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第三章 免疫原和抗体的制备

合集下载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第一节免疫原的制备免疫原指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在体内外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细胞、细菌、寄生虫等皆为颗粒性抗原。

细胞抗原(如绵羊红细胞)一般情况下经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洗净,配制一定浓度即可。

细菌抗原多用液体或固体培养物,经集菌后处理。

颗粒性抗原大多用静脉内注射免疫法。

二、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和纯化(一)组织和可溶性抗原的粗提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酶、补体、细菌毒素、免疫球蛋白片段、核酸等皆为良好的可溶性抗原。

1.组织匀浆的制备通常需要先将来源于人和动物的组织和细胞破碎,再经一定的方法纯化,才能获得所需的抗原。

细胞破碎方法有:(1)高速组织捣碎机法;(2)研磨法:组织匀浆液要离心沉淀,沉淀物为组织和细胞碎片,上清液为提取可溶性抗原的材料。

2.细胞的破碎除上述机械捣碎获取外,尚有酶处理法,常用胃蛋白酶或胰酶,可获得游离的单个细胞。

细胞抗原分膜蛋白抗原、细胞质抗原(主要为细胞器)、细胞核与核膜抗原,制备这些抗原前均需将细胞破碎,方法有:(1)反复冻融法:-20℃冷冻,30~37℃融化(2)超声破碎法(3)自溶法(4)酶处理法:胃蛋白酶或胰酶(5)表面活性剂处理法:十二烷基硫酸钠3.免疫球蛋白片段的制备五种免疫球蛋白都具抗原性,皆可提取及纯化,但如分解成片段(如Fab片段、Fc片段、轻链片段等)作为免疫原可制备出分辨力更高的特异性抗血清。

制备方法有:(1)非共价键解离法:改变pH环境或用变性剂(2)共价键解离法(3)溴化氰裂解法(4)酶解法: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或胰蛋白酶.木瓜酶可将IgG裂解成2个Fab片段及1个Fc片段;胃蛋白酶可将IgG裂解成F(ab′)2个片段及数个小片段;胰蛋白酶可将IgG切成不规则的肽链。

(二)可溶性抗原的提纯和纯化1.超速离心法:适用于少数大分子抗原或比重较轻的抗原,不适用于大多数中小分子抗原。

抗体的制备方法与原理

抗体的制备方法与原理

抗体的制备方法与原理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定抗原的蛋白质,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治疗和研究领域。

抗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动物免疫和体外选择性放大两种主要途径。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方法及其原理。

一、动物免疫法制备抗体动物免疫法是制备多种特异性抗体的主要方法,常用的动物包括小鼠、兔子、大鼠等。

制备抗体的主要步骤如下:1.抗原选择:首先需要选择目标抗原,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糖蛋白、核酸等。

抗原应具有免疫原性,能在动物体内引起免疫反应。

2.免疫原免疫:将抗原与适当的佐剂混合后注射到动物体内,佐剂可以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如完全弗氏佐剂、佐科克佐剂等。

注射的剂量和时间间隔需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动物种类进行优化。

3.收集血清和分离抗体:免疫一定时间后,收集动物的全血或血清,离心分离血清,其中包含了目标抗体。

4.抗体纯化:通常使用亲和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将血清或血浆中的抗体纯化出来。

亲和层析是最常用的抗体纯化方法,利用特定配体或抗原结合柱将目标抗体捕获,再洗脱得到纯抗体。

二、体外选择性放大法制备抗体体外选择性放大法是指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人工放大和筛选特定抗体,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生成抗体文库:将来自多个个体免疫系统的B细胞或血浆细胞收集起来,提取RNA或DNA,然后利用逆转录酶合成cDNA或文库,得到抗体基因的cDNA文库。

2.构建抗体显示系统:将抗体基因文库插入适当的表达载体中,如噬菌体、酵母、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等。

3.筛选特异性抗体: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如细胞表面展示、比对深度测序等,可通过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来筛选出具有高亲和力的抗原结合片段或全长抗体。

4.抗体表达和纯化:通过选择后的抗体基因进行表达,再经过蛋白纯化和检验等步骤,最终得到目标抗体。

抗体制备的原理主要是基于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机制。

当机体受到抗原的刺激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其中包括B细胞的活化和分化。

经过抗原的结合和识别,B细胞会分泌具有高亲和力的抗体。

抗体制备原理

抗体制备原理

抗体制备原理抗体是一种特异性蛋白质,能够识别并结合到其特定的抗原上。

抗体的制备原理是通过免疫原性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者通过体外培养细胞(如淋巴细胞、骨髓细胞等)制备。

抗体制备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抗原的选择、免疫原的制备、动物免疫、抗体的纯化等步骤。

首先,抗体的制备需要选择合适的抗原。

抗原是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糖类、核酸等。

在选择抗原时,需要考虑其免疫原性、稳定性和纯度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选择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抗原能够更好地诱导机体产生高效的抗体。

其次,制备抗体需要进行免疫原的制备。

免疫原的制备是将选择好的抗原溶解在适当的缓冲液中,使其保持稳定性,并且能够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抗体。

制备好的免疫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测,确保其纯度和活性符合要求。

接着,进行动物免疫。

通常情况下,选择小鼠、大鼠、兔子等动物进行免疫。

在免疫前,需要对动物进行适当的准备工作,如体重测量、免疫程序的安排等。

在免疫过程中,需要根据抗原的特性和动物的生理状态,合理地确定免疫剂量和免疫方案,以确保免疫效果的最大化。

随后,进行抗体的纯化。

在动物免疫一定周期后,可以从动物体内获取免疫血清,其中含有特异性抗体。

但免疫血清中还会含有大量的非特异性蛋白质和其他成分,需要进行纯化。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盐析、凝胶过滤、离子交换、亲和层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目标抗体从杂质中分离出来,得到纯净的抗体制剂。

最后,对制备好的抗体进行鉴定和检测。

鉴定抗体的纯度、活性、特异性等指标,确保其符合质量标准。

同时,也需要对抗体进行存储和保存,以确保其长期的稳定性和活性。

抗体制备原理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抗体制剂。

通过对抗体制备原理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抗体制备工作的实施,为科研和临床应用提供优质的抗体产品。

第03章抗体制备

第03章抗体制备
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
第三节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一、免疫动物的选择
抗原与动物种属之间的关系 动物的个体因素 抗原的性质与动物种类 抗体的用量和要求
IgY有如下几方面的优点
无需采血,只需收集免疫母禽产下的禽蛋即可提取 抗体;
使用少量的抗原免疫禽类既可获得大量的质量均一 的特异性IgY;
噬菌体抗体库主要工作流程
从外周血或其他免疫组织器官克隆出全套抗体基因菌体表达,构建全部Ig cDNA的噬菌体抗体库。
筛选含有目的Ig表达的噬菌体。 建立目的Ig表达的噬菌体抗体库。 扩增制备噬菌体抗体。 纯化抗体。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主要特点
IgY抗体耐酸、耐热,经巴氏消毒后活性依然存在, 因此容易保存和运输;
由于种系发生距离相差很大,禽类IgY与哺乳动物免 疫球蛋白之间不会发生交叉反应;
IgY不激活哺乳动物的补体系统,不与类风湿因子或 Fc受体相结合,避免在免疫检测过程中产生假阴性或假阳 性结果;
IgY对哺乳动物抗原的敏感性高。
二、抗原剂量的选择
四、采血方法
颈动脉放血法 静脉采血法 心脏采血法
五、抗血清鉴定及保存
抗体效价和纯度的测定 抗体特异性的鉴定 抗体亲和力的鉴定 抗血清的保存
六、抗体的纯化
IgG类抗体的纯化:盐析法粗提γ-球蛋白、离子交换 层析提取IgG、亲和层析法。
特异性抗体的纯化:亲和层析法、吸附法
七、多克隆抗体的特性和应用
用于某些疾病的紧急预防,例如破伤风和Rh不合的 新生儿溶血症等。
用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等的治疗。 应用于某些疾病的临床检验。 在科研中常用于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等。
第四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完整版)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完整版)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第1章概论1.免疫学:2.免疫分子:3.补体:4.临床免疫学: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5.抗原抗体反应: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7.可逆性8.比例性9.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10.最适比(optimalratio)11.带现象(zonephenomenon)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12.免疫原(immunogen)13.半抗原14.免疫佐剂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第5章凝集反应16.凝集反应17.直接凝集反应18.间接凝集反应19.明胶凝集试验第6章沉淀反应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1页(共13页)20.沉淀反应21.絮状沉淀试验22.免疫浊度测定23.凝胶内沉淀试验24.单项扩散试验25.双向扩散试验26.免疫电泳技术27.对流免疫电泳28.火箭免疫电泳29.免疫电泳30.免疫固定电泳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31.补体32.免疫溶血法33.补体结合试验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34.感染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5.超敏反应36.Ⅰ型超敏反应37.Ⅱ型超敏反应38.Ⅲ型超敏反应39.Ⅳ型超敏反应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0.自身耐受41.自身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2页(共8页)42.自身免疫病43.自身抗体44.抗核抗体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5.免疫增殖性疾病46.免疫球蛋白增殖病47.本周蛋白48.血清区带电泳49.免疫电泳50.免疫固定电泳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51.免疫缺陷病5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53.肿瘤免疫学54.肿瘤抗原55.肿瘤标志物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56.移植5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58.移植排斥反应59.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60.血清学分型法二、填空题。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3页(共13页)第1章概论1.推动现代生命科学前进的三架战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

临床免疫学检验-课件-第3章-抗体制备

临床免疫学检验-课件-第3章-抗体制备
②多用于微生物和组织细胞的破碎。
4.表面活性剂处理
• 原理:在适当的温度、pH及低离子强度的条 件下,表面活性剂能与脂蛋白形成微泡, 使膜的渗透性改变或使之溶解。
• 常用的有: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阴离子型)、 二乙胺十六烷基溴(阳离子型)、聚山梨酯 (非离子型)、新洁尔灭等。
• 应用:①破碎细菌,且作用比较温和; ②提取核酸时,常用此法破碎细胞。
100℃水浴 2~2.5h 杀菌
无菌试验
液体培养或 斜面培养 37℃24h
细菌细胞抗原的制备流程图
O菌体抗原
• 免疫方法:颗粒性抗原呈乳浊状,
多用静脉内免疫, 较少用佐剂作皮内注射。
二、可溶性抗原制备及鉴定
•可溶性抗原: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酶类、 补体、脂多糖、细菌外毒素和核酸
•来源: 组织和细胞,其成分比较复杂。
– 等密度梯度离心(Isopycnic gradient Centrifugation)常用于分离密度不同的组分。
离心方法的选择
方法
离心特点
分离效果
适用范围
差速离心
短时间、多次用 不同速度和时 间离心。
粗分离,纯度和效率不 高。
分子量相差大、不稳定、 易变性的物质。常 用于分离细胞器和 病毒。
密度梯度离心
一、颗粒性免疫原(细胞抗 原、细菌抗原)的制备 二、可溶性抗原制备 三、半抗原
一、颗粒性免疫原的制备
NS稀释至 2~5%
摇动
15-20min

4℃


3

NS洗涤3次 2000r/min
10min
取适量
绵羊红细胞的制备流程图
组织细胞悬液的制备流程图
肾、肺 → 剪碎、洗涤、离心 → 胰酶消化 → 单个细胞

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免疫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并激发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物质。

抗血清是指动物或人体经过免疫后所产生的含有抗体的血清。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是研究免疫学和生物制剂开发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免疫原和抗血清制备的一般原则和步骤。

1.免疫原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免疫原对于制备高效的抗血清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免疫原应具备以下特点:(1)纯度:免疫原应具有尽可能高的纯度,以避免其他成分对免疫反应的干扰。

(2)特异性:免疫原应具有与所需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以激发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3)免疫原性:免疫原应具有足够的免疫原性,即能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4)安全性:免疫原应具备足够的安全性,避免潜在风险。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免疫原可以是多种类型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核酸和糖类等。

选择合适的免疫原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预期应用来确定。

2.免疫原的制备免疫原的制备通常分为化学合成和生物提取两种方式。

(1)化学合成:对于小分子的免疫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

例如,对于多肽免疫原,可以设计并合成相应的多肽序列。

化学合成的优势在于可以精确控制免疫原的结构和纯度。

(2)生物提取:对于大分子的免疫原,如蛋白质和核酸,通常采用生物提取的方法。

蛋白质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在大肠杆菌等表达系统中表达并纯化得到。

核酸可以通过DNA重组技术合成。

3.免疫反应的诱导免疫反应的诱导是指向机体注射免疫原以激发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的诱导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免疫原的给药:将免疫原通过注射、给药或吸入等方式引入机体内。

(2)辅助剂的使用:为了增强免疫反应效果,通常会添加辅助剂。

辅助剂可改变免疫原的物理性质和免疫反应的过程。

(3)免疫程序的设计:根据需求设计免疫程序,包括免疫原的剂量、注射间隔和免疫次数等。

抗血清的制备是通过免疫动物或人体以获得抗体,从而制备含有抗体的血清。

一般来说,抗血清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1)免疫动物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免疫动物,如小鼠、兔子或猴子等。

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免疫原制备:首先需要准备免疫原,即待检测的抗原物质。

免疫原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糖类等各种生物分子。

在免疫原制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纯度、稳定性、活性等因素,并对其进行适量的处理和加工,以确保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能。

2. 动物免疫:将免疫原注入到动物体内(如小鼠、兔子等),让其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免疫的方式可以是皮下、腹腔或肌肉注射等,不同的免疫方式会对抗体的种类和数量产生影响。

此外,需要注意控制免疫过程中的免疫原剂量和免疫频率,以免对动物造成损伤。

3.细胞融合:在免疫后,从免疫动物的脾脏等免疫器官中抽取免疫细胞(主要是B细胞)和肿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如用聚乙二醇等),以形成杂交瘤细胞。

由于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可以保证后续获得足够的单克隆抗体。

4.筛选单克隆:在进行细胞融合之后,需要进行筛选并获得单克隆抗体。

筛选包括对细胞培养物中的单克隆进行筛选和鉴定,主要有免疫荧光筛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流式细胞术等方法。

在筛选过程中,需要对单克隆进行鉴定,包括对其亲和力、特异性、精确度等性质进行测定。

5.大规模生产:最后,需要进行大规模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通常
采用的是培养杂交瘤细胞,以获得足够的单克隆抗体。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胞培养条件和产物提取方法,以保证单克隆抗体的质量和
效能。

总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相当复杂且耗费时间,需要经过多
个环节的把控。

最终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可
以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药等领域。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2019)讲义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2019)讲义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第一节免疫原的制备免疫原指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在体内外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细胞、细菌、寄生虫等皆为颗粒性抗原。

细胞抗原(如绵羊红细胞)一般情况下经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洗净,配制一定浓度即可。

细菌抗原多用液体或固体培养物,经集菌后处理。

颗粒性抗原大多用静脉内注射免疫法。

二、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和纯化(一)组织和可溶性抗原的粗提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酶、补体、细菌毒素、免疫球蛋白片段、核酸等皆为良好的可溶性抗原。

1组.织匀浆的制备(1)高速组织捣碎机法;(2)研磨法:组织匀浆液要离心沉淀,沉淀物为组织和细胞碎片,上清液为提取可溶性抗原的材料。

2细.胞的破碎()反复冻融法:℃冷冻,〜7融化。

(2)超声破碎法(3)自溶法(4)酶处理法:胃蛋白酶或胰酶。

(5)表面活性剂处理法:十二烷基硫酸钠。

3免.疫球蛋白片段的制备()非共价键解离法:改变环境或用变性剂。

(2)共价键解离法:还原法或氧化法解离二硫键。

(3)溴化氰裂解法:溴化氰裂解蛋白质肽链。

(4)酶解法: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或胰蛋白酶。

(二)可溶性抗原的提纯和纯化超速离心法:适用于少数大分子抗原或比重较轻的抗原,不适用于大多数中小分子抗原。

选择性沉淀法:(1)核酸去除法:核糖核酸降解法更简便。

(2)盐析法:常采用硫酸铵使蛋白抗原进行粗筛、提取丙种球蛋白及抗原浓缩。

(3)有机溶剂沉淀法:常采用乙醇或丙酮。

()聚合物沉淀法:常用非离子型聚合物,如聚乙二醇()G凝胶过滤法: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纯化。

离子交换层析法:利用一些带电离子基团的凝胶或纤维素,吸附带有相反电荷的蛋白质抗原。

5亲.和层析法:与生物分子间不同的亲和性进行分离。

如抗原和抗体、酶和酶抑制物、酶蛋白和辅酶、激素和受体等。

电泳法:蛋白质在同一环境中,分子量和电荷不同,在电场中迁移速率不同进行分离。

(三)纯化抗原的鉴定蛋白质含量测定:常用的是紫外光吸收法,该法测定和的吸光度()值。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三)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三)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E.移植排斥反应答案C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B.肿瘤C.超敏反应D.自身免疫病E.免疫缺陷病答案D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A.树突状细胞B.巨噬细胞C.中性粒细胞D. B细胞E. T细胞答案B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4.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答案A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包括免疫细胞的发育过程。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答案D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5.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B. C3C. C4D. C5E. C4Bp答案B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7.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B.淋巴因子C.生长因子D.抗体E.集落刺激因子答案D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

A. IgMB. IgAC. IgGD. IgEE. IgD答案C解析IgG是体内抗感染的最主要的抗体。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清的制备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清的制备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清的制备第1题:半抗原A.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B.有免疫反应性但无免疫原性C.有免疫原性但无免疫反应性D.无免疫原性也无免疫反应性E.只能是同种抗原第2题:兼有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的抗原物质称为A.简单半抗原B.复合抗原C.阻断抗原D.完全抗原E.封闭抗原第3题:半抗原是指A、Ti抗原B、TD抗原C、只有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抗原D、只有免疫原性无反原性抗原E、无免疫原性也无反应原性抗原第4题:多少个半抗原连接到载体上才是理想的结合A、10个B、20个以上C、5个D、12个E、15个第5题:完全Ag的概念是A、能活化机体吞噬细胞的物质B、能与Ab反应的物质C、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物质D、能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的物质E、能活化补体的物质第6题:TI抗原诱导体液免疫应答的特点不包括A.抗原需经巨噬细胞加工处理B.可发生再次应答C.只引起体液免疫D.诱导抗体为IgGE.产生抗体对抗原亲和力高第7题:鉴定可溶性抗原纯度的方法有A.单向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法B.对流免疫电泳和血凝法C.双向免疫扩散和补体结合法D.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电泳E.补体结合法和结晶法第8题:用于治疗人破伤风的抗毒素(马血清制剂)对人是A.抗原B.半抗原C.抗体D.抗原抗体复合物第9题:关于半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必须与载体结合后才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B.既无免疫原性又无免疫反应性C.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可与相应抗体发生可见反应D.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第10题:纯化抗原的鉴定不包括A.抗原的浓度B.抗原的纯度C.抗原的免疫活性D.抗原的分子量大小E.B+C第11题:与免疫原混合或结合后可提高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A.载体分子B.免疫佐剂C.激活剂D.催化剂E.抑制剂第12题:必须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的是A、超抗原B、变应原C、半抗原D、耐受原第13题:临床实验室常用质控血清,一般采用下列哪一种材料A.马血清B.牛血清C.羊全血D.狗全血第14题:动物免疫中最常用的佐剂是A.卡介曲B.氢氧化铝C.脂多糖D.福氏佐剂第15题:半抗原必须与下列何种物质结合才具免疫原性A、红细胞B、免疫佐剂C、免疫增强剂D、载体第16题:常用作半抗原的载体有A.DNA、甲硫氨酸和碘代酰胺等B.酶蛋白、赖氨酸和对硝基苯酰胺等C.白蛋白、多聚赖氨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D.RNA、甲硫氨酸、硫酸葡聚糖等第17题:制备高效价与高特异性免疫血清的先决条件是A.选择合适的动物B.设计具体的免疫程序C.采取恰当的解放方式D.制备高纯度的抗原第18题:制备抗重链抗血清,应选用哪种酶裂解IgA.胃蛋白酶B.木瓜蛋白酶C.链激酶D.胰蛋白酶第19题:制备微量抗原的免疫血清,最佳免疫途径是A.皮下B.肌肉C.血液D.淋巴结第20题:与载体偶联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A.变应原B.完全抗原C.半抗原D.佐剂E.载体第21题:蛋白质分子中对免疫原性起关键作用的氨基酸是A.甘氨酸B.谷氨酸C.半脱氨酸D.酪氨酸E.丝氨酸第22题:天然的佐剂是A.多聚核苷酸B.福氏不完全佐剂C.福氏完全佐剂D.百日咳杆菌E.外毒素第23题:下列生物制品中一般对人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人血浆丙种球蛋白B.动物来源的抗毒素C.类毒素D.苯胺E.BSA第24题:决定某物质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是A.含有大量不同抗原决定基,分子量>10KD者B.蛋白质组分中含有较多酪氨酸.C.分子量<4KDD.含有较多的芳香族氨基酸E.与宿主亲源关系远近无关第25题:可作为人工结合抗原试验的载体分子包括A.牛血清白蛋白B.鸡卵白蛋白C.二硝基苯D.DNA-蛋白质E.天然糖蛋白第26题:不能被T细胞识别的抗原决定基有A.载体决定基、隐蔽性决定基B.半抗原决定基、功能性决定基C.半抗原决定基、顺序性决定基D.隐蔽性决定基、T细胞决定基E.构像决定基、不连续决定基第27题:胰腺高血糖激素A.具有免疫原性B.羧基端可被杀伤T细胞识别C.氨基端可被B细胞识别D.具有抗原性E.羧基端为B细胞决定基第28题:可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是A.免疫原B.半抗原C.半抗原+载体D.异种物质E.胚胎期机体免疫细胞未曾接触过的物质第29题:属于颗粒性抗原的是A.白蛋白B.球蛋白C.脂多糖D.DNAE.血小板第30题:属于可溶性抗原的是A.IgGB.菌毛C.鞭毛D.荚膜E.SRBC第31题:破碎组织细胞制备蛋白质抗原最常用的方法为A.反复冻融法B.超声破碎法C.表面活性剂处理法D.自溶法E.酶处理法第32题:最常用的半抗原载体为A.牛血清白蛋白B.牛甲状腺球蛋白C.人血清白蛋白D.人甲状腺球蛋白E.球蛋白第33题:连接在载体上的半抗原数目应在多少以上,才能有效地产生抗体A.4B.8C.10D.15E.20第34题:具有免疫原性的佐剂为A.脂多糖B.氢氧化铝C.石蜡油D.羊毛脂E.多聚核苷酸第35题:免疫接种后易引起局部持久溃疡和形成肉芽肿的佐剂为A.福氏完全佐剂B.福氏不完全佐剂C.细胞因子佐剂D.内毒素E.多聚核苷酸第36题:可有效激发机体抗肿瘤效应的佐剂为A.福氏佐剂B.胞壁肽C.细胞因子D.羊毛脂E.多聚核苷酸第37题:从免疫血清中粗提γ球蛋白最简便的方法为A.亲合层析B.离子交换层析C.凝胶过滤D.超速离心E.硫酸铵盐析第38题:制备抗重链血清时,用于裂解免疫球蛋白的酶最好选用A.木瓜蛋白酶B.胃蛋白酶C.胰蛋白酶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胰肽酶第39题:某抗原需制备10ml抗血清,应选择何种动物A.家兔B.小白鼠C.马D.绵羊E.猴第40题:制备人血清蛋白与福氏完全佐剂的乳化抗原时,两者比例最好为A.1:1B.2:1C.3:1D.4:1E.0.5:1第41题:某免疫原有10μg,制备抗血清应选择哪种途径免疫A.肌肉注射B.皮内注射C.腹腔注射D.淋巴结内注射E.静脉注射第42题:首次与第二次免疫接种的时间间隔最好为A.1W内B.10~20天C.7~10天D.20~30天E.30天以上第43题:第二次免疫接种后,免疫接种的间隔时间最好为A.1W内B.10~20天C.7~10天D.20~30天E.30天以上第44题:制备组织细胞抗原时,所用的组织必须A.新鲜或低温保存B.121℃15min灭菌C.甲醛固定D.应用蒸馏水灌注以清洗血液及有形成分E.25℃保存第45题:动物采血应在末次免疫后A.1~3天B.5~7天C.7~10天D.10~20天E.20天以上第46题:分离亚细胞成分或大分子蛋白质最常用的方法为A.超速离心法B.低速离心法C.高速离心法D.选择性沉淀法E.凝胶过滤法第47题:提取高纯度特异性IgG的方法为A.亲合层析B.离子交换层析C.凝胶过滤D.超速离心法E.血清区带电泳第48题:免疫小鼠的采血方法常为A.静脉采血法B.心脏采血法C.颈动脉放血法:D.断眼法或摘除眼球法E.股动脉放血法第49题:免疫家兔采血前检测血清抗体效价,应选用何种采血方法A.心脏采血法B.股静脉穿刺采血C.耳缘静脉采血D.颈静脉采血E股动脉采血第50题:制备针对伤寒沙门菌H抗原的抗血清常选用的接种途径为A.静脉注射B.淋巴结注射C.腹腔注射D.皮内注射E.肌肉注射第51题:可与福氏完全佐剂乳化后进行免疫接种的抗原为A.O抗原B.H抗原C.菌毛抗原D.SRBCE.人血清第52题:厂家生产的抗IgG制剂一般的保存方法为A.液体4℃保存B.液体-20℃保存C.真空干燥保存D.25℃保存E.加叠氮钠保存第53题:细菌O抗原的制备方法为A.经0.5%甲醛处理30minB.100℃处理2小时C.56℃过夜D.95%乙醇处理60minE.抗菌素杀菌处理第54题:去除杂抗体的吸附剂应选用A.不含特异性抗原的抗原液B.含特异性抗原的抗原液C.含抗杂抗原的溶液D.含抗杂抗体的溶液E.牛血清白蛋白第55题:关于亲合层析支持物,错误的是1.关于亲合层析支持物,错误的是A.非特异性吸附少B.液体通过时流速快C.在各种pH溶液中稳定D.有从多适合的化学基团E.必须有较少的微孔第56题:纯化抗原的鉴定不包括A.含量鉴定B.理化性质鉴定C.纯度鉴定D.免疫活性鉴定E.效价鉴定第57题:纯化抗原的鉴定方法一般不用A.凝胶电泳B.免疫电泳法C.结晶法D.免疫双扩散E.凝集反应第58题:不是半抗原的是A.脑啡肽B.青霉素C.前列腺素D.内毒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第59题:不适于做半抗原载体的物质为A.血清白蛋白B.甲状腺球蛋白C.多聚赖氨酸D.活性炭E.内毒素第60题:最经典的蛋白质抗原纯化分离方法为A.盐析沉淀法B.有机溶剂沉淀法C.凝胶过滤D.离子交换层析第61题:根据抗原分子大小进行纯化分离的方法为A.盐析沉淀法B.有机溶剂沉淀法C.凝胶过滤D.离子交换层析第62题:根据抗原分子所带电荷不同进行纯化分离的方法为A.盐析沉淀法B.有机溶剂沉淀法C.凝胶过滤D.离子交换层析第63题:可将IgG裂解成一个Fc和两个Fab片段的酶是A.木瓜蛋白酶B.胃蛋白酶C.胰蛋白酶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第64题:可将IgG裂解成F(ab’)2和数个小片段的酶是A.木瓜蛋白酶B.胃蛋白酶C.胰蛋白酶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第65题:可将IgG裂解成不规则肽链的酶是A.木瓜蛋白酶B.胃蛋白酶C.胰蛋白酶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第四章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第1题:一种免疫佐剂必须能A.增进某些物质的抗原性,这些物质原有抗原性属于较差或可疑者B.降低循环抗体的水平C.有利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产生D.防止实验室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发生E.减少过敏反应第2题: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特点的叙述中,哪些是正确的A.特异性强B.灵敏度高C.高度的均一性和可重复性D.对pH,温度及盐类浓度耐受性强E.是针对多种抗原的抗体第3题:杂交瘤细胞产生抗体的遗传信息来自A.骨髓细胞B.融合细胞C.饲养细胞D.脾细胞E.淋巴结细胞第4题: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A.特异性强B.高度的均一性和可重复性C.具有单一的生物学功能D.对pH,温度及盐类浓度耐受性强E.灵敏度高第5题:能在HAT培养基生长繁殖的细胞是A.小鼠脾细胞B.小鼠骨髓瘤细胞C.饲养细胞D.杂交瘤细胞E.以上都可以第6题:制备单克隆抗体时为获得经过抗原免疫的B细胞通常采用A.B细胞体外培养B.小鼠腹腔内接种抗原C.大白鼠体内接种抗原D.小鼠肌肉内接种抗原E.小鼠皮下注射B细胞第7题:用单克隆抗体测定细胞膜上的哪种成分,可将淋巴细胞分成不同的亚群A.HLAB.受体C.分化抗原D.糖基E.胆固醇酯第8题:制备单克隆抗体常选用小鼠的哪类细胞作为饲养细胞A.中性粒细胞B.K细胞C.肥大细胞D.成纤维细胞E.腹腔细胞第9题:杂交瘤细胞株常用的保存方法是A.4℃冰箱保存B.37℃保存C.-20℃保存D.-30℃保存E.液氮(-190℃)保存第10题:单克隆抗体的主要应用有A.鉴别菌种型及亚型B.肿瘤的诊断、分型及定位C.检测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D.机体微量成份的鉴定E.鉴别病毒的变异株第11题: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特异性强B.灵敏度高C.高度的均一性D.对pH、温度及盐类浓度耐受性强E.可重复性第12题:目前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主要为A.瘤细胞培养技术B.脾细胞培养技术C.杂交瘤技术D.质粒转染技术E.流式细胞分选术第13题:用Ficoll分层液分离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其分布由上到下依次为A.血浆、粒细胞、单个核细胞、红细胞B.血浆、单个核细胞、红细胞、粒细胞C.血浆、单个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D.红细胞、粒细胞、单个核细胞、血浆E.粒细胞、单个核细胞、红细胞、血浆第14题:根据单克隆抗体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A:特异性强B:具有单一的生物学功能C:灵敏度高D:高度的均一性和可重复性E:对pH、温度及盐类浓度耐受性强第15题:制备单克隆抗体通常采用A:体外培养B:大白鼠体内接种C:小鼠腹腔内接种D:小鼠肌肉内接种E:小鼠皮下注射第16题:单克隆抗体的发明者是A、BehringB.北里C.KohlerD.PorterE.Burnet第17题:McAb的特点包括A.由抗原刺激产生B.具有高度特异性C.具有高度均一性D.可大量生产E.单克隆性第18题: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主要包括下列组织A.唾液腺、甲状腺和胰腺等B.甲状腺、膜腺和扁桃体等C.胰腺、扁桃体和肠集合淋巴结等D.扁桃体、肠集合淋巴结和阑尾等第19题:可被免疫系统视为“非己”抗原的包括A.RBC、淋巴细胞B.脑组织、卵子C.眼晶体、甲状腺D.前列腺、心肌组织E.精子、卵子第五章凝聚反应第1题:下列试验属于凝集试验的是A.WB试验B.免疫电泳试验C.RIA试验D.ELISA试验E.肥达氏反应第2题:玻片血清凝集反应主要优点是A、省钱B、易操作C、反应简单D、报告结果快E、省Ag第3题:中和试验是利用下列哪一种原理建立起来的鉴定病毒和测定中和抗体的经典实验A、特异性抗体抑制病毒的感染力B、抗原亲合性C、特异性受体与病毒结合D、抗原表位的破坏E、细胞膜的选择性第4题:颗粒型细菌抗原(死或活菌)在哪种反应中采用A、沉淀反应B、琼脂扩散C、中和试验D、凝集试验E、对流电泳第5题:可溶性Ag进行的血清学反应所出现的反应是A、沉淀反应B、凝集反应C、协同凝集反应D、肥大反应E、凝溶反应第6题:下列哪种反应是属于血清沉淀反应A、单向琼脂扩散试验B、抗球蛋白试验C、溶血反应D、CFTE、免疫荧光试验第7题:在进行血清学反应时,它受许因素影响,一般Ag-Ab反应PH值是A、3~4B、5~6C、6~8D、9~10E、1~2第8题:在进行血清学反应时,它受许因素影响,电解质浓度是A、2%B、1%C、5%D、0.9%E、0.1%第9题:在进行血清学反应时,它受许因素影响,一般反应温度是A、65℃B、56~65℃C、40~56℃E、4~15℃第10题:在用CFT诊断传染病时,CFT中有5种成份,起纽带作用是A、AgB、AbC、SRBCD、溶血素E、补体第11题:在用CFT诊断传染病时,CFT中有5种成份,补体被激活的是A、AgB、AbC、SRBCD、Ag-Ab复合物E、溶血素第12题:下列有关协同凝集试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属于间接凝集反应B.又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颗粒性载体C.菌体的细胞壁中含有SPA,可与IgG特异性结合D.IgG通过其Fab段结合菌体E.主要应用于可溶性抗原的检出第13题:CFT反应时,反应管不溶血是说明A、阳性B、阴性C、抗补体E、反应系统有问题第14题:凝集反应形成的反应现象A.肉眼可见B.肉眼不可见C.必须用精密仪器测定D.必须染色才可见E.必须借显微镜第15题:凝集反应中的抗体称为A.毒素B.溶血素C.沉淀素D.凝集素E.类毒素第16题:血清学反应最适宜于的pH为A.2.5~4.5B.5~6C.6~8D.7~9E.不须最适pH第17题:下列哪项试验不是凝集反应A.ABO血型鉴定B.免疫妊娠试验C.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D.肥达反应E.中和反应第18题:下列属于毒素中和反应试验的有A.胶乳凝集法测定RF试验B.CH50法测定总补体活性试验C.ELISA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D.胶乳凝集法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第19题:凝集反应是A.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B.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C.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D.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第20题:凝集反应中的抗原称为A.超抗原B.凝集原C.过敏原D.沉淀原E.自身抗原第21题:间接凝集试验阳性A.红细胞溶解B.红细胞不溶解C.红细胞凝集D.红细胞不凝集E.乳胶颗粒不凝集第22题:临床中进行肥达试验最常采用的方法为A.正向间接凝集反应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C.玻片凝集法D.试管凝集法E.反向被动血凝第23题: 血清学试验的前带现象是指A.抗体过量B.抗原过量C.凝集明显D.沉淀物明显E.溶血明显第24题:单向琼脂扩散法是将相应的A.抗体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B.抗原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C.补体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D.抗原抗体复合物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E.溶血素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第25题:单向琼脂扩散法法测定是A.定性实验、不能定量B.定量实验、不能定性C.可通过标准曲线求出待测定样本含量D.沉淀环大小可直接反映待测样本含量E.以上均不对第26题:下列哪项实验不是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方法A、肥达试验B、外斐试验C、输血交叉配血试验D、ABO血型鉴定第27题:血清学试验的后带现象是指A、抗体过量B、抗原过量C、凝集明显D、沉淀物显著第28题:以何种凝集程度定为滴度A、++++B、+++C、++D、+E、±第29题:下列属于毒素中和反应试验的有A.胶乳凝集法测定RF试验B.CH50法测定总补体活性试验C.ELISA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D.胶乳凝集法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第30题:检测不完全抗体可使用的凝集反应为A.协同凝集反应B.间接凝集反应C.间接血凝试验D.Coombs试验E.反问被动血凝试验第31题:关于间接血凝试验,正确的是A.红细胞沉积于管底集中呈圆点为凝集B.红细胞呈++凝集为滴度终点C.根据凝血程度判断阳性反应的强弱D.以+++凝集的标本稀释报告试验结果E.实验载体可以是红细胞及其他颗粒第32题:一般认为下列最为准确、可靠的促使红细胞凝集的方法是A. 酶法B. 白蛋白法C. 抗球蛋白法D. 凝聚胺法E. 吸收放散法第33题:凝集反应的抗原A.半抗原B.超抗原C.异嗜性抗原D.可溶性抗原E.颗粒性抗原第34题:反向间接凝集试验阳性A.红细胞溶解B.红细胞不溶解C.红细胞凝集D.红细胞不凝集E.B+D第35题:临床中进行外斐试验最常采用的方法为A.正向间接凝集反应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C.玻片凝集法D.试管凝集法E.ELISA法第36题:下面哪个方法或试验不是凝集反应?A、抗球蛋白试验B、肥达氏试验C、琼脂单向扩散D、交叉配血试验E、反向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第37题:影响免疫浊度法的因素有A 光源强度B 反应杯厚度C 标本溶血D 黄疸标本E 脂血标本第38题:绵羊红细胞包被抗体用以检测抗原的血凝反应成为A 正向间接血凝反应B 反向间接血凝反应C 正向间接血凝抑制反应D 反向间接血凝抑制反应E 协同凝集反应第39题:用血清学试验诊断传染病时,常在病初及病起后一定时间重复测定血清抗体含量。

抗体制备流程

抗体制备流程

抗体制备流程1. 引言抗体制备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常用的实验技术之一。

通过制备特定的抗体,我们可以用于检测特定的蛋白质、细胞或其他分子,从而在研究中获得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体制备的流程,包括免疫原制备、动物免疫、抗体纯化等几个主要步骤。

2. 免疫原制备2.1 选择免疫原免疫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反应的物质。

在选择免疫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目标蛋白质:免疫原应该是目标蛋白质或其片段,可以是纯化的蛋白质、合成的多肽或重组蛋白等。

•抗原性:免疫原应该具有足够的抗原性,能够激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反应。

•稳定性:免疫原应该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可以在制备和储存过程中保持其完整性和活性。

2.2 免疫原制备制备免疫原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1.纯化蛋白质:从细胞或组织中纯化目标蛋白质,获取单一纯度的免疫原。

2.合成多肽:根据目标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合成相应的多肽片段,作为免疫原使用。

3.重组蛋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表达系统中表达目标蛋白质的重组形式,作为免疫原。

3. 动物免疫3.1 动物选择选择合适的动物作为免疫宿主是成功制备抗体的重要因素。

常用的免疫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兔子、鸡等。

选择免疫动物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易于操作:动物应该易于操作和养护,能够适应实验室环境。

•免疫系统:动物的免疫系统应该对免疫原有良好的反应。

•抗原性:动物对免疫原应有较好的抗原性,能够产生高效的抗体反应。

3.2 免疫程序动物免疫的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初次免疫:将制备好的免疫原与适当的佐剂混合,注射到动物体内。

注射的途径通常选择腹腔或皮下注射。

2.强化免疫:在初次免疫后,根据需要可以进行一定次数的强化免疫,以提高免疫效果。

3.血清采集:在免疫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从动物体内采集血清,其中含有目标抗体。

4.抗体效价测定:通过合适的方法,测定血清中目标抗体的效价。

4. 抗体纯化4.1 抗体提取通过离心等方法,将血清中的抗体分离出来。

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免疫期间应给予充分营养,分笼饲养标明 记号、做好记录。
二、免疫程序
免疫原的剂量
中间剂量范围内,免疫原剂量增加可获得高效价抗体 特异性要求高,应小量短程,可溶性抗原加用佐剂。对效价 要求高,则可大量长程加佐剂。
免疫间隔时间
第一次和第二次间隔10~20天,三次及以后间隔7~10天
免疫途径
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淋巴结
一、特异性IgG抗体
盐析法:硫酸铵盐析法、硫酸钠盐析法 凝胶过滤法:常结合盐析法 离子交换层析法:DEAE纤维素、QAE-sephadex、QAE纤维 素 亲和层析法:纯化抗原或SPA交联Sepharose 4B制成亲和层 析柱
二、单价特异性抗血清
亲和层析法:杂抗原交联Sepharose 4B柱 吸附剂方法:借助双功能试剂用不含特异抗原的抗
使包膜的渗透压改变而溶解。
优点是: 作用温和 适用于:破碎细菌、破碎细胞(提取核酸)
3、免疫球蛋白片段的制备: 非共价键解离法-改变pH 、利用强变 性剂 共价键解离法-氧化法和还原法 溴化氰裂解法 酶解法-木瓜酶 、胃蛋白酶
IgG片段的制备
1.酶裂解法:
IgG
木瓜酶
Fc+2Fab
Fc段可用于制备抗重链血清。
透析除去未反应
的半抗原
得人工免疫原 (半抗原+载体)
2.戊二醛法:
半抗 原氨 基
N-CH-(CH2)3-CH-N
载体 氨基
第二节 免疫佐剂
免疫佐剂(immunoadjuvant):预先或与 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 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adjuvant)。
小结
免疫原是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并能与抗体发生反应的 物质。半抗原是指仅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与载体结合后可具有免疫原性。

抗体的制备与使用指南

抗体的制备与使用指南

抗体的制备与使用指南一、抗体的制备。

1. 免疫原的选择。

- 对于制备抗体,首先要确定合适的免疫原。

如果是针对蛋白质抗原,要保证其纯度尽可能高。

例如,从细胞裂解物中纯化目标蛋白,可以采用亲和层析等方法。

对于小分子半抗原(如药物分子等),通常需要将其与大分子载体蛋白(如牛血清白蛋白)偶联,以增强其免疫原性。

- 免疫原的剂量也很关键。

一般来说,初次免疫时,对于小鼠等小动物,蛋白质抗原的剂量可在10 - 100μg之间,具体剂量需要根据抗原的性质和动物的种类进行优化。

2. 动物的选择与免疫。

- 动物选择。

- 常用的动物有小鼠、大鼠、兔子等。

小鼠因为繁殖快、成本低,是实验室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常用的动物。

兔子则常用于制备多克隆抗体,其血清中抗体产量相对较高。

- 免疫程序。

- 对于小鼠,初次免疫可采用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的方式。

以皮下注射为例,可在小鼠背部多点注射免疫原。

初次免疫后,间隔2 - 4周进行加强免疫,加强免疫的剂量可以适当减少,一般为初次免疫剂量的1/2 - 1/3。

经过2 - 3次加强免疫后,可检测动物血清中的抗体效价。

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细胞融合。

- 在小鼠免疫后,取其脾脏细胞(其中含有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如SP2/0细胞系)在聚乙二醇(PEG)的作用下进行融合。

融合后的细胞具有两种细胞的特性,既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在体外无限增殖。

- 筛选阳性克隆。

- 利用次黄嘌呤 - 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陷型的骨髓瘤细胞和HAT (次黄嘌呤 - 氨基蝶呤 - 胸腺嘧啶核苷)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

在HAT培养基中,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因为缺乏HGPRT酶而死亡,未融合的脾细胞在体外不能长期存活,只有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能够生长。

然后通过ELISA等方法筛选出产生特异性抗体的阳性克隆。

- 克隆化培养。

- 对筛选出的阳性克隆进行克隆化培养,常用的方法有限稀释法和软琼脂平板法。

限稀释法是将细胞悬液进行连续稀释,使每个孔中理论上只含有一个细胞,然后培养这些细胞,形成单克隆的细胞集落,从而得到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的单克隆细胞系。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临床免疫学检验教案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临床免疫学检验教案
熟悉:免疫原的制备,抗血清的制备
了解: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基本概念,免疫佐剂增强免疫应答的机制
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
抗原和抗体是免疫学检测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整个免疫反应的基本条件。制备高效价和高特异的抗血清必须有理想的免疫原、适宜的动物和科学的方法,其中抗原的纯化是制备特异性抗体的先决条件。抗体类型有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免疫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抗血清)和基因工程抗体(单链抗体)。本章仅叙述抗原纯化和多克隆抗体制备技术。时间安排:2.0学时
一、佐剂的种类
二、佐剂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抗血清的制备
一、免疫动物的选择
二、免疫程序
三、动物采血法
第四节 抗血清的鉴定和保存
一、抗血清的鉴定
二、抗血清的保存
第五节 抗血清的纯化
一、特异性IgG抗体
二、单价特异性抗血清
简图
简表
示意图
设问
讨论
讲解免疫原的制备 20 min
讲解免疫佐剂 20 min
讲解抗血清的制备 20 min
特异性IgG抗体的纯化方法有盐析法、凝胶过滤法、离子交换层析法、亲和层析法等;制备单价特异性抗血清可采用亲和层析法和吸附剂方法。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什么是免疫原?
2.如何制备可溶性抗原?
3.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有哪些?
4.连接半抗原的载体有哪些?制备半抗原性免疫原的方法有哪些?
5.纯化抗原的鉴定包括有哪些内容?
教学方法:CAI讲授结合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免疫佐剂的特性及应用原则。
2.抗血清鉴定方法的选择。
难点:免疫佐剂增强免疫应答的机制。
手段
课堂设计和时间分配

抗体的制备原理及其应用实验报告

抗体的制备原理及其应用实验报告

抗体的制备原理及其应用实验报告1. 引言在免疫学领域,抗体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工具,它可以与特定的抗原结合,并在生物体内执行多种功能。

本实验旨在探究抗体的制备原理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

2. 抗体的制备原理抗体的制备包括免疫原、免疫动物、免疫程序和抗体检测等几个重要步骤。

2.1 免疫原选择免疫原是用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物质。

免疫原的选择应考虑到其与目标抗原的免疫性、复杂性以及检测的需要。

2.2 免疫动物的选择在制备抗体中常用的免疫动物包括小鼠、兔子、鸡等。

选择合适的免疫动物应考虑物种特性、免疫机制和实验需要等因素。

2.3 免疫程序免疫程序一般包括免疫接种、免疫增强和免疫收获等步骤。

免疫接种时将免疫原注射到免疫动物体内,激发机体免疫反应。

免疫增强可通过多次免疫接种来增强抗体产生。

免疫收获则是从免疫动物体内采集抗体。

2.4 抗体检测抗体检测可通过免疫学方法如ELISA、免疫荧光等进行。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特定抗体的存在和浓度,并确定抗体的特异性。

3. 抗体的应用实验报告本实验利用抗体在实验中的应用,探究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价值。

3.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利用抗体对目标抗原进行检测,了解抗体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3.2.1 实验材料•抗原溶液:XXX•抗体溶液:XXX•免疫标记剂:XXX•检测缓冲液:XXX3.2.2 实验方法1.准备抗原溶液,并加入适量的抗原到每个实验孔中;2.加入抗体溶液,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3.将免疫标记剂加入孔中,与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反应;4.加入检测缓冲液,形成可检测的光信号;5.使用相应仪器读取光信号,并进行结果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观察到针对目标抗原的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与免疫标记剂反应产生光信号。

通过读取光信号强度,我们可以确定抗体对目标抗原的检测能力。

3.4 实验结论本实验验证了抗体的制备原理,展示了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Preparation of immunogen and antiserum第四章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技术Preparation of SpeCifiC Antibody第一部分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一、目的要求掌握:抗原和抗体的概念类型、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测试题熟悉:常用颗粒性和蛋白质抗原制备的方法、多克隆抗体制备的影响因素,常用佐剂种类;了解:抗血清的鉴定,基因工程抗体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1.常见免疫原的种类和制备及佐剂。

2.免疫血清的制备,抗血清的鉴定与保存。

3.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4.基因工程抗体技术。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配制绵羊红细胞免疫原一般细胞浓度为A.102/ml B.104/m1 C. 105/mlD.106/ml E.108/ml2.细菌鞭毛免疫原常规的制备方法A. 0.5%甲醛处理 B.100℃加温2h处理 C.1%氯化钙处理D. 75%乙醇处理 E.2%氯仿处理3.细菌的菌体免疫原常规的制备方法A.75%乙醇处理 B.100℃加温2h处理 C.0.5%甲醛处理D.1%氯化钙处理 E.2%氯仿处理4.要从组织和细胞匀浆中粗提某种蛋白抗原,最常用又简便的分离方法A.盐析法 B.凝胶过滤法 C.离子交换层析法D.免疫亲和层析法 E.免疫电泳法5.制备人工抗原时,最常用于偶联半抗原的载体A.免疫球蛋白 B.人甲状腺球蛋白 C.人血清白蛋白D.牛血清白蛋白 E.葡萄球菌A蛋白6.蛋白质抗原首次免疫接种后,最好间隔多长时间再进行第二次免疫A.7~10天B.10一20 天 C.20~30天D.30—60天 E.3个月7.鉴定抗体的效价,常用下列哪一种方法A.间接凝集试验 B.单向免疫扩散法 C.双向免疫扩散法D.免疫亲和层析法 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8.纯化特异性抗体时,可采用下列哪种方法除去杂抗体A.盐析法 B.凝胶过滤法 C.离子交换层析法D.免疫亲和层析法 E.免疫电泳法9.根据抗原分子所带电荷不同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称为A.盐析法 B.凝胶过滤法 C.离子交换层析法D.免疫亲和层析法 E.免疫电泳法10.单克隆抗体目前效果较好的纯化方法A.亲和层析法 B.凝胶过滤法 C.离子交换层析法D.超速离心法 E.盐析法11.完全佐剂的组成A.液体石蜡+羊毛脂B.羊毛脂+氢氧化铝C.液体石蜡+卡介苗+氢氧化铝D.卡介苗+氢氧化铝+羊毛脂E.卡介苗+液体石蜡+羊毛脂12.要使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具有免疫原性、半抗原分子的数目数至少要达到A.10个以上 B.15个以上 C.20个以上D.50个以上 E.100个以上13.颗粒性抗原免疫接种方法一般采用A.淋巴结注射 B.静脉注射 C.皮内注射D.皮下注射 E.肌肉内注射14.免疫小鼠采血通常采用A.心脏采血或断尾法 B.颈动脉放血或断尾法C.颈静脉或摘除眼球采血D.摘除眼球或断尾法 E.耳静脉采血或摘除眼球15.较长时间(4—5年)保存抗体,通常采用A.4℃保存 B.一10℃保存 C.一20℃保存D.一30℃保存 E.真空干燥保存16.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可长期存活者是A.细胞多聚体 B.融合的脾细胞与瘤细胞 C.融合的瘤细胞与瘤细胞 D.未融合的瘤细胞E.未融合的脾细胞17.属于颗粒性抗原的是A.脂多糖 B.球蛋白 C.白蛋白D.DNA E.血小板18.属于可溶性抗原的是A.荚膜 B.菌毛 C.鞭毛D.IgG E.SRBC19.最常用的半抗原载体为A.牛血清白蛋白 B.牛甲状腺球蛋白 C.人血清白蛋白D.人甲状腺球蛋白 E.球蛋白20.亲合层析支持物最常用的是A.sepharose2B B.sepharose4B C.sepharose6BD.多孔玻璃球E.琼脂粉21.破碎组织细胞制备蛋白质抗原最常用的方法为A.反复冻融法B.超声破碎法C.表面活性剂处理法D.自溶法E.酶处理法22.连接在载体上的半抗原数目应在多少以上,才能有效地产生抗体? A.4 B.8 C.10D.15 E.2023.制备抗重链血清时,用于裂解免疫球蛋白的酶最好选用A.木瓜蛋白酶B.胃蛋白酶C.胰蛋白酶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胰肽酶24.某抗原需制备10ml抗血清,应选择何种动物A.家兔B.小白鼠C.马D.绵羊E.猴25.可有效激发机体抗肿瘤效应的佐剂为A.福氏佐剂B.胞壁肽C.细胞因子D.羊毛脂E.多聚核苷酸26.从免疫血清中粗提γ球蛋白最简便的方法为A.亲合层析B.离子交换层析C.凝胶过滤D.超速离心E.硫酸铵盐析27.具有免疫原性的佐剂为A.脂多糖B.氢氧化铝C.石蜡油D.羊毛脂E.多聚核苷酸28.免疫接种后易引起局部持久溃疡和形成肉芽肿的佐剂为A.福氏完全佐剂B.福氏不完全佐剂C.细胞因子佐剂D.内毒素E.多聚核苷酸29.制备人血清蛋白与福氏完全佐剂的乳化抗原时,两者比例最好为A.1:1 B.2:1 C.3:1D.4:1 E.0.5:130.某免疫原有10μg,制备抗血清应选择哪种途径免疫A.淋巴结内注射B.皮内注射C.腹腔注射D.肌肉注射E.静脉注射31.首次与第二次免疫接种的时间间隔最好为A.1W 内 B.7~10 天C.10~20 天D.20~30 天 E.30 天以上32.第二次免疫接种后,免疫接种的间隔时间最好为A.1W 内 B.7~10 天C.10~20 天D.20~30 天 E.30 天以上33.分离亚细胞成分或大分子蛋白质最常用的方法为A.超速离心法B.低速离心法C.高速离心法D.选择性沉淀法E.凝胶过滤法34.免疫小鼠的采血方法常为A.静脉采血法B.心脏采血法C.颈动脉放血法D.断眼法或摘除眼球法E.股动脉放血法35.制备针对伤寒沙门菌H 抗原的抗血清常选用的接种途径为A.静脉注射B.淋巴结注射 C.腹腔注射D.皮内注射E.肌肉注射36.厂家生产的抗IgG制剂一般的保存方法为A.液体4℃保存 B.液体-20℃保存C.真空干燥保存D.25℃保存E.加叠氮钠保存(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1.从组织细胞中提纯某可溶性抗原,一般需经过下列哪些步骤A.破碎细胞B.选择性沉淀C.亲和层析D.与载体偶联E.纯度鉴定2.可用于破碎组织细胞制备可溶性抗原的方法有A.超声破碎法B.冻融法C.超速离心法D.酶处理法E.表面活性剂处理法3.提取蛋白质免疫原所用的沉淀法包括A.盐析法B.高分子聚合物沉淀法C.有机溶剂沉淀法D.核酸沉淀法E.醋酸沉淀法4.提取蛋白质免疫原的技术有A.选择性沉淀B.超速离心C.凝胶层析D.离子交换层析E.亲和层析5.免疫血清制备的过程涉及A.选择免疫动物B.免疫方法C.动物采血D.免疫血清的纯化E.抗血清的鉴定6.单克隆抗体纯化的方法A.亲和层析法B.凝胶过滤法C.离子交换层析法D.超速离心法E.盐析法7.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流程A.抗原的免疫和细胞融合B.抗体初筛与克隆化C.杂交瘤细胞的冻存与复苏D.单克隆抗体的批量生产E.单克隆抗体的纯化与鉴定8.用于抗血清的免疫球蛋白片段的主要制备方法A.分离非共价键法B.分离共价键法C.溴化氰裂解法D.酶裂解法E.乙醇裂解法9.目前认为佐剂增强免疫应答的机理A.增加抗原的表面积和改变抗原构型B.佐剂与抗原结合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C.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D.佐剂与抗原结合后直接激活NK细胞发挥效应E.直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二、填空题1.根据抗体制备的技术方法不同进行区分,人工制备的抗体可分为( ),( )和( )三大类型。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离子交换层析法: 利用蛋白质带电荷不同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剂(带有离子基团):在惰性载体上引入带有 电荷的活性基团即离子交换剂 离子交换纤维素、离子交换凝胶、离子交换树脂 阳离子交换剂 — 带负电荷,与阳离子交换 阴离子交换剂 — 带正电荷,与阴离子交换
增加离子强度(增 加介导常数)或减 少pH(减少蛋白质电 荷),使蛋白质从 离子交换剂上解吸 附
6%~7%可沉淀IgM,8%~12%可沉淀IgG,12%~ 15%可沉淀其他球蛋白,25%可沉淀白蛋白。最突
出的应用是用3%~4%的PEG沉淀免疫复合物,未结
合的抗原和抗体留在溶液中。按此原理设计了快速
测定比浊法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法。
层析法: 凝胶层析法:
利用凝胶的分子筛作用,对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 进行分离
(二)可溶性抗原的纯化
超速离心法:根据抗原比重特点进行分离 差速离心法-低速和高速离心交替进行 适用用于分离大小差别较大的抗原:大分子抗原 (IgM(800kD)、C1q(410kD)),小分子抗原(载脂蛋白A28.3kD) 特点:方法较简单,但分辨率不高,沉淀系数在同一个数量 级内的各种粒子不容易分开,常用于其他分离手段之前的粗 制品提取。 密度梯度离心法-区带离心法 离心时先将样品溶液臵于一个由梯度材料(蔗糖、甘油)形 成的密度梯度液体柱中,离心后被分离组分以区带层分布于 梯度柱中 可以同时使样品中几个或全部组分分离,具有良好的分辨率

二、抗血清的保存
2℃~8℃保存:短期保存
冰冻保存:保存5年
真空干燥保存:保存5~10年
多克隆抗体的实际意义: 预防:治疗感染性疾病(人工被动免疫)
如:破伤风抗毒素血清(副作用是超敏反应)
诊断:肥大氏反应(诊断伤寒、副伤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试血
免疫3-5次
效价测定
效价合格
采血 (末次免疫5-7天及时采血)
效价不合格 补充免疫
颈动脉采血法:家兔、绵羊、山羊
心脏采血法: 家兔、豚鼠、大鼠、鸡
静脉采血法: 家兔、山羊、绵羊
免疫血清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
除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还有各 种蛋白成分。 纯化目的是除去这些不相关成分, 防止抗血清中其他杂抗体及蛋白干扰
混 合
鉴定
弗氏不完全佐剂
卡介苗
终浓度2~20mg/ml
完全乳化
弗氏完全佐剂
抗原
•作用大于不完全佐剂;局部形成肉芽种和溃疡;不能用于人体
乳化方式:
• 研磨法:
易乳化,但抗原或佐剂用量大。
• 搅拌混合法:
无菌操作,节省抗原或佐剂,但不易乳化完 全。
4.脂质体
包封抗原后,可使抗原延缓释放,并且脂 质体有刺激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
3.冰冻干燥保存:可保存5~10年
举例:抗人白蛋白的制备
• 1、抗原的准备:
分别抽取数人全血,分离血清并混匀;
分离制备白蛋白(请问可用哪些方法?)
• 2、佐剂的准备:
福氏不完全佐剂:称取羊毛脂5g,逐滴加入石 蜡油20ml高压灭菌后4℃保存备用。 福氏完全佐剂:于不完全佐剂中加入 2~20mg/ml卡介苗,研钵中钵磨乳化后即成为完全 佐剂,冰箱保存备用。
• 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能消化细菌和组
织细胞。
• 特点:①此法适用多种微生物;
②具有作用条件温和;
③内含物成分不易受到破坏;
④细胞壁损坏的程度可以控制。
• 原理:在适当的温度、pH及低离子强度的条
件下,表面活性剂能与脂蛋白形成微泡,
使膜的渗透性改变或使之溶解。 • 常用的有: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阴离子型)、 二乙胺十六烷基溴(阳离子型)、聚山梨酯 (非离子型)、新洁尔灭等。 • 应用:①破碎细菌,且作用比较温和;
适龄、健壮、无感染正常动物、体重合乎要求;
3.抗原性质:酶类—豚鼠;甾体激素—家兔 4.血清用途: R型:等价带宽,适于诊断试剂.用家兔免疫产生. H型:等价带窄,适于免疫治疗.用马免疫产生.
5.抗血清需要量选择:
三、免疫动物
二)、免疫方法
1.免疫剂量:
1)不能过大或过小,否则产生免疫耐受;
2)首次免疫剂量不宜过大
第三章
免疫原和抗体的制备
概要
• 第一代抗体:多克隆抗体 • 第二代抗体:单克隆抗体 • 第三代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第一部分 多克隆抗体制备
英文全称:polyclonal antibody,PcAb 定义:它是由多种抗原决定簇刺激多株B细胞增殖
分化所产生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如何制备?是通过给动物接种抗原所获得的免疫血 清或抗血清。
一) 佐剂的种类
用于人体的佐剂:氢氧化铝、明矾、poly I∶C、胞壁酰二肽、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 常用于动物实验的佐剂:弗氏佐剂
(Freund’s adjuvant)
1.氢氧化铝佐剂:
5%硫酸铝
强烈搅拌
氢氧化 NS 洗 5%氢氧化钠 二次 铝沉淀 NS 制成悬液 即为佐剂
等体积抗原
免疫接种
2.明矾佐剂
5.细胞因子
其与抗原合用,可更有效地激发机体的免
疫功能,增强免疫反应。IL-2、IL-1、
IFN等都是良好的佐剂。
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使抗原在体内滞留 或延缓释放,延长抗原与免疫细胞作用的时 间,从而增强抗原免疫原性。 2.抗原在佐剂的辅助作用下,更易被巨噬细 胞有效吞噬和有效的加工处理和呈递。 3.刺激单核-巨噬细胞活化,释放细胞因子 调节和增强淋巴细胞的应答能力。 4.刺激淋巴细胞增生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 免疫应答能力。
• 6、试血: 第21-24天,从耳静脉采血0.5-1ml, 分离血清,测效价达 1:16以上即可收集 血清。如效价不高,可追加免疫。
• 7、加强免疫:
耳静脉注射人血清0.5ml左右以加强免 疫,一周后再免疫,如此重复一两次,并 于最后一次注射一周后采血测效价。
法纯化抗原,极难将某一抗原成分分 离出来。 • 应用:用于少部分大分子抗原IgM、 C1q、甲状腺球蛋白、载脂蛋白A、B等。 不适于中、小分子量蛋白质。
转速大于20000r/min

原理:白蛋白可溶于半饱和的硫酸铵溶液中,
而球蛋白则沉淀析出;该达到饱和时,白蛋白也析 出,因此不同饱和度的硫酸铵或硫酸钠,可将白蛋 白和球蛋白分离。 • 方法:用50、33%的硫酸铵分次提取,即可获 得丙种球蛋白(含IgG 95%以上) 。


特点:简单方便,纯度不高,粗提球蛋白。
应用:在大量制备中先用此法粗提,再纯化。
3.凝胶层析法(凝胶过滤法)
•原理:利用凝胶的多孔网状结构, 大分子在凝胶颗粒间很快通过,小分
子进入网孔,难于洗脱,将抗原分为
大、中、小三种。属区带分离法。
• 特点:是根据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 混合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抗原 NS搅拌 氢氧化钠校正pH值至6.5 沉淀 NS洗 二次 离心 乳状悬液
10%硫酸钾铝
防腐剂
备用
* 明矾佐剂抗原常用用于肌肉注射,皮下注射
易引起肉芽种和脓肿。
3.弗氏佐剂(Freund adjuvant) 乳剂不散
液体石蜡

1 ~ 5 1 :
羊毛脂 一滴乳剂 抗原
1:1 1:1
浮于液面 水中


4.抗体亲和力鉴定:亲和力高则灵敏度好

亲和力测定主要有平衡透析法、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分析法。 亲和力的高低是由抗原分子和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抗原决定簇之间立

体构型的合适度决定的。
1.4℃保存:可保存3~6个月 2.低温保存:-20~-40℃,可保存2~3年
抗体的保存浓度为20~30mg/ml为宜,加入1/10000的硫柳汞或 1/1000的叠氮钠防腐,并加入等体积的中性甘油,分装小瓶, 置-20℃以下低温保存。
②提取核酸时,常用此法破碎细胞。
返回
蛋白质、 多糖、脂 类、核酸
蛋白质
超 速 离 心 分 离
盐 析 沉 淀
凝 胶 过 滤
离 子 交 换 层 析
亲 和 层 析
1).超速离心法
• 原理:利用各颗粒在梯度液中沉降速度不同,使具有不同沉
降速度的颗粒,处于不同密度的梯度层内,达到彼此分离的目 的。
• 特点:用差速离心或梯度密度离心
O菌体抗原
二、可溶性抗原制备及鉴定
•可溶性抗原:
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酶类、补体、
脂多糖、细菌外毒素和核酸 •来源:
组织、细胞或血液,其成分较复杂。
制备流程:
预处理 器官组织: 组织碎块
组织细胞:
细胞的破碎

液:
抗原的分离 及纯化 抗原的鉴定
返回
1、组织材料的预处理
组织必须是新鲜或低温保存的 洗去血迹 及污物 去除包 膜或结 缔组织
脏器进行灌洗
NS内含0.5g/L NaN3
冷浴中组织剪碎
组织碎块
1)高速捣碎法 物理法 2)研磨法 3)超声破碎法 4)反复冻融法 5)酶处理法
化学法
6)表面活性剂处理
1000r/min
组织碎块
装入捣碎机简内高速 粉碎制成组织匀浆液
2000r/min
上清液
澄清
去除细胞碎片 及微小组织
离心
15000r/min
取上清液
•特点:①操作简单,无需贵重仪器; ②多用于内脏组织的破碎。
原理: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产生的压力足以
使细胞破碎。
方法:使用的频率从1kHz~20kHz不等的超声波
处理细胞,间歇进行,避免长期超声产热,导
致抗原破坏。 特点:①操作简单,重复性较好,节省时间; ②多用于组织细胞和细菌的破碎。
2.冻融法
3).淋巴结内注射:
适宜于微量抗原(先用完全佐剂在足掌作基础免疫)。
3.免疫时间
1).间隔约10-20 天(宜长、否则导 致免疫耐受); 2)二次以后每次 间隔7~10天(过 长→刺激变弱→ 抗体效价不高。)
第 一 次
第 二 次
第 三 第 次 四 次
3)一般接种5-8次 4)半抗原的免疫间隔要求较长(30~40天)。 如 8次免疫后仍不产生抗体,则应更换 动物。

B

B
Ag
Ag
Ag
Ag
B
免疫血清制备机制
人 体
免疫原(及佐剂)的制备
抗血清的保存 抗血清的鉴定
免疫动物
试血
抗血清的纯化
采血收集血清
一、免疫原的制备
免疫原(immunogen)是能诱导机体产生 抗体并能与抗体发生反应的物质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
二)可溶性抗原制备及鉴定
三)半抗原免疫原的制备
细胞抗原:绵羊红细胞 细菌抗原:菌体抗原、鞭毛抗原 寄生虫体抗原:虫卵
• 原理:因速冻缓融,细胞内冰晶的形成及
胞内外溶剂浓度突然改变而破坏细胞。
• 方法:将待破碎的细胞置-20℃冰箱内冻 结,然后室温融化,如此反复3-4次,大部 分组织细胞及细胞内的颗粒可被融破。 • 特点:此法适用于组织细胞,对微生物细 胞作用较差。
1.酶 处理法
• 常用酶类:溶菌酶、纤维素酶、蜗牛酶等
• 3、抗原-福氏完全佐剂的制备:
取混合人全血清,用生理盐水作1:4稀释。 将稀释血清与完全佐剂1:1体积的比例混合,制 成油包水状态。
研磨法:
取完全佐剂置无菌和研钵中,然后逐滴加入 稀释混合人血清,边加边研磨,直至滴一滴至水 中不散开为此,此即完全乳化的油包水状态。
• 4、动物选择: 健康成年家兔,雄性,体重2-3kg。 • 5、动物免疫: 第一次:两后足掌分别注射抗原-福氏 完全佐剂0.5ml。 第二次:第14天 在双后腿窝或蹊部可 摸到肿大淋巴结,在每侧肿大淋巴结中各 注射0.5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