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原文-《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原文|《小石潭记》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班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
(课文)通过认真入微的观看,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这一单元是本册课本的其次个文言文单元,选入了四篇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编入这类文章意在连续培育同学借助提示、解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力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加语感,同时能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同学的思想情操。
教学这篇美文,应注意在诵读中品尝语言,体验情感,进展语感,结合亲身体验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游记散文,山水游记,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也是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
他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
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受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
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教学《小石潭记》,既要培育同学阅读文言文的力量,又要关心同学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教学目标教学本课主要是培育同学阅读古代游记散文的爱好和力量,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对游记散文的观赏力量。
对学校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诗文80篇。
” 它又在“实施建议”强调,学校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育同学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力量。
”所任教的八班级同学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初步把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也具有肯定的分析、概括、力量,自主、独立、自学的意识渐渐增加,但同学的这种习惯力量参差不齐,部分同学对学习文言文的爱好不浓,同学的理解、观赏、迁移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精品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古代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
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
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秀美的记游文章,文中之景很秀美,文章的结构布局也很秀美。
作者在文中写水声,写小潭,写岩石,写树木,写潭水,写游鱼,展现出一幅幅绘形绘色的微型风景画;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被贬滴永州之后寂寞凄凉的心情。
学习这篇文章,先要反复地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内容,感受文章顺序,感受文中景物,感受词义句意。
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品析与欣赏。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多篇文言诗文,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文章。
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但对于作者寄寓的情感,学生把握起来有些难度。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朗读竞赛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猜读入题【教师导人】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的,山稳重宽厚如仁者平和宁静,而智者聪慧机敏,正如水流动之时的轻灵多姿,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乐山乐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教学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和古诗词6《小石潭记》柳宗元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词句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鸣,使……发出声音。
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7.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伐:砍伐。
9.取:这里指开辟。
10.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
见,看见。
下,向下。
11.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
尤,格外,特别。
冽,凉。
清冽,清凉。
12.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
以,把。
为,当作。
13.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近,靠近。
岸,岸边。
卷,弯曲。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4.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岩,悬崖。
15.翠蔓:翠绿的藤蔓。
1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17.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8.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
小 石 潭 记
柳宗元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记”这种文体。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能准确翻译课文。 5、归纳总结常见的文言词汇,提 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 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 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 戒》、《捕蛇者说》等。 《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 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 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 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 是其中的第四篇。
(6)乃记之而去
能
代词,指代小石潭的景物
4、一词多义练习(完成教学目标3)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能
可 清 环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如鸣佩环 四面竹树环合
清澈
凄清
玉环
环绕
5、词类活用练习(完成教学目标3)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以
以其境过清 (因为)
古今异义:
去: (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小生: (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重点虚词: 以:卷石底以出
连词,而
以其境过清
而:乃记之而去 潭西南而望 乃:乃记之而去
介词,因为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修饰 副词,于是,就
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 名词作状语,向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心乐之 名词作状语,向下 下见小潭 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日光下澈 名词作状语,向下 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凄神寒骨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1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文章以记叙为主,描绘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内心的孤寂。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文阅读方法,对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有所了解。
但本课中的有些词语和句式较为复杂,学生理解和运用起来有一定难度。
此外,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把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内心的孤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小石潭的美景图片和相关音乐;2.教案:准备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每个环节的目标和时间安排;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小石潭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背景介绍《小石潭记》是元代文学家周德清所著的一篇短篇小说,该作品是元代小说中空灵清幽,富有禅意,极具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它的思想深邃、语言简练、情节有趣、结构严谨。
该篇小说,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研究意义。
本篇说课为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优美的语言》的教学内容,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设计、教师评价。
二、教材分析1. 教学背景:此课为“优美的语言”教学内容的第一篇,了解优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和韵律。
2. 教学对象:初中八年级学生,年龄12-14岁。
3. 教学内容:教材分析中《小石潭记》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思想主题、语言、文体、文学背景。
(1)思想主题: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净名居士卖屋还钱,独自到小石潭谁道闭关禅修,与山鬼说话后心中明悟的故事。
(2)语言:简短,流畅,善用比喻、转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用意有余而言不足的有节制的语言风格;多样的语言形式,包括对话、描写、叙述等。
(3)文体:小说。
(4)文学背景:此篇小说最初的创作背景为民间故事传说,作者在此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修改和提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展现出渊源的禅宗文化和道家文化。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小石潭记》的学习,学习者能够理解学习素质的重要性。
进一步学习文学知识,了解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
了解元代小说《小石潭记》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理解短篇小说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教会学生用朴素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强化学生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走向美好、正义、真善美的道路,尊重生命,追求理想,秉持良心。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认识文类小说的概念、特点和写作技巧;(2)理解小说人物的刻画、情节和冲突的表现方法;(3)分析小说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ppt课件
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
(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生字辨音
篁竹 huáng 清冽 liè 为坻 chí
为屿 yǔ 为嵁 kān 佁然 yǐ
俶尔 chù 寂寥 liáo
翕忽 xī 差互 cī 悄怆 qiǎo 幽邃 suì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2、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了 解文中景物的特点。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 柳宗元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
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 他21岁中进士,后参加王叔文政治
集团,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
宗元 州司马。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 他对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 献,他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游记文 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 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 唐代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字子厚,世称 柳河东。与韩愈共 同倡导唐代古文运 动 ,并称“韩 柳”。
半年后,同去永州的八旬老母病故,柳宗元深受 打击。
元和四年(809年)住处数遭火灾,身体状况急 遽恶化,柳宗元开始与山水为伍,大量创作了山 水游记……
?
乐
悄怆幽邃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 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 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 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 游者相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小石潭记》课后生字组词
《小石潭记》课后生字组词如下:
1.篁(huáng)竹:组词“篁林”,指竹林。
2.佩(pèi)环:组词“玉佩”,指玉做的佩饰。
3.清洌(liè):组词“清冽”,指清澈寒冷。
4.坻(chí):组词“沙坻”,指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5.屿(yǔ):组词“岛屿”,指散布在海洋、江河或湖泊中的四面
环水、涨落露隐的自然陆地和周边区域。
6.嵁(kān):组词“石嵁”,指山崖。
7.翠蔓(màn):组词“青蔓”,指绿色的藤蔓。
8.佁(yǐ)然:组词“佁然不动”,指静止不动的样子。
9.俶(chù)尔:组词“俶尔远逝”,指忽然向远处游去。
10.翕(xī)忽:组词“翕忽往来”,指轻快敏捷的样子。
11.寂寥(liáo):组词“寂寥无人”,指寂静空旷,没有人的意思。
12.悄怆(chuàng):组词“悄怆幽邃”,指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13.幽邃(suì):组词“邃密”,指深奥。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生字,如“龚(gōng)”、“恕(shù)”等,可以根据各自的读音和含义进行组词。
这些生字及其组词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石潭记》的内容,也能丰富词汇量,提升语文水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suì),深。
译文:(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 ⒀腋髦植煌 男巫础
G啻械氖髂竞痛渎痰奶俾 哺恰⒉ 啤⒁』巍⒘ 幔 尾畈黄耄 娣缙 础 /p>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倘徊欢 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表示估计数目。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
弯曲。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知 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4.不可久.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完整课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同我一起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跟着同去的还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围绕,包围。
寂静,寥落。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忧伤。
深。
因为。
太。
凄清。
停留。
于是,就。
离开。
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到永州。
作者的朋友。
10 小石潭记
R·八年级语文下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石潭记》的基本概念、文言文的表达技巧以及它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内容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5.情感体会:探讨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6.文化传承:了解和传承古代文人墨客的山水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7.练习与应用: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8.课后拓展:推荐相关阅读篇目,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游记,它以精练的语言描绘了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文言文如何通过精准的词汇和生动的句式来表现景物的美感,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
5.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6.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7.培养合作意识: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特殊句式,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小石潭记》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小石潭记》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小石潭记》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引言《小石潭记》是唐代名士王羲之所留下的一篇隶书,读了这篇文章,不仅能够感受到王羲之对小石潭的见闻和感慨,更能欣赏到他精湛的书法技艺。
当然,这篇文章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点课文之一,对于深入学习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结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文将介绍一套《小石潭记》的优质课程设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应该能够达成以下目标:1.能够深入理解《小石潭记》的内容,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征。
2.能够了解唐代和王羲之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能够提高文化素质。
3.能够欣赏王羲之的隶书艺术,提高审美素养和书法技能。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1.课文整体分析本部分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对《小石潭记》的整体认知,包括文章的结构、主题、情感倾向等方面。
2.文化背景介绍本部分介绍唐代和王羲之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等方面,以及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石潭记》的出处和意义,并提高文化素质。
3.隶书艺术欣赏本部分通过对王羲之的隶书艺术进行欣赏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书法艺术的精髓和技巧,增强审美素养和书法技能。
4.课文细节分析本部分对《小石潭记》中的一些重要细节进行分析,包括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文字表述方式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5.课堂互动和展示本部分将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互动和展示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交流和合作,增强学习成果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活动1.互动问答环节通过设置问题和答案,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同时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2.课外阅读推荐通过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唐代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书法艺术的认识。
3.书法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和模拟,让学生学习隶书的基本技巧和特点,同时提高审美素养和书法技能。
初二语文人教版经典《小石潭记》知识讲解
《小石潭记》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山西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也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是其代表作。
另外还有一些政论、史论和哲理散文。
著有《柳河东》45卷。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柳宗元因为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是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实际上有职无权。
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由于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美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知识积累【高清课堂:山水之乐(一)——《小石潭记》ppt2—7】重点实词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huáng)竹:竹林。
3.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4.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
冽,凉。
5.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卷,弯曲。
6.坻.(chí):水中高地。
7.屿:小岛。
8.嵁.(kān):不平的岩石。
9.翠蔓:翠绿的藤蔓。
10.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11.俶.(chù)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
12.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3.犬牙差.(cī)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4.悄怆..(qiǎochuàng)幽邃.(suì):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悄怆,忧伤的样子。
15.清:凄清。
16.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17.龚古:作者的朋友。
18.宗玄:作者的堂弟。
19.隶而从:跟着同去的。
20.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小石潭记》课件 新人教版
写作背景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 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 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 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 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 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 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 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
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 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与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 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 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
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清冽凉。一全整石块以为底,靠近近岸,卷石底以出,成为为坻为屿
清凉 一整块
成为
,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为堪为岩。青树翠蔓遮,掩蒙缠络 绕摇摇动缀连,缀 参参差差披随拂风。
遮掩缠绕摇动连缀 参不差齐 随飘风拂飘拂
遮掩缠遮绕掩,缠摇绕动,下摇垂动下不垂齐
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 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 的字词。
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 音和节奏。
小石潭记 柳宗元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
自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 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
读
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作者朝代出处:一.解释加点字:
1.如鸣佩环2水尤清冽
3. 全石以为底
4.为坻
4.青树翠蔓 6. 蒙络摇缀
7.参差披拂8. 潭中鱼可百许头
9.佁然不动10. 俶尔远逝
11.往来翕忽12斗折
13.蛇行14.明灭可见
15.其岸势犬牙差互16. 寂寥无人
17. 凄神寒骨18.悄怆幽邃19.以其境过清
二、翻译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卷石底以出。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理解性默写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
5.《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6、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7、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8、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9、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10、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
11、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凄清寂静寂寞忧伤
四、阅读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消失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
答: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6、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凄清
11、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凄清寂静寂寞忧伤
13、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阅读
1、游览的先后顺序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
2.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3.清、澄。
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
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4.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
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文章第一段“全石以为底”句有什么作用?
答: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2、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4、“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答: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