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报告-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合集下载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word版本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word版本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科信学院CDIO二级项目设计说明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题目: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专业班级:通信工程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贾少瑞设计周数 : 1 周设计成绩:2016年1月8日目录1、引言 (2)2、设计要求 (2)3、概述 (2)4、CDIO设计目的 (2)4.1 总体设计目的 (2)4.2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3)5、无线传输系统设计 (3)5.1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3)5.1.1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重要器件介绍 (3)5.1.2 无线传输系统电路图 (5)5.1.3发射模块图 (6)5.1.4接收模块图 (7)5.1.5发射模块电路图 (7)5.1.6接收模块电路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6、无线遥控开关的特点 (8)7、设计总结 (9)8、参考文献 (10)1、引言近十几年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无线通信技术。

而无线通信技术又有着集成化、低功耗、易操作的发展趋势。

目前一些只由微控制器和集成射频芯片构成的无线通信模块不断推出这种微功率短距离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工业、民用等领域得到应用广泛。

无线射频技术作为本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之一已经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

该技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可以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具有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强、操作快捷等许多优点。

2、设计要求利用315M无线发射头和315M无线接收头,以及编解码芯片PT2262和PT2272设计实现一个无线遥控电器控制器能对电器(电扇、电灯、电机等)进行遥控控制其开和关,每组要求设置的地址码不同,进行遥控式互不干扰。

3、概述无线遥控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用来远程控制机器的装置。

现代的遥控器主要是由集成电路电板和用来产生不同讯息的按钮所组成。

时至今日无线遥控器已经在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遥控器也扩展到了许多种类简单来说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红外遥控模式,另一种是防盗报警设备、门窗遥控、汽车遥控等等常用的无线电遥控模式。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摘要在信息时代,随着信息工业的飞速发展,无线化成为技术革新的新发展方向。

人们交流越来越少,面对面和在线交流越来越多。

所以,如人工智能,数据管理系统和各种控制系统也不能离开数据传输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无线传输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新型传播的有效途径。

它不仅是简单的设备,节省硬件成本,不再需要布线,优化传动系统的效率。

现在,一些使用电子设备的无线数据传输功能,无线数据传输的信号接收和识别通常使用相关模块,十分便利。

然而,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基于AI的智能仪表或测量和控制设备,需要通过Internet进行数据传输或交换。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获取和传输已逐渐从有线变为无线。

无线通信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其相应的副产品,也已经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前景被业界看好。

nRF401是一款无线收发芯片,被称为短距离无线数据传输应用的必备品,产品能高效地应用于市场。

本系统采用51单片机为中心,通过无线模块和其他外围组件,模块等,实现无线数据传输的功能。

本文简单概述了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知识,然后包括系统设计的各个功能模块组成,其结构和射频芯片nRF24L01的工作原理,简单的介绍硬件电路,外围技术和无线数据收发器[1]。

关键词:无线传输;单片机;传感器;nRF24L01Design of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age,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wireless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 communicate less and less, face-to-face and online communication is more and more. Therefore,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ta systems and various control systems cannot leave the data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wireless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s an advanced and new effective way of transmission. It is not only a simple device, saving hardware costs, no longer need wiring, optimiz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At present, some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functions using electronic equipment are very convenient. Relevant modules are usually used for signal recep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Internet technologies, more and more AI-based intelligent instruments or measuring and control equipment need to transmit or exchange data through the Internet.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acquisi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wired to wireless.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corresponding by-products have also entered various fields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s also widely promising. NRF401 is a wireless transceiver chip, which is called a great invention of short-range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application. The use of nRF401 reduces the development difficulty and shortens its cycle, enabling products to be efficiently applied to the market.This system uses 51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as the center and realizes the function of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through wireless modules and other peripheral components and modules.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then includes the system design of various functional modules, its structure and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RF chip nRF24L01, a simple introduction to the hardware circuit, peripheral technology and wireless data transceiver.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system has stable performance, good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and high practical value.Keywords: Wireless Transmission;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 Sensor ; nRF24L01目录1 引言 (1)2 无线数据收发系统 (2)2.1设计背景 (2)2.2系统组成 (2)2.3 实现过程 (3)3 收发部分原理与设计 (3)3.1 无线模块nRF401 (4)3.2 FSK调制 (5)3.3 应用电路设计 (6)3.3.1 电路组成 (6)4 控制部分原理 (7)4.1 STC89C51 (7)4.1.1内部结构 (7)4.1.2引脚功能 (8)4.1.3复位/时钟电路 (8)4.2串口通信 (9)4.2.1结构描述 (9)4.2.2数据发送与接收 (10)4.3温度传感器 (11)4.3.1简介 (11)4.3.2技术性能 (12)4.3.3结构与引脚 (12)5 显示部分 (14)5.1 LCD1602 (14)5.1.1管脚功能 (14)5.1.2主要特征 (15)5.2 显示电路 (16)6 软件设计 (17)6.1 主程序 (17)6.2 液晶显示子程序 (18)6.3 数据收发子程序 (19)6.4 键盘子程序 (20)7 测试结果及分析 (17)7.1 硬件电路 (17)7.2系统测试 (19)7.2.1软件测试 (21)7.2.2功能测试及分析 (21)8 结论 (23)致谢 (24)参考文献 (25)附录 (26)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1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通信对于每个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必不可少,采用无线方式给人们提供了更便利、更惠民的可实用价值。

无线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无线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及信息工程学院无线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2017 ~ 2018学年第一学期)实验名称:无线通信系统课程设计____学生姓名: ___________专业: ______学号: _________指导教师: _______摘要温湿度是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的参数。

本设计为基于单片机的温湿度检测系统,采用模块化、层次化设计。

用新型的智能温湿度传感器DHT11主要实现对温度、湿度的检测,将温度湿度信号通过传感器进行信号的采集并转换成数字信号,再运用单片机STC89C52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然后将温湿度数据通过NRF24L01发送数据,实现点对点或多点对点的无线通信。

显示部分采用LCD1602液晶显示所测温湿度值。

系统电路简单、集成度高、工作稳定、调试方便、检测精度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单片机;温湿度传感器;无线通信目录1.绪论 (1)2.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 (2)2.1设计任务 (2)2.2设计要求 (2)3.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3.1方案论证 (3)3.2系统总体设计 (3)3.3工作原理 (4)4.系统硬件设计 (5)4.1.系统整体设计 (5)4.2.各单元电路设计 (5)5系统软件设计 (10)5.1.主程序流程设计 (11)5.2.子程序设计 (15)6系统调试 (15)7总结 (17)8参考文献 (18)9附录 (19)1.绪论温湿度的检测及数据采集是工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生产中,温湿度的高低对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大。

由于温湿度的检测控制不当,可能使我们导致无法估计的经济损失。

为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首要问题是加强生产车间内温度及湿度的监测工作,但传统的方法过于粗糙,通过人工进行检测,对不符合温度和湿度要求的库房进行通风、去湿和降温等工作。

这种人工测试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且测试的温度及湿度误差大,随机性大。

目前,在低温条件下(通常指100℃以下),温湿度的测量已经相对成熟。

WSN课程设计报告

WSN课程设计报告

WSN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WSN(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运用WSN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WSN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掌握WSN的通信协议、数据处理和数据融合等技术。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WSN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WSN系统,并进行调试和优化;具备阅读和理解WSN相关英文文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好奇心,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其认识到WSN技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前景。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WSN基本概念:介绍WSN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WSN组成结构:讲解WSN的硬件、软件及网络结构,包括传感器、通信模块、数据处理单元等。

3.WSN工作原理:阐述WSN的感知、传输、处理和通信等基本原理。

4.WSN通信协议:介绍WSN中的典型通信协议,如IEEE 802.11、ZigBee等。

5.WSN数据处理与融合:讲解WSN中的数据处理方法、数据融合技术和算法。

6.WSN应用案例:分析WSN在环境监测、医疗保健、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引导学生掌握WSN的核心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WSN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WSN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

3.讨论法:学生针对WSN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设计、调试和优化WSN系统。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WSN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WSN领域的经典著作,拓展知识面。

无线传输技术课程设计

无线传输技术课程设计

无线传输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无线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2. 使学生了解无线传输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Wi-Fi、蓝牙、移动通信等。

3. 帮助学生掌握无线传输技术中的关键参数,如信号强度、传输速率、频段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无线传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进行简单的无线网络配置和优化。

2. 提高学生运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无线信号分析和测试的技能。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共同解决无线传输技术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无线传输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新技术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无线传输技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国家自豪感。

3. 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关注网络安全,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 解释无线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并能举例说明其应用。

2. 独立完成无线网络的配置和优化,提高网络使用效率。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无线通信问题,如信号干扰、传输距离限制等。

4. 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关注网络安全,为构建和谐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无线传输技术基本原理- 电磁波传播特性- 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无线信号调制与解调2. 无线传输技术应用- Wi-Fi技术原理与应用- 蓝牙技术原理与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原理与发展3. 无线传输技术关键参数- 信号强度与传输距离- 传输速率与频段选择- 网络覆盖与信号干扰4. 无线网络配置与优化- 无线路由器设置- 无线网络信号增强与优化-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无线信号分析与测试- 实际场景下的无线网络搭建与优化- 常见无线通信问题分析与解决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

无线数据传送系统_电子专业毕业设计

无线数据传送系统_电子专业毕业设计

无线数据传送系统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在信息化时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鉴于以上原因,在本次大赛中简单设计了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具有单工通信,将接收数据上传计算机的功能。

可广泛应用于遥控、监测等领域,适应现阶段科技的发展要求。

详细介绍了单片机与无线收发芯片之间的连接情况,对单片机的串行发送,无线传送中的干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而且还以表格的形式汇总了所用芯片的技术参数,为该项设计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提供了可借鉴的实验材料。

AbstractThis design realizes the lead-in data delivers, the system includes send out mold piece, receive mold a line correspondence mold piece, result manifestation that mold an etc. Sending out to carry with received to carry to adopt the light electricity coupling the machine, improving the anti- interference ability of the system on the certain degree. That system has the single work correspondence function, having will receive the data on the function that spreading the calculator. That system is extensive to apply in the remote control, monitor realm,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request of current science.目录1.设计任务及性能指标 (2)1.1设计任务 (2)1.2 主要性能指标 (3)2.方案选择及确定 (3)3.设计方框图 (5)4.基本设计单元电路 (6)4.1单片机控制芯片 (6)4.2 RS-232通信接口 (7)4.3发射模块 (8)4.4接收模块 (10)4.5 显示模块 (11)5.软件分析 (14)5.1 软件功能 (14)5.2 系统软件流程图 (15)6.系统测试及分析 (16)7.结束语 (18)8.参考文献 (18)1.设计任务及性能指标1.1设计任务设计并制作适用无线数据传输的发射机和接收机,要求能实现数字数据的无线传送,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均有相应的数据显示,通过显示可以证明所接收的数据是正确的,同时接收到的数据可以上传计算机。

无线传输课程设计报告

无线传输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综合课程设计(Ⅰ)报告设计题目:学院:年级专业: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起止日期:2014年7月9日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设计任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设计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红外遥控(IR Remote Control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无线电遥控(RF Remote Control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系统设计 (6)3.1四位开关量的形成和还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编码和解码部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 编码芯片PT2262的原理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 编码芯片PT2272的原理简介 (10)3.3无线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1无线发射模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无线传输系统设计PPT

无线传输系统设计PPT

+5V U7
P 2.4( U1)
BEEP
NPN 9013
2345 SSSS K 9 0 1R K 8 0 1R K 7 0 1R K 6 0 1R +5V P1.6P1.4P1.5P1.7
6、 按键部分
10 11 1 J 123456789 +5V 叉 交 0.1uF 口 串 67 C0.1uFC 346 2678111 D D VEE VCC V R2INR1IN T2OUTT1OUT D N C1+C1-C2+C2-R2OUTT2INT1INR1OUTG 3 UMAX232AEPE 13459 0125 1111 0.1uF0.1uF 45 CC TXDRXD
感谢各位毕业设计评审老师
+5V 19876543212345678900 33333333322222222234 VCC PSEN EA/VPP (A8)P2.0(A9)P2.1 (A10)P2.2(A11)P2.3(A12)P2.4(A13)P2.5(A14)P2.6(A15)P2.7 (AD0)P0.0(AD1)P0.1(AD2)P0.2(AD3)P0.3(AD4)P0.4(AD5)P0.5(AD6)P0.6(AD7)P0.7 ALE/PROG D N XTAL1 XTAL2RSTP3.7(RD)P3.6(WR)P3.2(INT0)P3.3(INT1)P3.4(T0)P3.5(T1)P1.0P1.1P1.2P1.3P1.4P1.5P1.6P1.7(TXD)P3.1(RXD)P3.0G 1 UAT89C51 98762345100 912345678 11111111112 F RSTXTAL1XTAL2RXDTXDINT0CLK u 2 2 2C F Ku 83 00 1R1C 2 1 +5V Y 12MHz 1 F u 1 2 2C 1 SSW-PB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毕业设计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毕业设计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作者:xxx摘要:介绍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组成、AT89C51单片机串行口的工作方式及其与无线数字电台接口的软硬件设计与实现方法。

一般的数字采集系统,是通过传感器将捕捉的现场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模/数转换器ADC采样、量化、编码后,为成数字信号,存入数据存储器,或送给微处理器,或通过无线方式将数据发送给接收端进行处理。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就是一套利用无线手段,将采集的数据由测量站发送到主控站的设备。

关键字:无线数据传输,A T89C51单片机,模/数转换器,ADC采样,采集,信号【Abstract】: Introduction of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components, AT89C51 Serial port works and wireless digital radio interface with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Digital acquisition system in general, is to capture the scene through the sensor signal is converted to electrical signals by analog / digital converter ADC sampling, quantization, encoding, in order to digital signals into data memory, or sent to the microprocessor, or send the data wirelessly to the receiver for processing.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is kind of a use of wireless means, to collect the data sent by the stations to the master control station equipment.【Key words】: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AT89C51 Microcontroller,A / D converter,ADC sampling,Collection,Signal目录第1章数据通信基本知识 (2)1.1 有线传输介质 (2)1.2 无线传输介质 (3)第2章数据传输方式 (5)2.1基带信号与宽带信号以及它们的传输 (5)2.1.1 基带信号与基带传输 (5)2.1.2.宽带信号 (5)2.1.3.多路复用 (5)2.2并行与串行方式 (5)2.3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方式 (6)2.4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6)2.4.1 同步问题的重要性 (6)2.4.2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7)第3章数据交换技术 (8)3.1电路交换 (8)3.2报文交换 (9)3.3分组交换 (9)3.4高速分组交换技术 (10)3.4.1 帧中继 (10)3.4.2 ATM异步传输模式………………………………………………………………………10第4章AT89C51简介 (13)第5章系统组成 (16)5.1系统组成图 (16)5.2 AT89C51与数字电台的串行通信 (16)5.2.1 通信协议与波特率 (16)5.2.2 AT89C51串行口工作方式 (17)5.2.3 AT89C51与数字电台的硬件连接 (18)5.3 通信软件设计 (18)参考文献 (20)结论 (21)附录:程序 (22)第1章数据通信基本知识所有计算机之间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的通信都涉及由传输介质传输某种形式的数据编码信号。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毕业设计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毕业设计

目录1系统设计 (3)1.1设计要求 (3)1.1.1任务 (3)1.1.2要求 (3)1.1.3说明 (3)1.2总体设计方案 (4)1.2.1设计思路 (4)1.2.2方案论证与比较 (4)1.2.3系统组成 (8)2单元硬件电路设计 (10)2.1发射部分电路的设计 (10)2.1.1AD9951(DDS)的原理 (10)2.1.2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12)2.2接收部分电路的设计 (14)2.2.1CXA1691BM芯片 (14)2.2.2高放选频回路的设计 (15)2.2.3本机振荡器的设计 (16)2.2.4中频窄带滤波器 (16)2.2.5FSK接收解调模块设计 (17)2.3抗干扰措施 (18)3软件设计 (19)3.1发射机主控单片机拼音输入法的实现过程 (19)3.1.1T9拼音输入法的软件流程: (19)3.1.2硬字库的制作与使用方法: (19)3.1.3T9拼音输入的实现: (21)3.1.4发射机主控芯片软件流程: (21)3.2无线发射模块的设计 (23)3.2.1控制芯片的选取 (23)3.2.2软件流程 (23)3.3接收机主控单片机软件流程 (24)3.3.1UART1接收中断处理流程 (24)3.3.2键盘中断处理流程 (25)3.3.3主程序流程 (26)4系统测试 (27)4.1测试使用的仪器 (27)4.2指标测试和测试结果 (27)4.2.1发射部分的指标测试和测试结果 (27)4.2.2接收部分的指标测试和测试结果 (28)4.3波形观察及距离测量 (31)4.4结果分析 (32)结束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谢辞............................................................ 错误!未定义书签。

Word版可编辑-无线数据传输课程设计报告模板精心整理

Word版可编辑-无线数据传输课程设计报告模板精心整理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20013/20014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题目: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专业班级:物联网工程1201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设计周数:2周设计成绩:2014年6月24日摘要摘要部分说明:“摘要”是摘要部分的标题,不可省略。

标题“摘要”字体、格式:黑体,居中,字号:小三,1.5倍行距,段后11磅,段前为0。

摘要文字要简练、明确。

内容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摘要正文每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距:多倍行距 1.25,间距:前段、后段均为0行。

篇幅以一页为限,字数为600字左右。

摘要正文后,列出3-4个关键词。

关键词与摘要之间空一行。

关键词词间用分号间隔,末尾不加标点,3-5个,黑体,小四,加粗。

关键词:写作规范;排版格式;实习报告目录一概述 (4)1. 课程设计的目的 (4)2.课程设计的要求 (4)3、软件的选择及其功能 (4)4、所用到的器件及其简要功能 (5)二总体方案设计 (6)1、设计思想 (6)2、软件使用方法 (7)三详细设计 (8)1、选择实现模块 (8)2、设计相关电路(Protel 99 SE) (9)3、器件焊接 (10)4、功能实现及展示 (10)5、课题扩展 (11)6、相关问题总结 (14)7、课题的后续扩展及完善 (15)四课程设计总结及心得体会 (15)参考文献 (16)一概述1.课程设计的目的1.理解和掌握该课程中的有关基本概念,视频设计思想和方法。

2.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的能力。

3.学会亲自动手制作,提高自己的动手制作能力4.掌握从资料文献、科学实验中获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别人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的悟性,初步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5.掌握利用premiere软件来制作视频,并添加音乐6.掌握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的应用7.学会尝试制作一些特效,提高自己对软件的熟悉2.课程设计的要求1、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对图像的处理,对视频的处理,对声音的处理,对premiere软件中一些基本的过渡、转场及特效的应用2、尚未掌握的知识点将视频中的字给抠除、一些特效的使用3、需要查阅的相关资料关于photoshop软件图片处理的书籍、关于premiere应用的书籍4、教师要求下载的图片、视频中的无关的字需抠出、特效要丰富,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作业3、软件的选择及其功能Adobe Premiere Pro是目前最流行的非线性编辑软件,是数码视频编辑的强大工具,它作为功能强大的多媒体视频、音频编辑软件,应用范围不胜枚举,制作效果美不胜收,足以协助用户更加高效地工作。

无线数据传输课程设计完整版报告资料

无线数据传输课程设计完整版报告资料

成绩评定表课程设计任务书摘要无线数据传输就是频带传输的一个典型的实例,将基带信号调制到一个高频载波上传输。

无线传输是不需要通过实体的物质介质的,它是通过空气、光束、电磁波、无直接接触的物质传播的传输方式。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具有通信范围广,传输稳定可靠等特点。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单片机技术、网络数据传输技术、抗干扰技术和RS485、RS232通信技术。

在线路的设计与元器件的选择上以较大的环境适应性为依据,确保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稳定性高、费用低廉、安装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无线终端适用于各种工业现场需要实现无线遥控、遥测及无线数据传输的各种场所。

无线数据传输是指通过GSM和GPRS网络为企业客户提供无线传输通道,解决有线网络难以建设的地区或地点的数据传输问题,具有费用低廉和移动灵活的特点。

无线数据传输特别适用于机器到机器的应用,如在遥感遥测等具有数据读取功能的终端上集成无线通信功能。

此类终端可在定时或在被激活情况下通过无线传输通道与企业客户中心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关键词:AT89S52单片机;数据采集;无线数据传输;调制解调;串口通信目录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任务分析与方案设计 (1)2.1 系统的总体组成 (2)3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4)3.1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时钟电路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报警电路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按键电路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 2ask 的数字传输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基于 2ask 的数字传输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基于 2ask 的数字传输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目的和背景数字传输系统是现代通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实现数字信号传输、高速数据交换、远程通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数字传输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课程旨在通过利用2ask软件进行数字传输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培养学生对数字传输系统的深入理解与应用能力。

二、教学原则本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旨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数字传输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方法。

同时,本课程也将借助2ask软件,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来深刻理解数字传输系统。

三、实验教学内容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如下:1.数字信号传输原理的理论讲解:介绍数字信号传输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数字信号的表示方法、码元的基础知识、传输速率、传输媒介等。

2. 数字传输系统的建模:通过借助2ask软件,对数字传输系统进行建模,理解数字传输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与作用。

3.传输码调制技术的仿真:通过信道编码技术的仿真,掌握传输码调制技术的设计方法,并了解传输码调制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4.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的仿真:通过数字调制的仿真实验,掌握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和设计方法,理解各个数字调制技术之间的异同。

5.噪声对数字传输信号的影响分析的仿真:通过噪声对数字传输信号的影响分析的仿真实验,理解在实际应用中数字传输系统运行的复杂性。

四、实验教学环境和设备本课程实验教学建议在计算机实验室中开展,计算机实验室应当配备2ask软件,并具备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相应的硬件设施,以保证数字传输系统的仿真效果。

五、实验教学步骤1)对数字传输系统进行建模:a.了解数字传输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b. 在2ask中选择数字传输系统模板,进行数字传输系统的建模;c.对数字传输系统参数进行设置,并检查数字传输系统的基础参数是否符合实际要求。

2)传输码调制技术的仿真a. 选择2ask中的传输码调制模板,在模板加载后进行传输码调制实验的仿真;b.分析仿真结果,并对传输码编解码和编码策略进行设计和优化。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报告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报告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报告1.系统目的、用途、功能该系统目的是运用两个无线收发模块实现向计算机传输信息的功能。

在该系统中,用一块单片机来控制信号发送模块,另一块单片机来控制信号接收模块并将信息通过USART口传输给计算机。

该系统可方便的实现无线通信,功能扩展之后还可在计算机之间实现无线通信。

在该系统中,用两个NewMsg RF905C 模块实现无线通信,然后通过USART口将信息在计算机上显示。

2.软件设计思想、流程图模块采用了NRF2401芯片进行无线传输,一次传输的数据包的大小总共为28字节,由于加入了包的校验机制,占用了第1,2字节,故只有后26字节可用,其格式为:1字节的“标识字节”+25字节的“数据段”,标志字节用来表示数据段中的数据的有效数,数据段用来存放用户的数据。

注意:标识字节一定要正确表示后25字节数据的有效字节,否则在PC上的应用程序就不能正确标识出有效数据。

以下发送的原理示意图:以下是接收的示意图:3.详细软件功能以下是主机完成一次发送的步骤:(1)在主机发送一个包前,先在“序号字节”标识好该次包顺序n,再在“标志字节”中写入0X22标志DATA包,最后在后26字节中打包好数据,最终发送出去,等待Twait时间接收从机的ACK包(2)若在Twait时间内等待到了ACK包,并校验ACK包中的“标志字节”是0X11和“标志字节”是步骤(1)中写入的顺序号n,则说明从机已经正确接收到了本次数据;若在Twait时间内没接收到ACK包,则说明可能是从机没收到本次数据包或是ACK包丢失,则重新进行步骤(1),总共尝试10次。

(3)完成一次发送后,把“标志字节”自加1,为下一个包做准备以下是从机完成一次接收的步骤:(1)从机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检验“标志字节”中是0X22,说明是DATA包,则接收,否则丢弃该包。

(2)从机检验“序号字节”,并以该“序号字节”的值作为即将发送的ACK包的“序号字节”的值(3)从机制作ACK包,并发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报告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2016 年 1 月 11 日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摘要本次课程设计主要任务是设计并实现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了解无线数据传输涉及到的基本设计与实现方法。

关键词:一.项目的意义与目的随着科技、接入技术、软件应用的发展,以及应用设备性能的不断提高、高数据速率低成本访问的实现,对运营商和消费者来说,无线数据传输的新产品、新技术将会更具吸引力。

据专业人士分析,在近五年内,无线数据将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为那些有能力回应市场需求,以及有实力把新服务、新产品以光速推向市场的运营商们提供了企业创收和占领市场的契机。

到目前为止无线数据传输已经广泛地运用在车辆监控、遥控、遥测、小型无线网络、无线抄表、门禁系统、小区传呼、工业数据采集系统、无线标签、身份识别、非接触RF 智能卡、小型无线数据终端、安全防火系统、无线遥控系统、生物信号采集、水文气象监控、机器人控制、无线232数据通信、无线485/422数据通信、数字音频及数字图像传输等领域中。

二.设计要求和指标根据需求,论证出系统的总体指标完成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包括无线收发机模块、数据传输协议模块、数据传输界面模块。

无线收发机模块该系统的工作频率范围为 88-108MHz收发机使用分立器件,调频方式,面包板实现,数据传输协议模块数据传输协议使用 CRC16 校验,面向字符的组帧协议,SLIP 串行通信协议等式 ARQ 差错控制协议。

传输协议和串口控制用 arm cortex-m0 微处理器完成。

数据传输界面模块通过 UART 口与计算机相连。

使用 C 编写传输收发界面。

三.方案设计和论证基于S9018的调频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接收电路的音频放大电路采用 LM386,采用STM32F030对接收信号进行采样-滤波-匹配滤波-同步-帧同步-解校验-串口发送等操作,采用STM32F030对串口接收来的数据进行加校验-组帧-加扩展头-发送等操作,在PC机上实现基于串口的数据接收和发送界面及功能。

四.电路原理设计LM386原理介绍LM386内部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

与通用型集成运放相类似,它是一个三级放大电路。

第一级为差分放大电路,T1和T3、T2和T4分别构成复合管,作为差分放大电路的放大管;T5和T6组成镜像电流源作为T1和T2的有源负载;T3和T4信号从管的基极输入,从T2管的集电极输出,为双端输入单端输出差分电路。

使用镜像电流源作为差分放大电路有源负载,可使单端输出电路的增益近似等于双端输出电容的增益。

第二级为共射放大电路,T7为放大管,恒流源作有源负载,以增大放大倍数。

第三级中的T8和T9管复合成PNP型管,与NPN型管T10构成准互补输出级。

二极管D1和D2为输出级提供合适的偏置电压,可以消除交越失真。

引脚2为反相输入端,引脚3为同相输入端。

电路由单电源供电,故为OTL电路。

输出端(引脚5)应外接输出电容后再接负载。

电阻R7从输出端连接到T2的发射极,形成反馈通路,并与R5和R6构成反馈网络,从而引入了深度电压串联负反馈,使整个电路具有稳定的电压增益。

LM386的引脚图LM386的外形和引脚的排列如下图所示。

引脚2为反相输入端,3为同相输入端;引脚5为输出端;引脚6和4分别为电源和地;引脚1和8为电压增益设定端;使用时在引脚7和地之间接旁路电容,通常取10μF。

查LM386的datasheet,电源电压4-12V或5-18V(LM386N-4);静态消耗电流为4mA;电压增益为20-200;在1、8脚开路时,带宽为300KHz;输入阻抗为50K;音频功率0.5WLM386引脚图STM320F030系统架构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二个主模块:–Cortex-M0 内核及先进高性能总线(AHB bus)–通用DMA ( GP-DMA -- general-purpose DMA)●四个从模块:–内部SRAM–内部闪存存储器–AHB 到APB 的桥, 所有的外设都挂在APB 总线上–专门用于连接GPIO 口的AHB2 内部由一个多层AHB 互联的系统总线结构图如下图所示:系统部线此总线连接Cortex-M0 内核的系统总线到总线矩阵,总线矩阵来协调内核和DMA 间的总线访问控制。

DMA总线此总线将DMA的AHB 主控接口与总线矩阵相联,总线矩阵协调CPU 和DMA 到SRAM、闪存和外设的访问控制。

总线矩阵(BusMatrix) 总线矩阵管理着内核系统总线与DMA 总线的访问仲裁,总线矩阵由 2 个主模块总线(CPU AHB、系统总线、DMA总线)及四个从模块总线(FLIFT、SRAM、AHB2GPIO 和AHB2APB桥) 组成。

AHB 外设通过总线矩阵与系统总线相连,充许DMA 访问。

AHB 到APB 桥AHB 到APB桥在AHB 与APB 总线间提供同步连接。

有关连接到桥的不同外设的地址映射请参考表 2.2.2。

在每次复位之后,所有的外设时钟都关闭( 除了SRAM 及FLIFT 外)。

在用一个外设前,你必须打开相应的RCC_AHBENR、RCC_APB2ENR 或RCC_APB1ENR 寄存器中时钟使能位。

注当对APB 寄存器进行8 位或者16 位访问时,该访问会被自动转换成32 位的访问:桥会自动将16 位或者8 位的数据扩展以配合32 位的宽度存储系统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寄存器及I/O口统一编址,其线性地址空间达到4G。

数据字节以小端格式存放在存储器中,一个字里的最低地址字节被认为是该字的最低有效字节,而最高地址字节是最高有效字节。

寻址空间分成8 块,每块512MB。

内置的SRAM STM32F051xx 内置8K 字节的静态SRAM. 它可以以字节(8 位)、半字(16位)或字(32位)进行访问。

该类存储器CPU 及DMA 都可用最快的系统时钟且不插入任何等待进行访问。

校验检测Parity check 数据总线宽度为36 位,其中32 位为数据,4 位用于每字节的奇偶校验位。

051 系列MCU 以此来增强数据存储的鲁棒性,来适应欧洲 B 类及SIL 规范的数据安全要求。

奇偶校验位是计算和存储时写扩SRAM 的。

当读这些数据时,MCU 会自动校验数据。

如果一位失败,则会产生NMI 中断。

当SYSCFG_CFGR2中的SRAM_PARITY_LOCK 控制位和SRAM_PEF 都有效时,其还可链接到TIM1 的BRK_IN 的输入。

闪存存储器概述闪存存储器有两个不同存储区域:●主闪存在储块,它包括应用程序和用户数据区( 若需要时)●信息块,其包含两个部分:–选项字节(Option bytes) -内含硬件及存储保护用户配置选项。

–系统内存(System memory) -其包含boot loader 代码。

闪存接口基于AHB协议执行指令和数据存取。

其预取缓冲的功能可加速CPU执行代码的速度。

启动配置( Boot configuration ) 在STM32F051xx 中,可通过BOOT0 及BOOT1 脚的配置选择三种不同的启动模式,如下表所示。

表2. 启动模式器件复位后,在SYSCLK 的第 4 个上升沿锁存BOOT0 和BOOT1 的引脚值,用户可通过设置BOOT1 和BOOT0 来选择启动模式。

Doc ID 018940 Rev 140System and memory overview RM0091从待机模式唤醒时,CPU 会得新采样BOOT0 及BOOT1 的引脚值,因此在有待机应用的场合需要保持启动模式的设置。

在启动延迟之后,CPU 从地址0x0000 0000 获取堆栈顶的地址,并从启动存储器的0x0000 0004 指示的地址开始执行代码。

根据选定的启动模式,主闪存存储器,系统存储器或SRAM 按照以下的说明访问:●从主闪存存储器启动: 主闪存存储器被映射到启动存储空间(0x0000 0000), 但仍然能从原有的地址空间(0x800 0000) 访问. 即闪存存储器的内容可从两个地址开始访问,0x0000 0000 或0x800 0000。

●从系统存储器启动: 系统存储器被映射到启动空间(0x0000 0000),但仍然能够在它原有的地址空间(0x1FFF EC00) 访问。

●从内置的SRAM 启动: SRAM 映射到启动空间(0x0000 0000),但其仍然能够在它原有的地址空间(0x2000 0000) 访问内嵌的自举程序内嵌的自举程序存放在系统存储器,由ST 在生产时写入。

该程序可以通过USART1 对闪存进行重新编程。

五、硬件设计与调试发射电路设计原理仿真图本设计采用S9018高频三极管组成LC振荡器并对调制信号进行功率放大。

在该电路中电容C6、C2、C3、L2、L1和高频三极管Q1组成电容三点式振荡器,产生高频振荡信号,作为发射机的载波与输入的音频信号进行调制;C4,C5和L2谐振频率就是调频发射机的发射频率,调制信号经过三极管放大再经过C1耦合到天线上发射出去;R3和R2为基极偏置电阻,稳定基极电压作用,给三极管提供一定的基极电流,使Q1工作在放大区。

接收高频电路本设计采用S9018高频三极管采用共基放大电路设计方法,该方法电压放大倍数大,其输入信号Vi 由E极输入,输出信号V o 由C 极输出。

输入与输出信号与共集极放大器模式一样,不会发生相位颠倒的情形。

即输出与输电压同相,同时其输入电阻小,输出电阻大。

共基极放大电路特别突出的优点在于晶体管的截止频率,较之共射电路晶体管的截止频率提高了(1+β)倍,因此该电路有更高的工作频率,适用于宽频带放大电路、高频谐振放大器等适合该信号传输实现。

音频放大电路本设计采用LM386音频放大器(由于该仿真软件未能找到LM386所以用LM344代替,具体引脚以LM386为准)LM386引脚图已在上面介绍,引脚2为反相输入端,3为同相输入端;引脚5为输出端;引脚6和4分别为电源和地;引脚1和8为电压增益设定端;使用时在引脚7和地之间接旁路电容,通常取10u F。

该设计当负载一定时,可以使输出的功率尽可能大,输出信号的非线性失真尽可能地小,效率尽可能高,并以要求的音量和功率水平在发声输出元件上重新产生真实、高效和低失真的输入音频信号总电路图六、测试结果(1)测量方法对接收电路进行测量,首先对电路自身震荡进行调试,接收电路加入5V电压,用示波器对输出端进行波形测量,测得波形如图所示:根据所得图形结果分析得,该电路基本正确,对电路进行进一步测量,加入模拟调制信号对电路进行测量,用模拟信号发生器模拟调制后的信号输入,使用100MHz正弦信号和1KHz方波进行叠加得到模拟调制信号加入到输入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