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一(1-3)
一、简答题:
1.教育学和政治学的人性假设有何不同?
现代政治学以及中国古代的霸政学都是以性恶论为人性预设的。霍布斯说,“人对人是狼”,所以国家应该像大海怪利维坦一样强大,这样才能遏制人的自私、偏狭和复仇怒火,维护和平和公正。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凡主张“导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法家,都持人性恶的观点。因为法制要保障的是不触犯做人的底线,它必须假设人人都有可能触犯这条底线。触犯了做人的底线人就是恶人,因此在法家看来,人性是恶的。人人都那么善良,还用得着制定法律和制度对人的行为严加防范吗?
教育学则不同,它是以性善论为人性预设的。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保障人不触犯做人的底线,而是要将人培养成为善良的、幸福的、有创造力的人。他不是将恶人改造成善人,而是要顺应人的天性,成就美好的人生。人生所追求的境界可以很高,教育的目标可以很高,但最终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并不要求达到标准一致的全面发展,而是要求每个人都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发掘出自己的潜能。因此,教育首先假定人人都具有美好的潜质,人人都具有可教育性,通过接受教育人人都能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
总之政治家用冷峻的眼光看人,总是在提防个人对社会构成破坏;教育家则用善良的眼光看人,总是运用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和思想资源让每一个人的善良本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政治是充满着暴力的。教育是充满着爱意的。“仁者爱人”,爱是人的本性,教育是发展人的本性的活动,也是源于人的本性的活动。
2.简述自主、自由和自在的关系。
自主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能承担起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并能为社会尽一个公民应有的义务。它是一个成年人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品性。
自由是能自主的人必然要追求的更高的目标。自由就是对传统的扬弃和超越,对传统的扬弃和超越就是创造。自由就是创造,创造得越多,传统对人的束缚就越少,人所获得的自由就越多。自由决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而是创造更符合人性要求的新生活。能自主而后能自由,自由内含了自主。没有自主的自由叫放任。无立世之才能,无为人之准则,心无主宰,放任自流,必将自取灭亡。
生命的最高境界是自在。佛教谓心离烦恼的系缚,通达无碍为自在。自在就是自己的心在自己的心里,自我确证自我的存在。只有懂得道义的君子才能做一个自在的人。懂得道义有两重含义,一指懂得传统,是一个自主的人;一指有创造力,是一个自由的人。自在是建立在自主和自由的基础上的。
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只有真正做好了学问的人才可能是一个自在的人。不懂得传统,不能独立于世,基本的生活都保证不了,就连作为生物体而存在都有困难,还谈什么作为人而存在呢?
3.简述和谐教育的主要内容。
和谐教育是完善人的亲和力的重要途径。完善亲和力应从四个方面三个层次进行和谐教育。
人与天和。天即自然界,人是自然界中的灵长。人的欲望和渴求追根到底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满足的。人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一致。
人与人和。人之不和,各私其利。欲望和渴求是人的本性,欲望和渴求随着物质生活资料的增长而增长。道德教育是有作用的,它让牺牲个人利益的人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法制教育是有作用的,它让损害他人利益的人畏惧最终将损害自己的利益。爱人者爱于人,损人者损于人。
情与理和。当人体验到某种欲望和渴求时,就产生了相应的情感。当人判断被某种情感所驱动的行为是否符合人与天和、人与人和的原则,应怎样行动时,就产生了相应的理性。教育既要激发人的情感,又要培植人的理性,使情感的生命源泉沿着理性的河道奔流不息。
欲与力和。人之痛苦,莫过于欲望强烈而力所不及。教育要增强人满足欲求的能力,而不是要压
制人的欲求。同时要教给人这样一种观念:力所不及时要知足而安;知足而安,居安思危,思危精进,精进而足;力以欲进,欲以力足,欲力相和,常乐无忧。
欲育。欲望和渴求是人性的一部分。欲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有哪些需要、欲望和渴求;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求;当需要和欲求得不到满足时应如何去做。欲育关系到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是和谐教育的起点。
爱育。爱是在欲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自己、他人和周身事物的关注、理解、尊重、扶持和保护;
是在正确认识了自己和他人的欲求之后,对己、对人、对事、对物的积极态度;是在欲求被满足的过程中产生的美好情感。由此可知,爱育应在欲育的基础上进行;爱育不仅要培养人对自己、他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更重要的是给予被教育者爱。
美育。美是自然和人的本质的感性显现,是人欲求、热爱的对象,又超越人的功利意识而存在。
当人从对象中直觉到自然和人的本质时,便产生了美感。美感是一种爱的情感,同时又超越了爱的功利性,是对感性形象的愉悦。当人的基本需要得了满足,有了爱的能力之后,就会有审美的需要。美育是和谐教育的最高阶段,当一个人获得了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审美直觉能力后,他的人性才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4.如何理解“温故而知新”?
“故”是已有的知识,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也包括以前交过的朋友,主要指已有的知识。“新”,指旧知识中没有发掘出来的新东西。“新”也指社会生活当中出现的新情况。在孔子看来,做教师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温故,二是知新。故要是温的,故冷了、生疏了,或者根本就不知多少故,当不了教师。温故首先要大量地阅读已有的知识,广泛地涉猎文化经典,让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成为你的故人。其次故要经常温习,时刻让它保持热乎乎的温度。学过的东西都忘了,照样当不了老师。知新首先要温故,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新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先把学问做好,把基础打好,把功夫练好,才可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其次,知新一定要有现实关怀,只知道读书,不关心现实,不懂得现实的人,当不了教师。
5、中国古代有哪些教学形式?
中国古代的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组织形式在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各不相同。举其要不外乎面授、相授、自学、答疑、切磋、分斋、别舍、会讲、复讲、问难等。有些形式如果从如何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是教学方法,如果从教学组织方式、师生关系和教学程序的角度来看则为教学组织形式。
二、论述题:
1.解析现代课程观。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系统地组织起来的学科知识。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课程开发必须回答的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宗旨?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有可能达到这些宗旨?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是否达到了这些宗旨?泰勒的课程是围绕教育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起来的学科知识。
泰勒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国家发动了一场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提出了“学术中心课程”的概念。所谓“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一词是两种涵义的统一:一是“组织起来的知识领域”,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构成;二是“该知识领域的探究方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相应的探究方法的统一称为“学术(科)结构”,因此,“学术中心课程”亦可称为“结构课程”。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和结构性。
现代课程观在本质上是科学主义的。科学主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极力推崇理性,夸大理性的作用,并且贬低甚至否定感知、情感、态度、想象、直觉、意志、信仰等人类非理性特征的意义和作用。科学主义是一种普遍主义。普遍主义的观点是:运用科学的(逻辑的)的方法发现的规律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因而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普遍有效性,即所谓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以个人意