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儿科急性呼吸衰竭的诊疗常规

儿科急性呼吸衰竭的诊疗常规

儿科急性呼吸衰竭的诊疗常规【概述】急性呼吸衰竭指各种原因引起呼吸中枢、呼吸器官病变,使机体通气和换气障碍,导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病因】小儿急性呼吸衰竭常见病因可见于以下几类。

上气道梗阻:感染(哮吼、会厌炎、细菌性气管炎)、喉气管软化、气管异物和过敏;下气道梗阻: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和囊性纤维化;限制性肺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胸膜渗出、肺炎、肺水肿和腹腔间隔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紊乱:颅内损伤(出血、缺血)、药物(镇静药)和代谢性脑病;周围神经系统与肌肉疾患:格林-巴利综合征、肌营养不良、脊柱侧弯、脊髓损伤、肉毒杆菌中毒和中毒(如有机磷中毒)。

【临床表现】均因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所致,可累及各个系统。

此外尚有原发病的临床特征。

1.呼吸系统呼吸困难、鼻扇、呻吟、三凹征和发绀最多见,呼吸频率或节律改变、深浅不一或浅慢呼吸亦颇常见。

中枢性呼吸衰竭早期可呈潮式呼吸,晚期常有呼吸暂停、双吸气及抽泣样呼吸。

听诊肺部呼吸音降低。

此外,尚可有原发病相应体征。

2.循环系统早期缺氧心动过速、血压亦可增高。

重者心率减慢、心律失常、血压下降、休克和心搏骤停。

高碳酸血症时周围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使皮肤潮红、四肢暖、脉大、多汗和球结膜水肿。

此外,还可发生肺水肿、右心衰竭3.神经系统轻者注意力不集中,定向障碍。

随缺氧加重出现烦躁不安、易激惹、嗜睡、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昏迷和惊厥等。

年长儿可诉头痛。

有时瞳孔大小不等、光反应迟钝,肌张力及反射减弱或增强。

4.胃肠道可有应激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

5.其他尚可有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少尿、无尿、尿素氮增高;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和DIC。

6.血气分析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应在静息状态、海平面、吸入室内空气时动脉取血送检。

【诊断要点】1.有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

2.发绀、呼吸频率或节律异常、烦躁不安或嗜睡等症状经湿化气道、吸痰、吸氧仍不能改善。

3.存在前述临床表现中的各系统症状。

呼吸衰竭诊疗规范

呼吸衰竭诊疗规范

呼吸衰竭诊疗规范各种疾病导致肺功能的严重损害,致使气体交换不能正常进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和(或)二氧化碳分压增加,并超过正常预计范围时,即为呼吸衰竭。

【诊断标准】1.有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如呼吸道、肺组织、肺血管、胸廓或神经肌肉疾病。

2.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皮肤粘膜晦暗、唇甲发绀,精神症状如烦躁、神志淡漠甚至昏迷,抽搐等。

3.动脉血气在海平面呼吸空气时,PaO2:低于60mmHg,PaC02:正常或低于正常者,称为Ⅰ型呼衰;PaO2:低于60mmHg,PaC02:大于50rnmHg者,称为Ⅱ型呼衰。

【治疗原则】(一)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

(二)呼吸支持1.建立通畅的气道痰液粘稠者,可雾化吸人化痰药物稀释痰液,或用支气管解痉剂扩张支气管,必要时给予糖皮质激素以缓解支气管痉挛,也可使用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

如经以上治疗效果不佳,则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2.氧疗(1)急性呼衰①单纯缺氧:可吸人高浓度氧(35%以上)以纠正低氧血症,减少通气过度。

当缺氧仍不能纠正时,应使用机械通气,使Pa02﹥60mmHg。

②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采用机械通气治疗。

(2)慢性呼衰①单纯缺氧:可吸人高浓度氧,但氧浓度一般不应超过50%。

②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使用低浓度(﹤35%)持续给氧。

如无效,需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治疗。

(3)慢性呼衰缓解期:长期低浓度氧疗,每日吸氧最好在15小时以上。

3.呼吸兴奋剂对中枢性呼吸抑制引起的低通气,或COPD并发Ⅱ型呼衰者,可给予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0.375~0.75g静脉缓慢推注,随即以3~3.75g加入500ml液体中静滴。

用药后观察神志及血气的变化。

若经4~6小时未见效,或出现肌肉抽搐等严重反应,应停用。

4.机械通气对经以上治疗不能纠正的呼衰,可给予机械通气。

对神志尚清,能配合治疗的患者,可先试用经鼻/面罩机械通气,如效果不佳,可建立人工气道。

对病情严重、神志虽清但不合作、昏迷或有呼吸道大量分泌物者,应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如经鼻(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儿科 急性呼吸衰竭 诊疗常规

儿科 急性呼吸衰竭  诊疗常规

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指累及呼吸器官和(或)呼吸中枢的各种疾病,直接或间接引起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造成低氧血症或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潴留,以及一系列代谢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根据血气分析可分为:①I型呼衰:又称换气障碍型呼衰、低氧血症型呼衰,多由肺实质病变引起,早期多有过度通气,只有低氧血症而无二氧化碳潴留;②Ⅱ型呼衰:又称通气障碍型呼衰、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型呼衰,多由肺内原因(呼吸道梗阻、肺不张、肺实变)或肺外原因引起,肺泡通气量不足,有低氧和高碳酸血症。

根据病因可分为:①中枢性呼衰:由颅脑病变、各种中毒引起:②周围性呼衰:由喉、支气管、肺、胸膜呼吸肌、胸廓、周围神经病变引起。

【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1) 呼吸系统:①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鼻翼扇动、三凹征、喘憋、发绀等。

②呼吸抑制:呼吸节律改变,潮式呼吸、间停呼吸(Biot 呼吸)、叹息样呼吸、双吸气、下颌呼吸、点头样呼吸、鱼口样呼吸,呼吸微弱、浅慢,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呼吸暂停或骤停。

(2) 循环系统:心率由过速到减慢、心律失常、心音低钝、血压由升高到下降,右心衰竭或休克。

(3) 神经系統:烦躁不安、谵妄、嗜睡、头痛、意识障碍、凝视,甚至昏迷惊厥等,瞳孔缩小或忽大忽小,视盘水肿。

2.血气分析诊断标准(1)呼吸功能不全:平原地区动脉血氧分压(PaO2)≤80mmHg(10.6 kPa,1 mmHg=0.133 kPa)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5 mmHg (6 kPa),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0.91。

(2)呼吸衰竭:平原地区儿童PaO2≤60mmHg(8.0kPa),PaC02≥50mmHg(6.7kPa),SaO2≤0.85。

婴幼儿PaO2≤50mmHg (6.7kPa) ,PaCO2≥45mmHg(6.0 kPa),SaO2≤0.85。

在吸氧情况下,PaO2可保持在正常范围,应用PaO2/吸入氧浓度(Fi02)的大小判断,<250mmHg即为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疗指南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疗指南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疗指南1.临床评估:首先要评估患者的病史,包括过去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使用的药物等。

然后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观察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皮肤颜色、全身水肿等。

2.血气分析: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应尽早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评估氧合、酸碱平衡和肺功能。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可以判断呼吸衰竭的类型,如低氧血症型、高碳酸血症型或混合型。

3.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病史,可能需要进行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测试、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以帮助诊断病因。

4.氧疗:氧疗是急性呼吸衰竭的基本治疗方法,旨在提高患者的氧合,维持组织的氧供需平衡。

常用的方法包括鼻导管、面罩、氧气头罩等。

5.支持治疗: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在纠正基本病因的同时,给予支持治疗,如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6.通气支持:对于高碳酸血症或低氧血症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支持。

机械通气可以通过面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方法进行。

7.病因治疗: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例如,对于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应使用抗生素治疗;对于心源性呼吸衰竭,应积极控制心跳过快或心源性休克等病因。

8.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和处理: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可能合并有呼吸性酸中毒、气胸、肺栓塞、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一旦发现,应及时进行处理,以减轻病情并提高预后。

9.急性呼吸衰竭的监测和评估: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以及血气分析等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0.康复治疗:对于病情好转的患者,随访时应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肺康复运动、营养支持和心理支持等。

上述为急性呼吸衰竭的诊疗指南,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适用,具体治疗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专业医生的判断来确定。

因此,在遇到急性呼吸衰竭的情况时,建议尽快寻求专业医生的意见和治疗。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治常规与临床常用处方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治常规与临床常用处方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治常规与临床常用处方【概述】急性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机体呼吸中枢或(和)外周呼吸器管病变,进而肺的通气及换气功能发生障碍,使患儿出现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并继之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急性呼吸衰竭是导致儿童心跳呼吸骤停的重要原因,其常见病因可分为三大类:①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如气管异物吸入、急性喉梗阻、喉痉挛、血管环压迫、咽后壁脓肿、气管软化等。

②肺实质病变:如各种病原体导致的肺部感染、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哮喘急性发作、气胸等。

③呼吸泵功能异常:包括呼吸中枢、脊髓、呼吸肌、胸廓各部位的病变,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占位或出血、胸部外伤、脊髓炎、先天性心脏病、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中毒等。

急性呼吸衰竭除了原发疾病的表现外,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等全身多个系统均可因缺氧、高碳酸血症等病理改变而累及。

其中周围性呼吸衰竭患儿多以呼吸做功增加为主要表现,可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发绀、呻吟、呼吸频率或节律改变等,中枢性呼吸衰竭患儿多以呼吸节律异常为主要表现,可出现潮氏呼吸、双吸气、抽泣样呼吸、呼吸暂停、下颏呼吸等。

【诊断要点】1.有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疾病2.有发绀、呼吸节律或频率异常改变、意识改变(烦躁或嗜睡等)等表现,经予湿化气道、吸痰、吸氧不能改善。

呼气性呻吟常常是婴幼儿呼吸衰竭的一种临床表现。

上气道梗阻患儿常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著,下气道梗阻患儿则以呼气性呼吸困难为著。

3.存在其他系统受累的表现。

4.血气诊断标准:在水平面、安静、不吸氧状态下:①I型:多因肺部病变导致,以低氧血症为主要表现,血气:PaO2<>,PaCO2正常或稍低。

②II型:低氧血氧基础上伴有高碳酸血症,血气:PaO2<>,PaCO2>6.67Kpa(50mmHg)。

**说明:(1)上述诊断标准需综合分析,尤其是仅有血气异常时不一定是呼吸衰竭,必须注意除外静脉血、采集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急救措施的实用指南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急救措施的实用指南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急救措施的实用指南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采取急救措施。

以下是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急救措施的实用指南:
一、诊断
1. 了解病史:患者是否有呼吸系统疾病、感染、创伤、药物或毒物接触等病史,以及最近是否有呼吸系统症状或病情加重的情况。

2. 观察症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口唇发绀、出汗、烦躁不安等症状。

严重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

3. 进行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以及是否有肺部干湿啰音等体征。

4.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气分析、血常规、心电图等,以帮助确定诊断。

二、急救措施
1. 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可使用吸痰器或气管插管等措施。

2. 吸氧: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以提高血氧饱和度。

可以使用面罩、鼻导管或氧气面罩等方式进行吸氧。

3. 机械通气:对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

包括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4. 对因治疗:针对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进行治疗。

如控制感染、治疗肺部疾病等。

5.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对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需要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如控制心率、血压、心律等。

总之,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危重的病症,需要及时诊断和采取急救措施。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

急诊科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诊疗指南

急诊科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诊疗指南

急诊科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改变。

2.发绀中央性发绀。

3.精神神经症状精神错乱、躁狂、昏迷及抽搐。

4.循环系统改变心动过速、周围循环衰竭、心律失常、心搏停止。

5.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表现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黏膜水肿、应激性溃疡。

【诊断要点】
1.有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肺实质性病变、肺水肿、肺血管疾病、胸壁和胸膜疾病、气道阻塞、神经肌肉疾病。

2.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3.主要依据血气分析:在海平面、标准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PaO2<60mmHg,伴或不伴PaO2>50mmHg。

单纯PaO2<60mmHg为Ⅰ型呼吸衰竭,伴PaO2>50mmHg为Ⅱ型呼吸衰竭。

【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开放气道,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2.氧疗原则保证PaO2>60mmHg,或SpO2>90%的前提下,尽量减低吸入氧浓度。

Ⅰ型呼吸衰竭高浓度,Ⅱ型呼吸衰竭
低浓度。

鼻导管、面罩氧疗。

3.增加通气量,改善潴留呼吸兴奋剂、机械通气。

4.病因治疗。

5.一般支持疗法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各种对症治疗、预防和治疗各种肺动脉高压、肺心病、肺性脑病、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功能障碍,特别注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急性呼吸衰竭急诊科诊治流程

急性呼吸衰竭急诊科诊治流程

相应病因治疗,按相应流程处理 心源性肺水肿 气道异物 COPD 过敏 重症肺炎 神经肌肉疾病 气胸 急性肺损伤


同时进行其他治疗 心血管系统的监测与治疗 其他脏器功能的维护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维持 控制感染、营养支持 专科会诊
收住院
急性呼吸衰竭急诊诊治流程
急性呼吸衰竭 若濒死行 CPR

快速分诊并进入抢救室 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口咽通气道、负压吸引、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建立静脉通道 立即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 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心肌损伤标志物等) 完成 12 导联心电图 扼要询问病史和查体,判断病因
Ⅰ型呼吸衰竭( PaO2 ﹤ 60mmHg,PCO2﹤50mmHg) Ⅱ 高浓度氧疗 (FiO2﹥50%)
Ⅱ型呼 吸衰竭( PaO2 ﹤ 60mmHg 和 PCO2≥50mmHg) Ⅱ 低浓度氧疗 (FiO2﹤30%) 后复查通气的结果 适应症和禁忌症,评估是否及如何使用机 械通气,早期使用 NIPPV,无效改用有创 通气 床边胸片

呼吸内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诊治规范

呼吸内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诊治规范

呼吸内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诊治规范急性呼吸衰竭是指患者原呼吸功能正常,由于某种突发原因,例如气道阻塞、溺水、药物中毒、中枢神经肌肉疾患抑制呼吸,机体往往来不及代偿,如不及时诊断及尽早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常可危及生命。

但此型呼吸衰竭患者原呼吸功能常大多良好,若及时有效抢救,预后往往优于慢性呼吸衰竭。

但是在临床也可常见到原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由于某种突发原因,常见呼吸道感染引起气道阻塞可致PaCO₂急剧上升、PaO₂急剧下降,临床上习惯将此型呼吸衰竭归于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剧。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因多种突发因素,如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麻醉或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或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灰质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等。

分急性I型呼吸衰竭和急性Ⅱ型呼吸衰竭两类加以阐述。

1.急性I型呼吸衰竭(1)肺实质性病变:各种类型的肺炎,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肺炎,误吸胃内容物入肺、淹溺等。

(2)肺水肿:①心源性肺水肿:各种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所引起;②非心源性肺水肿:最为常见的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他尚有复张性肺水肿、急性高山病等。

此类疾病常可引起严重的低氧血症。

(3)肺血管疾患:急性肺梗死是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

此类疾病来势凶猛、病死率高。

(4)胸壁和胸膜疾患:大量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胸壁外伤、胸部手术损伤等,可影响胸廓运动和肺扩张,导致通气量减少和(或)吸入气体分布不均,损害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临床上常见为I型呼吸衰竭,但严重者也可为Ⅱ型呼吸衰竭。

以上各种病因所引起的呼吸衰竭早期轻者大多为I型呼吸衰竭,而晚期严重者可出现Ⅱ型呼吸衰竭。

2.急性Ⅱ型呼吸衰竭(1)气道阻塞:呼吸道感染、呼吸道烧伤、异物、喉头水肿引起上呼吸道急性梗死是引起急性Ⅱ型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

(2)神经肌肉疾患:此类疾病患者肺本质无明显病变,而是由于呼吸中枢调控受损或呼吸肌功能减退造成肺泡通气不足,而引起的Ⅱ型呼吸衰竭,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可损伤周围神经、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低钾血症、周期性瘫痪等致呼吸肌受累;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脑炎、脑肿瘤、一氧化碳中毒、安眠药中毒致呼吸中枢受抑制。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及急救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及急救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及急救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突然发生的呼吸功能衰竭,常常由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或循环系统疾病引起。

诊断急性呼吸衰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电图等。

在急救时,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以给予氧气吸入。

2. 维持呼吸功能:对于有呼吸肌麻痹或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可以给予机械通气,以维持呼吸功能。

3. 紧急处理并发症:对于有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需要紧急处理并发症,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4. 给予生命支持: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5. 转送医院: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需要及时转送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在转送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患者发生继发性损伤。

总之,对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需要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同时,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需要及时转送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疗与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疗与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疗与护理一、诊疗1.临床表现:2.辅助检查:① 血气分析:可以评估氧合功能和CO2排除功能。

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80-100 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35-45 mmHg。

PaO2低于60 mmHg、PaCO2超过50 mmHg或pH值低于7.35均提示呼吸功能严重受损。

②X线检查:可以显示肺部病变情况,如肺水肿、阻塞性肺疾病等。

③心电图:可以判断是否伴随心脏病变。

3.呼吸生物力学指标:通过监测患者的肺顺应性、气道阻力和呼吸力差等指标,可以评估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和肺功能是否正常。

4.呼吸算法和规范化评估:通过使用呼吸算法和评估工具,对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监测。

5.呼吸支持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呼吸支持技术,如无创通气、有创机械通气等。

二、护理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节律及皮肤颜色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清除分泌物并定期吸痰。

3.氧疗治疗:根据患者的氧合情况,给予适当的氧疗,如鼻导管、面罩等。

4.吸入药物治疗:注意使用吸入药物时的吸入技术和治疗效果评估,尽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5.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充足营养摄入,维持机体的免疫力和代谢需要。

6.患者体位调整:合理的体位调整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困难。

7.心理支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其调整情绪,减轻焦虑和恐惧。

8.康复训练:在病情稳定后,逐渐进行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复并提高体力活动能力。

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诊疗和护理的关键是早期干预和积极治疗。

通过及时评估和判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护理过程中做好相关的观察和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同时,结合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急性呼吸衰竭诊疗规范

急性呼吸衰竭诊疗规范
症状好转,予以常规护理及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诊疗规范
症状:呼吸困难,发绀,神志及精神异常,外伤等症状,发热;(有病因或者无病因);
体征:昏迷,张口呼吸,嘴唇发绀,"三凹症",四肢湿冷,矛盾呼吸,陈-施呼吸,呼吸浅快等;
体查:呼吸减低,BP 90/60mmHg,SPO2<90%(吸氧),心率>100次或<60次/分,呼吸频率>30次/分或小于<12次/分
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PO2<60mmHg或(与)PaCO2>50mmHg;
影像学(胸片或CT),血常规,电解,心脏超声等检查;
1、查找病因,予以对因治疗;
2、氧疗或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3、并发症处理及营养支持治疗
症状恶化,予以插管接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循环支持,体外膜肺,床旁血滤等对症处理

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症,其诊断标准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至关重要。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临床表现。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常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快、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

临床医生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等,同时还要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颜色、口唇颜色等表现。

二、动脉血气分析。

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动脉血气分析可以了
解患者的氧合情况、二氧化碳排出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肺部的情况,包括
是否存在肺部感染、肺水肿、肺栓塞等情况,为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四、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包括通气功能、弹性回缩力
等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肺部疾病导致的呼吸衰竭。

五、其他相关检查。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诊断手段外,还可以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
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以确定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

综上所述,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分析、影像
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等多种手段,以便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功能不全的情况。

只有通过科学的诊断,才能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情的危险性,提高治愈率。

因此,临床医生在诊断急性呼吸衰竭时,需要全面细致地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急诊科急慢性呼吸衰竭诊疗常规

急诊科急慢性呼吸衰竭诊疗常规

急诊科急慢性呼吸衰竭诊疗常规
定义:呼吸衰竭就是由肺内外的各种原因,导致的肺通气或者是换气功能的严重
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

诊断:静息状态下呼吸新鲜空气,发生严重的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

呼吸
衰竭的诊断标准,病人有呼吸衰竭的病史有症状体征。

如果在血气分析当中出现了氧
分压的下降,那么氧分压降低于了60mmHg的时候,为一型呼吸衰竭。

二型呼吸衰竭就是在一型呼吸衰竭的基础上,同时伴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的情况。

治疗:
1、使气道处于开放状态: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和异物,保持呼吸道湿化;如分泌物严重阻塞气道时,应立即进行机械吸引。

2、缓解支气管痉挛,使用支气管扩张药物。

必要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氧疗:急性呼吸衰竭在短期内可给予高浓度050%)的氧疗,但当PaO2达70mmHg 时应逐渐降低氧浓度。

Fi02(吸入氧浓度)=0.50。

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采取低浓度(<30%-35%)持续吸氧,既可纠正严重缺氧,又能防止C02潴留的加重,PaO2维持在60InmHg以上。

Fi02=0.30-0.40,增加通气量,改善C02潴留。

4、使用呼吸兴奋剂。

5、机械通气:根据病情选用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

6、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7、控制感染,病因治疗:有感染征象时,选择强效、广谱、联合抗菌药物静脉使用,并针对病因治疗。

8、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9、采取营养支持,治疗原发病,避免及治疗并发症。

急诊呼吸衰竭抢救护理常规

急诊呼吸衰竭抢救护理常规

急诊呼吸衰竭抢救护理常规1.保护患者的呼吸道:急诊呼吸衰竭时患者的气道通畅性可能受到严重威胁。

护理人员应迅速采取措施,保障患者的气道通畅。

如患者有分泌物积聚,可以采用吸痰、气管切开等操作清除分泌物。

2.给予氧疗: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缺氧是一个严重问题。

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氧疗,以保证患者对氧的吸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鼻导管氧疗、面罩氧疗、无创通气等氧疗方法。

3.监测生命体征:在急诊呼吸衰竭抢救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评估病情和疗效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不断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输液支持:急诊呼吸衰竭患者往往伴随体液失衡,需要给予液体补充。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静脉输液或口服给予合适的液体。

5.痰液管理:对于分泌物过多且粘稠的患者,可以采用解痰药物或物理疗法进行痰液管理。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定期进行痰液抽吸或推拿等操作。

6.安全护理:在急诊呼吸衰竭抢救中,护理人员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

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位置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

同时,还需要注意床边防护,防止患者意外掉落。

7.心理支持:急诊呼吸衰竭可以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感。

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耐心倾听、情绪疏导等方式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减轻其心理负担。

8.与医生密切合作:在急诊呼吸衰竭抢救中,护士需要与医生密切合作,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操作。

同时,护士也应积极向医生提供患者的观察结果,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急诊呼吸衰竭抢救护理的常规措施。

在具体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以达到最佳抢救效果。

由于急诊呼吸衰竭的病因和病情千变万化,护士在抢救过程中还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重症医学科急性呼吸衰竭抢救流程及规范

重症医学科急性呼吸衰竭抢救流程及规范

重症医学科急性呼吸衰竭抢救流程及规范(一)急性呼吸衰竭1.首先建立通畅的气道,清除气道分泌物,气道湿化,及时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必要时糖皮质激素。

危重患者迅速气管内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2.氧疗:短期内较高浓度吸氧,FiO2=0.503.化验血常规、动脉血气、电解质等。

4.维持静脉通道,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5.纠正酸碱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6.有感染征象时控制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原发病、避免及治疗合并症。

(二)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1.鼓励咳嗽,体位引流、吸痰、应用祛痰剂,雾化吸入、及时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必要时糖皮质激素。

危重患者迅速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

2.氧疗:持续低流量,FiO2=0.30~0.403.增加通气量改善CO2潴留,呼吸兴奋剂治疗无效时及时机械通气。

4.急诊化验血常规、电解质、动脉血气等。

5.维持静脉通道,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6.纠正酸碱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7.控制感染,必要时联合应用抗生素。

静脉使用营养支持、治疗原发病、避免及治疗合并症,抗心衰:利尿、强心、降肺动脉压等。

(三)中医治疗1.实证者:予以安宫牛黄丸1丸,口服或鼻饲,每日3次。

鱼腥草注射液50ml静脉点滴,每日2次。

针刺肺腧、曲池、大椎穴,采用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

2.虚证者:气阴两虚者,予以参麦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阳虚为主者,参附注射液1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

针刺肺腧、内关、足三里、丰隆穴,采用补法,留针30min,每日1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呼吸衰竭一、病名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 ARF)二、概述呼吸衰竭是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的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小于8kPa(60mmHg)或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大于6.7kPa(50mmHg)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根据起病急缓,呼吸衰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但二者之间尚无明确的时间界限。

一般而言,急性呼吸衰竭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迅速发生,患者既往呼吸功能多正常,因某种突发原因如异物吸入、吸入有害气体、镇静药中毒等,导致呼吸功能突然衰竭;机体尚未完全代偿。

而慢性呼吸衰竭在数日或更长时间内缓慢发展,机体产生相应的一系列代偿性改变(如HCO3-增高)。

[1](一)病因任何引起肺通气和(或)肺换气功能障碍的因素,均可导致呼吸衰竭。

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主要有:1、气道阻塞性疾病:如会厌炎、喉水肿、异物、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2、肺实质侵润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肺炎、自身免疫性病变等;3、肺水肿性疾病:(1)心源性:心肌梗死、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疾患、左心衰竭;(2)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海洛因中毒、吸入化学物质、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等;4、肺血管疾病:肺血栓栓塞,空气、脂肪栓塞等;5、胸壁与胸膜疾病:气胸、大量胸腔积液;6、神经肌肉系统疾病:镇静药和麻醉药的应用、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危象等。

[2](二)分类急性呼吸衰竭可分为急性低氧血症型呼吸衰竭(I型)和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II型)。

I型呼吸衰竭主要由氧和功能障碍所致,而II型呼吸衰竭主要由通气功能障碍所致。

但在临床实践重中,两者之间并无截然的分界线,许多病人表现为I型和II型呼吸衰竭同时存在。

[3]三、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

有时可见鼻翼煽动、端坐呼吸。

上呼吸道疾患常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可有三凹征。

呼气性呼吸困难多见于下呼吸道不完全阻塞如支气管哮喘。

胸廓疾患、重症肺炎等表现为混合性呼吸困难。

中枢性呼吸衰竭多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如潮式呼吸等。

出现呼吸肌疲劳者,表现为呼吸浅快、腹式反常呼吸,如吸气时,腹壁塌陷。

呼吸衰竭并不一定有呼吸困难,如镇静药中毒,可表现为呼吸匀缓、表情淡漠或昏睡。

2、发绀是典型的缺氧体征。

因动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增加,致耳垂、口唇、口腔粘膜、指甲呈现青紫色现象。

3、神经精神症状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精神症状较慢性明显而多见,可出现烦躁不安、扑翼样震颤、谵妄、抽搐、昏迷等。

4、循环系统症状缺氧和CO2瀦留均可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严重缺氧可出现各类型的心率失常,甚至心脏停搏。

CO2瀦留可引起表浅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表现为多汗、球结膜水肿、颈静脉充盈等。

5、其他脏器的功能障碍严重缺氧和CO2瀦留可导致肝肾功能衰竭。

临床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血尿素氮、肌酐增高。

尿中出现蛋白、管型;也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

6、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紊乱因缺氧而通气过度可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CO2瀦留则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

严重缺氧多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四、诊断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应从以下几方面综合分析,做出判断:1、病史有发生呼吸衰竭的病因,例如气道阻塞性疾病,肺实质浸润、肺水肿、肺血管病,胸廓及胸膜疾病,麻醉药过量,神经肌肉疾病或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有可能诱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例如严重感染、腹膜炎、胰腺炎等;以及重度创伤、败血症、大面积烧伤、过多输入液体、大量输入库血、大手术等。

2、临床表现有缺氧或伴有二氧化碳蓄积的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心血管系统表现等。

3、血气分析呼吸衰竭诊断很大程度上依靠血气分析的结果。

一般来说,成年人,位于海平面水平,在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时,若PaO2<60mmHg,PaCO2正常或低于正常时即为低氧血症型或I型呼吸衰竭;若PaO2<60mmHg,PaCO2大于或等于50mmHg即为高碳酸血症型或II型并存型呼吸衰竭;另外一种临床常见的情况是患者在吸氧的状态下作动脉血气分析,PaCO2 升高,但PaO2>60mmHg,这是II型并存型呼吸衰竭。

4、胸部X线胸部X线是明确呼吸衰竭的发生原因和病变范围、程度的重要辅助检查。

胸部X线能了解心脏及气管的状态,有无骨折、气胸或血胸的存在以及肺炎、肺水肿、肺不张等改变。

5、其他检查胸部CT叫普通X线摄片更为灵敏,能够捕捉相当危险的病理改变,同时也是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方法之一。

纤维支气管镜既可对气道灼伤、支气管阻塞或肺不张以及气管内出血等进行诊断,也可作治疗手段。

心电图、血常规等有助于心脏、感染等疾病的诊断。

[3]五、鉴别诊断1、与急性左心衰鉴别:急性左心衰也可出现呼吸急促的症状,但多有心脏病或心衰病史,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听诊心率增快,两肺可闻及湿性罗音,心电图提示左房负荷过重,左室肥厚,对强心、利尿药治疗有效;急性左心衰也可引起急性呼吸衰竭。

2、与急性肺栓塞鉴别:急性肺栓塞以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有摔伤、手术或长期卧床病史,心电图可见电轴右偏,明显顺钟向转位;SⅠQⅢT波倒置,肺性P波;D二聚体、血气分析、血常规、血乳酸脱氢酶可有助于诊断,肺血管造影可确诊。

3、临床出现急性呼吸衰竭时,可通过病史、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X线、胸部CT等综合判断,来鉴别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

六、辅助检查1、血气分析成年人,位于海平面水平,在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时,若PaO2<60mmHg,PaCO2正常或低于正常时即为低氧血症型或I型呼吸衰竭;若PaO2<60mmHg,PaCO2大于或等于50mmHg即为高碳酸血症型或II型并存型呼吸衰竭;另外一种临床常见的情况是患者在吸氧的状态下作动脉血气分析,PaCO2 升高,但PaO2>60mmHg,这是II型并存型呼吸衰竭。

2、胸部X线胸部X线是明确呼吸衰竭的发生原因和病变范围、程度的重要辅助检查。

胸部X线能了解心脏及气管的状态,有无骨折、气胸或血胸的存在以及肺炎、肺水肿、肺不张等改变。

但需要指出的是,胸部X线片所见与临床上出现呼吸功能衰竭或血气分析结果,在时相上可能不同步或不一致。

3、其他检查胸部CT较普通X线摄片更为灵敏,能够捕捉相当危险的病理改变,同时也是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方法之一。

纤维支气管镜既可对气道灼伤、支气管阻塞或肺不张以及气管内出血等进行诊断,也可作治疗手段。

七、治疗急性呼吸衰竭作为临床常见危重症,直接危及伤病员的生命,只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为原发病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才能降低病死率。

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首先是保持呼吸道德通畅、吸氧并维持适宜的肺泡通气;其次为明确病因、治疗原发病及严密监测病情的发展。

(一)病因治疗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原发病的治疗,有时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治疗和去除诱发急性呼吸衰竭的基础病因,如重症肺炎时抗生素的应用。

上呼吸道阻塞、严重气胸、大量胸腔积液、药物中毒、药物中毒等所引起的呼吸衰竭,只要上述原因解除,呼吸衰竭就有可能自行缓解。

对于原因不甚明了的急性呼吸衰竭,也应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二)呼吸支持疗法1、建立通畅的气道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保持气道通畅是最基本、最首要的治疗措施,是进行各种呼吸支持治疗的必要条件。

因此,通过采取合适的体位,经气道吸引或者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呼吸道通畅,是急性呼吸衰竭处理的第一步。

对于深部大量分泌物积聚不易排除者,也可考虑通过显微支气管镜吸除。

对有小气道痉挛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可予雾化吸入受体β2激动剂或选择性M 受体阻断剂等,有利于舒张支气管,增加纤毛运动和稀释痰液。

2、氧疗给氧的途径有多种,包括鼻导管、简单面罩,Venturi面罩、无复吸入面罩以及机械通气给氧。

各种给氧方式提供的FiO2都有高限值。

在高氧流量情况下,鼻导管最高提供的FiO2为40%,简单面罩为60%,无复吸入面罩为70%-80%(与患者的每分通气量有关),Venturi 面罩可较精确地提供24%-50%的FiO2,而呼吸机的空氧混合器则可输出纯氧。

I型呼吸衰竭以氧合功能障碍为主,通气量足够,因而可吸入高浓度氧(>35%)以迅速提高PaO2至60mmHg以上。

临床长时间氧疗时应尽可能将FiO2控制于50%以内,减少氧中毒的机会。

II型呼吸衰竭时,高PaCO2抑制了呼吸中枢,低PaO2引起的HPV改善了V/Q比例;当吸入高浓度氧时,可能因中枢失去刺激,V/Q比例失调,进一步升高PaCO2,甚至进入严重的二氧化碳麻醉状态。

因而,通常II型型呼吸衰竭主张低浓度(<35%)氧疗。

3、机械通气经过一般给氧治疗仍不能纠正低氧血症和(或)二氧化碳蓄积者,均应视为机械通气的适应证。

当前,机械通气主要包括有创和无创两种方式。

机械通气的主要模式和参数有:⑴辅助控制通气(ACV):容量切换:触发敏感度、潮气量、通气频率、吸气流速/流速波形;压力切换:触发敏感度、压力水平、吸气时间、通气频率。

⑵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潮气量、流速、吸气时间、控制频率、触发敏感度,当压力控制时需设置压力水平。

⑶压力支持通气(PSV):压力、触发敏感度,压力上升速度、呼气灵敏度。

⑷持续气道正压(CPAP):仅需设定CPAP水平。

⑸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高压水平、低压水平、高压时间、呼吸频率、触发敏感度。

[4]4、体外膜肺氧合(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利用体外膜肺来提高和(或)降低PaCO2,从而部分或完全替代肺功能。

主要用于治疗患有极度严重但又潜在可逆的肺部疾患的病人。

(三)控制感染控制感染时急性呼吸衰竭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感染时需合理选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菌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

但临床上,首先根据病情,经验性选用抗生素,以免延误治疗。

(四)维持循环稳定急性呼吸衰竭治疗过程中,应维持血流动力学及循环功能的稳定。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除及时纠正低血容量,维持体液平衡以及强心、利尿外,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以改善循环功能并维持其相对稳定。

(五)营养支持能量供给不足是产生或加重呼吸肌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及热量十分重要。

能量的供应应尽量选择经胃肠道的方式,不适当的补充过量的碳水化合物,会增加二氧化碳产量,加重呼吸肌的负担。

(六)预防并发症急性呼吸衰竭时由于低氧及(或)高二氧化碳血症,常可导致心、脑、肾、肝功能障碍。

因此,急性呼吸衰竭时,脑水肿的预防与治疗,肾血流量的维持,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防治以及各种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维持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