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诉讼的基本程序
法律程序的流程与要求基本知识

法律程序的流程与要求基本知识【法律程序的流程与要求基本知识】一、介绍法律程序是指在法律体系中,为了实现司法公正和法律秩序,通过一系列规定的步骤和要求来处理和解决法律事务的过程。
法律程序的正确运行和应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法律程序的基本知识,包括流程、要求等内容。
二、法律程序的基本流程1. 诉讼程序诉讼程序是指通过法院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
一般而言,诉讼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1)起诉: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提交起诉状等材料。
(2)立案:法院对起诉材料进行审查,确认符合起诉条件后受理案件并登记立案。
(3)受理和调查:法院对案件材料进行受理,并进行案件调查和证据收集等工作。
(4)庭前准备:为了更好地审理案件,法院可能会组织庭前调解、庭前会议等程序。
(5)庭审:在法庭上,原告和被告通过律师辩论,法官进行审理,最终作出判决。
(6)上诉和执行:不服判决的一方可以在一定时限内提起上诉,如果判决生效,需要执行。
2. 行政程序行政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处理行政事务时的一系列程序。
典型的行政程序包括:(1)申请:个人或组织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提交相关材料。
(2)受理和审查:行政机关对申请材料进行受理,并进行相应的审查和核实。
(3)调查和听证:行政机关可能进行必要的调查取证工作,也可能组织听证等程序。
(4)决定和通知:行政机关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5)资源救济:如果不服行政决定,申请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向行政法院提起诉讼。
3. 刑事程序刑事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处理犯罪案件的程序。
常见的刑事程序包括:(1)立案调查: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进行犯罪立案调查。
(2)侦查:公安机关根据立案调查结果展开侦查工作,收集证据等。
(3)逮捕和取保候审:如果证据足够,公安机关可以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措施,或者决定取保候审。
(4)起诉和审判:检察机关对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起诉,法院进行审判,并最终作出判决。
诉讼的流程

诉讼的流程诉讼的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诉讼主体:当事人需要明确自己的诉讼地位,即是原告还是被告。
2. 提起诉讼:原告向法院递交诉讼申请书,并缴纳诉讼费用,诉讼申请书应包括原告的姓名、身份证件号码、住址和联系方式,被告的姓名、住址和联系方式,案件的事实和理由,所要求的判决或裁定等。
3. 审理立案:法院收到原告的诉讼申请后,法院将对诉讼申请进行审查,如果符合立案条件,则立案受理,发出立案通知书,并将案件分配给相应的法官。
4. 受理答辩:法院受理案件之后,会向被告通知案件的事实和理由,并要求被告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答辩。
被告可以自行进行答辩或委托律师代理。
5. 举证质证:在开庭审理之前,双方当事人需要准备并向法院提交相关的证据材料。
开庭审理时,双方当事人会通过质证的方式向法庭提供证据,并进行辩论。
6. 开庭审理:法院根据案件的性质和争议的复杂程度,决定开庭审理的时间和地点,并通知双方当事人。
开庭审理时,法官会旁听诉讼双方的陈述和答辩意见,并根据法律规定进行事实认定和适用法律。
7. 判决裁定:根据听证过程中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法院会作出相应的判决或裁定。
判决意味着对案件的裁决结果,裁定则是对案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或者程序上的决定。
8. 发布生效:判决或裁定书生效后,双方当事人需要依法履行判决或裁定的内容。
如果不服判决或裁定的当事人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上诉,递交上诉状。
9. 上诉审理:如果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可以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
上诉审理程序类似于一审,包括立案、受理答辩、举证质证、开庭审理、判决或裁定等。
10. 执行阶段:如果判决或裁定生效后,被告一方仍不履行义务,原告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将依法进行执行,确保判决或裁定的有效执行。
以上就是一般诉讼的流程,具体的流程会根据不同的法律体系和地区的具体规定而有所不同。
此外,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可以随时寻求律师的帮助,并且应遵守法院的规定和要求,积极参与诉讼。
法律诉讼案件流程(3篇)

第1篇一、案件受理1. 起诉状递交当事人(原告)需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起诉状应当载明以下内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等。
2. 法院审查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后,对起诉状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以下内容:(1)是否符合法定起诉条件,如原告是否具有起诉资格、被告是否明确等;(2)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3)起诉状是否符合法定形式。
若审查合格,人民法院将立案受理;若审查不合格,人民法院将裁定不予受理,并告知当事人。
二、案件受理后的程序1. 立案通知人民法院立案后,向当事人送达立案通知书,告知当事人案件受理情况。
2. 等待开庭案件受理后,人民法院将依法进行排期开庭,当事人需按照排期通知参加庭审。
3. 开庭准备(1)当事人准备证据:原告需提供证据证明其诉讼请求,被告需提供证据进行反驳。
(2)人民法院送达传票:人民法院将开庭传票送达当事人,告知开庭时间、地点。
4. 开庭审理(1)法庭调查:审判长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法庭纪律。
随后,审判长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当事人回答后,法庭调查开始。
原告陈述事实和理由,提供证据;被告进行答辩,提供证据。
(2)法庭辩论:法庭调查结束后,进入法庭辩论阶段。
原告、被告及其代理人就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辩论。
(3)法庭辩论终结:辩论结束后,审判长宣布法庭辩论终结。
(4)法庭调解:法庭辩论终结后,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
调解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
5. 法庭判决(1)合议庭评议:法庭辩论结束后,合议庭进行评议,形成判决。
(2)宣判:合议庭评议结束后,审判长宣布判决结果。
判决书送达当事人。
三、上诉程序1. 当事人上诉不服一审判决的当事人,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2. 上诉审查上一级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后,对上诉状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以下内容:(1)上诉是否符合法定条件;(2)上诉是否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诉讼流程简介

诉讼流程简介诉讼是指当事人将争议提交给法院解决的一种法律程序。
在现代法律体系中,诉讼程序被认为是保护个人权益和解决纠纷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简单介绍诉讼流程的基本步骤和程序。
一、立案阶段立案是诉讼的第一步,它是指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的程序。
原告需要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向法院递交一份符合法定格式和要求的诉状。
诉状中需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事实和理由、请求和证据等内容。
法院在收到诉状后,会对其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案件。
二、开庭阶段当案件被法院受理后,法院将会组织开庭审理。
开庭是指原告和被告在法院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出庭,分别陈述自己的观点、提交证据,以及对对方的观点和证据进行质证和辩论。
开庭是法院了解案件事实的重要环节,也是当事人发表主张和捍卫自己权益的机会。
三、调解阶段在开庭阶段,法院也会积极促使双方进行调解。
调解是指法院通过调解员协助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的程序。
如果双方在庭审过程中表达了和解的意愿,法院将会协助双方进行调解,以达到双方当事人的共同意愿。
四、判决阶段如果在开庭和调解阶段,双方未能达成和解,法院将会根据法律规定和证据材料作出判决。
判决是指法院根据案件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规定,对争议提出明确的裁定和决定。
判决的结果将会影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执行阶段一旦判决生效,如果被告不履行判决,原告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程序是指通过法院的强制手段,对被告进行财产处置和强制拘禁,以实现判决的执行目的。
执行程序是保障判决权威和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
六、上诉阶段当事人对一审判决结果不满意时,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
上诉程序是指被上诉方向上级法院申请对一审判决进行复审的程序。
在上诉过程中,上诉方需要提供符合法定要求的上诉状,并指明上诉的理由。
上级法院将会审查上诉状和一审案卷材料,并根据法律规定作出相应的审理决定。
总结:诉讼流程是一种解决争议和保护权益的法律程序。
它包括立案、开庭、调解、判决、执行和上诉等阶段。
诉讼流程快速入门

诉讼流程快速入门诉讼流程是指在民事案件中,当一方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法律程序向法院提起诉讼,争取法律保护的一系列程序步骤。
下面将介绍一般的诉讼流程,让您快速入门。
一、起诉阶段1.起诉状的准备:起诉状是起诉人向法院提出起诉的书面申请,要明确指称被告构成的法律事实、要求法院保护的权益以及所依据的法律依据等。
起诉状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格式要求进行书写和陈述。
2.起诉状的递交:起诉人应当将起诉状递交给被告所在的法院,并支付诉讼费用。
法院接收起诉状后,会进行立案审核。
二、受理阶段1.立案:法院在审核起诉状后,决定是否受理。
如果认为起诉状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则会立案并发出立案通知书,同时将起诉状送达给被告。
2.举证期限:一般情况下,法院会在立案后指定双方当事人提交证据的期限。
起诉人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否则法院可能会认定起诉人撤诉或不成立。
三、审理阶段1.开庭:法院在接到起诉状后,会安排开庭审理。
开庭通知书将会发给双方当事人,告知具体开庭时间和地点。
开庭时,起诉人和被告可以出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提供证据。
2.举证和辩论:在开庭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可以呈交证据并进行辩论。
如果需要,法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查取证、询问证人等程序。
3.判决和裁定:法院根据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和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审理后作出判决或裁定。
判决是对案件主体权益进行裁决,裁定是对程序性问题进行决定。
4.判决的执行:如果判决生效,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要求对方履行判决。
如果对方拒不执行判决,部分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四、上诉阶段1.上诉通知书的准备和递交:如果一方当事人不服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上诉通知书是提起上诉的书面申请,应当明确指出上诉的事实和理由等,并把案卷、判决书等相关材料一起递交给上级法院。
2.上诉受理和审理:上级法院收到上诉通知书后,会对上诉进行受理审查。
如果受理上诉,上级法院会重新审理案件并作出新的判决。
诉讼案件法律流程(3篇)

第1篇一、起诉1. 确定诉讼请求:在起诉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诉讼请求,包括要求被告承担的责任、赔偿金额等。
2. 准备证据:根据诉讼请求,收集相关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
3. 拟写诉状: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拟写诉状应当载明以下内容: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4. 提交诉状:将拟好的诉状提交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二、受理1. 法院收到诉状后,进行审查,确认符合起诉条件的,予以立案。
2. 法院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向原告发送受理通知书,告知原告案件已受理。
3. 法院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向被告发送起诉状副本。
三、答辩1. 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后,应在法定期限内(一般为15日)向法院提交答辩状。
2. 答辩状应当载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及事实与理由的承认或者否认;提出自己的诉讼请求及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3. 法院收到答辩状后,应在法定期限内(一般为15日)向原告发送答辩状副本。
四、证据交换1. 法院在审理案件前,组织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
2. 当事人应当在证据交换过程中出示证据,并说明证据来源。
3. 法院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审查,确认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
五、审理1. 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证据,对案件进行审理。
2.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可以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
3. 调解不成,法院依法作出判决。
六、判决1. 法院在审理结束后,依法作出判决。
2. 判决应当载明以下内容:案件的名称、案号、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诉讼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判决认定的事实和理由、适用的法律依据;判决结果和诉讼费用的负担;上诉期间和上诉法院。
诉讼程序流程

诉讼程序流程诉讼程序是指当事人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对特定的法律事实进行审查和裁决的一种司法程序。
诉讼程序的进行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定,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裁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本文将围绕诉讼程序的流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起诉阶段。
1. 起诉状的起草,当事人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书面起草起诉状,明确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起诉状应当包括原告、被告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地或者营业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等基本信息。
2. 起诉状的递交,当事人应当将起诉状递交至受理法院,并按照规定提交副本。
法院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后进行立案登记,并通知当事人。
二、立案阶段。
1. 立案审查,法院应当对起诉状进行审查,确定是否符合立案条件。
如果符合条件,法院应当立案,并发出立案通知书;如果不符合条件,法院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2. 立案登记,法院应当对受理的案件进行立案登记,并确定案件的案号和承办法官。
三、庭前准备阶段。
1. 举证期限确定,法院应当在立案后确定当事人的举证期限,并通知当事人。
当事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证据。
2. 庭前调解,法院可以在庭前调解阶段进行调解,希望当事人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减少诉讼成本。
四、开庭审理阶段。
1. 开庭通知,法院应当在开庭前通知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到庭参加诉讼。
当事人应当按时到庭,如有特殊情况需请假,应当提前向法院说明理由。
2. 庭审程序,法院应当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庭审程序。
当事人应当按照庭审程序提供证据、陈述意见,并接受法院的质询。
五、裁决阶段。
1. 判决书的送达,法院应当在审理结束后依法作出判决,并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
当事人应当在判决书送达后15日内履行判决,如有异议可以提出上诉。
2. 判决的执行,当判决生效后,法院应当依法进行判决的执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六、结案阶段。
1. 结案通知,法院应当在案件审理结束后发出结案通知书,告知当事人案件的审理结果和结案情况。
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流程

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流程一、立案阶段:民事诉讼程序的第一步是立案阶段,该阶段包括以下步骤:1. 历史背景:在民事案件的被告与原告之间存在争议或冲突时,原告可以向法院递交起诉状,请求法院处理该争议或冲突。
2. 起诉状的编写:原告需要准备起诉状,详细陈述争议的事实、法律依据和请求法官做出的裁决。
3. 起诉状的递交:原告将起诉状递交给管辖案件的法院,并支付起诉费用。
4. 立案:法院根据起诉状的内容,决定是否受理该案件。
如果法院接受立案,则会签发立案通知书,并将起诉状送达给被告。
二、答辩阶段:答辩阶段是针对原告提起诉讼的被告的回应阶段。
该阶段包括以下步骤:1. 受理通知:被告收到立案通知书后,法院将给予被告一定时间来准备答辩材料。
2. 答辩状的编写:被告需要准备答辩状,回应原告提出的指控,并提供相关证据辩护。
3. 答辩状的递交:被告将答辩状递交给法院,并向法院支付答辩费用。
4. 庭前调解:法院可能会安排双方当事人进行庭前调解,以寻求争议的和解。
如果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案件可能会在此阶段结束。
三、审理阶段:审理阶段是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决的阶段。
该阶段包括以下步骤:1. 举证:在此阶段,原告和被告都需要提供证据支持其主张,并进行质证和反驳。
2. 证据交换:双方当事人可以互相提供证据,并对对方的证据进行质证和反驳。
3. 证人传唤:双方当事人可以传唤证人出庭作证,并就证人的证言进行质证和反驳。
4. 律师辩论:如果当事人委托了律师代理,律师将进行辩护并对对方的主张进行质证和反驳。
5. 法庭辩论:双方当事人或其律师可以在法庭上进行陈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就案件争议进行辩论。
6. 判决:法院在审理完所有证据和听取各方辩论后,将做出判决,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
四、执行阶段:执行阶段是指将判决结果付诸实施的阶段。
该阶段包括以下步骤:1. 判决生效:判决生效后,执行程序正式开始。
2. 执行申请:判决的获胜方可以向法院递交执行申请,要求法院执行判决。
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步骤和诉讼注意事项

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步骤和诉讼注意事项民事诉讼程序是指当一方民事主体依法提起民事诉讼后,经过一系列法律程序,以解决和调整各方争议的一种司法机构处理争议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步骤和一些诉讼注意事项。
一、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步骤1. 提起诉讼:当一方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起诉材料包括起诉状和相关证据。
2. 受理案件: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诉材料后,将依法审查材料,符合立案条件的将受理案件。
3. 调解和裁定: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可以进行调解。
如果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将制作调解书,案件终结;如果无法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将裁定开庭审理。
4. 开庭审理:法院将依法通知诉讼各方参加庭审。
在庭审中,各方可以陈述自己的意见,提交证据,并进行质证和辩论。
5. 判决或裁决:经过庭审后,法院将做出最终的判决或裁决。
判决或裁决书是法院对民事争议作出的决定,并具有法律效力。
6. 执行判决或裁决:当判决或裁决生效后,如果对方一方不履行义务,申请执行人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执行。
二、诉讼注意事项1. 权利保护意识:在诉讼程序中,当个人或单位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
2. 事实证据准备:在诉讼过程中,各方需要准备相关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
证据应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3. 法律援助申请:对于经济困难或者其他无法自行承担诉讼费用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法律援助。
4. 聘请律师: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聘请律师代理,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诉讼。
5. 日期和期限的注意: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各方需要注意起诉时效、应诉期限等法定期限,以免对自己的权益产生不利影响。
6. 诚信原则:在诉讼程序中,各方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捏造事实、隐瞒真相,保持良好的诉讼道德。
7. 判决的执行:当判决或裁决生效后,对方不履行义务的,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确保判决得到有效执行。
起诉的各个阶段和流程概述

起诉的各个阶段和流程概述起诉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法律途径向法院提起诉讼,让法律予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概述起诉的各个阶段和流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诉讼的过程。
一、起诉前准备阶段在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之前,起诉人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起诉的顺利进行。
这包括:1.明确诉讼标的:起诉人应明确自己要解决的法律问题,确定所要申请的诉讼请求,并搜集相关证据。
2.选择合适的法院:根据案件性质和管辖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法院进行起诉。
3.起诉状的准备:撰写起诉状,包括起诉请求、事实和理由,同时将相关证据附在起诉状中。
4.收集证据:从信函、电子邮件、合同、票据等渠道获取相关证据,确保起诉的事实依据充足可靠。
二、起诉阶段一旦起诉准备完成,起诉人就可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并正式启动诉讼程序。
起诉阶段的主要流程如下:1.立案受理:法院在接到起诉状后,会对其进行登记、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
如果起诉状符合法定条件,法院将立案受理,并开具立案通知书。
2.证据交换:起诉人和被诉人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交换证据。
起诉人应尽量提供清晰的证据链,被诉人则可提出辩解材料。
3.开庭:根据案件性质和法律规定,法院会安排庭审时间,并向当事人发出开庭通知书。
在开庭时,双方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证据,并进行辩论。
4.判决或裁定:庭审结束后,法院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作出判决或裁定。
判决是对纠纷的最终解决结果,而裁定则是对程序性问题的决定。
三、上诉阶段如果一方对法院的判决或裁定不满意,可以依法提起上诉,将案件移送到更高级的法院进行审理。
上诉阶段的主要流程如下:1.递交上诉状:上诉人需在规定期限内向原审法院递交上诉状,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和辩护意见。
2.受理与审查:原审法院会对上诉状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上诉。
如果符合法定条件,法院将受理上诉并将案件移交给上级法院。
3.二审审理:上级法院会重新审理案件,听取双方的陈述和辩论,并重新评估证据。
法院将依法作出新的判决或裁定。
诉讼的三个基本程序

诉讼的三个基本程序诉讼是司法程序中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其基本程序包括起诉、审理和执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诉讼的三个基本程序,并探讨其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起诉程序起诉是诉讼的第一个基本程序,它是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过程。
下面是起诉程序的关键步骤:1. 准备起诉材料在起诉之前,原告需要准备起诉材料,包括起诉状、证据材料等。
起诉状是原告向法院陈述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的书面文件,它应包括原告的基本信息、被告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等内容。
2. 提交起诉状原告将准备好的起诉材料提交给法院,一般可以通过邮寄、递交或电子方式进行。
法院收到起诉状后,会受理并立案。
3. 传唤被告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会传唤被告,通知其接受诉讼。
被告收到传唤后,可以选择自行辩护或委托律师代理。
4. 开庭审理如果被告不同意原告的诉求,法院会安排开庭审理。
开庭审理是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上陈述自己的观点、提供证据并进行辩论的过程。
在开庭审理中,法院会根据双方的陈述和证据进行调查、质证和辩论,最终作出判决。
二、审理程序审理是诉讼的第二个基本程序,它是法院对案件进行审查、调查和判决的过程。
下面是审理程序的关键步骤:1. 调查取证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调查取证,包括传唤当事人、询问当事人、收集证据等。
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书面证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也可以进行现场勘验和调取相关文件等。
2. 辩论和质证双方当事人在审理过程中有权进行辩论和质证。
辩论是双方当事人就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进行辩论和争论,质证是双方当事人对对方提出的证据进行质疑和反驳。
3. 判决法院在审理完毕后,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判决是法院对案件争议问题作出的裁决决定,它可以认定权利、义务、责任和责任承担等。
三、执行程序执行是诉讼的第三个基本程序,它是将法院判决的内容付诸实施的过程。
下面是执行程序的关键步骤:1. 申请执行判决生效后,如果被告不履行判决,原告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
诉讼程序的完整流程

诉讼程序的完整流程诉讼程序是指当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对其权益进行保护的一种司法活动。
诉讼程序的完整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立案。
立案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递交诉状,人民法院受理后即为立案。
立案时,当事人需要提交起诉状、证据材料等相关文件,并缴纳立案费。
人民法院受理后,会对起诉状进行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将立案受理,并发出立案通知书。
二、送达。
立案受理后,人民法院会将立案通知书送达被告,被告收到立案通知书后即为送达。
送达可以通过邮寄、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
被告收到立案通知书后,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答辩意见,并提交答辩状和相关证据。
三、举证。
在诉讼程序中,当事人需要提供证据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
举证是诉讼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当事人应当根据案件事实,充分收集、整理相关证据,并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给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会依法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进行审查,并在必要时可以进行调查取证。
四、开庭。
在诉讼程序中,人民法院会依法组织开庭审理。
开庭是当事人在法庭上就案件争议进行辩论、陈述事实和意见的环节,也是人民法院了解案件事实、认定法律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开庭审理中,当事人应当遵守法庭纪律,按照法庭规定进行陈述、辩论,配合人民法院进行调查、举证等工作。
五、判决。
在开庭审理结束后,人民法院会依法进行案件的审理和判决。
人民法院将依法对案件事实和争议进行审查,根据法律规定做出裁定或者判决。
判决是诉讼程序的最终结果,当事人应当尊重人民法院的判决,并履行判决结果。
六、执行。
如果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的判决,可以依法提起上诉。
经过上诉程序后,人民法院的判决将变为终审判决。
当事人应当及时履行终审判决,如有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异议,但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提出。
以上就是诉讼程序的完整流程。
诉讼程序是一种依法维护当事人权益的司法活动,当事人应当依法参与诉讼程序,尊重法院的判决,维护司法公正。
诉讼程序的完整流程

诉讼程序的完整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提起诉讼:当一方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诉讼的起诉书应包括原告的基本信息、被告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等。
2. 受理案件:法院在收到起诉书后,会对案件进行受理。
受理后,法院会发出受理通知书,并将案件分配给具体的法官。
3. 答辩:被告在收到起诉书后,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答辩状。
答辩状应包括被告对原告的诉讼请求的回应、事实和理由等。
4. 举证: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可以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证据可以是书面证据、物证、证人证言等。
双方可以提出证据清单,并在法庭上进行证据交换。
5. 开庭审理:法院会根据案件的情况安排开庭审理。
在开庭审理中,双方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质证对方的证人、辩论等。
法院会听取双方的意见,并根据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6. 判决:法院在审理完毕后,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判决书会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规定必要的执行措施。
7. 上诉:如果一方对法院的判决不满意,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
上级法院会重新审理案件,并作出新的判决。
8. 执行:如果判决生效,一方未履行判决义务,另一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会根据申请人的请求,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确保判决得到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诉讼程序可能会有所不同,上述流程仅为一般性描述。
具体的诉讼程序应根据当地的法律规定进行操作。
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流程

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流程民事诉讼是指由民事主体之间因权益纠纷而引发的诉讼程序。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各方当事人通过法院的审判来解决纠纷,并维护自身的权益。
本文将介绍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流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民事纠纷。
一、起诉阶段1. 起诉准备在起诉前,起诉人应当充分了解自己的权益,并准备好相关证据和材料,以便在起诉时能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
2. 提起诉讼起诉人将起诉状提交给被告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并支付相应的立案费用。
法院在收到起诉状后会进行审查,如符合起诉条件,即可受理案件。
3. 受理案件法院收到起诉状后,会对起诉状进行审查,并向被告送达传票。
如果案件符合受理条件,法院将受理案件并发出立案通知书。
二、答辩阶段1. 被告答辩在受到法院的传票后,被告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法院递交答辩状,陈述自己的观点,并提交相关证据和材料。
2. 开庭审理法院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开庭审理。
开庭审理时,法官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评估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并作出裁决或判决。
三、举证阶段1. 举证负责根据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必须由其举证。
在举证阶段,当事人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2. 鉴定和调查在举证过程中,法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鉴定和调查,以确认事实和证据的真实性。
四、判决阶段1. 法院裁决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或裁决。
判决是指法院就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作出的最终决定。
2. 判决执行如果判决有执行需要,当事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会通过执行程序,强制被判决方履行判决内容。
五、上诉阶段1. 不服判决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不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2. 上诉审理上级法院对上诉案件进行审理,再次评估事实和证据,并作出维持原判、修改原判或发回重审的决定。
六、执行阶段1. 判决执行在判决生效后,判决当事人需要履行判决内容。
如果一方拒不履行判决,对方可以申请执行。
2. 执行程序执行程序通过责令被执行人履行判决、查封、扣押、拍卖财产等措施来实现判决的执行。
起诉的程序和流程是什么

起诉的程序和流程是什么诉讼程序是指当一方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被否认时,通过法律程序向法院提起诉讼,以寻求法律保护和解决争议的过程。
起诉的程序和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准备阶段在起诉之前,起诉方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起诉方需要明确被告是谁,准备好被告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地址等。
其次,起诉方需要搜集相关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或被否认。
证据可以包括书面文件、照片、录音等。
最后,起诉方还需了解相关法律规定,确保自己的诉讼请求是合法合理的。
二、起诉阶段1. 起诉状的提交:起诉方需要以书面形式向法院递交起诉状,起诉状应包括以下内容:- 法院的名称和地址- 当事人的姓名、住址等基本信息- 被告的姓名、住址等基本信息- 简要陈述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提供的证据清单一般情况下,起诉状需要以正式格式书写,并加盖起诉方的印章或签名。
2. 起诉状的送达:起诉状提交给法院后,法院将会进行公告并将起诉状送达给被告。
被告可以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被告收到起诉状后,需要在法定期限内进行答辩。
三、答辩阶段在答辩阶段,被告需要对起诉状中的事实、理由进行回应。
被告应准备好答辩状,并在法定期限内提交给法院。
答辩状应包括以下内容:- 法院的名称和地址- 当事人的姓名、住址等基本信息- 起诉状中相关事实、理由的回应和抗辩意见- 提供的证据清单被告提交答辩状后,法院将会将答辩状送达给起诉方。
四、举证阶段在举证阶段,起诉方和被告将对各自的主张进行证明。
举证的责任一般由主张权利的一方承担,即谁主张谁举证。
举证可以通过提供书面证据、现场勘验、鉴定、证人证言等方式进行。
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提请法院采取相应的举证措施。
五、庭审阶段在庭审阶段,法院将组织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进行辩论,审理争议案件。
庭审程序一般包括以下环节:- 双方辩词:起诉方和被告可以就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辩论陈述。
- 质证:双方可以对对方提供的证据进行质证,以质疑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诉讼的流程范文范文

诉讼的流程范文范文一、立案阶段1.我国民事诉讼的立案程序,是指在符合法定立案条件的前提下,当事人或者代理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对起诉状等材料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立案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起诉状的提交:当事人或者代理人将起诉状、证据等材料提交到人民法院,并按照法律规定的格式填写和递交;(2)立案登记:法院接到起诉状后,将立案登记,并根据情况分配案件审判庭。
2.简单的立案流程可以总结为:起诉人起诉→提交诉讼请求书等材料→法院审查→立案登记。
二、审理阶段1.审理程序是指法院对立案受理后的案件进行事实调查、法律适用、证据收集等活动的全过程,由于具体案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审理程序有所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口头辩论:在开庭审理中,诉讼参与方进行口头陈述、辩论,提供证据和理由,互相质询,法官进行相关问题的询问,以争取案件公正审理;(2)审理庭审:法院根据审判需要,听取当事人、证人、鉴定人、调解员等的证言、陈述,不同案件有不同的证据并用的规定,以确定事实和证据的真伪,依法作出公正的裁判;(3)调解和和解:法院会在特定案件中进行调解和和解,以减少诉讼费用、缩短诉讼期限等,促进当事人间的和谐解决纠纷;(4)举证和质证:在审理阶段,当事人可以提交自己的证据,供法院审查和评估,同时可以对对方当事人的证据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判决阶段1.在审理阶段结束后,法院会根据相关证据和法律适用进行判决。
判决作出后,由执行机关负责执行判决。
判决阶段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法院通过合法的程序和调查查明案件事实;(2)法院运用法律规定对事实进行正确的法律适用;(3)法院对判决内容与理由进行书面记载;(4)法院传达判决书并告知当事人执行义务。
四、执行阶段1.当判决生效后,执行程序开始。
执行程序是指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采取各种强制措施迫使被执行人履行已判决的义务。
起诉案件的基本流程

起诉案件的基本流程起诉案件是指当一方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他人的侵害或破坏时,根据法律规定,向法院申请启动诉讼程序,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法律途径。
起诉案件是诉讼程序中的第一步,本文将介绍起诉案件的基本流程。
一、准备起诉材料在准备起诉案件之前,起诉人应当认真分析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并准备相关的证据材料。
起诉材料包括以下内容:1. 起诉状:起诉状是起诉人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的书面文件,应当明确标明当事人的姓名、住所地和联系方式,详细叙述案件的事实和理由,并附上相关证据。
2. 相关证据:起诉人应当准备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如书面文件、合同、照片、录像等,以证明自己主张的事实和权利。
3. 身份证明:起诉人应当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如身份证、护照等。
二、选择合适的法院根据案件的性质和法律规定,起诉人需要选择合适的法院进行起诉。
一般情况下,民事案件应当起诉到基层法院或中级法院;行政案件应当起诉到行政法院;刑事案件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起诉人无需自行选择法院。
三、递交起诉材料完成起诉材料后,起诉人需要亲自或委托代理人将起诉材料递交给选定的法院。
递交方式可以通过邮寄、送达或亲自递交。
一般情况下,法院会在收到起诉材料后进行审核,并颁发受理通知书。
四、法院受理案件法院在收到起诉材料后,会进行案件的受理程序。
受理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 形式审查:法院会对起诉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包括检查起诉状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资格是否符合条件等。
若审查通过,法院会向起诉人颁发受理通知书;若审查不通过,法院会要求起诉人补充或修改相关材料。
2. 缴纳案件受理费:一些案件需要缴纳案件受理费,起诉人需要根据法院的要求缴纳相应的费用。
3. 分配案件审理庭: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会根据案件的性质和法律规定,将案件分配给相应的审理庭进行审理。
五、举证期限与答辩在案件进入审理程序后,法庭会根据法律规定,规定起诉人和被告在一定期限内提出证据和答辩意见。
诉讼流程及准备材料

诉讼流程及准备材料诉讼是指当事人因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根据法律规定作出裁决的一种司法活动。
诉讼程序是指在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当事人和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下面将介绍诉讼流程及准备材料的相关内容。
一、诉讼流程。
1.立案阶段。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首先需要进行立案。
立案包括递交起诉状、交纳案件受理费、接受法院立案审查等程序。
在这一阶段,当事人需要准备好起诉状、证据材料、相关法律文件等,以便法院受理并进行审查。
2.受理阶段。
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会对起诉状和相关材料进行审查,确定案件受理与否。
如果案件符合立案条件,法院将受理案件,并通知当事人进行庭前准备。
3.庭前准备阶段。
在庭前准备阶段,当事人需要准备好诉讼材料,包括起诉状、证据材料、证人名单、财产清单等。
同时,还需要准备好辩护词和辩护材料,以便在庭审中进行辩护。
4.庭审阶段。
庭审是诉讼的重要环节,当事人需要在庭审中提出自己的诉讼请求,并提供证据支持。
同时,还需要对对方当事人的辩护进行回应,进行辩论和质证等活动。
5.裁决阶段。
在庭审结束后,法院将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证据和法律规定作出裁决。
当事人需要遵守法院的裁决,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二、准备材料。
1.起诉状。
起诉状是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书面申请,应当包括起诉请求、事实和理由、证据和法律依据等内容。
起诉状需要清晰、完整地陈述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以便法院进行受理和审查。
2.证据材料。
证据材料是支持当事人诉讼请求的重要依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
当事人需要准备好相关的证据材料,并在庭审中进行适当的引用和说明。
3.辩护词和辩护材料。
辩护词和辩护材料是被告在庭审中进行辩护的重要依据,需要清晰地陈述被告的辩护理由和事实依据。
被告需要在庭审前准备好相关的辩护词和辩护材料,以便进行有效的辩护。
4.财产清单。
财产清单是诉讼中涉及财产纠纷的当事人需要准备的重要材料,包括财产清单、财产证明文件、财产评估报告等。
诉讼案件基本流程及时限

诉讼案件基本流程及时限诉讼案件是指当事人因民事纠纷、行政争议或刑事犯罪被起诉等原因,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权益保护的法律程序。
下面是诉讼案件基本流程及时限的详细介绍。
一、立案阶段诉讼案件的立案阶段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是指将起诉的请求提交给法院,并由法院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
立案阶段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起诉:起诉是当事人向法院递交起诉状,详细表述诉讼事实和请求,并提交相关证据。
起诉书必须明确指出被告、原告、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等事实要件,并加盖律师事务所的印章(如有委托律师)。
2.预审:法院根据起诉状的内容进行预审,包括判断起诉状的形式是否规范、材料是否齐全等。
如果起诉状符合法定要求,法院将受理案件;如果不符合要求,法院则会要求当事人补正或者重新起诉。
3.立案:预审通过后,法院会根据起诉状的内容立案,出具立案决定书,并通知原告将起诉状送达给被告。
二、庭前准备阶段庭前准备阶段是指在庭审开始之前,法院与当事人进行相关准备工作,以确保庭审的公正、公平。
庭前准备阶段包括以下步骤:1.被告答辩:根据法院的通知,被告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递交答辩状,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进行回应,并提出辩护意见。
2.庭前交换证据:原告和被告在法院指定的时间内可以将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提交给法院,并向对方告知,以保证双方能够事先准备好辩论的证据。
3.案件调解:在庭前准备阶段,法院可以进行调解,促使当事人通过协商解决争议。
如果调解成功,双方可以达成和解协议,案件将被撤诉,否则继续进行庭审。
三、庭审阶段庭审阶段是指法院对诉讼案件进行审理、辩论,并最终作出判决、裁定的过程。
庭审阶段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开庭:在法院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法院主持庭审,宣布庭审开始。
2.听证:法院会对原告和被告进行询问,双方可以就案件的事实和证据进行陈述、答辩和质证等。
3.证人证言:如果有证人作证,法院会要求其出庭作证,双方可以质证、辩论证人的证言。
4.律师辩论:如果当事人委托律师代理诉讼,律师可以进行代理词辩论,提出相关法律观点和证据。
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选修课件6.3《诉讼的基本程序》

一二三
2.管辖问题 (1)我国的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 高人民法院四级,此外还设有海事法院、军事法院等专门法院。 (2)依法确定各级或同级法院之间受理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的活动 称为管辖。 (3)刑事诉讼另有立案管辖,它主要解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 机关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方面的权限或职责划分。
学问点一 学问点二
庭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围绕“被告是否实施了销售及许诺销售侵犯原 告涉案专利权汽车的行为”等争议焦点,分别进行了举证质证,并充分发表 了各自的辩论意见。开庭审理的核心是哪一个环节?为什么?
提示:法庭调查是开庭审理的核心,要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全面的调 查。法庭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审查核实各种证据,全 面查清案情。只有经过这个环节,法院才能作出公平、公正的判决。
滥用职权被提起的诉讼 ③法人代表马先生对工商局吊销公司营业执照
不服提起的诉讼 ④唐女士因遗产继承纠纷提起的诉讼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因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离婚、继承以及侵权等纠纷提起
的诉讼都属于民事诉讼,故选 D 项。②属于刑事诉讼,③属于行政诉讼。 答案:D
一二
1234
学问点一 学问点二
3.开庭前准备:案件受理后到法庭开庭之前,作为当事人有权向法院进 一步提供有关证据材料,以证明你的主张。如果因客观原因调查取证有困难 的,有权申请人民法院进行调查取证。对案件中的有关问题需要鉴定的,当 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进行鉴定。
4.开庭:开庭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中心环节,所以当事人必须到庭。原 告如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中途无故退庭,法院会对案件作撤诉处理;被告如 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法院有权作出缺席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法院为什么不受理小李的诉讼请求? 【答案】 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民事诉讼多采取“原告就被告”即由被 告所在地法院管辖的原则。小李要起诉的被告在广东,他应到被告所在地的基 层人民法院起诉。
第 3 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正确理解管辖 (1)法院的级别划分。我国的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 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四级,此外还设有海事法院、知识产权法院和军事法 院等专门法院。 (2)含义: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 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2.教材 P89 探究问题
【提示】 本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诉讼主管范围知识的了解,除第二种情形外,其余两种情 况都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了一系列法院不受理的事项,其 中包括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提起的诉 讼。
3.教材 P90 探究问题 【提示】 略。 4.教材 P91 探究问题 【提示】 本探究活动提供了民事诉讼的一审程序流程图。设计本活动的 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民事诉讼在开庭审理时应经历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具体 内容,从而对诉讼的过程有一个更加深入完整的了解;同时明确这样做也体现 了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思考】 刑事诉讼中,审判长还有何责任? 【答案】 在刑事诉讼中,审判长还要告知被告人依法享有辩护权。
1.教材 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 探究问题
【提示】 本探究活动旨在通过三个案例,使学生对我国诉讼法的主管和管 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增强对诉讼程序的了解。我国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 法都有主管范围,即法院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受理一定范围内民事纠纷和行 政纠纷的权限。情境一涉及的是管辖问题,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地域管辖 适用的“原告就被告”原则,小管应向被告小霞所在的东城区的法院起诉。 情景二中,柴先生的案子应归该区法院管辖。情景三中,童童可以到当地公 安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生分组探究一 主管与管辖 第 1 步‖背景——鲜活材料,审清细节 山东农民工小李在广东打工,与房东因房租发生纠纷。于是小李在春节回 家期间,向自己所在县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法院接到诉讼状后,经审查认 为不符合条件,裁定不予受理。
第 2 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小李和房东的纠纷属于人民法院管辖的范围吗? 【答案】 二者的纠纷属于人民法院主管。
2.如何理解我国法院的管辖问题? 【答案】 我国的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 和最高人民法院四级,此外还设有海事法院、知识产权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 法院。法院系统内部有明确的管辖分工。依法确定各级或同级法院之间受理一 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的活动称为管辖。管辖有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地域管辖 相对较为复杂。民事诉讼多采取“原告就被告”即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的原 则。
三、法槌响起——开庭审理 1.开庭审理的基本程序:开庭审理是人民法院在法庭上依法对案件进行审 理的诉讼 活动,包括 开庭准备、法庭调查 、法庭辩论 、 休庭评议与 宣判五个阶 段。 (1)开庭准备:在开庭准备阶段,书记员要在开庭前查明 原告、被告和其他 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然后由审判长 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基 本情况,宣布案由和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当事 人是否要求 回避。
3 诉讼的基本程序
一、投告有门——管辖 1.受案范围 (1)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 之间、法人 之 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 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 因物权、债权、知识产权 、人身权、离婚、继承以及侵权等纠纷提起的诉讼都 属于这一范围。
(2)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 国家行政职权的 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 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
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2.管辖问题 (1)我国的法院分为基层 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 人民法院和最高 人 民法院四级,此外还设有海事法院、知识产权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法院。 (2)依法确定各级或 同级法院之间受理一审案件的分工 和权限的活动称为管 辖。
管辖有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之分。级别管辖主要是在法院的上下级之间确 定管辖权,地域管辖则确定某个一审案件应该由哪个地区的法院来管辖。
二、告状有道——起诉与立案 1.起诉:在民事 诉讼和行政 诉讼中,原告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 请求,这种 行为称为起诉,俗称“告状”。起诉是迈向诉讼程序的第一步。
2.立案 (1)我国实行立案登记制。对起诉、自诉,人民法院一律接收诉状。对符合 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立案登记后,诉讼 即告成立,指控的一方称为原告,被指控的一方相应称为 被告,诉讼进入了第 一审程序。 (2)法院登记立案后,会把原告提交的 起诉状副本发送给 被告,被告应诉必 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再由法院把答辩状副本送交原告 。即使被告不 提交答辩状,也不影响法院审理。在这一阶段,法院还要确定 开庭日期,通知 双方当事人。
(5)宣判:宣判的内容主要包括认定的事实、适用的法律 、判决的理由与结果、 诉讼费用的分担等,并告知当事人的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法院。
2.两审终审制:由于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因此二审裁判就是终审裁判, 当事人不能再上诉。再审程序是纠正生效裁判错误的特殊补救程序。
1.判断 (1)甲、乙提起的离婚诉讼属于民事诉讼。( ) (2)原告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法院提出的诉讼请求被称为上诉。( ) (3)法院审查起诉状后应在 10 日内立案。( ) (4)级别管辖主要是在法院的上下级之间确定管辖权。( ) 【答案】 (1)√ (2)× (3)× (4)√
(2)法庭调查:法庭调查是开庭审理的核心,要对案件事实和证据 进行全面 的调查。
(3)法庭辩论:在这一阶段,各方当事人在 法官主持下,依据法庭调查查明 的事实和证据 ,阐明自己的意见,反驳对方的主张,相互进行辩论。
(4) 休 庭 评 议 : 法 庭 辩 论 结 束 后 , 合 议 庭 应 当 休 庭 进 行 评 议 , 就案件性质 、认定的事实、适用的法律 和处理结果得出结论,当庭或择期公开 宣告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