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结构与性质

、2、3周期共18种元素 、5、6周期共72种元素 周期(未排满)

1、2、13、14、15、16、17纵列依次称为 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族

3、4、5、6、7、11、12纵列依次称为 B 、ⅣB 、ⅤB 、ⅥB 、ⅦB 、ⅠB 、ⅡB 族

8、9、10三纵列合称为第Ⅷ族(常考Fe ,Cu 及其离子的电子排布式) 18纵列称为零族(稀有气体元素)

s 区(价电子电子在s 轨道)

六个纵列划为p 区(价电子在p 轨道)

d 区(价电子在d 轨道)

两个纵列划为ds 区(价电子在d 、s 轨道)

f 区(价电子在f 轨道) Ps :价电子指原子核外电子中能与其他原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的电子。 第一部分:元素周期表 知识点1 单核微粒半径大小判断规律 (1) 先看电子层数,若不同,则层数多者微粒半径大(如:Br>Cl>F) (2) 若电子层数相同,再看原子序数,序数小者半径大(如:Na +>M

g +>Al 3+) (3) 若是同种元素化合价不同的离子或原子,核外电子多者半径大(如:Fe>Fe 2+>Fe 3+)

知识点2 有关周期和族的几个关系

(1)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 主族(ⅠA~ⅦA )和副族ⅠB 、ⅡB 族的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ns+np 或ns )。

(3) 副族ⅢB~ⅦB 族的族序数=最外层s 电子数+次外层d 电子数。

(4) 零族: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或2。

第二部分:元素周期律

知识点1 周期律基本内容

知识点2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1、元素原子失电子(还原性)能力强弱比较依据

(1)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越靠前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单质与水(或酸)的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越易发生,失电子能力越强。

(3)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

(4)根据金属与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失电子能力强的置换成失电子能力弱的。

(5)一般金属阳离子的氧化能力越强,则对应的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弱(Fe对应的是Fe2+)

(6)电化学原理:不同金属形成原电池时,通常作负极的金属性强;在电解池中的惰性电极上,先析出的金属性弱。

2、元素得电子(氧化性)能力强弱比较依据

(1)比较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一般越易反应,得电子能力越强。

(2)比较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稳定得电子能力越强。

(3)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酸性越强,得电子能力越强。

(4)依据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氧化剂比氧化产物的得电子能力强。

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1)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失电子能力(一般指金属)减弱,还原性减弱,金属的金属性减弱;得电子能力(一般指非金属)增强,氧化性增强,非金属的非金属性增强。

(2)同一主族,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失电子能力(一般指金属)增强,还原性增强,金属的金属性增强;得电子能力(一般指非金属)减弱,氧化性减弱,非金属的非金属性减弱。

知识点3 电离能以及电负性

1、电离能定义: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单位:kJ/mol)。

2、意义:电离能越小,在气态时原子或离子越容易失去电子;反之越难失去。运用电离能数值可以判断金属原子在气态时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

3、规律:在同一周期内,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最大;从左到右,总体上呈现由小到大(第ⅡA和ⅢA以及ⅤA和ⅥA例外)的变化趋势,元素原子越来越难失去电子;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原子越来越容易失去电子。过渡元素从左到右略有增加,变化不太规则。

4、电负性定义: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准。

5、意义: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相对强弱的量化标准,也是划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粗略标准。

6、规律: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递增;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递减。副族变化趋势与主族相似,但同一周期中,不少过渡元素的电负性比后边主族元素的高。

7、应用:(1)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是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氟,最小的是周期表的左下角钫。

(2)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越活泼,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越活泼。

知识点4 一些经验规律

(1)已知短周期相邻3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若其能被3整除,则3种元素的位置关系只能为同周期相邻或主族相邻;弱虽不能被3整除,但能被2整除,则必有两种在同一奇数族,另一元素在相邻的偶数族;若虽不能同时被3和2整除,则必有两元素在同一偶数族,另一元素在相邻奇数族。

(2)第n周期的最后一种金属元素处于第n主族(n>1)。

(3)A、B两元素分属同周期的第ⅡA和ⅢA族,若A是原子序数为x,则B的原子序数可能为(x+1)或(x+11)或(x+25)。

第三部分: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共价键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

离子键

(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包括吸引和排斥>形成)

金属键

(自由电子和金属阳离子之间的强的相互作用)

范德华力和氢键(分子间作用力)

知识点1 化学键的强弱判断

离子键:离子半径越小,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化合物的熔沸点越高。

共价键:成键原子半径越小,共用电子对数目越多,共价键越稳定越牢固。

金属键: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小,价电子越多,金属键越强,金属的硬度越大,熔沸点越高。

知识点2 分子间以范德华力互相结合形成的物质熔沸点大小比较规律

(1)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大

Eg:O2>N2,HI>HBr>HCl,CS2>CO2

(2)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分子极性即电负性差值越大,熔沸点越高

Eg:CO>N2

(3)同分异构体中,一般来说,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Eg: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4)同分异构体的芳香烃及其衍生物,熔沸点:邻>间>对位化合物

(5)有机物的结构中,若有C=C双键,熔沸点也会降低

(6)分子间氢键的形成会使物质熔沸点升高,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会使物质的熔沸点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