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坤讲座——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及我国对策

合集下载

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辩论辩题

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辩论辩题

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这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政策,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为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名人名句,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说过,“气候变化是我们时代最大的挑战,也是我们时代最大的商机。

”这句话表明了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机遇,通过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经典案例,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比如中国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依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此外,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也表明了国际社会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决心。

反方辩手观点: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减排和发展清洁能源,这些措施可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相反,我们应该更加注重适应气候变化,通过技术创新和改变生活方式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此外,应对气候变化也需要充分考虑各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不能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国家都采取相同的应对措施。

名人名句,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曾说过,“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应该因地制宜。

”这句话表明了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简单地套用一种模式。

经典案例,一些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他们在工业化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

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充分考虑到各国的不同情况,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所有国家。

何建坤解读《哥本哈根协议》

何建坤解读《哥本哈根协议》

何建坤解读《哥本哈根协议》佚名【摘要】@@ 何建坤,男,1945年生,河北安平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1994-2007年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期刊名称】《中国海事》【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2页(P27-28)【正文语种】中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至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

来自全球194个缔约国、观察员国,937个联合国相关机构、专门机构、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及1069个媒体单位共约3.4万名注册代表参加了会议,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气候变化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后的减排行动安排,将同时展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会议、《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附属履行机构会议、附属科技咨询机构会议、《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会议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会议共六大平行谈判会议。

会议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

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教授对《哥本哈根协议》进行解读。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经过艰苦的谈判,最后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并延长了“巴厘路线图”的授权。

《协议》作为“巴厘路线图”谈判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其共识将成为下一步谈判的基础,这标志着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对于最终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坚持原则发展中国家权益得以主张《协议》保持了《公约》及其《议定书》的框架以及“巴厘路线图”的授权。

哥本哈根谈判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发达国家在《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的立场上后退,不愿承担《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下应承担的义务,甚至要求抛弃《议定书》。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解读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解读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

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把气候变暖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都高度关注和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气候、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科技等众多领域,时间跨度又很长,因此,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的制定应从国家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并把气候变化问题放到国家对外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的大框架下统一考虑,以期气候变化问题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是_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困是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还将增长,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无疑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1.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温室气体限控的压力增大。

京都会议后,一些发达国家试图以《京都议定书》已规定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为由,集中全力向中国和印度等“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施压。

有的发达国家甚至明确提出将发展中国家“有意义的参与”作为其批准议定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与公约的资金机制挂钩。

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减排的理由包括:环境原因、竞争力原因、政治原因等。

虽然这些理由严重背离了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公约特别强调的:“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义务,将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

《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与实践》1000字作文

《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与实践》1000字作文

《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与实践》1000字作文在全球化的今天,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它不仅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水资源的分配,还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这一全球性危机,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紧迫性,并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与实践。

首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之策。

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因此,各国政府需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减排政策,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同时,鼓励和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碳排放强度。

其次,适应气候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尽管减排努力至关重要,但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显现,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因此,各国需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包括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保护海岸线免受侵蚀,以及发展耐旱作物品种,保障粮食安全等。

此外,增强社区和个人的适应能力,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促进社会各界参与适应行动,也是实现有效适应的关键。

在应对策略的制定与执行中,国际合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

国际社会已通过《巴黎协定》等协议,明确了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与义务。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减排技术和经验,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给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是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同时,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

绿色经济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推广循环经济、实施绿色消费等措施,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绿色投资,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产业,形成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一、气候变化现状与趋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温度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国际责任。

目前,中国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温持续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二是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三是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构成威胁;四是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未来,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气候变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因此,中国必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减排和适应能力建设,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三、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中国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二是推进工业绿色化,提高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强度;三是发展低碳交通,优化出行方式,减少交通领域碳排放;四是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

四、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将采取以下适应策略:一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二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用水安全;三是加强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应对,保护沿海生态系统;四是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五、资金与技术支持为顺利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国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思考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思考

能 源生产和 消 费革命 , 实现绿 色低 碳发 展是 统 筹
国 内 国 际 两 个 大 局 的 根 本 途 径 和 战 略 选 择 。 因 此, 要 积 极 推 动 全 球 应 对 气候 变化 公 平 和 公 正 的
国际制度 建设 , 积 极 应 对 全 球 低 碳 发 展 潮 流 下 政
在“ 巴厘路 线 图” 的谈 判 中 , 我 国提 出到 2 0 2 0年 单 位 G DP的 C O。 排放
强度 比 2 0 0 5年 下 降 4 O 一4 5 的 自主 承诺 目标 , 是 我 国统 筹 国内节 能 降耗 与全 球减 缓 C O 排放 两 个 大局 的 战 略决 策 。这 是 一个 促 进 国 内进一 步强
பைடு நூலகம்
化节 能 降耗 、 加 快转 变发 展方 式 的积极 的高 标准 目标 , 也是 一个 经过努 力 可
以实 现 、 不至 于对经 济社 会发 展形 成严 重制 约 的务实 目标 , 展 现 了我 国对全
球环 境事 务负 责任 的大 国形 象 。2 0 2 0年 后 , 随着 我 国经 济发 展 和排 放 量 的
见由经 济大 国向经 济强 国的跨越 。
键词 : 气候 变化 , 低碳 发展 , 能 源战略 , C O 排 放
候 变化 危及 全球生 态安 全 和人 类 的生 存 与发 展 , 是对 全 世界 可 持续 严 峻挑 战 。全球应 对气候 变化 合作行 动将 引发世 界范 围 内经 济社会 变革 , 引发 由工业 文 明 向生态 文 明过 渡 的低 碳 发展 潮 流 。我 国应 从
4 8 《 科学与社会》 ( S & S)
国国情 、 发展 阶段 和减排 能力 相适应 , 争取 和维 护我 国实现 现代化所 必需 的 适 当的排 放 空 间 。2 0 2 0年后 , 我 国首 先 是控 制 和减 缓 C O 排 放 的增 长 速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挑战与对策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挑战与对策

2007年第5期(第22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52007(Vo l.22)国情研究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挑战与对策何建坤 刘 滨 王 宇! I PCC:∀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决策者摘要)#,2007年2月,巴黎。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05JJD6300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90410016)。

作者简介:何建坤,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刘滨,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王宇,清华大学核能与摘 要: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严峻的挑战,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将对我国的和平发展形成新的严重制约。

国际社会在减排义务分担方面要体现∃公平发展%的原则,尊重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能源消费的特点及变化规律,要全面权衡和正确把握适应、减缓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我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全一致。

我国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GDP 的CO 2排放强度可比2005年下降40%以上,为全球减缓CO 2排放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 CO 2减排; 节能2007年2月2日、4月6日和5月4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分别发布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以及去年底英国政府气候变化与发展顾问斯特恩爵士发表了∀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IPCC 报告显示,大气中CO 2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 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v 。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温升0.74&。

预测未来100年仍将上升1.8&∋4&。

近50年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可能性,从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66%提高到90%以上,进一步从科学上确认了人为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大规模森林破坏等原因,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

为了减少这些气体排放,一方面国际社会加强了对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管理和规范,推动能源革命。

例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并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能源消耗。

另一方面,国家和地区也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推行能效标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限制高排放行业的发展等。

其次,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森林、湿地、大堡礁等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储存库之一,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温室气体。

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这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防止大规模破坏和转化。

同时,通过植树造林和湿地修复等措施,增加碳的吸收和储存能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再次,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国家和地区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

多边和双边协议如《巴黎协定》等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合作的平台。

同时,技术创新也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例如碳捕集与储存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另外,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向。

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滥用能源和资源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包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能源和水资源、推广低碳交通工具等。

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最后,适应气候变化也是应对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减缓气候变化,但气候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适应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
GDP co 放 强 度  ̄ 2 0 年下 降 的 2 排 h0 5
4 %一4 %的 减 排 目标 。这 个 目标 是 否 0 5
快 速 发 展 阶 段 , 着 GDP 较 快 增 长 , 随 的
能 源 消 费 和 co2 放 总 量 也 在 逐 年 增 排
年减 排 8 0%; 是 制 定 严 格 的 技 术 标 二
2005 减 排 1 年 7%;日 本 提 出  ̄ 990年 h1
气 候 变 暖 对 自然 生 态 和 人 类 社 会 带 来 广 泛 的负 面 影 响 。 世 纪 一 百年 上
全球 海 平 面上 升了1c , 计 到 本世 7 m 预 纪末还会上升2 0~6 C 。同 时 气 候 0 m 变 化 还 会 引 起 农 作 物 减 产 、自然 生 态 退 化 以 及 极 端 气 象 灾 害 事 件 增 加 。冈
的 实现 。目前 , 全 球 的 低 碳 热 潮 和 在
量 增 长 了近 6 0% , 能 源 年 均 增 长 速 新 度 和 增 长 量 均 为 世 界 第 一 。但 由 于 我 国 新 能源 供 应 量 基 数 相 对 较 低 , 今 在 后 相 当长 ~段 时 期 内。 国对 能 源需 我
比发 达国 家更严 峻 . 是由于我 国的基 这
本国情 和发展 阶段所决 定的 。
求 还 将保 持较 快 增 长 , 能 源 发 展 速 新 度 和规 模仍 不能 满足 新增 能源 需求 。
酋 先 建 设 法 律 法 规 和 技 术 标 准 体
系 。 是 以 应 对 气 候 变 化 为 目 的 制 定 一
一 一
访 国家气 候 变 化专 家 委 员会 副 主 任 何 建 坤
● 本 刊 记 者 岳 红

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与机遇气候治理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变暖速度的加快,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人类面临着空前的环境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全球气候治理不仅是一项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复杂工程,更是人类未来命运的关键所在。

一、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全球气候治理的难度在于其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性质,同时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

首先,气候变化是一种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单独行动难以见效。

其次,全球气候治理也具有多元化的性质。

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能源结构等差异,因此对于气候治理的理解和应对措施也各不相同。

最后,全球气候治理也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利益。

气候治理需要各国政府的积极参与,也需要企业界、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广泛参与。

另一方面,气候治理所涉及的成本也不容忽视。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不断增加,治理气候变暖所需的成本也不断升高。

据统计,全球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成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比如在一些小岛屿国家,其治理气候变暖的成本可能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这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二、全球气候治理的机遇尽管全球气候治理存在着重重挑战,但也同样存在着巨大的机遇。

首先,全球气候治理可以促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问题,这为气候治理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其次,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各国和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

比如在可再生能源、能源储存、能源利用和排放控制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突破。

最后,全球气候治理也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

各国和地区可以分享信息和技术,相互支持,从而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三、未来的气候治理在未来的气候治理中,需要全球协作,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加强治理能力。

在国际层面,需要建立起更加规范化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

各国政府应该积极参与到全球气候治理中来,制定更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和管理,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支持,以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的共同目标。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到海平面的上升,再到生态系统的破坏,气候变化的危害无处不在。

为了应对这一全球性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措施,从个人到国际社会,从减少排放到适应变化,全方位地行动起来。

首先,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我们需要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可持续的特点。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投资,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同时,要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可再生能源能够稳定、高效地输送和分配。

在工业领域,推行绿色生产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企业应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例如,通过改进工艺流程、优化设备运行、加强能源管理等措施,实现能源的节约和污染物的减排。

此外,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

鼓励企业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压力。

交通运输部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为了减少交通领域的碳排放,我们需要推动交通工具的电动化和智能化。

加大对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完善充电设施的建设,提高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

同时,优化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鼓励人们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在航空和航运领域,也应积极探索使用清洁能源和提高燃油效率的技术。

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推广可持续农业实践,如精准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可以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降低土壤侵蚀和温室气体排放。

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采用高效的灌溉技术,既能节约用水,又能减少因过度灌溉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保护和湿地恢复等生态工程,增加碳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中国的能源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的能源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

《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共同但有 区别的责任” 中“ 原则, 其 实施对我国快速发展的国际航空业务带来经济上的影响 和损失可能会大于规模基本稳定的发达国家。
发达 国家 通过 征 收 “ 关 税 ” 设 置 “ 色 贸 易壁 垒” 碳 、 绿
等单边措施 , 以及强行推进国际航空 、 航海等部 门的减排,
超 过 2 达成共 识 , ℃ 这意 味着 未 来将 极 大 压缩 全 球 的温 室 气 体排放 空 间 。欧盟 等 发 达 国家 进 一 步 提 出 , 25 到 00年 全球 温 室气体 排放 比 19 90年 至少 减 少 5 % , 中发 达 国 0 其 家 减排 8% 的长期 减排 目标 。当前 发 达 国家 和 发展 中 国 0 家 的温 室气体 排放量 大体 相 当 , 而发达 国家 的人 口仅 占全 球 的 2 % 。到 25 0 00年 即使 发达 国家减 排 8% , 现全 球 0 实 减 排 5 %的 目标 , 展 中 国家 总 体上 也 要减 排 2 % 。减 0 发 0
在 向发展 中国家施 加减排 压力 的 同时 , 存在 以此打 压新 也 兴 发展 中大 国在 国际贸易 中 日益上 升的竞 争力 , 定 或扩 锁
碳关税将成为发达 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减排压力的单 边贸易措施 , 法国、 意大利等欧盟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对于
环 保立 法不如 欧盟 严 格 的 国 家征 收 碳关 税 。碳 关 税 将对 我 国 出 口贸易产生 较 大 影 响 , 测算 , 对 我 国 出 [欧美 据 如 2 1 的产 品征 收 3 6 5— 0美 t O 的关税 , C 则相 应 关 税 总水
12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形势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
自19 92年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以来 , 世

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与机遇一、引言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全球气候治理,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二、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1.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全球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能力和意愿存在明显差异。

发达国家有更强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来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2. 国际合作困难: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各国在减排目标、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利益诉求不同,导致国际合作困难。

此外,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差异等因素也影响着国际合作的进程。

3. 科技研发与推广滞后: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先进的科技支持,但目前全球在清洁能源、碳捕获和储存、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推广滞后,制约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

三、全球气候治理的机遇1. 绿色经济发展:随着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提高,绿色经济逐渐成为全球发展趋势。

绿色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2. 国际合作深化: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背景下,各国间的合作不断深化。

通过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各国可以共享技术、资金和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深化国际合作有助于推动全球绿色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稳定。

3. 科技创新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

在减排、适应、能源转型等方面,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全球气候治理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

4. 政策激励增加:各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制定减排目标、推广清洁能源、提供税收优惠等。

清华大学何建坤校长关于我国能源形势报告

清华大学何建坤校长关于我国能源形势报告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访问我系进行能源领域交流9月23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做客工物学术论坛,并向全系同学做了题为“我国能源革命与低碳发展的形式与战略”的学术报告暨工物系六十周年系庆第四场讲座,高原宁老师主持了本次报告。

同时能源专家讲座是由工物系与本届能源实验班共同打造的课程。

何建坤副主任介绍了全球能源变革的趋势和背景、我国推动能源革命的目标和战略以及经济新常态下加快促进能源革命和低碳转型的政策与措施。

在报告结束后,何建坤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一些交流,倾听同学们的疑问,耐心详细地回答了“近年来的升温是否只是整体降温趋势中的突变”、“在几次重大核安全事故之后的全球核能形势”等问题。

下面是教授的讲话内容摘录:G20峰会上中美率先向联合国交出了漂亮的答卷,,中美此次在杭州G20会议前一天完成批约程序,正式签字履约,为推动《巴黎协定》尽早生效做出了重大的实质步骤的贡献。

后来,何教授又给出了近两万年全球温度变化曲线,并指出原来大概十万年出现一个波动,范围2~3℃但是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异常,温度急剧上升。

预计2100年左右,世界平均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前上升3.7~4.8℃,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温度已上升0.85℃海平面上升17cm。

这种情况使降水不均匀,几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频繁地发生。

联合国组织了大批专家进行调研。

每一次的调研都更加肯定人类的作用。

如第四次调研认为全球气候变暖90%的原因是人类,第五次调研则认为全球气候变暖95%的原因是人类。

我们工物系,是搞自然科学的,当然知道这个世界没有百分之百的事。

到了这一步,已经非常明确了,当前气候变化已经不再是地球本身系统变化的范围,已经确定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

打个比方吧,种植反季节的蔬菜,就要搭棚子,短波辐射穿透塑料,不会被吸收,但是长波反射就会被玻璃、塑料俘获。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的目标和政策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的目标和政策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的目标和政策
何建坤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12(000)021
【摘要】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资源环境日趋强化的制约.也面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走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形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战略选择。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何建坤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原常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2
【相关文献】
1.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成为我国未来发展道路
2.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唐丁丁就气候变化问题答记者问
3.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战略与政策
4.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统筹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和战略选择
5.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发展和政策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有效应对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如何有效应对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有效应对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

各国应制定并执行相关政策,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
能源效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
放。

2.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低
碳建筑等方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对环境的
破坏。

3.加强国际合作: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
要各国共同应对。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并执行全
球气候协议,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4.提高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全球气候
变化问题的认识和意识,鼓励公众采取低碳、环保的生
活方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5.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
的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环保材料,减少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总的来说,应对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等多种方式,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探讨本文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摘要提出了我国应对金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建议和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成因,的科学背景,对策。

对策成因:气候变化关键词引言 0 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

全这一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国际社会加快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公,世纪21动,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履行的步伐。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如何认在这样一个新的政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承担减限排的潜在压力,程的加快,识我国面临的形势,从而提出应对策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气候变化的现状 1 再次确认了全球气候变(2007)次评估报告4第(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报告称,目74.0年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100年止,与2005化事实: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1前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过去月,全球地表温度更是打4~1年2007%。

35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比工业革命前高65去℃。

因为人为加剧的温室效应,1年以来的所有记录,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1880破了自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

近年来,世界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异常的暴雨、降雪和严酷的热浪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现。

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8"C.0~5.0势基本一致: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增暖速率为每1.1年变暖尤其明显,地表气温年均升高50平均值,近℃,22.0年50突出体现在冬季增温、连续出现全国性暖冬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

二是近而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都呈下降趋势,年来中国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毫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建坤讲座——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及我国对策各位领导,各位同学: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哥本哈根会议及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和我国的对策。

哥本哈根会议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被国际社会所关注。

联合国在1988年成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它的英文缩写是IPCC,大家在报刊上会经常看到这个机构的名称。

IPCC组织了全世界数千名科学家就气候变化本身的科学问题、气候变化的事实、形成的原因、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成本和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发布了四次评估报告。

这四次评估报告的基本结论代表了当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普遍的共识和主流的意见,也是国际谈判当中作为科学依据的重要基础,它的结论主要有这么四点。

第一,气候变化本身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大量的观测和统计,上世纪百年期间,全球地表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74度,我们国家对自己的评估显示,中国平均温度升高了1.1度。

第二,气候变化形成的原因。

IPCC评估报告当中第三次评估报告认为人为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概率是66%,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发布,这个概率已经提高到了90%,从而基本认定气候变化的原因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

人为活动主要的是化石能源(也就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过程当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以及森林的砍伐、土地利用的变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还有工业生产过程当中一些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含氟气体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为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引起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工业革命以前是280ppm,到目前已经是384ppm(ppm是一个浓度的概念,是百万分之一)。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气候的变暖。

因此人为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基本上是一个认定的结论。

第三,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水的膨胀,海平面上升,从上世纪以来,海平面已经上升了17cm,预计到本世纪末还会再上升20cm—60cm。

同时,气候变暖还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也会引起降雨量分布的不均,很可能使南方洪涝地区降水量更加增多,而干旱地区降水量和水资源更为紧缺;还会引起农作物的减产,据我国科学家的评估,到2080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的产量有可能会减产5%—10%,但这没有考虑科技进步还有进一步增产的因素。

所以总体来看,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会带来越来越显著的影响。

第四,人类社会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气候变化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风险。

迟缓的行动会使负面影响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增加,而且未来应对的成本和代价也会越高。

所以基于上述这些结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

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后,尽管国际舆论或者媒体不断地有人对气候变化本身以及气候变化形成的原因提出一些质疑。

对IPCC报告也提出一些批评的意见,但是这些意见都不足以影响IPCC 报告的主要结论和它的权威性以及公信力,更不会影响气候变化谈判的进程以及谈判中共同引证的科学依据。

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仍然是最为迫切的一项国际事务。

为了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在1992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基本的原则。

目标就是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把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防止粮食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它的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这个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报纸上经常会看到。

这个原则强调的是发达国家历史上高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当前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因此发达国家应该率先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

第二个原则叫做可持续发展原则,它主要强调的是,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当前优先和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进行。

根据公约提出的目标和这两条基本原则,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2008到2012年5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即2008到2012年这5年内每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至少降低5%,并且把目标分解到了每一个发达国家。

《京都议定书》没有给发展中国家规定公约之外的更进一步的义务,主要是给发达国家规定了量化的减排义务。

《京都议定书》也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行动阶段。

到2007在印尼巴厘岛召开了第13次公约缔约方大会上,面临2008到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的到期,通过了《巴厘路线图》,启动了一个新的谈判进程,也就是说要对2012年之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如何进一步开展行动要进行谈判。

一个方面就是要对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第一个承诺期到期之后,如何进一步承担量化的减排指标。

第二个是在公约下进行谈判,就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在2012年后开展实质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活动。

同时因为美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所以《京都议定书》美国不受约束,但是要在公约下面(因为美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讨论美国如何和《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承担可比的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

所以在公约下的谈判和在《京都议定书》下的谈判我们俗称为“双轨谈判”。

这两项谈判都要求在2009年底丹麦哥本哈根第15次缔约大会上最终达成协议,所以这也是哥本哈根大会受到全球瞩目的重要原因。

因为哥本哈根大会要最终决定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后,发达国家量化的减排的目标以及发展中国家实质性的减缓排放的行动。

所以哥本哈根大会国际社会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会议也非常受到瞩目。

192个缔约方的国家都派了代表团,其中包含119位国家的元首和政府的首脑。

哥本哈根大会有3万多人出席会议,在高潮的时候有的NGO的组织为了注册在外面排队,排了八个小时都没有进到会场。

而且整个会上也非常的活跃,除去正式谈判以外,很多NGO也自行组织了会议,会场的外边还有展览、论坛以及游行示威,都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期待。

整个会议可以说斗争还是非常的激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背景错综复杂,交锋惊心动魄,进程跌宕起伏,成果来之不易。

哥本哈根大会经过激烈的辩论和各种磋商,最终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但由于部分拉美国家的反对,没有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因为气候变化公约下的谈判,它的机制叫做广泛参与,平等协商的原则。

也就是说任何决议必须是所有的缔约方协商一致,这样才能最终可以成为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如果有部分国家反对,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协议。

哥本哈根大会当中,各方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期待,所以最终要想达成协议,一个方面每个国家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底线,都不会在原则问题上进行让步;第二个方面大家都得要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如果说所有的谈判方都不进行一点让步的话,那么协议也不可能完全达成。

在这样的情况,最终经过一些国家的协商,提交到哥本哈根大会的协议内容,每一个缔约方可能都有它满意的一面和不满意的一面。

总体来讲,《哥本哈根协议》没有达到整个国际社会的预期。

但哥本哈根协议也凝聚了大家的共识,成为下一个阶段谈判新的起点,其共识将做为在《公约》和《议定书》下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谈判基础。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哥本哈根协议》的主要内容。

第一点,从总体来讲《哥本哈根协议》还是凝聚了各方的共识,是在当时复杂谈判情况下能够取得的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这个协议当中,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基本上得到了反映。

一个方面由于《哥本哈根协议》没有作为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哥本哈根会议以后还要继续谈判,所以《哥本哈根协议》不是谈判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哥本哈根会议又通过了决议,就是延长了《巴厘路线图》的授权。

刚才我已经谈到,《巴厘路线图》授权是两年时间,也就是从07底到09年底要讨论第一承诺期之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承诺或者行动。

这个授权应该在哥本哈根会后结束,但是由于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哥本哈根会议授权延长《巴厘路线图》,两个谈判工作组的谈判工作继续进行,也就是说在议定书下的谈判和在公约下的谈判两个谈判工作组的谈判工作还要在今年和明年进行,直到达到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为止。

所以在这样一个决议之下,也就保障了“双轨谈判”的进程。

第二点,哥本哈根协议对2012年以后发达国家如何进一步采取减排行动和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的问题应该说还是有所进展的。

哥本哈根协议要求缔约方自己报告2012年后自主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

这里边也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这也经历了一个很激烈的斗争。

发达国家主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申报表格用一张表格,中国等发展中的大国坚决反对,要用两张不同格式和内容的表格。

发达国家应该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的承诺,要受到国际社会的监督。

而发展中国家是自愿采取的行动,不应受到国际社会的监督,而是一个自愿的行动。

所以用两张表格,而且申报的形式和内容都要有所差别。

最后的哥本哈根协议当中同意了发展中国家这样的诉求。

第三点,关于技术和资金问题也有了一些进展。

因为发达国家是气候变化的责任者,而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滞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承担,所以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

这一点,1992年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上都有所阐述,但是没有定量化,发达国家也迟迟没有动作。

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发展中国家提出发达国家每年应该拿出他们GDP的1%用来支援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大体上是每年3000亿到4000亿美元量级的资金。

非洲国家的非洲联盟进一步提出1%不够,他们要求发达国家每年拿出GDP的5%来支援发展中国家。

在哥本哈根协议当中,发达国家集体承诺,2010年到2012年三年内拿出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和非洲最贫穷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而且,资金量要逐年增加,到2020年达到每年1000亿美金的规模。

尽管仍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还有所差距,但是在国际社会的文件当中也是第一次有了一个量化的资金数量的承诺。

当然,对资金的来源、管理和使用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分歧。

发展中国家希望这些资金应该是额外的,有别于当前发达国家的对外援助资金,应该是主要来自于公共财政的资金,但是发达国家主张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有来自政府的公共财政的资金,也有私人的资金,也有一些替代的资金。

当然公共财政的资金主要是无偿的支援,私人的资金还会要求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