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胃病病症讲义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胃痛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痛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509852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b.png)
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辨证分型
01
02
03
寒邪客胃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 温痛减,遇寒加重。
饮食伤胃证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 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 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 。
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 烦恼则痛作或痛甚。
胃痛的辨证分型
01
02
03
04
湿热中阻证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脘 闷灼热,口干口苦。
中医内科学----胃痛
汇报人: 20XX-X-XX
目录
• 引言 • 胃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胃痛的诊断与辨证分型 • 胃痛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胃痛与相关脏腑关系探讨 • 典型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胃痛是一种中医病证名,主要表现为胃部疼痛或 不适感。
胃痛通常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 胃素虚等病因引发。
肝气犯胃证
以胃脘胀痛、痛连两胁为主要表现,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各类胃痛的证候特点
湿热中阻证
以胃脘灼痛、脘闷灼热为主要表现, 伴有口干口苦等湿热症状。
瘀血停胃证
以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为主要表 现,痛有定处、按之痛甚。
胃阴亏耗证
以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为主 要表现,伴有口燥咽干等阴虚症状。
脾胃虚寒证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强调了胃痛患者应注意饮食、情志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 及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的重要性。
学术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
胃痛的现代研究
介绍了现代医学对胃痛的研究进展,包括胃痛的发病机制、新的 治疗方法和药物等。
中医胃痛诊疗的新思路
探讨了中医胃痛诊疗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如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 推拿等非药物治疗等。
以胃痛隐隐、绵绵不休为主要表现, 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回顾.ppt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回顾.ppt](https://img.taocdn.com/s3/m/c2166d85bcd126fff6050b45.png)
优选
3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2.饮食伤胃
3.情志不畅
4.脾胃素虚
优选
4
二、病机
寒、热、湿诸邪 内客于胃 气机阻滞,胃气不和
不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
损伤脾胃
胃气壅滞,胃失和降
通 则
痛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 肝失疏泄 ,横逆犯胃
脾失健运,胃气阻滞
胃失和降
素体脾虚 ,劳倦过度 久病脾胃受损 肾阳不足 药物损伤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 痛
优选
1
[概 述]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
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
1、自觉症状:疼痛 2、部位: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优选
2
三、范围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必 要时结合辨病处理。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
加减:
优选
16
6.胃阴亏耗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胃失温养
或中阳不足, 中焦虚寒
不 荣 则
痛
热病、火郁、药物
损伤胃优阴选 胃失濡养
5
三、 病机小结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胃痛【44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胃痛【44页】](https://img.taocdn.com/s3/m/5ac41b80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60.png)
(2)证机概要:寒凝经脉,暴遏阳气,气 机郁滞。
(3)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4)方药:
良附丸加味
高良姜、吴茱萸 温胃散寒
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理气止痛
(5)加减:
1)寒重者可加吴茱萸、干姜、小茴香、蜀椒温中散 寒。 3)2若)气见滞寒重热者身可痛加等佛表手寒、证香者橼,、加元苏胡叶索、理生气姜止、痛藿。香、 佩兰, 或服生姜汤、胡椒汤以散寒止痛。 4)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嗳气呕吐等寒挟食滞 者,可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消食导滞, 和胃降逆。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麦冬、生地 川楝子、芍药、甘草、 枸杞子、当归
养阴益胃
和中止痛
(5)临床应用:
若痛甚者可加厚朴花、玫瑰花、香橼、佛手、 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药物。
若见脘腹灼痛,嘈杂泛酸,可加珍珠粉、牡蛎 、海螵蛸或配用左金丸。
若胃热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毋、黄连、石斛 、玉竹、芦根清胃泄热,或用清胃散。
重在宣痹通阳 重在调畅肠 重在调达少阳,
道气机
治从肝胆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实证: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1.辨虚实
虚证:痛势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寒证: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2.辨寒热 热症: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
3.辨气血 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4.辨脏腑
在胃:多属初发,多由外感或伤食所致。症见 胃脘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大便不, 脉滑。 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 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 无力,大便溏薄,脉缓。 在肝:每与情志不遂有关,常反复发作,胃脘 胀痛连胁,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
消食化积
理气和胃
(5)加减:
(3)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4)方药:
良附丸加味
高良姜、吴茱萸 温胃散寒
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理气止痛
(5)加减:
1)寒重者可加吴茱萸、干姜、小茴香、蜀椒温中散 寒。 3)2若)气见滞寒重热者身可痛加等佛表手寒、证香者橼,、加元苏胡叶索、理生气姜止、痛藿。香、 佩兰, 或服生姜汤、胡椒汤以散寒止痛。 4)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嗳气呕吐等寒挟食滞 者,可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消食导滞, 和胃降逆。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麦冬、生地 川楝子、芍药、甘草、 枸杞子、当归
养阴益胃
和中止痛
(5)临床应用:
若痛甚者可加厚朴花、玫瑰花、香橼、佛手、 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药物。
若见脘腹灼痛,嘈杂泛酸,可加珍珠粉、牡蛎 、海螵蛸或配用左金丸。
若胃热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毋、黄连、石斛 、玉竹、芦根清胃泄热,或用清胃散。
重在宣痹通阳 重在调畅肠 重在调达少阳,
道气机
治从肝胆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实证: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1.辨虚实
虚证:痛势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寒证: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2.辨寒热 热症: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
3.辨气血 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4.辨脏腑
在胃:多属初发,多由外感或伤食所致。症见 胃脘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大便不, 脉滑。 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 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 无力,大便溏薄,脉缓。 在肝:每与情志不遂有关,常反复发作,胃脘 胀痛连胁,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
消食化积
理气和胃
(5)加减:
中医内科学胃痛2
![中医内科学胃痛2](https://img.taocdn.com/s3/m/d478ac02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b.png)
胃痛的非药物疗法研究
针灸治疗的现代研究
针灸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与评价 针灸作用于胃痛相关穴位的作用机制研究 针灸联合药物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
推拿按摩的现代研究
推拿按摩对胃痛患者的即时疗效及长期影 响 推拿按摩治疗胃痛的作用机制探讨 推拿按摩在胃痛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趋势
中医外治法的现代研究
中医外治法如拔罐、贴敷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 中医外治法治疗胃痛的作用原理与方法创新 中医外治法在胃痛治疗中的综合运用与效果评价 """
推拿按摩治疗
按摩腹部,促进消化 按压穴位,缓解胃痛 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
中医外治法
敷贴疗法
选用适当药材,制成敷贴 贴敷于特定穴位,起到治疗作
用 方便快捷,易于操作
药膳食疗
选用有益脾胃的食材 合理搭配,调理脾胃功能 安全无副作用,适合长期食用
运动疗法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胃痛症状 注意运动量和运动方式,避免
谢谢大家
主讲人:AiPPT
时间:202X.XX
中医治疗原则
调和脾胃,理气止痛 辨证施治,整体调节 补益肝肾,温中健脾
治疗方法
病因治疗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 情志调节,缓解精神压力 生活习惯改善,合理安排作息
针灸治疗
足三里、中脘等穴位针灸 调理脾胃,缓解胃痛
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症状
辨证论治
脾胃虚弱型:健脾和胃,益气止痛 肝胃不和型: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脾胃湿热型:清热除湿,健脾和胃
胃痛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01
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中医理论中的胃痛病因病机与西医的胃溃疡、胃炎等疾病的病 理机制相互印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胃痛治疗中的优势及其临床应用 综合运用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精准医疗的案例分析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882f6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b.png)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主要病因
01
02
03
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过度进食生冷 、辛辣、油腻等食物,或 饮食不规律,都可能导致 胃痛。
情志不畅
长期精神压抑、过度焦虑 、暴怒等情绪波动,会影 响脾胃功能,导致胃痛。
脾胃虚弱
脾胃功能素虚,或因病后 体虚、劳累过度等导致脾 胃功能减弱,都容易引起 胃痛。
胃痛的病机分析
胃痛的中医认识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 湿阻、血瘀。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 通则痛。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晚期常为 虚实夹杂证或虚证。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01Βιβλιοθήκη 020304
05
发病率:胃痛是一种常 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发 病率较高,尤其在生活 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的 人群中更为常见。
情志调养
情绪不稳定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加重胃痛症状。患者应保持心 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生活调养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锻炼,如散步、太极 拳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06
总结与展望
中医在胃痛治疗中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 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注重因人而异、辨证论治,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 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食欲不振
胃痛患者常因胃部不适而导致食 欲不振,食量减少。
脘腹胀满
胃痛时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阻滞 ,可导致脘腹胀满。
胃痛的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等变化,判断病 情轻重及病因病机。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包括既往病史、家族史 、生活习惯等,以助病因诊断。
中医内科学胃病病症讲义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病病症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f9294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7a.png)
虚证——感受外邪→虚实夹杂
②寒证←→热证
外寒、饮食生冷→寒积胃脘→日久可郁而化热→胃热证
因热而痛→复因生冷过度→寒热不调→寒热错杂证
②气滞←→血瘀
18
(2)日久不愈,变证丛生 ①胃热炽盛→迫血妄行 瘀血阻滞→血不循经 →便血、呕血 大量出血——气随血 脱→亡阳厥脱 脾气虚弱→不能统血 ②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 →厥脱危证(腹
气虚——胃痛隐隐,空腹痛甚,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 便溏薄,面色少华,
舌淡脉弱
22
二、治疗原则
基本治则——理气和胃止痛,立足于“通”(通则不痛)
实证—— 祛邪为主 寒—散寒 热—清热
气—疏肝 理气
湿—化湿 血—活血化瘀 食—消食导滞
虚证——扶正为主 阴虚—养阴益胃 阳虚—温中健脾
虚实夹杂——祛邪扶正并举
陈皮—理气和胃——木香、乌药
甘草—益气和中
高良姜—温胃散寒——荜拨、干姜、吴茱萸、生姜
良附丸 香附—理气止痛
25
2.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暴饮暴食,饮食停滞,胃 中气机阻塞
嗳腐吞酸—宿食不化,食浊之气上逆 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胃失和降, 气逆于上,食经吐出气机得顺 不思饮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 大便不爽—食积下迫,大肠传导失司 苔厚腻,脉滑—宿食停滞之象
出血。
11
4.素体脾虚
素体脾胃虚弱,劳倦过度,饮食所伤,久病→中焦 虚寒→脉络失于温养
热病伤阴,胃热郁火耗伤胃阴,久服香燥理气之品 →胃络失于滋养→隐隐作痛
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 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系单独遗传,互不 相干胃溃疡患者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 高3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较多发生的 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ABO血型和 血型物质ABH分泌状态这二个基因特性有关。O型 血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较其它血型高1.4倍; 血型物质ABH非分泌者患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比分 泌者高1.5倍(正常人80%为分泌者),而非分泌 者O型血者的上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比对照组则高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https://img.taocdn.com/s3/m/a0b762b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34.png)
食疗方剂
根据个人体质,选用合适 的食疗方剂,如姜枣汤、 山楂荷叶茶等,以缓解胃 痛。
运动保健
适量运动
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 极拳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缓解 胃痛。
腹部按摩
调整呼吸
通过深呼吸、腹式呼吸等调整呼吸的 方式,可以放松身心,缓解胃痛。
经常进行腹部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 液循环,缓解胃痛。
患者曾自行服用胃药, 但症状未明显改善。
患者自述疼痛多在空 腹时发作,进食后可 缓解。
病例分析
病因分析
患者长期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食物,导致胃黏膜受损。
鉴别诊断
排除心绞痛、胰腺炎等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
治疗方案探讨
药物治疗
选用中药制剂,如香砂养胃丸、 气滞胃痛颗粒等,以温中和胃、
疏肝理气。
非药物治疗
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刺 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随访计划
定期回诊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胃痛定义与分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定义
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症状,胃痛可分为寒 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 瘀血停滞等证型。
02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病因病机
寒邪客胃
寒邪侵入胃腑,导致气 血凝滞,引起胃痛。
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 辛辣、油腻食物,导致
胃腑受损。
肝气犯胃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
• 引言 •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 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中医内科学》胃痛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痛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4f135a4d0d233d4b14e6997.png)
2 、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 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019/3/8 医学 11
3 、起病或急或缓,常反复发作。
4 、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病理 组织学检查可确诊。
2019/3/8
医学
12
【鉴别诊断】
1、胃痞
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 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 2、与真心痛、腹痛及胁痛的鉴别:
源流
8、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 以 经主气,络主血。”指出胃病不仅与气滞有密切关 系,而且“久痛入络”必然引起血行不畅,在治疗上 施 以理气活血之法。
9、林佩琴《类证治裁· 胃脘痛》则概括了胃痛之寒、热、 虚、实及在气、在血的病机、主症、治法。从而使本 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完善。
2019/3/8 医学 5
范围
相当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 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以上腹 部疼痛为主证的病症,可按本病辨 证治疗。
2019/3/8
医学
6
【病因病机】
外感寒邪 内客于胃 胃 失 和 降 气 机 阻 滞
情志郁结
饮食不节
肝气犯胃
损伤脾胃
不 通 则 痛
气郁化火,火邪伤阴
2019/3/8 医学 7
热证病机:肝郁化热,横逆犯胃
症状: 泛吐酸水,心烦易怒,咽干口 苦, 不思饮食,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泄肝和胃。 方剂:左金丸加味 黄连、吴萸、牡蛎、鱼古
2019/3/8 医学 37
寒证病机:脾胃虚寒
症状: 泛吐酸水清稀,脘闷纳呆,饮食 不慎则益甚,胃脘喜暖喜按,四肢 不温,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舌质 淡,苔白滑,脉细弦。 治法:温中健脾,抑肝和胃。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 半夏、木香、砂仁。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中医内科学完整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完整胃痛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6d0cba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1.png)
病例的中医内科学思路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疗 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 别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因,进行 辨证分型,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 治疗方法。
三因制宜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所处的环境以及季节变化 等,调整治疗方案。
胃痛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等药物是治疗胃痛的主 要方法。
内镜治疗
对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可采用内 镜下治疗。
手术治疗
当胃痛严重威胁生命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胃痛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方面,其中饮食不节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胃痛的病因病机
病因
胃痛的病因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病机
胃痛的病机主要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浊气内蕴,病位在胃,与肝、脾关 系密切。
胃痛的中医内科学定位
胃痛定位
胃痛属于中医学“内伤”范畴,主要涉及脾胃系 统,但也与肝、胆、胰等脏腑密切相关。
2
胃痛病因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 检查,可以明确胃痛的病因,如慢性胃炎、消 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
3
胃痛程度诊断:根据疼痛程度,可以分为轻度 、中度、重度疼痛,并可根据疼痛性质和伴随 症状进行综合评估。
胃痛的鉴别诊断
要点一
与胸痛鉴别
要点二
与腹痛鉴别
胃痛与胸痛有时难以鉴别,需注意胸 痛可能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有 关,需要紧急处理。
02
胃痛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bbeecb856a561252d36fbb.png)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 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 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 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 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二)宋元时期医家指出“胃痛”与“心 痛”有别
1.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 的心痛相混。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 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 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实是胃脘痛。又如《外台秘 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 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 也是指胃脘痛。
3.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 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 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 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 通,腹痛剧烈拒按,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 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 胃。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1.“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 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缜胀,胃脘当心而 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 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 痛。”说明肝郁气滞,易使肝气横逆犯胃,导致胃痛发 作。《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人腹 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 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说明胃痛是脾经的病变导 致。 2.张仲景奠定了辩证论治的基础 《金匮要略》:“按之心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 3.张仲景的有一大贡献是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胃 痛的方剂,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吴茱萸汤等。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d552841a37f111f1855bf3.png)
第一节 胃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源流
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 ,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然唐宋以前文献,常将胃脘痛与心痛相混而论。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大陷胸汤主之 。”此处的心下痛,应属于胃脘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疼痛性质有胀痛、刺
痛、隐痛、剧痛、冷痛、灼痛等不同。 2.常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3.发病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
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药食不当等。
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B超、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有助于 相关疾病的诊断。
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 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 为顺,与脾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 ,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 赖脾胃运化水谷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 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脾胃系病症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 第四节 噎膈 第五节 呃逆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痢疾 第九节 便秘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胃痛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胃痛](https://img.taocdn.com/s3/m/1f6f2a6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8.png)
病因与病机
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或其他疾病影响。
病机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不通则痛。实证为寒凝、热郁、痰阻、食积、瘀血致胃 气阻滞;虚证为脾胃虚弱,胃失濡养。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伴有痞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嗳气、便秘或 腹泻等症状。
鉴别诊断
与真心痛、胁痛、腹痛等进行鉴别。
分推腹阴阳
用手掌自中脘穴开始,沿肋弓边缘分 推至两侧肋弓下缘,操作时力度要均 匀,逐渐加快速度。
按揉足三里穴
用拇指指腹按揉足三里穴,力度要适 中,揉至局部发热为宜。
捏脊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捏住脊柱两侧的皮 肤,自下而上捏提,捏至背部发热为 宜。
03
胃痛的预防与护理
饮食调理
规律饮食
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
现代研究进展
病因学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胃痛的病因主要 包括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 病等疾病,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
等。
病理学研究
病理学研究发现,慢性胃炎、胃 溃疡、胃癌等疾病均可引起胃痛 ,不同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各不相
同。
治疗学研究
现代医学治疗胃痛的方法主要包 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 疗等,如使用抗酸药、胃黏膜保
感谢您的观看
虚证案例
虚证案例1
患者,男,60岁,有胃痛病史,因脾胃虚弱导致胃痛反复发作。症见胃脘隐痛,腹胀纳呆,神疲乏力 ,大便溏薄。诊断为脾胃虚弱证,采用健脾益气、和胃止痛的方法治疗,选用六君子汤加减,药如党 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等,配合针灸治疗,疗效显著。
虚证案例2
患者,女,48岁,有胃痛病史,因脾胃阳虚导致胃痛发作。症见胃脘冷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四 肢不温。诊断为脾胃阳虚证,采用温阳健脾、和中止痛的方法治疗,选用理中丸加减,药如人参、白 术、干姜、炙甘草等,配合针灸治疗,疗效明显。
中医内科学课件27胃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27胃痛](https://img.taocdn.com/s3/m/7166ea2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b.png)
02
胃痛的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汤剂进行 治疗。
中成药
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中成药,如气滞胃痛颗粒、元胡止痛片等,方便患者服用。
针灸治疗
针刺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缓解胃痛 症状。
艾灸
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在特定 穴位上施灸,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 邪的作用。
病因
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 素均可导致胃痛。
病机
胃痛的病机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包括寒凝气滞、湿热中阻、瘀血阻 络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胃痛的主要症状为胃脘部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症状。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舌象、脉象等体征,以及胃镜等辅助检查,可对胃 痛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生活调护
注意保暖
保持胃部温暖,避免胃 部受到寒冷刺激。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胃 肠道蠕动,缓解胃痛症
状。
保持充足睡眠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 恢复,增强免疫力。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对胃 黏膜的刺激,有利于胃
痛的缓解。
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愉悦
0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对胃痛的影响。
减轻压力
02
展望
深入研究中医治疗胃痛的机制
开发新型胃痛治疗方法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中医治疗胃痛的机制 ,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角度揭示 中药和针灸等治疗方法的作用原理。
在现有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可以探索新的 治疗方法,如中西医结合治疗、基因治疗 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加强胃痛预防和健康宣教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培训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e87fd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60.png)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黄芪补中益气,小建 中汤温脾散寒,和中止痛.还可选用吴茱萸 汤,厚朴温中汤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36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1.泛吐清水重者,加干姜、吴茱萸 2.寒盛用大建中汤或附子理中丸 3.脾虚湿重合二陈汤 4.肾阳虚,加附子、巴戟天、仙茅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腐熟运化,全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 足,可致脾阳不振,脾肾阳虚.肾阴亏虚,肾水不足,不能伤 济于胃,或胃阴亏虚,久则耗伤肾阴,而成胃肾阴虚,阴虚
作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10
病因病机
胃痛总de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气机 不利,胃失濡养
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 为邪实;后期常见脾虚、肾虚等正气虚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48
概述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或内伤饮 食情志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气机郁滞 、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 生疼痛为主症de病证.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49
概述
(二)源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月真】胀, 胃脘当心而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 而痛.
二.如何对胃病虚寒证进行辨证治疗?哪些 胃痛要掌握“疏肝不忘和胃,理气不要伤阴”de 原则?为什么?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45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教学目de与要求
一.了解胃痛de主要临床特征 二. 熟悉胃痛de病因病机 三. 掌握胃痛de辨证要点,以及各型de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47
内容提要
一.概述 二. 证候特征 三. 病因病机 四.诊断 五.鉴别诊断 六.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36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1.泛吐清水重者,加干姜、吴茱萸 2.寒盛用大建中汤或附子理中丸 3.脾虚湿重合二陈汤 4.肾阳虚,加附子、巴戟天、仙茅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腐熟运化,全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 足,可致脾阳不振,脾肾阳虚.肾阴亏虚,肾水不足,不能伤 济于胃,或胃阴亏虚,久则耗伤肾阴,而成胃肾阴虚,阴虚
作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10
病因病机
胃痛总de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气机 不利,胃失濡养
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 为邪实;后期常见脾虚、肾虚等正气虚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48
概述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或内伤饮 食情志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气机郁滞 、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 生疼痛为主症de病证.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49
概述
(二)源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月真】胀, 胃脘当心而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 而痛.
二.如何对胃病虚寒证进行辨证治疗?哪些 胃痛要掌握“疏肝不忘和胃,理气不要伤阴”de 原则?为什么?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45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教学目de与要求
一.了解胃痛de主要临床特征 二. 熟悉胃痛de病因病机 三. 掌握胃痛de辨证要点,以及各型de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47
内容提要
一.概述 二. 证候特征 三. 病因病机 四.诊断 五.鉴别诊断 六.辨证论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上皮损害,发生糜烂和出血。
2020/12/19
11
4.素体脾虚
素体脾胃虚弱,劳倦过度,饮食所伤,久病→中焦虚寒→脉络失于温养 热病伤阴,胃热郁火耗伤胃阴,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胃络失于滋养→隐隐作痛 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系单独遗传, 互不相干胃溃疡患者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较 多发生的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ABO血型和血型物质ABH分泌状态这二个基因 特性有关。O型血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较其它血型高1.4倍;血型物质ABH非分泌者患十二 指肠溃疡发病率比分泌者高1.5倍(正常人80%为分泌者),而非分泌者O型血者的上而指肠溃
0.3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10%-20%.男女之比约为2.6-6.5比1. 慢性胃炎也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
病率逐渐增高。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有效率可达40%-73%。
2020/12/19
4
历史沿革1
1.胃痛首见于《内经》。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有详细的论述
与肝郁有关——“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病因病机 寒凝气滞——《素问•至真要大论》
寒邪入侵,气血壅滞——《素问举痛论》 症状治法——“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
不下,取足三里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2.《千金要方》所载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2020/12/19
疡的发病率比对照组则高2.5倍。
2020/12/19
12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溃疡的人较多。 食物对胃黏膜可引起理化性质的损害作用。咖啡、浓茶、烈酒、辛辣调料、泡菜等食品,以及偏 食、饮食过快、太烫、太冷、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能是胃炎与溃疡病发生的有关因素。 在饮食不当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能损伤胃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 饮食不节可使黏液分泌、胃黏膜屏障完整性、黏膜血流和上皮细胞的再生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受到
2020/12/19
2
别名 心口痛——俗称。因胃痛最常见的部位是在上腹部,临近心窝处 胃心痛——古称。如《灵枢·厥病篇》:“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心腹痛——《景岳全书》 心胃痛——《寿世保元》
2020/12/19
3
流行
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据国外资料估计,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据上 海16所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X线钡餐和(或)内镜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5.8%。 北京协和医院从1978-1991年,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
5
历史沿革2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 医家始明确加以区分。 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
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寿世保元》阐明了饮食不节致胃脘痛;《景岳全书》强调了“气滞”这一因素,治疗以 “理气为主”。叶天士强调“久痛入络”,治疗胃痛当明其在气在血,而施以理气活血之法。
干扰,PH梯度便会降低,保护性屏障便遭到破坏,而发生溃疡病。
2020/12/19
9
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肝郁日久化火→郁火乘胃→肝胃郁热→胃络不畅→胃脘灼热而痛
久病入络,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结→胃络瘀阻→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如愤怒常使胃液分泌增加,而抑郁常使胃液分泌减少。 火灾、水灾、空袭等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往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或促发消化性溃疡急性穿 孔。精神创伤如丧偶、离婚、事业失败、恐惧等,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机体处于 高度精神紧张或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学、免疫功能和心理行为 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或(和)减弱胃十二指肠黏膜抵抗力,增加对消化性溃疡的易
感性;诱发消化性溃疡,甚至出现并发症。
2020/12/19
10
3.情志不畅
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战时多于平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1942年比战 前多3倍,1943年比战前多5倍。在某些参战国居民中,亦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普通内科人群
中增至20%。 急性胃炎的发病,也可因过度紧张等应激状态下,可兴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前者使胃黏膜 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后者则使胃黏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促使黏膜缺血缺氧加重,导致胃黏
中医内科学胃病病证
2020/12/19
1
胃痛
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 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 脘——胃腔。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2020/12/19
6
范围
西医——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 十二指肠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
2020/12/19
7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寒、热、湿邪→内客于胃→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寒暖失宜→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邪收引→气机凝滞,胃气失和→胃痛 《素问·举通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
故痛。”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90%以上的慢性胃炎有Hp感染,也是 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Hp在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的检出率为95%-100%;
胃溃疡为70%-75%。
2020/1Leabharlann /198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恣饮酒浆→蕴湿生热→湿热中阻,灼扰胃腑→胃痛 据统计,一般在野外作业的,如地质勘测人员,专业司机等,往往由于饮食无规律,而患消化性
2020/12/19
11
4.素体脾虚
素体脾胃虚弱,劳倦过度,饮食所伤,久病→中焦虚寒→脉络失于温养 热病伤阴,胃热郁火耗伤胃阴,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胃络失于滋养→隐隐作痛 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系单独遗传, 互不相干胃溃疡患者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较 多发生的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ABO血型和血型物质ABH分泌状态这二个基因 特性有关。O型血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较其它血型高1.4倍;血型物质ABH非分泌者患十二 指肠溃疡发病率比分泌者高1.5倍(正常人80%为分泌者),而非分泌者O型血者的上而指肠溃
0.3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10%-20%.男女之比约为2.6-6.5比1. 慢性胃炎也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
病率逐渐增高。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有效率可达40%-73%。
2020/12/19
4
历史沿革1
1.胃痛首见于《内经》。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有详细的论述
与肝郁有关——“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病因病机 寒凝气滞——《素问•至真要大论》
寒邪入侵,气血壅滞——《素问举痛论》 症状治法——“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
不下,取足三里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2.《千金要方》所载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2020/12/19
疡的发病率比对照组则高2.5倍。
2020/12/19
12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溃疡的人较多。 食物对胃黏膜可引起理化性质的损害作用。咖啡、浓茶、烈酒、辛辣调料、泡菜等食品,以及偏 食、饮食过快、太烫、太冷、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能是胃炎与溃疡病发生的有关因素。 在饮食不当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能损伤胃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 饮食不节可使黏液分泌、胃黏膜屏障完整性、黏膜血流和上皮细胞的再生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受到
2020/12/19
2
别名 心口痛——俗称。因胃痛最常见的部位是在上腹部,临近心窝处 胃心痛——古称。如《灵枢·厥病篇》:“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心腹痛——《景岳全书》 心胃痛——《寿世保元》
2020/12/19
3
流行
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据国外资料估计,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据上 海16所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X线钡餐和(或)内镜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5.8%。 北京协和医院从1978-1991年,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
5
历史沿革2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 医家始明确加以区分。 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
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寿世保元》阐明了饮食不节致胃脘痛;《景岳全书》强调了“气滞”这一因素,治疗以 “理气为主”。叶天士强调“久痛入络”,治疗胃痛当明其在气在血,而施以理气活血之法。
干扰,PH梯度便会降低,保护性屏障便遭到破坏,而发生溃疡病。
2020/12/19
9
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肝郁日久化火→郁火乘胃→肝胃郁热→胃络不畅→胃脘灼热而痛
久病入络,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结→胃络瘀阻→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如愤怒常使胃液分泌增加,而抑郁常使胃液分泌减少。 火灾、水灾、空袭等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往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或促发消化性溃疡急性穿 孔。精神创伤如丧偶、离婚、事业失败、恐惧等,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机体处于 高度精神紧张或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学、免疫功能和心理行为 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或(和)减弱胃十二指肠黏膜抵抗力,增加对消化性溃疡的易
感性;诱发消化性溃疡,甚至出现并发症。
2020/12/19
10
3.情志不畅
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战时多于平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1942年比战 前多3倍,1943年比战前多5倍。在某些参战国居民中,亦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普通内科人群
中增至20%。 急性胃炎的发病,也可因过度紧张等应激状态下,可兴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前者使胃黏膜 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后者则使胃黏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促使黏膜缺血缺氧加重,导致胃黏
中医内科学胃病病证
2020/12/19
1
胃痛
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 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 脘——胃腔。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2020/12/19
6
范围
西医——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 十二指肠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
2020/12/19
7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寒、热、湿邪→内客于胃→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寒暖失宜→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邪收引→气机凝滞,胃气失和→胃痛 《素问·举通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
故痛。”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90%以上的慢性胃炎有Hp感染,也是 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Hp在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的检出率为95%-100%;
胃溃疡为70%-75%。
2020/1Leabharlann /198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恣饮酒浆→蕴湿生热→湿热中阻,灼扰胃腑→胃痛 据统计,一般在野外作业的,如地质勘测人员,专业司机等,往往由于饮食无规律,而患消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