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
肝功能肝衰竭诊断标准
肝功能肝衰竭诊断标准
肝功能衰竭是一个严重的肝脏疾病,其诊断标准根据肝衰竭的类型有所不同。
以下是肝功能衰竭的主要类型及其诊断标准:
1. 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进行性升高,肝脏进行性缩小。
2. 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发病期限为15日~26周,出现极度乏力、腹胀、恶心等症状,凝血酶原活动度≤40%,血清总胆红素≥10倍正常上限。
3. 慢性加急性或者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上述急性(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表现,化验TBIL≥171umol/L,同时PTA≤40%。
可出现腹水、电解质紊乱、感染、肝性脑病等并发症,以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
4. 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缓慢出现肝功能进行性减退,血清总胆红素升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诊断和治疗。
肝功能衰竭护理要点
肝功能衰竭护理要点
肝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细心的护理和管理。
在护理患有肝功能衰竭的患者时,以下几个要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监测肝功能指标
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蛋白质、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是评估肝功能的重要参数。
护理人员应每日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了解患者的肝功能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二、观察肝功能衰竭症状
肝功能衰竭患者常常出现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症状。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采取措施缓解患者的不适。
三、合理饮食
患者的饮食对肝功能的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饮食方案,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和蛋白质,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
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肝功能衰竭患者常常伴随有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指标,及时纠正异常,维持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五、及时处理并发症
肝功能衰竭患者容易发生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防止病情恶化。
六、保持环境清洁
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的环境清洁,减少感染的机会,保障患者的健康。
总之,在护理肝功能衰竭患者时,护理人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因素,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只有做到细心、全面的护理,才能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024年肝衰竭课件
肝衰竭课件引言: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之一,负责多种生物化学反应的调节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肝脏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导致肝功能衰竭。
本课件旨在介绍肝衰竭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帮助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严重疾病。
一、病因:肝衰竭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素中毒、酗酒、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其中,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性原因,而药物或毒素中毒和酗酒则是最常见的非病毒性原因。
二、病理生理:肝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主要涉及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形成。
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会释放出各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损伤肝细胞。
同时,肝脏内的炎症细胞也会释放出更多的炎症介质,形成恶性循环。
肝细胞损伤还会导致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化,进一步影响肝脏的功能。
三、临床表现: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
其中,黄疸是肝衰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腹水是由于肝功能减退导致蛋白合成减少,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液体从血管渗出到腹腔。
肝性脑病则是由于肝脏不能正常代谢氨,导致血液中氨水平升高,影响大脑功能。
四、诊断:肝衰竭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素接触、酗酒等。
然后,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是否有黄疸、腹水等表现。
医生会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肝功能指标、病毒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等。
其中,血液肝功能指标如ALT、AST、总胆红素等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五、治疗:肝衰竭的治疗取决于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医生会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治疗、停用有害药物、戒酒等。
医生会给予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控制感染等。
肝功能衰竭的诊治思维
(一)急性肝衰竭 1、超急性肝衰竭:起病10天以内发生肝性脑病者。 2、暴发型肝衰竭:起病10天-4周内发生肝功能衰竭者。 (二)亚急性肝功能衰竭 起病4周—24周出现的肝功能衰竭,以腹水或肝性脑病为主要特征。 (三)慢性肝功能衰竭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由失代偿肝硬化发展而引起,它们的发生往往有诱因,预后较急性肝衰竭相对要好。
(二)体征 患者皮肤巩膜明显黄染,皮肤瘀斑,早期出现大量腹水,腹部胀气膨隆,除此以外,还有下列重要体征可借鉴。 1、肝脏进行性缩小,通过触诊、叩诊及B超进行动态观察可发现肝脏明显缩小。 2、肝臭,患者呼出一种混杂有粪臭和芳香甜味的气体,来源于含硫氨基酸代谢的中间产物。
6、出血倾向,如有皮肤紫癜或瘀斑、齿衄或鼻衄,少数患者可直接以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起病如黑便、柏油样便,表明患者已凝血功能障碍,肝细胞功能严重不良,病情严重。 7、性格改变,意识障碍,患者性格突然改变,如原来开朗变为忧郁,或原来内向变为外向,睡眠节律倒置,语言重复,行为乖僻,随地便溺等,提示患者已进入肝性脑病前期。
五、肝功能衰竭的治疗
(一)并发症的治疗。由于肝功能衰竭通常有严重的并发症,诸如肝性脑病(HE)、肝肾综合征(HRS)、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以及血液动力学紊乱和肺损伤(低氧血症、ARDS)这些并发症,死亡率极高,因此,在治疗上仍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主,在患者已出现症状但末肝衰竭和并发症时,抓紧治疗效果好,并对具体的病情仔细全面分析(最好收入ICU病房,进行监护),建立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四、肝功能衰竭的诊断
(一)症状 1、全身情况差,患者精神萎糜,极度乏力,起床活动困难,自觉心情烦躁,坐卧不安或嗜睡。如黄疸出现后自觉症状加重要警惕可能发展为肝衰竭。 2、发热,患者常有发热,且持续时间较长,尤其在黄疸出现后仍不退热,提示有内毒素血症或肝细胞进行性坏死。 3、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频繁,有的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腹胀可能是由于内毒素血症引起。内毒素刺激膈神经或迷走神经,提示病情可能向肝衰竭方向进展。
2024版肝功能衰竭ppt课件
MRI检查
对于肝脏病变的分辨率更 高,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及鉴别诊断。
其他辅助诊断技术
肝活检
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取肝脏 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 确诊肝功能衰竭的金标准。
免疫学检查
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 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线 粒体抗体等,有助于诊断 自身免疫性肝病。
遗传学检查
针对某些遗传性肝病,如 肝豆状核变性等,可进行 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测。
ERA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肝功能衰竭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功能严重损害,导致肝 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 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 一组临床症候群。
发病原因
包括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药物或 毒物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缺血性损伤等。
率。
肝性脑病预防和处理方法
降低血氨浓度
通过药物治疗或饮食调整,降低患者 血氨浓度,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
去除诱因
积极治疗原发肝病,去除导致肝性脑 病的诱因,如消化道出血、感染等。
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
给予患者支链氨基酸等营养支持,纠 正氨基酸代谢紊乱,改善肝性脑病症 状。
其他常见并发症应对策略
01
02
03
04
肝肾综合征
积极改善肾功能,避免使用肾 毒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液透
析等治疗。
肝肺综合征
给予患者氧疗、机械通气等呼 吸支持,同时积极治疗原发肝
病。
凝血功能障碍
补充凝血因子、维生素K等, 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出血倾向。
电解质紊乱
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及时纠 正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
高钠血症等。
肝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
肝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肝脏是人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器官,它既是物质代谢的中心,又是重要的分泌、排泄、生物转化和屏障器官。
肝脏的多种复杂功能,主要由肝实质细胞来完成。
枯否细胞虽仅占肝脏体积的2%,却承担着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的80 %~90%,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肝实质细胞发生功能障碍时,首先受损的是分泌功能(高胆红素血症),其次是合成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减少、低白蛋白血症等),最后是解毒功能障碍(灭活激素功能低下,芳香族氨基酸水平升高等)。
枯否细胞除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外,尚有调节肝内微循环,参加某些生化反应(如合成尿素与胰岛素降解等),并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对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枯否细胞受损或功能障碍将会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后者又可加重肝脏损害,并引起多种肝外并发症,如DIC、功能性肾衰竭、顽固性腹水等。
凡各种致肝损伤因素使肝细胞(包括肝实质细胞和枯否细胞)发生严重损害,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与免疫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此种情况称之为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患者往往出现黄疽、出血、继发性感染、肾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一般是指肝功能不全的晚期阶段,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肝性脑病与肝肾综合征(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第一节肝功能不全的病因与分类(Etiology and clssification o f hepatic insufficiency)肝功能不全根据其发病经过有急、慢性之分。
肝功能不全的病因与分类分类急性肝功能不全 发病 1、发病急,病情重 特点 2、12〜24小时后出现黄疸 3、2〜4天即从嗜睡转为昏迷 4、伴有出血倾向 故又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常见暴发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病因 物中毒、妊娠期脂肪肝等第二节 肝功能不全对机体的影响(Influences of hepatic insuffici ency on the body)一、物质代谢障碍(Metabolic disorder) 肝脏是物质代谢的中心,因此,当肝功能不全,特别是肝功能衰竭时, 可出现多种代谢紊乱。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发生在原本健康的个体身上,病情发展迅速,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肝功能衰竭对于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
以下是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临床表现。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肾综合征等。
其中,肝性脑病是急性肝功能衰竭最常见的表现之一,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昏迷等。
凝血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如鼻衄、皮下出血等。
黄疸则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所致。
肝肾综合征则表现为肾功能不全。
以上表现如同时出现,应高度怀疑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查。
1. 肝功能指标。
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功能指标通常表现为ALT、AST、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表现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初步的诊断。
2. 肝脏影像学检查。
肝脏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和结构是否发生异常,有助于诊断急性肝功能衰竭。
3. 病因学检查。
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进行病因学检查,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中毒、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找到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 有肝性脑病的表现;2. 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 肝功能指标异常,如ALT、AST升高,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4.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综上所述,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于疑似患者应及时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希望临床医生能够加强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救治做出更大的贡献。
肝功能衰竭
肝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肝细胞受到广泛、严重损害,机体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简称肝衰竭。
一般是指肝功能不全的晚期阶段,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肝性脑病与肝肾综合征(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肝衰竭发生于许多严重的肝脏疾病过程中,症候险恶,预后多不良。
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指某些病因(各种致病因素)严重损伤肝细胞时(使肝实质细胞和Kupffer细胞(枯否细胞)发生严重损害),可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破坏(变性、坏死、肝硬化)并使其分泌、合成、代谢、生物转化、解毒、免疫功能等功能严重障碍(肝功能的异常),机体出现(发生)黄疸、出血倾向、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或者临床综合征。
由于肝脏具有巨大的贮备能力和再生能力,比较轻度的损害,通过肝脏的代偿功能,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功能异常。
如果损害比较严重而且广泛(一次或长期反复损害),引起明显的物质代谢障碍、解毒功能降低、胆汁的形成和排泄障碍及出血倾向等肝功能异常改变,称为肝功能不全(hepaticinsufficiency)。
分类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肝衰竭可被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肝功能衰竭acuteliver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liverfailure,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AC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liverfailure,CLF)。
急性肝衰竭的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发病15d~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急性肝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急性肝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常常会给患者的生命带来威胁。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肝功能衰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救治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以便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急性肝功能衰竭。
首先,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患者在8周内出现凝血功能
异常(国际标准化比值≥1.5);患者无慢性肝病史,或患有慢性肝病但是在8周
内出现了急性肝损伤;患者在出现肝损伤的2至3周内出现了肝性脑病。
其次,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
医生需要通
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排除患者是否有药物中毒、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静脉阻塞等引起的肝损伤。
此外,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
医生需要检测患者
的肝功能指标,如血清胆红素、ALT、AST等,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
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肝功能是否出现了明显的异常。
最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进行判断。
患者可
能会出现黄疸、腹胀、肝区疼痛、肝性脑病等症状,医生需要根据这些临床表现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急性肝功能衰竭。
综上所述,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结果,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以及根据诊断标准来进行判断。
只有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肝功能衰竭,才能为患者的治疗和救治提供有力的支持。
肝功能衰竭的护理常识
肝功能衰竭的护理常识肝功能衰竭是指肝脏逐渐失去正常功能的病理过程,通常由疾病、感染或肝脏损伤引起。
其临床表现包括黄疸、乏力、恶心、腹胀等症状,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昏迷和生命威胁。
在患有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中,护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肝功能衰竭的护理常识,以帮助护士和患者更好地应对这种疾病。
1. 病情监测与评估在护理肝功能衰竭的患者时,准确的病情监测与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
此外,还需定期检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肝酶、胆红素和凝血功能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帮助制定合适的护理计划。
2. 护理疼痛管理肝功能衰竭患者常常会出现腹痛、恶心和不适等症状。
护士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如使用镇痛药物、热敷和按摩等方法。
此外,护士还应关注患者的饮食习惯,避免进食过多或过少的食物,以减轻腹部不适。
3. 心理支持与安慰肝功能衰竭常常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护士需要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与安慰,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护士可以倾听患者的问题和困惑,并提供启发性的建议和指导,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4. 营养支持与饮食管理肝功能衰竭患者常常伴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问题,导致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
护士需要与营养师合作,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饮食应偏向低蛋白、高糖、高维生素和高纤维,同时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5. 小心药物管理肝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肝脏代谢功能受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
因此,在给予药物治疗时,护士必须格外小心。
需要仔细选择药物剂量,并监测患者的反应和不良反应。
护士还应注意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以减轻患者的肝脏负担。
6. 预防感染由于肝功能衰竭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患者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护士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如勤洗手、使用无菌技术、保持环境清洁等。
同时,也要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并提醒他们避免接触有传染性的疾病。
肝功能衰竭名词解释
肝功能衰竭名词解释
肝功能衰竭:
肝功能衰竭是指肝脏本身或异物损伤或慢性病的损害,导致肝脏无法正常运作,其功能明显受损,从而影响血液循环,代谢水平降低。
肝功能衰竭可以分为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
即肝功能衰竭发生在几个小时到一半个月的时间内,是由于病毒感染,肝炎,毒素或药物损伤,缺乏营养等伴有肝脏细胞急性死亡或水肿引起的。
慢性肝衰竭:
即慢性肝病患者病变持续时间超过六个月,多由长期饮酒,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变,肝穿孔等引起,伴有肝病细胞的慢性损伤甚至肝细胞死亡。
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常常伴有腹水,乏力,黄疸,休克和肝性脑病等等。
- 1 -。
慢性肝功能衰竭失代偿期
慢性肝功能衰竭失代偿期
慢性肝功能衰竭是指肝脏在长期遭受各种因素的损害后出
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最终导致患者的肝功能逐渐衰竭的病症。
肝功能衰竭失代偿期指在慢性肝功能衰竭的过程中,肝功能进一步急剧恶化,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和并发症,造成了身体的重度损害。
这个阶段的患者通常需要紧急治疗,否则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在失代偿期,肝脏因为无法完成其正常的工作而导致严重的代谢障碍,体内毒素的积累增加,容易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失调。
常见症状包括黄疸、腹水、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等,这些都是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就医及时治疗。
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失代偿期的方法通常包括对基础病因
的治疗、支持性治疗、症状缓解以及肝功能支持等治疗方案。
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合并症等情况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避免肝功能的进一步损伤。
《肝功能衰竭》PPT课件-2024鲜版
并发症预防措施
加强患者的护理和监测,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024/3/27
22
05
预后评估及生活质量改善策略
2024/3/27
23
预后评估指标和方法介绍
生存率
评估患者一定时间内的生存情况,常 用指标包括1年、3年、5年生存率等。
肝功能指标
通过检测血清胆红素、白蛋白、凝血 酶原时间等指标评估肝脏功能恢复情 况。
肝脏分泌的胆汁有助于消化,肝 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
胀等症状。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肝功能异常 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2024/3/27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肝脏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神经系统 症状,如肝性脑病等。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肝脏参与激素代谢,肝功能异常 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
12
03
肝功能衰竭诊断方法与技巧
7
02
肝脏生理功能及在人体中作用
2024/3/27
8
肝脏主要生理功能介绍
分泌胆汁
肝脏分泌胆汁,帮助消 化脂肪和吸收脂溶性维
生素。
2024/3/27
代谢功能
肝脏参与糖、脂肪、蛋 白质的代谢,维持人体
能量平衡。
解毒作用
储存功能
肝脏可将有毒物质转化 为无毒或低毒物质,排
出体外。
9
肝脏储存多种维生素、 矿物质和糖原,以备人
促进身心康复
心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 身心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26
家庭护理指导和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家庭护理指导
向患者家属提供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指导 家属正确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和饮食。
肝功能衰竭诊断标准2018
肝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依赖于症状、辅助检查、并发症等,具体如下:
1.症状:极度的疲乏、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黄疸逐渐加深等,以及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此外,还会出现明显的出血现象,最常见的部位是胃肠道。
还可能有腹水、呼吸困难、肺水肿等症状。
2.辅助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显菩延长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胆红索每天上升超过17.1umol/L或大于正常值的10倍,胆酶分离,即胆红索升高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血氨升高。
3.并发症: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台征,肝性脑病等。
请注意,肝功能衰竭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如出现相关症状和检查结果异常,建议尽早就医,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诊断肝功能衰竭的标准
临床上诊断肝功能衰竭的标准
临床上诊断肝功能衰竭的标准包括以下方面:
1. 临床表现:肝功能衰竭患者常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以及黄疸、腹水、肝掌等体征。
2. 实验室检查:血清肝功能指标异常,如血清胆红素和酶类水平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白蛋白水平下降等。
3. 肝功能评估:常使用Child-Pugh分级评估肝功能衰竭的严
重程度。
该评估包括患者的黄疸程度、腹水、血清白蛋白水平、凝血功能和脑功能状态等。
4. 影像学检查:常使用B超或CT扫描观察肝脾的大小和形态
变化,以及检查肝静脉压力梯度。
5. 肝活检:肝功能衰竭患者可能需要行肝组织活检以明确病因和评估肝脏病变的程度。
综上所述,临床上诊断肝功能衰竭的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评估、影像学检查以及肝活检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判断。
请注意,在具体临床诊断时,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病史、检查结果等来进行综合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R≥1.5),且排除其他原因; ④肝脏进行性缩小。
肝衰竭诊断
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 2~ 26周出 现以下表现者:
①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②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TBil)
大于正常值上限 10倍或每日上升≥ 17.1 μmol/L; ③伴或不伴有肝性脑病; ④出血倾向明显, PTA≤40%(或 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证据等级与定义
定义
• 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 • 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
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 • 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
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病因
流行病学
• 主要病因:HBV感染。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主。
• 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乙醇、化学制剂等)
①乏力、纳差、腹胀、尿少、出血倾向和 肝性脑病等临床症状消失;
②黄疸消退,肝脏恢复正常大小; ③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④ PTA ( INR)恢复正常。
疗效判断
临床好转标准: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 以临床好转率作为判断标准。
①乏力、纳差、腹胀、出血倾向等临床症 状明显好转,肝性脑病消失;
②黄疽、腹水等体征明显好转; ③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 TBil降至正常的
• 发病人群:男性居多,女性较少,年龄以青壮年 为主,且呈上升趋势。职业以农民、工人所占比 例为最多,以汉族最多,少数民族较少。
• 在我国,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呈减少趋势; 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呈增加趋势
发病机制
肝衰竭发病和宿主、病毒、代谢及毒素有关
我国以HBV感染较多,免疫抑制剂是HBV再激活 的强诱导因素
肝衰竭诊断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 上,短期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 临床症候群:
①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②黄疸迅速加深,血清 TBil大于正常值上限 10
倍或每日上升≥ 17.1 μmol/L; ③出血倾向,PTA≤40%(或 INR≥1.5),并排
除其他原因者; ④失代偿性腹水; ⑤伴或不伴有肝性脑病。
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病因、临床类型及分 期
诊断格式举例
药物性肝炎 急性肝衰竭
病毒性肝炎,急性,戊型 亚急性肝衰竭(中期)
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 病毒性肝炎,急性,戊型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早期)
血吸虫性肝硬化 慢性肝衰竭
亚急性肝衰竭(早期) 原因待查(入院诊断) 原因未明(出院诊断)(对可疑原因写出并打问号)
肝衰竭
Liver Failure
指南更新
• 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 AASLD)《急性肝 衰竭处理》
• 2006年 10月,中华医学会《肝衰竭诊疗指南 》
• 2009年,亚太肝脏研究协会( APASL)《慢 加急性肝衰竭共识》。
• 2011年,AASLD 《急性肝衰竭指南更新》。 • 2012年,中华医学会 《肝衰竭诊疗指南》
疗效判断
主要疗效指标是生存率( 4、 12、 24和 48周生存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乏 力、纳差、腹胀、尿少、出血倾向、肝 性脑病、感染及腹水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的改善;血液生化学检查示 TBil下降, PTA( INR)恢复正常,血清白蛋白改 善。
疗效判断
临床治愈标准: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常 以临床治愈率作为判断标准。
及固
肝性
肾腹
综水
合
症
细 菌肝 出 或性 血 真脑 菌病
肝衰竭并发症 与 MODS
感
染 肝衰竭
血 流
动
Sepsis DIC
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肿
肝 肺 综 合
力 学 紊 乱
征
肝衰竭诊断
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 度及以上肝性脑病并有以下表现者:
①极度乏力,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 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5倍以下, PTA> 40%或 INR< 1.6)。
预后评估
肝衰竭尚缺乏敏感、可靠的临床评估指 标或体系
多因素预后评价模型:终末期肝病模型 ( MELD)
单因素指标: TBil、 PT、血肌酐、胆碱 酯酶、血脂、血清钠
终末期肝病模型( MELD)
2000年Malinchoc等首先应用MELD来预测终末期肝 病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患者的死亡率,并证 实 MELD可以预测终末期肝病的死亡率及术后的生存 时间。
严重感染、II度以上肝性脑病
肝衰竭前期定义
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 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黄疸升高( TBil≥51μmol/L,但≤ 171 μmol/L),且每日上升≥ 17.1μmol/L
有出血倾向, 40%< PTA≤50%(或 1.5 < INR≤1.6)。
急低
性钠
肾血
损 伤
症 或 顽
因病理表现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临床表 现的差异
肝坏死--黄疸和肝性脑病;肝硬化---门脉 高压如腹水、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 、肝性脑病等。
肝衰竭的分类
肝衰竭分类强调疾病的发展过程
急性与亚急性肝衰竭都强调无基础肝病 史,有无肝病史一直是我国与国外在急 性、亚急性肝衰竭定义中的区别。
以往有HBV携带者此次发生肝衰竭,则 不能称为急性肝衰竭或亚急性肝衰竭
我国在肝衰竭诊断中强调疾病整个发展 过程,国外更看重本次疾病发作的影响 。
临床分期
早期肝衰竭
未发生肝性脑病及腹水 40%<PTA>30 %
中期肝衰竭
≤II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 有出血倾向,
20%≤PTA<30%
(INR1.5-1.9)
晚期肝衰竭
严重出血倾向 PTA<20% (或INR≥2.6)(必备) 难治性并发症: 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
肝衰竭诊断
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 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
①血清 TBil明显升高; ②白蛋白明显降低; ③出血倾向明显,PTA≤40%(或 INR≥1.5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④有腹水或门静脉高压等表现; ⑤肝性脑病。
肝衰竭诊断格式
肝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疾病,而是 一种功能性诊断
HBV感染为直接致病机制,大量病毒复制导致肝 细胞营养耗竭
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完全不同)是损伤前提; 应以预防为主,放宽了核苷(酸)类似物(NA) 的适应证(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即可)
肝衰竭的病理
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肝坏死;慢加急性 (亚急性)肝衰竭--肝坏死与肝硬化同时 存在;慢性肝衰竭--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