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 反贫困政策..
城市贫困与反贫困问题
反贫困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社会保障体系
01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减
轻他们在生活中的风险。
教育和技能培训
02
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训机会,帮助贫困人口提高自身能力,增强
就业竞争力,改善生计。
基础设施建设
03
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和生
活水平。
反贫困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 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 保险等,确保城市贫困人口的 基本生活保障,减轻他们在医 疗、养老等方面的经济负担。对贫困家庭和偏远地区的孩子 ,提供更多的公平教育机会, 帮助他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实现社会流动。
改善住房条件
通过公共租赁、住房补贴等措 施,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的住房 条件,降低住房压力,提高生
活质量。
改善城市环境与社区发展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 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应注重城市绿化、环保等方面的工 作,营造宜居环境。
促进社区发展
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政府应加 大对社区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的 生活品质。同时,应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发挥他们的主 体作用。
社会救助和扶贫福利制度:建 立社会救助和福利制度,为贫 困家庭和特殊群体提供帮助和
支持。
然而,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也面 临一些挑战
政策覆盖面有限:社会保障体 系、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政策往 往只能覆盖部分贫困人口,难 以全面解决城市贫困问题。
反贫困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资源分配不均:在一些地区,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反贫困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中国反贫困政策的政策类型
中国反贫困政策有哪些?我国政府致力于反贫困的伟大实践,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组织保障政策自从大规模的反贫困行动计划开始实施起,国家就一直重视发挥组织政策在反贫困中的作用,强调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明确的目标责任制,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反贫困的组织系统正式确立。
小组负责制定贫困地区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解决有关贫困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并领导、组织、监督和检查全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工作.各贫困面较大的省、自治区和地、县,也相继成立类似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
现在更提出了党政一把手工作责任制,即在贫困面大、贫困问题严重的省、自治区,党委书记和省长、主席,特别是贫困县委书记和县长,要亲自抓扶贫,深入贫困乡村认真调查研究,直接部署扶贫攻坚任务,落实解决温饱的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不仅要有总的规划、总的目标,而且要有解决温饱的年度计划,逐层分解.层层落实,限期完成.(2)目标瞄准政策1982年国务院在甘肃的定西、河西和宁夏的西海固地(简称三西地区)划定了28个重点扶持县。
1986年国务院又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273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1988年国务院在河北、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和新疆的牧区中又确定了27个国家重点扶持县。
各省、自治区也根据各自具体情况确定了300多个省级重点扶持县.这样,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贫困县664个。
后来个别省、自治区增加扶持范围,全国贫困县总数达到99个。
1994年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持范围的贫困县调整为592个。
以县为单位确定国家扶持重点,是按区域实施反贫困计划的基础。
在规定贫困县的基础上,国家强调要把贫困县中的特困乡、村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集中力量解决贫困户温饱rm".(3)国家投入政策反贫困的政府投入包括扶贫信贷资金、财政发展资金和以工代赈三个部分。
关于贫困对象脱贫摘帽政策解读
要求 活保障 符合当地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
即可 (无劳 4 能最低生活保障。
力家 庭)
需通过相关农
9
家庭年人均纯 收入
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 标准。
2015 年底家庭年人均 纯收入为 2082 元。
民工技术培训 等手段提高其 收人,难度较
当地 政府
大。
—5—
贫困户脱贫“双认定”分析表
融安县大坡乡岗伟村泗香屯户主:肖会基脱贫年度:2016 年度
—7—
要衡量标准,西部地区要降至 3%以下,并统筹考虑村内基础设施、 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等综合因素。
(二)贫困村自治区退出标准。我区对照贫困村国家退出标准 进行了具体化,制定了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标准(17 号文件 中称“一低四有四通三解决”,修改主要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掌 握)。其中:“十一有”指有硬化路、有水喝、有稳固住房、有电 用、有服务设施、有电视看、有网络宽带、有医疗保险、有集体 经济收入、有特色产业、有好班子;“一低于”指贫困村贫困发生 率低于 3%。
序 脱贫指标 巨标值
现状情况
指标难度分析
责任 单位
1
有稳固住房
有主体稳固安全,无倒塌危险的住
房,人均在 13 平米(含)以上(厅 堂、厨房、卫生间等生活附属房屋
面积计算在内)
家中有砖混结构住
250 平米,人均住房 积 35 平米
房 面
达标
2
有饮用水
通过打井、水柜、水窖、引用山泉家 中 通 过 自 来 水 巳 解 水、自来水等方式解决饮水问题。 决饮水困难
120 平米,人均住房 面积 24 平米
达标
2
有饮用水
通过打井、水柜、水窖、引用山 泉水、自来水等方式解决饮水问 题。
反贫困政策及规定
反贫困政策及规定背景近年来,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反贫困政策及规定。
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政策和规定。
政策一:扶贫资金分配政府每年都会拨款用于扶贫工作。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医疗条件以及推动就业机会的发展。
扶贫资金的分配通常根据贫困程度和人口数量来确定。
政府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分配方案,并确保公平公正。
政策二:产业扶贫计划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制定了产业扶贫计划。
这个计划主要是通过发展当地的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来实现脱贫目标。
政府会给予贫困地区的企业和农民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例如提供低息贷款和培训机会。
政策三:社会保障制度为了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政府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这个制度包括了各种福利项目,如医疗补贴、低保、失业救济等。
政府通过这些福利项目提供贫困人口所需的基本生活保障,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政策四:教育扶贫计划教育是打破贫困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政府实施了教育扶贫计划。
这个计划旨在提供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支持,包括提供免费教育、提供教育补贴和建设良好的教育设施等。
政府希望通过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增加他们脱贫的机会。
规定一:贫困人口认定标准为了确保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政府制定了贫困人口认定标准。
根据这个标准,贫困人口主要包括收入较低、生活水平较低的人群。
政府会定期对贫困人口进行认定,以便准确了解扶贫工作的实际需求。
规定二:扶贫项目监督为了保证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政府对扶贫项目进行严格的监督。
相关部门会定期对扶贫项目进行评估,检查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项目的进展。
如果发现资金滥用等问题,政府将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总结反贫困政策及规定在帮助我国贫困地区实现脱贫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扶贫资金分配、产业扶贫计划、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扶贫计划等政策,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反贫困战略
20世纪 贫困,“它意味着在物质、 50年代 保暖和衣着方面开支要少于 和60年 平均水平”; 代 医疗和教育的重要性不在于 20世纪 他们本身的意义,更重要的 70年代 是“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 和80年 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 代 福利”;
贫困的根源不仅是人力资本 20世纪 的短缺,更重要的是消费水 90年代 平的不足;
争议
• 传统与宗教:保守的宗教人士,甚至警告妇女:如果加入格 莱珉(小额贷款银行)就将受到惩罚,死后不得以伊斯兰葬 礼安葬—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妇女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事。 • 世界银行:这些机构一致要求首先进行技能培训,而尤努斯 对这一点坚决反对。 他的观点是:所有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他称之 为“生存技能”,“穷人活着,这一事实就清楚地证明了他 们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来教,他们已经知道如何去做这件事 了。所以,我们不去浪费时间教给新的技能,而是努力去最 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现有的技能。使穷人得到贷款,就是使他 们得以立即实践他们已经掌握的技能—纺织、脱粒、养牛、 拉人力车等。”
凸显治理结构和机制在反贫方面的作用,提 出超越经济行动的领域来治理贫困;
发达国家反贫困战略(美国)
战略及政策
1.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 制度 2.政府开展大规模的反贫困 运动 • 重视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 的开发和发展; • 重视教育和职业培训(结 构性失业); • 加强对少数族裔贫困人口 的赋权;
“少数族裔是贫困人口的集中营:其中拉丁美洲裔的劳 动者中穷人比例最高,有20.6%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黑人人 口的贫困比例为24.3%,而亚裔和非拉美裔白人的贫困比例 分别为10.3%和8.2%”(《经济导刊》2007年) • 积极实施工作福利制度; 将社会救助的权力与参加工作的义务结合起来,“无责 任无权的行为(包括家庭、工作)作为领取福利的一 个条件”。 • 注重发挥社会慈善的反贫困作用; 美国富豪,他们“不愿通过纳税而将自己的财富交由政府 来支配,他们认为政府是低效率的,将财富交给它会造成浪 费乃至腐败”,他们更愿自己亲自或自己信得过的“社会精 英”和组织来管理和分配自己的财富来反贫。
反贫困理论名词解释
反贫困理论名词解释反贫困理论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预防或最大限度地消除贫困的理论和政策。
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由于贫穷及其相关的问题,如子女受教育、人群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参与问题,引起了政府和专家们的强烈关注。
为此,越来越多的反贫困理论和政策应运而生,以有效解决贫困问题。
反贫困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它以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为基础,将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社会公平和措施的实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降低或消除贫困的目的。
反贫困理论的核心理论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贫困的消除,这些措施需要从国家层面给予支持,通过国家财政投入、个人投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等手段来确保贫困人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分享发展成果。
反贫困理论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经济发展,即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创造条件来促进贫困人口的社会化和财富化;二是政治改革,通过政治参与来推动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社会权利;三是社会参与,即在一个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公民社会中,确保贫困人口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和机会参与到社会发展之中。
反贫困理论常被用作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政策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支持国家财政投入,而且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社会政策,以支持贫困人口获得足够的权利和自由。
反贫困理论认为,政策必须突出建设发展型公民社会,提供培养公民参与的机会,提升社会的受教育程度,促进经济的发展,支持贫困人口获得参与经济活动和受教育的机会,从而逐步消除贫困。
反贫困理论的实施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包括减少贫困收入收入差距,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等,而长期目标则是在贫困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提高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改善家庭收入,提高社会参与和公民意识;还有提高就业机会、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等。
在反贫困理论的实施中,最重要的是政府发挥其责任,把贫困纳入其发展战略,积极推行反贫困政策。
政府保持共同发展的理念,建立公平的社会环境,通过政府财政投入,下调贫困线,拨款贫困地区,实施贫困脱贫政策,制定适宜的政策来支持贫困人口,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反贫困政策的落实,促进贫困人口实现幸福发展。
反贫困理论与政策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 :0 64 1 (0 0)8 0 5 — 2 10 — 3 12 1 2 — 2 6 0
1 反 贫 困 的基 本 理 论研 究 展 经济 学 在 贫 困理 论 研 究领 域 所 取 得 的成 就 更 为 抢 眼。 反 贫 困理 论 构 建主 要 有 三个 来 源 :一 是 后 凯 恩斯 主 义 经 济 学 , 11后 凯恩 斯 主 义 经济 学 的 反贫 困理 论 综 述 美 国经 济 学 家拉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6・ 5
价值 工程
反贫困理论与政策研究综述
A s a c u m a ia i n o h t Po e t e r n o ii s Re e r h S m rz to n t e An i - v ry Th o y a d P l e c
陈昕 C e i h nX n
Ab t a t sr c :Wh ti t e p iti h e e rh o h h o y o o e t st e a s e b u h u si a s h on n te r sa c n te t e r fp v r i h n w ra o tt e q e t n “ h t St e p v r ? .A c r ig a h y o w a ’ h o et ” c o dn s te y
a s r we d sg h nio et oiisicu i gte d sg nt ePo ry Lie d niyn v ry p p lto n rd cin te n we , ein t ea t v ry p l e n ld n h e i o h ve — n ,ie tfigp e uain a d e u t h m.S , h e e r h p c n t o t o o o t er s ac
反贫困社会政策
❖ 3、贫困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人由于 不能合法地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机 会,以至于不能维持一种个人生理和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 准。(康晓光,1995)
(二)多视角的贫困理解
1、贫困应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 所谓绝对贫困,是指获得的实际收入水平、 拥有的消费资料和得到的服务达不到维持其 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最低量。 相对贫困是指收入虽能达到或超过维持生
❖ (3)进入21世纪,应继续坚持扶贫到户的个 体反贫困战略,这是为目前农村贫困问题的 特征决定的。
❖ 其一,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很大, 2004年底有2900万人。
❖ 其二,贫困人口的分布越来贫难度加大。
❖ 我们希望有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能够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真正实
❖ 加强社区在城市扶贫济困中作用,代表了新 的政策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第一,发挥社区对贫困居民的管理作用,克 服多头管理造成的弊端。
❖ 第二,大力发展社区服务。
❖ 第三,丰富社区活动,培育社区自治组织, 促进贫困居民的社会参与。
❖ 第四, 充分发挥社区的甄别监督作用。
二、城市反贫困社会政策
❖ (2)下岗失业问题严重。城镇居民的收入水 平取决于就业状况。
❖ (3)在职低收入也是导致城市贫困问题突显 的重要原因。
❖ (4)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也是城镇贫困的一 个重要原因。
❖ 4、从基本生活救助到综合救助 ❖ 5、从消极救助到积极开发取向的救助(再就
业工程)
❖ 6、从忽视社区作用到重视社区作用。
出比重
三、关于贫困的各种理论
❖ 1、关于贫困的结构理论 ❖ 2、马克思主义及当代冲突学派关于贫困的理论 ❖ 3、功能主义关于贫困的理论观点 ❖ 4、贫困文化理论 ❖ 5、社会排斥理论 ❖ 6、新贫困问题研究 ❖ 7、关于贫困问题的其他各种理论观点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与减贫战略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与减贫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减贫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与减贫战略,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中国的反贫困政策和减贫战略进行探讨。
中国反贫困政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反贫困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贫困地区的支持。
其次,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扶贫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加强扶贫资金和统计数据的监管,严格遵守财政预算制度和财政拨付规定,防止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第四,建立了扶贫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对扶贫工作实施全面、科学、严格的考核和评价,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中国减贫战略解析2015年,联合国成员国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确定了国际减贫目标:到2030年全球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成为其中一个积极参与者,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开发法》、《关于深化改革加强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与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系列文件,提出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战略思路。
所谓“精准扶贫”,就是针对贫困人口的身份、家庭条件、致贫原因等,进行精准分类识别,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
这种方法,突破了以往扶贫的简单模式,避免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通过精准扶贫,将贫困人口逐一纳入扶贫政策,帮助他们改变困境,让他们建立起自立的能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另外,中国还注重了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
从多个角度开展扶贫行动,重点关注贫困家庭的增收。
针对不同的贫困地区,采用不同的扶贫模式,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使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在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中国反贫困政策的成效在中国近年来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下,减贫成果显著。
据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9年末,全国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至0.6%。
反贫困社会政策
三、确定合理救助水平的原则
(1)要能够维持最低生活的标准 (2)低水平救助原则,即贫困者所得不能高于劳动者最低工资所得,以免 损害社会成 员的工作意愿 (3)贫困救助应该先考虑救助对象的资产、工作能力、抚养义务后再决定是否给予救助, 以及救助到什么程度。 (4)家庭单位原则,贫困救助应该考虑家庭结构等因素,以家庭为救助单位。
反贫困社会政策
反贫困政策的含义 反贫困政策的基本原则 反贫困行动模式及政策体系 我国农村反贫困政策
反贫困政策的含义
• 狭义上:反贫困政策是根据政府设定的贫 困线,给那些 •
生活在贫困线一下的家庭提供社会救济。 广义上:反贫困政策包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积极促进就 业而降低贫 困发生率,通过社会保险等措施预防贫困, 以及通过为贫困者提供教育培训和医疗卫生服务而提升其 能力等多方面的行动内容。 反贫困政策的核心是,国家承担责任,建立起社会福利制 度安排,以资源再分配的方式救济贫困者
•
反贫困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促进就业与提供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有工作的和由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反贫困政策的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就业,促使他们 自力更生解决贫困问题,而不是依赖社会福利、因此反贫困政策主要采取社会救助政 策和就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的结合、
二、低决定的,因此确定救助范围的 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划定贫困线的问题。而世界各国有各种各样的划 定方法(详见课本393页) 定方法(详见课本393页)
我国农村反贫困行动的概况
• 我国农村扶贫行动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大幅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全国农村处于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6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全国农村处于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6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30.7%下降到了14.8%. 30.7%下降到了14.8%. 第二阶段是从1986年到1993年。反贫困政策由以往主要靠单纯的社会救助, 第二阶段是从1986年到1993年。反贫困政策由以往主要靠单纯的社会救助, 变为以增强贫困地区人口自身生产能力的开发援助为核心;反贫困的组织和 传递系统也从以民政机为主构转为以专设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 组及其下属机构为主,形成了有27个国家部委参加的广泛的反贫困组织结构。 组及其下属机构为主,形成了有27个国家部委参加的广泛的反贫困组织结构。 到1993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品均每年减少640万,贫困 1993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品均每年减少640万,贫困 发生率由14.8%下降到8.87%. 发生率由14.8%下降到8.87%. 第三阶段是以1994年 第三阶段是以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该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该 计划明确要求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 计划明确要求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 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由此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最为艰难的阶段
西方中的反贫困与社会公平
西方中的反贫困与社会公平贫困、不平等和社会排斥是全球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西方社会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应对的挑战。
在许多国家,反贫困和社会公平是政治平衡和社会稳定的核心。
本文将探讨西方社会中的反贫困实践和实现社会公正的努力,以及西方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 支持低收入家庭为了提高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平,许多西方国家实行了政府资助的帮助低收入家庭的政策。
这些包括现金补贴、公共住房和就业培训。
根据OECD数据,欧洲国家低收入家庭支出的平均比例为9%,而美国低收入家庭支出的比例为20%。
然而,这些政策并非都是受欢迎的,因为它们可能被视为鼓励懒惰和依赖性。
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一些人声称这些政策失去了收效,对财政造成了负担。
因此,反贫困政策在实践中面临着挑战和批评。
2. 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人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是减轻贫困和不平等的关键。
西方国家一直在投资于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发展,这促进了工人的晋升和职业发展。
然而,一些人认为,在当前经济条件下,教育和技能培训落后于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技术和数字化领域。
这种差距还加剧了年轻人和少数族裔的贫困和不平等。
3. 增加工作岗位提供就业机会可以减少贫困。
西方国家一直在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和降低失业率。
但是,在经济衰退期间,就业机会数量下降,年轻人、少数族裔和低技能工人的就业机会更少。
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非正规就业和不安全就业岗位数量增加,导致工作条件恶化,稳定的收入和导致社会不平等更加严重。
4. 税收和国家财政西方国家的反贫困和社会公平政策是通过公共支出和税收实现的。
在许多国家,财政限制和缺乏税收资源限制了反贫困和公平政策的实施。
政策制定者需要平衡财政和经济需求,以实现权衡和永续性以获取所需资金。
5. 增加社会参与和团结在反贫困和实现社会公正的过程中,社会团结和参与也非常重要。
加强社会资本,包括社会网络和公民参与,可以帮助改善平等和改善社会凝聚力。
在当前西方社会中,社会网络和团结已经受到了威胁,包括社会隔离、种族主义和社会排斥等问题的存在。
反贫困措施
反贫困措施介绍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减少贫困人口,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反贫困措施,以帮助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脱离贫困。
这些措施的目标是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改善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和就业机会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状况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且有效的反贫困措施。
农村发展计划农村地区是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因此农村发展计划是反贫困措施中的重要一环。
农村发展计划旨在提供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支持。
这些计划通常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和电力设施的建设;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引进新技术以提高农业产量;以及推动农产品的市场化。
通过这些措施,农村地区的居民可以脱离贫困,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提供社会福利、医疗保险、养老金和失业救济等福利措施,可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支持,还需要与民间组织和社会企业合作,以提高福利覆盖面和提供更好的服务。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还应该注重对特殊群体如儿童、残疾人士和老年人的保障,以确保他们不被边缘化和忽视。
教育投资教育是改变人们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教育投资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反贫困措施。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包括提供免费教育、提高教师工资、改善学校设施和教育资源的分配等。
此外,还应该注重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和职业培训,以帮助贫困人口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就业前景。
创业和就业机会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状况的另一种重要途径。
政府和社会应该鼓励创业精神,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如提供贷款、培训和创业指导等。
同时,也要加强就业机会的创建,通过发展新的产业和项目,吸引投资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要注重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打击非法就业和贫困劳动力的剥削。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摘要】贫困陷阱理论认为贫困是一个恶性循环,贫困家庭难以摆脱贫困状态。
本文首先介绍了贫困陷阱的定义和特点,深入分析了贫困陷阱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接着讨论了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的反贫困政策的成效。
本文给出了贫困陷阱理论的启示,探讨了未来反贫困政策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贫困问题的本质,并为实现贫困减少和社会公平做出贡献。
【关键词】贫困陷阱、反贫困政策、贫困陷阱理论、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制定、实施、案例分析、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贫困陷阱理论是指一种导致个体和家庭在一代又一代之间无法摆脱贫困状态的情况。
贫困陷阱不仅影响到个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在贫困陷阱中,穷人往往处于恶性循环中。
由于缺乏教育、无法获得良好的医疗服务、缺乏就业机会等原因,他们很难脱离贫困状态。
这种情况不仅对个人造成了伤害,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打破贫困陷阱,各国纷纷制定了反贫困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教育补助、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医疗服务等措施。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许多人成功摆脱了贫困状态,社会也实现了更加平等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反贫困政策,不断探索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新措施。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才能实现贫困陷阱的彻底打破,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2. 正文2.1 贫困陷阱的定义和特点贫困陷阱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难以摆脱的困境。
这种困境具有以下特点:1. 循环性贫困:贫困陷阱常常呈现出循环性的特点,即贫困在一代又一代之间延续传递。
贫困家庭的子女往往也会面临贫困的困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 缺乏机会:贫困陷阱的另一个特点是缺乏机会。
贫困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医疗等资源,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和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
中国反贫困政策历史背景
中国反贫困政策历史背景建国初期,我国曾一度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也曾一度是我国政府的首要问题。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8年的不足1500万,可以说我国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巨大,当前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农村。
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绝对贫困的逐渐消灭,由于贫富差距产生的相对贫困日益成为贫困的主要方面,也成为我国当前的主要社会问题。
在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中就显示,2000年到2005年的五年间,中国居民最高10%收入组与最低10%收入组收入比从4.6倍上升到9.2倍,而且收入越高者收入增长也越快,形成了典型的“马太效应”。
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就要求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分配格局,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因此,当前我国的贫困是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绝对贫困逐渐得到解决,相对贫困越来越突出的局面。
(一)建国初期我国的反贫困政策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时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走上了新的征途。
然而,中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来自不同方向的压力。
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太薄弱、农业粮食供应紧张物价暴涨,中国的状况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
面对这样的形势,党和国家领导人意识到反贫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基于此,建国初,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恢复生产的政策,这些政策不能算作实质意义上的反贫困政策,但却为后期的反贫困政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949-1978) :以平均主义福利模式为基础、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导的反贫困政策。
1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认为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所有制,因而对所有制的改造就成为消除贫困的主要途径。
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和对工业、农业、资本主义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生活水平在极短的时间内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大面积地消除了贫困。
经济学中的救助制度和反贫困政策
经济学中的救助制度和反贫困政策在现代经济学中,救助制度和反贫困政策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些政策的执行变得越来越必要。
然而,这些政策实施起来却不可避免地面临种种挑战,如经济性、效率性和公平性等。
一、救助制度救助制度是为那些遭受贫困的人提供经济援助的制度。
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度过经济困难期,让他们保持基本的生活质量和尊严。
但是,救助制度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制定出一个灵活的、有效的、经济实惠的政策。
这通常需要考虑到贫穷程度,收入水平和家庭规模等因素。
政策必须足够全面,以便覆盖尽可能多的贫困人口。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确保救助制度不会鼓励人们放弃工作和赖救济。
因此,政府必须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并采取措施确保救助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二、反贫困政策反贫困政策包括通过各种渠道消除和减轻贫困状况的整套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教育和培训、改善医疗保健、建立社会保障网络和提供经济援助等。
然而,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政府可能无法充分理解那些受到贫困影响的人们的需求和问题,导致政策不够精准。
此外,政府推出的反贫困政策可能会影响市场经济的运作,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例如,某些国家实行的最低工资政策,使得雇主更加谨慎地雇佣员工,而失业率随之上升。
这种现象通常是政策实施过度的结果。
三、政策更完善需要的努力为了克服政策的这些挑战,政府需要制定具体、灵活和经济实用的政策,以解决贫困问题。
这一点尤为重要:政府必须精确地了解问题,并避免将消耗资金的预算用于无法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们的地方。
政府也应该鼓励其他组织和个人参与反贫困工作。
例如,NGO 可以提供志愿者服务或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训。
同时,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定期收集数据和反馈,不断改进政策的执行和效果。
最后,减少贫困的唯一途径是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从而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各种政策和计划的成功在最终分析中取决于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协作。
马克思的资本理念及其反贫困的政策含义
协办 : 州 财经学院 欠发达地 区经济发 展研究 中心 贵
■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 0 年第1 总第 18 09 期( 期) 3
栏 目主 持 : 胜 荣 张
文章编号: 0 6 3 《0 9 O 一 0 3 0 ; 1 3- 66 20 )l 08 — 5 中圈分类号 : 9 . 1 文献标识码 : 0 F 1模 型 " 一 个 概 资 :
但是 , 由于理论 上对贫 困问题 的认识 有误 , 导致 了从贫 困的衡量方 式到反贫 困的具体措 施都 出现 了 偏 差 。现 实 中的贫 困与反 贫 困不 是纯 经 济 学 问题 , 所 以一个 正确 的贫 困模型也 不可能仅包 括纯经 济学
Ab t a t F o t e Ma xs o c p in o a i l a c p tl a e d l f h o r a e d a n, e e yl c fc p tl ste s r c : r m r it n e t f pt , a i —b s d mo e e p o n b r w wh r b a k o a i h h c o c a a ot c ai e l o v r r a o t f o e t .A a i li t e rf cin o lt n fp o u t n.p o l a k n r i d a tg d p s- r op y s c p t s h l t fr a i so rd ci a e e o e o o e pe lc ig i ae i ad s v a e o i t n a n t n i lt n f r d c o n d mid e—ca s me tl y a d go p i a in i r h w a r r o c ptla c ・ i n r ai so o u t n,a d l o e o p i ls na i r u r t a t a e te t o b ri st a i c u tn r ol y e a mu ain lt .T e mo e n iae a t —p v r oiy mu tb a e n c p t ,n tic me o h d lid c ts t t i o e y p l s e b s d o a i h a n t c l a o n o . K yw rs Ma xs o c p in o a i l h e p o a i ;r lt n f rd cin;a t —p v r e od : r i c n e t c pt ;t o ri c p t t o f a n l a eai so o u t o p o ni o et y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摘要】本文围绕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展开讨论,首先介绍贫困陷阱理论的内涵和基本原理,然后分析实证研究结果。
接着探讨反贫困政策的内容、策略和实施效果,以及与贫困陷阱理论的互动关系。
结论部分对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的启示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反贫困工作的思考。
本文旨在揭示贫困陷阱理论对贫困现象的解释和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为增进对贫困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贫困陷阱理论、反贫困政策、重要性、内涵、原理、实证研究、内容、策略、实施效果、互动关系、启示、未来反贫困工作、关键词1. 引言1.1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对于解决贫困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贫困陷阱理论揭示了贫困的根源,指出贫困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结构性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机制使得个体或群体陷入贫困困境无法摆脱。
了解贫困陷阱理论有助于深入分析贫困问题的本质,找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反贫困政策作为对抗贫困陷阱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为贫困人口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支持,实现减贫目标。
反贫困政策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提升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并最终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深入研究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贫困问题的本质,拓展减贫思路,为贫困人口提供更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帮助,最终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贫困陷阱理论的内涵与基本原理贫困陷阱理论是指贫困个体或群体在贫困状态中循环往复、难以摆脱的现象。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贫困的多维性:贫困不仅仅是经济条件的欠缺,还涉及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贫困陷阱理论认为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2. 自我强化机制:贫困陷阱存在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即贫困个体由于缺乏资源和机会,很难摆脱贫困状态。
贫困和反贫困PPT课件
知晓率和参与率。
监督扶贫政策的实施
03
加强对扶贫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
措施加以解决。
教育与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 力和竞争力。
3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将更多的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将农民工、 灵活就业人员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扶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科学的扶贫政策
01
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贫困人口的需求,制定科学的扶贫
政策,确保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扶贫政策的宣传和培训
02
让贫困人口了解扶贫政策的内容和申请流程,提高扶贫政策的
自然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 恶劣的地区往往经济落后, 导致贫困。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 响较大,可能导致贫困。
资源匮乏
缺乏必要的自然资源,如 土地、水、矿产等,限制 了地区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增长
就业机会
过快的人口增长给经济带来压力,导 致贫困。
就业机会不足,劳动力转移困难,影 响家庭收入。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单一、传统,缺乏创新和竞 争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制度与政策因素
制度缺陷
制度不健全、不公平,导致资源 分配不均,加剧贫困。
政策倾斜
政策导向不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 口,限制了其发展机会。
政府投入不足
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不足,基础 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滞后。
文化因素
大学生灯塔大课堂第十六课学习心得多篇
大学生灯塔大课堂第十六课学习心得多篇大学生灯塔大课堂第十六课学习心得3篇灯塔大课堂第十六课学习心得1扶贫开发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扶贫攻坚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这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后,党中央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
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
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
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
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灯塔大课堂第十六课学习心得2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让贫困户过上小康生活,是人的职责,是我们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像对待家人一样,以一种有责任的担当精神,一人一人地帮扶贫困户脱贫。
要认真贯彻省、市、县相关政策,做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政策,加大做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文化水平以及身体素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有着推动作用。
要强化党建保障。
实施党建扶贫工程,出台党建扶贫措施,应该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扶贫干部,特别要做到从严从实履职、从严从实监督、从严从实考评,加强第一书记工作,落实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和干部保障。
要突出问题导向,补齐短板。
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我市主要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特困户扶持比较难、农村整体发展较慢等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加以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的规模
1997年,国家统计局确定1995年我国城镇居民的
贫困线为人均收入1800元,贫困人口2428万,城 镇贫困人口发生率为8.6%;绝对贫困线为年人均 收入1500元,绝对贫困人口1242万人。 2001年,城市人口贫困人数为2000万,比重为 40%;贫困发生率为7%—10%
21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的构成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沉淀于社会的职工,主要是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 自谋职业的职工,国有破产、亏损、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无再就业 能力的职工及其家属 对物价上涨缺乏抵御能力的低收入者,包括离退休的职工 竞争力较差而在劳动市场被淘汰的人,主要是被辞退、解聘或辞职 的人,以及难以被录用的待业者 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如经营破产的个体户 由偶发因素而致残或丧失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 部分无业人员 进城务工无着或被辞退、无经济收入、生活极端贫困的农民工
促进就业与提供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
–
17
反贫困政策的基本原则
确定救助对象 确定合理的救助水平:
– –
–
–
要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标准 低水平救助原则,即贫困者所得不能高于劳动者最 低工资所得,以免损害社会成员的工作意愿 补充原则,指贫困救济应该先考虑救助对象的资产、 工作能力、扶养义务后,再决定是否给予救济,以 及救济到什么程度 家庭单位原则,指贫困救济原则应该考虑家庭结构 等因素,以家庭为救济单位
生活在极低收入状态(每日生活费用不足一美元)中的贫困人口减 少一半 保证普及小学教育 到2005年消除小学与中学教育中的性别歧视 使婴儿和儿童死亡率下降2/3 使母亲死亡率下降3/4 保证普遍享有生殖健康服务 到2005年,所有国家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到2015年扭转环境资 源遭到破坏的问题
7
贫困的测量
我国确定农村贫困线的方法及程序
根据营养部门专家的意见选择最低热量摄取量
(2100千卡) 选择合理的食物消费项目和数量 结合调查得来的相应价格水平,计算出最低食品支 出 用最低食品费用支出除以恩格尔系数60%,所得的 商即为贫困线 因此,我国贫困线的确定采用的市场菜篮子法和恩 格尔系数法相结合的一种混合方法
2
贫困的分类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是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必要的
满足,贫困者的生活处于生存危机状态。其原因在 于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发展机会的缺乏;社会资源 分配体系的不合理或不完善 相对贫困是一种比较而言的贫困,指的是相对于社 会上其它部分人而言,生活水准处于社会最下层的 那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原因在于生产力的落后、社 会资源的分配不公。意味着剥夺现象的存在,容易 造成社会的不安定甚至社会的动荡。
22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群体的特点
城市贫困的原因
同时受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双重困扰 相对剥夺感强烈 向上流动的机会较多 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较大
农村贫困问题的趋势
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生产力低下,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 社会发育程度低,长期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形成封闭式的社会经 济体系 人口增长过快,人力资源十分缺乏 医疗卫生状况落后,居民身体素质差 社会保障严重滞后 绝对贫困线的提高将加重反贫困的任务 相对贫困问题开始在农村出现
15
消除贫困的战略
机遇:在一个建立在规章基础上的贸易体系内,工业国可以 通过比较全面地开放它们的市场,从穷国进口农产品、劳动 密集型产品和服务而增加穷人的机会。捐助国还可以通过增 加对具有良好减贫宏观政策环境国家的援助,通过援助预算 基金给“重债穷国减债计划”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削减贫困 赋权:国家组织和机构应采取措施,使穷国和穷人能定期参 与国家性和世界性论坛,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并在国际的一 些政策和标准中反映它们的利益和要求 安全保障:加强际金融机构的架构,应对国际公共产品提供 更多的支持,采取措施阻止国际军火贸易,促进和平和帮助 冲突解束后的物质和社会重建,设法遏制对穷人影响更严重 的冲突
第十六讲 反贫困政策
1
贫困的定义
贫困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伊利莎白济贫法》,布思(Booth)和阮垂 (Rowntree)的著作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因此关于贫困的定义非常多 世界银行:贫困不仅指物质的缺乏,而且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 汤森(英):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 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的 《英国 的贫困:家庭财产和生活标准的测量》 奥本海默:贫困指物质上、社会上和情感上的匮乏,它意味着在食物、 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 《贫困真相》 劳埃德雷诺兹:美国有许多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可以使之有起码的生活 水平 《微观经济学》 吴忠民:指社会成员由于社会资源占有量的不足或获得社会资源机会的 缺乏而导致的生活水平低下、发展机会缺乏以及发展能力不足的一种生 活状态
莫利斯1979年提出有形生活质量指数,选择期望寿命、婴儿死 亡率和识字率三个指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社会发展指数则采用期望寿命、认字率和 人均国民生活总值 世界银行的社会指标包括公共支出份额、GDP中基本的社会服 务、小学净入学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免疫、儿童营养不良、 男女寿命、生育率和产妇死亡率
3
贫困的分类
广义的贫困困和阶层性贫困
广义的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 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狭义上的贫困:即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反映在一定条件下维 持生产与生活在经济上的最低标准 贫困研究时一般指的是狭义贫困 主要由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低下所导致,表现为全面的、普 遍存在的贫困 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贫困者明显集 中在一些特定区域 个人因素,如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所导致的贫困,西方发 达国家贫困的阶层性非常明显
16
反贫困政策的基本原则
反贫困政策的一般含义:反贫困政策的核心是,国家承担责任, 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以资源再分配的方式救济贫困者
–
–
狭义:对象明确,一般数量较少。 广义:除上述之外,还包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积极促进就业而降 低贫困发生率,通过社会保险预防贫困,以及通过为贫困者提供教 育培训和医疗卫生服务而提升其能力等多方面的行动内容 有工作的贫困者是以家庭为分析单位,而低收入者可以是以个人为 分析单位。对于有工作的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反贫困政策的重 点在于帮助他们就业,促使他们自力更生解决贫困问题,而不是依 赖社会福利 反贫困政策是社会救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的结合。社会安 全网建立的目的在于保护社会成员的福利,与其有关的政策具有反 贫困意义
二元劳动市场论:初级劳动力市场与次级劳动力市场是由教育、文凭、出身、 经历等多种条件造成 福利制度论:社会福利加剧了贫困,其中有激进派与保守派之分 制度论:社会制度规定了哪些人是穷人,哪些人是富人
10
发达国家的贫困问题
发达国家贫困问题的特点
相对贫困问题突出
贫困问题集中在城市
贫困的主体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阶层性比较
4
贫困的测量
建立贫困线的指标选择
一般包括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福利、热量和完全收入, 比较常用的是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其资料易于获得 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经营收入、政府提供的现金收入和其 它收入 热量摄取量主要着眼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发展中国家制 定贫困线时经常被使用,但通常与其它指标结合 社会发展指标
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共存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双重困扰
我国以下岗职工为主体的城市贫困者的不公平感和 不平衡感表现得十分明显,甚至表现为某些反社会 行为
14
国际发展目标
国际社会及其专门的组织和机构在反贫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主 要有联合国相关机构、世界银行、地区开发银行,以及研究机构 和基金会等 国际发展目标(以1990年的数字为标准,针对2015年确定的)
18
中国现阶段的农村贫困问题
农村贫困状况: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迅速减少, 从1993年的8000万降低到1998年底的4200万, 年均减少630万;贫困发生率由8.8%降为 4.83%。到2000年,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 数量为3000万
19
中国现阶段的农村贫困问题
农村贫困的原因
6
贫困的测量
建立贫困线的方法
市场菜篮法: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的清单,内容包括维持社会认定 的起码生活水准的生活必需品的种类及数量。根据市场价格计算拥 有这些必需品需要多少现金,以此确定的现金金额就是贫困线。是 朗特里和欧珊斯基先后提出来的,后得到广泛应用 直观明了,便 于公众表达意见;能够保证贫困者起码的生活需要;便于比较和分 析,但贫困线容易偏低 恩格尔系数法: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60%以上则属于贫 困 简便易行,但容易偏低 生活形态法: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生活形态入手, 提出一系列有关贫困家庭生活形态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然后 选择出若干“剥夺指标”,再根据这些指标和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 计算出“贫困门槛”,从而确定哪些人属于贫困者,最后再来分析 他们的需求及消费和收入,来求出贫困线
明显 形成了独特的贫困文化
11
发达国家的贫困问题
发达国家贫困的基本原因:
个人和家庭原因:失业;在业低收入;家庭人口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