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坤讲座——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及我国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建坤讲座——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及我国对策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哥本哈根会议及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和我国的对策。

哥本哈根会议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被国际社会所关注。联合国在1988年成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它的英文缩写是IPCC,大家在报刊上会经常看到这个机构的名称。IPCC组织了全世界数千名科学家就气候变化本身的科学问题、气候变化的事实、形成的原因、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成本和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发布了四次评估报告。这四次评估报告的基本结论代表了当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普遍的共识和主流的意见,也是国际谈判当中作为科学依据的重要基础,它的结论主要有这么四点。

第一,气候变化本身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大量的观测和统计,上世纪百年期间,全球地表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74度,我们国家对自己的评估显示,中国平均温度升高了1.1度。

第二,气候变化形成的原因。IPCC评估报告当中第三次评估报告认为人为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概率是66%,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发布,这个概率已经提高到了90%,从而基本认

定气候变化的原因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人为活动主要的是化石能源(也就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过程当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以及森林的砍伐、土地利用的变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还有工业生产过程当中一些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含氟气体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为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引起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工业革命以前是280ppm,到目前已经是384ppm(ppm是一个浓度的概念,是百万分之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气候的变暖。因此人为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基本上是一个认定的结论。

第三,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水的膨胀,海平面上升,从上世纪以来,海平面已经上升了17cm,预计到本世纪末还会再上升20cm—60cm。同时,气候变暖还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也会引起降雨量分布的不均,很可能使南方洪涝地区降水量更加增多,而干旱地区降水量和水资源更为紧缺;还会引起农作物的减产,据我国科学家的评估,到2080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的产量有可能会减产5%—10%,但这没有考虑科技进步还有进一步增产的因素。所以总体来看,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会带来越来越显著的影响。

第四,人类社会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气候变化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风险。迟缓的行动会使负面影响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增加,而且未来应对的成本和代价也会越高。所以基于上述这些结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

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后,尽管国际舆论或者媒体不断地有人对气候变化本身以及气候变化形成的原因提出一些质疑。对IPCC报告也提出一些批评的意见,但是这些意见都不足以影响IPCC 报告的主要结论和它的权威性以及公信力,更不会影响气候变化谈判的进程以及谈判中共同引证的科学依据。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仍然是最为迫切的一项国际事务。

为了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在1992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基本的原则。目标就是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把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防止粮食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它的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个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报纸上经常会看到。这个原则强调的是发达国家历史上高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当前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发达国家应该率先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第二个原则叫做可持续发展原则,它主要强调的是,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当前优先和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

变化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进行。根据公约提出的目标和这两条基本原则,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2008到2012年5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即2008到2012年这5年内每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至少降低5%,并且把目标分解到了每一个发达国家。《京都议定书》没有给发展中国家规定公约之外的更进一步的义务,主要是给发达国家规定了量化的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也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行动阶段。到2007在印尼巴厘岛召开了第13次公约缔约方大会上,面临2008到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的到期,通过了《巴厘路线图》,启动了一个新的谈判进程,也就是说要对2012年之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如何进一步开展行动要进行谈判。一个方面就是要对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第一个承诺期到期之后,如何进一步承担量化的减排指标。第二个是在公约下进行谈判,就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在2012年后开展实质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同时因为美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所以《京都议定书》美国不受约束,但是要在公约下面(因为美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讨论美国如何和《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承担可比的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所以在公约下的谈判和在《京都议定书》下的谈判我们俗称为“双轨谈判”。这两项谈判都要求在2009年底丹麦哥本哈根第15次缔约大会上最终达成协议,所以这也是哥本哈根大会受到全球瞩目的重要原因。因为哥本哈根大会要最终决定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后,发达国家量化的减排的目标以及发展中国家实质性的减缓排放的行动。所以哥本哈根大会国际社会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会议也非常受到瞩目。192个缔约方的国家都派了代表团,其中包含119位国家的元首和政府的首脑。哥本哈根大会有3万多人出席会议,在高潮的时候有的NGO的组织为了注册在外面排队,排了八个小时都没有进到会场。而且整个会上也非常的活跃,除去正式谈判以外,很多NGO也自行组织了会议,会场的外边还有展览、论坛以及游行示威,都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期待。整个会议可以说斗争还是非常的激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背景错综复杂,交锋惊心动魄,进程跌宕起伏,成果来之不易。哥本哈根大会经过激烈的辩论和各种磋商,最终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但由于部分拉美国家的反对,没有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因为气候变化公约下的谈判,它的机制叫做广泛参与,平等协商的原则。也就是说任何决议必须是所有的缔约方协商一致,这样才能最终可以成为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部分国家反对,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协议。

哥本哈根大会当中,各方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期待,所以最终要想达成协议,一个方面每个国家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底线,都不会在原则问题上进行让步;第二个方面大家都得要体现一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