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苏轼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苏轼专题练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苏轼专题练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苏轼专题练【题文】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14.CE15.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题文】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①苏轼前瞻马耳九仙山②。

碧连天,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③。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

去翩翩,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

苏轼作品专练渔家傲苏轼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注】龙图。

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都。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

渺渺斜风吹细雨。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

却讶此洲名白鹭。

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注】王胜之:为官清廉,颇有声望。

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古”两句点明金陵作为虎踞龙盘之地,见证了朝代兴衰,诗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为送别友人蓄势。

B.“渺渺”三句写老百姓不顾斜风细雨,在芳草渡口挽留友人,既渲染了别情,也突显了王胜之的声望。

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写朋友离开时,由青鸾驾车、红鸾陪乘越过彩雾,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色彩。

D.“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写词人想象友人翩然未歇、便飞向别处,以此为全词作结,充满了意趣。

2.本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解答】(1)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错误,“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联想想象的手法,写王胜之离去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

(2)上片写到细雨蒙蒙,斜风习习,景中弥漫着愁绪。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说江南父老在芳草渡口殷勤地把你挽留。

这里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父老挽留友人来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

友人能让百姓殷切挽留,从侧面展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黄州诗(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黄州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黄州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黄州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①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①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

②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

诗人何逊、张籍、孟宾于都曾做过水部郎。

③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代指官俸。

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个人拿到实物后再折价变卖,因此实际所得与名义薪俸常相去甚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回顾了自己只为口腹生计奔忙的人生之路,“自笑”“荒唐”表达一种对平生遭遇的自嘲与伤感之情。

B.颔联紧扣诗题,描绘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好竹连山”,顿生“知鱼美”和“觉笋香”的遐想,与上文的“为口忙”形成呼应。

C.颈联用典自况,面对不幸的遭遇,只得安于“员外置”,“例作水曹郎”,不免心含愤怼,产生了与白居易为九江郡司马时相似的迁谪之叹。

D.诗歌用平实诙谐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初到黄州时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2.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陶诗的这种特点在苏诗中也有体现,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②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初贬黄州时。

②漏断:漏声断绝,谓夜深。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缺月”二句,点明环境,月挂疏桐、夜深人静,渲染那种孤寂清冷的氛围,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同时也为后文“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B.“谁见”二句说词人想象自己在夜深人静、漫步庭院时,看到一个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借此抒发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

C.“惊起”二句,直写作者孤寂的心境。

四顾寻觅,却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

[精]高考语文必考题型之诗歌鉴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含答案

[精]高考语文必考题型之诗歌鉴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含答案

高考语文必考题型之诗歌鉴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含答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及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语文必考题型之诗歌鉴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含答案【阅读问题及答案】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

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专练:苏轼专题练(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专练:苏轼专题练(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专练:苏轼专题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4-15题。

(4分)闻洮西捷报①苏轼汉家将军一丈佛②,诏赐天池八尺龙③。

露布④朝驰玉关⑤塞,捷书夜到甘泉宫⑥。

似闻指挥筑上郡⑦,已觉谈笑无西戎⑧。

放臣⑨不见天颜⑩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①指元丰四年种谔(北宋将领)指挥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称洮西。

②是说将士身材像佛像一样高大。

③天子的马曰龙,高七尺以上,故称八尺龙。

④指征讨西夏的檄文。

⑤此处指边塞。

⑥指宋朝廷。

⑦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

⑧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

⑨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

⑩帝王的容颜。

14.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

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

15.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

过岭①苏轼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

②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

“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

C.颈联用典。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1)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1)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催试官考较戏作①(节选)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②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注释】①此诗为熙宁五年,诗人任杭州通判监考贡举时作。

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这一年却延迟至八月十七日放榜。

②组练:指军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为催促试官考较而作,却从描写钱塘江大潮入手,构思别致新颖。

B.诗人用“鲲鹏水击”、“组练长驱”两个比喻表现江潮气势磅礴、壮美雄奇。

C.诗的五、六句将红旗与青盖、黑沙与白浪进行对比,突出江潮盛况非凡。

D.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阅卷考官的催促,希望考官们点起蜡烛加班阅卷。

(2)这首诗题为“戏作”,但其中包含真情。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解析

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①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

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

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

(3)细读全诗,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苏轼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苏轼

2020高考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苏轼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石苍舒①醉墨堂(节选)苏轼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②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注】①石苍舒,字才美,京兆(即长安)人,善草隶书。

②柳子,柳宗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交代醉墨堂的建造以及命名,第二句表现堂中练书心情。

B.诗人借用柳宗元的形象比喻表现石苍舒对书法嗜好的极致程度。

C.诗人认为石仓舒的书法技艺已达到完美境界,但也有不少瑕疵。

D.兴致来时,石苍舒练习书法挥笔神速,如同骏马瞬间踏遍九州。

2.石仓舒“醉墨”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壶中九华诗①苏轼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②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③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①苏轼南迁之时,在鄱阳湖口见李正臣藏石——“壶中九华”,十分喜欢,写成此诗。

②玉女窗,嵩山古迹之一,宋时已不存在,传说汉武帝于此窗中见到玉女(仙女)。

③仇池:是苏轼在扬州所蓄异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写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从眼中消失。

B.“翠扫空”是说苍翠的山色,就像画家用大笔横扫,涂抹在广阔的天宇中的一幅画图。

C.第三句说苏轼虽被贬千里之外的岭南,但他却不觉得愁苦,以此抒发了诗人的豁达之情。

D.壶中九华是一个“广袤尺余”的石山,经过诗人吟咏,此石和仇池石一样传为石中珍宝。

4.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后人传诵,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注]苏轼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苏轼古诗词鉴赏练习试题及答案汇编

苏轼古诗词鉴赏练习试题及答案汇编

苏轼古诗词鉴赏练习试题及答案汇编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傍晚西风(2分)(2)拟人表现手法。

(1分)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2分)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分)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 Word版含答案.doc

古代诗歌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1)1.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下列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此词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这些景观有何特点?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的意境怎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联系全词,分析作者情感变化脉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遥想”一词统领的内容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词中“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用意,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词豪气冲天,但最后却陡然一转,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似乎有点不太协调,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张孝祥试题专攻及答案解析(6页)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张孝祥试题专攻及答案解析(6页)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张孝祥试题专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雨中花(南宋)张孝祥一舸凌风,斗酒酹江,翩然乘兴东游。

欲吐平生孤愤,壮气横秋。

浩荡锦囊诗卷,从容玉帐兵筹。

有当时桥下,取履仙翁,谈笑同舟。

先贤济世,偶耳功名,事成岂为封留。

何况我、君恩深重,欲报无由。

长望东南气王,从教西北云浮。

断鸿万里,不堪回首,赤县神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阙开篇描绘了浩渺江景,与苏轼《赤壁赋》泛舟夜游所写意境有相似之处。

B.“浩荡”“壮气”“万里”等词语境界阔大,体现出该词恢弘豪放的语言风格。

C.下阕承接张良拾履典故,表现词人希望建功立业、报国为民而不求功名的情怀。

D.“断鸿”在词中借指书信,由于金兵南侵,词人无法归乡,不禁悲从中来。

2.清代词学家陈廷焯评论说:“张安国词,热肠郁思。

”试结合该词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南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前两句写湖光秋色,对仗工整,绘就了一幅绚烂的秋日湖光图。

B.词人未正面描绘舟行所遇的狂风恶浪的险境,而是侧重写奇妙遐想。

C.下片写明日天气更好,还可在水晶宫里欣赏乐章,露宿也内心惬意。

D.词作构思颇具匠心,情景交融,意境幽雅,足见词人对山水的喜爱。

4.请对本词上片后两句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三、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完成5-6题。

水调歌头·隐静山观雨(南宋)张孝祥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

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

电掣金蛇千丈,雷震灵龟万叠,汹汹欲崩空。

尽泻银潢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

人间应失匕筋①,此地独从容。

洗了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

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匕筋,羹匙和筷子。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两句描写了大雨将至的景象,山间的“云气”“回风”拉开了降雨的序幕。

高考古诗文阅读专练:苏轼+

高考古诗文阅读专练:苏轼+

高考古诗文阅读苏轼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画堂春·寄子由①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③奈愁何。

【注】①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九月;②指宋神宗熙宁四年秋,苏轼与苏辙同游的陈州柳湖;③苏辙在济南任满,将召还,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多处使用比喻,使得诗歌语言形象,画面感很强。

B.当年诗人和子由一同乘上小舟,划桨同游,齐唱采菱歌。

C.上片是虚写,下片是当下眼前之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D.“暮云”既指“傍晚之云”,也是用典,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2.上片到下片诗人的心理有何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词的内容作分析。

【答案】1.B2.心理变化:①上片借柳花、麦浪、镜湖、飞舟、菱歌等美好景象抒发几年前与子由同游的愉悦心情。

②下片写平原风光很好,作者登楼望远,却因暮云遮蔽,看不见济南,表现了思念子由的惆怅。

感情:作者利用回忆的美好与现实的无助作对比,表达了对子由的思念之情和人生不顺的无奈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一同乘上小舟,划桨同游,齐唱采菱歌”错误。

选项内容只是二人所见所闻。

这里写的是作者和子由置身于风和日丽的环境当中,看到湖上的小舟双棹齐飞好比织衣服的梭子那般飞来飞去,游玩之中还能听到船上传来悦耳动听的采菱歌,并不是他们自己在唱歌。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心理变化和感情的能力。

心理变化:上片追叙苏轼与苏辙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

词中以柳湖为中心描写景物,展开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营造了一个自在、轻盈的美的境界,烘托出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

开头两句用对仗描写眼前景物,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水天连成一片,波光粼粼,小楼上风和日丽。

苏轼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练习海淀含答案解析译文

苏轼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练习海淀含答案解析译文

高三复习古代诗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1,人道是,三国周郎2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3,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4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5。

注:1.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2.即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

24岁时即任孙策的中郎将,军中皆呼之为“周郎”。

3.初:刚刚。

4.这里指代曹操的水军。

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5.酹:祭奠时把酒浇在地上或水上。

一.填空1.苏轼,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其父_________、弟___________都有文名,父子三人号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的词突破了音律的束缚,开拓了词的领域,开____________的词风,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选择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

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

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苏轼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苏轼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苏轼专题练习合集(含解析)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苏轼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年生死两茫茫"写出了曾经的夫妻已经生死永别,诗人倏忽之间经历了十年的茫茫岁月,梦中朦胧很难看清“千里孤坟”。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个句子,以假设引发想象,将容颜的憔悴与衰老,和别后的深深忧伤融合在一起。

C.此词以“记梦”为标题,明确写出了做梦日期,并通过对所梦细节的描写展现出自己的心境,抒发了对亡妻的无限深情。

D.此词以悼亡为主题,借生与死、故土与异乡、相逢却不识、相对而又无言等内容,写尽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

2.“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是如何表达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岁(节选)苏轼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注】选诗是苏轼写于嘉祐七年(1062)冬末的组诗《馈岁》《别岁》《守岁》中的一部分。

组诗的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蜀之风俗如是。

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通过对东邻西舍酒熟肉肥的正面描写,来突出浓厚的新年氛围。

B.三四两句中,“一日欢"与“穷年悲”对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情感细腻,令人动容。

C.组诗虽是诗人因为在外做官,过年时思念故乡和亲人不得归而作,但其主旨却远不止于此。

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4

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4

5 苏轼词两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直奔历史,把奔流不尽的大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背景。

B.“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直插云霄的山峰、拍岸惊涛和澎湃的雪浪。

C.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着力塑造了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指挥若定的东吴将军周瑜的形象。

D.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与“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

项,“词的开篇,直奔历史”不当,词的开篇写的是眼前景。

2.词作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格调?,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既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和功业无成的无奈,又表现了作者襟怀旷达、自解自慰的超脱和豁达。

,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但“江月”一词,又让人感到作者的豁达与豪放。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3~4题。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奠定基调,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吟啸且徐行”的意思是“在雨中边吟诗边啸歌散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C.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忧伤,更增加挑战色彩。

高考名师诗歌鉴赏比较 两首《密州出猎》与《水调歌头》

高考名师诗歌鉴赏比较 两首《密州出猎》与《水调歌头》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评析】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作者正任密州知州。

这是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它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

无论是题材还是意境,都具有开拓意义,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做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外出打猎的情景。

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

下片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为国戍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

全词气势雄豪,淋漓酣畅。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是一首豪而能壮的词。

作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南宋胡寅《酒边词序》语),变香艳绮靡的吴侬软语为报国立功的洪钟之音,化软媚无骨的儿女情为孔武刚健的英雄气。

作者借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就艺术表现而言,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音节嘹亮,韵调铿锵;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刚性十足,生动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和希望理想,使全词“狂”态毕露,确实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郭培旺编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苏轼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石苍舒①醉墨堂(节选)苏轼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②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注】①石苍舒,字才美,京兆(即长安)人,善草隶书。

②柳子,柳宗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交代醉墨堂的建造以及命名,第二句表现堂中练书心情。

B.诗人借用柳宗元的形象比喻表现石苍舒对书法嗜好的极致程度。

C.诗人认为石仓舒的书法技艺已达到完美境界,但也有不少瑕疵。

D.兴致来时,石苍舒练习书法挥笔神速,如同骏马瞬间踏遍九州。

2.石仓舒“醉墨”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壶中九华诗①苏轼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②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③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①苏轼南迁之时,在鄱阳湖口见李正臣藏石——“壶中九华”,十分喜欢,写成此诗。

②玉女窗,嵩山古迹之一,宋时已不存在,传说汉武帝于此窗中见到玉女(仙女)。

③仇池:是苏轼在扬州所蓄异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写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从眼中消失。

B.“翠扫空”是说苍翠的山色,就像画家用大笔横扫,涂抹在广阔的天宇中的一幅画图。

C.第三句说苏轼虽被贬千里之外的岭南,但他却不觉得愁苦,以此抒发了诗人的豁达之情。

D.壶中九华是一个“广袤尺余”的石山,经过诗人吟咏,此石和仇池石一样传为石中珍宝。

4.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后人传诵,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注]苏轼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

岐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诗人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却是柳丝披拂,春风荡漾。

B.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溪流潺潺之声,小草新绿之色,用词准确形象,画面春意盎然。

C.颈联写送别情形,作者用“留我住”“待君温”表达朋友们的盛情,突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D.尾联的“细雨梅花正断魂”,写出了去年的今日,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悲伤心情。

6.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中说尾联“含蕴无穷”,请结合尾联说明之。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本词写于元祜六年(1901 年)春苏轼时任杭州知州。

②改火:古时候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故称改火,后来以改火为一年,“三改火”即过了三年。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词的上片写友人久别重逢,又勉励友人,为其开释胸怀。

B.话别时对友人关怀备至,双方意绪契合,以思想活动为线索,扣人心弦。

C.词的下片写在月夜之中送别友人,穆父所去的是偏远之地,早春时节,春风已绿江南岸,但规定的到任时期已经迫近,不得不启行。

D.苏轼的尾联,为友人提供一种精神力量,告诉友人离开后虽然艰难,但不要思念自己。

8.本文情感一波三折,委曲跌宕。

结合本词及所学知识,你对苏轼送别友人有何看法?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西江月[注]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过去种种努力奋斗终随流光归于破灭的恨事,表现了苏轼被贬后的消极和厌世的情绪。

B.“人生几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

“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则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

C.“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风萧瑟、落叶纷飞是典型的秋色秋景,作者借此感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D.下片写酒贱客少,浮云遮月,中秋团聚无人,只好独自把盏北望,把作者中秋之夜独自一人居于异乡的孤寂落寞和伤时感事的愤慨、落寞之情表达了出来。

10.本词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是写中秋,分别用“人生几度新凉”的“凉”字和“高处不胜寒”的“寒"字表达情绪意境,试比较这两个字的异同。

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C项,“但也有不少瑕疵”说法错误。

“堆墙败笔如山丘”中的“败笔”指的是用完作废的笔,这是说石苍舒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

这是诗人对石苍舒长期积累,勤学苦练的赞赏。

2.①为练习书法,专门建堂,且命名“醉墨”。

②对书法痴迷,从书法中获得无穷快乐,甚至消除了忧愁。

③为追求技艺,勤学苦练,用废的笔堆积如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本题中,诗歌首句“近者作堂名醉墨”,是说石苍舒最近建造了“醉墨堂”,从中可以概括出“醉墨”的表现之一:专门建堂练习书法,命名“醉墨”。

“如饮美酒销百忧”“病嗜土炭如珍羞”两句,是说石苍舒练习书法,如同啜饮美酒能消除烦恼一样,如同嗜好土炭的病人吃起土炭就像美味佳肴一样。

从中可以概括出“醉墨”的表现之二:石苍舒痴迷于书法,从中获得无穷快乐。

“堆墙败笔如山丘”“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这几句是说石苍舒练习书法,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

兴致来时,挥动笔墨多少纸都用得完,就好像骏马一转眼就踏遍九州大地。

从中可以概括出“醉墨”的表现之三:为了追求技艺,勤学苦练。

3.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项,“他却不觉得愁苦,以此抒发了诗人的豁达之情”错,应是“愁苦之情”。

4.①颈联正面描写壶中九华形象:“层层见”言山石的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显现出来,使人玩赏不置;“处处通”,写山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的特点。

②“天池”泛指天上之池,“玉女窗”源于典故,诗人发挥想象,用“天池水”“玉女窗”构设一个优美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③“层层见”和“处处通”运用叠词,既能够突出壶中九华的情态,使诗句描写细腻,又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赏析诗歌中某句的精妙,要从分析该联的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着手,即结合诗句内容、从手法着手来分析诗人的心境。

回答时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技巧的表现;第三步,指出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首先读懂全诗。

首联,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

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苏轼此次南迁,背离中原,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苦的。

颔联,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离家乡越来越远。

说“莫愁”,是由于“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

强作欢颜,聊以自慰。

颈联,正面描写壶中九华形象,写山石层叠多姿,玲珑宛转有如窗棂。

诗句尾联,倾吐欲买壶中九华之意。

“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然后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

第一,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颈联正面描写壶中九华形象:“层层见”,描写山石的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显现出来的样子。

“处处通”,写出了山石玲珑宛转,像窗棂一样的特点。

第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发挥想象,用“天池”“玉女窗”典故,勾勒了一个迷离的优美仙境,表现了一个老年诗人面对着这小小盆景、一往情深的孤苦的内心感受。

第三,从词语的运用角度赏析。

运用叠词,“层层见”和“处处通”,既突出壶中九华的情态,又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

据此,赏析颈联从以上三个角度回答即可。

5.D【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D项,“写出了去年的今日,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悲伤心情”理解错误,诗句“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的意思是“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由“去年今日关山路”可知,去年的今日,诗人奔赴黄州途中孤苦寂寥,只有梅花相伴。

故“写出了去年的今日,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悲伤心情”表述有误。

6.①用典:化用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点明诗人“在路上”,既指仕途,也指人生。

②对比:将“去年今日”与“今年今日”对比,写出去年的孤独寂寥的迁谪之苦,也表现出今年朋友饯行的深情厚意,从而消解诗人人生旅途中的诸多凄楚。

(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中“诗评题”的考查,“诗评题”选用的“评语”涉及诗歌的结构思路、艺术手法、意象意境、思想情感、语言风格特色等内容。

具体而言,此题题干拿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的评论,引出所要考查的内容,汪师韩“说尾联‘含蕴无穷’,请结合尾联说明之”。

考生须理解尾联的意思,看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手法,与“送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尾联“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首先运用典故,化用杜牧《清明》中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尾联可译为“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这是诗人在送别之时想到“去年今日”的情景,属于虚写,此时此刻朋友正送别诗人,朋友之间洋溢着深情厚谊,而去年的今天,诗人只身一人行走在旅途之中,只有梅花细雨相伴,凄苦无比,今年和去年的情形构成对比,突出朋友之情对诗人孤苦寂寥的人生旅程的安慰之状,看似与“送别”无关,实际恰恰展现了友人之间的情深意重。

考生围绕这些内容作答即可。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D 项,“但不要思念自己”错误,词末两句表明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

其实人生如寄,就不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了。

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8.①他对友人诚挚相待,至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②对友人惜别之情,深至精微;③对友人厚道、劝慰、劝勉。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