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设计指导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1 设计原则

1.1 路隧道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应认真贯彻落实“安全、舒适、和谐、美观、耐久”的公路建

设新理念,充分发挥隧道功能。

1.2 隧道设计应有完整的调查及勘察资料。

1.3 隧道主体结构必须按永久性建筑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建成的隧道应能

适应长期营运的需要,方便维修作业。

1.4 隧道支护衬砌设计应体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思想

1.5 隧道应进行专门的防排水设计,并使洞内、洞口与洞外形成完整的防排水系统。

1.6 公路隧道营运管理设施应遵照安全、实用、高效、经济的原则进行设计。当近期与远期系统

配置差异较大时,可根据交通量构成及其增长情况等,统筹规划、一次设计、分期实施。

通风系统的土建工程一般不宜采用分期实施。

1.7 隧道应尽可能选择抗震有利地带通过,避开地震危险地带及抗震不利地带,设计应达到“小

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垮”的目标。

1.8 隧道设计应贯彻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积极慎重地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1.9 隧道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国土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规的要求,应尽量保护原有

植被,妥善处理隧道弃渣、废水、废气和噪声等问题。

1.10 对大于1000米的隧道,宜采用上下行双洞布设,以利行车安全。

1.11隧道设计应满足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的要求。

2 总体设计

2.1 隧道位置的选择

1. 隧道位置的选择应根据路线总体规划、交通运输条件及周边环境和地形变化条件确定;

2. 隧道位置应选择在地质构造简单,岩性较好的稳固地层中通过。尽量避免通过断层、崩塌、滑坡、溶洞、陷穴以及偏压显著、地下水丰富、富煤区和高瓦斯地带等地质不良地段,当绕避有困难时,应采取必要的工程处治措施;图2.1-1为某隧道岩溶地段的特大涌水病害,造成工程费用增加和工期延误;

3. 隧道位置选择时,应重视洞口位置的选定,洞口的中线宜与地形等高线接近垂直。如不能满足上述要求,要尽量以大角度斜交进洞,尽量避免与等高线平行进洞;洞口位置应避开峭壁、沟谷、山凹的中心,尽量在凸出的山坡附近进洞。图2.1-2为典型的沟谷底部进洞,造成了支护数量大、施工困难和洞口接线边坡高度大的缺点;

4. 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不得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当洞口开挖不可避免时应确保隧道洞口的边坡及仰坡的稳定,边坡及仰坡的设计开挖最大高度可按表2.1-1控制。

表2.1-1 洞口边、仰坡控制高度(m)

围岩分级边、仰坡坡率控制高度

1:0.75 15

1:1 18

1:1.25 20

1:1.25 15

1:1.5 18 注:①洞口边、仰坡高度指路面设计标高至边、仰坡顶的高度。

图2.1-1

图 2.1-2

②对于Ⅱ级及其以上围岩,只要边仰坡安全能够得到保证,对其边坡高度要求可适当放宽;对于Ⅴ级及

其以下的围岩,尽管边仰坡安全能够基本保证,但在设计过程中也应尽可能降低其高度。

③本表主要针对双车道隧道。

垭口的选定是越岭隧道方案的重要控制点。一般以路线顺直、隧道长度最短的垭口作为越岭隧道方案比选的基础,同时应仔细分析垭口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避免隧道在严重不良地质垭口通过。

6. 沿河、傍山隧道的位置选择应拱肩覆盖层过薄,隧道位置一般宜向山侧内移。一般地质情况下隧道拱肩最小覆盖厚度(t)不得小于表2的数值。如图3所示的傍山隧道,右拱肩覆盖层薄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增加了工程造价和不安全因素;

表2.1-2 隧道拱肩最小覆盖厚度表

围岩分级

T(m)

备注

1:1 1:1.5 1:2.0 1:2.5

Ⅲ 5 5

Ⅳ(石质)8 6 6

Ⅳ(土质)15 12 9 9

Ⅴ27 24 21 18

注:①t值指隧道外侧拱肩至地面的地层最小厚度;

②表列数值应扣除表面腐值覆盖层厚度;

③表列数值适用于双车道隧道;

④Ⅵ级围岩的t值应通过分析计算后确定。

7. 濒临水库地区的隧道,洞口路肩设计高程应高出水库计算洪水位(含浪高和壅水高)不小于0.5m,同时应注意水的长期浸泡造成库壁坍塌对隧道稳定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表2.1-3 隧道设计水位的洪水频率标准

隧道类别

公路等级

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超长、特长隧道1/100 1/100 1/50 1/50 长隧道1/100 1/50 1/50 1/25 中、短、超短隧道1/100 1/50 1/25 1/25

图 2.1-3

8.隧道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结合环境、洞外有关工程、施工条件、运营等要求,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9.在桥隧紧接的情况下,应综合考虑洞口与桥跨布局、结构处理的整体性,避免桥隧工程施工相互干扰;图2.1-4为桥隧紧接的工程实例。

2.2 隧道平纵线形

1. 隧道的平面线形布设应考虑地质、地形、路线走向等因素的影响,隧道内不宜采用设超高的平曲线;当由于特殊条件限制,隧道平曲线设计为需设超高的曲线时,其超高值不大于3%,同时满足视距要求。

表2.2-1 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m)

设计速度(km/h)

路拱

80 60 40 30 20

≤2.0% 2500 1500 600 350 150

>2.0% 3350 1900 800 450 200

2. 隧道洞口内外各3S长度范围内平面形应保持一致,以利行车安全;

3. 对洞身大部分位于直线段的长隧道,行车方向出口段需设置平曲线时,宜采用不设超高的平曲线,且偏角应大于7°;

4. 隧道内应尽量设置缓坡,但隧道内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5%。对大于2000米的隧道最大纵坡最好控制2%以下,中、短隧道最大纵坡一般应控制在3%以下,在特别困难的条件下可适当放宽,但不应大于5%;短于100m的隧道,纵坡与隧道外路线的纵坡要求相同。

隧道纵坡纵线形设计中宜避免凹形曲线,所用凸形曲线的半径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

图2.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