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学习资料:城市建设新理念新方向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摘要: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能源,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城市发展的情况做好洪涝灾害防治工作,海绵城市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中啊哟方式。
本文中结合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专业技术,希望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问题;水生态系统;低影响开发技术;绿色基础设施1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1.1海绵城市的本质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推动城市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如果不加以治理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城市的发展。
同时,常规的城市建设时跟多是不断开发土地,海绵城市要求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维护原有水系生态环境平衡。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主要采用粗放式的模式,原有水系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地表径流量不断增加。
现阶段,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并且地表径流不会受到影响。
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模式能够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调节等,推动城市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1.2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内容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1)保持原有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2)及时修复和治理被污染的水体,减少自然环境的污染。
(3)以低影响的方式对城市进行开发。
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考虑自然河道和湖泊等,还需要加大对绿地的关注力度,解决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问题。
2海绵城市的建设基础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偏向雨水利用与管理,并且根据城市基本特点运用LID技术,提高降雨管理。
城市水建设的过程中针对水问题,要保证区域水环境不受破坏,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海绵城市的打造应该从不同层面出发,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
1)宏观层面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对区域内部流域水资源系统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的划分,对水资源的生态安全布局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国土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构建完善的区域生态系统。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和水污染等问题愈发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并成为解决城市水问题的热门话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是指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将自然生态系统的理念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以“适应性”为核心。
适应性是指城市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应考虑建筑物、道路、绿地等城市组成部分的适应性设计。
在建筑物设计上,可以采用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系统,以最大程度地利用雨水资源,并减少城市暴雨过程中的排水压力。
在道路设计上,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水量,减少雨洪的发生。
在绿地设计上,可以增加湿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水的保持能力和净化能力。
通过这些适应性设计,城市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以“综合性”为原则。
综合性是指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利益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应避免单一性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整合和协同各种措施,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能力。
在城市规划上,可以将绿地、湿地等自然景观与自然水体相结合,形成多功能景观,提高城市的生态价值。
在水资源管理上,可以整合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实现雨水的最大化利用。
在水污染治理上,可以将生态缓冲带和湿地用于水体净化,减少水污染的发生和传播。
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思路,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以“参与性”为原则。
参与性是指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应鼓励市民参与城市规划与设计,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
在城市规划上,可以组织市民参与公民咨询会议和公众听证会,征求市民对规划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内涝是目前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面对这个挑战我国开始学习建设“海绵城市”,学习先进的低影响开发技术。
“海绵城市”在下雨时能够吸水、渗水、蓄水、净水,从而来应对和适应环境的变化,缓解洪涝对城市造成的影响。
同时经过处理的雨水,能够运用于城市的发展,成为所需要的水资源,实现城市水文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能够“弹性”应对洪涝,并能够利用雨水资源的城市被称之“海绵城市”。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关键技术1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水自身为切入点,对当地的水文条件,生态条件进行分析与调查,做好相关历史资料的收集,并以水性特点为基础,明确当前城市的屋面,道路,管道,绿地,河流生态为一体的排水系统实际运行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区域尺度规划、系统网合理连接、城市项目建设等方案,建立健全优化的监测评估风险等级,明确防洪排涝能力并降低水管的运行负荷,实现水文生态的健全与优化。
由此,积极探索海绵城市的可行解决方案和设计方案,在进行建设方案编制和设计的过程中,可借助低影响开发理论为基础制定相应的目标,做到新型雨水管理系统的科学编制和开发,对排洪防涝系统进行统筹建设和使用。
采用云计算和三维建模进行分析,实现遥感控制下的管网合理分布,同时借鉴其他城市的优秀案例或是国外先进的雨水处理技术,针对本地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借鉴与应用。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其中,进行技术方面的研发创新,达到资本运作的效果,由此可保障设施的先进和高效。
2 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2.1 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的不均衡性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水资源从而缓解其短缺失衡的问题。
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将海绵城市的概念引入,将对开发设施影响不大的滞水、净水能力在降雨过程中充分利用起来,并在城市道路养护用水、绿化带养护用水中,保留一部分雨水,经过雨水的有效处理,既能实现高效利用水资源,又能缓解我国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2.2 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随着城市硬化道路的增多,城市的内涝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其中城市内各类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破坏力更是人们倍感担忧。
针对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依托自然生态系统的机制,采用具有水文环境综合调节功能的城市设计策略,以应对城市内部洪涝、城市化对环境的改变和生态环境危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优化自然环境和城市规划的结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那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应当如何实现呢?首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非常重要,不仅能够为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营造提供美丽的风景,还能以生态系统自身的特性来增强城市的防洪能力,并对城市水质、生态环境和城市气候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努力创造储水土壤、湿地、绿地、树林等自然工程设施,以及避免使用大面积的非水性衬垫,减少人工硬化面积,鼓励使用自然材料、合理植被、防护技术等更加生物多样的方案。
其次,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措施来加强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一系列“滞蓄渗透、减排增绿、维护蓝绿生态、利用先进技术等”措施的综合实施。
其中,通过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更新升级、推广城市生态建设、改进建筑设计和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使城市的排水解决方案更加完善化和综合化,从而实现有效减少城市洪涝、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等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
而在保护环境方面,需要加大对不同人工开发区的植物、水生生物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力度,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生态健康的空间环境。
最后,我们需要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在政策引导方面,应当制定适合海绵城市形象及建设的有关标准规范,加强政策引导、财政支持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力度,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推广。
并在社会各界方面积极推广、开展相应的示范项目,扩大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力和宣传覆盖范围,加速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进程。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摘要】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绵城市理念的概述,然后分析了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关键措施、经验和启示,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结合规划与实践的案例,探讨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未来发展、推广与普及,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治理。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 城市规划, 应用, 关键措施, 经验, 启示, 挑战, 解决方案, 规划, 实践, 未来发展, 推广, 普及, 重要性1. 引言1.1 海绵城市理念概述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以“海绵”为概念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管理、自然灾害防治、城市生态保护等问题。
海绵城市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利用自然的生态功能,实现城市水、气、土的循环利用,减少城市水logging、水污染和洪涝灾害等问题。
海绵城市倡导“水兼容”的城市建设理念,打破传统城市规划中的硬化和单一性,注重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生态优先、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海绵城市理念起源于荷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国际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理念被引入城市规划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未来,海绵城市理念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规划实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使城市能够更有效地处理雨水、改善城市环境、减少洪涝风险等。
在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融入自然生态系统:将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城市规划中,通过保留湿地、绿地、河道等自然环境,帮助城市更好地吸收雨水、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理念、技术与实践
海绵城市理念、技术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防洪排涝等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成为了解决城市水问题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技术。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的理念、技术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海绵城市的理念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构建具有高效自净能力的城市水系统,实现雨水的最大程度自然渗透和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自然优先、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终端控制”的原则,通过构建绿色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
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是“源头控制”,即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绿地和透水铺装,使雨水得以自然渗透,减少径流污染和城市内涝风险。
海绵城市倡导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海绵”,能够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
二、海绵城市的技术海绵城市技术主要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等多种技术手段。
其中,绿色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则可以起到净化雨水、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的作用,提升城市生态景观品质。
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地表透水性,减缓雨水径流速度,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同时,透水铺装还可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则可以将雨水资源有效利用,满足城市景观绿化、农业灌溉等多种用水需求,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海绵城市的实践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例如,北京市通过推广绿色屋顶、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
海绵城市理念与规划
海绵城市理念与规划引言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兴的城市发展理念,通过改变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管理方式,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标。
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的概念、原则以及相关规划和实施策略。
通过深入探讨海绵城市的理念与规划,旨在提供一种更加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城市发展模式。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指的是一种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蓄存和利用雨水的城市。
与传统城市相比,海绵城市采用了一系列的设计和管理方法来减少雨水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主要特点包括: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水资源的管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以及居民参与的社区治理等。
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实施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以确保其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主要原则:2.1. 自然水循环原则海绵城市应该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最大程度地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洪水灾害和城市内的地下水资源消耗。
这可以通过建设绿色屋顶、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湿地和河流恢复等方式来实现。
2.2. 灵活性原则海绵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该具有灵活性,以适应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灵活性原则要求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需求,并在规划过程中预留足够的空间和资源。
2.3. 生态优先原则海绵城市应该优先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城市提供清洁水源和空气,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生态优先原则要求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干扰。
2.4. 社区参与原则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实施需要广泛的社区参与,以确保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得到充分考虑。
社区参与原则要求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与居民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城市规划目标和实施策略。
3. 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实施策略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管理和社区治理等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海绵城市规划和实施策略:3.1.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是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包括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湿地和河流恢复、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和溪流生态修复等。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海绵城市概念是指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和推动力度不断增强,各地纷纷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本文将从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指将自然的生态系统融入城市,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生态设施和灵活的城市用地管理手段,实现雨洪调蓄、污染物截留和净化、城市绿地增加等功能,从而减缓城市化过程中对水资源、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
也就是说,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要求城市在发展的兼顾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倡导绿色生态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自然生态系统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提倡生态修复、节水减排、绿色建筑等理念,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推动城市绿地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打造绿色空间网,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3. 强化城市雨洪管理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强城市雨洪调蓄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抗洪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和雨洪灾害的发生。
4. 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海绵城市建设倡导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包括雨水收集利用、水质净化、水资源回用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
以上这些方面都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即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共生,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的引入和推广,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探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区。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在一些地区设立了海绵城市试点和示范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城市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其中之一就是城市排水问题。
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往往是以排水为主导,通过铺设排水管道和建设蓄水池等设施来解决雨水排放问题。
随着城市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和人口的增加,传统的排水系统已经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城市雨水流量。
由于城市化所带来的大规模土地覆盖,城市地表的自然透水能力大大降低,也导致了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并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海绵城市是一种能够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减少洪水灾害、增加城市透水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以城市自然水循环为基础,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从而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防洪排涝的目标。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主要的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城市规划。
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从城市规划的层面入手,合理规划城市土地的使用,减少建筑密度,增加绿地和水体的比例,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根据城市的地形和水文条件,合理划定城市的防洪区和蓄水区,确保城市在暴雨等极端天气下能够有效排除雨水。
改善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注重改善城市的建设方式和建筑设计。
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材料来替代传统的铺装材料,使地面更具透水性。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引入雨水收集系统和绿色屋顶等措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植物浇灌和城市景观的建设。
还可以采用雨水渗透井和雨水花园等措施,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提高城市的自然透水能力。
推广水资源合理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地下蓄水设施,合理利用城市的雨水资源,供给城市的绿地、景观和生活用水。
并且,要提倡居民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保护城市的水资源,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科技支撑。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城市的水文模拟和泥沙运移的研究。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抗洪排涝能力。
本文将详细解读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综合目标及实施措施,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基本概念解读1. 海绵城市定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蓄水、净化水和排水功能。
通过增加城市绿地的比例,采用渗水路面、雨水花园等措施,使雨水得到有效利用和储存,降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
2. 海绵城市组成要素海绵城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绿地与湿地、透水路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海绵城市的主体框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防洪排涝能力。
三、综合目标解读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绿地和湿地等设施,有效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城市水资源的浪费。
2. 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在应对极端天气和暴雨事件时,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减轻城市内涝和排水压力。
通过增加绿地和湿地的面积,采用透水路面等措施,使雨水快速渗透和储存,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
3.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和湿地等设施,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
同时,绿地和湿地等设施还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实施措施建议1. 制定科学规划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合理规划绿地、湿地、透水路面等设施的布局和规模。
海绵城市学习资料城市建设新理念新方向
海绵城市学习资料城市建设新理念新方向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向就“海绵城市”专访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12月21日到22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
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中国经济导报联合正元地理信息公司推出智慧城市专刊并在这期创刊号上发表本报对住建部副司长章林伟关于海绵城市的专访,以飨读者。
城市顶层设计要考虑控制雨水径流中国经济导报:建设海绵城市,通过学习国办发〔2015〕75号文件,似乎有所领悟,但为了如何认识海绵城市建设,具体有哪些工作要做,应该从哪里下手,我国的城市建设问题主要出在哪里?类似这样的细节,希望章司长给我们介绍一下。
章林伟:非常明确,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发展的理念与方式。
我觉得这是一种准确的定位,它是城市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一种方式。
海绵城市建设既可解决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也可以应对我们现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需求。
我们还应有更高的认识,我认为它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很重要极有效的举措。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度带来的硬化,导致了城市降雨的泾流没有控制好,继而使城市的水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安全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来。
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中国特有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也碰到过这些问题,只不过他们转型转得早,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实际上是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就开始注重这个问题。
应该说我们是将国外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我觉得应该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雨水的泾流控制为切入口,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将70%降水就地消纳和利用。
原来没有进行大规模城市开发之前,自然散落的降雨,实际上最多只会有30%能够快速进入河流,大部分通过土地的漏渗、涵养,以及通过植被蓄纳并缓慢蒸发参与水气循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思路是在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及城市洪涝灾害等问题的背景下形成的。
海绵城市的概念源于荷兰,主要解决城市雨水的超量入渗和雨水污染的问题。
发展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改变城市的排水制度和城市规划设计,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城市抗洪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是将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由“排水”转向“蓄、调、渗、净”。
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注重排水功能的实现,导致大量的雨水迅速排入排水管网,形成了城市内部排水体系和城市外部水体之间的割裂。
而海绵城市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考虑雨水的蓄存、调节、渗透和净化,使城市内部的雨水能够充分利用,满足城市绿化和生活用水的需要,并通过雨水的渗透方式补充地下水。
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要实现雨水的多渠道引入、能量转换和多元利用,形成多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是通过构建“海绵网络”实现雨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海绵网络包括雨水收集、贮存、净化和利用等各个环节。
在建设海绵城市时,需要将各种水资源元素进行垂直、水平的整合,形成一个蓄、调、渗、净的综合管理系统。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设施、湿地净化系统等,实现雨水的分散收集和污水的净化,同时将净化后的水资源用于城市的绿化、农田灌溉等方面。
通过海绵网络的建设,实现雨水资源在城市内循环利用,减少对外界水资源的依赖,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质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以生态化、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注重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湿地、河流、湖泊等水体的保护和修复,同时要建设生态景观和绿色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品质。
海绵城市的建设还要注重低碳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摘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海绵城市理念的融合应用,还要强化相关方面的研究。
文章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分析,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理念;建设理念;城市建设引言城市内水资源的状况是城市建设和发展期间的重点所在,因此要维持城市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战胜自然、超越自然效果的城市建设模式,达成基于源头对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进行解决与优化。
海绵城市是当前积极顺应自然,并且促使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影响发展模式之一,合理的应用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对当前水资源利用方式有效改变的重要模式之一,一定程度上可以更积极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1海绵城市内涵与核心作用一是转变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思路,严格按“渗、滞、蓄、净、用、排”要求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综合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以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等问题;二是全面落实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或修复工作,对于城市内为未破坏的河流、湖泊以及湿地等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予以保护,同时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修复已经被破坏的城市水生态系统。
新时代城市发展逐渐认识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当技术进步与城市化率基本处于同步状态时,城市化不一定会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但是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边际生态环境治理成本远高于技术水平提高后的边际成本,因此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对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海绵城市内涵分析可得,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工作并非单纯地改变城市排水模式,而是构建可持续的、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相比,“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采取的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将“河流”“湖泊”“湿地”等打造为“海绵体”,对城市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构建“慢排缓释”“源头分散”的排水体系,由此全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水平,保证城市水安全,有效解决水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问题,如城市内涝、水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以更好地应对城市的水环境挑战。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思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海绵城市强调可持续发展。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注重保护和恢复自然水域,以确保城市水资源的持续供给。
采用生态修复手段,建设湿地公园、河岸绿带等绿色空间,增加自然水体的储水能力,提高城市自然排水系统的弹性。
优化城市布局和规划,合理利用雨水、地下水等水资源,降低城市自来水的使用量,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海绵城市还注重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将废水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倡导绿色建筑。
在传统城市中,大量的硬质建筑物和道路导致雨水难以渗透地下,从而造成水logging现象,增加了城市的内涝风险。
而海绵城市则注重通过绿色建筑来解决这一问题。
绿色建筑通过使用透水、透气、保温、降噪等材料和技术,使建筑物能够更好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绿色建筑还能够吸收雨水并减少雨水径流,有效地减轻城市的内涝风险。
海绵城市的建设中,绿色建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海绵城市注重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绿地、湿地、森林等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增加,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少城市面源污染和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需要注重保护城市的湿地和自然河道,增加城市的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水体净化能力。
注重生态景观的保护和修复,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强调社会参与和政府引导。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共同参与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政府也需要发挥引导和监管的作用,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和法规制定,推动各部门协同合作,形成良好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合力。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思路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绿色建筑、保护景观和生态环境、社会参与和政府引导来解决城市的水环境挑战。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面临着许多环境和生态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城市排水系统的问题。
传统的排水系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将城市变成一个具有自然界类似功能的生态系统,能够在防洪、蓄水、自净、补给等方面发挥与自然界类似的功能,并通过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适应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挑战。
它与传统城市相比,更加注重综合、生态、可持续性的发展。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要注重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整体性。
海绵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将各个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包括土地利用、建筑设计、交通规划、水资源管理等等。
只有将这些因素进行整合,才能够实现海绵城市的综合效益。
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水的收集、利用和回收。
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利用地下水资源、建设生态水域等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还要注重绿地的建设和保护。
绿地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改造公园和广场等方式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绿地可以起到吸收雨水、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等作用,同时也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同时要加强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
防洪设施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很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建设护堤、拓宽河道、建设防洪水库等方式来加强城市的防洪能力。
还要建立健全海绵城市的管理体系。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社会各界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工程。
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可以减缓城市化进程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的建设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合作,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是以“透水、透气、积水、慢排放”为主要特点的建设模式,以及“低影响开发、绿色开发、生态配置、平衡管理”的建设思路。
这种建设模式依靠自然保护与人为干预的相结合,让城市具备一定的海绵能力,可以有效减缓城市的洪涝灾害、水资源危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的海绵设计。
对城市进行评估和规划,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和海绵设计。
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地形、环境和自然等因素,合理布局各项城市设施,能够更好地实现自然过程。
同时需要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利用城市空间的合理配置进行控制,使城市的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
其次,要注重生态保护。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加强植被绿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措施,建立绿色走廊和生态红线,通过植被的采用和配置等措施,增强海绵城市的生态性和环境适应性。
同时,通过垂直绿化、覆土绿化等措施,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和绿色景观宽度,有效降低光热、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第三,要加强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城市管理应加强的制度建设,注重水资源管理和河道治理,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估,加强城市更新建设的水生态环境建设。
同时,需要制定灾害应急预案等,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事件。
最后,需要创新技术手段,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
从技术方面来说,可以采用下垫面技术,提高城市的渗透能力。
通过无土种植、雨水存储利用等技术手段,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率。
同时,需要加强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研究和创新,探索更加可持续、高效的建设方式。
综合来看,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生态适应、低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
在未来的城市化发展中,需要更加具体的执行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城市的建设与生态治理,实现近在眼前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的水环境问题。
雨水倒灌、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城市治水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开始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是以“海绵”为模式,即城市具有类似海绵一样的功能,能够吸收、存储和净化雨水,同时实现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是通过多种手段,包括改善城市绿地率、提高建筑物的雨水利用率、优化城市排水系统等,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市雨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海绵城市还要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使城市与自然环境更加融合。
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思路与国外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我国更加注重在现有城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优化,而国外更多的是在新兴城市上进行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二是在技术手段上,我国更加注重利用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建筑结构,而国外更多地采用新型的绿色建筑技术和设施;三是在政策支持上,我国更加注重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而国外更多地通过市场机制和社会投资来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
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思路的实施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滞后性,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并没有充分考虑雨水管理和环境保护问题,需要深入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二是技术手段的不足,目前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技术和设施的不足,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的建设;三是资金和政策的不足,目前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资金和政策上的不足,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思路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这不仅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环境,更是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等各方通力合作,共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思路的实施,为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之一便是城市内涝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已经逐渐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海绵城市,即以海绵为灵感源头,将城市打造成为具有吸水、保水、排水、减灾等功能的生态城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一、建设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就是以生态为导向,通过地面转变、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设施建设等综合手段,将城市建设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使其具有运输、排水和蓄水等多种功能。
它的建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1、雨水的应用通过雨水资源开发,可以减轻城市的用水压力。
在海绵城市中,雨水被收集和存储在灌溉池、水生态系统中,并利用自然过程进行净化和回收,再利用雨水水资源来满足城市绿化、景观和家庭环境用水等需求。
2、城市地面转变海绵城市的地面通常是由高效透水材料构成,可以增加下雨天地面的渗透性,减少了水的积聚。
而且,透水材料也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使城市更加宜居。
3、景观和绿色空间设计为了保持城市和谐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在规划设计时,注重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通过绿色设计和生态景观的引入,可以增加城市容积率,让城市在美观的同时也能发挥出海绵的功能,减少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
二、建设思路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系统设计、人文设计和科技创新。
1、系统设计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对产业结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生态流线进行系统性设计。
应当强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创造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和生态连续带,科学规范城市建设标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的海绵化提供支撑。
2、人文设计建设海绵城市时需关注人居、生态、景观等多个方面,注重车辆人行流线的规划,结合交通规划,合理提升交通效率,改善交通的建设,减少城市交通对环境的污染。
3、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一部分城市通过降低建筑物和地面的污染,构造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来缓解城市内涝的问题。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海绵城市建设应该注重优化城市布局。
传统城市发展往往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强调土地的利用效率。
而海绵城市建设应该以生态优先原则为导向,尽量保持土地的自然状态,充分发挥自然的生态功能。
在城市布局中,应该重视绿地的规划建设,增加城市的湿地、池塘等水体,增加城市的自然吸收能力,减少洪涝的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应该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通过规划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引导到公共绿地、池塘等场所进行蓄存与渗透,以减少城市的径流量。
可以采用雨水回用系统将雨水用于冲洗马路、补充城市景观用水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
海绵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建筑与景观的生态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建筑的屋面、墙面、地面的渗透性,采用多孔材料、透水材料等,以提高建筑物对雨水的接纳能力。
在景观设计中,应该注重引导雨水渗透,并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湿地的设置,促进雨水的净化和蓄存,提高城市生态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应该注重科学管理与技术支持。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指导体系,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
需要加强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相关企业和机构的技术创新,以提高城市海绵化建设的技术水平。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思路是建立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基础上,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生态设计和科学管理等手段,实现城市的水环境改善和抗灾能力提升。
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地理优势和科技优势,在城市建设中加大海绵城市的建设力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文系统,将城市的雨水和地下水等水源像海绵一样储存和调节,使城市具有良好的水资源保护能力。
本文将详细解读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和综合目标。
二、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强调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保护自然环境和水资源。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措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收、储存、渗透和净化雨水的能力。
具体而言,海绵城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雨水收集与利用: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并加以利用,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2. 水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建设雨水回收、中水回用等设施,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城市用水压力。
3. 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
4.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设施,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海绵城市的综合目标海绵城市的综合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缓解城市内涝: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提高水资源的自然调节能力,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2. 改善水环境质量:通过净化雨水、控制污染源等措施,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3. 促进生态修复: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
4. 推动绿色发展:通过建设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设施,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
四、实现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综合目标,需要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 增加绿地和透水铺装面积:通过增加公园绿地、屋顶绿化等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同时采用透水性铺装材料,增加地面的透水性。
2.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将雨水收集起来并加以利用。
3. 实施雨污分流制度:将雨水和污水分别收集和处理,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学习资料:城市建设新理念新方向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向就“海绵城市”专访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12月21日到22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
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中国经济导报联合正元地理信息公司推出智慧城市专刊并在这期创刊号上发表本报对住建部副司长章林伟关于海绵城市的专访,以飨读者。
城市顶层设计要考虑控制雨水径流中国经济导报:建设海绵城市,通过学习国办发〔XX〕75号文件,似乎有所领悟,但为了如何认识海绵城市建设,具体有哪些工作要做,应该从哪里下手,我国的城市建设问题主要出在哪里?类似这样的细节,希望章司长给我们介绍一下。
章林伟:非常明确,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发展的理念与方式。
我觉得这是一种准确的定位,它是城市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一种方式。
海绵城市建设既可解决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也可以应对我们现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需求。
我们还应有更高的认识,我认为它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很重要极有效的举措。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度带来的硬化,导致了城市降雨的泾流没有控制好,继而使城市的水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安全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来。
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中国特有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也碰到过这些问题,只不过他们转型转得早,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实际上是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就开始注重这个问题。
应该说我们是将国外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我觉得应该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雨水的泾流控制为切入口,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将70%降水就地消纳和利用。
原来没有进行大规模城市开发之前,自然散落的降雨,实际上最多只会有30%能够快速进入河流,大部分通过土地的漏渗、涵养,以及通过植被蓄纳并缓慢蒸发参与水气循环。
这样就涵养了生态、解决了资源、改善了环境。
换句话说,原来这个海绵体是自然存在的,现在由于城市的粗放发展,把这个海绵体给破坏了,使它没有吸纳的功能,没有渗透的功能,没有缓释的功能,没有能参加水汽蒸发的大自然的循环过程,所以一下雨,雨水就快速进入城市排水系统,从而造成了许多的问题。
国务院的文件说得非常清楚,就是把70%的雨水给控制住,实际上从科学角度讲就是控制雨水泾流,使它和没建这个城市之前的水的生态循环相符,这个就是我们的使命。
这次国务院文件非常明确地要求,把雨水年泾流总量的控制率作为城市规划的刚性控制指标。
所以未来做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而且还要建立区域雨水控制管理制度,这也是国务院文件明确要求的,从而在做城市的顶层设计的时候,就要开始考虑,怎么把雨水泾流控制住。
并且,我们在规划土地出让和竣工验收的过程当中,也要围绕这些指标的落实进行前置和最后验收的管理。
从末端治理到源头减排海绵城市创新空间大中国经济导报:国务院75号文件我们也读过了,但由于水平所限,在理解上总有一层距离,我们想许多老百姓的情况与我们是一样的,还希望章司长更具体地帮我们理解一下该文件。
章林伟:我们可重点从五个方面来落实建设海锦城市,一个是建筑和小区的海绵化;第二个是道路与广场建设的海绵化;第三个是公园绿地和城市绿化系统的海绵化;第四个是水体生态修复;第五个是末端治理的实施——排蓄设施,灰绿相机结合。
实际上这五个方面贯穿了整个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空间开发的,道路广场、绿化的、然后水体,基本都涵盖全了。
文件也明确要求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
首先,说说什么叫源头减排,过去我们的城市建设基本上都是末端治理,末端治理是最传统的一种做法,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完全依赖末端治理来解决水的问题,基本上是走向死胡同。
因为,第一,中国是人口密度很大的国家,你没有很大的空间和环境容量让你前期“自由散漫”,依靠末尾治理解决问题;第二政府的财政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建立无限标准化的工程设施,以任由你前期爱怎么弄就怎么弄。
所以我们只好走向前端也就是源头减排,就是从源头来把雨水泾流控制住,来有效缓解我们末端治理的压力。
再说说过程控制,城市管网是根据排水流量峰值来进行设计的。
排水管网利用率相当低。
我们现在通过过程控制,就是让雨水不要齐步走,不要形成峰值。
要让区域内雨水分散排、错峰排,要细水长流,那么管网就不需要建那么大。
通过过程控制,最后统筹解决、系统治理。
中国经济导报:现在海绵城市的理念正被追捧,热得一塌糊涂,我们的确很诧异,怎么一下子会这么热。
请章司长给我们讲讲其社会背景。
章林伟:因为我们的城市发展到今天,城市有需求,地方有需求。
本来书记市长们都迫切要搞城市的转型发展,只是不知道怎么干,现在国务院提出方向还提出了方法论,跟地方的需求高度契合,再加上国家又有相应的支持政策,都契合到一起去了。
国务院还及时出台了文件,又有具体要求,所以“海绵城市”一下子热起来了。
今年水大会,共有二十几个论坛,其中近一半是和海绵城市有关的,有的是政策、有的是技术、有的是产业、有的是投融资。
城市的生态载体中,水是最重要的一个生态载体,水没解决好,你的城市不可能宜居。
中国经济导报:前一段时间我们报道过城市综合管廊,同样都涉及到治理城市雨水,请问海绵城市与综合管廊的区别在哪里,综合管廊是不是没有海绵城市这么迫切?章林伟:综合管廊是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而海绵城市涵盖了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海绵城市实际上是一个方法,是一个理念。
如果一定要说海绵城市也是个具体项目,那是整个城市建设的一个综合项目。
海绵城市还涵盖许多建设模式,比如把棚改、城乡危改、旧城改造和海绵城市、PPP都叠加到一起去。
现在棚改还有很多好的政策,就拿相对的货币化安置来说,相对的货币化安置过程当中土地置换出来了,土地置换一出来,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方式,就能够提高城市的品质和价值,这时PPP就来了,也解决了政府建设资金不足,转变供给方式。
所以,海绵城市里面有好多可以创新、可以探索的,有很多的设计手法,包括微地形做法,不一定什么都是靠灰色工程的做法,现在可以靠一些绿色的措施,而这些绿色的措施跟景观、跟园林的设计进行结合,从而实现“渗、滞、蓄、净、用、排”,“渗”是渗水,“滞”是滞水、“蓄”是蓄水、“净”是净水、“用”是用水、“排”是排水。
实际上是用六个方面的技术措施来综合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路线。
中国经济导报:这是章司长提出的吗?章林伟:是的。
这6个字深入浅出,朗朗上口,好记。
试点城市代表性强社会资本注入仍存困难中国经济导报:刚才章司长是不是讲到过去我们的城市规划是空间布局为主,现在必须生态要素为主?章林伟:在城市规划过程当中,过去我们比较注重空间布局,但是对一些生态要素重视不够,比如很多的规划控制性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这些都是空间规划的控制指标,针对生态控制的指标很少。
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把雨水年泾流总量控制率和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等生态控制指标嵌入进去。
过去,没有这些指标,城市总体规划和设计不考虑这些东西,现在必须得考虑了。
中国经济导报:请问章司长现在安排有多少个城市在试点海绵城市?补助资金都下去了吗?是一次性的还是分一年一年的?章林伟:16个,今年年初,我们和财政部、水利部三个部门共同安排了16个试点城市。
补助都下补助都下去了,一年一年地分3年下放,到时我们要进行考核,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方式与政府职能改革,引入社会资本缓解财政压力等有机结合,创新发展模式,这些文件上都写到了,我不再具体说了,还有很多金融工具也可以利用,包括信贷、包括基金,当然还有股市融资等手段。
希望形成全产业链的大型企业集团,全程来帮助城市从项目策划到规划设计再到建造运营和资本融资来搞海绵城市建设。
如果这个可行,将来这些产业集团不但可以把国内的事情做好,还可以走向世界,去发展外向型经济,带着我们的产品、技术和资本去帮助亚非拉的城镇化建设。
中国经济导报:这么宏伟的城市建设方向,我们不得不关心海绵城市建设投入大概要多少钱?章林伟:这个我们大致算了一下,一平方公里大概要个亿,但是这个亿不等于全是政府的,政府能拿出15%到20%,剩下的都是社会资本。
美国的数据是亿美金一平方金一平方公里。
它包括地面地上的各种设施,它不是简单的静态概念,比如我们以前的设计都是静态设计,现在就要动态建模了。
里面有很多技术更新,包括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城市管理等都可以在这里进行聚焦。
中国经济导报:许多试点都是新区吧?几个大都市都没有选几个区来做试点,比如说北京、上海、天津?章林伟:新区不少呢,贵安新区、武江新区还有西咸新区,大部分试点城市都是旧城改造,所以我们要求他们结合棚改、结合危改、结合旧城改造来进行。
试点也是有地域代表性的,你看,中、东、西、南、北各向,包括了不同的城市规模,连直辖市也有,计划单列市也有,省会城市也有,地级城市也有,县级市也有。
16个城市基本覆盖中国所有类型的城市。
你按照我说的在地图上一看,你会发现非常有代表性。
海绵城市建设是因地制宜的。
中国经济导报:刚才说到社会资本进入,那么实现社会资本进入的困难是什么?章林伟:现在我们就是在探索一个有效模式。
海绵城市建设当中有一个体制问题,现在我们的体制无法实现一个大市场。
体制如果分得太细,实际上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把市场给切碎了。
房地产、水、道路、园林,都给切成一条条的,导致市场主体不能够自己去优化。
因此,要冲破体制束缚,把整个交给市场主体来做,政府只要通过目标和问题导向、合同管理、绩效考核、按效付费。
所以这次文件提出来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强化合同管理,严格绩效考核并按效付费。
鼓励有实力的科研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制造企业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组建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等方式统筹组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发挥整体效益。
”中国经济导报:最后我们想听听章司长对海绵城市的展望。
章林伟:海绵城市理念非常先进,我们现在关心的主要是落地问题,把习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转化成生产力,这个是我们最关心的,所以现在我们抓紧创新模式,利用市场上的机制解决体制上的障碍。
毕竟我们的制度设计能让书记、市长们用上,才能解决落地问题。
能落地我们的愿望就实现了,保守的估计要用10~20年,到时肯定效果大不一样,将来这些理念在我们中国5万~10万人口的城镇全面实现,它们就是中国最好的宜居小城,在那住着肯定既有乡村气息,又有城市现代化的感觉,就像欧洲小城镇一样,我估计未来20~30年后,中国最美、最宜居的地方就是人口5万~10万的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