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天新城停车场管理系统方案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天新城停车场管理系统方案书 1 停车场管理系统

一.方案说明

针对智能楼宇的特性及物业管理的要求,本方案设计的停车场自动管理系统可实现以下功能:

•住户车辆入库及出库都需持授权感应卡;

•本停车场禁止外来车辆随便进入,访客车辆进入需持有临时卡;

•本停车场采用先进的收费管理系统,对临时用户根据停车时间不用采取不同收费;

•采用一进一出停车场设备,进出口各用一个道闸;

•与门禁系统实现“一卡通”。

为尽量使管理者对进出人员和车辆进行安全、可靠而又快速、有效的管理,以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本方案设计为进行全自动计算机管理。

为保证用户的方便使用,本系统采用非接触感应识别卡,其非接触感应识别芯片采用RF 技术,国际ISO 标准,不可仿制,安全性高,感应识别距离可达10cm ,方便使用;物业管理部门统一发给用户通用智能识别

卡,每张卡片在系统数据库内都可有相对应的用户的个人资料(如姓名、照片、证件号、以及房号等)。小区内住户只须持一张有效通用卡即可凭卡在车库停车,自由出入。

二.系统构成

1)入口主要设备

•入口控制票箱(非接触式ID 卡读卡机、出卡机、显示屏、控制系统、机箱)

•自动挡车道闸

•数字式车辆检测器及感应线圈

2)出口主要设备

•出口控制机箱(含非接触式ID 卡读卡机、控制系统、机箱、收费显示屏)

•自动挡车道闸

•数字式车辆检测器及感应线圈

三.车辆进、出停车场流程

1)入场示意图

2)入场说明

(1 )将车驶至读卡机前,取出ID 卡在感应区域晃一下。感应距离可选

(10cm-700cm)。(2)感应过程完毕,发出“嘀”的一声;

(3)道闸自动升起,如读卡有误,道闸不会升起。

(4)司机开车入场;

(5)进场后道闸自动关闭。

3)出场示意图

4)出场说明

(1 )将车驶至车场出场读卡机前,取出ID 卡在感应区域晃一下(约

100mm )

(2)感应过程完毕,读卡机发出“嘀”的一声;

(3)读卡机接受信息,电脑自动记录;

(4)保安跟据电脑记录,判断是否是月卡或临时卡等,而采取相应收费;

(5)道闸自动升起、司机开车出场;

(6)出场后道闸自动关闭。

系统采用目前国际先进的远距离感应式ID 卡技术和电脑技术,应用于停车场的收费和车辆进出管制。车辆进出停车场时,读卡器自动读取出入车辆携带的ID 卡资料,经由电脑处理,自动确定对车辆放行或拦截收费。

1)远距离读卡功能:本系统可采用远距离0.6 米或更长距离感应读

卡设备,用户出入停车场时,在车

辆驶近道闸时闸门自动打开,此时管理电脑自动调出该用户的相关档案资

料,管理人员只须监视出入车辆是否与所持ID 卡相符即可,这对用户和管理人员都很为方便,同时车辆进出车场的时间又能准确记录在电脑中。

2)电脑管理功能:本系统采用电脑管理,每个用户车辆的相关资料

储存在电脑中,例如:车牌号码、车型、颜色、车辆照片、车主姓名、联系电话、单位或住址、缴

费记录等。在车辆出入时,有关档案资料自动调出电脑屏幕,便于工作人员监管。

3)系统主要特点:

•远距离感应读卡,无须停车,无须发卡,速度快,效率高。

•非接触ID 卡及读卡设备寿命长,(无须接触,无磨损)。

•电脑管理,科学高效,服务文明。

•简化车辆进出管理手续,而安全可靠。

•系统设备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效果显著。

•系统软件(REC2000 停车场收费):

WINDOWS9x/2000/me 环境下运行,全天候24 小时实时控制车辆进出情况,操作简单(只需加入卡号即可工作)、功能齐全(包括月卡用户、临时用户;自动控制道闸开关、自动计费、多种报表输出可查询所有停车

场记录资料)。

设备特点:

•自动挡车道闸

1)特别设计一套卸荷装置,以人为抬杆损坏内部零件;

2)以光电开关控制行程,克服行程开关寿命短的缺点;

3)特别设计一套平衡机构,确保运行轻快、平稳;

4)增设紧急手动装置,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5)增设一套防砸车控制系统,确保车辆安全;

6)全电路无触点控制系统,确保车辆安全;

7)系列化专利产品,确保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

8)色彩鲜明的国际标准化外形设计,较强的警示作用。

•智能ID 卡读卡器

1)采用EM 技术,射频感应式读写;

2)软件为自编程,确保不同客户的需求,掌握产品的主动、确保调试、维修方便,更

适应中国人的使用习惯;

3)多重保护设计,确保使用安全;

4)多重逻辑组合判断设计,确保出厂产品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