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山区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研究
地域性村庄规划的探索与实践_记西安市高陵县张卜村村庄规划

路
媛 Lu Yuan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7)11-0069-03
摘 要 该文以陕西市高陵县张卜村为 例,深入分析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 村庄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村庄发展要 求,对村庄发展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提 出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规划设计,逐 步改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事业 发展滞后等状况,为全面建构小康社会 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村庄规划 综合思考 张卜村规划
经过调研分析,可以从村庄的规划人口规模、 经济基础和村庄的产业结构三方面的组合关系反映 村庄规划建设的实力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从农村建设住房的需求情况来看,人均年收入 在 6 500元以上的村庄,集体经济有一定基础且私人 住房质量较好、居住水平较高、基本无新建住房要 求;人均年收入在 4 000元~ 6 500元的村庄,正处于 住房的逐步改善期,年新建住房率约4%~5%;人均 年收入在 3 000元以下的村庄,村集体基本无收入, 私人住房多为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联排平房,虽有 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但有能力翻新者甚少。规划 的编制必须在以上分类统计的基础上,以不同的建 设标准制定实施方案。
1 项目概况
为了更好地引导和规范旧村庄改造工作,陕西省 于2006年提出了加快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的要求,在 西安地区选择了100个村庄作为规划重点改造试点。 并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深圳大学 以及一些大型设计院进行规划,我们有幸承担了部分 村庄的规划工作。然而村庄规划面广量大,情况千差 万别,要准确把握设计标准,因地制宜地做好实施方 案,殊非易事。为此,我们开展了农村建设规划的前 期调研和规划框架的研究工作。
2 数据整理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村庄内部交通设施状况很 差,无排水设施,雨天泥泞不堪。村庄没有专门的 垃圾处理设施和生活污水净化设施,造成了较大的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以陕西地区省级村落为例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以陕西地区省级村落
为例
李根;田海宁;郭瑞;闫杰
【期刊名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60)1
【摘要】以陕西地区429个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研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相融合的方法,从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系分布、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多维度对陕西地区省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形态与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地区省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出陕北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延安和榆林地区尤为突出,而陕南和关中区域除安康和渭南地区分布相对密集,整体分布较为分散,全省已经形成4个集中聚集区域;陕西地区省级传统村落分布特征与其所处区海拔高度和水系分布密切相关,低海拔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多,且多邻近水源地或沿河流水系分布,地形地貌特征和河流水系分布直接影响陕西地区省级传统村落分布基本格局,地域文化、经济条件及历史文化等因素进一步促进了4个核心区域的形成.
【总页数】7页(P91-96)
【作者】李根;田海宁;郭瑞;闫杰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8
【相关文献】
1.山地区域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为例
2.黄土高原沟壑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要素
——以陕西省榆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3.辽宁省级以上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4.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5.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下的多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省263个传统村落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以绥德县

升、 新增耕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原有耕地面积的 5%ꎬ
号文件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
破ꎮ[3]
见» 之后ꎮ 在对其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ꎬ 发现以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以下几个角
2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精髓
按照自然资源部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要
度: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ꎻ 全域
[2]
截至 整 治 区 域 内 耕 地 质 量 有 提
出现 66 篇文献ꎬ 时间主要集中于中央发布 2018 年 1
并做 到 建 设 用 地 总 量 不 增 加ꎬ 生 态 保 护 红 线 不 突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作为关键词进行相关研究ꎬ 共
住宅建设、 产业发展、 公共服务、 基础设施等各类建
几方面原因ꎬ 满堂川镇政府及武平村、 东风村、 郭家
设用地ꎬ 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 工矿废弃地以及其它
沟村、 常家沟村、 满堂川村等满红河流域村庄对全域
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理ꎬ 优化农村建设 用 地 布 局 结
土地综合整治具有强烈的需求ꎬ 亟待解决土地整理、
务ꎬ 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ꎬ 解决一二三
满堂川镇在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ꎬ 部分问题
产融合发展用地ꎬ 改 善 农 村 生 态 环 境ꎬ 助 推 乡 村 振
和困境逐渐显现ꎮ 现有土地碎片化ꎬ 集约利用不足ꎬ
兴ꎮ
部分耕地中夹杂有未利用地、 低效林草地等ꎻ 满红河
2 2 要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 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
构ꎬ 提升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和集约化水平ꎬ 支持
耕地质量提升、 建设用地整理、 生态环境保护和河道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ꎮ 生态保护修复要按照山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一、引言陕北黄土丘陵沟陌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典型地貌类型之一,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以高原丘陵地貌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地表覆盖黄土层,土地肥沃,但受限于地形地貌的局限性,土地资源利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为了改善当地的土地环境,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陕北黄土丘陵沟陌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对陕北黄土丘陵沟陌区的土地整治项目进行规划研究,通过对当地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治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为当地土地资源的综合整治提供科学的规划方案。
二、陕北黄土丘陵沟陌区土地资源现状分析(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陕北黄土丘陵沟陌区的土地资源以黄土地形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土地肥沃,但由于地貌原因,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当前当地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农田耕种、果园种植、林地养殖、草场放牧等。
在农田耕种方面,农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果园则主要种植苹果、梨子等果树,林地和草场的利用则以养殖为主。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也为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1. 土地利用效率低: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很多土地不能被有效利用,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
2. 土地资源碎片化: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碎片化现象严重,导致土地利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较差。
3. 土壤侵蚀严重: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降水少,地形起伏大,土壤侵蚀严重,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三、整治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一)地形地貌特点陕北黄土丘陵沟陌区地形地貌特点突出,地势起伏大,沟陌纵横,土地资源利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潜力,如果能够合理规划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将会为当地的土地整治提供一定的基础。
(二)政策支持当前国家对于土地整治项目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可以获得一定的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这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新时代陕北地区乡村组织振兴路径研究

新时代陕北地区乡村组织振兴路径研究新时代陕北地区乡村组织振兴路径研究摘要: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国的农村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地区的乡村组织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通过对陕北地区乡村组织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了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振兴路径,以期为该地区乡村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国的农村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革命、农民发展进步为目标,通过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提升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但在陕北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乡村组织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困境,需要系统研究和探索适合该地区的振兴路径。
二、陕北地区乡村组织现状分析1. 乡村组织的薄弱性陕北地区的乡村组织相对薄弱,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乡村组织的覆盖面窄、服务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满足农民的需求。
此外,传统的农村管理机制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难题陕北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作物为主,缺乏多样化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支撑。
这使得农民收入增长难度较大,农村居民流失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农产品附加值低、营销渠道狭窄也限制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3. 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陕北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治理体系的组织性和规范性不足,产生了一系列的管理难题。
例如,农村基层组织的选举制度存在缺陷,公共服务的供给不均衡,农民权益保护体系不健全等。
三、陕北地区乡村组织振兴路径1. 加强农村组织建设陕北地区应加强对乡村组织的建设,提升其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
建立健全乡村自治组织,并加强与其他社会组织的衔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组织网络。
此外,应推动乡村组织的改革,提高其内部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激发农民参与到乡村组织建设中。
2.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陕北地区应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典型代表,区域发展受限,农村聚落规划建设一直以来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探索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选择从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的角度入手,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进行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规划设计、科学选址、适宜布局等方式,提高农村聚落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其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研究成果可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启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分析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包括规划设计不合理、选址不当、布局拥挤杂乱等问题。
2. 探讨规划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建议,包括选址原则、布局方案、绿地设置等。
3. 研究建设成本和经济收益,综合分析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的可行性。
4. 利用GIS技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评估,探讨其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掌握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规划建设历史和现状,以及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2. 实地调查法:走访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区的农村聚落,对其已有的规划设计进行考察和分析,了解农村聚落的实际情况。
3. 经济学分析法:对规划设计进行成本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估,探索建设成本和经济收益之间的平衡点。
4. GIS技术:利用GIS技术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评估,探究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进度和计划本研究将在以下时间内按以下计划进行:时间节点计划工作第一周文献调研和整理第二周实地调查和分析第三周规划设计建议撰写第四周经济分析和GIS可视化分析第五周论文撰写第六周论文修改和完善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具备以下成果:1. 了解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 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建议,包括选址原则、布局方案、绿地设置等。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一、项目背景陕北黄土丘陵沟陂区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但由于地质条件、气候因素,该地区土地质量普遍偏差,耕地面积少,而且部分地区出现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陕北黄土丘陵沟陂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应运而生。
二、项目目标1. 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2. 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3.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4.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三、项目规划1. 土地整治规划通过对当地土地质量、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确定土地整治的范围和重点区域,规划土地整治的措施和目标。
主要包括改良土地质量、防止土地沙化、恢复植被、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等。
2. 水资源规划在项目规划中应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确保土地整治后有足够的水资源供应。
可以通过修建水库、河道治理、灌溉设施建设等方式来解决水资源问题,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地盐碱化。
3. 农业生产规划针对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土地质量情况,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规划,推广高效农业种植模式、科学施肥、地膜覆盖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土地资源浪费。
4.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开展生态旅游等措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促进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四、项目实施1. 组织实施单位成立由地方政府、农业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等部门组成的项目实施单位,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进度监督、资金管理等工作。
2. 技术支持引进专业的土地整治、水资源保护、农业生产等相关技术人才,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保障项目的实施和效果。
3. 资金支持向中央和地方政府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用于项目的实施和运营,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4. 宣传推广通过宣传推广活动,向当地农民宣传项目的意义和目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项目,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进。
陕南地区村庄布点规划研究

以商 贸服务 为主要 职能 的村庄 占
到了 3 .% 以旅游服务为 主要职 25 , 能的村庄 占到 了9 1% .7 。 2 13 村庄 形态 .. 陕南地 区地 形地貌较复杂 , 村 庄居 民点 的分 布与地形地 貌关 系
有效促进 措施之 一 。以西乡县为
例, 公路 的村庄为 9 .4 , 电 通 3 2% 通 村 庄为 9 % 自来水普及率 为 4% 9, 3。 而 勉 县 现 有 村 庄 共 有 道 路 总 长 1 6 .8 m 宽度 15 ~ .m 其 中 2 18 k , .m 5 5 , 硬 化 路 面 268k; 7 .7m 自来水 管道
析, 以促 进 陕 南地 区村 庄 的 合理 发展 。
[ 词] 关键 陕南地 区; 村庄布点 ; 空间布局
[ 文章编号] 6 2 7 4 ( O 0 1— 0 4 0 1 7 — O 5 2 1 )0 0 3 — 4 [ 中图分类号] U 8 .9 T 9 2 2 [ 文献标 识码] B
地 区之 一 , 文 化 、 国 文 化 、 汉 三 汉
素 , 部 分 乡镇 沿 河 流 、 路 发 大 公 展, 城镇 发展相对缓慢 , 村庄数量
相对 较少 。根 据陕南地 区 3 2 区 5
县 村庄 布点 规 划, 陕南 地 区共有 32 2 个镇 、5 个乡 、3 2 行政村 25 61个
wi i u v y a l a t t t s a d a a y i . t st s r e s we l s sa i i n n l ss h e sc
Ke ywor : u hSh a x; i y u r ia e ; p t la o t ds So t a n ist l o t o l g s s a i y u ea f vl al
陕北丘陵山区城市规划与当地资源环境关系的初探

陕北丘陵山区城市规划与当地资源环境关系的初探前言陕北丘陵山区是指陕西省北部的山地区域,包括宝鸡市、铜川市、渭南市、汉中市等地。
由于地形复杂,土地资源匮乏,该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压力。
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核心生态区之一,陕北丘陵山区的城市规划与当地资源环境关系的适宜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陕北丘陵山区的城市规划与当地资源环境关系展开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陕北丘陵山区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现状陕北丘陵山区的城市规划起步较晚,相对薄弱。
城市空间结构较为单一,城市聚集度不高。
同时,由于地形复杂,土地资源较为有限,城市扩张困难,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
大多数城市都是以县城为主要承载体的小城镇类型,以农业和轻工业为经济支柱。
城市规划的问题陕北丘陵山区城市规划存在以下问题:1.城市聚集度不高,城市空间呈现一些分散、集散不均的情况;2.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扩张受到地形、土地等因素的制约;3.城市规划不够科学,缺乏真正的城市设计理念;4.城市交通不便,交通拥堵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困难;5.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需进一步完善。
城市规划发展方向针对以上城市规划问题,可探索以下方向:1.加强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建设与地形适应度更高的城市;2.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拥堵;3.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注重市民生活质量,建设更加舒适宜居的城市;4.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完善城市垃圾处理及环境保护体系。
当地资源环境关系资源现状陕北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如矿产、水资源、风能资源等。
同时,该地区土地资源匮乏,地形崎岖不平,仅有少量的可供农业种植的平原地带。
由于地理位置离海较远,空气湿度相对较低,气温较为干燥,水资源也较为缺乏。
资源环境问题陕北丘陵山区的资源环境状况较为脆弱,存在以下问题:1.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环境破坏严重;2.矿产资源开采速度过快,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加剧;3.投资环节的监管不到位,导致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典型的旱涝互现区域,近年来受到极端气候和土地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土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农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保护和恢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已成为当地政府的重要举措。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提升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对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项目的研究和规划,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局面。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的深入探讨,旨在提高该地区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具体目的包括:1.明确项目地理位置及概况,为后续的规划与实施提供基础数据支持;2.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内容,为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3.提出项目规划与实施方案,包括项目的实施步骤、时间安排和资源投入等,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4.评估项目进展及效果,检验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5.识别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对策,为项目的持续推进提供保障。
通过上述目标的实现,本研究旨在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推动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1.3 研究意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这一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稳定增长。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贫困地区之一,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产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价成为了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市场的 重要指标之一。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引入为地价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价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次演示以北京市住宅地价为例, 利用GIS技术探究地价空间分布规律,为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市场提供参考。
关键词:GIS、地价、空间分布、 北京市住宅地价
关键词:GIS、地价、空间分布、北京市住宅地价
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其住宅地价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次演示以 北京市住宅地价为例,研究地价空间分布规律,旨在为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市场提 供参考。
关键词:GIS、地价、空间分布、北京市住宅地价
本研究首先收集了北京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数据,包括不同区域、不同时间节 点的地价数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利用GIS技术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 视化表达,建立地价空间分布模型。
五、结论与展望
1、考虑时间维度,研究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不同历史时 期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五、结论与展望
2、结合多源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模式进行 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五、结论与展望
3、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研究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与 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为制定更为科学的乡村规划提供依据。
本研究采用了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高程数据、地形数据、统计数 据等多种来源的数据。其中,GIS数据包括乡村聚落的坐标、面积、人口等信息; 高程和地形数据用于分析地形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统计数据则包括乡村聚落 的房屋数量、人口数量等。
2、数据采集与处理
2、数据采集与处理
首先,通过GIS软件将各类数据进行预处理,如格式转换、坐标系统一等。然 后,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如距离分析、密度分析等,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 进行定量描述。
陕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na)
f
yof Pe
Ab
s
t
r
a
c
t:[Ob
e
c
t
i
ve] Spa
t
i
a
ld
i
s
t
r
i
bu
t
i
on 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nd i
n
f
l
uenc
i
ng f
a
c
t
o
r
so
ft
r
ad
i
t
i
ona
lv
i
l
l
age
s
j
we
r
eexp
l
o
r
edt
o pr
ov
i
de s
c
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n
t
i
f
i
c suppo
[
16]
、景 观 特 征
[
17]
[
18]
和旅游
,尚未 针 对 空 间 分 布 及 其 影 响 机 制 进 行 系
[
19]
统性的研究。
本研究立足陕北 黄 土 高 原 自 然 地 理 和 人 文 环 境
特点,借助 Ar
cGIS10.
1 技术平台,运用最邻近指数、
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角度分析陕北传统村
2)陕北传统村落 空 间 分 布 受 地 形 地 貌、水 系 等 自 然 因 素 影 响 较 大,且 在 空 间 指 向 上 存 在 一 致 性;
陕北地区河谷型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以延安东关延河南岸区域为例的开题报告

陕北地区河谷型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以延安东关延河南岸区域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河谷型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
然而,河谷型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尤其是城市的边缘区域规划问题。
在陕北地区,延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化进程也在快速发展。
然而,延安东关延河南岸区域作为城市边缘区域,其规划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因此,对于延安东关延河南岸区域规划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问题陕北地区河谷型城市边缘区规划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而延安东关延河南岸区域的规划问题尤其值得深入研究。
因此,本研究将聚焦于以下问题:1.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分析陕北地区河谷型城市边缘区规划的现状和问题。
3.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研究延安东关延河南岸区域的规划策略和思路。
4.探讨延安东关延河南岸区域规划的实施方案和落实措施。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等。
其中,文献资料法将用于搜集和分析国内外城市边缘区规划相关的研究成果,实地调研法将用于获取延安东关延河南岸区域的实地数据和信息,引入先进的城市设计理念和手段,以案例分析法作为实现研究成果的方式和途径。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从陕北地区河谷型城市边缘区规划的角度出发,以延安东关延河南岸区域为例进行研究。
这对于推动陕北地区城市化进程,解决城市边缘区规划问题具有实际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同时,对于河谷型城市的规划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将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西北农村规划调研方案 (3)

西北农村规划调研方案背景西北地区是我国老少边穷地区之一,农村经济相对欠发达,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较为有限。
针对当前西北农村现状,需要开展规划调研,为下一步制定农村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和建议。
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西北农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和措施,为西北农村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法在西北地区的农村地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农民对于农村发展、农村生活、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和教育等方面的看法和需求。
2.现场调查法派员前往西北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乡村文化风情,分析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劣势和发展空间。
3.专家访谈法邀请农村和乡镇管理领域的专家,针对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研究,探讨解决之道,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方案。
4.案例分析法选择一些西北地区农村已经取得发展成果的项目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探讨复制推广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内容1.目前西北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调查和研究结果,分析目前西北地区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基础设施滞后、生活质量低下、文化教育缺乏、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等。
2.西北农村的发展潜力和机会总结西北农村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探讨农村现代化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分析现有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挑战和机遇。
3.西北农村规划的实施方案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制定针对西北农村规划的具体方案,围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发挥文化和教育作用、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等多方面出具可行性建议。
结论西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村经济相对欠发达,农民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有限。
通过规划调研,可以了解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方案,为促进西北地区农村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陕北山区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研究

陕北山区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以延长县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为例,对陕北山区村庄布点规划的村庄规模控制、村镇体系构建、中心村设立及迁村并点的原则进行了探究,并在研究村庄布点实施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村庄布点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陕北山区,村庄布点村庄布点规划是实现土地整理和复垦、规范村庄建设、提高农村建设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手段。
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推广,村庄布点规划的必要性更加突显。
本文以延安市延长县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为例,研究陕北山区以县域为规划范围的村庄布点规划的规划重点和规划措施等。
1、概况1.1陕北地区概况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和延安两市的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为80615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面积的39%。
陕北地区地质构造属鄂尔多斯地台。
全区蕴藏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和岩盐、高岭土等矿产资源。
截至2009年底,陕北地区有2区23县,186个乡,199个镇,10个街道办事处,8864个村民委员会,212个居民委员会,432.8万农业人口,占陕北总人口的73.6%。
1.2延长县概况延长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部。
全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一般为600-1100米。
全县地貌主要有4大类型:河谷阶地、黄土宽梁残塬、黄土梁峁丘陵、黄土覆盖石质丘陵。
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瓷土、石灰石、石英砂、铜、砂、石等资源。
延长县辖6镇6乡,288个行政村,722个自然村,现有153578人,其中农业人口122045人,占总人口的79.5%。
2、村庄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分布现状①河谷阶地地区均质性分布。
这一地区地面平坦,土层较厚,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村庄之间联系便利,村庄建设条件良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②黄土覆盖石质丘陵地区随地形分散布局。
这一地区悬崖峭壁矗立毗连、石质出露,植被极差,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村庄建设用地少、村庄之间分布较散、道路交通困难,很难形成大规模的村庄。
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

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
为例
汤国安;赵牡丹
【期刊名称】《经济地理》
【年(卷),期】2000(20)5
【摘要】本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技术手段 ,以国家 1:2 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等数字信息为主要信息源 ,对陕北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区位特征进行了探讨。
通过综合应用基于GIS的缓冲区分析、多层面的复合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 ,揭示了该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影响的基本特征。
研究结果可望为该地区的城乡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资料。
【总页数】4页(P1-4)
【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地理信息系统;GIS;陕西
【作者】汤国安;赵牡丹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TU984.12
【相关文献】
1.基于GIS的徐州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J], 单勇兵;马晓冬
2.基于RS和GIS的沙漠-黄土过渡带土地沙漠化分布与变化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
为例 [J], 张莉;王飞跃;岳乐平;李智佩;王岷;聂浩刚
3.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都江堰市天马镇为例 [J], 郭让斯基;冯武;刘林;屈婷婷
4.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J], 金周益; 沈玉英; 王孟凯; 金周益; 林图; 王礼建
5.基于GIS的三峡库区低山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研究——以忠县涂井乡、石宝镇为例 [J], 谢玲;李孝坤;余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陕西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陕西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研究作者:胡延庆来源:《建筑与装饰》2019年第07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
按照要求,要强化县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引导约束作用,科学安排县域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陕西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编制为例,梳理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陕西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此,论文对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编制提出建议,以期为在类似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工作的县域村庄规划编制有所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县域村庄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县域村庄布点规划正式作为一个新的课题产生,是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
也是从这个时候,陕西组织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第一次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工作。
以《城乡规划法》(2008年)颁布为标志,陕西开展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编制探索与实践历程主要呈现两个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阶段。
初期,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指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至《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关于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尚未有文件和具体编制要求,编制依据的国家法律法规主要是《城市规划法》(1990)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近期,即“美丽乡村”建设时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以陕西出台《陕西省全面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4年-2020年)》至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期间。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就当时而言,县域村庄布点规划是一种新的规划类型,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在国家层面主要有《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配套部门规章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990)、《村镇规划标准》(1993)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000)等,后又颁布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暂行办法》(2006)和《镇规划标准》(2007)。
陕南山区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初探

陕南山区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初探
樊尚新;王莉莉;秦社芳;刘生鑫;郝升伟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以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为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研究针对陕南山区村庄分布的特点,合理构架村庄体系、引导村庄布局的方法.规划依据村座内部布局的特点,将区内村庄聚集点划分为线状、放射状、面状和点状四种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整治迁并方法,提升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对山区村庄布点规划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5页(P83-87)
【作者】樊尚新;王莉莉;秦社芳;刘生鑫;郝升伟
【作者单位】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41
【相关文献】
1.区(镇)域村庄布点规划与迁村并点建设初探 [J], 李沛锋
2.县(市)域村庄布点规划初探 [J], 章建明;王宁
3.陕南地区村庄布点规划研究 [J], 石会娟;雷鸣;宋永欣
4.西北山区县域乡村空间发展引导的探索和实践--以岷县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为例
[J], 沈婕;王瑾;马远航
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研究 [J], 李小云;李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北地区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庄规划与全域综合整治策略——以酒泉市航天村为例

西北地区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庄规划与全域综合整治策略——以酒泉市航天村为例摘要:“三农”问题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现城乡治理现代化和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载体。
伴随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西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重大转型。
村庄规划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应对新要求,原有的村庄规划编制逻辑、方法、内容、规范和策略已远远不能满足,亟待优化调整。
本文在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集体合作、规模经营、文化建设、整治修复等方面重塑河西走廊农村集体,探讨村庄规划与全域综合整治路径。
关键词: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村庄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1 引言自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对于新时代乡村地区发展具有综合性、全局性战略指引作用,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其主要目标1。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确定了村庄规划的法定地位,而村庄规划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指导村庄详细规划的重要抓手2。
因此,编制村庄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时,应重点考虑乡村集体经济振兴发展。
2 乡村振兴下航天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2.1 农村集体经济概述农村集体经济也被称为“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其内涵主要涵盖共有生产资料,共同生产,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和经济收益的组织形式3。
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历经三个发展阶段,解放后土改建立了“以生产队为基础、三级所有制”的模式,公社至文革时期建立了“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后由强化以户为单位的承包制保障个体发展,到2000年后自发发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或其他集体股份制的经济组织,赋予了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内涵。
2.2 航天村发展概述航天村地处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县城东北部95公里处,靠近内蒙古自治区西端额齐纳旗,东南侧为巴丹吉林沙漠,东北为阿拉善高原,西北为中央戈壁,紧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训练基地两大基地,是我国西北地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山区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以延长县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为例,对陕北山区村庄布点规划的村庄规模控制、村镇体系构建、中心村设立及迁村并点的原则进行了探究,并在研究村庄布点实施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村庄布点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陕北山区,村庄布点
村庄布点规划是实现土地整理和复垦、规范村庄建设、提高农村建设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手段。
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推广,村庄布点规划的必要性更加突显。
本文以延安市延长县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为例,研究陕北山区以县域为规划范围的村庄布点规划的规划重点和规划措施等。
1、概况
1.1陕北地区概况
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和延安两市的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为80615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面积的39%。
陕北地区地质构造属鄂尔多斯地台。
全区蕴藏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和岩盐、高岭土等矿产资源。
截至2009年底,陕北地区有2区23县,186个乡,199个镇,10个街道办事处,8864个村民委员会,212个居民委员会,432.8万农业人口,占陕北总人口的73.6%。
1.2延长县概况
延长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部。
全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一般为600-1100米。
全县地貌主要有4大类型:河谷阶地、黄土宽梁残塬、黄土梁峁丘陵、黄土覆盖石质丘陵。
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瓷土、石灰石、石英砂、铜、砂、石等资源。
延长县辖6镇6乡,288个行政村,722个自然村,现有153578人,其中农业人口122045人,占总人口的79.5%。
2、村庄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分布现状
①河谷阶地地区均质性分布。
这一地区地面平坦,土层较厚,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村庄之间联系便利,村庄建设条件良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②黄土覆盖石质丘陵地区随地形分散布局。
这一地区悬崖峭壁矗立毗连、石质出露,植被极差,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村庄建设用地少、村庄之间分布较散、道路交通困难,很难形成大规模的村庄。
③黄土宽梁残原地区和黄土梁峁丘陵地区为混合型布局
黄土宽梁残原地区村庄主要伴山建设,因而村庄内部建设用地少,道路坡度大。
黄土梁峁丘陵地区是因冲积、风积黄土推积形成比较宽阔的平坦谷地,纵坡小,黄土层厚,村庄之间交通相对便利,村庄较容易形成规模,有利于发展和扩大村庄的用地规模。
2.2现状村庄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受地形限制,山区村庄布局较散。
②大多数台地村和山地村建设条件不好。
③村庄内部布局混乱。
④村庄实际居住率较低,不少村庄成为“留守村”
3、村庄布点规划的思考
3.1影响村庄布点的因素
①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形成了对村庄空间形态的刚性约束,如山地地区的村庄呈斑状分布。
而用地相对平坦且近水源(河流、水塘)的地方,村庄规模可以适当的扩大。
②各类设施条件因素。
各类设施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其中道路交通条件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县域存在居民点沿道路分布的现象。
规划遵循这一现象,对这些村子予以保留,并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优先发展。
另外,建立完善的层级式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才能最终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③经济条件因素。
一方面,将居民安置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有利于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庄,其基础设施水平也较高,房屋建筑质量较好,将居民点安排到这样的村庄,有利于降低改造成本。
如县域西部经济条件较好,规划对该地区以完善该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为主。
④文化因素
不同区域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规划尊重这一特点,寻找和保护重要的乡村文化载体,力求建立适合现代化发展的农村居住模式。
3.2村庄布点思路
①结合小城镇建设,吸引居民进城,改善生活条件。
在加速小城镇建设的同时,通过优先就业等优惠政策,吸引条件较艰苦、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的自然村居民到城镇居住。
②通过中心村、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居民聚集。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优先考虑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各种服务设施的建设,吸引鼓励居民向中心村聚集,享受良好的服务设施。
③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分布。
政府安置退耕农民时,可将其安排于中心村或条件较好的基层村,使其在得到政府补贴的同时,可以从事其他产业,以实现自救,改善生活。
④通过产业的拉动,劳动力身份的置换,实现村民的转移。
产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可将其统一支配,奖励给那些响应政府号召又能满足招工需求的家庭,解决村民搬迁问题。
⑤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实现村庄聚集。
以行政村为单位,形成若干个分工详细的集约化生产集团,有利于形成相对集中的村民点。
⑥合理搬迁、合并村庄。
对于存在以下情况的村庄实行整体搬迁或异地建设:有安全隐患;交通不便;处于生态风景区;规模很小;公共服务设施较缺乏且条件较差。
⑦对于条件较好的村庄适当扩大现状规模,并延续村庄风格。
3.3村镇体系与村庄规模
3.2.1村镇体系
合理完善的村镇体系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层级的系统布置。
规划城镇体系由一级城镇、二级城镇、三级城镇三个等级构成。
村庄等级的划分则主要依据村镇规划标准等相关技术依据,并考虑区内村庄的实际情况,将村庄划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二类,并与城镇体系相衔接,形成以下两个等级体系:
建制镇-中心村-基层村;
集镇(乡政府驻地)-中心村-基层村;
3.2.2中心村的确立
中心村的设置主要考虑村庄的交通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现状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各类设施服务半径和农作半径、集贸市场及当地风俗习惯等因素,并参照《陕西省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和《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等相关规范,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情况下,对其建设标准提出相应要求。
3.2.3村庄规模
用地有限,是陕北山区村庄的发展的极大瓶颈,因此确定合理的村庄规模、数量对于村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规划到2030年规划区的农村人口由现状的11.1万人减少到7.2万人,减少了3.9万人。
延长县现状与规划村庄人口变化图
3.4迁村并点
3.4.1 迁村并点的思路
(1)以农村现代化为方向,加快村庄集约化利用与建设。
(2)组合村庄用地,加强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
(3)以节约土地为目的,改变现有村庄的分散布局。
3.4.2迁移流向
迁村并点是村庄布点规划中的关键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因而在规划中注重通过产业发展,通过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提供就业机会等方式,按照城-镇-乡-中心村的顺序,引导人口集中,鼓励而不强制。
4、村庄布点的政策实施与保障措施
4.1先试点,后推广,以新村的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村庄改造和建设。
4.2城乡统筹,镇村统筹,合理安排村庄人口,引导人口向中心村集中。
4.3推动中心村建设,严控非保留村庄或预期搬迁村庄的住宅建设行为。
4.4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扩大融资渠道,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拆迁补偿上给予村庄大力的支持和扶持。
4.5切实搞好新村建设规划,形成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居住舒适、环境优美的农村社区。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到PDF格式下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