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反应时:对刺激做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通常是指测量得到的从刺激呈现到对刺激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
反应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按键、口头报告、眼动以及特定脑电波的出现。
功能定位:特定位置的脑区有特定的功能。
研究表明,对动作、形状、言语的感知以及不同类型的记忆是由不同脑区负责的。
顶叶:位于大脑顶部的脑区,负责皮肤觉及某些视觉信息的加工。
额叶:位于大脑前部的皮层,负责语言、思维、记忆和运动等高级认知功能。
颞叶:位于大脑两侧的脑区,负责语言、记忆、听觉和视觉功能。
布洛卡区:负责语言生成的脑区,位于顶叶,该脑区损伤会导致布洛卡失语症。
布洛卡失语症:由于顶叶的布洛卡区损伤导致的病症,表现为言语表达障碍,但是患者仍具有言语理解能力。
威尔尼克区:与语言理解相关的脑区,位于颞叶,威尔尼克区的损伤会导致威尔尼克失语症。
威尔尼克失语症:由威尔尼克区损伤导致的病症,通常表现为语言理解困难,患者说话时语速流畅,语法正确,但语义混乱。
分布式加工:许多不同的脑区共同参与以实现大脑特定功能的加工方式。
特征觉察器:对特定视觉特征响应的神经元,例如朝向、大小或者更复杂的环境特征做出响应。
我们通过记录来自单个神经元的电信号,来确定源于感官刺激的信号最初是如何作用于大脑皮层的。
皮层中的一些神经元专门对一些简单的形状(如特定朝向的线条)敏感,这些神经元由于可以对某些简单的特征做出反应,因此被称为特征觉察器。
自下而上加工:从感受器接收到信息开始的一种加工方式,这种加工方式也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
自上而下加工:涉及个体知识经验的加工过程,也被称为基于经验的加工。
what通路:从枕叶延伸至颞叶的神经通路,负责知觉和识别客体。
对应于知觉通路。
where通路:从枕叶延伸至顶叶的神经通路,负责客体的空间定位。
大体上对应于运动通路。
分离:在脑损伤病例中,某一脑区的损伤只影响机体的一种功能而不影响其他功能。
单分离:在脑损伤病例中,某一脑区的损伤影响个体的一种功能但不影响其他功能的情况。
当某一功能完好而另一功能受损时,就发生了单分离。
知觉通路:从枕叶延伸至颞叶的神经通路,负责知觉或识别物体。
与“what”通路相对。
分配性注意:将注意同时分配在两种或者多种不同任务中的能力。
选择性注意:关注一个信息并且忽视全部其他信息的能力。
鸡尾酒会效应:当集中注意于某些信息或者谈话时,其他来源的信息进入意识的现象。
比如在聚会中,当一个人集中注意于当前谈话中时,突然听到房间里有人提到其名字。
内源性注意:个体有意识地观察环境并在其中找到一个特定刺激,或者个体有意识地监控环境中发生的事件时,就出现了内源性注意。
也可发生于听觉刺激中。
内隐性注意:不伴随眼动的注意转移,通常是指用“余光”来看事物。
与外显型注意对应。
预线索化:先向被试呈现一个线索的实验程序,这个线索有助于被试完成后续任务。
这种程序被用来研究选择性注意,在实验中先向被试呈现一个线索,通过这一线索告诉被试要将注意定向到哪里。
基于位置的注意:认为注意总是指向位于特定位置的客体,而不管客体本身是什么。
这与基于客体的注意相对,后者是指注意总是指向特定的客体,而不管客体位于什么位置。
基于客体的注意:认为注意是基于特定客体的,而与该客体所处位置无关。
与基于位置的注意相对,后者是将注意聚焦于一个位置上,而与该位置的客体无关。
特征整合理论:Anne Treisman提出的一种客体知觉理论,认为客体知觉包括一系列阶段,首先分析加工客体的特征,然后将特征加工的结果整合起来形成对客体的知觉。
客体→ 前注意阶段→ 集中注意阶段→ 知觉
分解为特征特征联合
在前注意阶段,客体被分解为不同的特征;在集中注意阶段,这些特征会发生整合。
感觉记忆:记忆加工中的短暂阶段,是多重记忆模型的第一阶段,信息在这个阶段通常可以保持几秒或者几分之一秒。
全部报告法:在研究图像记忆属性的实验中所采用的程序。
在实验中首先短暂呈现图像刺激,然后要求被试报告呈现过的全部刺激。
部分报告法:在Sperling研究视觉后像属性的实验中所采用的程序。
实验中先短暂呈现图像,然后要求被试报告出他们所见刺激中的一部分。
通过在视觉刺激消失后立即呈现线索提示音
来提示需要报告视觉刺激中的部分。
短时记忆:在短时间内保持数量有限信息的记忆机制,保持时间通常可达30秒。
如果短时间记忆中的信息得到复述(如重复电话号码),则该信息可以保持更长时间。
短时记忆是多重记忆模型中的一个阶段。
前颞干扰:先前学习过的信息会干扰新信息的学习。
也见倒颞干扰。
工作记忆:短暂地储存和操作阅读、学习和推理等复杂任务中所需信息的资源有限的系统。
逆行性遗忘症:对损伤或创伤事件(如脑震荡)之前的记忆缺失。
长时记忆:能够长期容纳大量信息的一种记忆机制。
长时记忆是多重记忆模型中的一个阶段。
陈述性记忆:包含对经历过的事件(情景记忆)或事实(语义记忆)的有意识回忆的记忆。
内隐记忆:即使是个体没有意识到的经历也可能对个体后来的行为产生影响,发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记忆叫作内隐记忆。
也称非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关于如何执行熟练技能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内隐记忆的一种,因为人们尽管能够完成某种熟练的行为,但是经常难以精确解释该行为是如何完成的。
概念启动:启动刺激诱发的启动效应是建立在启动刺激的语义基础之上时,称为概念启动。
例如,先呈现“家具”这个词语,会导致被试对随后呈现的词语“椅子”的反应变快。
精细复述:复述时考虑到记忆项目的意义或者将其与从前的知识联系起来。
与保持性复述相对。
加工深度:认为将项目编码进记忆的加工的有深浅之分。
深加工包括对意义的注意,与精细复述有关。
浅加工包括忽略意义的简单重复,与保持性复述有关。
深加工:加工过程中包含对项目意义的关注,以及项目与其他项目的关系。
深加工通常与精细复述有关。
浅加工:忽略意义的简单重复加工。
配对联想学习:一种学习任务,这种任务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学习阶段向被试呈现词对;在测试阶段只向被试呈现词对中的一个词,要求被试回忆出学习阶段与之配对出现的另一个单词。
提取线索:能帮助人们回忆起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的线索。
测验效应:由于对记忆材料进行过测试而引起的记忆成绩提高。
内侧颞叶:颞叶中的一个区域,包括海马和一些周围组织。
内侧颞叶损伤的患者难以形成新
的长时记忆。
标准巩固模型:认为在巩固阶段,记忆提取依赖于海马;但是巩固完成后,记忆提取不再依赖于海马。
多重记忆痕迹假说:与记忆巩固有关的观点,认为人们在提取久远的记忆(尤其是情景记忆)时,海马会参与其中。
这与记忆的标准巩固模型相对,后者认为海马只与近期记忆的提取有关。
记忆隆起:实证研究发现,40岁以上的个体对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的记忆比对其他生命阶段的记忆有所增强的现象。
记忆的建构本质:认为人们所报告的记忆是在真实事件基础之上添加额外因素建构起来的,额外因素包括期望、其他知识和生活经验等。
记忆痕迹替代假设:认为事件后的误导信息损坏或代替了该事件在初始经历中形成的记忆。
倒颞干扰:新近的学习干扰了对过去事情的记忆。
也见前颞干扰。
层级组织:将较大、较一般的类别分成较小、较具体类别的类别组织方式,这些较小类别还可以进一步分成更小更具体的类别,进而形成不同水平的类别组织。
层级模型:由不同水平组成的模型,如知识表征的网络模型。
具体概念位于底层,比如金丝雀和鲑鱼;总体概念则在较高水平,如鸟、鱼或动物。
工具性推理:对篇章中所涉及的工具或方法进行推理。
因果推理:阅读中对于事件原因的推理,是将当前句子中的事件结果与前文中的事件原因联结起来的过程。
句法启动:先前出现过的特殊句法结构在稍后的会话内容中更容易出现。
问题:如果当前状态(初始状态)和目标之间存在障碍,同时还不清楚如何排除这个障碍时,问题就产生了。
功能固着:关于客体功能的一种想法抑制了个体使用该客体执行其他功能的能力。
类比问题解决:应用类比来帮助解决问题。
典型的方式是呈现与目标问题解决方案类似的源问题解决方案。
演绎推理:在三段论中。
根据前提逻辑推演出结论的推理。
归纳推理:根据一些证据归纳出结论的推理。
得到的结论可能为真,但这并不像演绎推理的结论那样一定为真。
可得性启发式:根据脑海中能够回忆起的事件来判断某种事件发生的概率。
代表性启发式:在判断A事物属于B类别的可能性时,会受到A事物与B类别特征属性的相似程度的影响。
可得性启发式影响我们对事件发生频率的判断,代表性启发式则影响人们对事件相似性问题的判断。
风险性规避策略:为了规避风险而进行决策的策略。
经常用于解决以收益来表述的问题。
冒险策略:选择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决策策略。
经常用于解决以损失来表述的问题。
试题
单选题
1 ()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答案:D
2 “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C
3 “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答案:A
4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D
5 Neisser于()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C
6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D
7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答案:A
8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
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答案:A
9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A.保守性聚焦
B.同时性扫描
C.博奕性聚焦
D.继时性扫描
答案:A
10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组块。
A. 3
B. 4-5
C. 7±2
D. 9-20
答案:C
11 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答案:A
12 根据(),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答案:C
13 根据(),只有一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答案:B
14 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负责识别一个模式(如字母)的是()
A.特征鬼
B.映像鬼
C.决策鬼
D.认知鬼
答案:D
15 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第四层为()
A.特征鬼
B.认知鬼
C.决策鬼
D.图像鬼
答案:C
16 关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双重模型由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Atkinson和Juola
B.Sternberg
C.Hamilton
D.WiC.kelgren
答案:A
17 减法反应时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最先设计出来的研究范式。
A.唐德斯(Donders)
B.斯滕伯格(Sternberg)
B. C.波斯纳(Posner) D.汉密尔顿(Hamilton)
答案:A
18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以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
这种启发式策略叫做()
A.逆向工作
B.简化计划
C.手段-目的分析
D.算法
答案:C
19 属于程序性记忆的是()
A.头脑中储存的关于猫能捉老鼠的知识
B.记得后天晚上开会
C.关于如何使用传真机的知识
D.记得两天前在商场看见过一位老同学
答案:C
20 属于前瞻性记忆的是()
A.头脑中存储的关于猫能捉老鼠的知识B.记得后天晚上开会
C.关于如何使用传真机的知识D.记得两天前在商场看见过一位老同学
答案:B
21 双重记忆模型中的双重记忆是指()
A.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B.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
C.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D.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答案:C
22 图像记忆具有除()以外的三个特点。
A.信息存储的时间为几百毫秒
B.信息的编码方式为语义编码
C.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D.保持感觉信息原有的直接编码方式
答案:B
23 下列方法中,()是用来研究感觉记忆的。
A.双作业操作B.空白实验C.部分报告法D.扫描实验
答案:C
24 下述方法中,()适合研究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A.眼动记录法
B.反应时记录法
C.开窗实验
D.出声思考法
答案:D
25 下述研究方法中,()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A.开窗实验
B.计算机模拟实验
C.减法反应时实验
D.加法反应时实验
答案:A
26 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无论是字符、数码还是其他图形,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时,其反应时最短。
A. 90
B. 120
C. 180
D.320
答案:D
27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识别一个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字母这种现象叫做()
A.字母优势效应
B.字词优势效应
C.构型优势效应
D.客体优势效应
答案:B
28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这种现象叫做()
A.字词优势效应
B.客体优势效应
C.构型优势效应
D.字母优势效应
答案:C
29 心理学家吉布生(Gibson)提出的知觉理论是()
A.假设考验说
B.认知理论
C.直接理论
D.特征分析理论
答案:C
30 在对字母"R"进行反正判断的实验中,反应时最长的顺时针倾斜角度为()
A.60
B.120
C.180
D.270
答案:C
31 在认知心理学中,把头脑中存储着的代表一组物体的关键特征的表征称之为()
A.模板
B.原型
C.样例
D.维量
答案:B
填空题
1 复述是指对刺激加工的不断深入,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并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可以产生持久的记忆。
答案:精细
2 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的加工。
答案:控制性
3 “三段论”推理的“气氛效应”是指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答案:前提的性质
4 Anderson认为,问题解决具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和三个基本特征。
答案:认知操作
5 Atkinson和Shiffin认为短时记忆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二是作为信息进入长时贮存的。
答案:加工器
6 Atkinson和Shiffrin认为短时记忆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二是作为信息进入长时贮存的加工器。
答案:缓冲器
7 Wason通过四卡问题的研究发现,在命题检验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人们表现出强烈的倾向。
答案:证真
8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视觉编码和编码三种方式。
答案:语义
9 根据Shiffrin和Atkinson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信息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是通过实现
答案:复述
10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问题解决过程分为、选择算子、应用算子和评价当前状态四个阶段。
答案:问题表征
11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问题解决过程分为问题表征、选择算子、应用算子和四个阶段。
答案:评价当前状态
12 经过大量练习的任务倾向于主要要求加工,而练习不够的任务主要要求加工。
答案:自动;控制
13 模板说是一个简单的模型。
它的基本思想就是,而且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
这种形式的匹配被称为模板式匹配。
答案:刺激与模板匹配
14 确认某种模式是什么,并把它与其他模式区别开来的过程叫做。
答案:模式识别
15 人们在进行判断或推理时,总是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
该种启发式策略叫做启发法。
答案:代表性
16 认知心理学家们在大量的研究中发现,识别一个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线段,这种现象叫做效应。
答案:客体优势
17 认知心理学将知觉看作是感觉信息的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答案:组织和解释
18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这种类比是一种水平的类比,而不是结构水平的类比。
答案:行为
19 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的全部认知状态叫做。
答案:问题空间
20 现代认知心理学是指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
答案:信息加工
21 新手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特征,而专家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特征。
答案:表面;结构
22一种记忆理论认为,记忆代码是对加工这个代码的认知过程的记录,每种加工方式都产生一个认知代码,一般说来,语义加工越多,加工深度就越深,代码越深,记忆越持久。
这种理论叫做
答案:加工水平理论
名词解释
1 编码:从一种刺激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刺激形式,或者从一种符号系统转变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2 代表性启发式: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
3 可得性启发式: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4 控制性加工: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的两种加工过程理论中的一种注意加工形式。
这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它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故称作控制性加工。
5 两种记忆说: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两种记忆说的典型代表是Waugh和Norman最早提出的两种记忆系统模型。
6 模式识别: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照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是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人的模式识别常表现为把所知觉的模式纳入记忆中的相应的范畴,对它加以命名,即给刺激一个名称。
7 内隐记忆:其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8 启发法:是指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
它不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却常常有效地解决。
比较常见的启发法有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工作和计划等。
9 气氛效应:Woodworth和Sells提出的一种推理理论。
他们认为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具体来说就是:两个肯定前提使人得出肯定结论,两个否定前提使人得出否定结论,一个肯定前提和一个否定前提使人得出否定结论。
两个全称前提使人得出全称结论,两个特称前提使人得出特称结论,一个全称前提和一个特称前提使人得出特称结论。
10 手段-目的分析:其核心指要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这样做还要先消除应用算子与当前状态的差别,如此进行下去,以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
11 问题空间:是指对于一个问题解决者来说,所出现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
通常一个问题还可能有其它的解决办法。
然而,如果问题解决者没有意识到这些解决办法,那么,这些解决办法将不被包括在问题空间里。
问题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12心理旋转:心理旋转就是人在头脑中将某个图形的映象做平面或立体转动的心理运作过程。
70年代初Shepard及其同事开展了“心理旋转”的研究,并由此将心理旋转看称一种
类比过程。
13 字词优势效应:这个效应是Reicher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如work中的k),比识别一个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字母(如字母串orwk中的k)的正确率要高。
14 自动化加工: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
其中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就很难予以改变。
15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
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
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16 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的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该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米勒1956年首先提出。
米勒认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以信息论中所得比特为单位的,而是以组块为单位的。
简答题
1 简述记忆信息加工三级模型。
答案要点:Atkinson和Shiffrin提出的记忆系统的模型。
他们认为记忆有三种存储: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在这个模型中,外部信息最先输入感觉登记,它按照感觉通道可以分为视觉的、听觉的等等,即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等。
感觉登记有丰富的信息,但很快可以消失。
其中有些信息进入短时存储。
进入短时存储的信息可具有不同于原来感觉的形式,即要进行变换或编码,编码单元为AVL单元(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并且信息也能较快的消失,虽然速度比感觉登记要慢。
在没有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在短时存储中可保持15-30s。
短时存储是一个加工系统,它有两个功能:作为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作为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
信息通过各个槽道,借助复述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信息有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和视觉的编码形式。
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相对地来说是永久性的,但它们可以因消退、干扰或者强度减少而不能被提取出来。
长时记忆中信息提取出来,就转入短时记忆了。
该模型还认为:信息从一个存储转到另一个存储,多半是受人控制的。
人对感觉登记中短暂存储的信息进行扫描,得到选择的那些信息经过识别而进入到短时存储。
此外,有些信息还可以直接从感觉登记进入长时存储,不经过短时存储的中介。
信息从短时存储进入到长时存储的所依赖的复述也同样体现出人的控制。
总之,对记忆的信息流程的控制是该模型的一个突出特点。
2 简述加工水平说。
答案要点:Craik和Lockhart从信息加工的操作来看记忆系统,最早提出来提出了加工水平说。
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时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
Cra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