】巩固练习题一、照样子填()。
3 号车在最前面。
1 . 5 号车排第( )。
2 . 4 号车排第( )。
3 . 2 号车前面有( )。
4 . 1 号车后面有( )。
二、看图填()。
老虎在第一节车厢。
1 .熊猫排在()。
2 .松鼠排在()的前面。
3 .猴子排在()的后面,在()的前面。
4 .大象排在()的前面。
5 .( )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三,根据图填空( 1 )小鸟在小狗的( )面。
( 2 )小老鼠在小狗的( )面。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2387082a58da0116c174975.png)
目录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2)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5)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6)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8)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10)第七单元找规律 (14)第一单元认识图形1、认识和会画2、七巧板是由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5个三角形组成的。
3、缺了几块砖的方法(1)根据砖的排列规律用画一画来解决。
(2)不动手、不动笔,看着第一层就知道第三、五层缺了几块砖,看着第二层就知道第四、六层缺了几块砖。
(3)先数一层有几块砖,每一层都是一样长的,算出每层缺了几块砖。
缺了( 8 )块4、沿虚线折一折,它变成正方体。
其中①号面与( )号面相对。
方法:中间隔一个①对③,②对⑥,④对⑤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计算方法11-9=□方法一:破十法11-9=2先算:10-9=1,再算:1+1=2方法二:想加法算减法11-9=2因为:9+2=11,所以:11-9=2方法三:连减法11-9=211-1-1-1-1-1-1-1-1-1=22、解决问题(1)选择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
解决问题需要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例: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
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分析:两个条件是14只鸡和公鸡有6只。
问题是母鸡有几只?干扰信息:5只鸭。
14-6=8(只)口答:母鸡有8只。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减法)例1:小华有12个苹果,小芳有7个苹果,小华比小芳多几个?12-7=5(个)口答:小华比小芳多5个。
例2:小华有12个苹果,小芳有7个苹果,小芳比小华少几个?12-7=5(个)口答:小芳比小华少5个。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要求:会填和画表格,自己能给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的标准一致,分类的结果就一致。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1、按大人和孩子分大人孩子人数8 42、按男女分男女人数 6 63、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提纲重点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提纲重点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343d1f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1.png)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提纲重点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提纲重点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提纲重点知识点归纳一、数一数。
郑老师小提示:数数时应用笔尖或手指头对准所数的物体,边移动笔尖边数,最好数上两遍,确定无误后再把答案写在试卷上,注意要写端正、漂亮。
(书写要求:每个数字占一个日字格,书写时注意要写满格,8和9要留小开口,如:)1、看图写数。
2、小朋友,请你先数一数,再连线。
3、你能把同样多的物体图和点子图用线连起来吗?相信你能行!4、请你先认真地数一数,再想一想,你会画什么,就在下面的方框里面画什么,要画得与上面的物体同样多。
二、比一比.郑老师小提示:①比多少时,要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可以采用一个对一个连线的方法或数一数做小记号的方法来判断。
如:②比长短很高矮时,有些能一眼看出的就可以直接判断,如果有格子的'可以采用“数格子”的方法来判断。
③一些题目容易混淆视觉,如下第5题和第8题,要注意“比高矮时必须站在同一个高度”。
在多的后面画√。
1、在少的后面画√。
2、多的画√,少的画○。
3、长的画√,短的画○。
4、高的画√,矮的画○。
5、在高的下面画√。
6、在最高的下面画△,最矮的下面画○。
7、哪根绳子最长?最长的画√。
8、最高的画△,最矮的画○。
9、宽的画√,窄的画○。
10、厚的画√,薄的画○。
三、认识物体和图形。
小提示:①数图形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最好是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的顺序来数比较不容易出错。
而且要细心多数几遍,确定没有漏数或多数了才填上答案。
②图形与分类结合的题目,要注意如果都是平面图形或都是立体图形就可按照形状来选,如果大部分是平面图形,只有一个是立体图形,那么该立体图形就是不同类的(如第3题)。
③一些容易混淆的图形要注意正确区分,如圆和球,正方体和正方形等。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上册)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adc1462d5bbfd0a795673b9.png)
(上册)(人教版)
知识点 梳理
内容
一、位置 二、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五、认识钟表 六、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三、认识图形
四、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一单元 位置
位置
分清前后左右上下 设计路线 (从A-B的路线进行表述)
第二单元 1-5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1-5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1、认识并会读写1、2、3、4、5, 比较大小:(1)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2)从多少理解大小 2、会排名 3、理解分与合 4、加法 5、减法 6、认识0 7、0的加减
第三单元 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利用立体图形组合新的立方体
第四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法
6-10的认识和加法
1、读写6、7、8、9、10 2、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3、连加 4、连减 5、加减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 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
1、认识时针和分针 2、看图读时间 3、看时间画时针和分针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
1、借数进行进位加法 2、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谢谢您的欣赏
Hale Waihona Puke
一年级-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3e3d56dd4d8d15abf234ecb.png)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数学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
当然最重要的是与自己在社会上的生活有关,你想找到好的工作,基本都是和数学有关系的,因此从小的学习十分有必要。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2、填“>”或“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2024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归纳总结
![(2024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b03a74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5.png)
第一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
其中用数的组成计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六、减法1、减法的含义:从总数里去掉(减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2、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倒着数、数的分成、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
七、01、0的意义: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表示起点。
2、0的读法:0读作:零3、0的写法:写0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4、0的加、减法:任何数与0相加都得这个数,任何数与0相减都得这个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如:0+8=8 9-0=9 4-4=0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6—10的认识: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10各数来表示。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3fda12dcf84b9d529ea7a4e.png)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一、认识6~10
6~10依次排在5的后面,这些数字也用来表示物体的多少。
从前往后数:1、2、3、4、5、6、7、8、9、10 。
从后往前数:10、9、8、7、6、5、4、3、2、1 。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大,前面的数比后面的小。
与1~5一样,6~10中的任意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
两个较小的数也可以合成一个较大的数。
例1、6可以分成1和5,或者分成2和4,又或者分成3和3 。
例2、1和5可以合成6,2和4可以合成6,3和3也可以合成6 。
6~10的加减法与1~5的加减法相同。
知识点二、三个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都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
如果三个数连加,先算前两个数的得数,这个得数再与第三个数相加,结果为所求。
例1、计算1+3+5,先算1+3=4,再算4+5=9 。
所以1+3+5=9 。
如果三个数连减,先算前两个数的得数,这个得数再与第三个数相减,结果为所求。
例2、计算9-3-4,先算9-3=6,再算6-4=2 。
所以9-3-4=2 。
如果三个数加减混合,先算前两个数的得数,这个得数再与第三个数运算,结果为所求。
例3、计算2+6-5,先算2+6=8,再算8-5=3 。
所以2+6-5=3 。
例4、计算8-3+4,先算8-3=5,再算5+4=9 。
所以8-3+4=9 。
新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e7093fcb0717fd5360cdce9.png)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导读:本文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d41d2f702020740bf1e9b5f.png)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有上下、前后、左右之分。
2.上:位置方位名词,例如:汽车在马路的上面。
3.下:位置方位名词,例如:船在桥的下面。
4.前:位置方位名词。
例如:张三在李四的前排,那么可以说张三在李四的前面。
5.后:位置方位名词。
例如:李四在张三的后排,那么可以说李四在张三的后面。
7.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8.20以内的退位减法:20以内的数字之间的退位减法。
例如:12-9=3.9.图形的拼组: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概括二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概括三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4292b376c85ec3a87c2c556.png)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 1 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1第三单元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 的认识1、1—5 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 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 1、2、3、4、5.从后往前数: 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 3=3,读作 3 等于 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 3>2,读作 3 大于 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 3< 4,读作 3 小于 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 1 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 1 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 1 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 为止。
人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9b7a43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6.png)
人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认识数1. 数的读法:从1到10的数的读法。
2. 数的比较: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比较数的大小。
3. 数的组成:了解数的由十位和个位组成。
4. 数的顺序: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数。
第二章:数的加法和减法1. 数的加法:使用加号计算两个数的和,可以交换加法算式中的顺序。
2. 数的减法:使用减号计算两个数的差,被减数大于减数时才能进行减法运算。
3. 认识加减法符号:理解加号和减号的数学符号与实际运算的意义。
4. 运算口诀:背诵小学一年级的加法口诀和减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
第三章:简单的乘法和除法1. 数的乘法:使用乘号计算两个数的积,可以交换乘法算式中的顺序。
2. 数的除法:使用除号计算两个数的商,被除数必须能被除数整除。
3. 认识乘法和除法符号:理解乘号和除号的数学符号与实际运算的意义。
4. 运算口诀:背诵小学一年级的乘法口诀和除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
第四章:计量1. 长度的比较:使用长短粗细等词语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2. 称量物体:使用无刻度量杯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
3. 时间的计算:认识钟面上的指针,学习以整点和半点为单位的时间计算。
第五章:几何图形1. 认识一些常见几何图形:直线、曲线、三角形、矩形、圆形等。
2. 图形的分类:按照边数和角数对几何图形进行分类。
3. 图形的边和角:了解不同图形的边和角的特征和性质。
4. 图形的对称性:观察图形的对称性质和特点。
第六章:数据的统计1. 数的个数:统计一组数据中的个数,学习使用计数单位。
2. 数据的图形表示:使用柱状图和折线图对数据进行直观展示。
3. 随机事件: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随机事件分析。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整数的认识1. 自然数和零:认识自然数和零的概念,能够进行相关加减法运算。
2. 整数的概念:了解整数的概念,比较正整数和负整数的大小。
3. 数轴的运用:通过数轴展示整数,比较不同整数的大小关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0d79be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8.png)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数的认识数的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学生必须先理解数的概念,才能更深入地学习后续的知识。
1. 数的读法和写法学生需要掌握1~1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同时能通过数的数量和符号表示出数的大小。
2. 数的比较学生需要通过对比数的大小,学习“比大比小”的概念,注意符号的使用。
3. 数的顺序学生需要掌握1~10的数的大小排序。
二、加减法加减法是一年级数学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逐渐提高计算水平。
1. 加法的概念和符号学生需要掌握加法的定义和符号,同时掌握10以内的加法口诀。
2. 减法的概念和符号学生需要掌握减法的定义和符号,同时掌握10以内的减法口诀。
3. 加减法的组合运用学生需要通过训练,能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三、图形认识图形是数学学习中常见的一个概念,学生需要认识常见的图形。
1. 常见的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的几何图形的名称、特征和应用。
2. 图形的比较学生需要通过对比图形的大小、形状等因素,学习“相等”、“相似”等概念。
四、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概念,学生需要掌握时钟、日历等基本常识,同时建立空间概念等。
1. 时钟和日历学生需要掌握时钟和日历的基本使用方法。
2. 空间概念学生需要掌握空间图形的特征和应用,并建立简单的空间概念。
五、数据统计数据统计是数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生需要学习基本的数据收集和统计方法。
1. 数据的分类学生需要掌握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如大小、形状等。
2. 数据的统计学生需要掌握对数据进行统计的方法,如数量、频率、平均数等。
3. 数据的图表表示学生需要掌握数据通过图表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呈现的方法,如条形图、饼图、折线图等。
六、小结一年级数学主要学习数的认识、加减法、图形认识、时间和空间以及数据统计等方面的内容。
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准备课1.1数一数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2比多少1、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意识。
第二单元位置2.1认识上下和前后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感。
2.2认识左右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2、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简单的问题。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3.11-5的认识1、认识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会正确读写1~5各数。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3.2比多少1、使学生认识符号“>”、“<”和“=”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3.3几和第几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4分与合1、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有序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5加法1、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和等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2、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口算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3、养成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3.61~5的加法1、进一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3.7减法初步了解减法的意义,认识减号,会读减法算式,并能用数的组成正确口算5 以内的减法。
3.85以内的减法1、进一步了解减法的意义,熟练口算5 以内的减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减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3、结合课堂教学渗透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3.9加减法的练习1、能正确、较迅速地计算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渗透辨证统一的思想,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100的认识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0的两种含义,能较工整的书写0。
2、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11有关0的加减法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并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0的加减法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4.1认识立体图形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2我会拼图1、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2、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5.16和7的认识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5.26、7的组成1、使学生掌握6、7的组成。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5.36和7的加减法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5.46和7加减法的练习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关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算式的写法。
5.5 用数学1、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号,会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答。
2、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6 用数学练习课1、进一步掌握6、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水平。
3、学生发现生活中充满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7 8、9的认识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O一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能规范正确的书写8和9。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5.8 8、9的组成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理解掌握8和9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5.9 8、9的加减法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
5.108、9加减法的练习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关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算式的写法。
5.11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4、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6、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5.12 10的认识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l0的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l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5.13 10的加减法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l0的组成。
2、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l0的加减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5.14填未知加数1、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
2、会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15 10加减法的练习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关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算式的写法。
5.16 连加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3、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17 连减1、使学生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正确地掌握10以内的连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想象力。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5.18 加减混合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19 加减混合计算的综合练习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有关式题。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20 整理和复习5.20.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法的整理和复习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l0以内数的认识,能正确熟练地书写0—10各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熟记加法表,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
3、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20.2 10以内减法和综合练习的整理复习1、通过减法表的复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10以内减法,提高计算熟练程度。
2、使学生能正确解答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3、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6.1 11~20各数的认识1、会准确地读出和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初步认识计算单位“-”和“+”,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和几个一组成。
6.2 11~20各数的写法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2、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6.3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1、通过实际操作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并为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2、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6.4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混合练习通过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以及从前所学内容的混合练习,为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准备。
6.5排队中的学问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7.1 认识整时1、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7.2 认识整时练习课1、使学生结合操作进一步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8.1 九加几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