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概况

合集下载

Diamond-Blackfan贫血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Diamond-Blackfan贫血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1 D B A 的发病机制
目前,D B A 发 病 机 制 尚 不 清 楚 ,普 遍 认 为 其 为 一 种 核 糖 体 病 L3]。D B A 与 核 糖 体 蛋 白 (ribosomal proteins,R P )的 关 系 是 D B A 相 关 研 究 的 热 点 ,大多 数 (6 0 % ) D B A 患 者 均 伴 编 码 R P 的 基 因 异 常 。迄 今 为 止 已 发 现 1 9 个 尺P 基 因 异 常 ,包 括 R P 小亚基 (RP small subunit, i?PS ) 7 , R P S 10 , R P S 15A , R P S 17 , R P S 19 , R P S 24 ,R P S 26 ,R P S 27 , R P S 28 , R P S Z S ,/?/3 大 亚 基 (R P large subunit,/?/^) 5, R P L 11 , R P L 15 , R P L 18 , R P L 26 , R P L 27 , R P L 31 , K P L 3 5 及尺P L 35A 基 因 异 常 w 。一 方 面 基 因 突 变 导 致 R P 单 倍 剂 量 不 足 ,核 糖 体 无 效 组 装 ,发生 核 糖 体 应 激 或 者 核 仁 应 激 (nucleolar stress) ,引起 p53 激 活 ,并 且 游 离 的 R P (R P L 5 、R P L 11、R P S 19) 可 抑 制 鼠 双 微 蛋 白 (murine double minute,M D M )2 介 导 的 p5 3 泛 素 化 和 降 解 ,使 P5 3 稳 定 性 增 加 ,并且 进 一 步 活 化 ,从 而 引 起 红 系 祖 细 胞 p5 3 依 赖性 的细 胞 凋 亡 增 加 ,最 终 导 致 红 系 发 育 不 全 [5]。另 一 方 面 , R P 单 倍 剂 量 不 足 导 致 部 分 红 系 基 因 (G A 77U 基因 等 )的 翻 译 效 率 低 下 [67],影 响 红 细 胞 生 成 。此 外 , G A 77U 基 因 突 变 可 导 致 其 编 码 产 物 G A T A 1 蛋白 变短[8],而 G A T A 1 蛋 白 是 一 种 关 键 的 红 系 造 血 转 录 因 子 ,因 而 造 血 转 录 因 子 的 合 成 受 到 影 响 . 致 使 红 细 胞 发 育 成 熟 障 碍 。 同 时 ,热 休 克 蛋 白 (heat shock protein,H S P )70 表 达 水 平 下 降 ,使 G A T A 1 蛋 白 易 在 半 胱 氨 酸 天 冬 氨 酸 蛋 白 酶 (cysteineaspartic protease ,caspase) 介 导 下 发 生 裂 解 〜 。有 研 究 发 现 .H S P 7 0 表 达 水 平 的 下 降 与 球 蛋 白 和 血 红 素 合 成 失 衡 有 关 [1°]。 由 此 可 见 ,D B A 的 发 病 并 非

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一.疾病相关情况(一)定义: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物理、化学、生物或不明因素介导,使体内T细胞功能失衡,导致造血干细胞受损并逐渐耗竭,引起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二)分类:根据发病和临床进展情况,分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血细胞指标,分为重型再障(SAA)、非重型再障(NSAA)和极重型再障(VSAA)。

(三)诊断标准:AA诊断标准:(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计数<0.024×1012/L;(2)一般无肝脾肿大;(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

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组织面积减少,脂肪组织面积增加,巨核细胞数量下降;(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骨髓衰竭综合征、MDS、PNH、白血病等;(5)常规抗贫血治疗无效。

AA分型诊断标准:SAA,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严重感染和出血。

血象具备下述三项中两项:(1)网织红细胞绝对值<0.01×1012/L;(2)中性粒细胞<0.5×109/L;(3)血小板<20×109/L.骨髓增生广泛重度减低。

NSAA指达不到SAA诊断标准的AA。

VSAA:符合SAA标准,中性粒细胞<0.2×109/L。

(四)临床特点: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表现,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无胸骨压痛;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下降;骨髓细胞涂片增生低下,巨核细胞数量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加;骨髓活检造血组织面积明显缩小,巨核细胞分布减少;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1.确诊为慢性再障患者;2.确诊为轻型再障或非重型再障患者;3.病情稳定,无明显感染、出血症状。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1.全血细胞减少,原因不明;2.慢性再障或非重型再障治疗无效;3.再障合并PNH者;4.再障出现粒缺、血小板少于20*10^9/L;5.不能排除骨髓衰竭综合征等。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健康教育PPT课件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健康教育PPT课件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健 康教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就医? 4. 如何预防和管理? 5. 何种治疗方法可用?
什么是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性贫血?
什么是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定义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由于骨髓红 细胞生成减少导致的贫血,主要影响儿童。
此病症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但其影响深远,需引 起重视。
什么是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因
常见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遗传 因素等。
了解病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什么是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症状
主要症状包括乏力、面色苍白、心悸等,严重时 可能出现头晕、呼吸急促等。
及时识别症状可以帮助及早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
注意性别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影 响。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症状出现时
如发现儿童有持续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应及 时就医。
早期就医有助于快速确诊并采取治疗措施。
何时就医?
定期体检
建议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尤其是高危儿童。
定期体检可以帮助及早发现潜在问题。
何时就医?
家族病史
如果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应主动向医生咨询。
谁会儿童、尤其是有家族史或免疫系统问题的孩 子更易受影响。
了解高危人群有助于早期筛查和干预。
谁会受到影响? 年龄分布
该病症在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 病程。
谁会受到影响?
性别差异
男性儿童相对容易患此病,但女性儿童也不 可忽视。
了解家族病史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监测计划。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特点与RPS19、RPL5、RPL11基因突变之多中心研究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特点与RPS19、RPL5、RPL11基因突变之多中心研究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特点与RPS19、RPL5、RPL11基因突变之多中心研究廖雪莲;蒋莎义;蒋慧;何海龙;陈力军;谢晓恬【摘要】目的通过对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回顾与RPS19、RPL5、RPL11基因突变的检测,分析比较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与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异同和RPS19、RPL5和RPL1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20例来自多中心的儿童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14例,获得性6例,分析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发病年龄、外周血细胞计数和对治疗的反应.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对患儿RPS19、RPL5和RPL11基因测序.结果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42.8%伴有先天畸形,与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比较,网织红细胞较低(P<0.05),外周血WBC、HGB和PLT无差异.激素治疗有效率分别是:先天性78.6%、获得性100%(P<0.05).先天性纯红再障7.1%检出RPS19点突变,获得性纯红再障未发现RPS19突变.先天性纯红再障和获得性纯红再障RPL5和RPL11基因均未发现突变.结论先天性纯红再障42.8%合并畸形,网织红细胞均低于获得性纯红再障,RPS19突变率低于国外文献报道.RPS19突变可能与先天性纯红再障有关.获得性纯红再障发病与RPS19、RPL5和RPL11基因异常可能无关.【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5(036)006【总页数】5页(P36-39,45)【关键词】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核糖体蛋白基因;基因突变【作者】廖雪莲;蒋莎义;蒋慧;何海龙;陈力军;谢晓恬【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上海20006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上海20006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上海200062;苏州儿童医院血液科,江苏苏州215001;山东省儿童医院血液科,山东济南 250021;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上海20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5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 PRCA),简称纯红再障。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指南(罕见病诊疗指南)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指南(罕见病诊疗指南)

25.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概述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核糖体蛋白结构基因突变导致核糖体生物合成异常的少见遗传性疾病,又称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是由红细胞内源性生成缺陷所致,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绝大多数患儿起病发生于1岁以内,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骨髓红系细胞明显减少、发育畸形和肿瘤易感性增高等。

病因和流行病学DBA于1936年由学者Josephs首次报道,1938年由学者Diamond和Blackfan 报道描述,因而得名。

DBA是一种核糖体合成障碍性疾病,是影响核糖体合成的基因突变所致。

目前认为核糖体功能缺陷引起选择性红系生成不良,表现为红系定向祖细胞存在增殖、分化、凋亡及对细胞因子无反应的内在缺陷,因同时观察到DBA患者有广泛的躯体畸形,可以出现其他血细胞异常,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提示DBA也可累及除红系造血外的多个系统。

另外,核糖体的合成受损也影响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肿瘤抑制通路的稳定性和活性,这被认为是疾病临床表现(包括红细胞生成受损、肿瘤易感)的原因,p53激活及下游事件导致细胞周期俘获和细胞凋亡。

通常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是在一个家族中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外显率降低)。

通过连锁分析揭示DBA的遗传基因位点已被陆续检出。

约25%的DBA患者是编码核糖体蛋白19的基因(RPS19)发生突变。

已有编码核糖体大亚基基因(RPL35A、RPL5、RPL11)和核糖体小亚基基因(RPS24、RPS17、RPS7、RPS10、RPS26)致病性突变的描述,在50%以上的DBA患者中出现。

其中RPL5或RPL11突变患者更常出现躯体畸形。

DBA患儿EPO生成正常,尚无EPO抗体的描述。

2012年研究发现,DBA 患者的造血转录因子GATA1也可出现剪接区突变,这种突变是除核糖体蛋白异常之外另一种可导致DBA的因素,可损害全长蛋白(一种红系分化所必需的转录因子)的生成,为X连锁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先天性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9例临床特点分析

先天性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9例临床特点分析
剂量维持 , 激素治疗无效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 【 关键词】 贫血 , 再生障碍性 ; 肾 上腺 糖皮 质 激 素 ; 先 天性 骨髓 衰竭 综 合 征 ; 儿 童
d o i : 1 0 . 3 9 6 9 / ] . i s s n . 1 6 7 4 — 3 8 6 5 . 2 0 1 3 . 0 3 . 0 0 1
例<O . 2 %, 白细 胞 和 血 小 板 正 常 。 ( 2 ) 骨髓象 : 选 择性 红系增 生抑 制 , 1 8例 ( 4 6 . 2 ) 均在 5 以下 , 2 1例
( 5 3 . 8 ) 为0 。( 3 ) 血液生化 : 所 有 病 例 的红 细胞 生 成 素 、 维 生素 B z 和 叶 酸 水 平 均 明 显 增 高 。染 色 体 核
红 蛋 白稳 定 在 9 O ~1 0 0 g / L, 然 后 根 据 Hb水 平 缓 慢 减 量 至 停 药 。随 访 3 4例 ( 8 7 . 2 ) , 随访 时间 6 ~3 4个
月 。1 8例 治 疗 3 个月 , Hb 上升到 1 1 0 g / L; 4例 不 规 则 治 疗 1 3 个月, Hb维 持 在 6 O ~7 0 g / L, 1 2例 激 素 治 疗 无 效 后 予 环 孢 素 A, 4 例 有效 ; 8例 依 赖 间 断 输 血 。结 论
型 检 查 均 为 正 常 。胎 儿 血 红 蛋 白 ( Hb F ) 检查 2 9 例, 1 5例 ( 5 1 . 7 ) 增高 。( 4 ) 治疗反 应及随访 : 所 有 病 例 初
始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至少 3 个 月 。 Hb上 升 到 ≥ 1 0 0 g / L时 , 开始逐 渐减量 , 维持 2 ~ 3个 月 使 血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的病因有哪些?【健康小知识】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的病因有哪些?【健康小知识】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的病因有哪些?
文章导读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是因为骨髓中的红细胞减少造成的,研究发现是有胸
腺瘤、病毒、感染等原因导致的,患者的血清中会产生多种抗体,像抗核抗体、红斑狼疮
因子等,如不及时治疗危害会非常大。

一、概述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PRCA)是指因骨髓中红系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如
所致的一种贫血。

1922年Kaznelson首先将此病从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分出,此后这种病
渐渐受到广泛的注意。

它和自身免疫和胸腺肿瘤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把这种病分为先天性
和获得性两种。

获得性的又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的又叫作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慢性获得
性纯红再障是一种少见的疾病。

其特点为骨髓中红系细胞显著减少,并常合并胸腺瘤。

1939年Opsahl首先发现这种合并症,自此屡有报道。

据统计约20%-50%的病例合并胸
腺瘤,这可能与病因和发病有关。

患者年龄多为20-67岁,多见于中年人。

有的合并胸腺瘤,而胸腺瘤合并纯红再障者
约占全部胸腺瘤患者的7%。

纯红再障合并胸腺瘤组女性多于男性(2:1),但纯红再障
不合并胸腺瘤组男性多于女性。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纯红再障在病程中发生了白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成为一般的再障。

二、病因
本病由于胸腺瘤、病毒、感染、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及药物等所诱发,有些病例原因
不明。

发病多与免疫有关。

本病某些病例合并胸腺瘤,提示免疫作用在发病中占有重要地。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名词解释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系统疾病,其特点是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不足。

这种疾病通常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引起,使患者的造血功能受到损害。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后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通常发生在婴儿和儿童时期。

此类型患者在出生时就存在造血功能障碍,并且可能会伴随其他先天性缺陷。

后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感染、药物或环境因素引起的。

常见的后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因包括药物毒性、放射线暴露、病毒感染和免疫系统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取决于血细胞生成的不足程度。

常见症状包括疲劳、乏力、皮肤苍白、瘀斑和出血。

由于血小板生成不足,患者容易出现瘀伤和鼻血。

由于红细胞生成不足,患者常常出现贫血症状,如气促和心悸。

由于白细胞生成不足,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减弱,导致易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通常通过骨髓穿刺和血液检测来确定。

骨髓穿刺是通过取得骨髓样本并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造血功能是否受损。

血液检测可以测量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转化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通过给予患者免疫抑制剂来减轻免疫系统攻击造血干细胞的程度,从而促进骨髓的再生。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取代受损的造血干细胞。

转化治疗是利用药物或放射线来摧毁患者的骨髓细胞,并在重新建立造血功能之前提供支持性治疗。

尽管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愈并不容易。

成功治疗的关键是及早诊断和治疗,以及对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护理。

患者通常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并与医疗团队保持密切联系,以监测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导致血液中血细胞生成不足。

血液内科贫血患者诊治规范

血液内科贫血患者诊治规范

血液内科贫血患者诊治规范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

一般认为在平原地区,成年男性Hb <120g/L、RBC<4.5×10¹²/L及(或)HCT<0.42,女性Hb<110g/L、RBC<4.0×10¹²/L及(或)HCT<0.37就可诊断为贫血。

其中以Hb浓度降低最为重要。

同时应注意,上述正常值是指正常血常量而言,在妊娠、低蛋白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脾大及巨球蛋白血症时,血浆容量增加,血液被稀释,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即使有贫血也不容易表现出来。

因此,在诊断贫血时,应考虑上述的影响因素。

(一)分类1.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主要根据患者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将贫血分为3类。

(1)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MCHC:32%~35%,常见疾病为巨幼细胞贫血。

(2)正常细胞性贫血:MCV:80~100fl,MCHC:32%~35%,常见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C<32%,常见疾病有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根据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1)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造血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肾衰竭时的贫血。

②骨髓被异常组织浸润,如白血病、骨髓瘤、转移癌、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③细胞成熟障碍,包括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Hb合成障碍(缺铁性贫血及铁粒幼细胞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①红细胞内在缺陷,如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血红蛋白异常(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卟啉代谢异常(遗传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性型可降低, • 白细胞分类正常, • 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态正常。
骨髓象
• 红系各阶段比例均降低, • 幼红细胞< 3%~5%。 • 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各阶段均正常。 • 当红系严重减少时,则粒系相对增加,但
原始粒和早幼粒增加不多,有时晚幼粒细 胞稍增加。
• 个别患者的巨核细胞可增多,三系细胞无 病态造血的形态异常,
体液免疫介导性PRCA: 主要为PRCA-IgG组分 介导
T淋巴细胞介导性PRCA:主要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 BFU-Es、CFU-Es免疫损伤
• 药物相关性PRCA:
相关药物对BFU-Es、CFU-Es的直接毒性作用, 主要药物为氯霉素、异烟肼、硫唑嘌呤、甲基多巴 等。
• 病毒诱导性PRCA:
B19微小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特点
• 患者年龄多为20~67岁,多见于中年人。 • 有的合并胸腺瘤,而胸腺瘤合并纯红再障
者约占全部胸腺瘤患者的7%。
病因
1.胸腺瘤 约50%患者合并胸腺瘤,大多为良性。 2.感染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腮腺炎、呼吸道感染、
病毒性肝炎、支原体肺炎等。
3.自身免疫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成 人Stii病、甲亢。
4.在抗体介导的rHuEPO所致的PRCA患者中,HLA-DRB1*09等位基因 的发生频率明显增高,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EPO相关性PRCA的诊断标准
1.在rHuEPO治疗4周以后,rHuEPO剂量不 变或剂量增加时,血红蛋白出现突然、快 速下降5—10g/(L▪W),或每周需要输 入1—2单位的红细胞才能维持血红蛋白水 平。
临床表现
• 有贫血症状 (如苍白、心悸、气短等) • 无出血、无发热 • 无肝脾肿大 • 并发症:贫血严重时可并发贫血性心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规范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规范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规范一、AA 定义及发病机制AA 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BMF)综合征。

二、AA 的诊断建议(一)AA 诊断标准1.血常规检查:全血细胞(包括网织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至少符合以下三项中两项:HGB<100 g/L;PLT<5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5×109/L。

2.骨髓穿刺:多部位(不同平面)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小粒空虚,非造血细胞(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比例增高;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红系、粒系细胞均明显减少。

3.骨髓活检(髂骨):全切片增生减低,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和(或)非造血细胞增多,网硬蛋白不增加,无异常细胞。

4.除外检查:必须除外先天性和其他获得性、继发性BMF,(二)AA 严重程度确定(Camitta 标准)1.重型AA 诊断标准:(1)骨髓细胞增生程度<正常的25%;如≥正常的25%但<50%,则残存的造血细胞应<30%。

(2)血常规:需具备下列三项中的两项:ANC<0.5×109/L;网织红细胞绝对值<20×109/L;PLT<20×109/L。

(3)若ANC<0.2×109/L 为极重型AA。

2.非重型AA 诊断标准:未达到重型标准的AA。

(三)AA 鉴别诊断AA 应与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相鉴别,AA 属于BMF。

BMF可以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而获得性BMF 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1.原发性BMF:原发性BMF 主要包括:(1)源于造血干细胞质量异常的BMF,如PNH 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自身免疫介导的BMF,其中又包括细胞免疫介导的BMF(如AA)和自身抗体介导的BMF;(3)意义未明的血细胞减少(ICUS)[包括非克隆性ICUS、意义未明克隆性血细胞减少(CCUS)]这些情况可以是某特定疾病的过渡阶段,可发展为MDS 或其他血液病,也可能是尚未认知的某疾病。

环孢素与泼尼松联合治疗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环孢素与泼尼松联合治疗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环孢素与泼尼松联合治疗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目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采取环孢素与泼尼松联合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60例2010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接收的纯红再障患者,将其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分别采取泼尼松和泼尼松+环孢素治疗,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临床有效率明显要高(P<0.05);同时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红蛋白均出现显著升高,而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CFU-E、BFU-E明显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仅发生轻度不良反应,减少剂量后均改善;另外随访1年实验组仅1例复发,而对照组5例复发,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采取环孢素与泼尼松联合治疗,疗效显著。

标签:泼尼松;环孢素;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纯红再障,临床较为少见,其发病率占再障的3%。

近年来研究认为,其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环孢素是免疫抑制剂,对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60例2010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接收的纯红再障患者,均符合全国再障诊断标准[1],经骨髓象、血常规或合并骨髓活确诊。

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组内均有30例患者。

实验组中,女19例,男11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8.5±6.3)岁,对照组中,女20例,男10例,年龄26~53岁,平均年龄(38.6±6.2)岁。

两组纯红再障患者在年龄、血红蛋白值等资料上基本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河南利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泼尼松(批号:国药准字H41022036)治疗,每天剂量为40~60mg,分2~3次服完,实验组在服用同剂量泼尼松的同时给予由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环孢素软胶囊(商品名:新赛斯平批号:国药准字H10930130)治疗,每天分2~3次口服5~10mg·kg-1,30~60d后逐渐减量,以2~5mg·kg-1·d-1维持3~6个月。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查房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查房

护理措施有哪些?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其焦虑和抑郁情绪 。
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互动来增强信任 感。
护理措施有哪些?
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其他相关指标 ,及时发现问题。
早期发现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减少 风险。
如何评估护理效果?
如何评估护理效果?
症状改善
通过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临床体征的改善来评估护 理效果。
为什么需要护理干预?
为什么需要护理干预?
改善生活质量
通过有效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 量,增强其身体素质。
护理干预包括饮食、心理支持和活动指导等 。
为什么需要护理干预? 预防并发症
针对贫血患者,提供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的指导。
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非常重要。
为什么需要护理干预? 家属教育
动态评估有助于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案。
何时进行护理评估? 出院前评估
出院前需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评估,确保其适 合出院。
确保患者和家属理解出院后的护理要求。
护理措施有哪些?
护理措施有哪些? 营养支持
提供高蛋白、高热量以及富含铁质的饮食, 以支持红细胞生成。
可建议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等营养素。
谢谢观看
该疾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遗传、感染或药 物等。
什么是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因
常见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以及某 些药物的副作用。
了解病因对于制定护理方案和治疗计划至关重要 。
什么是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心悸等症状。
早期识别症状有助于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再障)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的损伤,红骨髓被脂肪所替代,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再障又名“不增生性贫血”、“低增生性贫血”、“再生不能性贫血”、“再生低下性贫血”、“骨髓功能衰竭症”等。

根据我国21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其中急性再障0.14 /10万人口,慢性再障为0.60/10万人口;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慢性再障在老年期增高;北方的发病率略高于南方;我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统计性别比例均是男性多,而欧美国家男女相仿,瑞典1.3/10万人。

近年来,随着对再障认识的逐步深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对再障的治疗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再障多属中医学中“虚劳”、“血枯”、“血证”、“温毒”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再障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获得性居绝大多数,先天性再障甚罕见。

1.病因 下列因素可能导致获得性再障的发生:①化学因素(包括化学药品和化学物品):导致再障的化学药品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剂量有关,如抗肿瘤药,接受了足够剂量,一般人都会引起骨髓抑制,导致本病的发生;另一类与其剂量关系不大,而与个体敏感性有关。

据有关资料表明,此类药物超过50种之多,如氯霉素是最常见的一种,对极少数可造成不可逆的骨髓再生障碍,与剂量及服药时间无关,主要是个体敏感性所致,是由于氯霉素影响了骨髓细胞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所造成的。

虽然发病率很低,但死亡率很高,约为80%,应高度警惕,②物理因素:各种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超过一定剂量时,将直接损伤多能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

如强直性脊柱炎放疗后再障发生率比对照组高40倍。

③生物因素:包括细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等)、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寄生虫(血吸虫、钩虫等)。

④其他方面:如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慢性肾炎、腺垂体功能减退、某些恶性肿瘤、部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等,也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志 ,0 7;5 2 2 -6 0 20 1 :693 3 .
4 .李精明 , 陈焯文 , 叶海燕. 性白血病少 见的 首发临 床表现 2 例 急 5
分析. 中国医师进 修杂志 ,0 6 1 2 -8 20 ;5:42 .
5 周绍国 , . . 谭辉 临床表现特殊 的急性 白血病 1 6例误诊分 析. 临床
王萍 萍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陛贫血 (i odb cf d m n lk n a a a ae i, B 是 一种 罕见 的先 天性 骨髓 红 系增 生 障 nmaD A) 碍性贫 血 。主要 表现 为贫血 、 先天 畸形 、 肿瘤 易感 性 增 加 。我 院 自 20 0 2年 1月 1日至 20 08年 l O月 3 1 徐 酉华
症状 及 体 征 , 乏 全 面 的综 合 分 析 , 迟 了骨 髓 缺 推
检查。
3 .对不 明 原 因 的发 热 、 染 、 血 、 痛 、 功 感 贫 骨 肝
能异常 、 血像改变等 , 应常规行骨髓检查 , 甚至多次
骨髓 检查 , 以便 尽 早 明确诊 断 , 免 漏诊误 诊 。 避
生活跃 , 选择性红系前体细胞 明显减少 , 白细胞正 ④ 常或 稍 降低 , 血 小板 数正 常或 稍增 加 。 ⑤ 3 临床表 现 9例均 以贫 血 为 首发 表 现 , 出血 倾 无 向 , 反 复感 染及 淋 巴 结肿 大 。5例 患儿 行 腹 部 B 无
超检查 有 4例 脾 轻 度 肿 大 , 无 肝 脏 肿 大 。5例 伴 均
误诊误治 ,9 8 3 15 19 ; :4 .
防止误诊 的措 施 : 1 .医生 加强 基本 功训 练 , 具 备 较 全 面系 统 的 并 相关 知识 , 极进 行 白血病疑 难病 例讨 论与学 习 , 积 累

红细胞生成障碍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红细胞生成障碍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红细胞生成障碍的病因与治疗方法红细胞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种细胞,它们携带着氧气并将其传递给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然而,有一些情况下,人体可能会出现红细胞生成障碍的问题,导致红细胞无法正常产生或者数量减少。

本文将探讨红细胞生成障碍的病因以及可行的治疗方法。

一、病因分析1.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

例如,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Fanconi贫血)是一种遗传性骨髓功能不全性贫血,该疾病影响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的正常发育和增殖过程。

其他遗传性缺陷也有可能干扰正常红细胞的生成。

2. 肿瘤:恶性肿瘤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红细胞生成受限。

例如,某些癌症患者可能会出现癌性贫血,在肿瘤侵袭造血组织或者释放某些化学物质抑制红细胞生成的情况下,会导致红细胞生成异常。

3. 营养不良: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也会妨碍红细胞的正常生成。

铁、维生素B12 和叶酸是红细胞生成过程中的重要营养物质,其不足将使得红细胞合成异常。

4. 疾病和感染:某些疾病和感染也可能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

例如,慢性肾脏病可以引发尿毒症相关贫血,而严重危及免疫系统的感染,如HIV/AIDS等也可能影响红细胞生成。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针对具体原因进行相关药物治疗可以改善红细胞生成障碍带来的问题。

例如,在特定遗传性贫血情况下,输注激素类药物如长效促红素或环孢霉素可以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对于缺乏特定营养物质引起的红细胞生成问题,补充铁剂、维生素B12 和叶酸等营养药物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2. 骨髓移植:在一些严重的红细胞生成障碍疾病中,骨髓移植可能被视为可行的治疗选择。

这种方法涉及到替换受损造血干细胞,重新建立正常红细胞生成的能力。

但是,骨髓移植并不适合所有患者,并且需要高度匹配的供体。

3. 脾切除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导致的脾脏过度破坏和清除红细胞时,脾切除手术可以改善红细胞生成障碍。

4. 支持治疗:与药物和手术治疗相结合,进行支持性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质量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概述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核糖体蛋白结构基因突变导致核糖体生物合成异常的少见遗传性疾病,又称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是由红细胞内源性生成缺陷所致,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绝大多数患儿起病发生于1岁以内,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骨髓红系细胞明显减少、发育畸形和肿瘤易感性增高等。

病因和流行病学DBA于1936年由学者Josephs首次报道,1938年由学者Diamond和Blackfan 报道描述,因而得名。

DBA是一种核糖体合成障碍性疾病,是影响核糖体合成的基因突变所致。

目前认为核糖体功能缺陷引起选择性红系生成不良,表现为红系定向祖细胞存在增殖、分化、凋亡及对细胞因子无反应的内在缺陷,因同时观察到DBA患者有广泛的躯体畸形,可以出现其他血细胞异常,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提示DBA也可累及除红系造血外的多个系统。

另外,核糖体的合成受损也影响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肿瘤抑制通路的稳定性和活性,这被认为是疾病临床表现(包括红细胞生成受损、肿瘤易感)的原因,p53激活及下游事件导致细胞周期俘获和细胞凋亡。

通常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是在一个家族中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外显率降低)。

通过连锁分析揭示DBA的遗传基因位点已被陆续检出。

约25%的DBA患者是编码核糖体蛋白19的基因(RPS19)发生突变。

已有编码核糖体大亚基基因(RPL35A、RPL5、RPL11)和核糖体小亚基基因(RPS24、RPS17、RPS7、RPS10、RPS26)致病性突变的描述,在50%以上的DBA患者中出现。

其中RPL5或RPL11突变患者更常出现躯体畸形。

DBA患儿EPO生成正常,尚无EPO抗体的描述。

2012年研究发现,DBA 患者的造血转录因子GATA1也可出现剪接区突变,这种突变是除核糖体蛋白异常之外另一种可导致DBA的因素,可损害全长蛋白(一种红系分化所必需的转录因子)的生成,为X连锁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其他的机制可能有原癌基因c-myc的激活。

由于DBA颇为少见,其确切的发病率难以确定。

欧洲回顾性研究表明,DBA 在≤15岁儿童中年发病率约为1.5/100万~5.0/100万。

此病发生于婴幼儿,多数患儿出生后2周至2年发病,超过90%患儿在1岁内确诊,其中35%是在出生1个月内诊断的。

患儿多在就诊时有明显的贫血。

本病男女患者之比约为1.1∶1,10%~25%有家族史。

尽管大多数病例报道为高加索人,但是这种病例已在不同的人种中被发现。

临床表现1.骨髓衰竭35%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贫血,常于生后2周至2年确诊。

贫血为大细胞或正细胞正色素性、网织红细胞减少、白细胞正常或轻度降低、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增高、骨髓红系增生低下而粒系和巨核细胞系增生活跃。

2.先天发育异常30%~50%DBA患者可能存在先天发育异常,主要涉及头部、上肢、心脏和泌尿生殖系统。

如身材矮小,颅面部畸形包括颅面部过宽、宽平鼻梁、小头、先天性白内障、青光眼、斜视、硬腭高拱及唇腭裂甚至特纳综合征外貌,拇指畸形,先天性心血管发育异常,泌尿生殖器官畸形。

存在身体的异常并不能预测患者血液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

30%受累患者可出现生后的生长迟缓,通常伴有其他先天畸形。

然而,RPS19基因连锁突变则不会伴有生长迟缓。

3.癌症易感性增加DBA患者肿瘤发生率约为4%,高于同年龄正常人群。

且肿瘤发生年龄早,中位年龄为15岁。

包括血液系统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及实体瘤如骨肉瘤、胸腺癌、肝细胞癌、黑色素瘤、纤维组织细胞瘤、胃癌和肠癌等。

患肿瘤后,较患同样肿瘤的一般人群预后差,病死率高。

辅助检查1.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计数检测对于疑似DBA者应进行,一般是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增大。

通常在诊断时贫血很严重,2个月以下的婴儿平均血红蛋白水平65g/L,2个月以上的婴儿为40g/L。

然而,一些非典型的DBA患者仅有轻度贫血,或者仅有轻微的红系异常。

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降低。

通常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不受影响。

2.血红蛋白电泳分析因DBA患儿多表现为胎儿造血特征,6个月内血红蛋白F(hemoglobin F,HbF)百分比也比正常同龄儿升高,6个月后HbF仍持续升高,多保持在5%~10%,这些胎儿样红细胞特征表明应激性红细胞生成。

3.红细胞中腺苷脱氨酶(erythrocyte adenosine deaminase,eADA)活性患者通常存在嘌呤核苷代谢异常,可表现为47%~100%患者出现红细胞腺苷脱氨酶的活性升高。

4.骨髓检查提示骨髓造血组织比例正常伴红系前体细胞减少或缺失。

90%以上患者的骨髓增生程度正常,仅早期红系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多<5%),粒红比例可达10:1,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增生正常。

5.其他检查推荐进行心脏超声和肾脏影像检查筛查器官发育异常可能。

诊断符合以下4条标准的患者可以诊断DBA:1.发病年龄小于1岁。

2.大细胞性(或正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正常或稍降低、血小板正常或稍增高。

3.网织红细胞明显减少。

4.骨髓增生活跃伴红系前体细胞明显减少。

对于不满足以上所有诊断标准的患者,可增加支持标准,分为主要和次要发现以做出“拟诊”。

(1)主要支持标准:包括存在与DBA相关的基因突变和阳性家族史。

(2)次要支持标准:包括eADA活性增高、与DBA相关的先天畸形、HbF 增高和排除其他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证据。

在以下情况下可拟诊DBA:(1)满足3项诊断标准并有阳性家族史。

(2)满足2项诊断标准和3项次要标准。

(3)阳性家族史和3项次要标准。

对于临床高度怀疑DBA的患者,也建议进行与DBA相关基因突变的基因筛查。

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进行RPS19基因突变的序列分析(因为该基因突变是DBA最常见的病因),然后通过分子学检测方法检测其他8个与DBA相关的基因。

此外,如果患者具有DBA相关的基因突变,但不满足DBA的诊断标准,则可诊断为非典型DBA。

鉴别诊断1.儿童期暂时性幼红细胞减少症(transient erythroblastopenia of childhood,TEC)TEC是儿童红细胞生成减少最常见的病因,通常是由微小病毒B19感染引起的获得性短暂的红细胞生成不良。

TEC表现为一过性的自身免疫介导的疾病,病程呈自限性,多发生于1岁以后,无阳性家族史或先天畸形,于发病后1~2个月内恢复,预后良好。

正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电泳进行HbF含量和eADA 正常、基因分析有助于鉴别TEC和DBA。

2.Aase综合征是以上肢畸形合并先天性红系生成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受累儿童也可能有心血管和颅面部(唇腭裂)畸形。

此综合征很可能是DBA 的一种变异型而不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

与DBA一样,一部分患者使用皮质类固醇有效。

3.其他先天性骨髓衰竭性疾病包括范科尼贫血、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和先天性角化不良。

此类疾病常伴有额外的血细胞减少,因表型复杂多变,基因辅助临床诊断更为直接。

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40%~50%的DBA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余为散发的或者有不同遗传特征的家族性。

因为受下降的外显率及轻重两种形式共存在同一家谱内等因素的影响,DBA的遗传规律很难预测,即受多因素影响,表现型和基因型不一致。

在DBA家族中应进行遗传咨询指导优生优育。

治疗DBA的主要治疗为皮质类固醇和输血。

总体上,大约40%的DBA患者为类固醇依赖型,40%为输血依赖型,20%到25岁时可获得到缓解。

10%~25%患者可自发缓解;约70%经治疗可达完全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复发;部分患者治疗效果较差,主要靠输血改善症状,故易引起血色病等。

部分效果有限的治疗选择报道,如白介素-3、雄激素、甲氧氯普胺、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

1.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2mg/(kg·d),以早晨单剂量一次或分两次给药。

50%~70%患者初次治疗时有效。

越早治疗,有效率越高,建议尽早接受治疗。

治疗有效的患者通常在治疗后1~2周即可出现网织红细胞比例的升高。

Hb上升至100g/L以上后可开始减量。

8~12周内应缓慢减少激素剂量直到达到最小有效剂量。

这种最低有效剂量变化很大,并且许多对类固醇有反应的患儿不能完全停药,逐渐减量目标为达到剂量≤0.5mg/(kg·d),目标血红蛋白为80~100g/L。

患者仍在使用中等以上剂量激素治疗时,应避免使用活病毒疫苗。

治疗应尝试进行4周,如果无反应,则应中止治疗。

类固醇无效者需警惕向骨髓衰竭发展,具有RPS26基因突变的患者对类固醇治疗的反应率最低。

需要注意:在婴儿中使用类固醇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早产儿中激素长期应用可能出现生长延迟,学步时期易出现神经肌肉发育不良及运动神经延迟。

所以多数专家推荐在6~12月龄之前应避免使用类固醇治疗,在此期间可以通过输血治疗进行替代。

对于长期接受泼尼松治疗的患者应考虑开始预防性使用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治疗。

2.输血治疗对于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或存在类固醇使用禁忌的患者,输血是主要治疗手段。

此类患者依赖长期间断性输血,应进行完全红细胞分型、去除白细胞处理,避免直系亲属供给。

通常每4~6周输血1次,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80g/L以上,可保证生长发育及日常活动需要。

长期输血的患儿可引起铁过载,应监测血清铁蛋白,及时去铁治疗,建议去铁治疗可以在输注悬浮红细胞15次后或是患儿满2岁后开始。

推荐地拉罗司20mg/(kg·d)起始,缓慢加量,最大剂量不超过40mg/(kg·d)。

每3个月监测血清铁蛋白,目标值为1000~1500μg/L。

3.基因治疗伴有RPS19基因缺陷的DBA患者的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体外实验显示,在患者红系祖细胞中增加RPS19基因的表达可促进红细胞发育,用转基因病毒载体来验证基因治疗功效的动物模型(去除RPS19基因表达)已经被成功制成。

4.造血干细胞移植类固醇无效、输血依赖型DBA可以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同胞供者需注意筛查排除供者携带致病基因突变。

诊疗流程(图25-1)图25-1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流程如满足左栏4条诊断标准,可确诊DBA 。

以下情况可以拟诊DBA :(1)满足左栏中3条诊断标准并有阳性家族史;(2)满足左栏中2条诊断标准和3项次要标准;(3)存在阳性家族史并满足3项次要标准。

参考文献[1]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王建祥等.血液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84-485.[2]Willig TN,Gazda H,Sieff CA.Diamond-Blackfan anemia.Curr Opin Hematol,2000,7:85.[3]Vlachos A,Ball S,Dahl N,et al.Diagnosing and treating Diamond Blackfan anaemia: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clinical consensus conference.Br JHaematol,2008,142:859.[4]Vlachos A,Rosenberg PS,Atsidaftos E,et al.Incidence of neoplasia in Diamond Blackfan anemia:a report from the Diamond Blackfan Anemia Registry.Blood,2012,119:3815.[5]Halperin DS,Freedman MH.Diamond-blackfan anemia:etiology,pathophysiology,and treatment.Am J Pediatr Hematol Oncol,1989,11:380.1、1岁以内发病2、大细胞性(或正细胞)贫血3、网织红细胞减少4、骨髓选择性红细胞生成障碍确诊DBA主要标准1、DBA 相关的基因突变2、阳性家族史次要标准1、eADA 活性增高2、与DBA 相关的先天畸形3、HbF 增高4、排除其他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证据[6]Farrar JE,Nater M,Caywood E,et al.Abnormalities of the large ribosomalsubunit protein,Rpl35a,in Diamond-Blackfan anemia.Blood,2008,112:1582. [7]Orfali KA,Ohene-Abuakwa Y,Ball SE.Diamond Blackfan anaemia in the UK:clinical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Br J Haematol,2004,125:243.[8]Kuramitsu M,Sato-Otsubo A,Morio T,et al.Extensive gene deletions in Japanesepatients with Diamond-Blackfan anemia.Blood,2012,119:2376.[9]Chen S,Warszawski J,Bader-Meunier B,et al.Diamond-Blackfan anemia andgrowth status:the French registry.J Pediatr,2005,147:669.[10]Abkowitz JL,Schaison G,Boulad F,et al.Response of Diamond-Blackfan anemiato metoclopramide:evidence for a role for prolactin in erythropoiesis.Blood,2002,100(8):2687.[11]Ball SE,Tchernia G,Wranne L,et al.Is there a role for interleukin-3inDiamond-Blackfan anaemia?Results of a European multicentre study.Br JHaematol,1995,91(2):313.[12]Leonard EM,Raefsky E,Griffith P,et al.Cyclosporine therapy of aplasticanaemia,congenital and acquired red cell aplasia.Br J Haematol,1989,72(2):2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